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代表着的地方文化特色,它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电视网络现代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踊跃冲击,民众对淮海戏的兴致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淮海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剧目,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戏曲化的传承不像西方那般有着系统的音乐书面理论,而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故此淮海戏的传承传播在当下十分迫切。
. 淮海戏是江苏北部淮海一带的地方戏。其名称不一,俗称“三刮调”、“肘鼓子”或叫“拉后腔”,通常都称为淮海戏。一、淮海戏在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传承考察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使淮海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得以传承,从2008年开始,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率先开展了淮海戏进课堂的有益尝试。他们以“熟悉淮海戏,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淮海戏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淮海戏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并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为了将淮海戏进课堂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该校还聘请江苏省淮海剧团名誉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杨秀英老师任顾问; 国家一级作曲王安顺老师、县淮海剧团资深演员张洪兵、卢其树、李正东、华素梅、王美娟等6位老师为艺术指导,定期为音乐老师授课并长期指导该校少JL 淮海戏小社团。通过这种外引内培的方式,该校淮海戏专业师资队伍已基本健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淮海戏这门古老的艺术该校生根发芽,目前该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会唱淮海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
一、 戏曲进校园的现状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在“新课标”中,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体验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 可见, 在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十分强调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弘扬, 彰显我国民族音乐之传承传播价值.. 当前, 中学音乐课程是多元化教育, 由此引入多种艺术进入音乐课堂. 十分突出地表现在音乐欣赏课上, 许多学校适时的把地方戏曲引入了音乐课堂, 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这也使广大中学生真正认识了地区性音乐风格, 对戏曲艺术及淮海戏的喜爱与日俱增.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地方戏曲进校园”实践活动,推动我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育师生的戏曲素养,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给方法。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戏曲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四、计划课时安排:
总课时:7课时(以“越剧”为主开展)
具体分配:
1、准备、了解地方曲艺的基础知识、激发兴趣:1课时
(1)越剧的起源 (2)越剧的发展 (3)越剧的特点 (4)越剧流派的唱腔
(5)越剧的传统剧目 (6)有名气的剧院 (7)越剧的角色行当
2、曲目欣赏:3课时
(1)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选自《穆桂英挂帅》)(吕派)
(2)兴冲冲奉命把花送(选自《送花楼会》)(陆派)
(3)手抚琴儿心悲惨(选自《沙漠王子》)(尹派)
3、曲目学唱(必唱):3课时
低段:(1)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傅派)
(2)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范派)
高段:(1)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傅派)
(2)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范派)
(3)正月十五是元宵(选自《王老虎抢亲》)(毕派)
五、普及、欣赏: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班队活动等途径向学生推荐越剧曲目,以达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六、展示、评价:期未结束阶段校长室将组织人员进行抽样检查。各校(区)可结合学校活动进行展示。
、活动目的:
1、通过“地方曲艺进校园”实践活动,了解义乌地方曲艺,感受义乌地方曲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给方法。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四、计划课时安排:
总课时:10—15课时
具体分配:
(1)、准备、搜集材料、激发兴趣:3课时
(2)、了解地方曲艺的基础知识:2课时
(3)、技能培训与实践:8课时
(4)、舞台会演:2课时
五、活动设想:
1、了解义乌地方曲艺,特别是具有佛堂地方特色的曲艺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地方曲艺唱腔板式(道情、花鼓)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义乌道情——浙江道情的一支。用义乌方言说唱。流行于义乌、东阳、浦江一带。据传,南宋时即有这种演唱形式,明清时盛行。演唱者多为盲人。一人说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唱时左手击渔鼓,右手打简板,用以掌握节奏、过门。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也有多达10多字以上的长唱句。曲调不多,只一个基本调,但演唱者根据内容、情绪,有多种唱腔,有平调、悲调、哭调等,按节奏分有紧板、中板、慢板等,能叙事,能抒情,可慷慨激奋,可凄凄泣诉,加上连说带唱,语言通顺、生动,甚是感人。尤其是说唱与渔鼓、简板的演奏,配合紧密,声韵随和,抑扬顿挫有致,情感的抒发,气氛的渲染,富有感染力。其曲目分“摊头”、“正本”、“长篇”三种。摊头类似弹词的开篇,多在正本前加唱,都是篇幅较短的唱段;正本指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戏剧故事,有说有唱。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传奇故事和民间动态轶事,约100余部。如《飞龙传》、《乾隆游江南》、《武松》、《合同纸》等。现代曲目有长篇《重建八大队》、《红色姐妹》等。短篇有《虞小玉》、《祖国名山》、《怀念吴晗》等。
(2)、“义乌花鼓”,系曲艺的一个曲种。流行于本市,并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演唱者多为女性盲艺人。一人坐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表演时左手持小锣,挟腰鼓,右手持锣片及软鼓锤,以鼓和锣击节,并作过门以配合说唱。唱腔平缓悲哀。宜表演家庭小戏、家情故事及地方新闻轶事,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3)、小锣书,初名“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现叫“小锣书”。起源于清末民初。通常一人说唱,以小锣伴奏。50年代初,佛堂王正法、贾有福(艺名贾好笑,群众昵称之为“佛堂麻利”)。30多年来,他们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了许多笑话、故事,讽喻社会弊端,宣传好人好事,语言风趣,表演幽默。
(4)、讲故事,在农村较为普遍。其活动无固定场所,内容包罗古今。现在活动场所由原来的村头、庭院向茶馆、舞台发展。传统节目《野猫变金猫》、《两个父亲》、《阿宝探亲》、《土秀才写斗方》等。
