民俗趣话----二月二

说说二月二  一笑堂

“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是一个重要的节俗。其含意有三:

其一,标志着春忙开始。北方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抬头遍地牛。“早些年,这一天素有“引进勤龙,送走懒龙”的说法。一大早,人们把柴灶里的灰一拉溜地撒到河边或井旁,其状蜿蜒,取其送走懒龙之意。然后取河边、井旁的黄土一直撒到自家门前,意在引进勤龙,以待五谷丰登。有的地方“筛灰室墙四围,谓之围龙。”(岐山县志)或“用灰自门外逶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宛署杂记)。南方则“焚香水畔以祭龙神”(《寿春岁时记》)。虽则形式各别,终不离崇龙、敬龙,旨在求得龙的福荫。这一天,男子剃头以长精神,再贪玩的后生也要收收心思,准备春耕了。过去有一木板年画《皇帝耕田图》:画中手扶犁把,正在耕田的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嘴上留着胡须的皇帝,牵牛的是一位头戴纱帽,身穿袍服的七品县官。牛旁的文臣一手提着竹笼,一手撒种。还有一个学士装扮的人在一旁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城墙城门,远山浮云。画上有诗一首: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古人杳然不见面,

今日纸上又相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提倡“重农务本”,“舜耕于历山之下”、“后稷教民作稼”,尚农风俗源远流长,这幅《勤耕图》正是皇帝关心农事的形象再现。韦应物有《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日日闲,耕种从此始。”

其二,惊蛰。春雷乍动,昆虫复甦。陶渊明有诗曰:“仲春过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真正惊动了冬眠昆虫的是春天温暖的天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百虫出洞,也就可能有新的时疫流行。天津有个习惯,二月二这天,老太太就会手拿条帚疙瘩,挨着屋的打炕沿,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如果孩子们笑话,老太太就会板起面孔告诉儿孙:“二月二百虫出洞了,我这一敲打,吓跑了毒虫,你们就不会挨蛰了。”有的地方,出嫁姑娘还兴这一天回娘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

其三,祈雨。顾炎武有诗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俗谚:“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二月二和祈求龙王行云播雨的确有关。

北方某些地方有一种说法:龙是百虫之王,专管行云播雨。二月二这一天,它召集七十二贤人,令他们掌管七十二场风雨。这七十二场风雨将从二月二下到六月六,他们才回去向龙王复命。关中普遍的传说则是这样的。

二月二,也叫“龙头节”。为啥叫龙头节?据说武则天称帝时,因为她灭唐兴周,玉帝便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准向人间降雨。于是大地冒烟,庄稼禾苗枯死,人们断绝了生路,呼天号地。司管天河的玉龙目睹这种惨象,心中不忍,便偷着向人间行雨,因而触犯天律,被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山下。“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民感戴玉龙,千方百计地想救出玉龙,就四处去找金豆子。世上哪有能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一这一天,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包谷上集去,不小心袋口松开了,金黄的包谷洒了一地。人们心头一亮,说这不是金豆子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炒起苞米花。

