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津门十景之一。独乐寺现已列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
独乐寺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重建。从侧门进入寺内,山门的气势就让人感到不同一般,山门高约10米,正中匾额楷书“独乐寺”,这是明朝严嵩题字,显得刚劲浑厚。
修建于唐朝的独乐寺,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史载多年的战乱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至如今,独乐寺依旧安然无恙。梁思成先生说,“在蓟民心中,实为无尚圣地”。
独乐寺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由台基、屋身、瓦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上有直径50厘米的木柱十二根,呈横四竖三排列,按宋朝李仲明的《营造法式》属“分心斗底槽”殿堂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该地盘类型的最早实例,这是独乐寺的第二个全国之最。山门的屋顶呈五条脊、四面坡,建筑学上称为庑殿顶,在古代建筑中,庑殿顶属于最高等级,只有宫殿庙宇中最尊贵的建筑物才使用庑殿顶,说明当时在重修独乐寺的时候等级是非常高的,独乐寺的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这是独乐寺的第三个全国之最。
独乐寺山门正脊两端张口吞脊、长尾翘转向内的饰物,在古建中叫做鸱吻,这对鸱吻是我国保存在建筑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吻,这是独乐寺的第四个全国之最。山门的檐角出檐平缓深远,如大鹏展翅,如意如飞,给人一种升腾飞跃之美,出檐深远主要靠斗拱支撑,在山门外檐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外出正面的第三层,还出现了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直枓和斜拱实例,这是独乐寺的第五个全国之最。
立于山门前两稍间的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俗称“哼、哈”二将)站像,均为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身着裙,右手握剑,赤足站立,两尊塑像均高4.5米,由于塑像身材高大,气势威严,加之身体前倾近20度,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令人生畏,上下肢体凸现出的肌肉,显示出浑身都是力量,给人一种威猛的武士形象。
走出山门,正前方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也是独乐寺的核心景观——观音阁,观音阁通高2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这是独乐寺的第六个全国之最。从外表看,大阁为上下两层,实为三层,中间夹一平座暗层,在暗层中,内圈柱间使用斜撑柱、夹泥墙做法,内外圈柱间施以斜戗柱,加强了整体结构的刚度,达到实用与功能的统一。观音阁的暗层是我国最古老的结构层,这是独乐寺的第七个全国之最。观音阁的几个檐角出檐深远,最远处长达5.2米,主要靠斗拱支撑,观音阁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共使用了24种、152朵斗拱,它粗壮硕大的斗拱,如翼的出檐,阁顶和缓的坡度,以及古朴壮观的建筑风格,无不让我们现代人为之叹服。
走过山门就看到了观音阁,阁上的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所题写的,观音阁中间的观音像高16米,头上还有10个小头像,所以还被称为11面观音。
谈到蓟县独乐寺,就不能不继续说到梁思成先生,梁先生曾亲自撰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在解释观音阁上咸丰皇帝手书“具足圆成”时,梁先生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语,应为“具足圆通”。
走进观音阁,它的内部结构更是独特,由于在观音阁内要塑一个高16米的泥塑观音像,在内部配置了长方形井口、六角形井口和八角形的斗八藻井,这样不同形式的井口配置,不仅使建筑物更加稳定和协调,同时也起到了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上顶斗八藻井的配置,为我国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这是独乐寺的第八个全国之最。观音阁正是由于设计的独具匠心,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和28次地震的破坏,仍屹立于京东大地之上,这无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观音阁内的十一面观音像高16.08米,居高临下,威严壮观,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像。这是独乐寺的第九个全国之最。观音像身姿优美,仪态端庄,历千载而傲然屹立,实为稀世珍品,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所以又称十一面观音。观音本面弯眉直鼻,目视远方,嘴角微微上翘,面部、胸部、手均敷金色,给人一种肃穆慈祥之感。整个观音塑像微向前倾斜,右臂上举,左臂下垂,手作“接引”状,居高临下,威严壮观。
