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2013年/1月/7日/第F02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家解读
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治建设的重点应尽快转移到推进宪法
和法律实施上来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富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之后,法治将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高。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十八大报告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提出是对领导干部更高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意味着我国治国理政的方式将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不仅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治国理政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动员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和形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法律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立法程序,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允许各种利益阶层和群体参与到立法中来,充分有效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使法律真正成为全体公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而有效地推进全方位实施依法治国的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理顺国家与公民的财产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就是要充分发挥立法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手段理顺国家与公民的财产关系,在国家与公民的分配上,更多地关注公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在公民之间的分配上更多地关注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别,努力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实质公平。 充分发挥司法救济的作用,保障各种权利得到有效实现。在法律领域,人们的社会利益往往表现为各种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发生损失时,就需要司法予以救济。司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司法的这种权利救济功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应当尽快转移到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上来,着力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
第1页 共1页
南方日报/2013年/1月/7日/第F02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家解读
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治建设的重点应尽快转移到推进宪法
和法律实施上来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富强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之后,法治将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高。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十八大报告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要求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的提出是对领导干部更高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意味着我国治国理政的方式将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十八大报告更进一步,不仅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治国理政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动员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和形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法律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立法程序,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允许各种利益阶层和群体参与到立法中来,充分有效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使法律真正成为全体公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从而有效地推进全方位实施依法治国的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理顺国家与公民的财产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就是要充分发挥立法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手段理顺国家与公民的财产关系,在国家与公民的分配上,更多地关注公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大财政支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在公民之间的分配上更多地关注缩小收入差距、贫富差别,努力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实质公平。 充分发挥司法救济的作用,保障各种权利得到有效实现。在法律领域,人们的社会利益往往表现为各种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发生损失时,就需要司法予以救济。司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正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发挥司法的这种权利救济功能,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我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应当尽快转移到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上来,着力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