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辐射传热的计算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这一章讨论物体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重点是固体表面间辐射换热的计算 首先讨论辐射换热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几何因子——角系数的 定义、性质及其计算实例 接着介绍由两个表面及多个表面所组成系统的辐射传热计算 方法,然后简要介绍气体热辐射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总结辐射换热的强化及削弱的方法 最后是本章的小结与应用举例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两个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量与两个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很大关系 为了研究表面的形状及空间相对位置对辐射换热的影响,提出了角系数的概念

9.1.1 角系数的定义及假定

假设:

¾进行辐射换热的物体表面之间是不参与辐射的介质( 进行辐射换热的物体表面之间是不参与辐射的介质(单原子或结构对称的双 原子气体、空气) 原子气体、空气)或真空; ¾每个表面都是漫射、灰体或黑体表面; ¾每个表面的温度、辐射特性及投入辐射分布均匀。 在这四个假定下,物体的表面温度及发射率的改变只影 响到该物体向外发射的辐射能大小而不影响在空间的相 对分布,它们不影响辐射能落到其他表面上的百分数 从表面1 从表面1发出的总辐射能中直接投射到表面2 发出的总辐射能中直接投射到表面2 上份额称为表面1 ,用符号X1,2 上份额称为表面1对表面2 对表面2的角系数,用符号 表示。 基本原则:角系数是纯几何因子,与表面温度、发射率无关 研究角系数时把物体当做黑体来处理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一个微元表面到另一个微元表面的角系数

X

dA 1 ,dA 2

=

由dA dA2上的辐射能 1发出的落到 由dA 1发出的辐射能

Ib1 ⋅ dA 1 ⋅ cosθ1 ⋅ dΩ Eb1 ⋅ dA 1

=

d Φ (θ ) = I cos θ dAd Ω

dΩ = dA2 cos θ 2 r2

Eb = π I b

X dA1 ,dA2 =

同理

dA2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X dA2 ,dA1=

dA1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X dA1 ,dA2 = dA2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两个有限大小表面之间角系数的相对性

dA ⋅ cos θ 1 ⋅ cos θ 2 X dA2 ,dA1= 1 πr 2

Φ 1, 2 = A1 E b1 X 1, 2 − A2 E b 2 X 2 ,1

当 T1 = T2 时,净辐射换热量为零, 即 Eb1 = Eb 2 则有限大小表面间角系数的相对性的表达式:

X

dA1 , dA2

⋅dA1 = X

dA2 , dA1

⋅dA2

上式为两微元表面角系数的相对性表达式

A1 X 1,2 = A2 X 2,1

9.1.2 角系数的性质

2.角系数的完整性

对于由几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根据能量 守衡原理,从任何一个表面发射出的辐射能 必全部落到封闭系统的各个表面上。因此, 任何一个表面对封闭腔各表面的角系数之间 存在下列关系:

9.1.2 角系数的性质

3.角系数的可加性

从表面1上发出而落到表面2上的总能量, 等于落到表面2上各部分的辐射能之和,于 是有

A1 Eb1 X1,2 = A1 Eb1 X1,2a + A1 Eb1 X1,2b

X1,2 = X1,2a + X1,2b

如把表面2进一步分成若干小块,则有 X 1, 2 =

Φ1 = ∑Φ1− j

j =1

n

∑X

i =1

n

1, 2 i

Φ 1− j = ∑ j =1 Φ 1

n

n

j =1

x1− j = 1

从表面2上发出而落到表面1上的辐射能,等于从表面2的各部分发 出而落到表面1上的辐射能之和,于是有

A2 Eb 2 X 2,1 = A2 a Eb 2 X 2 a ,1 + A2b Eb 2 X 2b ,1

+ X 1, n = 1

X 2,1 = X 2a ,1 A2a A + X 2b,1 2b A2 A2

X 1 ,1 + X 1 , 2 + X 1 , 3 +

9.1.2 角系数的性质

9.1.3 角系数的计算

确定角系数的方法有直接积分法、代数分析法 1.直接积分法

dA2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X dA1 ,dA2 =

微元面积 d A1 对 A 2的角系数为

X d 1, 2 = ∫

角系数的性质 ① 相对性

A1对 A 2 的角系数为

cos θ1 cos θ 2 dA2 A2 π r2

A1 X 1, 2 = A2 X 2,1

Φ1 = ∑Φ1− j

j =1 n

⎛ cos θ1 cos θ 2 dA2 ⎞ A1 X 1, 2 = ∫A ⎜ ∫A ⎟dA1 1⎝ 2 π r2 ⎠

② 完整性:对于n个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Φ 1− j = ∑ j =1 Φ 1

n

n

j =1

x1− j = 1

X 1, 2 =

cos θ1 cos θ 2 dA2 dA1 1 ∫ ∫ A1 A1 A2 π r2

③可加性: X

1 .2

= X 1, 2 a + X 1, 2 b

这就是求解任意两表面之间角系数的积分表达式。注意这是一个四重积 分,不少情况下会遇到一些数学上的因难,需采用某些专门的技巧

9.1.3 角系数的计算

本章给出了一些二维几何结构角系数的计算公式(表9-1)以及三种典型三维几何 结构的计算式(表9-2)和工程计算图线(图9-7~9-9)。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两 垂 直 长 方 形 表 面 间 的 角 系 数

