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里的微光

  那种光芒就是力量,但是它来自何处?我们总以为是时间造就了历史与文物,造就了它们的价值,越远古的越珍奇。可我从小就暗暗觉得,一定有些什么,会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更重要,是它们成全了一盏灯,一把银壶,或者一件瓷器。

  当我偶然接触到耿玉洲父子的锦灰堆作品时,面对这种奇特的创作,不由自主地再三玩味,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这些杂物以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在一个非常写实的空间里逼真呈现,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充满内在的秩序感,同时又不乏中国画的疏密浓淡,非常雅痞。这锦灰堆也许起初只是才子的笔墨游戏,但是它对作画者近乎苛责的全面要求:能书能画、亦工笔亦写意、剑走偏锋的审美格调,使得这一技艺渐成绝响,邓达甫等人的旧作,亦成为千金难求的文物。

  锦灰堆也被称为“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其实那个被称为历史的历史亦是锦灰一堆,我们用典籍叙述它,而浩浩荡荡的文物,正用残缺之相,作它无声的呈供。锅碗灯盏、金玉陶土、秦砖汉瓦们代代相传,远古的力量在时光的白驹过隙中不断地积淀。

  我疑心锦灰堆的始创者,或许正是饱读诗书,对历史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在鼻烟壶上,以一己之力,尽心描摹文物的残片。“我们民族用文物证明的历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绝不缥缈。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都有灵性,跨越时空,送达至今。关键看我们有无能力解释它们,让祖先的灵性变成我们的力量。”马未都在《茶当酒集》中如是说。我不是收藏家,所以只能在博物馆和历史书这样泛泛的地方,得到一些零星的体会。那些好的博物馆,正如画了锦灰堆的鼻烟壶,或者发黄的旧宣纸,看似杂乱无序,其实精心布排,一个年份,一个朝代都不好颠倒重来,每一样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

  中国人似乎从未说过:上帝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但是,中国的历史是亮的。在古旧的锦灰堆里,从一灯如豆的幽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璀璨,皆生于一种奇特的文物:油灯。我总想着要去扬中市的油灯博物馆,拖了两年没去,就听说它“油尽灯枯”闭馆了。也许,锦灰堆中的一个拓片一点遗迹,你将它生生剥离出来,它是没法独自存活的,尤其是油灯,你不要以为光熄灭了,它就死了。当然,如今还是有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单品博物馆,把某种文物身后绵延的时空全部撤离,看上去有清晰的线索,其实,就像单音符的长恨歌,缺少其他音符的唱和呼应,无论如何也不会动听。

  喜欢那些尽量“集破”、“集珍”的大博物馆,当然,在稀世奇珍的仿制品面前流连,最勾我魂魄的,还是错落地排布在其中的一盏盏油灯。顺着白瓷灯上开片裂下去的纹路,陶灯上烟熏火燎的痕迹,青花灯碗上烤黑的印记,你会看见光阴是如何力不从心地从这些物事上滑过去,沾染上不朽的烟火气。

  可是我印象里的第一盏灯,却不是在博物馆看到的,而是五岁的时候,点在太祖母脚下的长明灯,青瓷碗里漾着一点琥珀色的菜籽油,几缕白棉线捻成一股灯芯,有人跪下去,那灯芯一头的火苗就微微一颤。在哭声和喧闹里,太祖母着绫罗绸缎,一动不动地躺着,瘪下去的嘴里衔着一小块红纸。在这之前,我对光,对灯一点印象都没有,它开始走进记忆,是因为死。它却是活的,尤其是在有风的时候。

  为太祖母照亮她人间最后一程的那一盏长明灯,或许不叫灯,而是豆,它如此简单,就来自太祖母的灶头,是她平时喝玉米粥的碗,有流水纹的青花,碗沿磕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因为与唇齿的摩挲,已经不再锐利。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豆”,一个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个把手支撑,简单、粗糙,却有让人落泪的温暖。它们之间有奇怪的相似。

  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在郭璞看来,人们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镫)等一些食器皿来点燃照明的。最早的灯具以青铜为主体,其次是民间使用的陶质灯。一开始仅仅是比豆多了碗底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叫支钉,用来插蜡烛,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

