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
1. 了解头部结构、头式结构、理解头部附器的结构及类型。
一、昆虫的头部: 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一)头部结构是一个坚硬的半球形头壳,表面有许多沟缝,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头壳的上面称头顶,后面称 后头,前面称额,两侧称颊,额的下面是唇基。
(二)头的形式 昆虫头部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可以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几乎成直角。
(2)前口式 口器向前,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差不多平行。
(3)后口式 口器向后,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
三)昆虫头部的附器
1、触角 功能:嗅觉、触觉、听觉。
构造:柄节、梗节、鞭节三节,鞭节由许多亚节组成,其数目和形状变化最大。
类型:刚毛状、丝状或线状、念珠状、齿状、球杆状或棒状、锤状、羽毛状或双栉齿状、具芒状、鳃叶状、环毛状、膝状等。
2、口器 昆虫口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个部分组成。对农业生产危 害较大的是咀嚼式与刺吸式两类口器。
(1)咀嚼式口器 构造特点: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 危害性:这类口器的害虫,都能给作物受害部位造成破损,为害很大。
(2)刺吸式口器 构造特点: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一个槽, 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成的细长口针,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 危害性:昆虫的这类口器能刺入动植物的组织内吸取血液及细胞汁液,危害植物后,在危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 畸形,如卷叶、虫瘿、瘤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3)其他类型: 如蝶蛾的虹吸式口器,蝇类的舐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
2. 了解胸部组成及功能,理解胸足的基本结构与类型、翅的类型。
1、胸部的基本结构
组成: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下方各着生一对胸足(前足、中
足、后足) ,中胸和后胸背面 两侧各有一对翅(前翅、后翅)。
功能: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
由四块骨板构成,背面的称背板,左右两侧称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胸足:基本构造: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爪六部分组成。
主要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及(抱握足)等。
翅:基本构造:一般呈三角形。前面的一边称前缘,后面的一边称后缘,两者之间的一边称边缘(或外缘) ;前缘与胸 部之间的角为肩角(或基角) ,前缘与外缘之间的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后缘之间的角称为臀角。昆虫的翅一般为膜质, 具有很多起着骨架作用的翅脉。
翅脉: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 (1)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到边缘的翅脉。(2)横脉:是横列在两
纵脉之间的短脉。
脉序:翅脉的排列状况成为脉序。
常见类型:膜质而透明的膜翅(蝉的前后翅),有革质的复翅(蝗虫的前翅),角质的鞘翅(金龟子的前翅),有前翅端半部是膜质、基半部是革质的半鞘翅(荔枝椿象的前翅),有膜质翅上被有许多鳞片的鳞翅(蝶蛾类),翅上被有很多细毛的毛翅,有翅缘缀有很长的缨毛的缨翅(蓟马)。
3. 了解腹部组成及功能,理解外生殖器组成
1、腹部的基本结构 近末端有肛门和外生殖器,腹部内有大部分内脏器官。是昆虫的内脏活
动和生殖的中心。 一般由 9~11 节组成,第 1~8 腹节的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每一腹节具背板、腹板和两侧膜质的侧膜,节与节之间有 节间膜相连。
2、尾须 一对须状的结构,是第 11 节的附肢,有感觉的功能。
3、外生殖器 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成。雌性为产卵器,由 2~3 对瓣状结构组成。
四、昆虫的体壁
1、. 功能: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部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侵 入;接受外界刺激。
2、结构 由内向外:底膜、真皮层、表皮(内表皮、外表皮、上表皮)。上表皮(角质层、蜡层、护蜡层)
3、体壁的衍生物 外长物:刚毛、毒毛、刺、距、鳞片等。 内陷物:唾腺、丝腺、毒腺等向内生长出的腺体。
【昆虫的繁殖、发育与习性】
1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一、昆虫的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四种。
(一)两性生殖 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 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二)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 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大致可分为偶发性的、经常性的、季 节性的三种类型。
(三)多胚生殖 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 称为多胚生殖。
(四)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
除两性生殖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均属于特异生殖。
2. 掌握昆虫的发育
(一)昆虫的变态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①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若虫)的发 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②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最常见的是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1、不全变态 具有三个虫态,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无蛹。该变态类型又可分为渐变态:如直翅目(蝗虫)、半翅目(蝽象)、同翅目(蚜虫),过渐变态:如缨翅目中的蓟马、同翅目中的粉虱及雄蚧、 半变态:如蜻蜓。
2、全变态 具有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必须经过蛹期来完成这些激烈的变化,使幼虫的器官结构消失或退化,代之成虫的器官和结构。如鞘翅目(金龟子)、鳞翅目(蝶蛾类)、双翅目(蝇类)。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 全变态类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
①卵期 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称为卵期。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 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②幼虫期 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 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去的旧皮称为蜕。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每次蜕皮后的虫期叫虫龄。即孵化后的幼虫为第一龄虫,
经一次蜕皮后为第二龄虫,第二次蜕皮后为第三龄虫,依次类推
全变态的幼虫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可分为原足型(寄生蜂类幼虫早起)、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蝶、蛾幼虫、叶蜂类幼虫)、寡足型只有3对发达的胸足(叩头甲、瓢虫、金龟甲的幼虫)和无足型(天牛、象甲、吉丁虫及蝇类)。
③蛹期 可分为离蛹又称(裸蛹)(金龟甲、蜂类的蛹)、被蛹(蝶、蛾的蛹)、围蛹(蝇、虻所特有的蛹)。
④成虫期 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产卵前期: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称为产卵前期。
产卵期 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
性二型: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
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 差异,称为性二型。
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3. 了解昆虫的时代和生活年史
1、世代 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生活年史 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世代的长短和一 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3、世代重叠 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4、滞育 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5、休眠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 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引起休眠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特别是高温或低温。