观音阁壁画是独乐寺壁画的主体,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分布在大阁下层四壁,通栏满布墙面,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这组壁画原来被一层厚达1厘米的白灰皮覆盖,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偶然发现,立时引起文物界、美术考古等多方面的关注,当年即被揭出,使此隐没了二百多年的艺术瑰宝重现于世。壁画的制法,是用细砂土、稻草、麻和泥抹墙面,压平后刷白粉绘制。由于使用了红、白、绿、紫、蓝、黄、粉、黑等多种色调的矿物质颜料,画面至今色泽艳丽,保存基本完好。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内容,但又彼此相连的巨幅画卷。罗汉像依次分布在东、西、北三壁,皆有姓名、住址和赞语,记录了各罗汉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些已难以认清。壁画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法十分罕见,是研究佛教历史、古代绘画的珍贵实物。
白塔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重建于辽清宁四年,塔高30.6米,平面八角形,通体雪白,造型别致。由石基、亭阁式仿木结构的须弥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和塔刹组成,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塔身有8句谚语,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缘起论,佛家称之为法身舍利谒,也称之为佛法。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各角有硬朗汉雕像,姿态生动似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更陪衬孤高之白塔,其有众塔林立之感。上下三层各角共有24只惊鸟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白塔上通饰砖雕,题材多样,造型生动,是辽代砖雕的上品。白塔历经千余年,饱餐风霜,屡经地震,在1983年维修时,曾出土文物一百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七十三件,这些物品做工精细,是稀世珍宝。
白塔寺共有三座大殿,塑有三组彩色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地藏王菩萨和张明父子。九尊塑像或宝相庄严,或谦恭有礼,或慈眉善目,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每个人物的身份特点。每逢佛教节日,院内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西大街。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古寺建于唐贞观十年,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为国务院1961年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津门十景之一。独乐寺现已列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名录。
独乐寺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重建。从侧门进入寺内,山门的气势就让人感到不同一般,山门高约10米,正中匾额楷书“独乐寺”,这是明朝严嵩题字,显得刚劲浑厚。
修建于唐朝的独乐寺,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史载多年的战乱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至如今,独乐寺依旧安然无恙。梁思成先生说,“在蓟民心中,实为无尚圣地”。
独乐寺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由台基、屋身、瓦顶三部分组成。台基上有直径50厘米的木柱十二根,呈横四竖三排列,按宋朝李仲明的《营造法式》属“分心斗底槽”殿堂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该地盘类型的最早实例,这是独乐寺的第二个全国之最。山门的屋顶呈五条脊、四面坡,建筑学上称为庑殿顶,在古代建筑中,庑殿顶属于最高等级,只有宫殿庙宇中最尊贵的建筑物才使用庑殿顶,说明当时在重修独乐寺的时候等级是非常高的,独乐寺的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这是独乐寺的第三个全国之最。
独乐寺山门正脊两端张口吞脊、长尾翘转向内的饰物,在古建中叫做鸱吻,这对鸱吻是我国保存在建筑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吻,这是独乐寺的第四个全国之最。山门的檐角出檐平缓深远,如大鹏展翅,如意如飞,给人一种升腾飞跃之美,出檐深远主要靠斗拱支撑,在山门外檐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外出正面的第三层,还出现了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直枓和斜拱实例,这是独乐寺的第五个全国之最。
立于山门前两稍间的两尊辽代彩色泥塑金刚力士(俗称“哼、哈”二将)站像,均为上身袒露,肌肉隆起,下身着裙,右手握剑,赤足站立,两尊塑像均高4.5米,由于塑像身材高大,气势威严,加之身体前倾近20度,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令人生畏,上下肢体凸现出的肌肉,显示出浑身都是力量,给人一种威猛的武士形象。