  经由青铜文化的洗礼,油灯和其他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春秋至两汉,油灯在无数次点燃和熄灭之间,一部分光焰从实用的具体要求中逃逸出去,“兰膏明烛,华灯错些”,它和其他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而器用上升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觉中完成的,当他们发现灯不仅仅是可供使用的器皿时,平常的家用,也就获得了艺术的生命。当一样器物,人们对它的要求,从纯粹的功能中解脱了出来,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啊!“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古人借由这一点光亮,不仅看到了当下,也看到了过往和自己的内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我更喜欢这种材质的灯器,它轻盈,取之于土,焠成于火,照亮了民间。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龙灯、唐三彩狮子莲花灯,……从稚拙到典雅再到繁华,灯的审美和时代的氛围结合得如此紧。光渐渐地不仅仅是用来照明了,你看明清之际的青花和粉彩油灯,灯与瓷器相互成全,形而下的器物在极简的色彩和造型里,升华为最形而上的精神。“短檠二尺便且光”,“长檠高张照珠翠”,“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灯照见了那么多繁华,那么多热闹里的孤独。古人将它带进风俗和节气,试图用它改变生活,宋代的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向晚灯烛荧煌,上下映照”,然而无论哪个时代还是有“灯下黑”的一块。

  二

  当我在雨天点起玫瑰精油的香薰炉时,看着薄薄的青花瓷上摇曳的烛火,常常感慨,两三千年的时间于历史只是一瞬,于我们已是遥不可及。刚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玛瑙兽首杯、鸳鸯莲瓣金碗、五马衔杯银壶……都是绝世的珍品,有不可企及的华丽,即使在那个消逝的时空里,它们很明显也不属于寻常的生活。我隔着玻璃拍下一盏盏灯,它们熄灭的样子,孤独地伫立的样子,仍然传达出一种远古温暖的信息,有深切的家园感。   一盏两千多年前的彩绘铜雁鱼灯,已经微微地锈了,雁回首衔鱼的伫立姿态,憨稚古朴。据说这盏灯的设计很环保,当它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双巧手上诞生的时候,它的光芒,照亮了多少眼睛啊!稚拙的牛灯呈圆身牛形,昂首,俯卧,牛背部为可活动灯碗。还有一盏建昭三年的“雁足铜灯”,一个局部站立的姿态,是很多古油灯惯常取用的造型,从其他的生命那里,古人学会了站立、平衡、支撑。

  绿釉陶孔雀灯是东汉的,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灯碗,碗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各插一支小灯盏,小灯盏外侧附柿蒂形花。第二层底座上大下小,其上灯碗口略小于一层,其余与第一层无异,第三层底座似钟形,上塑出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驼一盏灯。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有多少纤纤素手点燃过它,借着它看清过黑暗和夜晚。

  在我年幼的黑暗里,眸中常常端立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真正的茅屋里,熏黑然而又画满五彩民俗画的灶台旁,祖母搂着铜烘缸,给我讲宝莲灯的传说,沉香救母,三圣母手中女娲相赠的宝莲灯在正义和邪恶的战争面前大放异彩。虽然后来被改编成无数动漫影视剧,为了做研究,我一一看过,真的没有看出宝莲灯的材质,但是总不如童年的故事来得强悍,那个故事里的宝莲灯,有一道金光照进我的心里,同时祖母的声音也如烘缸中一粒黄豆的炸响。

  那种光芒就是力量,但是它来自何处?我们总以为是时间造就了历史与文物,造就了它们的价值,越远古的越珍奇。可我从小就暗暗觉得,一定有些什么,会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更重要,是它们成全了一盏灯,一把银壶,或者一件瓷器。差不多就是在我想这些问题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用了一个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那些有形的器物来说,就是指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技艺吧!

