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第五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一、未来25-100年大气、气候和海平面的预期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

从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使地球表面变暖。最直接可信的证明据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已经由330ppm 上升到368ppm, 在我国青海瓦里关山1990年以来的观测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几种趋势

1、世界

在IPCC 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01:科学基础》中,确认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升高了0.6±0.2℃。根据IPCC 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拟定的情景范围(人口、社会、经济和技术),模型预测结果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90年增加1.4 oC ~5.8oC ,这一增值将是过去100年增温值的2~10倍, 并将引起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强风暴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2、中国

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已经增加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增温最明显,但南方有些省区却在变冷。近 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

(三)、海平面上升对世界和中国沿海地带的影响

1、世界

根据IPCC 所有情景的预测结果,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0.09~0.88米,但区域间的波动十分明显。预测1990~2025年以及1990~2050年间的上升高度分别为0.03~0.14米和0.05~0.32米。这主要是由于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的消融所致。基于IS92情景的第二次影响评价报告预测海平面上升范围是0.13~0.94米。尽管在这次影响评价中预测的未来温度较高,但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改进了的模式,模式中冰川和冰盖的贡献已经变小。

2、中国

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我国海平面近五十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与全球平均变化相比,区域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预测有很大的不同。下表是根据过去50年的实际观测和模型模拟结果做出的我国主要沿海地区海平面升高的预测。它处于全球预测的较低的范围内。

表5-1 我国主要沿海地带未来100年海平面升高预测 (厘米)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经济部门的可能影响

不同的对象和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不同的,它反映了系统和地区的敏感性。已有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影响程度取决于部门或系统的脆弱性及适应能力。脆弱性是指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能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部门和系统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减少脆弱性,因此也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18000公里,岛屿5400个,岛屿岸线长度1400公里。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湿润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2%,半湿润地区占15%,半干旱地区占22%,而干旱地区占31%。主要城市的年平均气温从东北哈尔滨的4.8℃到海南海口的24.5℃;年降水量从最干旱的银川的169毫米到大陆降水最多的南昌的2367毫米,差异巨大。

我国有耕地13亿公顷,荒地10.8亿公顷,其中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林地面积2.633亿公顷,其中森林1.59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6.55%;草地面积4亿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13

亿公顷。大陆地表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米,地表径流27115亿立米,其中冰川融水量560亿立米。煤的保有储量10071亿吨。

1999年底全国人口已达12.95亿。人均资源量不大,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差异巨大。

(二)、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理过程在内的各个部门领域对主要气候要素都有一个适宜范围,这是多年自然选择和人类活动不断适应的结果。如果气候变化特别是快速的气候变化使主要气候要素超出了这个适宜范围,那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部门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现有的观测表明,过去100年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各经济部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见下表):

表5-2 20世纪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温度升高了约1℃,使粮食生产有所增加,但也引起盲目开荒,造成生态破坏的潜在问题。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了24.7%,各大湖泊水量大都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绿洲农业造成巨大威胁。

现有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的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为了减少可能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未来50~100年可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的分析。

(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世界

气候变化将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尤其是对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收入人群。气候变化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健康,包括直接影响(如,在温带国家中虽减少了冷胁迫但增加了热胁迫以及在洪水和暴风雨中的丧生) 和通过传染性媒介(如蚊子) 、水生病原菌,水质量、空气质量、食物供给能力与质量(如一些谷类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降低) 、人口迁移以及经济受挫等造成的间接影响(中到高可信度)。一些影响可能是有益的(如减少了冷胁迫、在一些地区减少了疾病传播) ,但其表现的主导影响是负面的。实际影响程度与当地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对于每个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都有一系列社会、制度、技术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例如,适应对策包括加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健康进行环境管理(包括空气和水质量、食物安全、城镇和住房设计以及地表水的管理) 、提供适当的医疗保健。

2、中国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初步结论的不确定性大。已有的研究表明,变暖将减少冬季因病的死亡率,甚至大于夏季高温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值。由于洪水和干旱的几率增加,由此造成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的几率也会增加。气候变化也会加重心血管病和疟疾及血吸虫病的危害。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

我国西部可能变暖变湿,草原可能向上、向西北扩张,从而使鼠疫疫源地相应扩大;也有可能使川滇青藏的低硒区发生位移和扩大,影响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分布和增长。另外,气候变湿和不适当开发有可能加重环境碘硒的流失,加大缺乏症的范围。

除了国际上通用的适应对策外,还应特别关注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地区的特别需求。

