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

作者:蔡奇

政策瞭望 2012年06期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重要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清醒地认识自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是执政党成熟的标志。领导干部要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加强党性锻炼,加强作风养成,经受住“四大考验”,防止“四大危险”。

  一、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

  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把进京执政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不要做李自成。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现在,“赶考”的环境、“考题”的内容、“考官”的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能否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新的满意答卷,关键在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共产党人的那股勇气、锐气和朝气。

  时刻保持谦逊兢慎之心,不当糊涂官。“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杜荀鹤《泾溪》)意思是说,水急石险,人们百倍警惕,年复一年没有人翻船。倒是平流无石的地方,因麻痹大意常常翻船。在长期执政的和平环境里,容易精神懈怠,满足于已有成就,陶醉于颂歌之中。久而久之,则会放弃警觉,消磨斗志、暮气沉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要以群众期待鞭策自己,以理想信念砥砺自己,以历史教训警醒自己,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心态,这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表现。

  时刻保持锐意进取之心,不当太平官。不可否认,现在一些同志精神有些倦怠,拼劲、闯劲大不如以前。这些同志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错事不如不干事”的官场陋习,不思进取,安享太平。在鲜花和掌声面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在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面前,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在久改不革的积弊面前,回避矛盾、碌碌无为。我们讲,搞改革,难免有风险;要碰硬,必然有阻力;干实事,容易招致非议。组织上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上,不是希望我们当官做老爷,而是要出大力、流大汗、干实事。面对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领导干部要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有的同志担心,敢抓敢管的干部容易得罪人、丢选票。实际上,这样的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一般选票不会低。当然,组织上也要为他们说话、撑腰。这次换届,省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

  时刻保持艰苦奋斗之心,不当享乐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现在,有一些干部讲排场、高消费,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现象有所抬头,人民群众很有意见,需要引起足够警觉。贪图享乐,是灵魂的腐蚀剂,它虽然没有牙齿,但可以吞噬人的理想;虽然没有手脚,但可以将人推入歧途。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精、气、神。今天,我们强调艰苦奋斗,不是要大家去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而是要保持当年的那种作风、那股拼劲、那份本色。俗话讲得好,“吃亏是福,吃苦是补”。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我们的艰苦指数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牢固树立一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价值取向。苦有三种,思想艰苦、工作刻苦、生活清苦。吃得起这三种苦,方为群众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当前,要求发扬艰苦奋斗,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带头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换届之年,尤其要防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突击花钱。

  二、争做学习型领导干部,防止能力不足的危险

  在这个以变革、创新和转型为特点的时代,“本领恐慌”依然是严峻挑战,“我们熟悉的东西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习是克服老化退化、提升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学习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核心竞争力。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主动向实践学,向书本学,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着重提高四种能力:

  提高领导转型发展能力。转型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讲求发展质量,追求理性高效,降低资源环境成本,而不能再走“唯GDP”的老路。省委赵书记曾精辟指出,“我们所要的增长是干干净净的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看、缝好‘里子’尤为重要。美,不能只体现在面子上,我们要‘由里往外’美。”转型过程中,发展的速度稍微慢一点,数字上暂时低一点,排名暂时靠后一点,没什么可怕的。在这方面,领导干部要保持一份“淡定”。现在,一些同志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仅仅停留在招商引资上。殊不知,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战略资源。我们要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的品牌带动效应,下大力气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创业发展,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的凸显期交织叠加,社会管理任务异常繁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协调型、疏导型、情感型、参与型、选择型“五型”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医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社会管理也应确立一种理念:对于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事后花钱摆平不是功劳,事前花钱预防不是浪费;未雨绸缪显本事,防微杜渐是功夫,这才是社会管理工作的应有要求。我省基层创造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与时俱进的“枫桥经验”,共同点是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都是“治未病”、“治未乱”的良方。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情绪的集中宣泄,也是社会风险的集中释放。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冲突产生、分歧出现是很难免的,但能不能正确处置,则是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的直接检验。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造成政府公信力这一“无形资产”流失;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契机。处置突发事件,固然要因时因事而宜,但基本规律都差不多。一是“早”,立足早发现、早解决,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二是“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有事不能怕事,出事不能躲事。三是“诚”,对群众的诉求,要开诚布公,决不能“躲猫猫”。四是“智”,有效引导群众情绪、协调利益关系,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和敌对势力从中挑唆鼓动。省委党校要抓紧建立应急管理实验室,开展专题培训实训。