  小时候读书用的灯,比灶台上的要高级一点,有玻璃灯罩,叫做美孚灯,常有飞蛾扑火,虫子送死,惹得作业本前香气扑鼻。所谓篱落呼灯,童年的我有异常宁静的心境,从来不想考满分、当班长。三年级以后家里装了电灯,我常常长久地仰头凝视它们,圆圆的灯泡里吐出晕黄的光来,一直看到眼花,我觉得电灯的光异常明亮,却是死的,无关风月的,所以它只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钉在橱窗里,照着那些年代久远的灯具,那些需要火石点燃才亮的油灯。

  三

  曾去听琴,尽管幽兰操已成绝响,听琴仍是雅事。每一场琴会都组织得华丽精心。每一首琴歌,都配上古典的衣饰、太极拳舞,书画吟唱,有时候还用上传世的宋琴。正是一幅三维的锦灰堆图。图中不乏知音,然而被画在最前排的,往往是最不懂琴的人。他们纷纷迟到,也许才参加完一场酒肉宴而来,也许强压着,才没有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一个接一个打呵欠。可是他们没有来齐,琴会就不能开始。有人弹错了音,掌声照样响起,绝不是喝倒彩,真正明了一切的也许只有那张布满冰裂和云纹的古琴,几百年来,它搔首问天,经历了多少高山流水,深知如今,一切动静俱是末流余响。

  有些消逝不可避免,因为承载它的道和技艺都已淡薄。我们怀着别样的心情去作各种挽留,最终只是将它们变成表演,一场一场的表演,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常态,表演成遗产。那些美和光芒,在表演中一一死去。

  其实,那些消逝的,都是普通的日子。但是因为经过了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久,它们成了历史,成了文物,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价值是漫长的时间,也是不可再相遇的空间。那个时空里逐渐成熟又逐渐衰微的技艺,在那时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则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往往通过他人的表演来了解它,并感到悲伤。文物可以留下来,因为它们是物质,而那些非物质的东西,使千万年前的日常生活与寻常器物成为历史与文物的技艺,就如同火焰,如同光,没有就没有了。

  每年长者的祭日,我们家族的女子都会自己动手做一盏红色的莲花灯,后来,因为河流渐渐干涸,又开始放孔明灯,看着它们悠然向上,不知道在远方某个时空,它是否与三十年前那一盏青花瓷碗的长明灯辉映了。太祖母的一生只是一个人的历史,我对生前的她一无印象,就记得一灯如豆,把最后的她像文物一样地照亮。是什么样的物质和非物质堆积出了她一生的历史?不会有人在哭泣中如此追问。我们继续孜孜不倦地活下去,即使所有的油灯都在这个时代黯然无光。我们说,不要紧,有电就好了。油灯、东巴纸、蓝印花布、养心的古琴声,没有它们的生活也是充实的。

  古时候,充满意识形态的正史只能由达官贵人构建,但是很多文物,却都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所以在今天,我们如何剪影声光电化的生活,再埋下一些什么代代流传,使历史与文物相互成全?在今天被我们弄残缺和破损的物质与非物质,是否能成为明天的锦灰堆?

  那种光芒就是力量,但是它来自何处?我们总以为是时间造就了历史与文物,造就了它们的价值,越远古的越珍奇。可我从小就暗暗觉得,一定有些什么,会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更重要,是它们成全了一盏灯,一把银壶,或者一件瓷器。

  当我偶然接触到耿玉洲父子的锦灰堆作品时,面对这种奇特的创作,不由自主地再三玩味,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这些杂物以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在一个非常写实的空间里逼真呈现,看似杂乱无章,却又充满内在的秩序感,同时又不乏中国画的疏密浓淡,非常雅痞。这锦灰堆也许起初只是才子的笔墨游戏,但是它对作画者近乎苛责的全面要求:能书能画、亦工笔亦写意、剑走偏锋的审美格调,使得这一技艺渐成绝响,邓达甫等人的旧作,亦成为千金难求的文物。

  锦灰堆也被称为“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其实那个被称为历史的历史亦是锦灰一堆,我们用典籍叙述它,而浩浩荡荡的文物,正用残缺之相,作它无声的呈供。锅碗灯盏、金玉陶土、秦砖汉瓦们代代相传,远古的力量在时光的白驹过隙中不断地积淀。

  我疑心锦灰堆的始创者,或许正是饱读诗书,对历史有独特的理解,才会在鼻烟壶上,以一己之力,尽心描摹文物的残片。“我们民族用文物证明的历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绝不缥缈。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在先人的手中都有灵性,跨越时空,送达至今。关键看我们有无能力解释它们,让祖先的灵性变成我们的力量。”马未都在《茶当酒集》中如是说。我不是收藏家,所以只能在博物馆和历史书这样泛泛的地方,得到一些零星的体会。那些好的博物馆,正如画了锦灰堆的鼻烟壶,或者发黄的旧宣纸,看似杂乱无序,其实精心布排,一个年份,一个朝代都不好颠倒重来,每一样事物,都有它自己的前世今生……

