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

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

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看书籍《天工开物》《四书五经》《世说新语》之类的书籍)利用网络多多搜索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

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第二个衰落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上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这并非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做到“趋时更新”,饱受冲击;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引入了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受到了更大冲击,衰败的速度加快。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一、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二、 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三、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谁也无法否认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渊源流长,但在事实上,我们真的是以一颗虔诚之心去面对我们的国粹的吗?很显然,这值得我们去好好反省一下。

“百家讲坛”是一个很好的舞台,之所以么说,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终于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了。不管其社会反响如何,我认为只要发出声音,其距离有影响力的一天就不会太远了。这样似乎有些太理想化了,但我们也可以相信只要是真正优秀的东西,其价值终归会体现出来的。

基于还有支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的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而且很必要去呈现问题本身并努力探求解决之道。在此,很痛心地表达一个事实,尽管我们似乎在大力倡行继承和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疏远感似乎越来越加深了。

拿例子来说话,我国古代有一些很好的表示礼貌的形式,其价值甚至得到国际认可,我们可以联想那些代表地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就比如说鞠躬行礼。但今天中国的人们对这些可谓不屑一顾,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态。我们可以大胆地粗略地讨论一下其原因,“文革”时期的“除四旧”除得太多就是一方面原因,另外,就是我们自认为我们的认知发生的了所谓突飞猛进似的“发展式”的变化——那些礼仪客套俨然已成为繁文缛节。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日本人见面辞行都很常见的鞠躬行礼,难道那些就是极其古板保守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的行为了吗?这样的想法也真是太滑稽了!

至于“文革”,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完全就是一场文化灾难,也许人们的内心都被它给掏空了,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与良心被涤荡一清了!我们只能感叹,只能扼腕痛惜,那失去了的无法估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啊,你何时能重回人间!但“文革”已成历史,作为历史事实本身,它已然发生,今天没法改变,我们只能尽力去消除其恶劣影响并弥补其带给我们的损失。

我们在此必须着重强调今天的问题,传统文明在当下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我们必须考量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毕竟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其优秀灵魂该是多么可怕啊!然而,我不得不老调重弹,现实总是残酷的。假如地下的老祖宗们能

看到他们的后代对于他们苦苦延传的传统文明给予今天这样的态度的话,估计他们都会急得从地下跳出来。我们是这样作为的,我们视与过去挂钩的一切为out和衰弱,我们整天泡在欧美大片里舍不得出来而且还大放厥词“国产的都是垃圾”,我们花样百出地搞怪传统,诗词歌赋一经窜改,往往还都成为流行元素……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确实很多,也很复杂。但我们大可没必要将就此灰心丧气,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一颗对传统文明的良心去办事,事情就还有转机。

说传统即过时的人肯定是缺乏良心的,作为我国的现代人,你不会不知晓汉字,也许就是这些方块的汉字,区别了你作为一个不同于一般事物而具有了主观能动性的人。而当代汉字就是传统的沿袭和改进,然而你却否认了传统,你说你有良心吗。

我们看欧美大片时,有时确实能从其依侍高科技和良好电影工艺打造出的宏大场面或精细制作中得到快感,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带着某种文化偏见去对待东西方文明。同样的,国产影视著作中也有能打动人心的,那些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明内核的作品,也使我们落泪,例如电影 《晚春》 。西方的坚船利炮是曾经打败过我们,但西方的文明史远不及我国悠久,在文明观上,我们不能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只有以一颗中国人的良心去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方能不失公允。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的我们,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让优秀传统文明得以传续就像子承父业让祖业得以发扬光大那样其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现如今,有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也有人开始尝试以新的方式去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了,就像于丹教授做的那样,我们听她讲评《论语》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些都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地方。

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抛弃其如今仅作为文化外壳的形式,而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精神实质,到那时,我们会完全自信起来,因为我们找到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归宿!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

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适用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论述颇多,诸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周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宋张载《正蒙·乾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本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体价值突出出来。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离宗教的迷狂距离非常遥远。

今天,我们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盛举,赞美人的创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这些恶果无一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传统,我们在西方化的同时,把这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丢到了墙角。

其二是发奋有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这种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精神。《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述而》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至于古代士大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气势磅礴的精神写照。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今天,引导着我们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和谐的一面。传统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讲究和,同时也特别强调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处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和谐、协调的总成,同是统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要讲究和。和为贵,强调其协调性,同时,要坚持和而不同,即顺应自然、社会、时代的要求而不随波逐流,强调人性的自我意识。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阐释。《论语·雍也》曰:“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四书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