二月二把苞米花供到当院,有的还送到玉龙身边。玉龙见了大喊:“太白老头,金豆开花了,还不快快放我回去!”金星人老眼花。只见大地上黄灿灿地开满金花,便信以为真,一招手,镇压玉龙的大山被收走了,玉龙抬起头来,腾地跃上云端,天上顿时下起喜雨来。从此以后,每逢二月二,人们都要炒苞米花,有的地方还炒黄豆、大豆、豌豆、面豆,用来纪念龙头节。其实也还有着更古老的传说。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下连遭大旱三年,黄河水断了线。深井成了干窟窿,田禾晒得能点火。有一位青年强娃偏要去掏黑龙潭。从冬至挖到正月二十三天穿节还不见水,到二月初一潭底出现了一层象铁板一样的硬盖盖,再也掏不下去了,忽然来了一位老仙翁指点说:“龙斧山,劈山斧,一砍能顶你一千五……。”强娃上了龙斧山,取来千斤巨斧,赶鸡叫下了黑龙潭,一斧砸下,周围群山都震动了。一声巨响,一股清泉冒出地面,接着一团薄雾笼罩了龙潭。只见一条青龙由潭口跃出,直冲九霄。霎时雷声大作,大雨滂沱。雨后,遍地粮食,家家粮仓都堆满了,再不愁没啥吃了。可是这天早上所有井、河、池、沼都干了,一滴水都没有,这一顿饭大家只好烧干锅,炒着吃。后来为了纪念龙抬头的日子,人们约定每年二月二,太阳不出来不打水,烧干锅炒着吃。据说取水怕撞了龙头,炒着吃为纪念和自然斗争的胜利。童谣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则包含了多种含意。有的地方,这一天男子不能挑水,女子不能做针线。挑水怕将龙挑回来,做针线唯恐伤了龙的眼睛。也有的说,挑水怕触犯青龙龙体,龙颜大怒就旱涝难保。在西北也有做法相反的,家家二月二清早起来要挑水,一路挑着,一路摇摆,故意把水泼在路上,叫做“引线龙”。

由二月二引起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北京人在这天吃抻画,管这叫“食龙须”。现吃现煮,乘热拌上加了果仁、桃仁的炸黄酱。洒上绿豆牙、萝卜丝作“面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天津人则喜欢吃“焖子”,先用淀粉加水熬成糊状,放冷切成碎块,在平底饼铛上加油煎。煎出一种焦黄的脆皮以后,蘸着芝麻酱、蒜末一起吃,外焦里嫩,成为当地一种应时佳肴。陕北、晋西北和内蒙一带,与迎龙、救龙得雨的说法相反,认为是由“魏征梦斩老龙”而来。早上要吃“接龙头捞饭”,表示搭救亡龙;中午吃“粘龙头糕”,表示把龙头、龙身粘在一起。还有种种祭祀仪式。

这个节和崇龙、防疫、祈雨有关,但这个节又和唐代的名医孙思邈有牵连。

据说一年干旱无雨,有一位勇敢过人的英雄到龙宫去探视原因,进去一看,原来龙王病了,众人就请孙思邈开出灵丹妙方,为龙王治病,给黎民百性解危。孙先生开了一剂五色豆子药——即将黄豆放在锅里爆炒,再拌入草药让龙王服用。龙王病好康复,二月二抬起头来,一跃腾空,行云播雨,解除了旱象。从此二月二炒豆的习俗就流传开来了。关中至今二月二家家户户还炒豆豆,吃干饼馍,也叫咬虫虫。有些地方把草木灰撒到屋里,叫“打灰簸箕”,一边撒,一边说:“二月二,灰簸箕,虫虫蚂蚁飞出去。”这又怕是祈雨和防病结合起来了。

总体来讲,二月二,是一个农时、防疫、祈雨结为一体的节日。

说说二月二  一笑堂

“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是一个重要的节俗。其含意有三:

其一,标志着春忙开始。北方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抬头遍地牛。“早些年,这一天素有“引进勤龙,送走懒龙”的说法。一大早,人们把柴灶里的灰一拉溜地撒到河边或井旁,其状蜿蜒,取其送走懒龙之意。然后取河边、井旁的黄土一直撒到自家门前,意在引进勤龙,以待五谷丰登。有的地方“筛灰室墙四围,谓之围龙。”(岐山县志)或“用灰自门外逶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宛署杂记)。南方则“焚香水畔以祭龙神”(《寿春岁时记》)。虽则形式各别,终不离崇龙、敬龙,旨在求得龙的福荫。这一天,男子剃头以长精神,再贪玩的后生也要收收心思,准备春耕了。过去有一木板年画《皇帝耕田图》:画中手扶犁把,正在耕田的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嘴上留着胡须的皇帝,牵牛的是一位头戴纱帽,身穿袍服的七品县官。牛旁的文臣一手提着竹笼,一手撒种。还有一个学士装扮的人在一旁观看。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背景是城墙城门,远山浮云。画上有诗一首: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古人杳然不见面,