▲引起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光周期
4. 了解昆虫的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一)食性
根据食物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1、植食性;以植物为食料, 包括绝大多数农、林害虫和少部分益虫, 如家蚕。
2、肉食性:主要以动物为食料, 绝大多数是益虫。按其取食的方式又可分为捕食性,如瓢虫;
寄生性,如赤眼蜂。
3、粪食性:专门以动物的粪便为食, 如蜣螂。
4、腐食性:以死亡的动植物组织及其腐败物质为食, 如埋葬甲。
5、杂食性: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如胡蜂。
根据取食范围的广窄,又可分为:
1、单食性 只取食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昆虫,如三化螟。
2、寡食性 能取食同属、同科和近缘科的几种植物,如菜粉蝶。
3、多食性 能取食很多科、属的植物,如小地老虎。
※了解昆虫的食性及其食性专化性,可以利用轮作倒茬,合理的作物布局,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防治害虫,同时对 害虫天敌的选择与利用有实际价值。
(二)趋性
是昆虫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的一种反应。
其中趋向刺激称为正趋性,避开刺激称为负趋性。
按照外界刺激的性质,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和趋温性。
很多昆虫对光波的长短、强弱的反应不同,一般趋向短波光,这就是黑 光灯诱集昆虫的依据。
根据害虫对于化学物质的趋或避的反应,而有诱杀剂、诱集剂及拒避剂的应用。
(三)假死性
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 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对于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用骤然振落的方法加以 捕杀,如金龟子。
(四)群集性
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群集有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之分。 (五)迁飞性 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 生地的特性称迁飞性。
【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 了解温度、湿度、光、风、等气象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一、气象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等,其中以温度、湿度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1、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有效温度范围:能使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温度范围,在温带地区,通常为8~40℃。 ★发育起点:在有效温度的下限,称为发育起点,一般为 8~15℃。
★临界高温区:在有效温度的上限,称为临界高温,一般为 35~45℃。
★停育低温区:在发育起点以下,有使昆虫生长发育停止的一段低温区,一般为8~-10℃。 ★致死低温区:停育低温区以下,因低温昆虫立即死亡,称为死亡低温区, 一般为—10~—40℃。
★致死高温区:停育高温区向上, 昆虫因温度过高而立即死亡, 称致死高温区, 通常为 45~60℃。
(二)有效积温定律(有效积温法则)
● 概念: 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世代或虫期)所需天数,与该天数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量。用公式表示 K=N(T -T0)或 N=K/(T -T0) ,这一规律称为有效积温定律。 ● 应用: 根据有效积温定律可推算出某虫在某地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 世代数=某地全年有效积温总和(d. ℃)/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 (d. ℃) 同理, ; 知道了一种害虫或一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 便可根据公式: N=K/(T -T0) ,进行发生期预测;同样,可以根据公式:T=K/N+T0,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
● 应用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滞育现象的昆虫不适合,因为很多昆虫的滞育不是因为发育起点以下的温度而引起的; 其次,昆虫栖息地的小气候总是与气象站得到的资料有差别,而且昆虫是生活在昼夜温差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中的温 度不可能总是在适温区内变动; 同时,昆虫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湿度、食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湿度和水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有一定的范围。一般说,低湿延缓发育天数,降低繁殖力和成活率。
(三)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温湿系数 为了正确反映出温度与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常以温湿系数来表示,
公式如: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 度/平均温度
(四)光
主要影响昆虫的活动规律与行为,协调昆虫的生活周期,起信号作用。光对昆虫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光的性质、光的强度和光周期。
(五)风
对昆虫的迁飞、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二、土壤因素
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温度主要影响昆虫在土壤中的垂直移动,土壤湿度、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影响土栖昆虫的分布。 三、生物因素
(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食物链:昆虫通过食料的关系(吃的和被吃的)与其他生物间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限于吃者与 被吃者的关系,大多数吃者又是被吃者,这样形成了一系列的食物有机联系,通过取食和被取食的联系,将它们互相 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称为食物链。
(二)天敌因素的影响
●天敌因素是指昆虫的所有生物性敌害。
天敌的种类很多:有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
致病微生物
蜘蛛及其他食虫动物等。
(三)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对昆虫的取食为害所产生的抗性反应,称为植物的抗虫性。 机制可分为:
1、不选择性:植物的形态、组织上的特点和生理生化上的特性,或体内的某些特殊物质的存在,阻碍昆虫对植物 的选择,或由于植物物候期与害虫的为害期不吻合,使局部或全部避免遇害。
2、抗生性:植物体内某些有毒物质,害虫取食后引起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或植物受害后,产生一些特殊反应。
3、耐害性:植物受害后,由于本身的强大补偿能力,使产量减少很小
【4. 农业昆虫主要目、科识别】
1. 了解昆虫的分类知识、9个目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性昆虫 一、直翅目
中至大型。
口器咀嚼式。
触角丝状或剑状,单眼2或3个。
前翅狭长、复翅、革质,
后翅膜质,能作扇状折叠。
后足多发达、适于跳跃,或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末有尾须1对。
雄虫大多能发音。不全变态。
多数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
多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植物的重要害虫。 二、缨翅目
通称蓟马,体微小型。
触角6~9节,丝状或念珠状。
锉吸式口器。
翅狭长,翅脉稀少,周缘具长缨毛。
足末端具泡状中垫,爪退化。
产卵器锯状、管状或无。
过渐变态。
很多种类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
多数植食性,危害植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少数为肉食性,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 三、膜翅目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体微小至中型,少数大型。
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膜质,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翅脉特化,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
腹部第1节多向前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常收缢成细腰,形成腹柄。
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
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
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常呈锯状或针状,有的变为螫刺。
全变态。
幼虫通常无足,体软而色淡,但也有少数种类(叶蜂类)具3对胸足及6对以上腹足。蛹为裸蛹。食性复杂,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种类,以有益种类为多。 四、双翅目
具膜质翅1
对,翅脉简单,退化成平衡棒。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
前、后胸小,中胸大。
全变态。
主要包括、虻、蝇3类。
幼虫均为蛆式,食性复杂,植食性种类可蛀果、潜叶或造成虫瘿;
腐食性或粪食性种类取食腐败动植物体和粪便;