等级分明的礼治伦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对于维护社会和平、实现人际间的和睦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着重论述中国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亲亲、尊尊”。在当今社会,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社会、组织的关系都受到破坏性的挑战,建立“亲我所亲,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仁、义、礼、智、信”。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经典哲学,今天我们重新提倡“五常”道德体系,并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来使用,而是从百宝箱中捧出我们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独”。所谓“慎独”,就是要严于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来,我们缺乏这种自律的操守。培养这种传统的“慎独”精神,对于建立廉洁亲民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狭隘性”,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从而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阻碍其发展因素主要有两条:一个是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个是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递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内核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系列的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前所言,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问题,我们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靠什么?要靠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们一代一代积淀的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新建构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意见》中指出:“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华民族传

统继承是当前我们应着力的重点。我们应该全面改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扶持,对西方文化要进行系统清理。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引导青少年爱我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百年的衰减,其自身的生命力已显孱弱。我们应该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动员一切力量,动用一切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火接续下去。

《七年之痒》影评 —— 地铁通风口处,她任凭风儿将裙子吹起,然后用手轻轻压住„„这就是玛丽 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中留下的传世经典印象。

梦露的这一镜头,不能说不具有天才的想象力和艺术的感召力,几十年来,无 数观众从这一画面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魔力。 而比利·怀尔德作为美国史上最重要的 导演之一,也用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手法将这部影片推上了电影史的高峰。

当电影男主角一个人神经质一般的念念叨叨时, 当他幻想妻子拿着手枪回来把 他抓了个现行时,我想所有观众都会会心一笑,怀尔德导演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神经 兮兮的已婚男人形象,为梦露惊艳的出场做了极好的铺垫。

2005 年, 美国权威电影杂志 《综艺》 为纪念创刊 100 周年, 推出一个名为 《The Gorgeous 100》的特辑,选出电影史上 100 个最令人难忘的电影时刻,好莱坞性感 女神玛丽莲·梦露的代表作《七年之痒》 ,成功击败多部经典之作如《乱世佳人》 、 《北非谍影》等,成为了最最令人难忘的电影时刻!杂志评论说: “梦露在戏中被 风吹起白裙,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时刻,她也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女人。 ”

几年前,由 Sky Movies 和英国 In Style 杂志最近做了一个调查,时装编辑评 选出电影史上的十佳女星穿着。玛丽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中走到地铁口被吹起 的那款白色长裙获得了第二名,毫无疑义。要知道,那可是五十多年前的服饰了!

一部优秀的影片,只有梦露这样的优秀的演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故事以印第 安人开头,以纽约炎热的夏季为线索,最终给了我们一丝丝清凉,梦露毫不做作的 表演却演绎了极致的性感,这不能说没有导演的功劳。

说到导演怀尔德,如果说你不知道《双重赔偿》 ,没有听说过《热情似火》 ,没 有关系,听听和他合作过的明星,你就知道他在好莱坞的天王地位了。在他的作品 后面,

跟随着一串顶级好莱坞影星的名字: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威廉·霍 1 尔登、爱德华·G·罗宾逊„„这样的名单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有人说:他就如 同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只手有意无意地提升着观众的期待值,另一只手又轻轻安抚 满脸严肃的电影检查官。 能够将七年之痒拍摄成这样一部如此成功但又不失性感的 作品,就完全体现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法。

所以说,比利·怀尔德的电影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是个“矛盾体”,既浪漫又 愤世嫉俗,既有娱乐又包含社会批判。他能够在一种暧昧浪漫的氛围里揭露社会现 实中阴暗的一面,暑日炎炎里,诺大的纽约城,多少男人希望有次“艳遇” ,有多 少丈夫背叛了家庭,在搞笑之余,这部电影用一种黑色的幽默表达了无奈的感伤。

《七年之痒》拍摄于 1954 年,上映于 1955 年,至今已经 55 年了。一部电影 能潇潇洒洒地做伴红尘,历经几十年而不衰,也可算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后 世对它的赞美如此之多,让人不得不感慨:好的电影,比如《公民凯恩》《乱世佳 、 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掉它的光芒,它们能够凭借 自身的魅力与时间相抗衡,最终达到不朽的地位。

导演怀尔德一生导演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 《七年之痒》也许不算是其 中最著名的,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肯定就是《七年之痒》 。在《七年之痒》中,作 为一代“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的一颦一笑都是后世所传诵的传奇,最当玛丽 莲·梦露走到地铁通风口时,一阵清风撩起她的衣裙,将这个美丽的女孩变成展翅 的的性感天使。这个场景可以说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梦露的微笑更是混合了女孩的 清纯和女人的性感。这部电影不仅把梦露直接推上了性感女神的巅峰地位,直到现 在,就连该动作本身也被无数次地被后世的的电影、电视和明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模仿、再现。