  一

  中国人似乎从未说过:上帝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但是,中国的历史是亮的。在古旧的锦灰堆里,从一灯如豆的幽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璀璨,皆生于一种奇特的文物:油灯。我总想着要去扬中市的油灯博物馆,拖了两年没去,就听说它“油尽灯枯”闭馆了。也许,锦灰堆中的一个拓片一点遗迹,你将它生生剥离出来,它是没法独自存活的,尤其是油灯,你不要以为光熄灭了,它就死了。当然,如今还是有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单品博物馆,把某种文物身后绵延的时空全部撤离,看上去有清晰的线索,其实,就像单音符的长恨歌,缺少其他音符的唱和呼应,无论如何也不会动听。

  喜欢那些尽量“集破”、“集珍”的大博物馆,当然,在稀世奇珍的仿制品面前流连,最勾我魂魄的,还是错落地排布在其中的一盏盏油灯。顺着白瓷灯上开片裂下去的纹路,陶灯上烟熏火燎的痕迹,青花灯碗上烤黑的印记,你会看见光阴是如何力不从心地从这些物事上滑过去,沾染上不朽的烟火气。

  可是我印象里的第一盏灯,却不是在博物馆看到的,而是五岁的时候,点在太祖母脚下的长明灯,青瓷碗里漾着一点琥珀色的菜籽油,几缕白棉线捻成一股灯芯,有人跪下去,那灯芯一头的火苗就微微一颤。在哭声和喧闹里,太祖母着绫罗绸缎,一动不动地躺着,瘪下去的嘴里衔着一小块红纸。在这之前,我对光,对灯一点印象都没有,它开始走进记忆,是因为死。它却是活的,尤其是在有风的时候。

  为太祖母照亮她人间最后一程的那一盏长明灯,或许不叫灯,而是豆,它如此简单,就来自太祖母的灶头,是她平时喝玉米粥的碗,有流水纹的青花,碗沿磕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因为与唇齿的摩挲,已经不再锐利。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豆”,一个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个把手支撑,简单、粗糙,却有让人落泪的温暖。它们之间有奇怪的相似。

  晋代郭璞注《尔雅·释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在郭璞看来,人们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镫)等一些食器皿来点燃照明的。最早的灯具以青铜为主体,其次是民间使用的陶质灯。一开始仅仅是比豆多了碗底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叫支钉,用来插蜡烛,这个小小的改变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

  经由青铜文化的洗礼,油灯和其他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春秋至两汉,油灯在无数次点燃和熄灭之间,一部分光焰从实用的具体要求中逃逸出去,“兰膏明烛,华灯错些”,它和其他器物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而器用上升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古人在不自觉中完成的,当他们发现灯不仅仅是可供使用的器皿时,平常的家用,也就获得了艺术的生命。当一样器物,人们对它的要求,从纯粹的功能中解脱了出来,是多么幸福的时代啊!“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古人借由这一点光亮,不仅看到了当下,也看到了过往和自己的内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青瓷技术的成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我更喜欢这种材质的灯器,它轻盈,取之于土,焠成于火,照亮了民间。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龙灯、唐三彩狮子莲花灯,……从稚拙到典雅再到繁华,灯的审美和时代的氛围结合得如此紧。光渐渐地不仅仅是用来照明了,你看明清之际的青花和粉彩油灯,灯与瓷器相互成全,形而下的器物在极简的色彩和造型里,升华为最形而上的精神。“短檠二尺便且光”,“长檠高张照珠翠”,“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灯照见了那么多繁华,那么多热闹里的孤独。古人将它带进风俗和节气,试图用它改变生活,宋代的京师“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向晚灯烛荧煌,上下映照”,然而无论哪个时代还是有“灯下黑”的一块。