5、办橱窗展览,以宣传地方曲艺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
6、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戏曲进课堂的思考和策略之我见
教育部关于在10个省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戏曲内容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个试点计划从公布之日起,便引发了各种质疑。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说“没师资、不现实、拍脑袋决策、将会流于形式”等等,还是“增加学生负担、将会不了了之”也好,都有一定道理。如果从只是增加音乐学习内容而非专业课程,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架起青少年通向传统文
化的桥梁,是积极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等等这些角度来理解,我们觉得戏曲进课堂是一条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2008年初开始就着手把锡剧、黄梅戏、京剧按不同年段引入课堂,经过约一个学年的初步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也收获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当然在实践活动中确实有不少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师资缺乏;没有相关的文字与有声教材;教学课时的安排;相关代表性曲目的选择;教师培训与专家引进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等等。下面就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理清思路、资料积累、解决师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
一、思路清楚,理念认同
“传承”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学习、表演,在审美的视野和情趣等素养上会有较大的提升。当然,对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会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我国有56个民族,各地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也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喜爱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而有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由于经费不足,新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出现,使得许多地方戏曲的专业团体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呼吁:戏曲要从孩子抓起!笔者也认为: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所以,戏曲之间也应是相通的。我想我们应当借“京剧进课堂”的“东风”,让地方戏曲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锡剧是常州和无锡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具有当地浓郁的人文环境,在当地人的心理上有一定的基因,许多人从小可能就浸染于这种传统艺术的氛围中,而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存在着,比如人们在婚丧嫁娶的活动中,喜欢上演一些喜爱的锡剧。它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极具口语化,行腔柔美婉转,表演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锡剧作为江苏省戏曲剧种之一,是江苏人的骄傲,应该继承下去,走入学生们的课堂。
黄梅戏是紧邻我市交界的安徽地方性戏曲,由于许多黄梅戏在电影电视等媒体上的传播,同时,其演唱的语言也较接近我们当地,从语言和唱腔上也较易学习,在公园、农村等地方常能听到较地道的黄梅戏唱段。所以,黄梅戏也在我们当地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并较好的扎根于我们当地人的生活之中。
京剧是我们国家的代表戏种,是国粹,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广,而且本身就具有大量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通过多次研讨确定了把锡剧、黄梅戏、京剧分别引入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学习中。我们认为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吸收民族戏曲音乐,不但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音高、音色、节奏感和发音咬字等基本音乐素质,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本民族声腔情调的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有了共同的认识,当然在实践研究上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
二、积累资料,丰富认知
戏曲进课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我们必须着手解决文本的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读本;有声资料等等。
要积累更多的文字资料,就必须全员齐动手!我们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中找相关的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书和有声读物,交到教师手中,并作详细的记载。教师要从这些资料中去筛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字和适合演唱的著名唱段进行教学。同时,发动有条件的学生上网学习,查找教师提出的针对性的相关问题,打印后交给老师,提供给大家进行交流,教师把这些资料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许多家中没有资料的学生也能够学习,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了使大家的资料能够适时学习共享,我们设立了“歌声琴韵”的学习网站,内容涉及文字、图片、伴奏音乐、代表性唱段等等,学生和老师上网学习,从而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持久性的支持。
如何将优秀的代表性剧目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热爱,并能为戏曲学习打下持久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没有相关的学生读本,当然也就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持久性,我们就组织教师自己来编写学生读
本。教师们认真查阅资料,请教专家,遇到问题大家积极探讨,在不断实践中,学生读本也有了雏形。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走出引进,解决师资
教师是戏曲进课堂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戏曲进课堂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到最后不了了之”,还是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戏曲进课堂中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音乐教师来讲,要胜任戏曲教学,自身须对锡剧、黄梅戏、京剧有较足够的了解,比如要熟悉这些戏曲的发展与历史,以及现状与未来;要熟悉它们的主要唱腔,熟悉相关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唱段;熟悉其伴奏音乐和伴奏形式,还要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表演特点,并且教师自己还能作一些示范演唱。这些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一般小学音乐教师中能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少。如何解决这一困扰戏曲进课堂的瓶颈呢?我认为,有几条途径:
第一,学校领导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条件的选派合适的人选到戏曲学校进修。
