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

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 研究摘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并在国计民生、政治经济伦理等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网民舆论的影响力和对现实事件的作用凸显,引起了多方关注。那么,网民舆论缘何会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得实质又是什么?在其轰轰烈烈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担忧或注意的问题,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我组将从网民,政府等多个角度,通过对近年来网民舆论热点的深度剖析,试图揭开上述疑问,解析这一案例背后的真实信息。

一、案例背景: 以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li为标志,网络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网民人数正以平均每年22%的惊人速度增长,网民年龄段也不断延伸。至今中国网民人数已逼近4亿,每日博文增加量高达4000多万篇,这也带来了网民舆论势力的迅速扩张和网民社会舆论份量及影响力的提高。回顾近三年的网民舆论热点,从“许霆案”到“躲猫猫”,从“周老虎”到“喝水死”,再到胡主席、温总理的多次坐客人民网,与网民面对面,无不反映出网民舆论的日益重要。在这个自由性,交互性和开发性明显的舞台上,以往在传统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舆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形成舆论的“自由市场”。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社会舆论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个人的利益边界越来越清晰,网络也就顺势成为了公众表达民声、反映民意、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平台,其作为独特的“意见公开市场”,为网民提供了展开讨论,进行意见的交锋、认同和融合的场所,而当某一事件被激烈讨论,并获得大体一致的意见时,网民舆论对焦点事态和社会或政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真实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被极大地凸显了出来。在这种巨大的道德和民意的压力下,当事双方或多方就会有所顾虑地小心地处理该热点事件。从而对呈现事实真相,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进步产生较大促进作用.而诸如“人肉搜索”“铜须门”“菊花香香”等事件,以诉绪情感及对道德话语的价值判断为主要话语,也引起了道德舆论的大风波,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害,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伤害。

宏观整个网民社会舆论,其影响力和波及范围已极大扩张,不可否认地史,它已不断地作用于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铺天盖地而来的网民舆论风潮,躲避搪塞,遮掩封杀都已被证明是极其不明智的。面对传统媒体舆论处理手段的失效,网民舆论善恶的共存这样复杂严峻的背景,对其的深度剖析研究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情况,我组决定对这一案例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

二、热点陈述:

三、浅层解析:(网民舆论影响力缘何迅速扩大?)

在此,首先说明舆论与网络的确切定义。所谓网民舆论是指在网络空间产生并传播的,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和信念的总合。简言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

而如果单独从字面解释的话,其实,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而意见不是知识或者对知识的认知,它只是意见的主体对客体作出的反应,而不是对客体的本相的认知。所以,任何舆论在展示着力量和宣泄激情的同时,也会包含着某种成见、偏见、歧见或者门户之见,即使一个汹涌的舆论大潮也难以例外。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近年来,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对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毫无疑问,中国网民舆论的作用与政治经济影响力,已经得到极大显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网民舆论从曾经的默默无闻走到了现在?

㈠ 这需要我们深入发掘网络的特点。通过对相关书籍资料的研究和网络使用者的访谈,我们得出总结出以下几大特点:

⑴ 网络作为一个交互性极强的舆论表达、想法讨论的工具,在受众之间的交

流互动方面,拥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极大的优势。各种论坛讨论、博客留言,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进行,在你争我辩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双方或多方的交流中使思想走向深入。因此,这个可以实时提供意见表达,想法探讨的媒体工具,也就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一件利器。热点事件,在千万人的互动和思想争锋中,在大众不断的关注中,舆论的力量可以得到成倍的放大。从而引起包括高层领导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重视。

⑵ 网民意见想法表达的自由与匿名性。正是由于网民的意见表达无需实名,

使得网民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从而使民意得到表达,民智得到收集,民生得到照顾,民权得到维护。当然,也正是由于意见表达的匿名与自由,使得许多不理性的,消极错误和偏激的声音频频出现在网上,而在民众好奇心理的诱导下,获得了本不该有的影响力(这一消极影响,将在下面的章节中,给予详细解析)。

