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实验五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2

(4)在培养皿的滤纸上,加无菌的20%甘油数毫升,至滤纸湿润即可停加。将培养皿置28℃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载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3.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

(1)向霉菌斜面试管中加入5ml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

(2)用无菌镊子将已灭菌的、直径与培养皿相同的圆形玻璃纸覆盖于查氏培养基平板上。

(3)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2ml孢子悬液于上述玻璃纸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刮棒涂抹均匀。

(4)置28℃温室培养48小时后,取出培养皿,打开皿盖,用镊子将玻璃纸与培养基分开,再用剪刀剪取一小片玻璃纸置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霉菌形态特征。

2.思考题

(1)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2)玻璃纸应怎样进行灭菌?为什么?

实验五 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

二、基本原理

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

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

1.一般观察法

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

(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3)用灭菌的尖细接种针或装有柄的缝衣针,取(肉眼方能看见的)一点霉菌孢子,轻轻点在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夹着立在载玻片旁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再盖上皿盖。 2

(4)在培养皿的滤纸上,加无菌的20%甘油数毫升,至滤纸湿润即可停加。将培养皿置28℃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载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3.玻璃纸透析培养观察法

(1)向霉菌斜面试管中加入5ml无菌水,洗下孢子,制成孢子悬液。

(2)用无菌镊子将已灭菌的、直径与培养皿相同的圆形玻璃纸覆盖于查氏培养基平板上。

(3)用1ml无菌吸管吸取0.2ml孢子悬液于上述玻璃纸平板上,并用无菌玻璃刮棒涂抹均匀。

(4)置28℃温室培养48小时后,取出培养皿,打开皿盖,用镊子将玻璃纸与培养基分开,再用剪刀剪取一小片玻璃纸置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报告

1.结果

绘图说明你所观察到的霉菌形态特征。

2.思考题

(1)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2)玻璃纸应怎样进行灭菌?为什么?


相关文章

  •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 注意: 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我们只要把蓝色字体部分写在实验报告上即可,黑体字部分自己看一下.由于11-13周为教学质量检查 周,督导随时可能来查,所以预习报告还是要写.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真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一.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查看


  • 实验四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 实验四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杨明轩生物111班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观察放线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观察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一类丝状原核微生物,因其菌落在固体表面长成放射状生长而得名,放线菌主要 ...查看


  • 山东大学微生物实验报告放线菌形态观察
  • 实验六: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姓名:戈奕文 学号:[1**********]2 系别:2010生物基地 组别:周一下午第一组 试验日期:2012年11月5日 同组成员:孟亚平 宋宁 褚鹏程 [摘要] 配制高氏I 号培养基用来培养青色链霉菌和弗式 ...查看


  •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 姓名 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 学号 科目 微生物学实验 题目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组别 3 [实验题目]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放线菌观察方法-插片法 2.了解放线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器材] 1.菌种: 青色链霉菌.弗氏链霉 ...查看


  • 第一部分微观生物世界
  • 第一部分 微观生物世界 基础知识 生命的存在具有多层次性.从宏观角度在个体水平上千姿万态的动植物强烈表现出的生命多样性使整个大自然显得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然而,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显微技术的发展当人们进入生命的显微世界后不仅看到了肉眼所不能观 ...查看


  • 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 1 目的 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规程,为微生物检查人员提供正确的标准操作方法. 2 范围 适用于原辅材料.内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3 责任 QA对本规程的有效执行承担监督检查责任,QC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程序 4 ...查看


  • 土壤中提取放线菌
  •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置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放线菌的染色及制片方法 4.了解放线菌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加以区分 二.实验原理: (一).综述: 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以孢 ...查看


  •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课程名称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学 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2011级环境科学(1)班 学 号 3111007364 姓 名 刘迪鸿 联系方式 [1**********] 2013 ...查看


  • 大豆磷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验证
  • 验证文件 大豆磷脂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验证 起 草 人 起草日期 审 核 人 审核日期批 准 人 批准日期 文件编号 目 录 1适用范围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