其二,吸引人的还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婚外情作为电影的题材,也许不易拍出 新意,但是《七年之痒》这部影片问世之后,竟然成为一种普遍的指代,暗指一种 2 微妙的情怀,那些处于婚姻围墙内的,对长时间婚姻产生审美疲劳的男女,也许正 在遭受的某种集体慢性煎熬。

说实话,在影片的一开始,我并没有被它强烈吸引,反而或多或少地感觉这个 神经质的男主角有些可笑。

男主角理查德·谢尔曼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模范丈夫。他遵从医嘱, 不吸烟, 饮食清淡。 但当炎热的夏天来临时, 当妻儿外出度假后, 无论他承不承认, 其实他的内心确实是感觉一些轻松和兴奋的, 这要源于他对婚姻产生了一些的疲惫 和审美疲劳。

但他的内心又是及其矛盾的,他对一些丈夫趁妻儿度假而出轨的行为表示不 齿。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在谢尔曼的心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个时候,他遇到 了年轻貌美、性感迷人的梦露饰演的女房客。女孩天真烂漫中带有极致的性感,家 有芳邻的谢尔曼的心荡漾了起来,他约她喝一杯,约她看电影,甚至想入非非地吻 了她。谢尔曼不仅有些神经兮兮,他的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影片开头他幻想和妻子 对话,并炫耀自己的男性魅力;后来他甚至幻想妻子得知情况后手持手枪冲回家里 把自己射杀了。 就在观众们以为

一场婚外情不可避免的时候,男主人公的理智战胜了冲动,他 还是做了一个有贼心没贼胆的男人,他拒绝了诱惑,连鞋子都忘记了穿就赶去与妻 儿共度假期。这个时候,影片恰到好处的结束了,音乐响起,一段梦幻般的心路历 程结束了。我想,在物质世界里,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婚姻,也 许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但是如何才能坚守住自己的幸福,是生活带给我们甜 蜜的烦恼。

玛丽莲·梦露:《七年之痒》

曾经在画廊里看到一幅典型美国风情的油画,昏黄的灯光下,一间桌球室,牛仔风格的桌椅,五彩斑斓的吧台,四个代表美国文化的永恒传奇人物跃然于画布上,栩栩如生,他们分别是亨弗莱·鲍嘉、詹姆斯·迪恩、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惟一的女性则是玛丽莲·梦露。

《七年之痒》是梦露的代表作,它有另外一个片名,叫《七年一觉梦飘香》,这里的“梦”,指的就是梦露。她所到之处,皆充满令人心痒难耐的香气。当她站在人行道地铁通风口上,让风将白裙吹起,随意地轻轻用手按住裙摆时,你会想什么呢?热?凉爽?自由?太多美好的幻想,不由自己。

本片的男主角汤姆·伊威尔早就不由自己了。男人的生活总是不由自己,家人在身边,忙得不可开交;家人去避暑了,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心又为楼上新来的女房客羁绊着。有影评家这样说道,梦露在本片中的衣裙紧得不可思议,不知道她怎么穿进去的。撩人的身姿使得本来就爱幻想的汤姆心潮澍湃,一如他最爱的拉赫玛尼诺夫。

汤姆,中年男人,有美满的家庭,有成功的事业,但也绝非心如止水。他爱幻想,一方面热爱着妻子以外的那些新鲜的花花草草,一方面又忘不了自己知识分子、正人君子的柳下惠形象。于是,在他的幻想中,女人们总是为了他自以为的、原始的、雄性的性感气息,如飞娥扑火般冲动地涌向他;而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被女人占便宜后也不心动,到最后还是推开了她们。这是他心中理想的自己,迷人到让人欲罢不能,却理性到十足完美绅士。偷腥却不敢偷的中年男子,矛盾而可笑,当他一眼看到惊为天人的玛丽·梦露时,他的幻想更张扬了,偷腥的胆子也陡然大了起来……

夏天炎热的曼哈顿,让生性怕热的梦露无法忍受,她把内衣冻进冰箱里,她喜欢睡在浴缸里,她爱清新凉爽的风掠过她红扑扑的脸蛋,她爱空调的冷气冻结她身上的汗水。汤姆带空调的公寓让她喜不自禁,她来到汤姆的住处,愿意和邻居共享夏日的夜晚。

汤姆了解了这个年轻姑娘,女模特,拍平面及电视广告,一口洁白的牙齿,是牙膏厂商的最爱。她喜欢夜生活、喜欢喝啤酒,她拍过性感艺术照、总是拒绝别人的求婚,她喜欢和汤姆聊天,因为汤姆已经结婚,不会再向她求婚……关于她的一切被徐徐铺开,到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个既性感又自爱的女人,一如现在的美国当红玉女杰西卡·艾尔芭,这是最讨人喜欢的一类女性。汤姆不再对她心生幻想,反而愧疚地想到了妻子,终于把空调公寓借给可爱的姑娘,奔向正在避暑的太太和儿子。

其实,性感又自爱的女人再好不过,美却不滥用自己的美,可惜银幕下的梦露没有延续这样的生活。一直想,如果她没和肯尼迪兄弟搅和在一起,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事?