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和其他小虫;
寄生性种类可寄生于昆虫或家畜体内。 五、半翅目
通称蝽通
体小至中型,
刺吸式口器,喙3~4节。
触角丝状,3~5节。
有或无单眼。
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前翅为半鞘翅。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渐变态。
大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的幼枝、嫩茎、嫩叶和果实,少数种类捕食其他害虫。 六、同翅目 蝉, 虱, 蚜科
小至中型。
刺吸式口器,喙3节,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
不同类群体形变化很大,繁殖方式各样,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也有卵生和卵胎生。
不少种类为植物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多种病害。
七、鞘翅目
通称甲虫,体微小至大型。
前胸发达,背板高度骨化。
口器咀嚼式
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或11节; 单眼。
前翅鞘质前翅鞘质前翅鞘质前翅鞘质,盖住中后胸和腹部中胸小盾片多外露;
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
跗节多为5节或4节。
全变态。
幼虫寡足型,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
蛹多为裸蛹。植食性种类多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也有的危害贮藏农产品。此外,还有肉食性、腐食性及少数寄生性种类。
步甲科: 前口式
5.瓢甲科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 八、鳞翅目
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
主要特点是:体、翅被有鳞片或鳞毛;
触角有丝状、羽状、球杆状等;
口器虹吸式。
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
成虫一般不危害植物。
幼虫口器咀嚼式,绝大多数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钻蛀茎、根、果实,或潜食叶肉,或危害储藏的粮食等。
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
蝶类和蛾类的主要区别在于:蝶类触角球杆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背,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球杆状,形状不一,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放体侧,夜间活动。
2. 理解蝶类与蛾类、广腰亚目与细腰亚目的主要区别
第九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植物病害概述】
1. 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理程序 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2. 了解病状与病症的类型及其具体表现
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病症是指并不表现出的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症。 病状的类型:(1)变色: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或其它色素形成
过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如褪绿、花叶、红叶、黄化等。
(2)斑点: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形成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有干腐、湿腐。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异常
生长。
病症的类型:霉状物 ,粉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线状物。
【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
1. 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一般性状与特性
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体和繁衍后代的繁殖体。
菌索具有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和蔓延侵入双重作用。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无论简单与复杂。
●无性孢子:真菌的孢子没有经过两性结合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无性孢子类型:
.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厚壁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粉孢子。
●有性孢子的指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所形成的孢子
有性孢子的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 了解植物病原细菌新的分类系统与老的分类系统相比较调整的内容
植物病原细菌绝大多数是杆状,多数有鞭毛,无芽孢。
植物病原细菌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
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而且都是好氧的,以微碱性培养基为宜,一般生长的适温为26~30℃.
4. 掌握植物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
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常在寄主发病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真菌性
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症状类型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四类。媒介昆虫是叶蝉。
坏死:棉角斑病、桃细菌性穿孔病、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
腐烂“瓜果、蔬菜的软腐病。
萎蔫:茄科蔬菜青枯病。
畸形:桃发根病、苹果根癌病。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生活习性),所以,没有明显的病症。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
★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可经汁液摩擦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的传播;种子和
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且是以增殖的方式繁殖。
线虫病害的主要特征:1.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色泽失常,叶片黄萎,类似营养不良的现
象
2.植株或叶片干枯扭曲、畸形、组织干腐,形成虫瘿。
3.植株根部肿大或腐烂,须根丛生,形成根瘤或根结。
5. 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类及代表种的识别
寄生在其他高等植物上才能生存。
种类可分为二类:半寄生和全寄生
★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必须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种称
为半寄生。
★ 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根和叶,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所
需养分、水 分和无机盐必须从寄主上获得,这种寄生方式称全寄生。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代表种:菟丝子生长方式以缠绕其上,在接触形成吸盘伸入寄主吸取养分和
水分。植物受病后表现为黄化、生长不良。
桑寄生 桑寄生的种子是靠鸟类传播的。
6. 掌握非侵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柯赫氏法则完成诊断,其步骤是:(1)病原物必须在发病部位,并与症状密切相关;
(2)必须离体培养或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获得该病原物,并
进行纯化培养;
(3)将纯化培养的病原物接种到同种植物的健株上,产 生
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获得与原接种完全一致的
病原物。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1. 理解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生植物的抗病性
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组织的破坏和毒害,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害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①掠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使寄主植物生长不良;②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接破坏寄主细胞核破坏;③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④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有:垂直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高度抵抗病原物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
水平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 物的许多生理小种。