⑶ 网民大众人群范围的广泛性及其数量的庞大。据悉,截止2009年10月,

中国网民已达3.38亿,居世界首位,逼近四亿大关。而其中的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数量已达1.07亿。可见,网民的年龄跨度极大,从青少年到退休老人,都置身其中,其所涵盖的人群范围之广,所代表的人数之多,直截了当地说明了网络背后的大众关注度之强,使其成为了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管理者领导者无法回避的舆论反映平台。

⑷ 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和实时上传。网民舆论的这一特点,使得一个热点,

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得到讨论,以极广的范围得到传播,大大提高了新闻事

件的新鲜度和吸引力,自然也就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与社会影响力,其至始至终地反映事态的发展变化,使社会关注始终处在很高的热度。

以上四点,是从客观角度(即从网络本身特点)出发,得出的原因。那么,从主观上来看,又是什么促进了网民社会舆论影响的增大和作用的日显呢? ㈡ 通过对近年来公众及社会思潮的变化,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⑴ 近年来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对政治民生等国家大事,特别是与自己切身

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政策和事件的了解热情上升。这种民众意识的提高,自然需要适当的媒介为其提供表达意愿、表述想法甚至宣泄不满的平台,而网络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合适的平台。一供一求,自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7年来,党和政府对思想领域的进一步放开限制,

使得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在思想表达上更加积极,而网民作为最活跃和前卫的群体,在舆论表达上更是走在了最前沿,走在了风口浪尖,造成了网民舆论一个又一个高潮。

⑶ 境外思想,特别是西方思想的涌入。随着中国日益地开放,境外各种(或

好或坏的)思想也在不断进入国内。而网络因其与世界各地相连的优势,无疑成为了境外思想传入的聚集地和中转站,这也就造就了一批思想“前卫”甚至激进的网民,使得网民舆论更加多样,对同一事件的讨论更加激烈,吸引的讨论参与者和关注者更多。

四、进一步探究:

从前面的网络特点和公众思想的变化中,我们曾经提到过网民社会舆论的几个令人担忧之处。可见网民舆论的影响也是有正负之分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正负两方面,去客观公正合理地解析网民舆论作用日显背后的利弊影响。

㈠ 网民社会舆论的积极影响(意义)

⑴ 网民社会舆论监督是用舆论这一社会规范的力量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权利组织的社会行为所施行的社会评价和约束.它是最具有广泛性、道义性的监督形式,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构建,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都与正义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毫无疑问,舆论是社会正义的象征。正义得到宣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完善、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⑵ 网民社会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积极意义。舆论是物质文明的加速器。舆论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形成群体意识、协同观念,有利于达成公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物质文明建设中去。舆论监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舆论监督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它关注科学文化发展中与人文精神结合的状态,始终关注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类和平发展的推进。舆论监督对于推动科学文化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显示出极其有意义的作用。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推动器。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权利的正常运作,依法治国都离不

开舆论的监督。

⑶ 由于网络的覆盖面非常大,快速及时,新鲜活泼,能迅速地把握社会实时动态,报道或揭露事件内幕。广大群众便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对此进行讨论,形成监督力量,扩大影响力,纠正不正之风,间接或直接地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㈡ 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⑴ 与大众传媒相比,网络媒介空间的信息污染的泛滥程度更大,危害更为广泛而深重。然而,由于以下种种原因,网络传播却难以监管。如: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传播时间与地点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网络空间“把关人”角色及其职能的减弱;商业利益的驱动使某些网站的经营者漠视社会公德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⑵ 网络的广泛普及、媒体类型的叠加,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人们的新闻视野的同时,为追求各种目的蓄意制造的虚假猎奇新闻更是充斥着网络。这不仅严重削弱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也给公共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⑶ 网络舆论的过分自由,使评论不负责任。网络多渠道、高速度的信息传播更让人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思想观点的影响。人们可以利用“过客”或网名来发表舆论,表达意见,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负责任的空前的言论自由场中,人们似乎一下子从以前不敢发言、害怕发言、“不敢多说一句话”的极端到了完全畅所欲言的另一个极端,急于说出心中的想法,有时无法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针对上述利弊影响,政府、个人、网络传播者,又如何才能做到趋利避害呢?这急切地需要我们的解答!