不性感,但很自爱,也不错的,清纯、高雅、质朴,你总有自己的风格;性感,但不自爱,如果你有钱有势,一如帕丽斯·希尔顿那样玩得起、耗得起,许多人讨厌你,你也可以不在乎,或许你还会有一些小众粉丝;最糟糕的,莫过于既不性感,又不自爱,因为这会累及你其他的美好品质无法展现,无论怎样,知道你底细的人都会觉得你真能装,是个虚伪做作的女人,这绝对是灾难。所以,女人千万别成了这最后一种。

在谢尔曼先生这样的中年男人心中,妻子大抵饰演着好几个角色:伴侣,母亲,保姆和孩儿他妈,不消几年的光景,最初的爱情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甜蜜的娇语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和管束,一切都变得乏味。片中的谢尔曼先生是个滑稽带点孩子气的男人,有点小聪明,可事情总被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弄得焦头烂额,他挺可爱,可是自恋错了地方(很显然,这位老兄对自己的魅力很有信心,在他的讲述中,老老小小的女性总是抵挡不了他“原始的男性吸引力”而他总是让那些女人伤透了心,在谢尔曼先生的描述中,这些女人对他的追求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投怀送抱,她们简直疯狂的恋着他,甚至要强暴他!)

这样一个有贼心没贼胆的男人,在没有妻子孩子的自由假日里,面对着新搬来的女邻居,渴望着激情艳遇,无碍大方,仅仅只是渴望。

一番可笑的折腾后,谢尔曼先生终于明白,他要离开这里,去和乡下度假的老婆孩子汇合,他也了解到,那些在派对上穿着花衬衫眉飞色舞的家伙其实是姑娘们眼中的傻瓜,而那些躲在角落里,看上去紧张害羞而且满头大汗的男人,一开始他们可能被忽略,但女孩们知道,这样的男人才是可爱的,他们温和、仁慈而且谨慎。

幸运的是,谢尔曼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姑娘眼中的上等人。

这是我看到梦露第一部彩色电影,金发雪肤,皓齿红唇,热情似火还有那么点没心没肺。这样美的姑娘搔挠着所有人的心,更何况与她近在咫尺的谢尔曼先生!估计所有人遇到这样的女孩儿都会缴械投降。梦露浑身散发着钻石的光满,即使没有现在女明星们纤细的腰肢,要吃人的眼神,可她健康,纯真,性感,率真以及孩子气实在太过美丽。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

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

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看书籍《天工开物》《四书五经》《世说新语》之类的书籍)利用网络多多搜索有关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

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第二个衰落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上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这并非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做到“趋时更新”,饱受冲击;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引入了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受到了更大冲击,衰败的速度加快。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一、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二、 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三、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谁也无法否认我国五千多年传统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渊源流长,但在事实上,我们真的是以一颗虔诚之心去面对我们的国粹的吗?很显然,这值得我们去好好反省一下。

“百家讲坛”是一个很好的舞台,之所以么说,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终于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了。不管其社会反响如何,我认为只要发出声音,其距离有影响力的一天就不会太远了。这样似乎有些太理想化了,但我们也可以相信只要是真正优秀的东西,其价值终归会体现出来的。

基于还有支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的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而且很必要去呈现问题本身并努力探求解决之道。在此,很痛心地表达一个事实,尽管我们似乎在大力倡行继承和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疏远感似乎越来越加深了。

拿例子来说话,我国古代有一些很好的表示礼貌的形式,其价值甚至得到国际认可,我们可以联想那些代表地域文明的标志性元素,就比如说鞠躬行礼。但今天中国的人们对这些可谓不屑一顾,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态。我们可以大胆地粗略地讨论一下其原因,“文革”时期的“除四旧”除得太多就是一方面原因,另外,就是我们自认为我们的认知发生的了所谓突飞猛进似的“发展式”的变化——那些礼仪客套俨然已成为繁文缛节。我就不明白了,人家日本人见面辞行都很常见的鞠躬行礼,难道那些就是极其古板保守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的行为了吗?这样的想法也真是太滑稽了!