植物的抗病机制:避病、抗侵入、抗扩展。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出发病的全过程,简 称“病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接触期 这时病原物脆弱,最易防治,是防止病原物侵入最有利的时期。是病原物处于比较脆
弱的阶段
侵入期 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等。影响最大条件是湿度,其次是温度。 侵染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真菌侵入寄主植物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大多数真菌是直
接侵入
病原细菌只有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只能从微伤口或经昆虫口器传入寄主体内。
★湿度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最大。 温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潜育期 这时获得营养的方式有活体营养型和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扩展有局部侵
染和系统侵染, 不有潜伏侵染;★影响条件主要是温度。
潜伏侵染是指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的抗病性或对寄主体内环境
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发病期 适温高湿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3. 了解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的概念,理解其环节。
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过程以及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和传病媒介。
病原物的传播传播:1. 主动传播
2. 被动传播:气流传播:病原真菌的传播的主要方式。
雨水传播
3. 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昆虫是传播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
主要传播介体。
4. 人为传播
4. 了解植物病害流星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基本因素: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
类型:积年流行和单年流行。
第十章 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防】
1. 了解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内容,取样方法、统计方法。
病虫害调查一般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
调查的内容:(一)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
(二)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三)越冬情况调查
(四)防治效果调查
取样方法: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或五点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 ”字形取样。 单对角线式、五点式适用于田间分布均与的病虫,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Z ”字形取样则适用于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
2.了解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目的、种类、预测的基本方法
目的是要掌握病虫害植物的主要发生期,以确定防治时间;还必须掌握病虫发生数量,以确
定发生面积和估计为害程度,做好防治前的准备工作。
按预测时间长短区分:长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半年以前就发出的预报。
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一两个月以前就发出的预报。
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几天或十几天以前就发出的预报。
按预测的内容区分: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的预测。
发生量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数量的预测。
产量损失预测:预测产量损失的预测。
病虫害预测的基本方法(一)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方法主要有发育进度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二)发生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有效积温预测法、经验指标预测法。(三)病害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孢子捕捉预测法、病圃预测法、气象指标预测法和噬菌体预测法。
3. 掌握历期预测法
★ 历期:是指昆虫各虫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完成其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三龄前是最害虫防治
的最佳时期。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了解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及其观点
概念是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 的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观点:1、经济的观点、讲究实际收入
2、协调的观点、讲究相辅相成
3、安全的观点、讲究生态效益
4、全局的观点、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2. 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国内地区之间调动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 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 作称植物检疫。是综合防治的前提植物检疫的共同特点(对象):1、局部地区的发生;
2、危险性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广,难以根除的;
3、可人为随种子、苗木、农产品协运作远距离传播。
农业防治法: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 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的方法。优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是综合防治的前提
主要措施有1. 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
2. 改进耕作制度
3.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物理防治法: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经济安全。
主要措施:1. 捕杀法、2. 诱杀法、3. 汰选法、4. 温度处理、5. 新技术运用。
生物防治法: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优点是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控制病虫作用比较持久。
主要措施有:1、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例如赤眼蜂
2、以菌治虫:利用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控制害虫总量。
3、以菌治病:一些抗生素如齐螨素、浏阳霉素等具有杀虫。杀螨作用。 化学防治法:利用农药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优点:①防治效果好,收效快。
②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性限制小
③可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
④防治对象广,几乎所有作物病虫均可用化学农药防治
⑤可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
缺点:①病、虫、草产生抗药性;②化学防治成本上升;③破坏生态平衡;④污染环境。
第十一章 农药应用技术
【农药的基本知识】
1. 了解农药的概念、农药的分类、农药剂型的概念 农药是用来防治农林牧业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病原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划横线的可以不背)
农药的分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杀虫剂按成分来分: 无机杀虫剂:如硫磺、砒霜、氟化钠等。 有机杀虫剂又可分为
天然有机杀虫剂 如松脂合剂。
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 1、有机氯杀虫剂 滴滴涕、六六六等
2、有机磷杀虫剂 敌百虫、氧化乐果等
3、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如呋喃丹、灭多威。
4.有机氮杀虫剂 如双甲脒等。
5、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如敌杀死、氯氰菊酯
6.特异性杀虫剂 如灭幼脲 微生物杀虫剂 如素云金杆菌、白僵菌、青虫菌。 植物性杀虫剂 如烟草、除虫菊。
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分类: 胃毒剂 如敌百虫 触杀剂 如敌杀死、氰戊菊酯 内吸剂 如氧化乐果、久效磷、吡虫啉
另外还有熏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不育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按杀虫剂的毒理作用分类: 神经毒剂 如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呼吸毒剂 如鱼藤酮、硫化氢 物理性毒剂 如矿物油剂、惰剂粉
