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人的功夫茶文化
本人是正宗潮汕人,对于中国茶文化认识最深的莫过于家乡那无处不在,老少咸宜的功夫茶了。但如果说潮州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最佳代表,那也着实不为过。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就肯定说:”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曾这样动感情地描述过潮汕工夫茶: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唐朝僧人皎然亦有诗云:
一次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浥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之所以称为“功夫茶”,就是因为我们冲茶细致、花功夫。冲茶的茶壶一般用的是朱砂茶壶,茶杯则是三至四个口径不逾寸的小瓷杯。茶杯的摆设亦有诸多讲究。传统的泡茶,无论饮者多寡,都必是三杯,正所谓”茶三酒四”。每杯里的茶只能是八成满,因为”酒满敬客、茶满欺客” 。而茶的冲泡过程亦颇多讲究。
首先是茶炉和茶水等的选择。茶炉的最佳选择是用用小红泥炉,好的茶炉设计很合科学,它有个炉盖。饮完茶只把盖子一盖,火就熄了。炉门有半个门闩可以控制火力的大小,既高效又节能。而煮茶的炭则一般用晒干的黑橄榄核为佳。好茶当然还得要有好水。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我们家乡比较讲究的人家便会每天不远路途到山上天然山泉取泉水泡茶,味道自然更加沁人心脾。
其次是冲茶。冲茶的水要离开壶七步,水只能煮到“蟹眼水”(将沸而未全沸)的程度,以免一冲全透。冲茶的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筛,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所谓“烫杯热罐”是为了讲究卫生和使茶具保持适当温度。烫杯时,三个小杯先注满沸水,然后拿起一个杯来,平放在另一个杯中,用手轻轻地打起轮转,只听得一阵清脆的声音响起过后,小茶杯已是内外烫洗洁净。这烫杯的工夫全在于动作敏捷,动作慢了,手则易被烫红,杯子也烫洗不净;“高冲低筛”是把煮水的茶壶拿高,使开水成带状冲入壶内,一般必须沿壶口圆圆地筛入。开水冲入茶壶之后,壶口必然浮现一层泡沫,这样就得“刮沫淋盖”。刮沫的工夫则在于轻巧,手捏壶盖用意而不用力地一刮,泡沫全在盖上,又不沾半点茶末,如此工夫才真叫绝。接着,再用开水连盖带壶淋一下,从而把
杂质清除;淋盖后,冲茶人将三四个茶杯并扰,提壶绕圈斟茶。斟茶时,工夫在腕上,手腕转动须灵活,才能均匀地进行“关公巡城”,以确保几个杯子里的茶色浓淡一致,各杯等量,以示对客人的公平尊敬;最后的“韩信点兵”则指壶中剩茶不多,成点状滴出时,要滴得各杯平均。此刻,杯底里的茶已极浓稠,每个茶杯滴上两三点,原来呈金黄色的茶就变成褐色了。茶友们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顿觉先苦后甘,齿颔留香,舌底生津。
其后当然就是品茶了。《红楼梦》里妙玉教训宝玉曰:“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而潮汕的茶之品亦然,若端起茶杯便一饮而尽,未免有失风度,亦品不出茶的精妙所在。此外,潮汕人喝茶讲究趁热,因为冲泡好的茶若放久,则香味殆尽,故而潮汕有“烧茶冷棕”之说。而喝茶时人多时,主人一般不喝第一巡茶,下是所谓和“主人让客”,以示礼节,而喝茶的人也应当请座中长者喝第一杯,端茶时也颇有讲究,切不能贸然端正中的那一杯,应该端离自己近的那一杯,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若是不懂此规矩的客人,人们一般会加以善意的揶揄)。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每当家里来客人,一起坐于客厅品茶聊天,必定先请长辈喝茶,待他们表明喝茶与否的态度后,我们小一辈才开始喝茶。这应该是潮汕茶文化的一点缩影吧,尊老敬老从来都是中华名族所提倡和传承的,潮汕在这一点做的尤其好,我们在喝茶时已经不知不觉接受了思想的教导。
如今,我在广州读书,日常生活已经很少“品茶”了,只是偶尔跟隔壁的潮汕老乡借些茶叶,品品家乡的茶香,忆起家乡的模样。不知道那些出门在外,还时常在空闲时间品尝潮州功夫茶的老乡们,悠然的神情后面是怎样的内心世界。不过每次回到家里,用不了几天,我又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潮汕“老茶客”,饭后闲时都有品茶的冲动,更重要的是,我真的能那么做了,好惬意的感受,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潮汕的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灿烂的精华,是真可谓雅俗共赏。街头巷尾、蹬三轮车的、开报亭的,都设有茶具,在劳作的间隙中喝它三两杯,甚至招徕顾客,一声热情的家乡话:“来,食杯茶!”增添了主客之间的亲呢感。办公室内,山间树下,茶炉通红,小铜壶在炉上嗤嗤地响,冲得新茶喷喷香,一杯入口倍觉精神清爽。在文人墨客房内,书柜一个,文房四宝和工夫茶具各一套,便自烘托出主人一股风流儒雅的气质。有些玩笔杆的更是不可一日无茶,一旦茶源不继,文思也便枯竭了。想想自己,有时写作业、赶作文,实在没有思绪或是失去耐心,我就泡一杯茶,慢慢喝,静静地思考,便有了心气,便有了思绪,潮汕功夫茶,还真是排忧解难的好朋友啊!