至于“文革”,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完全就是一场文化灾难,也许人们的内心都被它给掏空了,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的道德与良心被涤荡一清了!我们只能感叹,只能扼腕痛惜,那失去了的无法估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啊,你何时能重回人间!但“文革”已成历史,作为历史事实本身,它已然发生,今天没法改变,我们只能尽力去消除其恶劣影响并弥补其带给我们的损失。

我们在此必须着重强调今天的问题,传统文明在当下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我们必须考量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毕竟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其优秀灵魂该是多么可怕啊!然而,我不得不老调重弹,现实总是残酷的。假如地下的老祖宗们能

看到他们的后代对于他们苦苦延传的传统文明给予今天这样的态度的话,估计他们都会急得从地下跳出来。我们是这样作为的,我们视与过去挂钩的一切为out和衰弱,我们整天泡在欧美大片里舍不得出来而且还大放厥词“国产的都是垃圾”,我们花样百出地搞怪传统,诗词歌赋一经窜改,往往还都成为流行元素……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确实很多,也很复杂。但我们大可没必要将就此灰心丧气,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一颗对传统文明的良心去办事,事情就还有转机。

说传统即过时的人肯定是缺乏良心的,作为我国的现代人,你不会不知晓汉字,也许就是这些方块的汉字,区别了你作为一个不同于一般事物而具有了主观能动性的人。而当代汉字就是传统的沿袭和改进,然而你却否认了传统,你说你有良心吗。

我们看欧美大片时,有时确实能从其依侍高科技和良好电影工艺打造出的宏大场面或精细制作中得到快感,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带着某种文化偏见去对待东西方文明。同样的,国产影视著作中也有能打动人心的,那些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明内核的作品,也使我们落泪,例如电影 《晚春》 。西方的坚船利炮是曾经打败过我们,但西方的文明史远不及我国悠久,在文明观上,我们不能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只有以一颗中国人的良心去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方能不失公允。

当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的我们,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让优秀传统文明得以传续就像子承父业让祖业得以发扬光大那样其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现如今,有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也有人开始尝试以新的方式去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了,就像于丹教授做的那样,我们听她讲评《论语》就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这些都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地方。

我相信,终会有一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抛弃其如今仅作为文化外壳的形式,而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精神实质,到那时,我们会完全自信起来,因为我们找到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归宿!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

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适用的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论述颇多,诸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周易》)。“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宋张载《正蒙·乾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生的最高理想为天(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协调。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坏自然,而只能与自然和平共处。另一方面,自然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本体,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客观对象。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间,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体价值突出出来。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离宗教的迷狂距离非常遥远。

今天,我们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我们过多地强调战胜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盛举,赞美人的创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种减少、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这些恶果无一不是我们忘记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传统,我们在西方化的同时,把这些属于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丢到了墙角。

其二是发奋有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这种积极向上、入世有为的精神。《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述而》曰:“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至于古代士大夫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催人奋进、气势磅礴的精神写照。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今天,引导着我们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重和谐的一面。传统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讲究和,同时也特别强调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处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种和谐、协调的总成,同是统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要讲究和。和为贵,强调其协调性,同时,要坚持和而不同,即顺应自然、社会、时代的要求而不随波逐流,强调人性的自我意识。这种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我认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阐释。《论语·雍也》曰:“中庸之谓德,其至矣乎。”《四书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适度,反对偏激,主张以理节情,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建立

等级分明的礼治伦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们养成了注重和谐、维护整体、温文尔雅、谦让宽容的民族精神。对于维护社会和平、实现人际间的和睦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着重论述中国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舆论的关注。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民族自身生存发展特点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以及在人们的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伦理道德。深入学习、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体系之中,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伦理型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伦理道德传统,对于今天以德治国思想的学习与践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亲亲、尊尊”。在当今社会,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家庭、社会、组织的关系都受到破坏性的挑战,建立“亲我所亲,尊我所尊”的和谐社会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比如“仁、义、礼、智、信”。每一个字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经典哲学,今天我们重新提倡“五常”道德体系,并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来使用,而是从百宝箱中捧出我们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独”。所谓“慎独”,就是要严于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来,我们缺乏这种自律的操守。培养这种传统的“慎独”精神,对于建立廉洁亲民的政府公务员队伍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根据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吐故纳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面性”和“狭隘性”,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吸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从而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生命。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阻碍其发展因素主要有两条:一个是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个是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递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其合理内核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系列的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如前所言,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验,不解决国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问题,我们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终。特别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靠什么?要靠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们一代一代积淀的文化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全人类的优秀科技成果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花费很大精力接续和重新建构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意见》中指出:“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色,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华民族传

