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銮铃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青铜车马器之一。本文对銮铃器用制度的分析,涉及用銮墓的墓葬等级、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用銮数量及其他相关礼制因素等多个方面。并认为西周至春秋时期,銮铃的器用制度大致经历了产生、兴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其中,西周早中期是用銮制度的初始形成阶段,西周晚期是用銮制度的兴盛阶段,而春秋时期是用銮制度走向衰落的阶段。与此同时,也说明了銮铃在周王朝的墓葬制度中,是代表礼制意义的重要随葬器物。 [关键词]銮铃 器用制度 墓葬等级 礼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0-03 銮铃属青铜车马器的一种,其器用制度分析的优势在于:第一,与其他车马器相比,銮铃的非实用功能远大于实用功能,所以銮铃所代表的墓葬等级、所属人群及反映的礼制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第二,銮铃为小件青铜器,①从形制上看,车马器的变化速率要比青铜容器快,更易于年代判断。鉴于此,本文拟在銮铃形制分析与分期的基础上,考察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埋藏制度及反映的礼制状况,归结起来可窥知用銮制度的基本情况。 銮铃的型式分析和年代判断学术界多有讨论,孙机、朱凤瀚、吴晓筠诸君在各自文章中均试图探讨銮铃的时代特征。孙机在文章的配图中已把不同时期的銮铃分出,②判断銮铃的年代上限不超过西周时期。③朱凤瀚根据銮铃外缘镂孔的分布规律将銮铃分为四式,并认为銮铃是周代之物,殷代未见。④吴晓筠根据整体形态差别,将銮铃分为二型,又将其中的一型根据銎座高度差别分为二亚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镂孔变化划分式别差异。⑤综上,以吴晓筠的文章分析最为详细。所以本文对銮铃的分期依据的是吴晓筠的观点。 根据吴晓筠的銮铃分期结果可知,銮铃的使用时代基本集中在西周时期。所以,在分析銮铃的器用制度之前,本文将西周时期墓葬大致划分为六个等级:⑥第一等级,有三条或四条墓道的墓葬;第二等级,有一条或两条墓道或面积在22~50平方米的青铜礼器墓;第三等级,面积为7.5~22平方米的墓葬;第四等级,面积为4.5~7.5平方米的墓葬;第五等级,面积为1.3~4.5平方米的墓葬;第六等级,面积为0~1.3平方米的墓葬。 一、用銮墓葬数与年代、等级之间的关系 根据銮铃分期与西周墓葬等级划分的结果,本文分别统计西周早期、中期、晚期及春秋早期用銮随葬墓的等级及数量状况,以期初步得出关于墓葬等级与用銮制度之间关系的认识。⑦ 通过调查总结可知,用銮随葬墓的等级整体较高,二、三等级墓葬是用銮随葬的主体,这说明高等级墓葬用銮随葬较为普遍,这一现象贯穿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第三等级用銮随葬墓数量最多,第二等级数量次之。至春秋时期,第二等级用銮随葬墓数量超过第三等级,这可能与春秋时期墓葬规模整体增加有关。 用銮随葬墓的等级分布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越来越集中。西周早、中期第二至第五等级墓中均有用銮随葬的现象。西周中期较西周早期相比,第四、五等级的用銮随葬墓数量有下降的趋势。西周晚期已不见第五等级的用銮随葬墓,且第四等级用銮随葬墓数量业已罕见。春秋时期,第四、五等级墓葬用銮现象消失。由此变化说明,西周早、中期用銮随葬墓等级分布状况类似,可合并为用銮制度发展的初始阶段;西周晚期,用銮随葬墓等级提升,是用銮制度的发展阶段;春秋时期,用銮随葬墓等级最为集中,为用銮制度的最终阶段。 二、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与年代、等级之间的关系 墓葬中,大多为随葬部分车部件(车轮、车衡最为常见)或车马器单独随葬,所以墓葬中銮铃的摆放位置大相径庭。本文拟对空间位置不同的銮铃加以区分,试图了解銮铃在墓葬中的位置变化与器用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可分为: A类:位于棺椁之间,椁室内。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绛县横水M2,韩城梁带村墓地M19、M26、M27、M28、M502,三门峡上村岭M1052、M2001、M2010、M2013,平顶山北滍村M1、M8、M85、M95,天马曲村M1、M33、M62、M92,山西永凝堡BM5,竹园沟M4、M18等。