今日纸上又相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提倡“重农务本”,“舜耕于历山之下”、“后稷教民作稼”,尚农风俗源远流长,这幅《勤耕图》正是皇帝关心农事的形象再现。韦应物有《观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日日闲,耕种从此始。”

其二,惊蛰。春雷乍动,昆虫复甦。陶渊明有诗曰:“仲春过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真正惊动了冬眠昆虫的是春天温暖的天气。“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百虫出洞,也就可能有新的时疫流行。天津有个习惯,二月二这天,老太太就会手拿条帚疙瘩,挨着屋的打炕沿,嘴里还不住地念叨着“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如果孩子们笑话,老太太就会板起面孔告诉儿孙:“二月二百虫出洞了,我这一敲打,吓跑了毒虫,你们就不会挨蛰了。”有的地方,出嫁姑娘还兴这一天回娘家。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仇。”

其三,祈雨。顾炎武有诗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俗谚:“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二月二和祈求龙王行云播雨的确有关。

北方某些地方有一种说法:龙是百虫之王,专管行云播雨。二月二这一天,它召集七十二贤人,令他们掌管七十二场风雨。这七十二场风雨将从二月二下到六月六,他们才回去向龙王复命。关中普遍的传说则是这样的。

二月二,也叫“龙头节”。为啥叫龙头节?据说武则天称帝时,因为她灭唐兴周,玉帝便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不准向人间降雨。于是大地冒烟,庄稼禾苗枯死,人们断绝了生路,呼天号地。司管天河的玉龙目睹这种惨象,心中不忍,便偷着向人间行雨,因而触犯天律,被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山下。“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人民感戴玉龙,千方百计地想救出玉龙,就四处去找金豆子。世上哪有能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一这一天,一个老婆婆背着一袋包谷上集去,不小心袋口松开了,金黄的包谷洒了一地。人们心头一亮,说这不是金豆子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炒起苞米花。

二月二把苞米花供到当院,有的还送到玉龙身边。玉龙见了大喊:“太白老头,金豆开花了,还不快快放我回去!”金星人老眼花。只见大地上黄灿灿地开满金花,便信以为真,一招手,镇压玉龙的大山被收走了,玉龙抬起头来,腾地跃上云端,天上顿时下起喜雨来。从此以后,每逢二月二,人们都要炒苞米花,有的地方还炒黄豆、大豆、豌豆、面豆,用来纪念龙头节。其实也还有着更古老的传说。相传很古很古的时候,天下连遭大旱三年,黄河水断了线。深井成了干窟窿,田禾晒得能点火。有一位青年强娃偏要去掏黑龙潭。从冬至挖到正月二十三天穿节还不见水,到二月初一潭底出现了一层象铁板一样的硬盖盖,再也掏不下去了,忽然来了一位老仙翁指点说:“龙斧山,劈山斧,一砍能顶你一千五……。”强娃上了龙斧山,取来千斤巨斧,赶鸡叫下了黑龙潭,一斧砸下,周围群山都震动了。一声巨响,一股清泉冒出地面,接着一团薄雾笼罩了龙潭。只见一条青龙由潭口跃出,直冲九霄。霎时雷声大作,大雨滂沱。雨后,遍地粮食,家家粮仓都堆满了,再不愁没啥吃了。可是这天早上所有井、河、池、沼都干了,一滴水都没有,这一顿饭大家只好烧干锅,炒着吃。后来为了纪念龙抬头的日子,人们约定每年二月二,太阳不出来不打水,烧干锅炒着吃。据说取水怕撞了龙头,炒着吃为纪念和自然斗争的胜利。童谣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则包含了多种含意。有的地方,这一天男子不能挑水,女子不能做针线。挑水怕将龙挑回来,做针线唯恐伤了龙的眼睛。也有的说,挑水怕触犯青龙龙体,龙颜大怒就旱涝难保。在西北也有做法相反的,家家二月二清早起来要挑水,一路挑着,一路摇摆,故意把水泼在路上,叫做“引线龙”。