(四)、对农业的影响

1、世界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而且估计生产力的变化幅度从增加到减少都有可能(中等可信度)。CO2浓度增加将会使大多数植物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CO2增肥效应) 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使得碳在植被和土壤中累积逐渐增加。气候变化可能使CO2对生产力的直接效应增加,也可能使其减小,这取决于作物类型、区域以及气候变化情景。谷类作物模型表明,在温带地区,温度增加较低时产量会增加,但温度增加较高时,产量将会减少(中到低可信度)。在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论何种程度的温度增加,都会使谷物产量降低(中等可信度)。在中纬度地区,作物模型表明,温度增加在几度之内以及相应的CO2浓度增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正效应;而温度增加若超过几度,对作物的产量的影响一般是负的。在热带

农业区,类似的评价结果表明,甚至是温度的极小增加,也会使一些作物产量降低,因为热带地区的温度已经非常接近这些作物生长所能承受的最高极限。在降雨也将同时有较大程度减少的亚热带和热带的旱地/雨养地区,温度增加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突出。包括了自动的农业适应措施(如种植时间以及作物品种的变化) 的一些评价所估计的作物产量受到的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不包括适应性的模型的估计结果要小。这些评价考虑了CO2的施肥作用,但没有考虑技术革新、虫害和病害、土壤和水资源退化或气候极端事件等的影响。农民对饲养家畜如何适应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胁迫方面了解得还很少。几度或者超过几度范围内的变暖预计将使全球的粮食价格增加,而且可能使脆弱人口遭受饥饿的风险增加。

2、中国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可能在总体上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如果能够对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话,未来30~50年(2020~2050年)的气候变化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 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 所取代。

·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施肥量增加,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将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五)、对水资源的影响

1、世界

预计气候变化将会使许多受水资源胁迫的国家的水短缺和水质问题加剧,不过在另外一些国家的情况则会有所缓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会增加,但是在一些国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也会降低。气候变化将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河流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但在其它一些地区也可能增加(中等可信度)。不同情景下变化量差别较大,部分是由于降水量预测的差异(特别是降水强度),部分是由于蒸发量预测的差异。CO2排放如果年增加1%,到2050年将会有几亿到几十亿人口的水供应减少10%或更多。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淡水质量也会下降(高可信度),但在一些地区这可以通过流量的增加来缓解。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将对水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未受管理的以及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得最为脆弱。

2、中国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较大,以辽河流域变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另一方面,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将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多,将加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有针对性的搞好水利基本建设和治理并防止水土流失,是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世界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预计会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减少,特别是一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加(高可信度)。因干扰而造成的对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将增加,如火灾、旱灾、虫灾、外来种侵入、风暴以及珊瑚礁白化事件等。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气候胁迫与其它胁迫(如土地转化、土地退化、收获、污染等) 共同作用,会使一些特有的生态系统受到本质上的破坏或完全消失,而且会使一些有高度灭绝危险或濒危的物种灭绝。珊瑚礁和环状珊瑚岛、红树林、寒带和热带森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大草原湿地以及残存的天然草地是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生态系统的一些例子。在一些情况下,受威胁的是那些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生态系统(如可以缓冲风暴影响的沿海系统) 。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可能方法包括建立允许物种迁移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栖息地,对物种进行人工养护和转移。

2、中国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约12%和3%)外,其它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

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 小冰期" 以来减少了24.7%。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继续减少27.2%。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明显抬升。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将是使我国生态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七)、大规模的和不可逆转的影响的可能性会带来难以可靠量化的风险

预计21世纪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系统发生大规模及不可逆转的变化,从而产生洲际和全球范围的影响。这些可能性对气候情景的依赖很强,而对所有可能情景的影响尚未全部评价。因此对有些重大的影响还没有十分肯定的结论,这种例子包括:到北大西洋的温盐环流显著减缓,格陵兰和西南极冰原的大量减少,陆地生物圈碳循环的反馈以及永冻地区陆地碳的释放和沿海沉积水合物的甲烷释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加快。目前对地球系统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并未十分了解,但基本认为可能性非常低;虽然如此,这些可能性会随着气候变化速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而增加。

如果地球系统发生这些变化,它们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持久的。例如,海洋温盐环流的显著减慢会改变深层海洋的含氧水平及海洋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并使欧洲部分地区的变暖减弱,甚至开始变冷。西南极冰原的碎裂或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都会使全球海平面在未来1000年中最大升高3米,淹没很多岛屿和大片的沿海地区。虽然这种变化依赖于冰原减少的速率、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和程度,但仍很可能大大超出人类和自然系统在没有受到重大影响时的适应能力。由于变暖引起的永冻区陆地碳和沿海沉积物水合物的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增加大气的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三、选择适应性措施的条件及面临的挑战

(一)、影响的地域差异

人类和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在不同地区、在同一地区对不同人群来说都是不同的。地区在基准气候条件和预计的气候变化条件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地区间对气候影响因素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系统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资源和制度,受到不同情况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各地区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从这些差异中,归纳出世界主要地区着重关注的问题。然而,即使在相同的区域,影响、适应能力和脆弱性也是不同的。