属于此类的銮铃可能系随葬时原位,也可能是墓室塌陷后掉落。銮铃位置属于此类的墓葬数量最多。年代上看,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例占大多数,其中又以西周晚期最为常见。等级上看,均为二、三等级墓葬。 B类:位于生土或熟土二层台之上。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滕州前掌大M3,扶风黄堆老堡子92FHM42,绛县横水M1,甘肃姚家河M1,洛阳北窑M155、M513,陇县曹家湾南坡M2、M6,山东刘台子M6,竹园沟M2、M6、M20,北京琉璃河ⅡM253等。较A类相比,放置在二层台上的銮铃数量较少。年代上,西周早期的墓例最多,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此类罕见。等级上,此类包括二、三、四等级墓葬,其中以第三等级墓最为常见。 C类:位于最外层葬具之上,即棺盖板或椁盖板上。此类墓葬包括绛县横水M1,曲阜望父台乙M48,竹园沟M13、M19,茹家庄M1乙室,琉璃河ⅡM205等。属此类墓葬数量较少,年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包括第二、三、四等级墓。 D类:位于棺内。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扶风黄堆老堡子96FHM69,昌平白浮M3、M9,甘肃寺沟M1、竹园沟M3,陕西东阳M123等。位于棺内的銮铃(未盗扰)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其一,随葬时即放置于棺内;其二,由于棺椁塌陷,掉入棺内,原位置可能系棺椁之间、椁盖板之上或二层台之上。此类墓葬数量较少,年代集中在西周早中期,均为第三、四等级墓,其中第三等级墓数量略多。 E类:位于填土中。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洛阳北窑M40、M215、M216、M347等。所属墓地一致,年代相近,等级均为四、五等级墓。在填土中随葬銮铃可能系洛阳北窑等级较低的西周早期墓葬用銮特点。 F类:位于墓底。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灵台百草坡M2、洛阳北窑M704、河南庞家沟M139、陕西大原村北98M4等。此型銮铃位置情况与D类相似,可能系墓室塌陷,从棺椁盖板之上掉落。
[摘要]銮铃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青铜车马器之一。本文对銮铃器用制度的分析,涉及用銮墓的墓葬等级、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用銮数量及其他相关礼制因素等多个方面。并认为西周至春秋时期,銮铃的器用制度大致经历了产生、兴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其中,西周早中期是用銮制度的初始形成阶段,西周晚期是用銮制度的兴盛阶段,而春秋时期是用銮制度走向衰落的阶段。与此同时,也说明了銮铃在周王朝的墓葬制度中,是代表礼制意义的重要随葬器物。 [关键词]銮铃 器用制度 墓葬等级 礼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0-03 銮铃属青铜车马器的一种,其器用制度分析的优势在于:第一,与其他车马器相比,銮铃的非实用功能远大于实用功能,所以銮铃所代表的墓葬等级、所属人群及反映的礼制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第二,銮铃为小件青铜器,①从形制上看,车马器的变化速率要比青铜容器快,更易于年代判断。鉴于此,本文拟在銮铃形制分析与分期的基础上,考察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埋藏制度及反映的礼制状况,归结起来可窥知用銮制度的基本情况。 銮铃的型式分析和年代判断学术界多有讨论,孙机、朱凤瀚、吴晓筠诸君在各自文章中均试图探讨銮铃的时代特征。孙机在文章的配图中已把不同时期的銮铃分出,②判断銮铃的年代上限不超过西周时期。③朱凤瀚根据銮铃外缘镂孔的分布规律将銮铃分为四式,并认为銮铃是周代之物,殷代未见。④吴晓筠根据整体形态差别,将銮铃分为二型,又将其中的一型根据銎座高度差别分为二亚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镂孔变化划分式别差异。⑤综上,以吴晓筠的文章分析最为详细。所以本文对銮铃的分期依据的是吴晓筠的观点。 根据吴晓筠的銮铃分期结果可知,銮铃的使用时代基本集中在西周时期。