统继承是当前我们应着力的重点。我们应该全面改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推广的扶持,对西方文化要进行系统清理。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逐步引导青少年爱我中华文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百年的衰减,其自身的生命力已显孱弱。我们应该像保护国宝大熊猫那样,动员一切力量,动用一切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火接续下去。

《七年之痒》影评 —— 地铁通风口处,她任凭风儿将裙子吹起,然后用手轻轻压住„„这就是玛丽 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中留下的传世经典印象。

梦露的这一镜头,不能说不具有天才的想象力和艺术的感召力,几十年来,无 数观众从这一画面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魔力。 而比利·怀尔德作为美国史上最重要的 导演之一,也用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手法将这部影片推上了电影史的高峰。

当电影男主角一个人神经质一般的念念叨叨时, 当他幻想妻子拿着手枪回来把 他抓了个现行时,我想所有观众都会会心一笑,怀尔德导演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神经 兮兮的已婚男人形象,为梦露惊艳的出场做了极好的铺垫。

2005 年, 美国权威电影杂志 《综艺》 为纪念创刊 100 周年, 推出一个名为 《The Gorgeous 100》的特辑,选出电影史上 100 个最令人难忘的电影时刻,好莱坞性感 女神玛丽莲·梦露的代表作《七年之痒》 ,成功击败多部经典之作如《乱世佳人》 、 《北非谍影》等,成为了最最令人难忘的电影时刻!杂志评论说: “梦露在戏中被 风吹起白裙,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时刻,她也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女人。 ”

几年前,由 Sky Movies 和英国 In Style 杂志最近做了一个调查,时装编辑评 选出电影史上的十佳女星穿着。玛丽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中走到地铁口被吹起 的那款白色长裙获得了第二名,毫无疑义。要知道,那可是五十多年前的服饰了!

一部优秀的影片,只有梦露这样的优秀的演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故事以印第 安人开头,以纽约炎热的夏季为线索,最终给了我们一丝丝清凉,梦露毫不做作的 表演却演绎了极致的性感,这不能说没有导演的功劳。

说到导演怀尔德,如果说你不知道《双重赔偿》 ,没有听说过《热情似火》 ,没 有关系,听听和他合作过的明星,你就知道他在好莱坞的天王地位了。在他的作品 后面,

跟随着一串顶级好莱坞影星的名字: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威廉·霍 1 尔登、爱德华·G·罗宾逊„„这样的名单还可以继续罗列下去。有人说:他就如 同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只手有意无意地提升着观众的期待值,另一只手又轻轻安抚 满脸严肃的电影检查官。 能够将七年之痒拍摄成这样一部如此成功但又不失性感的 作品,就完全体现了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法。

所以说,比利·怀尔德的电影就像他的性格一样,是个“矛盾体”,既浪漫又 愤世嫉俗,既有娱乐又包含社会批判。他能够在一种暧昧浪漫的氛围里揭露社会现 实中阴暗的一面,暑日炎炎里,诺大的纽约城,多少男人希望有次“艳遇” ,有多 少丈夫背叛了家庭,在搞笑之余,这部电影用一种黑色的幽默表达了无奈的感伤。

《七年之痒》拍摄于 1954 年,上映于 1955 年,至今已经 55 年了。一部电影 能潇潇洒洒地做伴红尘,历经几十年而不衰,也可算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后 世对它的赞美如此之多,让人不得不感慨:好的电影,比如《公民凯恩》《乱世佳 、 人》„„在时间的长河中,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掉它的光芒,它们能够凭借 自身的魅力与时间相抗衡,最终达到不朽的地位。

导演怀尔德一生导演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 《七年之痒》也许不算是其 中最著名的,但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肯定就是《七年之痒》 。在《七年之痒》中,作 为一代“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的一颦一笑都是后世所传诵的传奇,最当玛丽 莲·梦露走到地铁通风口时,一阵清风撩起她的衣裙,将这个美丽的女孩变成展翅 的的性感天使。这个场景可以说是影片的点睛之笔,梦露的微笑更是混合了女孩的 清纯和女人的性感。这部电影不仅把梦露直接推上了性感女神的巅峰地位,直到现 在,就连该动作本身也被无数次地被后世的的电影、电视和明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模仿、再现。

其二,吸引人的还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婚外情作为电影的题材,也许不易拍出 新意,但是《七年之痒》这部影片问世之后,竟然成为一种普遍的指代,暗指一种 2 微妙的情怀,那些处于婚姻围墙内的,对长时间婚姻产生审美疲劳的男女,也许正 在遭受的某种集体慢性煎熬。