如上所述,所有区域有可能面临一些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表5-3高度概括出不同区域的不同影响和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一些区域受到气候变化灾害的影响且适应能力有限,这些地区特别脆弱。多数的欠发达区域对气候变化尤其脆弱,这是因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部门是它们的经济主体,同时也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力、资金和自然资源较少以及机构和技术能力都比较有限。例如,小岛国和地势低洼的沿海地区对海平面升高和暴雨非常脆弱,多数国家的适应能力有限。预计极地的气候变化影响大,而且十分迅速,其影响包括海冰的范围和厚度的下降、永久冻土带的退化。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对季节性河流流量、洪涝和干旱、食物安全、渔业、健康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非常脆弱。这些方面的变化也是这些地区非常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地区适应能力一般都很低。即使是在适应能力很强的地区,如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一些脆弱的社区,如土著人,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欧洲,南欧和北极地区的脆弱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表5-3 区域影响、脆弱性和重点关注问题

(二)、哪些适应措施可以抵消负面影响

适应性措施具有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增强有利影响的潜力,但这会增加成本,而且不能避免所有的损失。极端事件、变率和变化速率都是分析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的关键特征,而不能仅仅考虑简单的平均气候状况的变化。人类和自然系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地适应气候变化。尽管人类系统的适应比保护自然系统的适应有更大的选择和激励作用,有计划的适应可以补充自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层次上补充减缓气候变化努力的一个必要的战略。

可以总结过去适应气候变率或极端气候事件的经验,以用来制定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宜战略。对当前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适应性措施常常会产生的有利影响,并奠定对付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然而经验也证明,发挥这些潜在适应对策的全部作用还是有许多限制的。另外,在基于短期认识的决策、忽视已知的气候变率、使用不完整的预测意见和不充分的信息以及过分依赖保险机制时,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适应措施,例如在风险较大地区盲目发展。

(三)、适应能力建设能产生直接的正面效益

很多对气候变化脆弱的社区和地区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加、资源耗尽和贫穷的压力。凡是能够减少资源压力、改进环境风险管理、改善贫穷人口生活的政策也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平性、增强适应能力、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其它压力。在设计和执行发展行动方案时,如能考虑气候风险因素,将可以促进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并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四)、适应成本/效益分析的难度

自早期IPCC 评价报告以来,在检测生物和自然系统的变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对适应能力、极端气候事件的脆弱性和其它关键的与影响有关的问题的认识。这些进展表明,需要开始设计适应性战略和适应能力建设的行动。然而,适应成本/效益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人为活动引起的影响和自然变化造成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强未来评估能力和减少不确定性,确保政策制定者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响应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和由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

为了缩小目前知识与政策制定者需求之间的距离,最需要优先研究的领域是:

·气候变化下人类和自然系统敏感程度、适应能力和脆弱性的定量评估,重点是在气候变异的范围、变化频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方面。

·评估对预计的气候变化和其他触发因素引起的突变的阈值范围。

·理解生态系统在全球、地区和更小尺度上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多重胁迫的动力响应。 ·研究各种适应对策,估计各种适应办法的有效性和成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中可能的适应方法和困难的差异的方法。

·评估预计的气候各种变化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非市场条件下对物品和服务影响的计算,以矩阵方式计算和对待不确定性的一致性,因素包括但只限于受影响的人口、土地面积影响、濒危物种数量和影响货币价值、关于不同稳定水平和其他政策情景的影响。

·综合评价,包括风险评价,以对自然和人类系统及不同政策结果的相互作用进行估计。 ·评价在政策决策过程、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动议中包括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科学信息的机会。

·改善长期监测,理解气候变化和其他胁迫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影响的系统和方法。

·交叉性问题特别需要国际合作来进行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区域评价,包括能力建设和监测培训、评估和数据收集,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和为发展中国家做这些工作(尤其是以上提到的优先领域)。

(五)、非持续性资源利用增加脆弱性

1、非持续性的资源利用使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增加

将自然栖息地转为人类利用、对环境中资源的高收获率、不能防止土地退化的耕作和放牧活动、空气和水污染等使系统适应变异或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以及系统退化后的恢复弹力降低。这些压力使得系统以及依赖于系统而提供食物、服务和生活的人们对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这种压力,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满意的发展目标而又不对系统施加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是一种两难选择。

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会减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能够加剧土地退化。暴雨事件增加可以使洪水、滑坡以及泥石流增加,而由此产生的破坏在某些情况下能使多年的发展努力付诸东流。健康和营养状况的进步在某些情况下会因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的影响而倒退。这些灾害由于所处的动态和不稳定的区域(如洪积平原、障碍性海滩、低地沿海以及毁林的陡坡) 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剧。