所以,在分析銮铃的器用制度之前,本文将西周时期墓葬大致划分为六个等级:⑥第一等级,有三条或四条墓道的墓葬;第二等级,有一条或两条墓道或面积在22~50平方米的青铜礼器墓;第三等级,面积为7.5~22平方米的墓葬;第四等级,面积为4.5~7.5平方米的墓葬;第五等级,面积为1.3~4.5平方米的墓葬;第六等级,面积为0~1.3平方米的墓葬。 一、用銮墓葬数与年代、等级之间的关系 根据銮铃分期与西周墓葬等级划分的结果,本文分别统计西周早期、中期、晚期及春秋早期用銮随葬墓的等级及数量状况,以期初步得出关于墓葬等级与用銮制度之间关系的认识。⑦ 通过调查总结可知,用銮随葬墓的等级整体较高,二、三等级墓葬是用銮随葬的主体,这说明高等级墓葬用銮随葬较为普遍,这一现象贯穿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第三等级用銮随葬墓数量最多,第二等级数量次之。至春秋时期,第二等级用銮随葬墓数量超过第三等级,这可能与春秋时期墓葬规模整体增加有关。 用銮随葬墓的等级分布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越来越集中。西周早、中期第二至第五等级墓中均有用銮随葬的现象。西周中期较西周早期相比,第四、五等级的用銮随葬墓数量有下降的趋势。西周晚期已不见第五等级的用銮随葬墓,且第四等级用銮随葬墓数量业已罕见。春秋时期,第四、五等级墓葬用銮现象消失。由此变化说明,西周早、中期用銮随葬墓等级分布状况类似,可合并为用銮制度发展的初始阶段;西周晚期,用銮随葬墓等级提升,是用銮制度的发展阶段;春秋时期,用銮随葬墓等级最为集中,为用銮制度的最终阶段。 二、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与年代、等级之间的关系 墓葬中,大多为随葬部分车部件(车轮、车衡最为常见)或车马器单独随葬,所以墓葬中銮铃的摆放位置大相径庭。本文拟对空间位置不同的銮铃加以区分,试图了解銮铃在墓葬中的位置变化与器用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銮铃在墓葬中的空间位置,可分为: A类:位于棺椁之间,椁室内。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绛县横水M2,韩城梁带村墓地M19、M26、M27、M28、M502,三门峡上村岭M1052、M2001、M2010、M2013,平顶山北滍村M1、M8、M85、M95,天马曲村M1、M33、M62、M92,山西永凝堡BM5,竹园沟M4、M18等。属于此类的銮铃可能系随葬时原位,也可能是墓室塌陷后掉落。銮铃位置属于此类的墓葬数量最多。年代上看,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例占大多数,其中又以西周晚期最为常见。等级上看,均为二、三等级墓葬。 B类:位于生土或熟土二层台之上。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滕州前掌大M3,扶风黄堆老堡子92FHM42,绛县横水M1,甘肃姚家河M1,洛阳北窑M155、M513,陇县曹家湾南坡M2、M6,山东刘台子M6,竹园沟M2、M6、M20,北京琉璃河ⅡM253等。较A类相比,放置在二层台上的銮铃数量较少。年代上,西周早期的墓例最多,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此类罕见。等级上,此类包括二、三、四等级墓葬,其中以第三等级墓最为常见。 C类:位于最外层葬具之上,即棺盖板或椁盖板上。此类墓葬包括绛县横水M1,曲阜望父台乙M48,竹园沟M13、M19,茹家庄M1乙室,琉璃河ⅡM205等。属此类墓葬数量较少,年代集中于西周早中期,包括第二、三、四等级墓。 D类:位于棺内。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扶风黄堆老堡子96FHM69,昌平白浮M3、M9,甘肃寺沟M1、竹园沟M3,陕西东阳M123等。位于棺内的銮铃(未盗扰)可能存在两种情况:其一,随葬时即放置于棺内;其二,由于棺椁塌陷,掉入棺内,原位置可能系棺椁之间、椁盖板之上或二层台之上。此类墓葬数量较少,年代集中在西周早中期,均为第三、四等级墓,其中第三等级墓数量略多。 E类:位于填土中。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洛阳北窑M40、M215、M216、M347等。所属墓地一致,年代相近,等级均为四、五等级墓。在填土中随葬銮铃可能系洛阳北窑等级较低的西周早期墓葬用銮特点。 F类:位于墓底。属于此类的墓葬包括灵台百草坡M2、洛阳北窑M704、河南庞家沟M139、陕西大原村北98M4等。此型銮铃位置情况与D类相似,可能系墓室塌陷,从棺椁盖板之上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