9.1.3 角系数的计算

9.1.3 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¾利用角系数的相对性、完整性及可加性,通过求解代数方程而获得角系数的 方法称为代数分析法 ¾值得注意的是: ¾(1)利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系统一定是封闭的,如果不封闭可以作假想面,令 其封闭 ¾(2)凹面的数量必须与不可见表面数相等 ¾先利用此法导出由三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的角系数计算公式,然后进一步 得出计算任意两个二维表面间角系数的交叉线法

9.1.3 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完整性 相对性

9.1.3 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如图所示表面,假定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表面 的长度是无限延伸的 ,只有封闭系统才能应用角 系数的完整性,为此作辅助线ac和bd,与ab、cd 一起构成封闭腔。

三个非凹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X 1,2 + X 1,3 = 1 X 2,1 + X 2,3 = 1 X 3,1 + X 3,2 = 1

X 1,2 A + A2 − A3 = 1 2 A1 A1 + A3 − A2 2 A1 A2 + A3 − A1 2A2

A1 X 1,2 = A2 X 2,1 A1 X 1,3 = A3 X 3,1 A2 X 2,3 = A3 X 3,2

完整性 X ab, cd = 1 − X ab, a c − X ab, bd

X ab, a c = ab + ac − bc 2 ab

任意两个非凹表面间的角系数

X 1,3 = X 2,3 =

由于垂直纸面方向的长度相同,则有: l +l −l X 1,2 = 1 2 3 2l1 l +l −l X 1,3 = 1 3 2 2l1 l +l −l X 2,3 = 2 3 1 2l2

X ab ,cd =

=

X ab, bd =

ab + bd − ad 2 ab

(bc + ad ) − (ac + bd ) 2ab

交叉线之和 − 不交叉线之和 2 × 表面A1的断面长度

上述方法又被称为交叉线法。注意:这里所谓的交叉线和不交叉线都是指虚拟 断面的线,或者说是辅助线。

9.1.3 角系数的计算

几个特殊位置的角系数

9.1.3 角系数的计算

几个特殊位置的角系数

两个无限大平板 x1,2= x2,1= 1

两个垂直大平板

同一平面上的两个表面 (两个互相看不见的表面) 1>x1,2= x2,1> 0 x =x =0 1,2 2,1

一表面被另外一个表面所包围

X1,2=1, X2,1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例:求角系数 X1,2 解: X = 0 1,2 角系数的完整性 X1,3 = 1 角系数的相对性 A 1 X1,3 = A 3 X3,1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例:球体与无限大表面 解: 求角系数 X1,2 3 1 2

X1,3 X3,1 X3,3

πR A1 X 3,1 = X 1,3 = 2 2 X 1,3 = 1 X 1,3 = 0.25 A3 4π R 4 2 角系数的完整性 X 3,1 + X 3,2 + X 3,3 = 1

2

角系数的完整性

X 1,2 + X 1,3 = 1 X 1,2 = 0.5

X 3,3 = 1 − X 3,1 − X 3,2 = 1 − 0.25 − 0.25 = 0.5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例:正方体盒子内表面1与内切球面2,求角系数 X1,2 解: 2 1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¾ 辐射换热则可发生在被真空或透热介质隔开的表面之间。这 里的透热介质指的是不参与热辐射的介质,例如空气。 ¾ 本节所讨论的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是指表面之间不存在参 与热辐射介质的情形 ¾ 本节将给出两个稳态辐射换热的例子,即分别由等温的两黑 体或等温的两漫灰体组成的封闭系统内的表面间辐射换热 ¾ 封闭系统内充满不吸收任何辐射的透明介质 ¾ 所采用的方法称为“净热量”法

X2,1 = 1

角系数的相对性 A 1 X1,2 = A 2 X2,1

X 1,2 =

A2 π π 4π R 2 X 2,1 = X 2,1 = X 2,1 = A1 6 6 2R × 2R × 6

9.2.1 两黑体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封闭腔模型 假设: 1)所有表面均为漫射体(自身、反射) 2)表面等温,辐射热流均匀 3) 表面物性均匀 4)介质不参与换热 ¾为什么要用封闭腔模型?因为必须计及: 1)所研究表面向外发出的所有能量 2)空间各方向投射到该表面的辐射能 ¾封闭腔表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是虚构的 ¾封闭腔模型既适用于黑体,也适用于灰体

9.2.1 两黑体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单位时间内从表面1上发出到达表面2 的辐射能: Φ =E AX

1→ 2 b1 1 1, 2

单位时间内从表面2上发出到达表面1 的辐射能: Φ =E A X

2 →1 b2 2 2 ,1

两黑体表面间的净辐射传热量为:

图9-13 黑体系统的辐射换热

Φ1,2 = Φ1→2 − Φ 2→1 = Eb1 A1 X 1,2 − Eb 2 A2 X 2,1 = A1 X 1,2 ( Eb1 − Eb 2 ) = A2 X 2,1 ( Eb1 − Eb 2 ) (9 − 11)