3、如果不予重视,气候变化能使一些发展规划的作用减小

发展规划通常包括为管理那些气候敏感性的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机构、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敏感性资源有水、水电、农业土地以及森林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受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性增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因子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被考虑得很少。分析表明,规划完成的弹性较大,在某些情况下,适度增加投入会使规划在一系列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很好地得到完成;

而且,由于目前气候变异产生的风险较大,较大的弹性会带来直接的价值。 四、综合影响评估的矛盾与斗争

(一)、用什么来评价长期综合影响的风险

IPCC 第三次评价用5个指标来评价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的风险,这包括:造成潜在的、大规模及突然变化的、难以定量的风险,珍稀及濒危生态系统的反应,影响的分布即区域影响的差异,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风险,聚合的影响等。人们还用GDP 的损失来估计可能的综合损失。但全球变化中人们最担心的还是潜在的大规模及突然的变化会造成难以定量的风险。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具有触发地球系统大规模突发变化的可能,从而对大陆和全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反馈反过来又增强了气候变化。例如,如果传输温水到北大西洋的大洋环流持续过于缓慢,会改变深层海洋的含氧水平及海洋吸收的碳量,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并减弱西欧的变暖。西南极冰盖的崩溃会使全球海平面升高4~6米,淹没很多岛屿和大片的沿海低洼地区。根据冰盖崩溃的速率不同,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很可能大大超出人类的经验以及在正常状况下人类和自然系统的适应能力。陆地碳或永冻区的甲烷水合物或海岸带沉积物由于变暖引起的大量释放会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加剧气候变化。有迹象表明,水循环的变化有可能是这种被触发的大规模突然变化,但目前人们还没有将其作为热点。

(二)、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IPCC 第三次评价突出了综合性,即政治性。在报告编写过程中,曾提出了十个综合性问题,意欲建立起各章节、甚至各工作组报告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集中在" 如何确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条所提出的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 ,如在最新排放情景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未来25、50和100年的地区和全球气候、环境及社会经济后果是什么(特别是农业和水)?在历史和当前排放的背景下,如果考虑减少排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时间和程度会怎样影响气候变化的速率、程度,从而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经济?用敏感分析方法得出的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对地区和全球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成本效益和时间框架如何?为确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条所提出的" 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分析该怎样做贡献?等等。预计这将是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在不短的时间内,其结果都会引起争议。

(三)、综合影响是否可以与全球可排放上限联系起来

在第三次评价刚刚开始不久,1998年维也纳的IPCC 全会上,美国等就提出了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的阈值问题,并想纳入第二工作组综合评价一章的编写提纲中。其真正意图是想把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全球排放上限定量地联系起来,从而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减排。两年来,几经反复,最终科学家没有支持这种联系。目前,IPCC 还没有找到全球排放总量与气候变化整体不利

影响的直接关系。但是也做出了一些颇具倾向性的" 科学结论" ,作为进一步确定阈值的基础。可以预见,IPCC 一定还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下去,这需要解决很多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但这肯定是IPCC 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虽然上述结论还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认可,但IPCC 已经得出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3℃以上则各地各部门都将出现不利影响的所?quot; 准阈值" 结论,进而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建立温度阈值与大气浓度及排放上限的关系。各国科技界都在密切关注。我们也要有所作为。

这里有两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一个是何时温度升高3℃?不同的社会经济情景下其发生的时间范围由几十年到百年不等。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真的升高了3℃,是否会触发水循环大规模的不可逆的变化?对此,我们研究还很不够,但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

2003-7-21

第五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

一、未来25-100年大气、气候和海平面的预期变化

(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

从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人类活动增加的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使地球表面变暖。最直接可信的证明据来自美国夏威夷1958年以来的大气中CO2浓度的观测,那里代表的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已经由330ppm 上升到368ppm, 在我国青海瓦里关山1990年以来的观测也证明了这种变化。

(二)、气候变暖的几种趋势

1、世界

在IPCC 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01:科学基础》中,确认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已经升高了0.6±0.2℃。根据IPCC 排放情景特别报告拟定的情景范围(人口、社会、经济和技术),模型预测结果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1990年增加1.4 oC ~5.8oC ,这一增值将是过去100年增温值的2~10倍, 并将引起全球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北半球雪盖和海冰的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气候事件(高温、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强风暴等)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

2、中国

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已经增加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增温最明显,但南方有些省区却在变冷。近 50年降水逐渐减少,华北出现暖干化趋势。

(三)、海平面上升对世界和中国沿海地带的影响

1、世界

根据IPCC 所有情景的预测结果,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0.09~0.88米,但区域间的波动十分明显。预测1990~2025年以及1990~2050年间的上升高度分别为0.03~0.14米和0.05~0.32米。这主要是由于热膨胀以及冰川和冰盖的消融所致。基于IS92情景的第二次影响评价报告预测海平面上升范围是0.13~0.94米。尽管在这次影响评价中预测的未来温度较高,但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却略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改进了的模式,模式中冰川和冰盖的贡献已经变小。