杀菌剂:用来防止植物病害的药剂称作杀菌剂。 无机杀菌剂 如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 有机杀菌济 如代森锌、多菌灵、粉锈宁 微生物杀菌剂 如井冈霉素 植物性杀菌剂 如大蒜素
按作用来分: 保护剂 如波尔多液、代森锌 治疗剂 如甲基托布津、乙磷铝
此外还有内吸性杀菌剂和非内吸性杀菌剂。
除草剂:是一类用来防除农田杂草,而不影响内作物正常生长的药剂。
灭生性除草剂 如百草枯、草甘膦 选择性除草剂 如敌稗、二甲四氯
按杀草作用方式分类 内吸性除草剂 如西玛津、扑草净等 触杀性除草剂 如除草醚、五氯酚钠等
按除草的使用方法分类可分为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处理剂。
此外,还有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农药剂型的概念:农药加工后的产品成为农药制剂,制剂的具体形态称为剂型。
2. 理解常用农药剂型及其特点
(1)粉剂。 粉剂叶面附着性差,易被风吹落和被雨水冲刷,药效期较短,相对稳定性差,不耐储藏。
(2)可湿性粉剂 分散性能差,浓度高,易产生药害,价格也比粉剂高。
(3)乳油。(1)由于乳化剂的使用,药液较容易在农作物上湿润,粘着,并使药剂容易渗透到
植物与昆虫体内,所以乳油的药效较同种药剂其他剂型要高。
(2)乳油一般能制成药剂的成分有效含量较高,施用时可直接兑水稀释、使用方便
的药剂
(3)溶剂、助剂与乳化剂不会与原药发生反应,并能很好地形成均相溶液,物理与
化学性质都较稳定。
(4)乳油组成简单,加工容易,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不复杂,设备成本低,为大
量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粒剂 施药时无粉尘飞扬,不污染环境。可控制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延长有效期,使高
毒农药低毒化。使用方便,效率高。
(5)胶悬剂 分不均与,悬浮率和稳定度高,使用时覆盖面积大,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
(6)微胶囊剂 药效期长,有效利用率高,药剂的接触毒性、药害、刺激性气味和易燃性降低,从而大大增加了药剂的安全性。
【农药的使用方法】
1. 理解农药的使用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1)喷雾法:单位面积用药量少,工效高,有机性能消耗低,防治及时,且对环境影响小。
(2)喷粉法:其优点是使用比较方便,不受水源的限制,功率高。其缺点是药效差,粉粒易漂移,污染环境。
(3)土壤处理: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及杂草等。
(4)毒谷:防治地面活动的害虫、害鼠、地老虎、蝼蛄。
(5)熏蒸法:可以杀灭土壤内的病原菌、害虫等。
(6)拌种法: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作物苗期害虫以及种子带菌的病害等。
(7)撒施法:稻田防治螟虫、稻飞虱可采用撒毒土法。
还有浸种法、浸苗法、泼浇法、灌根法、土壤穴施、沟施、涂抹法、注射法等施用方法。
2. 掌握农药浓度的表示方法,农药稀释的计算方法
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的品种名称+剂型名称 (第一、二、三部分)
(一) 农药浓度的表示方法 1、浓度表示法: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
2、倍数法;
3、单位面积药量。
(二)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与倍数法之间的换算稀释后的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制剂浓度/稀释倍数)×100%
1、 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或质量浓度的计算
2、 制剂浓度×制剂药量=稀释后药液的浓度×稀释后的总药液量
3、 由上式可得到:
所需制剂的药量=[(稀释后的药液浓度×稀释后的总药液量)/制剂浓度] ×100%
稀释后的药液浓度=[(制剂浓度×制剂药量)/稀释后的总药液量]×100%
4、 2、倍数稀释计算法 稀释倍数在 100 以下时:
稀释剂用量农药制剂量×(稀释倍数-1)
5、 稀释倍数在 100 以上时:
稀释剂用量农药制剂量×稀释倍数
6、 已知容量大小和稀释倍数时:
所需农药制剂量药械可盛药液量/稀释倍数
【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1. 理解农药合理使用的措施(具体的书P72~73)
农药的合理使用是指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其使用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及自然控 制相协调,以最少的用药量最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具体的措施:1、对症用药 2、适时用药 3、食适量用药 4、农药混用 5、交替用药
2. 了解农药的毒性
农药的毒性:就是农药对人畜高等动物的损害。
农药的毒力:农业上习惯把农药对靶标生物的毒性。
农药所导致的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目前人们重视的是农药的“三致性”,即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
3. 了解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种类(详细见书P74)
4. 理解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残留:一定时期后,药剂可能完全降解消失,也可能降解后以及少量的原药或有毒的转化产物存在于环境及动植物和食品中,对于后者,即我们所说的农药残留。
具体表现: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3、农药对水贴的污染
4、农药对农副产品的污染 施药后药剂对作物的直接污染:农药对作物的污染程度
与药剂的性质有关。主要类型有1、高度稳定的内吸性药剂;2、透性强的高毒农
药;3、含有重金属砷制剂和汞制剂。
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一般最易从土壤中吸收农
药的作物是胡萝卜,其次是草莓、菠萝、萝卜、马铃薯、甘薯等。难吸收的作物
有番茄、圆辣椒、卷心菜、白菜等。
★ 水生植物从污染水质中吸收农药的能力较强
5. 掌握农药安全使用的措施
1、健全农药保管制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大力研究与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
4、加强对新农药安全评价和残留动态研究
5、严格控制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6. 、加油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
第十二章 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昆虫的外部形态】
1. 了解头部结构、头式结构、理解头部附器的结构及类型。
一、昆虫的头部: 昆虫成虫的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一)头部结构是一个坚硬的半球形头壳,表面有许多沟缝,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头壳的上面称头顶,后面称 后头,前面称额,两侧称颊,额的下面是唇基。
(二)头的形式 昆虫头部根据口器着生位置,可以分为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三种头式。
(1)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几乎成直角。
(2)前口式 口器向前,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差不多平行。
(3)后口式 口器向后,头部的纵轴与体躯的纵轴成锐角。
三)昆虫头部的附器
1、触角 功能:嗅觉、触觉、听觉。
构造:柄节、梗节、鞭节三节,鞭节由许多亚节组成,其数目和形状变化最大。
类型:刚毛状、丝状或线状、念珠状、齿状、球杆状或棒状、锤状、羽毛状或双栉齿状、具芒状、鳃叶状、环毛状、膝状等。
2、口器 昆虫口器的基本结构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个部分组成。对农业生产危 害较大的是咀嚼式与刺吸式两类口器。
(1)咀嚼式口器 构造特点: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 危害性:这类口器的害虫,都能给作物受害部位造成破损,为害很大。
(2)刺吸式口器 构造特点: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一个槽, 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成的细长口针,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道和唾液道。 危害性:昆虫的这类口器能刺入动植物的组织内吸取血液及细胞汁液,危害植物后,在危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 畸形,如卷叶、虫瘿、瘤等。还能传播植物病毒病。
(3)其他类型: 如蝶蛾的虹吸式口器,蝇类的舐吸式口器,蓟马的锉吸式口器。
2. 了解胸部组成及功能,理解胸足的基本结构与类型、翅的类型。
1、胸部的基本结构
组成:由三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下方各着生一对胸足(前足、中
足、后足) ,中胸和后胸背面 两侧各有一对翅(前翅、后翅)。
功能: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胸部的每一个胸节都是
由四块骨板构成,背面的称背板,左右两侧称侧板,腹面的称腹板。
胸足:基本构造: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爪六部分组成。
主要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及(抱握足)等。
翅:基本构造:一般呈三角形。前面的一边称前缘,后面的一边称后缘,两者之间的一边称边缘(或外缘) ;前缘与胸 部之间的角为肩角(或基角) ,前缘与外缘之间的角称为顶角,外缘与后缘之间的角称为臀角。昆虫的翅一般为膜质, 具有很多起着骨架作用的翅脉。
翅脉: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 (1)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到边缘的翅脉。(2)横脉:是横列在两
纵脉之间的短脉。
脉序:翅脉的排列状况成为脉序。
常见类型:膜质而透明的膜翅(蝉的前后翅),有革质的复翅(蝗虫的前翅),角质的鞘翅(金龟子的前翅),有前翅端半部是膜质、基半部是革质的半鞘翅(荔枝椿象的前翅),有膜质翅上被有许多鳞片的鳞翅(蝶蛾类),翅上被有很多细毛的毛翅,有翅缘缀有很长的缨毛的缨翅(蓟马)。