  提高应对网络媒体能力。互联网本身并没有标签,关键是谁去用它。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应当兴利除弊、为我所用。善待而不随意压制,引导而不随意封堵,认真研判而不妄下定论,及时回应而不回避推诿,这“四个不”是应对网络舆论基本原则。微博具有超强的组织动员力和政治影响力,已经成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重要“舆论场”,甚至成为一些重大事件的消息发源地和幕后推手。提倡开党政部门官方微博、官员微博,就是壮大网上力量,增强正面声音,掌握工作主动权。目前,我省党员干部开微博方兴未艾,官方微博初具规模,影响力与日俱增,初步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种子用户”,能在一些关键时刻发出正面声音。从今年春季班开始,省委党校开设微博课,各方面反响很好。下步突出办好官方微博,同时对干部微博定期分析、帮助提高,使之协同响应、互为补充。

  三、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个危险,险就险在如果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会导致人心离散、危及政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要从人心向背的高度来深刻领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一重大论断,真正把群众利益牢牢记在心中,高高举过头顶。

  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当亲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感情问题、立场问题。把群众当亲人,这是一份至真至纯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血肉相连、血浓于水,患难与共、不离不弃。领导干部工作再忙、时间再紧,都应该抽时间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感受他们的安危冷暖,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是党的好传统,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我有一个真切体会,走进群众,就会发现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敬。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多做换位思考,多为群众着想。把群众当亲人,是不求回报的真情付出,而不是作秀,更不应带功利思想。人民群众最重感情、最懂感情。“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党群关系的真谛,我们应铭记在心。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群众作老师。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很多同志都有这种感受,在机关时间长了,很容易滋长官僚思想、主观主义,以为自己位置高、掌握的信息多,自然比群众眼界宽、水平高,遇事容易想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群众比我们高明得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草根的智慧。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求教,真正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使工作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情沟通,这些都是问计于民的好形式,需要继续深化推广。对基层的创造,只要是方向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及时予以指导,成熟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注意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轻易否定、随意抹杀。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群众谋福祉。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决定着其从政行为,关系群众福祉。现在,常有同志心生怨言:“工作没少干,群众不领情”、“群众不配合、工作难推进”。对这些“吃力不落好”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工作出发点对不对,有没有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做大蛋糕固然是成绩,但分好蛋糕也显水平。现在,一些同志对做大蛋糕花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如何分好蛋糕也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蛋糕做得越大,越要公平分配,防止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投向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我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以群众福祉为依据,多办“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我们的工作必然受到群众欢迎,得到群众支持。

  确立重视基层导向,密切群众关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畅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向党政机关流动的通道。目前,各级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部不愿下基层、不敢下基层、下不了基层的情况,省市机关中不少干部是“三门”干部。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机关干部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对这些缺少基层经历的干部,要有计划地把他们选派到基层一线去“补课”。但是,更主要的还是要从基层这个源头活水中发现人才、选拔干部。我们提出,要加大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比例,探索从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招录公务员工作,目的就是要打破阶层固化,不断优化各级机关公务员来源结构和经历结构,保持党政机关与群众的“血缘关系”。

  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消极腐败的危险

  腐败和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腐败背后往往是权力的变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严格监督和有效规范权力使用,提高公信力和免疫力,防止消极腐败现象产生。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公开用权,秉公用权,切实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适应公众需求,主动“晒”权力。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权利意识的觉醒,群众知情诉求日益强烈。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权知道我们如何行使权力。有的同志对公开存在误读,把公开看作洪水猛兽,甚至担心“见光死”。其实,公开是个好东西。公开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与其被动公开,不如自己主动公开。现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潜规则”大行其道,“显规则”反受排斥,与权力的公开透明不够有很大关系。公开,必然使那些想搞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人无计可施,让干部从各种利益关系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这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领导要主动“晒”权力,公开权力运行的内容、程序、规则,积极推动行政决策、行政审批和政府信息等各方面的公开,尤其要加大选人用人、基建工程、三公经费等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自觉接受监督,学会在“玻璃房”里工作。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更是无时无刻不受到公众的监督,要学会在“玻璃房”里工作。所谓玻璃房,首先是透明,老百姓一看就知道你在干什么;其次,对属于机密的部分有隔离层。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领导干部要习惯在“玻璃房”内、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自觉接受监督。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培养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素养,真正把群众的监督看作关心和爱护,时时事事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验和评价,作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有监督,就有批评和质疑。面对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主动回应、坦诚以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能一批就跳、置之不理,或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更不能强词夺理,以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