  二

  当我在雨天点起玫瑰精油的香薰炉时,看着薄薄的青花瓷上摇曳的烛火,常常感慨,两三千年的时间于历史只是一瞬,于我们已是遥不可及。刚去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玛瑙兽首杯、鸳鸯莲瓣金碗、五马衔杯银壶……都是绝世的珍品,有不可企及的华丽,即使在那个消逝的时空里,它们很明显也不属于寻常的生活。我隔着玻璃拍下一盏盏灯,它们熄灭的样子,孤独地伫立的样子,仍然传达出一种远古温暖的信息,有深切的家园感。   一盏两千多年前的彩绘铜雁鱼灯,已经微微地锈了,雁回首衔鱼的伫立姿态,憨稚古朴。据说这盏灯的设计很环保,当它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双巧手上诞生的时候,它的光芒,照亮了多少眼睛啊!稚拙的牛灯呈圆身牛形,昂首,俯卧,牛背部为可活动灯碗。还有一盏建昭三年的“雁足铜灯”,一个局部站立的姿态,是很多古油灯惯常取用的造型,从其他的生命那里,古人学会了站立、平衡、支撑。

  绿釉陶孔雀灯是东汉的,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灯碗,碗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各插一支小灯盏,小灯盏外侧附柿蒂形花。第二层底座上大下小,其上灯碗口略小于一层,其余与第一层无异,第三层底座似钟形,上塑出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驼一盏灯。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有多少纤纤素手点燃过它,借着它看清过黑暗和夜晚。

  在我年幼的黑暗里,眸中常常端立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真正的茅屋里,熏黑然而又画满五彩民俗画的灶台旁,祖母搂着铜烘缸,给我讲宝莲灯的传说,沉香救母,三圣母手中女娲相赠的宝莲灯在正义和邪恶的战争面前大放异彩。虽然后来被改编成无数动漫影视剧,为了做研究,我一一看过,真的没有看出宝莲灯的材质,但是总不如童年的故事来得强悍,那个故事里的宝莲灯,有一道金光照进我的心里,同时祖母的声音也如烘缸中一粒黄豆的炸响。

  那种光芒就是力量,但是它来自何处?我们总以为是时间造就了历史与文物,造就了它们的价值,越远古的越珍奇。可我从小就暗暗觉得,一定有些什么,会比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更重要,是它们成全了一盏灯,一把银壶,或者一件瓷器。差不多就是在我想这些问题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用了一个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那些有形的器物来说,就是指附着在它们身上的技艺吧!

  小时候读书用的灯,比灶台上的要高级一点,有玻璃灯罩,叫做美孚灯,常有飞蛾扑火,虫子送死,惹得作业本前香气扑鼻。所谓篱落呼灯,童年的我有异常宁静的心境,从来不想考满分、当班长。三年级以后家里装了电灯,我常常长久地仰头凝视它们,圆圆的灯泡里吐出晕黄的光来,一直看到眼花,我觉得电灯的光异常明亮,却是死的,无关风月的,所以它只能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钉在橱窗里,照着那些年代久远的灯具,那些需要火石点燃才亮的油灯。

  三

  曾去听琴,尽管幽兰操已成绝响,听琴仍是雅事。每一场琴会都组织得华丽精心。每一首琴歌,都配上古典的衣饰、太极拳舞,书画吟唱,有时候还用上传世的宋琴。正是一幅三维的锦灰堆图。图中不乏知音,然而被画在最前排的,往往是最不懂琴的人。他们纷纷迟到,也许才参加完一场酒肉宴而来,也许强压着,才没有在九十分钟的时间里,一个接一个打呵欠。可是他们没有来齐,琴会就不能开始。有人弹错了音,掌声照样响起,绝不是喝倒彩,真正明了一切的也许只有那张布满冰裂和云纹的古琴,几百年来,它搔首问天,经历了多少高山流水,深知如今,一切动静俱是末流余响。

  有些消逝不可避免,因为承载它的道和技艺都已淡薄。我们怀着别样的心情去作各种挽留,最终只是将它们变成表演,一场一场的表演,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常态,表演成遗产。那些美和光芒,在表演中一一死去。

  其实,那些消逝的,都是普通的日子。但是因为经过了一千年,两千年,甚至更久,它们成了历史,成了文物,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价值是漫长的时间,也是不可再相遇的空间。那个时空里逐渐成熟又逐渐衰微的技艺,在那时是寻常生活的一部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则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往往通过他人的表演来了解它,并感到悲伤。文物可以留下来,因为它们是物质,而那些非物质的东西,使千万年前的日常生活与寻常器物成为历史与文物的技艺,就如同火焰,如同光,没有就没有了。