3. 了解腹部组成及功能,理解外生殖器组成
1、腹部的基本结构 近末端有肛门和外生殖器,腹部内有大部分内脏器官。是昆虫的内脏活
动和生殖的中心。 一般由 9~11 节组成,第 1~8 腹节的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每一腹节具背板、腹板和两侧膜质的侧膜,节与节之间有 节间膜相连。
2、尾须 一对须状的结构,是第 11 节的附肢,有感觉的功能。
3、外生殖器 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成。雌性为产卵器,由 2~3 对瓣状结构组成。
四、昆虫的体壁
1、. 功能: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部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侵 入;接受外界刺激。
2、结构 由内向外:底膜、真皮层、表皮(内表皮、外表皮、上表皮)。上表皮(角质层、蜡层、护蜡层)
3、体壁的衍生物 外长物:刚毛、毒毛、刺、距、鳞片等。 内陷物:唾腺、丝腺、毒腺等向内生长出的腺体。
【昆虫的繁殖、发育与习性】
1理解昆虫的繁殖方式
一、昆虫的繁殖方式
昆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多胚生殖、卵胎生四种。
(一)两性生殖 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 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二)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 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大致可分为偶发性的、经常性的、季 节性的三种类型。
(三)多胚生殖 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 称为多胚生殖。
(四)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
除两性生殖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均属于特异生殖。
2. 掌握昆虫的发育
(一)昆虫的变态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①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若虫)的发 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②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最常见的是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1、不全变态 具有三个虫态,即卵、幼虫(若虫或稚虫)和成虫,无蛹。该变态类型又可分为渐变态:如直翅目(蝗虫)、半翅目(蝽象)、同翅目(蚜虫),过渐变态:如缨翅目中的蓟马、同翅目中的粉虱及雄蚧、 半变态:如蜻蜓。
2、全变态 具有四个虫态,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必须经过蛹期来完成这些激烈的变化,使幼虫的器官结构消失或退化,代之成虫的器官和结构。如鞘翅目(金龟子)、鳞翅目(蝶蛾类)、双翅目(蝇类)。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 全变态类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
①卵期 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称为卵期。
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 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②幼虫期 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 这种现象称为蜕皮。蜕去的旧皮称为蜕。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每次蜕皮后的虫期叫虫龄。即孵化后的幼虫为第一龄虫,
经一次蜕皮后为第二龄虫,第二次蜕皮后为第三龄虫,依次类推
全变态的幼虫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可分为原足型(寄生蜂类幼虫早起)、多足型除3对胸足外(蝶、蛾幼虫、叶蜂类幼虫)、寡足型只有3对发达的胸足(叩头甲、瓢虫、金龟甲的幼虫)和无足型(天牛、象甲、吉丁虫及蝇类)。
③蛹期 可分为离蛹又称(裸蛹)(金龟甲、蜂类的蛹)、被蛹(蝶、蛾的蛹)、围蛹(蝇、虻所特有的蛹)。
④成虫期 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产卵前期: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称为产卵前期。
产卵期 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
性二型: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
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 差异,称为性二型。
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
3. 了解昆虫的时代和生活年史
1、世代 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生活年史 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世代的长短和一 年内发生的世代数受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3、世代重叠 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4、滞育 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5、休眠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 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引起休眠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特别是高温或低温。
▲引起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光周期
4. 了解昆虫的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一)食性
根据食物来源不同,又可分为:
1、植食性;以植物为食料, 包括绝大多数农、林害虫和少部分益虫, 如家蚕。
2、肉食性:主要以动物为食料, 绝大多数是益虫。按其取食的方式又可分为捕食性,如瓢虫;
寄生性,如赤眼蜂。
3、粪食性:专门以动物的粪便为食, 如蜣螂。
4、腐食性:以死亡的动植物组织及其腐败物质为食, 如埋葬甲。
5、杂食性: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如胡蜂。
根据取食范围的广窄,又可分为:
1、单食性 只取食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昆虫,如三化螟。
2、寡食性 能取食同属、同科和近缘科的几种植物,如菜粉蝶。
3、多食性 能取食很多科、属的植物,如小地老虎。
※了解昆虫的食性及其食性专化性,可以利用轮作倒茬,合理的作物布局,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防治害虫,同时对 害虫天敌的选择与利用有实际价值。
(二)趋性
是昆虫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的一种反应。
其中趋向刺激称为正趋性,避开刺激称为负趋性。
按照外界刺激的性质,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和趋温性。
很多昆虫对光波的长短、强弱的反应不同,一般趋向短波光,这就是黑 光灯诱集昆虫的依据。
根据害虫对于化学物质的趋或避的反应,而有诱杀剂、诱集剂及拒避剂的应用。
(三)假死性
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 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对于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用骤然振落的方法加以 捕杀,如金龟子。
(四)群集性
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群集有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之分。 (五)迁飞性 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 生地的特性称迁飞性。
【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 了解温度、湿度、光、风、等气象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一、气象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光、雨等,其中以温度、湿度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1、昆虫对温度的反应
●有效温度范围:能使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温度范围,在温带地区,通常为8~40℃。 ★发育起点:在有效温度的下限,称为发育起点,一般为 8~15℃。
★临界高温区:在有效温度的上限,称为临界高温,一般为 35~45℃。
★停育低温区:在发育起点以下,有使昆虫生长发育停止的一段低温区,一般为8~-10℃。 ★致死低温区:停育低温区以下,因低温昆虫立即死亡,称为死亡低温区, 一般为—10~—40℃。
★致死高温区:停育高温区向上, 昆虫因温度过高而立即死亡, 称致死高温区, 通常为 45~60℃。
(二)有效积温定律(有效积温法则)
● 概念: 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世代或虫期)所需天数,与该天数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量。用公式表示 K=N(T -T0)或 N=K/(T -T0) ,这一规律称为有效积温定律。 ● 应用: 根据有效积温定律可推算出某虫在某地一年中发生的世代数: 世代数=某地全年有效积温总和(d. ℃)/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有效积温 (d. ℃) 同理, ; 知道了一种害虫或一个虫期的有效积温与发育起点温度, 便可根据公式: N=K/(T -T0) ,进行发生期预测;同样,可以根据公式:T=K/N+T0,控制昆虫的发育进度。