第二,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买戏曲类的读本、音像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或者组织音乐组教师共同学习,相互研讨,逐步提高自身的戏曲水平。
第三,一些地方戏的专业团体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地方戏剧更有生命力,如果开设这个戏剧门类,根本不存在师资缺乏的问题;或许多家庭里就有票友存在,由学校通过聘请专业团体的演员,或者戏曲学校的教师来校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专门进行各剧种的教学与辅导。我想这些艺术家们会欣然为学生们传授唱腔,让那些美好的艺术传承下去,是这些艺术家的心愿,也是一个多赢的前景。当然,这也是音乐教师面对面学习的一个契机。同时,在校外辅导员的建设上建立长效机制,让一些喜爱戏曲的一些教师也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学习戏曲的校园氛围,也为学校戏曲文化的建设作长期准备,储存教学骨干力量。
四、追求实效,达成目标
学生对于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程度?戏曲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学校艺术节的相关戏曲文化的建立等等,这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积极寻求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我们在一开始就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于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可喜的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区就是锡剧的发源地,学生受到长辈的影响较大,同时在一些公园有许多锡剧票友,一些农村在逢年过节或者一些红白喜事时有一些演出,故对锡剧的了解和喜爱的程度达90%以上。但是,对于黄梅戏、京剧的了解和喜爱程度相对锡剧而言较低,黄梅戏达到43%,京剧达到67%。主要表现在历史发展、代表性人物和唱段,唱腔,伴奏音乐和乐器等相关知识等较为缺乏。
我们认为,戏曲进课堂绝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补充音乐内容,调节课堂品味,戏曲教学要想出成果,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请校外辅导员定期上课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探索戏曲教学,初步形成了“预习---听赏---学唱---析赏---表演展示---拓展”的教学流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学习活动中,我们设立了“小能人”、“小戏迷”、“小百花”等多个评比。学习兴趣高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探索和“唱念做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戏曲素养。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基本达成了人人参与的目标。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戏曲的兴趣,我们音乐和美术教师自己动手,收集整理了许多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代表性剧目剧照,角色图片,以及音乐知识资料,伴奏乐器等张贴于各音乐教室和走廊里;在美术课上让学生从头饰、脸谱、服饰等方面去了解戏曲中人物的角色、性格等等。
戏曲学习既需要大家参与,也需要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骨干力量。为此,我们特别设立了戏曲校级兴趣小组,学生报名踊跃,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十分认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演唱技能和水平得到提升,并登台表演汇报,受到专家肯定,家中赞许,孩子们羡慕。。在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戏曲头饰、服饰、脸谱设计比赛”;在低中年级中开展剪贴报、高年级中开展手抄报比赛等活
动。这些活动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与途径,也为学生持久参与戏曲活动提供了平台。
当然,所有这些思考和策略,仅仅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做法,究竟能否使这些活动达到了解、理解、喜爱、传承戏曲的目的,还需我们在实践中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具体实施。我们相信: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敞开学校大门,戏曲文化不但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我们不断的追求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淮海戏代表着的地方文化特色,它反映着民众的现实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由于电视网络现代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踊跃冲击,民众对淮海戏的兴致逐渐淡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目前,淮海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对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剧目,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戏曲化的传承不像西方那般有着系统的音乐书面理论,而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进行。故此淮海戏的传承传播在当下十分迫切。
. 淮海戏是江苏北部淮海一带的地方戏。其名称不一,俗称“三刮调”、“肘鼓子”或叫“拉后腔”,通常都称为淮海戏。一、淮海戏在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传承考察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使淮海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得以传承,从2008年开始,沐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率先开展了淮海戏进课堂的有益尝试。他们以“熟悉淮海戏,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和淮海戏艺术欣赏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淮海戏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并探索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为了将淮海戏进课堂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该校还聘请江苏省淮海剧团名誉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演员杨秀英老师任顾问; 国家一级作曲王安顺老师、县淮海剧团资深演员张洪兵、卢其树、李正东、华素梅、王美娟等6位老师为艺术指导,定期为音乐老师授课并长期指导该校少JL 淮海戏小社团。通过这种外引内培的方式,该校淮海戏专业师资队伍已基本健全。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淮海戏这门古老的艺术该校生根发芽,目前该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能会唱淮海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
一、 戏曲进校园的现状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在“新课标”中,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审美体验价值及文化传承价值. 可见, 在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十分强调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弘扬, 彰显我国民族音乐之传承传播价值.. 当前, 中学音乐课程是多元化教育, 由此引入多种艺术进入音乐课堂. 十分突出地表现在音乐欣赏课上, 许多学校适时的把地方戏曲引入了音乐课堂, 并获得良好的效果. 这也使广大中学生真正认识了地区性音乐风格, 对戏曲艺术及淮海戏的喜爱与日俱增.