陆羽《茶经》有言:“膏薪庖炭,非火也,腻鼎腥锅,非器也。”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的潮汕“工夫茶”却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工夫”已日趋没落。可能泥炉笨重不值钱,无利可图,也可能是人们嫌用火炉煮水耗费时间的缘故,市面上泥炉已不多见了,炭也更难找了。多数人贪图方便快捷,不太讲求,随使用电炉、电热器来替代火泥小火炉和木炭,用铝锅等来代替传统茶壶,用自来水替代泉水„„每每看着街头里巷人家泡的茶,每每喝着这些工具泡出来的茶,看着年轻人的“无拘无束”、毫无礼法的举杯“牛饮” „„哪里还有半点“工夫”的味道!?品真正的潮汕功夫茶,你确实应该找那些专业师傅
或我们那纯正的老茶客,随便我们那有一些年纪的居民,他们会用几十年、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经验,叫你品尝真正的功夫茶。之所以称之“功夫”,确实急不来的,慢慢来,好好品。
《潮汕工夫茶歌》云:“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最纯正的功夫茶文化在潮汕,在外飘荡的潮汕人,请别忘了我们的功夫茶,别忘了我们的本性。
浅谈潮人的功夫茶文化
本人是正宗潮汕人,对于中国茶文化认识最深的莫过于家乡那无处不在,老少咸宜的功夫茶了。但如果说潮州功夫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最佳代表,那也着实不为过。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就肯定说:”中国讲求烹茶,以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客居潮州时,曾这样动感情地描述过潮汕工夫茶: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沦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
唐朝僧人皎然亦有诗云:
一次荡昏昧,情思夷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浥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之所以称为“功夫茶”,就是因为我们冲茶细致、花功夫。冲茶的茶壶一般用的是朱砂茶壶,茶杯则是三至四个口径不逾寸的小瓷杯。茶杯的摆设亦有诸多讲究。传统的泡茶,无论饮者多寡,都必是三杯,正所谓”茶三酒四”。每杯里的茶只能是八成满,因为”酒满敬客、茶满欺客” 。而茶的冲泡过程亦颇多讲究。
首先是茶炉和茶水等的选择。茶炉的最佳选择是用用小红泥炉,好的茶炉设计很合科学,它有个炉盖。饮完茶只把盖子一盖,火就熄了。炉门有半个门闩可以控制火力的大小,既高效又节能。而煮茶的炭则一般用晒干的黑橄榄核为佳。好茶当然还得要有好水。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我们家乡比较讲究的人家便会每天不远路途到山上天然山泉取泉水泡茶,味道自然更加沁人心脾。
其次是冲茶。冲茶的水要离开壶七步,水只能煮到“蟹眼水”(将沸而未全沸)的程度,以免一冲全透。冲茶的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筛,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所谓“烫杯热罐”是为了讲究卫生和使茶具保持适当温度。烫杯时,三个小杯先注满沸水,然后拿起一个杯来,平放在另一个杯中,用手轻轻地打起轮转,只听得一阵清脆的声音响起过后,小茶杯已是内外烫洗洁净。这烫杯的工夫全在于动作敏捷,动作慢了,手则易被烫红,杯子也烫洗不净;“高冲低筛”是把煮水的茶壶拿高,使开水成带状冲入壶内,一般必须沿壶口圆圆地筛入。开水冲入茶壶之后,壶口必然浮现一层泡沫,这样就得“刮沫淋盖”。刮沫的工夫则在于轻巧,手捏壶盖用意而不用力地一刮,泡沫全在盖上,又不沾半点茶末,如此工夫才真叫绝。接着,再用开水连盖带壶淋一下,从而把