● 应用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滞育现象的昆虫不适合,因为很多昆虫的滞育不是因为发育起点以下的温度而引起的; 其次,昆虫栖息地的小气候总是与气象站得到的资料有差别,而且昆虫是生活在昼夜温差变化之中,在自然界中的温 度不可能总是在适温区内变动; 同时,昆虫的生长发育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湿度、食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湿度和水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对湿度的要求有一定的范围。一般说,低湿延缓发育天数,降低繁殖力和成活率。
(三)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温湿系数 为了正确反映出温度与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常以温湿系数来表示,
公式如:温湿系数=平均相对湿 度/平均温度
(四)光
主要影响昆虫的活动规律与行为,协调昆虫的生活周期,起信号作用。光对昆虫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光的性质、光的强度和光周期。
(五)风
对昆虫的迁飞、扩散起着重要作用。
二、土壤因素
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温度主要影响昆虫在土壤中的垂直移动,土壤湿度、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影响土栖昆虫的分布。 三、生物因素
(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食物链:昆虫通过食料的关系(吃的和被吃的)与其他生物间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限于吃者与 被吃者的关系,大多数吃者又是被吃者,这样形成了一系列的食物有机联系,通过取食和被取食的联系,将它们互相 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称为食物链。
(二)天敌因素的影响
●天敌因素是指昆虫的所有生物性敌害。
天敌的种类很多:有捕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
致病微生物
蜘蛛及其他食虫动物等。
(三)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对昆虫的取食为害所产生的抗性反应,称为植物的抗虫性。 机制可分为:
1、不选择性:植物的形态、组织上的特点和生理生化上的特性,或体内的某些特殊物质的存在,阻碍昆虫对植物 的选择,或由于植物物候期与害虫的为害期不吻合,使局部或全部避免遇害。
2、抗生性:植物体内某些有毒物质,害虫取食后引起生理失调甚至死亡,或植物受害后,产生一些特殊反应。
3、耐害性:植物受害后,由于本身的强大补偿能力,使产量减少很小
【4. 农业昆虫主要目、科识别】
1. 了解昆虫的分类知识、9个目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性昆虫 一、直翅目
中至大型。
口器咀嚼式。
触角丝状或剑状,单眼2或3个。
前翅狭长、复翅、革质,
后翅膜质,能作扇状折叠。
后足多发达、适于跳跃,或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末有尾须1对。
雄虫大多能发音。不全变态。
多数生活在地上,也有生活在土中的(如蝼蛄)。成虫多产卵于土中(如蝗虫、蝼蛄、蟋蟀)或植物组织内(如螽斯)。
多为植食性,其中很多是植物的重要害虫。 二、缨翅目
通称蓟马,体微小型。
触角6~9节,丝状或念珠状。
锉吸式口器。
翅狭长,翅脉稀少,周缘具长缨毛。
足末端具泡状中垫,爪退化。
产卵器锯状、管状或无。
过渐变态。
很多种类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孤雌生殖。
多数植食性,危害植物的花、叶、枝、芽等,而以花上最多;少数为肉食性,可捕食蚜虫、粉虱、螨类或其他种类的蓟马。 三、膜翅目
包括各种蜂类和蚂蚁,体微小至中型,少数大型。
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膜质,后翅小于前翅,以翅钩连锁,翅脉特化,有的翅脉非常简单甚至无翅脉。
腹部第1节多向前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常收缢成细腰,形成腹柄。
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
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两个类群。
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常呈锯状或针状,有的变为螫刺。
全变态。
幼虫通常无足,体软而色淡,但也有少数种类(叶蜂类)具3对胸足及6对以上腹足。蛹为裸蛹。食性复杂,很多种类是寄生性的,也有捕食性及植食性种类,以有益种类为多。 四、双翅目
具膜质翅1
对,翅脉简单,退化成平衡棒。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
前、后胸小,中胸大。
全变态。
主要包括、虻、蝇3类。
幼虫均为蛆式,食性复杂,植食性种类可蛀果、潜叶或造成虫瘿;
腐食性或粪食性种类取食腐败动植物体和粪便;
捕食性种类可捕食蚜虫和其他小虫;
寄生性种类可寄生于昆虫或家畜体内。 五、半翅目
通称蝽通
体小至中型,
刺吸式口器,喙3~4节。
触角丝状,3~5节。
有或无单眼。
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
跗节一般3节。
前翅为半鞘翅。
胸部腹面常有臭腺。
渐变态。
大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的幼枝、嫩茎、嫩叶和果实,少数种类捕食其他害虫。 六、同翅目 蝉, 虱, 蚜科
小至中型。
刺吸式口器,喙3节,其基部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似出自前足基节之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除粉虱及雄介壳虫属于过渐变态外,均为渐变态。
不同类群体形变化很大,繁殖方式各样,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也有卵生和卵胎生。
不少种类为植物的重要害虫,并能传播多种病害。
七、鞘翅目
通称甲虫,体微小至大型。
前胸发达,背板高度骨化。
口器咀嚼式
触角形状不一,多为10或11节; 单眼。
前翅鞘质前翅鞘质前翅鞘质前翅鞘质,盖住中后胸和腹部中胸小盾片多外露;
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
跗节多为5节或4节。
全变态。
幼虫寡足型,头部发达,咀嚼式口器,一些钻蛀性种类完全无足。
蛹多为裸蛹。植食性种类多取食植物的地上部或根部,也有的危害贮藏农产品。此外,还有肉食性、腐食性及少数寄生性种类。
步甲科: 前口式
5.瓢甲科鞘翅上常有红、黄、黑等斑纹。 八、鳞翅目
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
主要特点是:体、翅被有鳞片或鳞毛;
触角有丝状、羽状、球杆状等;
口器虹吸式。
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为被蛹。
成虫一般不危害植物。
幼虫口器咀嚼式,绝大多数植食性,或食害植物的叶、芽,或钻蛀茎、根、果实,或潜食叶肉,或危害储藏的粮食等。
成虫的分类,主要根据翅的脉序、斑纹等特征。
蝶类和蛾类的主要区别在于:蝶类触角球杆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背,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球杆状,形状不一,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放体侧,夜间活动。
2. 理解蝶类与蛾类、广腰亚目与细腰亚目的主要区别
第九章 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植物病害概述】
1. 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概念
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理程序 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2. 了解病状与病症的类型及其具体表现
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症状又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病症是指并不表现出的病原物的特征称为病症。 病状的类型:(1)变色: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或其它色素形成
过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如褪绿、花叶、红叶、黄化等。
(2)斑点:植物病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形成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有干腐、湿腐。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异常
生长。
病症的类型:霉状物 ,粉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线状物。
【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
1. 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的一般性状与特性
真菌具有维持其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体和繁衍后代的繁殖体。
菌索具有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和蔓延侵入双重作用。
●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体,无论简单与复杂。
●无性孢子:真菌的孢子没有经过两性结合直接由营养体菌丝分化而形成的孢子
无性孢子类型:
.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厚壁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粉孢子。
●有性孢子的指经过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结合所形成的孢子
有性孢子的类型: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3. 了解植物病原细菌新的分类系统与老的分类系统相比较调整的内容
植物病原细菌绝大多数是杆状,多数有鞭毛,无芽孢。
植物病原细菌是以裂殖的方式繁殖;
植物病原细菌都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而且都是好氧的,以微碱性培养基为宜,一般生长的适温为26~30℃.