说实话,在影片的一开始,我并没有被它强烈吸引,反而或多或少地感觉这个 神经质的男主角有些可笑。

男主角理查德·谢尔曼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模范丈夫。他遵从医嘱, 不吸烟, 饮食清淡。 但当炎热的夏天来临时, 当妻儿外出度假后, 无论他承不承认, 其实他的内心确实是感觉一些轻松和兴奋的, 这要源于他对婚姻产生了一些的疲惫 和审美疲劳。

但他的内心又是及其矛盾的,他对一些丈夫趁妻儿度假而出轨的行为表示不 齿。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在谢尔曼的心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个时候,他遇到 了年轻貌美、性感迷人的梦露饰演的女房客。女孩天真烂漫中带有极致的性感,家 有芳邻的谢尔曼的心荡漾了起来,他约她喝一杯,约她看电影,甚至想入非非地吻 了她。谢尔曼不仅有些神经兮兮,他的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影片开头他幻想和妻子 对话,并炫耀自己的男性魅力;后来他甚至幻想妻子得知情况后手持手枪冲回家里 把自己射杀了。 就在观众们以为

一场婚外情不可避免的时候,男主人公的理智战胜了冲动,他 还是做了一个有贼心没贼胆的男人,他拒绝了诱惑,连鞋子都忘记了穿就赶去与妻 儿共度假期。这个时候,影片恰到好处的结束了,音乐响起,一段梦幻般的心路历 程结束了。我想,在物质世界里,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婚姻,也 许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但是如何才能坚守住自己的幸福,是生活带给我们甜 蜜的烦恼。

玛丽莲·梦露:《七年之痒》

曾经在画廊里看到一幅典型美国风情的油画,昏黄的灯光下,一间桌球室,牛仔风格的桌椅,五彩斑斓的吧台,四个代表美国文化的永恒传奇人物跃然于画布上,栩栩如生,他们分别是亨弗莱·鲍嘉、詹姆斯·迪恩、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惟一的女性则是玛丽莲·梦露。

《七年之痒》是梦露的代表作,它有另外一个片名,叫《七年一觉梦飘香》,这里的“梦”,指的就是梦露。她所到之处,皆充满令人心痒难耐的香气。当她站在人行道地铁通风口上,让风将白裙吹起,随意地轻轻用手按住裙摆时,你会想什么呢?热?凉爽?自由?太多美好的幻想,不由自己。

本片的男主角汤姆·伊威尔早就不由自己了。男人的生活总是不由自己,家人在身边,忙得不可开交;家人去避暑了,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心又为楼上新来的女房客羁绊着。有影评家这样说道,梦露在本片中的衣裙紧得不可思议,不知道她怎么穿进去的。撩人的身姿使得本来就爱幻想的汤姆心潮澍湃,一如他最爱的拉赫玛尼诺夫。

汤姆,中年男人,有美满的家庭,有成功的事业,但也绝非心如止水。他爱幻想,一方面热爱着妻子以外的那些新鲜的花花草草,一方面又忘不了自己知识分子、正人君子的柳下惠形象。于是,在他的幻想中,女人们总是为了他自以为的、原始的、雄性的性感气息,如飞娥扑火般冲动地涌向他;而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拒绝,被女人占便宜后也不心动,到最后还是推开了她们。这是他心中理想的自己,迷人到让人欲罢不能,却理性到十足完美绅士。偷腥却不敢偷的中年男子,矛盾而可笑,当他一眼看到惊为天人的玛丽·梦露时,他的幻想更张扬了,偷腥的胆子也陡然大了起来……

夏天炎热的曼哈顿,让生性怕热的梦露无法忍受,她把内衣冻进冰箱里,她喜欢睡在浴缸里,她爱清新凉爽的风掠过她红扑扑的脸蛋,她爱空调的冷气冻结她身上的汗水。汤姆带空调的公寓让她喜不自禁,她来到汤姆的住处,愿意和邻居共享夏日的夜晚。

汤姆了解了这个年轻姑娘,女模特,拍平面及电视广告,一口洁白的牙齿,是牙膏厂商的最爱。她喜欢夜生活、喜欢喝啤酒,她拍过性感艺术照、总是拒绝别人的求婚,她喜欢和汤姆聊天,因为汤姆已经结婚,不会再向她求婚……关于她的一切被徐徐铺开,到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个既性感又自爱的女人,一如现在的美国当红玉女杰西卡·艾尔芭,这是最讨人喜欢的一类女性。汤姆不再对她心生幻想,反而愧疚地想到了妻子,终于把空调公寓借给可爱的姑娘,奔向正在避暑的太太和儿子。

其实,性感又自爱的女人再好不过,美却不滥用自己的美,可惜银幕下的梦露没有延续这样的生活。一直想,如果她没和肯尼迪兄弟搅和在一起,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事?