  培养阳光心态,做到用权不谋一己之私。霉菌、病毒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滋长;保持阳光心态,思想才不会“长毛”。防止消极腐败,不仅要靠他律,还要靠自律,培养阳光健康的心态很重要。阳光的心态,主要体现在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的工作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反思一些领导干部堕入腐败的深渊,大多与盲目攀比、心态扭曲有关。与提拔快的人比,他们觉得自己亏了;与房子住得大的人比,觉得自己住得小了;与大款比,觉得自己赚的钱少了。这样比下去,心态必然失衡。正确的比法,应该是跟先进模范比奉献,跟基层干部比工作,跟困难群众比待遇。这样比,才能比出差距,比出干劲,比出好心态,手中的权力行使才不会出偏差。每个干部都要有三省吾身的自觉,要经常想一想“当干部为了什么、在岗位上干了什么、身后留什么”这三个重要问题,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作者介绍:蔡奇,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作者:蔡奇

政策瞭望 2012年06期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强烈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重要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清醒地认识自己,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是执政党成熟的标志。领导干部要在党忧党、在党兴党,加强党性锻炼,加强作风养成,经受住“四大考验”,防止“四大危险”。

  一、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险

  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把进京执政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不要做李自成。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现在,“赶考”的环境、“考题”的内容、“考官”的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能否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新的满意答卷,关键在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共产党人的那股勇气、锐气和朝气。

  时刻保持谦逊兢慎之心,不当糊涂官。“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杜荀鹤《泾溪》)意思是说,水急石险,人们百倍警惕,年复一年没有人翻船。倒是平流无石的地方,因麻痹大意常常翻船。在长期执政的和平环境里,容易精神懈怠,满足于已有成就,陶醉于颂歌之中。久而久之,则会放弃警觉,消磨斗志、暮气沉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要以群众期待鞭策自己,以理想信念砥砺自己,以历史教训警醒自己,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心态,这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表现。

  时刻保持锐意进取之心,不当太平官。不可否认,现在一些同志精神有些倦怠,拼劲、闯劲大不如以前。这些同志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错事不如不干事”的官场陋习,不思进取,安享太平。在鲜花和掌声面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在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面前,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在久改不革的积弊面前,回避矛盾、碌碌无为。我们讲,搞改革,难免有风险;要碰硬,必然有阻力;干实事,容易招致非议。组织上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上,不是希望我们当官做老爷,而是要出大力、流大汗、干实事。面对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领导干部要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有的同志担心,敢抓敢管的干部容易得罪人、丢选票。实际上,这样的干部,群众都看在眼里,一般选票不会低。当然,组织上也要为他们说话、撑腰。这次换届,省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

  时刻保持艰苦奋斗之心,不当享乐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现在,有一些干部讲排场、高消费,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现象有所抬头,人民群众很有意见,需要引起足够警觉。贪图享乐,是灵魂的腐蚀剂,它虽然没有牙齿,但可以吞噬人的理想;虽然没有手脚,但可以将人推入歧途。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应有的精、气、神。今天,我们强调艰苦奋斗,不是要大家去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而是要保持当年的那种作风、那股拼劲、那份本色。俗话讲得好,“吃亏是福,吃苦是补”。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我们的艰苦指数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牢固树立一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价值取向。苦有三种,思想艰苦、工作刻苦、生活清苦。吃得起这三种苦,方为群众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当前,要求发扬艰苦奋斗,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带头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勤俭办事,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换届之年,尤其要防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突击花钱。

  二、争做学习型领导干部,防止能力不足的危险

  在这个以变革、创新和转型为特点的时代,“本领恐慌”依然是严峻挑战,“我们熟悉的东西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习是克服老化退化、提升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学习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核心竞争力。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主动向实践学,向书本学,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着重提高四种能力:

  提高领导转型发展能力。转型发展的实质是科学发展。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于讲求发展质量,追求理性高效,降低资源环境成本,而不能再走“唯GDP”的老路。省委赵书记曾精辟指出,“我们所要的增长是干干净净的增长。从可持续发展看、缝好‘里子’尤为重要。美,不能只体现在面子上,我们要‘由里往外’美。”转型过程中,发展的速度稍微慢一点,数字上暂时低一点,排名暂时靠后一点,没什么可怕的。在这方面,领导干部要保持一份“淡定”。现在,一些同志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仅仅停留在招商引资上。殊不知,资本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战略资源。我们要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的品牌带动效应,下大力气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创业发展,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的凸显期交织叠加,社会管理任务异常繁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协调型、疏导型、情感型、参与型、选择型“五型”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医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社会管理也应确立一种理念:对于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事后花钱摆平不是功劳,事前花钱预防不是浪费;未雨绸缪显本事,防微杜渐是功夫,这才是社会管理工作的应有要求。我省基层创造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与时俱进的“枫桥经验”,共同点是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都是“治未病”、“治未乱”的良方。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情绪的集中宣泄,也是社会风险的集中释放。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冲突产生、分歧出现是很难免的,但能不能正确处置,则是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的直接检验。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造成政府公信力这一“无形资产”流失;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契机。处置突发事件,固然要因时因事而宜,但基本规律都差不多。一是“早”,立足早发现、早解决,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二是“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有事不能怕事,出事不能躲事。三是“诚”,对群众的诉求,要开诚布公,决不能“躲猫猫”。四是“智”,有效引导群众情绪、协调利益关系,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和敌对势力从中挑唆鼓动。省委党校要抓紧建立应急管理实验室,开展专题培训实训。

  提高应对网络媒体能力。互联网本身并没有标签,关键是谁去用它。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应当兴利除弊、为我所用。善待而不随意压制,引导而不随意封堵,认真研判而不妄下定论,及时回应而不回避推诿,这“四个不”是应对网络舆论基本原则。微博具有超强的组织动员力和政治影响力,已经成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重要“舆论场”,甚至成为一些重大事件的消息发源地和幕后推手。提倡开党政部门官方微博、官员微博,就是壮大网上力量,增强正面声音,掌握工作主动权。目前,我省党员干部开微博方兴未艾,官方微博初具规模,影响力与日俱增,初步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种子用户”,能在一些关键时刻发出正面声音。从今年春季班开始,省委党校开设微博课,各方面反响很好。下步突出办好官方微博,同时对干部微博定期分析、帮助提高,使之协同响应、互为补充。

  三、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个危险,险就险在如果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会导致人心离散、危及政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我们要从人心向背的高度来深刻领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一重大论断,真正把群众利益牢牢记在心中,高高举过头顶。

  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把群众当亲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感情问题、立场问题。把群众当亲人,这是一份至真至纯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血肉相连、血浓于水,患难与共、不离不弃。领导干部工作再忙、时间再紧,都应该抽时间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感受他们的安危冷暖,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是党的好传统,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我有一个真切体会,走进群众,就会发现群众最可亲、群众最可敬。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多做换位思考,多为群众着想。把群众当亲人,是不求回报的真情付出,而不是作秀,更不应带功利思想。人民群众最重感情、最懂感情。“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党群关系的真谛,我们应铭记在心。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拜群众作老师。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很多同志都有这种感受,在机关时间长了,很容易滋长官僚思想、主观主义,以为自己位置高、掌握的信息多,自然比群众眼界宽、水平高,遇事容易想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群众比我们高明得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草根的智慧。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求教,真正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使工作更加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民主恳谈、民主听证、民情沟通,这些都是问计于民的好形式,需要继续深化推广。对基层的创造,只要是方向正确,都应给予鼓励,及时予以指导,成熟的经验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注意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轻易否定、随意抹杀。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群众谋福祉。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决定着其从政行为,关系群众福祉。现在,常有同志心生怨言:“工作没少干,群众不领情”、“群众不配合、工作难推进”。对这些“吃力不落好”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反思:工作出发点对不对,有没有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做大蛋糕固然是成绩,但分好蛋糕也显水平。现在,一些同志对做大蛋糕花的力气比较大,但是如何分好蛋糕也是要下大力气解决的。蛋糕做得越大,越要公平分配,防止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投向工人、农民等基本群众,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我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以群众福祉为依据,多办“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我们的工作必然受到群众欢迎,得到群众支持。