五、解决办法

网络问题的解决,更准确地说,是网民社会舆论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多方的共同努力,针对网络的管理和使用对象,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㈠ 保护人们合理正确发表舆论的积极性

⑴ 政府:党和政府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带领中国人民构建民主、公正、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① 政府部门应该要广开言路,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公众的想法,积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并且要建立一个能够让群众表达想法的平台,让公众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② 对于社会中、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公众舆论消息,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的关注,并及时的走访、核实信息的真实信,有效性。经过核实,对那些真正反映了群众呼声,真实有效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地加以解决,以解群众之难。

③ 政府要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带动全社会

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⑵ 个人:

① 公民要加强政治参与度,提高政治责任感,积极地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② 我们要善于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并且在发表言论时注意要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

⑶ 网络传播者:一个网站,如果信息量大,更新及时,浏览速度快,信息真实健康,访问安全,那么,它就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更利于网民们发表舆论。

㈡ 抑制人们无理的抨击

⑴政府:

① 信息审查:如制订详细的互联网执照颁发规定和管理规定;在网络上贯彻现有的限制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法律;通过控制服务器过滤互联网内容;在信息发布后审查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电子内容。

②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众所周知,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曾经封闭的中国人面对奔腾激荡的网络风暴,再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入侵,中国网民的价值观难免会偏离缺失。所以,如何让网民们在网络环境中坚守价值观,更好地发挥舆论的作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新课题。

⑵个人:加强道德伦理约束意识。如果网民们道德自律,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命感,那么网络传播的产业化趋势便也不会丧失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导向,我们便可以建立起一个平等自由而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⑶网站:进行技术层面的革新,依靠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安全健康传播。比如屏蔽国外恶意攻击、政治颠覆性信息等,设置防火墙、内容级别、反垃圾过滤器等

六、本质所在:

在以上种种探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

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其实质就是真实社会与“存在于网络的网民舆论”的互动融合,通俗地讲,就是两者交集的不断增大。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过程,也就是网民舆论日益社会化现实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与拓宽的过程。

在可见的时间段内,基于网民社会舆论的种种优势和好处,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发展趋势,这种交集扩大的势头不会停止。而政府、个人、网络管理者的顺势而动,就可以充当这种交集扩大的润滑剂。当然,网民社会舆论作用的日益显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若上述三方不因时因势去主动调整自己,那么就只能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被动的接受改造,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主动调整自己,并顺势合理引导网民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谁都不能忽视网民舆论的推动作用,谁也不能否认其的进步意义(尽管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对网民社会舆论采取简单的堵、盖、封的

传统方法,是不符合正确处理网民社会舆论的方法要求的。企图封杀网络、钳制网民更是愚蠢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重视网络舆情,及时掌握民意、聆听民声,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舆情,广大参与者洁身自好,自律自省,让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在广大关注者和当事人之间,搭建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道德审判与民族社会美德承接的通道,才是所有人应做之事。

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 研究摘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并在国计民生、政治经济伦理等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网民舆论的影响力和对现实事件的作用凸显,引起了多方关注。那么,网民舆论缘何会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得实质又是什么?在其轰轰烈烈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担忧或注意的问题,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我组将从网民,政府等多个角度,通过对近年来网民舆论热点的深度剖析,试图揭开上述疑问,解析这一案例背后的真实信息。

一、案例背景: 以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li为标志,网络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网民人数正以平均每年22%的惊人速度增长,网民年龄段也不断延伸。至今中国网民人数已逼近4亿,每日博文增加量高达4000多万篇,这也带来了网民舆论势力的迅速扩张和网民社会舆论份量及影响力的提高。回顾近三年的网民舆论热点,从“许霆案”到“躲猫猫”,从“周老虎”到“喝水死”,再到胡主席、温总理的多次坐客人民网,与网民面对面,无不反映出网民舆论的日益重要。在这个自由性,交互性和开发性明显的舞台上,以往在传统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舆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形成舆论的“自由市场”。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社会舆论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个人的利益边界越来越清晰,网络也就顺势成为了公众表达民声、反映民意、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平台,其作为独特的“意见公开市场”,为网民提供了展开讨论,进行意见的交锋、认同和融合的场所,而当某一事件被激烈讨论,并获得大体一致的意见时,网民舆论对焦点事态和社会或政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真实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被极大地凸显了出来。在这种巨大的道德和民意的压力下,当事双方或多方就会有所顾虑地小心地处理该热点事件。从而对呈现事实真相,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进步产生较大促进作用.而诸如“人肉搜索”“铜须门”“菊花香香”等事件,以诉绪情感及对道德话语的价值判断为主要话语,也引起了道德舆论的大风波,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害,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伤害。