1

E − Eb 2 = b1 1 A1 X 1,2

上式也可与欧姆定律相比较,并且将 A X 1 1,2 看成是辐射换热时的热阻,由于它只与几何尺寸 和空间相对位置有关,所以称为空间辐射热阻

9.2.2 有效辐射

投入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 的总辐射能,记为G。 有效辐射: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面积的总 辐射能为该表面的有效辐射,记为J。

自身热辐射E

9.2.2 有效辐射

有效辐射与辐射传热量的关系 从表面1外部来观察,其能量收支差额 应等于有效辐射 J1 与投入辐射 G1 之 差,即

q = J1 − G1

有效辐射

投入辐射 G 被反射辐射的部分 ρ G 表面的反射比,可表示成

1 − α1

从表面内部观察,该表面与外界的辐射 换热量应为: q = E1 − α 1G1

J1 = q + E1 − q

J 1 = E1 + ρ1G1 = ε 1 E b1 + (1 − α 1 )G1

在表面外能感受到的表面辐射就是有效辐射,它也是用辐射探 测仪能测量到的单位表面积上的辐射功率 W / m 2 。

α1

=

⎛ 1 ⎞ −⎜ − 1⎟ q α1 ⎝ α1 ⎠ E1

E 1−α 1 J= − q = Eb − ( − 1)q 同一表面而言的,而且以向

注意:式中的各个量均是对 外界的净放热量为正值。

α

α

ε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Φ 1,2 = A1 J 1 X 1,2 − A2 J 2 X 2,1

⎛ 1 ⎞ J 1 A1 = A1 E b1 − ⎜ − 1 ⎟ Φ 1,2 ⎝ ε1 ⎠ ⎛ 1 ⎞ J 2 A2 = A2 E b 2 − ⎜ − 1 ⎟ Φ 2,1 ⎝ ε2 ⎠

(a)

(b) (c) (d)

J=

α

E 1−α 1 − q = Eb − ( − 1)q

α

ε

下面来分析两个等温漫灰表面封闭系统内的辐射传热情况。 如图所示,两个表面的净换热量为

根据上式及能量守恒有

Φ

1,2

Φ1,2 = −Φ 2,1

E b1 − E b 2 1− ε2 1 + + ε 2 A2 A1 X 1 , 2

J1

J2

=

Φ 1,2 = A1 J 1 X 1,2 − A2 J 2 X 2,1

⎛ 1 ⎞ J 1 A1 = A1 E b1 − ⎜ − 1 ⎟ Φ 1,2 ⎝ ε1 ⎠ ⎛ 1 ⎞ J 2 A2 = A2 E b 2 − ⎜ − 1 ⎟ Φ 2,1 ⎝ ε2 ⎠

(a)

1 − ε1 ε 1 A1

(b) (c)

Eb1

1 − ε1 ε1 A1

Eb 2

1 A1 X 1,2

1− ε2 ε 2 A2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若以 A1 为计算面积,上式可改写为:

Φ1, 2 = A1 ( Eb1 − Eb 2 ) A ⎛ 1 1 ⎞ ⎛1 ⎞ + 1 ⎜ − 1⎟ ⎜ − 1⎟ + ε X A ε ⎠ ⎝ 1 ⎠ 1, 2 2 ⎝ 2

=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三种特殊情形

(1) 表面1为凸面或平面,此时,X1,2=1,于是

A1 X 1, 2 = A2 X 2,1

A1 X 1,2 ( E b1 − E b 2 )

⎛ 1 ⎞ ⎛ 1 ⎞ 1 + X 1,2 ⎜ − 1 ⎟ + X 2,1 ⎜ − 1 ⎟ ε ε ⎝ 1 ⎠ ⎝ 2 ⎠

εs =

1 A ⎛ 1 ⎞ ⎛1 ⎞ 1 + X 1, 2 ⎜ − 1⎟ + X 1, 2 1 ⎜ − 1⎟ ε A ε ⎠ ⎠ ⎝ 1 2 ⎝ 2

⇒ εs =

= ε s A1 X 1,2 ( E b1 − E b 2 )

与黑体辐射换热相比,多了一个修正因子。它实际上是由于 灰体系统吸收比小于1,所引起的多次吸收与反射对辐射换热 量的影响因子也称系统黑度 定义系统黑度(或称为系统发射率) εs =

1 ⎛1 ⎞ ⎛1 ⎞ 1 + X 1,2 ⎜ − 1⎟ + X 2,1 ⎜ − 1⎟ ⎝ ε1 ⎠ ⎝ ε2 ⎠

1 1 A1 ⎛ 1 ⎞ + − 1⎟ ε 1 A2 ⎜ ε ⎠ ⎝ 2

(2) 表面积A1比表面积A2小得多(如大房间中小物体,物体与环境间的散 热),即A1/A2 → 0 , X1,2=1,于是

ε

s

= ε1

(3) 表面积A1与表面积A2相当,即A1/A2 → 1 , X1,2=1,于是

εs =

ε1

1

+

1 1

ε2

−1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例 某房间吊装一水银温度计读数为15℃,已知温度计头部发射率 (黑度)为0.9,头部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系数为20 W / m2 ⋅ K , 墙表面温度为10℃,求该温度计的测量误差。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t w = 10 ℃ 求测温误差? 解:已知 t w = 15 ℃ , ε = 0.9 , h = 20W / m 2 i K ,

