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届中考现代文阅读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回答20-24题。(15分)

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一步一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10期)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 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20.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2分)

⑴“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⑵“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 ,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3分)

22.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3分)

① “怕” 的对象不同:

② “怕” 的程度不同:

③ “怕” 的感悟不同: 。

23.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3分)

写法是 ;用意是: 。

24.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4分)

“你”指的是;

“走”路指的是 200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炉火》一文,回答17~20题。

炉火

臧克家

1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2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3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4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5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6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7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8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9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7. “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中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片段,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2分)

19.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请结合这三个特点谈一谈“炉火”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影响。(6分)

20.作者为凸显“炉火”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01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冬天的芭蕾》一文,回答17~20题。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曲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② 赶到天暖了,冰 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遗憾吗?

③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④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⑤ 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⑥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⑦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选自《花魂》,有改动)

17.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8.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19.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20.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请从文章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2011年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17.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20.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清秋书简》,回答17—20题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7.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19.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20.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陆文夫《脚步声》节选,回答20-24题。(15分)

脚步声(节选)

陆文夫

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一步一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①。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是来于自己的脚步。

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黑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②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

“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

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嘁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

(摘自《北京文学》2001年第10期)

注释:①剪径:旧时指拦路抢劫。 ②塾师:指旧时的私塾先生。

20.文中使用典故和引用诗句,请根据提示填空。(2分)

⑴“闻鸡起舞”典出《晋书》,说的是祖逖早起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⑵“雄鸡一唱天下白”最早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原为“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后来毛泽东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化为“ ,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第三节画横线句子的含义。(10字以内)(3分)

22.文中写了作者少年时和现在两次被自己的脚步声惊吓。根据下面提示,具体分析这两次的“怕”有何不同。(3分)

① “怕” 的对象不同:

② “怕” 的程度不同:

③ “怕” 的感悟不同: 。

23.文中第一节文字写湖畔山林的寂静,第五节文字则写城市的“喧嚣”“轰鸣”,这是怎样的写法?这样来写有何用意?(3分)

写法是 ;用意是: 。

24.文末画波浪线句中的“你”指的是谁?其中“从哪里来”说的是过去,“在何处”说的是现在,“走向何处”则指向未来,将这三点贯连起来,你认为作者的所谓“走”路,指的是什么?(4分)

“你”指的是;

“走”路指的是 200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炉火》一文,回答17~20题。

炉火

臧克家

1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2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3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波,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档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都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4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厅,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实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爆裂,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5每晚,我必卧在床上的,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6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7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面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8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起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情景。火,以他的巨大热量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通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9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有着同样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7. “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中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8.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片段,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2分)

19.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请结合这三个特点谈一谈“炉火”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影响。(6分)

20.作者为凸显“炉火”的形象,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01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冬天的芭蕾》一文,回答17~20题。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曲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② 赶到天暖了,冰 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润了泥土,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遗憾吗?

③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白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非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痕迹也不留。

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找到。

④ 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⑤ 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依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⑥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⑦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作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选自《花魂》,有改动)

17.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18.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19.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20.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请从文章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进行分析。(6分)

2011年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17.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19.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20.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

阅读《清秋书简》,回答17—20题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7.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18.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19.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20.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相关文章

  • 中考地理综合题分类突破(二)
  • 中考地理综合题分类突破(二) 22题. 世界的气候(含居民等) 考查内容:考查天气和气候(一般是8-10分) 考查要点: (1)在地图上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2)比较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总量或季节分布来比较) ...查看


  • 参加宜宾市初中语文送教活动听课心得体会(孙宏)
  • 参加宜宾市初中语文送教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江一中:孙 宏 2012年4月23日,我参加了由宜宾市教科所组织的初中语文送教活动(江安)的听课活动.这次活动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午听三位教师的初三复习课,下午听两个教研员的专题讲座. 上午第一堂课,由 ...查看


  • 天津中考语文分析
  • 天津中考语文分析 稳定性是天津近几年中考语文的一大特点,根据大纲要求,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 ...查看


  • 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 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txt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计划-无忧无虑中学语文 ...查看


  • 2014年北京市中考和高考改革方案(全)
  • 一.2014年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 今天(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发布,被民间讨论了一个多星期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有了结果,此次改革涉及到2014考生志愿填报,详细内容如下: 高考考试与命题方面: 1.语文学科要加强 ...查看


  • 初三中考历届作文真题
  • 2010年广州中考作文题目要求: 请以"奖励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2.600字以上: 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2009中考作文题:其乐融融 公园里,老人们正悠闲地 ...查看


  •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阅读答案[2013年?天津市中考]
  • [2013年·天津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 ...查看


  • 九年级三月调考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仁文
  • 九年级三月调考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仁文 九年级三月调考语文学科试卷分析 张仁文 一. 试卷情况分析 三月份语文调考试卷满分120分,分五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7个小题共8分,考查学生古诗名句积累.试题注重了积累理解,既有上下句的衔接默写又有迁 ...查看


  • 鲁班奖历届鲁班奖获奖名单1988
  • 历届鲁班奖获奖名单 1988年度鲁班奖获奖名单 序号 工程名称 承建单位 参建单位 1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 广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广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广州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广州市机电安装公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