2、中国

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我国海平面近五十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地区。

与全球平均变化相比,区域气候和海平面的变化预测有很大的不同。下表是根据过去50年的实际观测和模型模拟结果做出的我国主要沿海地区海平面升高的预测。它处于全球预测的较低的范围内。

表5-1 我国主要沿海地带未来100年海平面升高预测 (厘米)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经济部门的可能影响

不同的对象和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是不同的,它反映了系统和地区的敏感性。已有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影响程度取决于部门或系统的脆弱性及适应能力。脆弱性是指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能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部门和系统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减少脆弱性,因此也可以减少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我国有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18000公里,岛屿5400个,岛屿岸线长度1400公里。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其中湿润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2%,半湿润地区占15%,半干旱地区占22%,而干旱地区占31%。主要城市的年平均气温从东北哈尔滨的4.8℃到海南海口的24.5℃;年降水量从最干旱的银川的169毫米到大陆降水最多的南昌的2367毫米,差异巨大。

我国有耕地13亿公顷,荒地10.8亿公顷,其中宜农荒地3535万公顷;林地面积2.633亿公顷,其中森林1.59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6.55%;草地面积4亿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13

亿公顷。大陆地表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米,地表径流27115亿立米,其中冰川融水量560亿立米。煤的保有储量10071亿吨。

1999年底全国人口已达12.95亿。人均资源量不大,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差异巨大。

(二)、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理过程在内的各个部门领域对主要气候要素都有一个适宜范围,这是多年自然选择和人类活动不断适应的结果。如果气候变化特别是快速的气候变化使主要气候要素超出了这个适宜范围,那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部门则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现有的观测表明,过去100年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各经济部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见下表):

表5-2 20世纪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温度升高了约1℃,使粮食生产有所增加,但也引起盲目开荒,造成生态破坏的潜在问题。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已经减少了24.7%,各大湖泊水量大都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绿洲农业造成巨大威胁。

现有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的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为了减少可能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对未来50~100年可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的分析。

(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世界

气候变化将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尤其是对热带和亚热带的低收入人群。气候变化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健康,包括直接影响(如,在温带国家中虽减少了冷胁迫但增加了热胁迫以及在洪水和暴风雨中的丧生) 和通过传染性媒介(如蚊子) 、水生病原菌,水质量、空气质量、食物供给能力与质量(如一些谷类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降低) 、人口迁移以及经济受挫等造成的间接影响(中到高可信度)。一些影响可能是有益的(如减少了冷胁迫、在一些地区减少了疾病传播) ,但其表现的主导影响是负面的。实际影响程度与当地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对于每个表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都有一系列社会、制度、技术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例如,适应对策包括加强公共健康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健康进行环境管理(包括空气和水质量、食物安全、城镇和住房设计以及地表水的管理) 、提供适当的医疗保健。

2、中国

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初步结论的不确定性大。已有的研究表明,变暖将减少冬季因病的死亡率,甚至大于夏季高温引起死亡率的增加值。由于洪水和干旱的几率增加,由此造成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的几率也会增加。气候变化也会加重心血管病和疟疾及血吸虫病的危害。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

我国西部可能变暖变湿,草原可能向上、向西北扩张,从而使鼠疫疫源地相应扩大;也有可能使川滇青藏的低硒区发生位移和扩大,影响克山病、大骨节病的分布和增长。另外,气候变湿和不适当开发有可能加重环境碘硒的流失,加大缺乏症的范围。

除了国际上通用的适应对策外,还应特别关注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地区的特别需求。

(四)、对农业的影响

1、世界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而且估计生产力的变化幅度从增加到减少都有可能(中等可信度)。CO2浓度增加将会使大多数植物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CO2增肥效应) 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加,使得碳在植被和土壤中累积逐渐增加。气候变化可能使CO2对生产力的直接效应增加,也可能使其减小,这取决于作物类型、区域以及气候变化情景。谷类作物模型表明,在温带地区,温度增加较低时产量会增加,但温度增加较高时,产量将会减少(中到低可信度)。在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论何种程度的温度增加,都会使谷物产量降低(中等可信度)。在中纬度地区,作物模型表明,温度增加在几度之内以及相应的CO2浓度增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总体来讲是正效应;而温度增加若超过几度,对作物的产量的影响一般是负的。在热带

农业区,类似的评价结果表明,甚至是温度的极小增加,也会使一些作物产量降低,因为热带地区的温度已经非常接近这些作物生长所能承受的最高极限。在降雨也将同时有较大程度减少的亚热带和热带的旱地/雨养地区,温度增加对作物产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突出。包括了自动的农业适应措施(如种植时间以及作物品种的变化) 的一些评价所估计的作物产量受到的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比不包括适应性的模型的估计结果要小。这些评价考虑了CO2的施肥作用,但没有考虑技术革新、虫害和病害、土壤和水资源退化或气候极端事件等的影响。农民对饲养家畜如何适应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胁迫方面了解得还很少。几度或者超过几度范围内的变暖预计将使全球的粮食价格增加,而且可能使脆弱人口遭受饥饿的风险增加。