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地方戏曲进校园”实践活动,推动我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育师生的戏曲素养,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给方法。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戏曲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四、计划课时安排:
总课时:7课时(以“越剧”为主开展)
具体分配:
1、准备、了解地方曲艺的基础知识、激发兴趣:1课时
(1)越剧的起源 (2)越剧的发展 (3)越剧的特点 (4)越剧流派的唱腔
(5)越剧的传统剧目 (6)有名气的剧院 (7)越剧的角色行当
2、曲目欣赏:3课时
(1)辕门外三声炮响如雷震(选自《穆桂英挂帅》)(吕派)
(2)兴冲冲奉命把花送(选自《送花楼会》)(陆派)
(3)手抚琴儿心悲惨(选自《沙漠王子》)(尹派)
3、曲目学唱(必唱):3课时
低段:(1)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傅派)
(2)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范派)
高段:(1)我家有个小九妹(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傅派)
(2)那一日钱塘道上送你归(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范派)
(3)正月十五是元宵(选自《王老虎抢亲》)(毕派)
五、普及、欣赏: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班队活动等途径向学生推荐越剧曲目,以达到耳濡目染的作用。
六、展示、评价:期未结束阶段校长室将组织人员进行抽样检查。各校(区)可结合学校活动进行展示。
、活动目的:
1、通过“地方曲艺进校园”实践活动,了解义乌地方曲艺,感受义乌地方曲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学会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二、活动要点 :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教给方法。
2、集体活动与小组辅导相结合。
3、通过节目汇演形式检验学习、活动成果。
三、活动准备:
1、聘请校外辅导员,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注重对教师的培训,逐步克服师资困难,摆脱外因的影响)。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方曲艺的基本知识(以学生自己搜集和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3、分组选择相关曲艺类型(在观看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特点及喜好自由选择)。
四、计划课时安排:
总课时:10—15课时
具体分配:
(1)、准备、搜集材料、激发兴趣:3课时
(2)、了解地方曲艺的基础知识:2课时
(3)、技能培训与实践:8课时
(4)、舞台会演:2课时
五、活动设想:
1、了解义乌地方曲艺,特别是具有佛堂地方特色的曲艺基础知识。通过观看艺人表演或影像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2、走出去,请进来,采访地方曲艺艺人,接受思想和艺术教育;邀请文化馆工作人员、民间艺人指导学生掌握说唱的基本方法。
3、把地方曲艺唱腔板式(道情、花鼓)引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视唱、记谱、节奏、演唱的能力。
4、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及喜好在下列内容中进行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安排具体活动时间、场所及辅导老师。
(1)、义乌道情——浙江道情的一支。用义乌方言说唱。流行于义乌、东阳、浦江一带。据传,南宋时即有这种演唱形式,明清时盛行。演唱者多为盲人。一人说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唱时左手击渔鼓,右手打简板,用以掌握节奏、过门。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也有多达10多字以上的长唱句。曲调不多,只一个基本调,但演唱者根据内容、情绪,有多种唱腔,有平调、悲调、哭调等,按节奏分有紧板、中板、慢板等,能叙事,能抒情,可慷慨激奋,可凄凄泣诉,加上连说带唱,语言通顺、生动,甚是感人。尤其是说唱与渔鼓、简板的演奏,配合紧密,声韵随和,抑扬顿挫有致,情感的抒发,气氛的渲染,富有感染力。其曲目分“摊头”、“正本”、“长篇”三种。摊头类似弹词的开篇,多在正本前加唱,都是篇幅较短的唱段;正本指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戏剧故事,有说有唱。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传奇故事和民间动态轶事,约100余部。如《飞龙传》、《乾隆游江南》、《武松》、《合同纸》等。现代曲目有长篇《重建八大队》、《红色姐妹》等。短篇有《虞小玉》、《祖国名山》、《怀念吴晗》等。
(2)、“义乌花鼓”,系曲艺的一个曲种。流行于本市,并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演唱者多为女性盲艺人。一人坐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表演时左手持小锣,挟腰鼓,右手持锣片及软鼓锤,以鼓和锣击节,并作过门以配合说唱。唱腔平缓悲哀。宜表演家庭小戏、家情故事及地方新闻轶事,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3)、小锣书,初名“醒世谈笑”,后称“小热昏”,现叫“小锣书”。起源于清末民初。通常一人说唱,以小锣伴奏。50年代初,佛堂王正法、贾有福(艺名贾好笑,群众昵称之为“佛堂麻利”)。30多年来,他们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自编了许多笑话、故事,讽喻社会弊端,宣传好人好事,语言风趣,表演幽默。
(4)、讲故事,在农村较为普遍。其活动无固定场所,内容包罗古今。现在活动场所由原来的村头、庭院向茶馆、舞台发展。传统节目《野猫变金猫》、《两个父亲》、《阿宝探亲》、《土秀才写斗方》等。
5、办橱窗展览,以宣传地方曲艺剧目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
6、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进行创作和提高,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排练节目,以舞台会演检验成果。
戏曲进课堂的思考和策略之我见