'

ε A( Eb1 − Eb 2 ) = h × A(t f − tw )

Eb1 = σ Tw

4

Eb 2 = σ Tw'

4

4 4 0.9 × 5.67 ×10−8 ⎡ ⎣(273 + 15) − (273 + 10) ⎤ ⎦ = 20(t f − 15)

t f =16.2 ℃

16.2 − 15 ×100% = 7.4% 16.2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¾ 在由两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中,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 热量也就是该表面与另一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 ¾ 在多表面系统中,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是与其余各 表面分别换热的换热量之和 ¾ 工程计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 这是本节的讨论重点 ¾ 对于多表面系统,可以采用净热量法、网络法、数值方 法来计算每一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¾ 净热量法虽然也可以用于多表面情况,当相比之下网络 法更简明、直观 ¾ 网络法(又称热网络法,电网络法等)的原理,是用电学 中的电流、电位差和电阻比拟热辐射中的热流、热势差 与热阻,用电路来比拟辐射热流的传递路径 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离不开角系数的计算,所 以,必须满足漫灰面、等温、物性均匀以及投射辐射均 匀的四个条件 ¾ 下面先从构成封闭腔的两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公式出发, 引出辐射网络法中两个单元等效电路——表面辐射热阻 及空间辐射热阻的表达式,进而用网络法求解多表面系 统的问题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据有效辐射的计算式 E 1−α 1 J= − q = Eb − ( − 1)q α α ε

q= Eb − J 1− ε

Φ=

ε 又据两个表面的净换热量为

Eb − J 1− ε εA

Φ 1,2 = A1 J 1 X 1,2 − A2 J 2 X 2,1 = A1 X 1,2 ( J 1 − J 2 )

由此得到

Φ 1,2 =

( J1 − J 2 ) 1 A1 X 1,2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Φ= Eb − J 1− ε εA

Φ 1,2 = ( J1 − J 2 ) 1 A1 X 1,2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利用上述两个单元电路,可以容易地画出组成封闭系 统的两个灰体表面间辐射传热的等效网络,如图所示。根 据等效网络,可以立即写出换热量计算式:

将上述两式与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相比可见:换热量 Φ 相当 Eb − J 或 ( J1 − J 2 )相当于电势差;而 1 − ε 及 1 于电流强度; A1 X 1,2 εA 则相当于电阻,分别称为辐射换热表面的表面辐射热阻及空间辐 射热阻。 Eb 相当于电源电势,而 辐射热阻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Φ=

J 则相当于节点电压。则两个

J1

Φ1, 2

E b1 − E b 2 1 − ε1 1− ε2 1 + + ε 1 A1 A1 X 1,2 ε 2 A2

J1

E b

Φ

J

J2

Eb1

Φ

1 A 1,2 X1,2

J2

1−ε2 A2ε2

Eb2

1−ε εA

(a) 表面辐射热阻

1 A1 X1, 2

(b) 空间辐射热阻

1−ε1 A 1ε1

两表面封闭系统辐射传热等效网络图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的网络法求解

这种把辐射热阻比拟成等效的电阻从而通过等效的网络图来 求解辐射传热的方法称为辐射传热的网络法。 应用网络法求解多表面封闭系统辐射传热问题的步骤: (1)画出等效的网络图。 (2)列出节点的电流方程 (3)求解上述代数方程得出节点电势。 (4)按公式 Φi =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的网络法求解

(a)由三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b)三表面封闭腔的等效网络图

Ebi − Ji 确定每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 1− εi ε i Ai

第9章 辐射传热的计算

这一章讨论物体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 重点是固体表面间辐射换热的计算 首先讨论辐射换热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几何因子——角系数的 定义、性质及其计算实例 接着介绍由两个表面及多个表面所组成系统的辐射传热计算 方法,然后简要介绍气体热辐射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总结辐射换热的强化及削弱的方法 最后是本章的小结与应用举例

9.1 辐射传热的角系数

两个表面之间的辐射换热量与两个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很大关系 为了研究表面的形状及空间相对位置对辐射换热的影响,提出了角系数的概念

9.1.1 角系数的定义及假定

假设:

¾进行辐射换热的物体表面之间是不参与辐射的介质( 进行辐射换热的物体表面之间是不参与辐射的介质(单原子或结构对称的双 原子气体、空气) 原子气体、空气)或真空; ¾每个表面都是漫射、灰体或黑体表面; ¾每个表面的温度、辐射特性及投入辐射分布均匀。 在这四个假定下,物体的表面温度及发射率的改变只影 响到该物体向外发射的辐射能大小而不影响在空间的相 对分布,它们不影响辐射能落到其他表面上的百分数 从表面1 从表面1发出的总辐射能中直接投射到表面2 发出的总辐射能中直接投射到表面2 上份额称为表面1 ,用符号X1,2 上份额称为表面1对表面2 对表面2的角系数,用符号 表示。 基本原则:角系数是纯几何因子,与表面温度、发射率无关 研究角系数时把物体当做黑体来处理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一个微元表面到另一个微元表面的角系数