  确立重视基层导向,密切群众关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畅通各行各业中的优秀人才向党政机关流动的通道。目前,各级机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部不愿下基层、不敢下基层、下不了基层的情况,省市机关中不少干部是“三门”干部。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机关干部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对这些缺少基层经历的干部,要有计划地把他们选派到基层一线去“补课”。但是,更主要的还是要从基层这个源头活水中发现人才、选拔干部。我们提出,要加大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比例,探索从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招录公务员工作,目的就是要打破阶层固化,不断优化各级机关公务员来源结构和经历结构,保持党政机关与群众的“血缘关系”。

  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消极腐败的危险

  腐败和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腐败背后往往是权力的变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严格监督和有效规范权力使用,提高公信力和免疫力,防止消极腐败现象产生。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公开用权,秉公用权,切实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适应公众需求,主动“晒”权力。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权利意识的觉醒,群众知情诉求日益强烈。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权知道我们如何行使权力。有的同志对公开存在误读,把公开看作洪水猛兽,甚至担心“见光死”。其实,公开是个好东西。公开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与其被动公开,不如自己主动公开。现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潜规则”大行其道,“显规则”反受排斥,与权力的公开透明不够有很大关系。公开,必然使那些想搞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人无计可施,让干部从各种利益关系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这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领导要主动“晒”权力,公开权力运行的内容、程序、规则,积极推动行政决策、行政审批和政府信息等各方面的公开,尤其要加大选人用人、基建工程、三公经费等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自觉接受监督,学会在“玻璃房”里工作。古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更是无时无刻不受到公众的监督,要学会在“玻璃房”里工作。所谓玻璃房,首先是透明,老百姓一看就知道你在干什么;其次,对属于机密的部分有隔离层。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领导干部要习惯在“玻璃房”内、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自觉接受监督。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培养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素养,真正把群众的监督看作关心和爱护,时时事事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检验和评价,作为我们改进工作的动力。有监督,就有批评和质疑。面对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我们应该有敬畏之心,主动回应、坦诚以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能一批就跳、置之不理,或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更不能强词夺理,以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

  培养阳光心态,做到用权不谋一己之私。霉菌、病毒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滋长;保持阳光心态,思想才不会“长毛”。防止消极腐败,不仅要靠他律,还要靠自律,培养阳光健康的心态很重要。阳光的心态,主要体现在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的工作态度、健康的生活方式。反思一些领导干部堕入腐败的深渊,大多与盲目攀比、心态扭曲有关。与提拔快的人比,他们觉得自己亏了;与房子住得大的人比,觉得自己住得小了;与大款比,觉得自己赚的钱少了。这样比下去,心态必然失衡。正确的比法,应该是跟先进模范比奉献,跟基层干部比工作,跟困难群众比待遇。这样比,才能比出差距,比出干劲,比出好心态,手中的权力行使才不会出偏差。每个干部都要有三省吾身的自觉,要经常想一想“当干部为了什么、在岗位上干了什么、身后留什么”这三个重要问题,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作者介绍:蔡奇,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相关文章

  • 党员干部要强化忧患意识
  • 党员干部要强化忧患意识 时间:2011年06月26日 10时05分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朱志国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是总书记着眼 ...查看


  • 领导干部八种意识
  • 新时期领导干部应注重增强八种意识 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的态势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唱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就要以只争朝夕.负重奋进的精神状态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切实增强八种意识: ...查看


  • 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
  • 20100514 牢记历史使命 增强忧患意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 ...查看


  • 维护稳定剖析材料
  •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乌恰专题学习教育活动 个人剖析材料 (桑俊海) 反分裂斗争中,意识形态领域干部必须要走在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工作的前列.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居安思危, ...查看


  • 浅谈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的自律意识,加强防范金融风险并完成机构既定目标,金融机构必须健全和改善内部控制.本文笔者从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入手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为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出贡献. [关键词] 金融机构:经营目标 前言 ...查看


  • 我党绝密文件中的排比句
  • 我党绝密文件中的排比句 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 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推进社会主 ...查看


  • 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整改措施
  • ★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实践活动个人整改措施>,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入党申请书频道. 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材料.现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自我对照检查的基础上,为接受 ...查看


  • 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情况汇报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田口乡财税所认真开展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工作 11月7日县财政局召开"全县财政工作暨财政系统思想作风纪律整顿会议"后,我所按照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于10日上午召开了全体会议,传达贯彻县局会议精神,大家意识 ...查看


  • 为什么要增强四种意识--人民日报评论员
  •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谆谆告诫: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