不性感,但很自爱,也不错的,清纯、高雅、质朴,你总有自己的风格;性感,但不自爱,如果你有钱有势,一如帕丽斯·希尔顿那样玩得起、耗得起,许多人讨厌你,你也可以不在乎,或许你还会有一些小众粉丝;最糟糕的,莫过于既不性感,又不自爱,因为这会累及你其他的美好品质无法展现,无论怎样,知道你底细的人都会觉得你真能装,是个虚伪做作的女人,这绝对是灾难。所以,女人千万别成了这最后一种。

在谢尔曼先生这样的中年男人心中,妻子大抵饰演着好几个角色:伴侣,母亲,保姆和孩儿他妈,不消几年的光景,最初的爱情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甜蜜的娇语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和管束,一切都变得乏味。片中的谢尔曼先生是个滑稽带点孩子气的男人,有点小聪明,可事情总被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弄得焦头烂额,他挺可爱,可是自恋错了地方(很显然,这位老兄对自己的魅力很有信心,在他的讲述中,老老小小的女性总是抵挡不了他“原始的男性吸引力”而他总是让那些女人伤透了心,在谢尔曼先生的描述中,这些女人对他的追求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投怀送抱,她们简直疯狂的恋着他,甚至要强暴他!)

这样一个有贼心没贼胆的男人,在没有妻子孩子的自由假日里,面对着新搬来的女邻居,渴望着激情艳遇,无碍大方,仅仅只是渴望。

一番可笑的折腾后,谢尔曼先生终于明白,他要离开这里,去和乡下度假的老婆孩子汇合,他也了解到,那些在派对上穿着花衬衫眉飞色舞的家伙其实是姑娘们眼中的傻瓜,而那些躲在角落里,看上去紧张害羞而且满头大汗的男人,一开始他们可能被忽略,但女孩们知道,这样的男人才是可爱的,他们温和、仁慈而且谨慎。

幸运的是,谢尔曼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姑娘眼中的上等人。

这是我看到梦露第一部彩色电影,金发雪肤,皓齿红唇,热情似火还有那么点没心没肺。这样美的姑娘搔挠着所有人的心,更何况与她近在咫尺的谢尔曼先生!估计所有人遇到这样的女孩儿都会缴械投降。梦露浑身散发着钻石的光满,即使没有现在女明星们纤细的腰肢,要吃人的眼神,可她健康,纯真,性感,率真以及孩子气实在太过美丽。


相关文章

  • 中国剪纸图片
  • 中国剪纸矢量图_剪纸_传统文化_文化艺术_矢量图 800×800 中国剪纸论坛图片_余庆论坛 956×791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鉴赏! 600×658 卢雪:让中国剪纸艺术走向世界(3)_国学- 国学网- 1112×1197 中国剪纸艺术系列 ...查看


  •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 d态种生各肌7然围虽范.界念世观对德面道,的出境指环中护告保报立太树六求1要十观在明志文同态民生泽江00一4e0)4工002(58n2I6aⅥ]L过献恩反,程纪过世史个历一与的直化一变运断命实不现个的一化是文统系传关,的国然中文代自现与近人 ...查看


  • 新传统主义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 思想和学术是理性进路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需要中和贯通,以把历史上的学术积累与时代需要的思想推定为当代理论形式,为文化开出新的历史进路.没有学术的思想是瞎子,没有思想的学术是瘸子.所以,一个正确的理论形式,需要思想和学术的双重保证.由双重保证 ...查看


  •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 浅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号:2114163951 年级:13级建筑 姓名:马荣林 摘 要 :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 , 由于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 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从而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 ...查看


  • 法律移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 摘 要 法律移植是国家创建法律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但是,法律移植中,接受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所移植的法律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移植外国法律的条件下,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_现状_定位与发展取向
  •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 !林 华 从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碎片化的,又是虚拟的和泛化的,且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虽然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能作为现代 ...查看


  •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
  • 年第 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 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 已深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 渗透到社会政治 经济 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 支配人们思想行为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思想下的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因为其自身的哲学性与科学性,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而在当今社 ...查看


  •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公共事业管理1102班 郝素云 [1**********] 摘要: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它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上讲它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独特的 ...查看


  •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 形 势 与 政 策 传 统 文 化 的 发 展 与 繁 荣 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08级(3)班 姓名: 学号: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摘要:我们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