教育部关于在10个省市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戏曲内容进行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个试点计划从公布之日起,便引发了各种质疑。在笔者看来,不管是说“没师资、不现实、拍脑袋决策、将会流于形式”等等,还是“增加学生负担、将会不了了之”也好,都有一定道理。如果从只是增加音乐学习内容而非专业课程,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架起青少年通向传统文
化的桥梁,是积极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等等这些角度来理解,我们觉得戏曲进课堂是一条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
我校在2008年初开始就着手把锡剧、黄梅戏、京剧按不同年段引入课堂,经过约一个学年的初步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也收获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当然在实践活动中确实有不少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师资缺乏;没有相关的文字与有声教材;教学课时的安排;相关代表性曲目的选择;教师培训与专家引进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等等。下面就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理清思路、资料积累、解决师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具体做法:
一、思路清楚,理念认同
“传承”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学习、表演,在审美的视野和情趣等素养上会有较大的提升。当然,对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会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我国有56个民族,各地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也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喜爱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而有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由于经费不足,新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出现,使得许多地方戏曲的专业团体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呼吁:戏曲要从孩子抓起!笔者也认为: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所以,戏曲之间也应是相通的。我想我们应当借“京剧进课堂”的“东风”,让地方戏曲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锡剧是常州和无锡地区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具有当地浓郁的人文环境,在当地人的心理上有一定的基因,许多人从小可能就浸染于这种传统艺术的氛围中,而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存在着,比如人们在婚丧嫁娶的活动中,喜欢上演一些喜爱的锡剧。它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吐字清晰,极具口语化,行腔柔美婉转,表演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锡剧作为江苏省戏曲剧种之一,是江苏人的骄傲,应该继承下去,走入学生们的课堂。
黄梅戏是紧邻我市交界的安徽地方性戏曲,由于许多黄梅戏在电影电视等媒体上的传播,同时,其演唱的语言也较接近我们当地,从语言和唱腔上也较易学习,在公园、农村等地方常能听到较地道的黄梅戏唱段。所以,黄梅戏也在我们当地有大量的群众基础,并较好的扎根于我们当地人的生活之中。
京剧是我们国家的代表戏种,是国粹,艺术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广,而且本身就具有大量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通过多次研讨确定了把锡剧、黄梅戏、京剧分别引入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学习中。我们认为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吸收民族戏曲音乐,不但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音高、音色、节奏感和发音咬字等基本音乐素质,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本民族声腔情调的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有了共同的认识,当然在实践研究上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
二、积累资料,丰富认知
戏曲进课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我们必须着手解决文本的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读本;有声资料等等。
要积累更多的文字资料,就必须全员齐动手!我们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中找相关的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书和有声读物,交到教师手中,并作详细的记载。教师要从这些资料中去筛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字和适合演唱的著名唱段进行教学。同时,发动有条件的学生上网学习,查找教师提出的针对性的相关问题,打印后交给老师,提供给大家进行交流,教师把这些资料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许多家中没有资料的学生也能够学习,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了使大家的资料能够适时学习共享,我们设立了“歌声琴韵”的学习网站,内容涉及文字、图片、伴奏音乐、代表性唱段等等,学生和老师上网学习,从而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持久性的支持。
如何将优秀的代表性剧目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热爱,并能为戏曲学习打下持久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没有相关的学生读本,当然也就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持久性,我们就组织教师自己来编写学生读
