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实习生当“老师”带来的思考 324医院 护理部 冯望
“让实习生当老师”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本末倒置了,但我部通过近期实习生例会上的实践对其可行性做了充分证明。按照惯例,给实习生授课,我们应请来医生、护士长、资历较深的带教老师等专业人士,但这一次我们却打破常规,让实习生来讲课,当自己的“老师”。这种新的授课模式施行后,得到了实习生的广泛好评,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实习生主观能动性的预期目的。
根据以往授课情况来看,实习生的反应总是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老师的授课内容虽然都是根据实习生的需求而定,有时却会出现“台上热火朝天,台下睡意绵绵”的尴尬场面;2. 为了更好的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会在授课时安排一些互动环节,但在互动过程中多表现为老师主动同学被动;3. 课后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同学几乎没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向实习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希望从中找到原因,根据反馈情况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实习生这边。很多同学反应,她们都是刚从校园走上社会的新人,很多时候,她们还是习惯像学生那样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由此看出,她们大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觉得老师讲的都理所当然,极少有人会主动去
思考“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找到症结就应对症下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实习生当自己的老师,从选题到备课到最后授课都由实习生一手办理。介于实习生的素质、综合能力等参差不齐,而且大都是第一次当“老师”,我们采取了首先广泛征集文稿,再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最后对被选中作品的学生加以指导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实习生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被选中的学生积极查找资料,努力修改文章,为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做充分准备;未选中的学生也摩拳擦掌,希望能把握住下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们把原来“由老师讲学生记”的老传统转变为“让学生讲老师把关”的新形式后,有以下几点收获:1. 让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掌握知识,自己解决难题;
2. 让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其主动学习的兴趣;3. 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思考,帮助她们尽快完成从学生(依赖)到护士(独立)的角色转变。
通过这次活动,也使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同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实习带教工作进行了思考。思考一:学会放权,促进实习生尽快适应身份转变。俗话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床上要求老师们在带教时做到“放手不放眼”就是这个道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她们多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思考二:触类旁通,尝试让实习生在更多的领域“当家作主”。通过这次授课让我们看到了实习生
潜在的能力,临床上每周的“小讲课”,为患者制定“整体护理”等教学内容,通常也是采取老师讲(制定)同学听(看)的传统模式,其实,在老师的督导下来个“本末倒置”也未尝不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反倒会加深她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让她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激发潜能。思考三:过犹不及,也是带教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前面列举了对实习生“放权”的诸多益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拿捏好“放权”的尺度。拿“实习生授课”一事来说,虽然该模式得到较好的反响,但请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仍不能放弃,毕竟专业老师在知识含量、经验积累、表达能力等方面还是学生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锻炼实习生的“自主”能力,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能力的局限性,要兼顾而行。临床上同理可证,比如:面对为患者输血、静脉置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等高难度、高风险的操作时,或者遇到心理十分抗拒实习生做护理的患者时,我们就绝不能“放权”,只能以患者的安全和权益为首位。
如何培养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都是带教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此次在授课模式上的细微改变,只是我们在探索路途中前进的一小步,而未来的路还很长。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模式,使我院护理实习带教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如何培养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实习生当“老师”带来的思考 324医院 护理部 冯望
“让实习生当老师”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本末倒置了,但我部通过近期实习生例会上的实践对其可行性做了充分证明。按照惯例,给实习生授课,我们应请来医生、护士长、资历较深的带教老师等专业人士,但这一次我们却打破常规,让实习生来讲课,当自己的“老师”。这种新的授课模式施行后,得到了实习生的广泛好评,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实习生主观能动性的预期目的。
根据以往授课情况来看,实习生的反应总是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老师的授课内容虽然都是根据实习生的需求而定,有时却会出现“台上热火朝天,台下睡意绵绵”的尴尬场面;2. 为了更好的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很多老师都会在授课时安排一些互动环节,但在互动过程中多表现为老师主动同学被动;3. 课后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同学几乎没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向实习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希望从中找到原因,根据反馈情况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实习生这边。很多同学反应,她们都是刚从校园走上社会的新人,很多时候,她们还是习惯像学生那样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由此看出,她们大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观念,觉得老师讲的都理所当然,极少有人会主动去
思考“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找到症结就应对症下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实习生当自己的老师,从选题到备课到最后授课都由实习生一手办理。介于实习生的素质、综合能力等参差不齐,而且大都是第一次当“老师”,我们采取了首先广泛征集文稿,再从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最后对被选中作品的学生加以指导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实习生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被选中的学生积极查找资料,努力修改文章,为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做充分准备;未选中的学生也摩拳擦掌,希望能把握住下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我们把原来“由老师讲学生记”的老传统转变为“让学生讲老师把关”的新形式后,有以下几点收获:1. 让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主动掌握知识,自己解决难题;
2. 让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进一步激发了其主动学习的兴趣;3. 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思考,帮助她们尽快完成从学生(依赖)到护士(独立)的角色转变。
通过这次活动,也使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同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实习带教工作进行了思考。思考一:学会放权,促进实习生尽快适应身份转变。俗话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临床上要求老师们在带教时做到“放手不放眼”就是这个道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她们多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思考二:触类旁通,尝试让实习生在更多的领域“当家作主”。通过这次授课让我们看到了实习生
潜在的能力,临床上每周的“小讲课”,为患者制定“整体护理”等教学内容,通常也是采取老师讲(制定)同学听(看)的传统模式,其实,在老师的督导下来个“本末倒置”也未尝不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反倒会加深她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让她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激发潜能。思考三:过犹不及,也是带教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前面列举了对实习生“放权”的诸多益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拿捏好“放权”的尺度。拿“实习生授课”一事来说,虽然该模式得到较好的反响,但请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仍不能放弃,毕竟专业老师在知识含量、经验积累、表达能力等方面还是学生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锻炼实习生的“自主”能力,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能力的局限性,要兼顾而行。临床上同理可证,比如:面对为患者输血、静脉置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等高难度、高风险的操作时,或者遇到心理十分抗拒实习生做护理的患者时,我们就绝不能“放权”,只能以患者的安全和权益为首位。
如何培养实习生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都是带教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此次在授课模式上的细微改变,只是我们在探索路途中前进的一小步,而未来的路还很长。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模式,使我院护理实习带教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