宏观整个网民社会舆论,其影响力和波及范围已极大扩张,不可否认地史,它已不断地作用于真实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铺天盖地而来的网民舆论风潮,躲避搪塞,遮掩封杀都已被证明是极其不明智的。面对传统媒体舆论处理手段的失效,网民舆论善恶的共存这样复杂严峻的背景,对其的深度剖析研究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情况,我组决定对这一案例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

二、热点陈述:

三、浅层解析:(网民舆论影响力缘何迅速扩大?)

在此,首先说明舆论与网络的确切定义。所谓网民舆论是指在网络空间产生并传播的,通过对社会焦点问题关注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和信念的总合。简言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

而如果单独从字面解释的话,其实,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而意见不是知识或者对知识的认知,它只是意见的主体对客体作出的反应,而不是对客体的本相的认知。所以,任何舆论在展示着力量和宣泄激情的同时,也会包含着某种成见、偏见、歧见或者门户之见,即使一个汹涌的舆论大潮也难以例外。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近年来,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对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毫无疑问,中国网民舆论的作用与政治经济影响力,已经得到极大显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网民舆论从曾经的默默无闻走到了现在?

㈠ 这需要我们深入发掘网络的特点。通过对相关书籍资料的研究和网络使用者的访谈,我们得出总结出以下几大特点:

⑴ 网络作为一个交互性极强的舆论表达、想法讨论的工具,在受众之间的交

流互动方面,拥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极大的优势。各种论坛讨论、博客留言,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进行,在你争我辩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双方或多方的交流中使思想走向深入。因此,这个可以实时提供意见表达,想法探讨的媒体工具,也就成为了民意表达的一件利器。热点事件,在千万人的互动和思想争锋中,在大众不断的关注中,舆论的力量可以得到成倍的放大。从而引起包括高层领导者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重视。

⑵ 网民意见想法表达的自由与匿名性。正是由于网民的意见表达无需实名,

使得网民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从而使民意得到表达,民智得到收集,民生得到照顾,民权得到维护。当然,也正是由于意见表达的匿名与自由,使得许多不理性的,消极错误和偏激的声音频频出现在网上,而在民众好奇心理的诱导下,获得了本不该有的影响力(这一消极影响,将在下面的章节中,给予详细解析)。

⑶ 网民大众人群范围的广泛性及其数量的庞大。据悉,截止2009年10月,

中国网民已达3.38亿,居世界首位,逼近四亿大关。而其中的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数量已达1.07亿。可见,网民的年龄跨度极大,从青少年到退休老人,都置身其中,其所涵盖的人群范围之广,所代表的人数之多,直截了当地说明了网络背后的大众关注度之强,使其成为了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管理者领导者无法回避的舆论反映平台。

⑷ 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和实时上传。网民舆论的这一特点,使得一个热点,

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得到讨论,以极广的范围得到传播,大大提高了新闻事

件的新鲜度和吸引力,自然也就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与社会影响力,其至始至终地反映事态的发展变化,使社会关注始终处在很高的热度。

以上四点,是从客观角度(即从网络本身特点)出发,得出的原因。那么,从主观上来看,又是什么促进了网民社会舆论影响的增大和作用的日显呢? ㈡ 通过对近年来公众及社会思潮的变化,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⑴ 近年来大众民主意识的提高,对政治民生等国家大事,特别是与自己切身