本。教师们认真查阅资料,请教专家,遇到问题大家积极探讨,在不断实践中,学生读本也有了雏形。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走出引进,解决师资
教师是戏曲进课堂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戏曲进课堂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到最后不了了之”,还是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戏曲进课堂中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音乐教师来讲,要胜任戏曲教学,自身须对锡剧、黄梅戏、京剧有较足够的了解,比如要熟悉这些戏曲的发展与历史,以及现状与未来;要熟悉它们的主要唱腔,熟悉相关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唱段;熟悉其伴奏音乐和伴奏形式,还要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表演特点,并且教师自己还能作一些示范演唱。这些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一般小学音乐教师中能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少。如何解决这一困扰戏曲进课堂的瓶颈呢?我认为,有几条途径:
第一,学校领导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条件的选派合适的人选到戏曲学校进修。
第二,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买戏曲类的读本、音像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或者组织音乐组教师共同学习,相互研讨,逐步提高自身的戏曲水平。
第三,一些地方戏的专业团体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地方戏剧更有生命力,如果开设这个戏剧门类,根本不存在师资缺乏的问题;或许多家庭里就有票友存在,由学校通过聘请专业团体的演员,或者戏曲学校的教师来校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专门进行各剧种的教学与辅导。我想这些艺术家们会欣然为学生们传授唱腔,让那些美好的艺术传承下去,是这些艺术家的心愿,也是一个多赢的前景。当然,这也是音乐教师面对面学习的一个契机。同时,在校外辅导员的建设上建立长效机制,让一些喜爱戏曲的一些教师也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学习戏曲的校园氛围,也为学校戏曲文化的建设作长期准备,储存教学骨干力量。
四、追求实效,达成目标
学生对于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程度?戏曲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学校艺术节的相关戏曲文化的建立等等,这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积极寻求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我们在一开始就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对于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可喜的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区就是锡剧的发源地,学生受到长辈的影响较大,同时在一些公园有许多锡剧票友,一些农村在逢年过节或者一些红白喜事时有一些演出,故对锡剧的了解和喜爱的程度达90%以上。但是,对于黄梅戏、京剧的了解和喜爱程度相对锡剧而言较低,黄梅戏达到43%,京剧达到67%。主要表现在历史发展、代表性人物和唱段,唱腔,伴奏音乐和乐器等相关知识等较为缺乏。
我们认为,戏曲进课堂绝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补充音乐内容,调节课堂品味,戏曲教学要想出成果,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请校外辅导员定期上课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探索戏曲教学,初步形成了“预习---听赏---学唱---析赏---表演展示---拓展”的教学流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学习活动中,我们设立了“小能人”、“小戏迷”、“小百花”等多个评比。学习兴趣高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探索和“唱念做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戏曲素养。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基本达成了人人参与的目标。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戏曲的兴趣,我们音乐和美术教师自己动手,收集整理了许多锡剧、黄梅戏、京剧的代表性剧目剧照,角色图片,以及音乐知识资料,伴奏乐器等张贴于各音乐教室和走廊里;在美术课上让学生从头饰、脸谱、服饰等方面去了解戏曲中人物的角色、性格等等。
戏曲学习既需要大家参与,也需要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骨干力量。为此,我们特别设立了戏曲校级兴趣小组,学生报名踊跃,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十分认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演唱技能和水平得到提升,并登台表演汇报,受到专家肯定,家中赞许,孩子们羡慕。。在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戏曲头饰、服饰、脸谱设计比赛”;在低中年级中开展剪贴报、高年级中开展手抄报比赛等活
动。这些活动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与途径,也为学生持久参与戏曲活动提供了平台。
当然,所有这些思考和策略,仅仅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做法,究竟能否使这些活动达到了解、理解、喜爱、传承戏曲的目的,还需我们在实践中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具体实施。我们相信: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敞开学校大门,戏曲文化不但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我们不断的追求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