X

dA 1 ,dA 2

=

由dA dA2上的辐射能 1发出的落到 由dA 1发出的辐射能

Ib1 ⋅ dA 1 ⋅ cosθ1 ⋅ dΩ Eb1 ⋅ dA 1

=

d Φ (θ ) = I cos θ dAd Ω

dΩ = dA2 cos θ 2 r2

Eb = π I b

X dA1 ,dA2 =

同理

dA2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X dA2 ,dA1=

dA1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X dA1 ,dA2 = dA2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9.1.2 角系数的性质

1.角系数的相对性

两个有限大小表面之间角系数的相对性

dA ⋅ cos θ 1 ⋅ cos θ 2 X dA2 ,dA1= 1 πr 2

Φ 1, 2 = A1 E b1 X 1, 2 − A2 E b 2 X 2 ,1

当 T1 = T2 时,净辐射换热量为零, 即 Eb1 = Eb 2 则有限大小表面间角系数的相对性的表达式:

X

dA1 , dA2

⋅dA1 = X

dA2 , dA1

⋅dA2

上式为两微元表面角系数的相对性表达式

A1 X 1,2 = A2 X 2,1

9.1.2 角系数的性质

2.角系数的完整性

对于由几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根据能量 守衡原理,从任何一个表面发射出的辐射能 必全部落到封闭系统的各个表面上。因此, 任何一个表面对封闭腔各表面的角系数之间 存在下列关系:

9.1.2 角系数的性质

3.角系数的可加性

从表面1上发出而落到表面2上的总能量, 等于落到表面2上各部分的辐射能之和,于 是有

A1 Eb1 X1,2 = A1 Eb1 X1,2a + A1 Eb1 X1,2b

X1,2 = X1,2a + X1,2b

如把表面2进一步分成若干小块,则有 X 1, 2 =

Φ1 = ∑Φ1− j

j =1

n

∑X

i =1

n

1, 2 i

Φ 1− j = ∑ j =1 Φ 1

n

n

j =1

x1− j = 1

从表面2上发出而落到表面1上的辐射能,等于从表面2的各部分发 出而落到表面1上的辐射能之和,于是有

A2 Eb 2 X 2,1 = A2 a Eb 2 X 2 a ,1 + A2b Eb 2 X 2b ,1

+ X 1, n = 1

X 2,1 = X 2a ,1 A2a A + X 2b,1 2b A2 A2

X 1 ,1 + X 1 , 2 + X 1 , 3 +

9.1.2 角系数的性质

9.1.3 角系数的计算

确定角系数的方法有直接积分法、代数分析法 1.直接积分法

dA2 ⋅ cos θ 1 ⋅ cos θ 2 πr 2

X dA1 ,dA2 =

微元面积 d A1 对 A 2的角系数为

X d 1, 2 = ∫

角系数的性质 ① 相对性

A1对 A 2 的角系数为

cos θ1 cos θ 2 dA2 A2 π r2

A1 X 1, 2 = A2 X 2,1

Φ1 = ∑Φ1− j

j =1 n

⎛ cos θ1 cos θ 2 dA2 ⎞ A1 X 1, 2 = ∫A ⎜ ∫A ⎟dA1 1⎝ 2 π r2 ⎠

② 完整性:对于n个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Φ 1− j = ∑ j =1 Φ 1

n

n

j =1

x1− j = 1

X 1, 2 =

cos θ1 cos θ 2 dA2 dA1 1 ∫ ∫ A1 A1 A2 π r2

③可加性: X

1 .2

= X 1, 2 a + X 1, 2 b

这就是求解任意两表面之间角系数的积分表达式。注意这是一个四重积 分,不少情况下会遇到一些数学上的因难,需采用某些专门的技巧

9.1.3 角系数的计算

本章给出了一些二维几何结构角系数的计算公式(表9-1)以及三种典型三维几何 结构的计算式(表9-2)和工程计算图线(图9-7~9-9)。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两 垂 直 长 方 形 表 面 间 的 角 系 数

9.1.3 角系数的计算

9.1.3 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¾利用角系数的相对性、完整性及可加性,通过求解代数方程而获得角系数的 方法称为代数分析法 ¾值得注意的是: ¾(1)利用该方法的前提是系统一定是封闭的,如果不封闭可以作假想面,令 其封闭 ¾(2)凹面的数量必须与不可见表面数相等 ¾先利用此法导出由三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的角系数计算公式,然后进一步 得出计算任意两个二维表面间角系数的交叉线法

9.1.3 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完整性 相对性

9.1.3 角系数的计算

2.代数分析法

如图所示表面,假定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表面 的长度是无限延伸的 ,只有封闭系统才能应用角 系数的完整性,为此作辅助线ac和bd,与ab、cd 一起构成封闭腔。

三个非凹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X 1,2 + X 1,3 = 1 X 2,1 + X 2,3 = 1 X 3,1 + X 3,2 = 1