由二月二引起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北京人在这天吃抻画,管这叫“食龙须”。现吃现煮,乘热拌上加了果仁、桃仁的炸黄酱。洒上绿豆牙、萝卜丝作“面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天津人则喜欢吃“焖子”,先用淀粉加水熬成糊状,放冷切成碎块,在平底饼铛上加油煎。煎出一种焦黄的脆皮以后,蘸着芝麻酱、蒜末一起吃,外焦里嫩,成为当地一种应时佳肴。陕北、晋西北和内蒙一带,与迎龙、救龙得雨的说法相反,认为是由“魏征梦斩老龙”而来。早上要吃“接龙头捞饭”,表示搭救亡龙;中午吃“粘龙头糕”,表示把龙头、龙身粘在一起。还有种种祭祀仪式。

这个节和崇龙、防疫、祈雨有关,但这个节又和唐代的名医孙思邈有牵连。

据说一年干旱无雨,有一位勇敢过人的英雄到龙宫去探视原因,进去一看,原来龙王病了,众人就请孙思邈开出灵丹妙方,为龙王治病,给黎民百性解危。孙先生开了一剂五色豆子药——即将黄豆放在锅里爆炒,再拌入草药让龙王服用。龙王病好康复,二月二抬起头来,一跃腾空,行云播雨,解除了旱象。从此二月二炒豆的习俗就流传开来了。关中至今二月二家家户户还炒豆豆,吃干饼馍,也叫咬虫虫。有些地方把草木灰撒到屋里,叫“打灰簸箕”,一边撒,一边说:“二月二,灰簸箕,虫虫蚂蚁飞出去。”这又怕是祈雨和防病结合起来了。

总体来讲,二月二,是一个农时、防疫、祈雨结为一体的节日。


相关文章

  • 太原道: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
  • 太 原 道 ∣ 本站导航 ∣ 更新记录 ∣ 版主介绍 ∣ 制作手记 ∣ 给我留言 ∣ 给我写信 ∣ 加入收藏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山西民歌    山西名人    晋商文化    山西纪实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 ...查看


  • 二月二龙抬头,盘点这些有趣的民俗
  • 才过了春节元宵,又迎来农历二月二,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称"青龙节".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谁不企盼龙飞九天?这个节日当然得好好的庆祝了!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查看


  • 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民俗食品
  • 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民俗食品 在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中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 ...查看


  • 二月二节与龙有关的民俗
  • 农历二月初二,为二月二节,又叫春龙节,龙头节或青龙节.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 一.剃龙头 演变到民俗上,就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 ...查看


  • 节日民俗旅游
  • 节日列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农历正月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 ...查看


  • 神话故事:二月二怀川民俗
  • 焦作古称覃怀,因地形像牛角川,所以俗称怀川.怀川大地千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二月二,剃孩头,望子成龙有奔头;金花开,崩金豆,风调雨顺大丰收."这首民谣是说怀川有个特有民俗,每逢到了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 ...查看


  • 正月十五元宵节趣话
  • 正月十五元宵节趣话 正月十五灯花节又称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由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查看


  • 民俗文化的奇葩
  • 民俗文化的奇葩--花朝节 --老街花朝节索录 花朝节简称花朝--又称百花生日.花神节.桃菜节等,在湖南省沅陵县称花朝日.在我国古代,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花朝节的日期因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气候差异而各有不同,江南和东北地区夏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 ...查看


  • 平山县拦道石村乡村旅游规划
  • 平山县拦道石村乡村旅游规划 平山县拦道石村乡村旅游规划 一.规划基础. 1 二.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 5 三.形象策划与宣传口号. 5 四.分区规划. 5 (一)入口区. 6 (二)村落民俗休闲区. 7 (三)农业生态观光园. 13 (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