2、中国

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因全球变暖可能在总体上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如果能够对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话,未来30~50年(2020~2050年)的气候变化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 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 所取代。

·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施肥量增加,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

发展农业生产,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将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五)、对水资源的影响

1、世界

预计气候变化将会使许多受水资源胁迫的国家的水短缺和水质问题加剧,不过在另外一些国家的情况则会有所缓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会增加,但是在一些国家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水的需求也会降低。气候变化将使世界许多地区的河流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但在其它一些地区也可能增加(中等可信度)。不同情景下变化量差别较大,部分是由于降水量预测的差异(特别是降水强度),部分是由于蒸发量预测的差异。CO2排放如果年增加1%,到2050年将会有几亿到几十亿人口的水供应减少10%或更多。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淡水质量也会下降(高可信度),但在一些地区这可以通过流量的增加来缓解。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将对水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未受管理的以及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得最为脆弱。

2、中国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较大,以辽河流域变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另一方面,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将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多,将加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有针对性的搞好水利基本建设和治理并防止水土流失,是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

(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世界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预计会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减少,特别是一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加(高可信度)。因干扰而造成的对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将增加,如火灾、旱灾、虫灾、外来种侵入、风暴以及珊瑚礁白化事件等。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气候胁迫与其它胁迫(如土地转化、土地退化、收获、污染等) 共同作用,会使一些特有的生态系统受到本质上的破坏或完全消失,而且会使一些有高度灭绝危险或濒危的物种灭绝。珊瑚礁和环状珊瑚岛、红树林、寒带和热带森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大草原湿地以及残存的天然草地是受气候变化威胁的生态系统的一些例子。在一些情况下,受威胁的是那些可以减轻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些生态系统(如可以缓冲风暴影响的沿海系统) 。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可能方法包括建立允许物种迁移的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栖息地,对物种进行人工养护和转移。

2、中国

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约12%和3%)外,其它树种的面积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为2%~57%。

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 小冰期" 以来减少了24.7%。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继续减少27.2%。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明显抬升。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0.5℃~0.7℃。

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将是使我国生态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七)、大规模的和不可逆转的影响的可能性会带来难以可靠量化的风险

预计21世纪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地球系统发生大规模及不可逆转的变化,从而产生洲际和全球范围的影响。这些可能性对气候情景的依赖很强,而对所有可能情景的影响尚未全部评价。因此对有些重大的影响还没有十分肯定的结论,这种例子包括:到北大西洋的温盐环流显著减缓,格陵兰和西南极冰原的大量减少,陆地生物圈碳循环的反馈以及永冻地区陆地碳的释放和沿海沉积水合物的甲烷释放造成的全球变暖加快。目前对地球系统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并未十分了解,但基本认为可能性非常低;虽然如此,这些可能性会随着气候变化速率、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而增加。

如果地球系统发生这些变化,它们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持久的。例如,海洋温盐环流的显著减慢会改变深层海洋的含氧水平及海洋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并使欧洲部分地区的变暖减弱,甚至开始变冷。西南极冰原的碎裂或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都会使全球海平面在未来1000年中最大升高3米,淹没很多岛屿和大片的沿海地区。虽然这种变化依赖于冰原减少的速率、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和程度,但仍很可能大大超出人类和自然系统在没有受到重大影响时的适应能力。由于变暖引起的永冻区陆地碳和沿海沉积物水合物的甲烷释放,也会进一步增加大气的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三、选择适应性措施的条件及面临的挑战

(一)、影响的地域差异

人类和自然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在不同地区、在同一地区对不同人群来说都是不同的。地区在基准气候条件和预计的气候变化条件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地区间对气候影响因素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系统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资源和制度,受到不同情况的影响,这些都导致各地区有不同的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从这些差异中,归纳出世界主要地区着重关注的问题。然而,即使在相同的区域,影响、适应能力和脆弱性也是不同的。

如上所述,所有区域有可能面临一些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表5-3高度概括出不同区域的不同影响和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一些区域受到气候变化灾害的影响且适应能力有限,这些地区特别脆弱。多数的欠发达区域对气候变化尤其脆弱,这是因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部门是它们的经济主体,同时也因为这些地区的人力、资金和自然资源较少以及机构和技术能力都比较有限。例如,小岛国和地势低洼的沿海地区对海平面升高和暴雨非常脆弱,多数国家的适应能力有限。预计极地的气候变化影响大,而且十分迅速,其影响包括海冰的范围和厚度的下降、永久冻土带的退化。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对季节性河流流量、洪涝和干旱、食物安全、渔业、健康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非常脆弱。这些方面的变化也是这些地区非常关注的问题,而这些地区适应能力一般都很低。即使是在适应能力很强的地区,如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一些脆弱的社区,如土著人,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也是有限的。在欧洲,南欧和北极地区的脆弱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表5-3 区域影响、脆弱性和重点关注问题