  每年长者的祭日,我们家族的女子都会自己动手做一盏红色的莲花灯,后来,因为河流渐渐干涸,又开始放孔明灯,看着它们悠然向上,不知道在远方某个时空,它是否与三十年前那一盏青花瓷碗的长明灯辉映了。太祖母的一生只是一个人的历史,我对生前的她一无印象,就记得一灯如豆,把最后的她像文物一样地照亮。是什么样的物质和非物质堆积出了她一生的历史?不会有人在哭泣中如此追问。我们继续孜孜不倦地活下去,即使所有的油灯都在这个时代黯然无光。我们说,不要紧,有电就好了。油灯、东巴纸、蓝印花布、养心的古琴声,没有它们的生活也是充实的。

  古时候,充满意识形态的正史只能由达官贵人构建,但是很多文物,却都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所以在今天,我们如何剪影声光电化的生活,再埋下一些什么代代流传,使历史与文物相互成全?在今天被我们弄残缺和破损的物质与非物质,是否能成为明天的锦灰堆?


相关文章

  • 歇后语故事:豆腐掉进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
  • 歇后语故事:豆腐掉进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 豆腐掉进灰堆--吹不得也拍不得 故事:有一个人家里穷,每天就靠两块豆腐配饭.可有一天,一不小心,豆腐掉进了灶前的灰堆了,他珍惜地赶紧捡起来,先是用口吹,可越吹越脏,于是改用手拍,不料一拍,豆腐碎了,于 ...查看


  • [锦灰堆].陶渊明和臧克家,以及劳动最光荣
  • 前天有朋友提到<锦灰堆>这部书,我就去检索了一下,全称是<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豆瓣评论第一条是<干校生涯且赋诗>,一开头就说: 有一时期很喜欢读古代的田园诗,以为词清句丽且富生活情趣.读得渐多又发现 ...查看


  • 蟋蟀入我床下
  • 夜晚,虫子在吹口哨.而世间,人在大声争吵,乃至什么也听不见. ――题记 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诗经>无处不充满对光阴的警觉与热爱,提醒同胞惜时和勤勉,比如这首<唐风・蟋蟀& ...查看


  • 4#竖井施工方案
  •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珙县电厂灰场坝尾4#竖井排洪工程 2.施工地点:珙电灰场 3.工程基本情况:现况是珙电灰场坝尾至4#竖井外侧出现堆积灰渣及石膏塌陷坑洞和地下暗沟槽,长期存在灰渣及石膏从原有地下盲沟顺山水经竖井流入消力池,在汛期 ...查看


  • 13.[故乡]课文讲义
  • 一.小说基础知识回顾 1.小说定义: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篇幅长度) 3.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 . ...查看


  • 夜视技术中的微光成像和红外热成像技术比较
  • 2011-04-15 09:03:20   来源:互联网 1 引言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微光夜视技术靠夜里自然光照明景物,以被动方式工作,自身隐蔽性好,在军事.安全.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微光夜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第一代.第 ...查看


  • 早期智人的出现
  • 中更新世末期,我国经历了一次庐山冰期,其后气候变暖,在人类体质和文化发展上也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体质普遍由猿人或直立人发展为早期智人,而人类文化则发展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 从猿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在我国大约发生 ...查看


  • [协爱同行]微光支教宣讲招募会
  • 微 · 光 · 支 · 教-  宣讲招募会 -情怀自备其他的微光都能给你28号周三晚八点半45楼B115微光~交行公益行宣讲纳新(偷偷告诉你:现场更有小米手环相送) 青烟终是遇见了黛雨我哒哒的马蹄从山里走过烟雨阑珊自此我是归人不是过客 本以 ...查看


  • 读纸上酒肉
  • 好吃,因此喜读写吃的文字. 每逢看到此类集子,总是断然买下. 前几日拾整书架,相关书籍竟已有了十余本,不免小小地吃了一惊. 如此爱读爱看,应是对吃很有研究了,但这亦未必.读纸上酒肉,取的是视觉与联想的愉悦, 倒不想对菜肴的源流与制法有多少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