走出山门,正前方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也是独乐寺的核心景观——观音阁,观音阁通高2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这是独乐寺的第六个全国之最。从外表看,大阁为上下两层,实为三层,中间夹一平座暗层,在暗层中,内圈柱间使用斜撑柱、夹泥墙做法,内外圈柱间施以斜戗柱,加强了整体结构的刚度,达到实用与功能的统一。观音阁的暗层是我国最古老的结构层,这是独乐寺的第七个全国之最。观音阁的几个檐角出檐深远,最远处长达5.2米,主要靠斗拱支撑,观音阁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共使用了24种、152朵斗拱,它粗壮硕大的斗拱,如翼的出檐,阁顶和缓的坡度,以及古朴壮观的建筑风格,无不让我们现代人为之叹服。
走过山门就看到了观音阁,阁上的匾额“观音之阁”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在52岁北游幽州时所题写的,观音阁中间的观音像高16米,头上还有10个小头像,所以还被称为11面观音。
谈到蓟县独乐寺,就不能不继续说到梁思成先生,梁先生曾亲自撰写《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在解释观音阁上咸丰皇帝手书“具足圆成”时,梁先生认为,“具足”是佛家语,“圆成”不是佛语,应为“具足圆通”。
走进观音阁,它的内部结构更是独特,由于在观音阁内要塑一个高16米的泥塑观音像,在内部配置了长方形井口、六角形井口和八角形的斗八藻井,这样不同形式的井口配置,不仅使建筑物更加稳定和协调,同时也起到了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特别是上顶斗八藻井的配置,为我国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这是独乐寺的第八个全国之最。观音阁正是由于设计的独具匠心,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和28次地震的破坏,仍屹立于京东大地之上,这无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观音阁内的十一面观音像高16.08米,居高临下,威严壮观,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彩色泥塑站像。这是独乐寺的第九个全国之最。观音像身姿优美,仪态端庄,历千载而傲然屹立,实为稀世珍品,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所以又称十一面观音。观音本面弯眉直鼻,目视远方,嘴角微微上翘,面部、胸部、手均敷金色,给人一种肃穆慈祥之感。整个观音塑像微向前倾斜,右臂上举,左臂下垂,手作“接引”状,居高临下,威严壮观。
观音阁壁画是独乐寺壁画的主体,为元代绘制,明代重描,分布在大阁下层四壁,通栏满布墙面,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142.85平方米。这组壁画原来被一层厚达1厘米的白灰皮覆盖,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偶然发现,立时引起文物界、美术考古等多方面的关注,当年即被揭出,使此隐没了二百多年的艺术瑰宝重现于世。壁画的制法,是用细砂土、稻草、麻和泥抹墙面,压平后刷白粉绘制。由于使用了红、白、绿、紫、蓝、黄、粉、黑等多种色调的矿物质颜料,画面至今色泽艳丽,保存基本完好。壁画以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世俗题材和重修信士像,构成一组组各有独立内容,但又彼此相连的巨幅画卷。罗汉像依次分布在东、西、北三壁,皆有姓名、住址和赞语,记录了各罗汉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些已难以认清。壁画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法十分罕见,是研究佛教历史、古代绘画的珍贵实物。
白塔是早期独乐寺的一个组成部分,重建于辽清宁四年,塔高30.6米,平面八角形,通体雪白,造型别致。由石基、亭阁式仿木结构的须弥座、塔身、覆钵、十三天相轮和塔刹组成,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塔身有8句谚语,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缘起论,佛家称之为法身舍利谒,也称之为佛法。须弥座有24组伎乐俑砖雕,笛筝齐奏,翩翩起舞,形成严肃而欢乐的礼佛场面。各角有硬朗汉雕像,姿态生动似在极力支顶塔身,塔身下层八角各有小塔,更陪衬孤高之白塔,其有众塔林立之感。上下三层各角共有24只惊鸟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白塔上通饰砖雕,题材多样,造型生动,是辽代砖雕的上品。白塔历经千余年,饱餐风霜,屡经地震,在1983年维修时,曾出土文物一百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七十三件,这些物品做工精细,是稀世珍宝。
白塔寺共有三座大殿,塑有三组彩色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观世音菩萨和龙女、善财童子;地藏王菩萨和张明父子。九尊塑像或宝相庄严,或谦恭有礼,或慈眉善目,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每个人物的身份特点。每逢佛教节日,院内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