X 1,2 A + A2 − A3 = 1 2 A1 A1 + A3 − A2 2 A1 A2 + A3 − A1 2A2

A1 X 1,2 = A2 X 2,1 A1 X 1,3 = A3 X 3,1 A2 X 2,3 = A3 X 3,2

完整性 X ab, cd = 1 − X ab, a c − X ab, bd

X ab, a c = ab + ac − bc 2 ab

任意两个非凹表面间的角系数

X 1,3 = X 2,3 =

由于垂直纸面方向的长度相同,则有: l +l −l X 1,2 = 1 2 3 2l1 l +l −l X 1,3 = 1 3 2 2l1 l +l −l X 2,3 = 2 3 1 2l2

X ab ,cd =

=

X ab, bd =

ab + bd − ad 2 ab

(bc + ad ) − (ac + bd ) 2ab

交叉线之和 − 不交叉线之和 2 × 表面A1的断面长度

上述方法又被称为交叉线法。注意:这里所谓的交叉线和不交叉线都是指虚拟 断面的线,或者说是辅助线。

9.1.3 角系数的计算

几个特殊位置的角系数

9.1.3 角系数的计算

几个特殊位置的角系数

两个无限大平板 x1,2= x2,1= 1

两个垂直大平板

同一平面上的两个表面 (两个互相看不见的表面) 1>x1,2= x2,1> 0 x =x =0 1,2 2,1

一表面被另外一个表面所包围

X1,2=1, X2,1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例:求角系数 X1,2 解: X = 0 1,2 角系数的完整性 X1,3 = 1 角系数的相对性 A 1 X1,3 = A 3 X3,1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例:球体与无限大表面 解: 求角系数 X1,2 3 1 2

X1,3 X3,1 X3,3

πR A1 X 3,1 = X 1,3 = 2 2 X 1,3 = 1 X 1,3 = 0.25 A3 4π R 4 2 角系数的完整性 X 3,1 + X 3,2 + X 3,3 = 1

2

角系数的完整性

X 1,2 + X 1,3 = 1 X 1,2 = 0.5

X 3,3 = 1 − X 3,1 − X 3,2 = 1 − 0.25 − 0.25 = 0.5

9.1.3 角系数的计算

例:正方体盒子内表面1与内切球面2,求角系数 X1,2 解: 2 1

9.2 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

¾ 辐射换热则可发生在被真空或透热介质隔开的表面之间。这 里的透热介质指的是不参与热辐射的介质,例如空气。 ¾ 本节所讨论的固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是指表面之间不存在参 与热辐射介质的情形 ¾ 本节将给出两个稳态辐射换热的例子,即分别由等温的两黑 体或等温的两漫灰体组成的封闭系统内的表面间辐射换热 ¾ 封闭系统内充满不吸收任何辐射的透明介质 ¾ 所采用的方法称为“净热量”法

X2,1 = 1

角系数的相对性 A 1 X1,2 = A 2 X2,1

X 1,2 =

A2 π π 4π R 2 X 2,1 = X 2,1 = X 2,1 = A1 6 6 2R × 2R × 6

9.2.1 两黑体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封闭腔模型 假设: 1)所有表面均为漫射体(自身、反射) 2)表面等温,辐射热流均匀 3) 表面物性均匀 4)介质不参与换热 ¾为什么要用封闭腔模型?因为必须计及: 1)所研究表面向外发出的所有能量 2)空间各方向投射到该表面的辐射能 ¾封闭腔表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是虚构的 ¾封闭腔模型既适用于黑体,也适用于灰体

9.2.1 两黑体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单位时间内从表面1上发出到达表面2 的辐射能: Φ =E AX

1→ 2 b1 1 1, 2

单位时间内从表面2上发出到达表面1 的辐射能: Φ =E A X

2 →1 b2 2 2 ,1

两黑体表面间的净辐射传热量为:

图9-13 黑体系统的辐射换热

Φ1,2 = Φ1→2 − Φ 2→1 = Eb1 A1 X 1,2 − Eb 2 A2 X 2,1 = A1 X 1,2 ( Eb1 − Eb 2 ) = A2 X 2,1 ( Eb1 − Eb 2 ) (9 − 11)

1

E − Eb 2 = b1 1 A1 X 1,2

上式也可与欧姆定律相比较,并且将 A X 1 1,2 看成是辐射换热时的热阻,由于它只与几何尺寸 和空间相对位置有关,所以称为空间辐射热阻

9.2.2 有效辐射

投入辐射:单位时间内投射到单位面积上 的总辐射能,记为G。 有效辐射:单位时间内离开单位面积的总 辐射能为该表面的有效辐射,记为J。

自身热辐射E

9.2.2 有效辐射

有效辐射与辐射传热量的关系 从表面1外部来观察,其能量收支差额 应等于有效辐射 J1 与投入辐射 G1 之 差,即

q = J1 − G1

有效辐射

投入辐射 G 被反射辐射的部分 ρ G 表面的反射比,可表示成

1 − α1

从表面内部观察,该表面与外界的辐射 换热量应为: q = E1 − α 1G1

J1 = q + E1 − q

J 1 = E1 + ρ1G1 = ε 1 E b1 + (1 − α 1 )G1

在表面外能感受到的表面辐射就是有效辐射,它也是用辐射探 测仪能测量到的单位表面积上的辐射功率 W / m 2 。

α1

=

⎛ 1 ⎞ −⎜ − 1⎟ q α1 ⎝ α1 ⎠ E1

E 1−α 1 J= − q = Eb − ( − 1)q 同一表面而言的,而且以向

注意:式中的各个量均是对 外界的净放热量为正值。

α

α

ε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Φ 1,2 = A1 J 1 X 1,2 − A2 J 2 X 2,1