(二)、哪些适应措施可以抵消负面影响

适应性措施具有减少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增强有利影响的潜力,但这会增加成本,而且不能避免所有的损失。极端事件、变率和变化速率都是分析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适应性的关键特征,而不能仅仅考虑简单的平均气候状况的变化。人类和自然系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地适应气候变化。尽管人类系统的适应比保护自然系统的适应有更大的选择和激励作用,有计划的适应可以补充自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层次上补充减缓气候变化努力的一个必要的战略。

可以总结过去适应气候变率或极端气候事件的经验,以用来制定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宜战略。对当前气候变率和极端事件的适应性措施常常会产生的有利影响,并奠定对付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然而经验也证明,发挥这些潜在适应对策的全部作用还是有许多限制的。另外,在基于短期认识的决策、忽视已知的气候变率、使用不完整的预测意见和不充分的信息以及过分依赖保险机制时,可能会采取一些不适当的适应措施,例如在风险较大地区盲目发展。

(三)、适应能力建设能产生直接的正面效益

很多对气候变化脆弱的社区和地区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加、资源耗尽和贫穷的压力。凡是能够减少资源压力、改进环境风险管理、改善贫穷人口生活的政策也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平性、增强适应能力、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其它压力。在设计和执行发展行动方案时,如能考虑气候风险因素,将可以促进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并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四)、适应成本/效益分析的难度

自早期IPCC 评价报告以来,在检测生物和自然系统的变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对适应能力、极端气候事件的脆弱性和其它关键的与影响有关的问题的认识。这些进展表明,需要开始设计适应性战略和适应能力建设的行动。然而,适应成本/效益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区分人为活动引起的影响和自然变化造成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加强未来评估能力和减少不确定性,确保政策制定者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以响应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包括在发展中国家和由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研究。

为了缩小目前知识与政策制定者需求之间的距离,最需要优先研究的领域是:

·气候变化下人类和自然系统敏感程度、适应能力和脆弱性的定量评估,重点是在气候变异的范围、变化频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方面。

·评估对预计的气候变化和其他触发因素引起的突变的阈值范围。

·理解生态系统在全球、地区和更小尺度上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多重胁迫的动力响应。 ·研究各种适应对策,估计各种适应办法的有效性和成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人群中可能的适应方法和困难的差异的方法。

·评估预计的气候各种变化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非市场条件下对物品和服务影响的计算,以矩阵方式计算和对待不确定性的一致性,因素包括但只限于受影响的人口、土地面积影响、濒危物种数量和影响货币价值、关于不同稳定水平和其他政策情景的影响。

·综合评价,包括风险评价,以对自然和人类系统及不同政策结果的相互作用进行估计。 ·评价在政策决策过程、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动议中包括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的科学信息的机会。

·改善长期监测,理解气候变化和其他胁迫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影响的系统和方法。

·交叉性问题特别需要国际合作来进行影响、脆弱性和适应性区域评价,包括能力建设和监测培训、评估和数据收集,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和为发展中国家做这些工作(尤其是以上提到的优先领域)。

(五)、非持续性资源利用增加脆弱性

1、非持续性的资源利用使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增加

将自然栖息地转为人类利用、对环境中资源的高收获率、不能防止土地退化的耕作和放牧活动、空气和水污染等使系统适应变异或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以及系统退化后的恢复弹力降低。这些压力使得系统以及依赖于系统而提供食物、服务和生活的人们对气候变化高度脆弱。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这种压力,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满意的发展目标而又不对系统施加不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是一种两难选择。

2、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灾害会减缓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能够加剧土地退化。暴雨事件增加可以使洪水、滑坡以及泥石流增加,而由此产生的破坏在某些情况下能使多年的发展努力付诸东流。健康和营养状况的进步在某些情况下会因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的影响而倒退。这些灾害由于所处的动态和不稳定的区域(如洪积平原、障碍性海滩、低地沿海以及毁林的陡坡) 的进一步发展将加剧。

3、如果不予重视,气候变化能使一些发展规划的作用减小

发展规划通常包括为管理那些气候敏感性的资源在基础设施、公共机构、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敏感性资源有水、水电、农业土地以及森林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受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性增加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因子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被考虑得很少。分析表明,规划完成的弹性较大,在某些情况下,适度增加投入会使规划在一系列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很好地得到完成;