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政策和事件的了解热情上升。这种民众意识的提高,自然需要适当的媒介为其提供表达意愿、表述想法甚至宣泄不满的平台,而网络恰恰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合适的平台。一供一求,自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7年来,党和政府对思想领域的进一步放开限制,

使得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在思想表达上更加积极,而网民作为最活跃和前卫的群体,在舆论表达上更是走在了最前沿,走在了风口浪尖,造成了网民舆论一个又一个高潮。

⑶ 境外思想,特别是西方思想的涌入。随着中国日益地开放,境外各种(或

好或坏的)思想也在不断进入国内。而网络因其与世界各地相连的优势,无疑成为了境外思想传入的聚集地和中转站,这也就造就了一批思想“前卫”甚至激进的网民,使得网民舆论更加多样,对同一事件的讨论更加激烈,吸引的讨论参与者和关注者更多。

四、进一步探究:

从前面的网络特点和公众思想的变化中,我们曾经提到过网民社会舆论的几个令人担忧之处。可见网民舆论的影响也是有正负之分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正负两方面,去客观公正合理地解析网民舆论作用日显背后的利弊影响。

㈠ 网民社会舆论的积极影响(意义)

⑴ 网民社会舆论监督是用舆论这一社会规范的力量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权利组织的社会行为所施行的社会评价和约束.它是最具有广泛性、道义性的监督形式,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构建,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都与正义精神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毫无疑问,舆论是社会正义的象征。正义得到宣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完善、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⑵ 网民社会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积极意义。舆论是物质文明的加速器。舆论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形成群体意识、协同观念,有利于达成公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物质文明建设中去。舆论监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舆论监督本身是一种文化力量,它关注科学文化发展中与人文精神结合的状态,始终关注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类和平发展的推进。舆论监督对于推动科学文化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显示出极其有意义的作用。舆论监督是政治文明的推动器。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权利的正常运作,依法治国都离不

开舆论的监督。

⑶ 由于网络的覆盖面非常大,快速及时,新鲜活泼,能迅速地把握社会实时动态,报道或揭露事件内幕。广大群众便更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对此进行讨论,形成监督力量,扩大影响力,纠正不正之风,间接或直接地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㈡ 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⑴ 与大众传媒相比,网络媒介空间的信息污染的泛滥程度更大,危害更为广泛而深重。然而,由于以下种种原因,网络传播却难以监管。如: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传播时间与地点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网络空间“把关人”角色及其职能的减弱;商业利益的驱动使某些网站的经营者漠视社会公德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⑵ 网络的广泛普及、媒体类型的叠加,大大加快了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人们的新闻视野的同时,为追求各种目的蓄意制造的虚假猎奇新闻更是充斥着网络。这不仅严重削弱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也给公共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混乱。 ⑶ 网络舆论的过分自由,使评论不负责任。网络多渠道、高速度的信息传播更让人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思想观点的影响。人们可以利用“过客”或网名来发表舆论,表达意见,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负责任的空前的言论自由场中,人们似乎一下子从以前不敢发言、害怕发言、“不敢多说一句话”的极端到了完全畅所欲言的另一个极端,急于说出心中的想法,有时无法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针对上述利弊影响,政府、个人、网络传播者,又如何才能做到趋利避害呢?这急切地需要我们的解答!

五、解决办法

网络问题的解决,更准确地说,是网民社会舆论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多方的共同努力,针对网络的管理和使用对象,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㈠ 保护人们合理正确发表舆论的积极性

⑴ 政府:党和政府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带领中国人民构建民主、公正、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① 政府部门应该要广开言路,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公众的想法,积极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并且要建立一个能够让群众表达想法的平台,让公众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

② 对于社会中、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公众舆论消息,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的关注,并及时的走访、核实信息的真实信,有效性。经过核实,对那些真正反映了群众呼声,真实有效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地加以解决,以解群众之难。

③ 政府要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积极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带动全社会

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⑵ 个人:

① 公民要加强政治参与度,提高政治责任感,积极地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

② 我们要善于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并且在发表言论时注意要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

⑶ 网络传播者:一个网站,如果信息量大,更新及时,浏览速度快,信息真实健康,访问安全,那么,它就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更利于网民们发表舆论。