⎛ 1 ⎞ J 1 A1 = A1 E b1 − ⎜ − 1 ⎟ Φ 1,2 ⎝ ε1 ⎠ ⎛ 1 ⎞ J 2 A2 = A2 E b 2 − ⎜ − 1 ⎟ Φ 2,1 ⎝ ε2 ⎠

(a)

(b) (c) (d)

J=

α

E 1−α 1 − q = Eb − ( − 1)q

α

ε

下面来分析两个等温漫灰表面封闭系统内的辐射传热情况。 如图所示,两个表面的净换热量为

根据上式及能量守恒有

Φ

1,2

Φ1,2 = −Φ 2,1

E b1 − E b 2 1− ε2 1 + + ε 2 A2 A1 X 1 , 2

J1

J2

=

Φ 1,2 = A1 J 1 X 1,2 − A2 J 2 X 2,1

⎛ 1 ⎞ J 1 A1 = A1 E b1 − ⎜ − 1 ⎟ Φ 1,2 ⎝ ε1 ⎠ ⎛ 1 ⎞ J 2 A2 = A2 E b 2 − ⎜ − 1 ⎟ Φ 2,1 ⎝ ε2 ⎠

(a)

1 − ε1 ε 1 A1

(b) (c)

Eb1

1 − ε1 ε1 A1

Eb 2

1 A1 X 1,2

1− ε2 ε 2 A2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若以 A1 为计算面积,上式可改写为:

Φ1, 2 = A1 ( Eb1 − Eb 2 ) A ⎛ 1 1 ⎞ ⎛1 ⎞ + 1 ⎜ − 1⎟ ⎜ − 1⎟ + ε X A ε ⎠ ⎝ 1 ⎠ 1, 2 2 ⎝ 2

=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三种特殊情形

(1) 表面1为凸面或平面,此时,X1,2=1,于是

A1 X 1, 2 = A2 X 2,1

A1 X 1,2 ( E b1 − E b 2 )

⎛ 1 ⎞ ⎛ 1 ⎞ 1 + X 1,2 ⎜ − 1 ⎟ + X 2,1 ⎜ − 1 ⎟ ε ε ⎝ 1 ⎠ ⎝ 2 ⎠

εs =

1 A ⎛ 1 ⎞ ⎛1 ⎞ 1 + X 1, 2 ⎜ − 1⎟ + X 1, 2 1 ⎜ − 1⎟ ε A ε ⎠ ⎠ ⎝ 1 2 ⎝ 2

⇒ εs =

= ε s A1 X 1,2 ( E b1 − E b 2 )

与黑体辐射换热相比,多了一个修正因子。它实际上是由于 灰体系统吸收比小于1,所引起的多次吸收与反射对辐射换热 量的影响因子也称系统黑度 定义系统黑度(或称为系统发射率) εs =

1 ⎛1 ⎞ ⎛1 ⎞ 1 + X 1,2 ⎜ − 1⎟ + X 2,1 ⎜ − 1⎟ ⎝ ε1 ⎠ ⎝ ε2 ⎠

1 1 A1 ⎛ 1 ⎞ + − 1⎟ ε 1 A2 ⎜ ε ⎠ ⎝ 2

(2) 表面积A1比表面积A2小得多(如大房间中小物体,物体与环境间的散 热),即A1/A2 → 0 , X1,2=1,于是

ε

s

= ε1

(3) 表面积A1与表面积A2相当,即A1/A2 → 1 , X1,2=1,于是

εs =

ε1

1

+

1 1

ε2

−1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例 某房间吊装一水银温度计读数为15℃,已知温度计头部发射率 (黑度)为0.9,头部与室内空气间的对流换热系数为20 W / m2 ⋅ K , 墙表面温度为10℃,求该温度计的测量误差。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t w = 10 ℃ 求测温误差? 解:已知 t w = 15 ℃ , ε = 0.9 , h = 20W / m 2 i K ,

'

ε A( Eb1 − Eb 2 ) = h × A(t f − tw )

Eb1 = σ Tw

4

Eb 2 = σ Tw'

4

4 4 0.9 × 5.67 ×10−8 ⎡ ⎣(273 + 15) − (273 + 10) ⎤ ⎦ = 20(t f − 15)

t f =16.2 ℃

16.2 − 15 ×100% = 7.4% 16.2

9.2.3 两漫灰表面组成的封闭腔的辐射传热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¾ 在由两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中,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 热量也就是该表面与另一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 ¾ 在多表面系统中,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是与其余各 表面分别换热的换热量之和 ¾ 工程计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 这是本节的讨论重点 ¾ 对于多表面系统,可以采用净热量法、网络法、数值方 法来计算每一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