而且,由于目前气候变异产生的风险较大,较大的弹性会带来直接的价值。 四、综合影响评估的矛盾与斗争

(一)、用什么来评价长期综合影响的风险

IPCC 第三次评价用5个指标来评价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的风险,这包括:造成潜在的、大规模及突然变化的、难以定量的风险,珍稀及濒危生态系统的反应,影响的分布即区域影响的差异,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风险,聚合的影响等。人们还用GDP 的损失来估计可能的综合损失。但全球变化中人们最担心的还是潜在的大规模及突然的变化会造成难以定量的风险。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具有触发地球系统大规模突发变化的可能,从而对大陆和全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反馈反过来又增强了气候变化。例如,如果传输温水到北大西洋的大洋环流持续过于缓慢,会改变深层海洋的含氧水平及海洋吸收的碳量,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并减弱西欧的变暖。西南极冰盖的崩溃会使全球海平面升高4~6米,淹没很多岛屿和大片的沿海低洼地区。根据冰盖崩溃的速率不同,海平面升高的速度很可能大大超出人类的经验以及在正常状况下人类和自然系统的适应能力。陆地碳或永冻区的甲烷水合物或海岸带沉积物由于变暖引起的大量释放会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加剧气候变化。有迹象表明,水循环的变化有可能是这种被触发的大规模突然变化,但目前人们还没有将其作为热点。

(二)、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目标

IPCC 第三次评价突出了综合性,即政治性。在报告编写过程中,曾提出了十个综合性问题,意欲建立起各章节、甚至各工作组报告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集中在" 如何确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条所提出的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水平" ,如在最新排放情景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未来25、50和100年的地区和全球气候、环境及社会经济后果是什么(特别是农业和水)?在历史和当前排放的背景下,如果考虑减少排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时间和程度会怎样影响气候变化的速率、程度,从而影响全球和区域的经济?用敏感分析方法得出的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对地区和全球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成本效益和时间框架如何?为确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条所提出的" 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分析该怎样做贡献?等等。预计这将是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在不短的时间内,其结果都会引起争议。

(三)、综合影响是否可以与全球可排放上限联系起来

在第三次评价刚刚开始不久,1998年维也纳的IPCC 全会上,美国等就提出了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的阈值问题,并想纳入第二工作组综合评价一章的编写提纲中。其真正意图是想把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全球排放上限定量地联系起来,从而要求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减排。两年来,几经反复,最终科学家没有支持这种联系。目前,IPCC 还没有找到全球排放总量与气候变化整体不利

影响的直接关系。但是也做出了一些颇具倾向性的" 科学结论" ,作为进一步确定阈值的基础。可以预见,IPCC 一定还会在这个方向上继续下去,这需要解决很多科学的不确定性问题,但这肯定是IPCC 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虽然上述结论还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认可,但IPCC 已经得出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3℃以上则各地各部门都将出现不利影响的所?quot; 准阈值" 结论,进而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建立温度阈值与大气浓度及排放上限的关系。各国科技界都在密切关注。我们也要有所作为。

这里有两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一个是何时温度升高3℃?不同的社会经济情景下其发生的时间范围由几十年到百年不等。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真的升高了3℃,是否会触发水循环大规模的不可逆的变化?对此,我们研究还很不够,但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

2003-7-21


相关文章

  •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全文) 发改气候[2013]22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住建厅(委.局),交通厅(局.委),水利(务)厅(局),农业厅(委.局),林业厅(局),气象局,海洋厅 ...查看


  • 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措施在新沂农业综合开发中的设计与应用
  • 2012-02-16 14:05:31    来源: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措施 在新沂农业综合开发中的设计与应用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和开展相应的行动,以减少和消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 ...查看


  •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论文
  •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题目:___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____ 年级:_____ ______10 级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 _____翻 译 一 班______________ 学 ...查看


  •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_徐兴奎
  • 2008年 第53卷 第4期: 456 ~ 462 论 文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 及其成因分析 徐兴奎, 陈红, LEVY Jason K ...查看


  •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7月 第18卷 第4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ly 2010, 18(4): 905−91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0 ...查看


  • ww26卷干旱区研究
  • 干旱区研究第26卷 第3期Vol.26 No.3 2009年5月May 2009ARID ZONE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9)03-0299-07 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综述 ---现状与趋向 1 2 3 方一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7份)-2.4全球气候变化
  • 兴义市天赋中学地理必修一教案: 2.4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 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新- 课- ...查看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课题任务书 项目名称课题名称 亚洲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的影响 太平洋热力差异对我国气候变化 课题负责人依托单位参加单位 刘屹岷钱正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 ...查看


  • 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①导致积温增加,从而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增加.②导致蒸发量变化,中低纬度地区农作物产量降低.2.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原因.一是升温导致冰川融化,二是温度升高,海洋本身的热膨胀.学生分析图4-3-4,说说每一个影响的具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