杂质清除;淋盖后,冲茶人将三四个茶杯并扰,提壶绕圈斟茶。斟茶时,工夫在腕上,手腕转动须灵活,才能均匀地进行“关公巡城”,以确保几个杯子里的茶色浓淡一致,各杯等量,以示对客人的公平尊敬;最后的“韩信点兵”则指壶中剩茶不多,成点状滴出时,要滴得各杯平均。此刻,杯底里的茶已极浓稠,每个茶杯滴上两三点,原来呈金黄色的茶就变成褐色了。茶友们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顿觉先苦后甘,齿颔留香,舌底生津。
其后当然就是品茶了。《红楼梦》里妙玉教训宝玉曰:“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而潮汕的茶之品亦然,若端起茶杯便一饮而尽,未免有失风度,亦品不出茶的精妙所在。此外,潮汕人喝茶讲究趁热,因为冲泡好的茶若放久,则香味殆尽,故而潮汕有“烧茶冷棕”之说。而喝茶时人多时,主人一般不喝第一巡茶,下是所谓和“主人让客”,以示礼节,而喝茶的人也应当请座中长者喝第一杯,端茶时也颇有讲究,切不能贸然端正中的那一杯,应该端离自己近的那一杯,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若是不懂此规矩的客人,人们一般会加以善意的揶揄)。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每当家里来客人,一起坐于客厅品茶聊天,必定先请长辈喝茶,待他们表明喝茶与否的态度后,我们小一辈才开始喝茶。这应该是潮汕茶文化的一点缩影吧,尊老敬老从来都是中华名族所提倡和传承的,潮汕在这一点做的尤其好,我们在喝茶时已经不知不觉接受了思想的教导。
如今,我在广州读书,日常生活已经很少“品茶”了,只是偶尔跟隔壁的潮汕老乡借些茶叶,品品家乡的茶香,忆起家乡的模样。不知道那些出门在外,还时常在空闲时间品尝潮州功夫茶的老乡们,悠然的神情后面是怎样的内心世界。不过每次回到家里,用不了几天,我又能成为一个地道的潮汕“老茶客”,饭后闲时都有品茶的冲动,更重要的是,我真的能那么做了,好惬意的感受,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潮汕的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灿烂的精华,是真可谓雅俗共赏。街头巷尾、蹬三轮车的、开报亭的,都设有茶具,在劳作的间隙中喝它三两杯,甚至招徕顾客,一声热情的家乡话:“来,食杯茶!”增添了主客之间的亲呢感。办公室内,山间树下,茶炉通红,小铜壶在炉上嗤嗤地响,冲得新茶喷喷香,一杯入口倍觉精神清爽。在文人墨客房内,书柜一个,文房四宝和工夫茶具各一套,便自烘托出主人一股风流儒雅的气质。有些玩笔杆的更是不可一日无茶,一旦茶源不继,文思也便枯竭了。想想自己,有时写作业、赶作文,实在没有思绪或是失去耐心,我就泡一杯茶,慢慢喝,静静地思考,便有了心气,便有了思绪,潮汕功夫茶,还真是排忧解难的好朋友啊!
陆羽《茶经》有言:“膏薪庖炭,非火也,腻鼎腥锅,非器也。”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的潮汕“工夫茶”却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工夫”已日趋没落。可能泥炉笨重不值钱,无利可图,也可能是人们嫌用火炉煮水耗费时间的缘故,市面上泥炉已不多见了,炭也更难找了。多数人贪图方便快捷,不太讲求,随使用电炉、电热器来替代火泥小火炉和木炭,用铝锅等来代替传统茶壶,用自来水替代泉水„„每每看着街头里巷人家泡的茶,每每喝着这些工具泡出来的茶,看着年轻人的“无拘无束”、毫无礼法的举杯“牛饮” „„哪里还有半点“工夫”的味道!?品真正的潮汕功夫茶,你确实应该找那些专业师傅
或我们那纯正的老茶客,随便我们那有一些年纪的居民,他们会用几十年、半个世纪积累下来的经验,叫你品尝真正的功夫茶。之所以称之“功夫”,确实急不来的,慢慢来,好好品。
《潮汕工夫茶歌》云:“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莼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最纯正的功夫茶文化在潮汕,在外飘荡的潮汕人,请别忘了我们的功夫茶,别忘了我们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