9.3 多表面系统的辐射传热

¾ 净热量法虽然也可以用于多表面情况,当相比之下网络 法更简明、直观 ¾ 网络法(又称热网络法,电网络法等)的原理,是用电学 中的电流、电位差和电阻比拟热辐射中的热流、热势差 与热阻,用电路来比拟辐射热流的传递路径 ¾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离不开角系数的计算,所 以,必须满足漫灰面、等温、物性均匀以及投射辐射均 匀的四个条件 ¾ 下面先从构成封闭腔的两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公式出发, 引出辐射网络法中两个单元等效电路——表面辐射热阻 及空间辐射热阻的表达式,进而用网络法求解多表面系 统的问题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据有效辐射的计算式 E 1−α 1 J= − q = Eb − ( − 1)q α α ε

q= Eb − J 1− ε

Φ=

ε 又据两个表面的净换热量为

Eb − J 1− ε εA

Φ 1,2 = A1 J 1 X 1,2 − A2 J 2 X 2,1 = A1 X 1,2 ( J 1 − J 2 )

由此得到

Φ 1,2 =

( J1 − J 2 ) 1 A1 X 1,2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Φ= Eb − J 1− ε εA

Φ 1,2 = ( J1 − J 2 ) 1 A1 X 1,2

9.3.1 两表面换热系统的辐射网络

利用上述两个单元电路,可以容易地画出组成封闭系 统的两个灰体表面间辐射传热的等效网络,如图所示。根 据等效网络,可以立即写出换热量计算式:

将上述两式与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相比可见:换热量 Φ 相当 Eb − J 或 ( J1 − J 2 )相当于电势差;而 1 − ε 及 1 于电流强度; A1 X 1,2 εA 则相当于电阻,分别称为辐射换热表面的表面辐射热阻及空间辐 射热阻。 Eb 相当于电源电势,而 辐射热阻的等效电路如图所示:

Φ=

J 则相当于节点电压。则两个

J1

Φ1, 2

E b1 − E b 2 1 − ε1 1− ε2 1 + + ε 1 A1 A1 X 1,2 ε 2 A2

J1

E b

Φ

J

J2

Eb1

Φ

1 A 1,2 X1,2

J2

1−ε2 A2ε2

Eb2

1−ε εA

(a) 表面辐射热阻

1 A1 X1, 2

(b) 空间辐射热阻

1−ε1 A 1ε1

两表面封闭系统辐射传热等效网络图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的网络法求解

这种把辐射热阻比拟成等效的电阻从而通过等效的网络图来 求解辐射传热的方法称为辐射传热的网络法。 应用网络法求解多表面封闭系统辐射传热问题的步骤: (1)画出等效的网络图。 (2)列出节点的电流方程 (3)求解上述代数方程得出节点电势。 (4)按公式 Φi =

9.3.2 多表面封闭系统的网络法求解

(a)由三个表面组成的封闭系统 (b)三表面封闭腔的等效网络图

Ebi − Ji 确定每一个表面的净辐射换热量。 1− εi ε i Ai


相关文章

  • 副产蒸汽氯化氢合成炉的模拟计算
  • Hans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2, 2, 1-6 doi:10.4236/hjcet.2012.21001 Published Online ...查看


  •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 <传热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热学 课程编码:20511019 学 时:58 学 分:4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 ...查看


  • 建筑物理--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 第2章 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2.1 室内热环境 • 本节要点: 1. 人体热平衡: 2. 室内热环境因素: 3. 室内热环境评价. 2.1.1 人体热平衡 人体与机器比较 热能机: 燃料 产热 做功 散热 人体: 食物 产热 生命活动 散热 ...查看


  • 第二章 传热原理
  • 第二章 传热原理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传热学: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 1) 物体内只要存在温差,就有热量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 物体之间存在温差时,热量就会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由于自然界和生产技术中几 ...查看


  • 传热学基础知识
  • 传热学基础知识 本文由淹死的鱼张冰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传热学基本知识 摘要:本节主要介绍导热,对流换热, 辐射换热及稳定传热的基本概念,基 本计算方法等内容. 2.1稳 ...查看


  • 建筑门窗热工性能估算报告
  • 建筑门窗热工性能估算报告 I .设计依据: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 ...查看


  • 建筑热工学基础
  • 第一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 一.传热的基本知识 二.平壁的稳定传热过程 三.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 四.周期性不稳定传热 五.湿空气的概念及蒸汽渗透阻的概念 第二章 建筑热工设计 一.建筑热工设计中常用名词的解释 二.建筑热工设计中常用参数的计算 ...查看


  • 传热第四版杨世铭第一章
  •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 ...查看


  • 西藏节能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朝向修正
  • 西藏节能建筑围护结构 传热系数朝向修正 重庆大学 唐鸣放☆ 王 摘要 , 以拉萨典型气象 , , 得到了围护结构各朝向修正系数, 对南窗传热系数提出了变系数修正方法. 关键词 西藏 节能建筑 围护结构 传热系数 朝向修正系数 Ori e n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