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祖国宝岛台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第二部分:说教法
包括教法及依据、教学手段及依据两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说学法
包括学习方法及学法指导两部分内容
第四部分:复习过程
介绍本节课的复习设计
第五部分:知识检测
检查学生复习效果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标解读:
在本条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
展特色,以及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
《“祖国宝岛”—台湾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50页至53页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十节的内容,内容较丰富。教材主要讲述了台湾省 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 文环境特征。主要内容有①位置与范围;②地形与河流;③资源丰富的宝岛;④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⑤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沿海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地理概况,
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沿海万里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
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
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经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台湾问题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焦点。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台湾整体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形成。综合利用教材提供的台湾省地形图、 台湾岛工农业生产分布图,提取加工相关的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并尝试用地理 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①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②掌握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③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④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⑤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及其城市职能。
⑥了解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①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台湾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台湾省的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第二部分【说教法】
1、教法及依据: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地图和图片资料以及 视频材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积 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部分【说学法】
初中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概括等能力也随着迅速 发展,发散性思维逐渐彰显,课堂上小组讨论法与合作探究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读,培养学生读图、读课文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练,通过一定练习,掌握所学知识。
第四部分 【说复习环节】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复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初忆台湾—再回台湾—追溯台湾的线索
层层推进,并在各环节进行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一点,全 面回忆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
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 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 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 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 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 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
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
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
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 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 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 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
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
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 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 指正,谢谢大家!
1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祖国宝岛台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第二部分:说教法
包括教法及依据、教学手段及依据两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说学法
包括学习方法及学法指导两部分内容
第四部分:复习过程
介绍本节课的复习设计
第五部分:知识检测
检查学生复习效果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标解读:
在本条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
展特色,以及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
《“祖国宝岛”—台湾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50页至53页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十节的内容,内容较丰富。教材主要讲述了台湾省 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 文环境特征。主要内容有①位置与范围;②地形与河流;③资源丰富的宝岛;④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⑤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沿海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 地理概况,
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沿海万里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
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
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经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台湾问题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焦点。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台湾整体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形成。综合利用教材提供的台湾省地形图、 台湾岛工农业生产分布图,提取加工相关的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并尝试用地理 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相关地理问题。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①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②掌握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③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④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⑤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及其城市职能。
⑥了解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①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②台湾丰富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台湾省的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第二部分【说教法】
1、教法及依据: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地图和图片资料以及 视频材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积 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部分【说学法】
初中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概括等能力也随着迅速 发展,发散性思维逐渐彰显,课堂上小组讨论法与合作探究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读,培养学生读图、读课文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练,通过一定练习,掌握所学知识。
第四部分 【说复习环节】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复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采取了初忆台湾—再回台湾—追溯台湾的线索
层层推进,并在各环节进行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一点,全 面回忆与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北京是我国的首
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 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 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 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 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 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三、说学法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
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
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本环节我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北京的位置。在学生探究前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除了和其他区域一样有海陆位置外,还有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和经济位置;在学生探究时出示北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北京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和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接下来进入北京职能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具有这些职能的条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如在了解北京是文化中心时,我列举若干项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任选一项介绍,在学生介绍时我适时地穿插一些小活动,如在介绍音乐方面时,学生可能会提到京韵大鼓和国粹京剧,可让学生试唱两句;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
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 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 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 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
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
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 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以上是我对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一课的设计,还很不成熟,恳请各位老师予以 指正,谢谢大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