㈡ 抑制人们无理的抨击

⑴政府:

① 信息审查:如制订详细的互联网执照颁发规定和管理规定;在网络上贯彻现有的限制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法律;通过控制服务器过滤互联网内容;在信息发布后审查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电子内容。

②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众所周知,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不过短短几十年,而曾经封闭的中国人面对奔腾激荡的网络风暴,再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入侵,中国网民的价值观难免会偏离缺失。所以,如何让网民们在网络环境中坚守价值观,更好地发挥舆论的作用,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新课题。

⑵个人:加强道德伦理约束意识。如果网民们道德自律,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命感,那么网络传播的产业化趋势便也不会丧失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导向,我们便可以建立起一个平等自由而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⑶网站:进行技术层面的革新,依靠技术手段加强信息的安全健康传播。比如屏蔽国外恶意攻击、政治颠覆性信息等,设置防火墙、内容级别、反垃圾过滤器等

六、本质所在:

在以上种种探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

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其实质就是真实社会与“存在于网络的网民舆论”的互动融合,通俗地讲,就是两者交集的不断增大。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过程,也就是网民舆论日益社会化现实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与拓宽的过程。

在可见的时间段内,基于网民社会舆论的种种优势和好处,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发展趋势,这种交集扩大的势头不会停止。而政府、个人、网络管理者的顺势而动,就可以充当这种交集扩大的润滑剂。当然,网民社会舆论作用的日益显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若上述三方不因时因势去主动调整自己,那么就只能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被动的接受改造,而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主动调整自己,并顺势合理引导网民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谁都不能忽视网民舆论的推动作用,谁也不能否认其的进步意义(尽管有许多尚待改进之处),对网民社会舆论采取简单的堵、盖、封的

传统方法,是不符合正确处理网民社会舆论的方法要求的。企图封杀网络、钳制网民更是愚蠢的。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重视网络舆情,及时掌握民意、聆听民声,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网络舆情,广大参与者洁身自好,自律自省,让互联网在普通民众与政府官员之间,在广大关注者和当事人之间,搭建出一条政策与民意互动,道德审判与民族社会美德承接的通道,才是所有人应做之事。


相关文章

  • 美国新左派运动研究中的"衰落假说"
  • 美国新左派运动研究中的"衰落假说" 谢文玉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新左派运动一直都是学者们颇为关注的研究领域."衰落假说"是美国新左派运动研究 ...查看


  • 6--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解读
  • 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解读 来源:何晶 时间:2009-1-4 虽然"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已经成为本世纪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常常用到的一个概念,被运用到解读大众传媒与公共利益.民主政治之间的 ...查看


  • 群体性事件
  • 群体性事件:基于实践社会学视角的认识与反思 刘军奎 2010-11-01 10:24:07 [摘 要] 群体性事件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伴生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都需要在实践演进的动态进程中去寻求答案.社会不公背景下底层社会 ...查看


  • 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专用票据管理办法
  • 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专用票据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票据管理,规范镇.村出票行为,根据<陕西省财政票据管理暂行办法>.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 ...查看


  • 社区矫正环境比较分析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 0 6年 8月 第2 2卷 第4期 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Junl f hn n esyo e oem( dt no oi cecs o ra o iaU i ri ...查看


  • 台湾主要政党
  • 台湾主要政党 台湾当局开放党禁之前,台湾政党只有国民党"花瓶党"--青年党.民社党.自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台湾当局开始调整内外政策,进行政治改革.1986年9月,一些党外人士无视国民党当局组党禁令,公 ...查看


  • 公共管理的责任分析(1)
  • 管理的责任分析 --管理者的责任.义务与道德 [年] 1 公共管理的责任分析 摘要: 公共管理责任具有民主政治性.义务性和制度性三个特点.是由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三者耦合的复杂的结构体系.从来源上看,这三种责任分别与统治型社会治理 ...查看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考核规定
  • 务府办发[2011] 号 务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务川自治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 作考核规定>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务川自治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考核暂行规定>已经 ...查看


  • 浅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浅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不断推进物业管理再上台阶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持续发展,以及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保障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过程中发挥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