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
(①到达 ②来 ③多么 ④高高地挺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其里 。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
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
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苍茫动荡 巍峨 茂盛 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
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9.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
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
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1、本诗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王湾 2、?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客路 、 行舟 悬”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6、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7、“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8、“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0、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初一语文)
1. 诗人采用( 移步换景 )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2.这首诗以( )为线索,写出了( )季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3.本诗的思想感情
4、阅读
钱塘湖春行
(内容:略)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夸张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6.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7.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8.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时春的歌手,
当堂检测:
《观沧海》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互文 夸张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
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 “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次北固山下》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3、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天净沙秋思》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以乐景写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
(①到达 ②来 ③多么 ④高高地挺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其里 。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
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
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苍茫动荡 巍峨 茂盛 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
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9.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
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
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1、本诗的作者是唐 代诗人王湾 2、?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客路 、 行舟 悬”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6、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7、“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8、“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10、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初一语文)
1. 诗人采用( 移步换景 )的表现手法,随着作者的脚步,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2.这首诗以( )为线索,写出了( )季节的特点,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3.本诗的思想感情
4、阅读
钱塘湖春行
(内容:略)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
(1)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2)修辞手法:夸张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到“ 白沙堤 ”终,以“ 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6.诗人选取了最能代表春天的哪两种鸟?抓住了春的景物特点,选取了极富典型性的景物是什么?
7.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8.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时春的歌手,
当堂检测:
《观沧海》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互文 夸张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
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 “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次北固山下》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3、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天净沙秋思》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依次: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 的心情。
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以乐景写哀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