4. 掌握植物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的症状特点。
真菌病害的症状特点:常在寄主发病部位的表面长出霉状物、粉状物、黑点状物等,真菌性
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症状类型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四类。媒介昆虫是叶蝉。
坏死:棉角斑病、桃细菌性穿孔病、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
腐烂“瓜果、蔬菜的软腐病。
萎蔫:茄科蔬菜青枯病。
畸形:桃发根病、苹果根癌病。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生活习性),所以,没有明显的病症。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
★ 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可经汁液摩擦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中线虫和低等真菌的传播;种子和
花粉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且是以增殖的方式繁殖。
线虫病害的主要特征:1.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色泽失常,叶片黄萎,类似营养不良的现
象
2.植株或叶片干枯扭曲、畸形、组织干腐,形成虫瘿。
3.植株根部肿大或腐烂,须根丛生,形成根瘤或根结。
5. 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种类及代表种的识别
寄生在其他高等植物上才能生存。
种类可分为二类:半寄生和全寄生
★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必须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这种称
为半寄生。
★ 寄生性种子植物没有根和叶,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所
需养分、水 分和无机盐必须从寄主上获得,这种寄生方式称全寄生。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代表种:菟丝子生长方式以缠绕其上,在接触形成吸盘伸入寄主吸取养分和
水分。植物受病后表现为黄化、生长不良。
桑寄生 桑寄生的种子是靠鸟类传播的。
6. 掌握非侵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的诊断。
柯赫氏法则完成诊断,其步骤是:(1)病原物必须在发病部位,并与症状密切相关;
(2)必须离体培养或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获得该病原物,并
进行纯化培养;
(3)将纯化培养的病原物接种到同种植物的健株上,产 生
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获得与原接种完全一致的
病原物。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1. 理解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生植物的抗病性
致病性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组织的破坏和毒害,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害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①掠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使寄主植物生长不良;②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和间接破坏寄主细胞核破坏;③产生多种毒素,毒害和杀死寄主细胞;④分泌生长激素类物质,干扰寄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寄主植物畸形发育。
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免疫、抗病、耐病、感病。
植物抗病性的类型有:垂直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高度抵抗病原物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
水平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 物的许多生理小种。
植物的抗病机制:避病、抗侵入、抗扩展。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出发病的全过程,简 称“病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接触期 这时病原物脆弱,最易防治,是防止病原物侵入最有利的时期。是病原物处于比较脆
弱的阶段
侵入期 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等。影响最大条件是湿度,其次是温度。 侵染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口侵入
真菌侵入寄主植物途径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大多数真菌是直
接侵入
病原细菌只有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
病毒、植原体、类病毒只能从微伤口或经昆虫口器传入寄主体内。
★湿度对病原物侵入的影响最大。 温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潜育期 这时获得营养的方式有活体营养型和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扩展有局部侵
染和系统侵染, 不有潜伏侵染;★影响条件主要是温度。
潜伏侵染是指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的抗病性或对寄主体内环境
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发病期 适温高湿有利于繁殖体产生,有利于病害流行。
3. 了解植物病害侵染循环的概念,理解其环节。
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过程以及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和传病媒介。
病原物的传播传播:1. 主动传播
2. 被动传播:气流传播:病原真菌的传播的主要方式。
雨水传播
3. 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昆虫是传播病毒、类病毒和植原体等病原物的
主要传播介体。
4. 人为传播
4. 了解植物病害流星的基本因素和类型。
基本因素:大量的感病寄主植物、强致病性的病原物、适宜的环境条件。
类型:积年流行和单年流行。
第十章 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防】
1. 了解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内容,取样方法、统计方法。
病虫害调查一般分为普查和专题调查两类。
调查的内容:(一)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
(二)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三)越冬情况调查
(四)防治效果调查
取样方法:单对角线式、双对角线式或五点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 ”字形取样。 单对角线式、五点式适用于田间分布均与的病虫,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适用于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Z ”字形取样则适用于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
2.了解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目的、种类、预测的基本方法
目的是要掌握病虫害植物的主要发生期,以确定防治时间;还必须掌握病虫发生数量,以确
定发生面积和估计为害程度,做好防治前的准备工作。
按预测时间长短区分:长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半年以前就发出的预报。
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一两个月以前就发出的预报。
短期预测:在病虫发生几天或十几天以前就发出的预报。
按预测的内容区分: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的预测。
发生量预测:预测病虫害发生数量的预测。
产量损失预测:预测产量损失的预测。
病虫害预测的基本方法(一)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方法主要有发育进度预测法、物候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二)发生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有效积温预测法、经验指标预测法。(三)病害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孢子捕捉预测法、病圃预测法、气象指标预测法和噬菌体预测法。
3. 掌握历期预测法
★ 历期:是指昆虫各虫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完成其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三龄前是最害虫防治
的最佳时期。
【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了解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概念及其观点
概念是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 的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观点:1、经济的观点、讲究实际收入
2、协调的观点、讲究相辅相成
3、安全的观点、讲究生态效益
4、全局的观点、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2. 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国内地区之间调动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 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 作称植物检疫。是综合防治的前提植物检疫的共同特点(对象):1、局部地区的发生;
2、危险性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广,难以根除的;
3、可人为随种子、苗木、农产品协运作远距离传播。
农业防治法: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 的农田生态环境,以达到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的方法。优点是不伤害天敌,能控制多种病虫,作用时间长,经济、安全、有效。是综合防治的前提
主要措施有1. 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
2. 改进耕作制度
3.运用合理的栽培技术
物理防治法: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经济安全。
主要措施:1. 捕杀法、2. 诱杀法、3. 汰选法、4. 温度处理、5. 新技术运用。
生物防治法: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优点是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控制病虫作用比较持久。
主要措施有:1、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例如赤眼蜂
2、以菌治虫:利用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控制害虫总量。
3、以菌治病:一些抗生素如齐螨素、浏阳霉素等具有杀虫。杀螨作用。 化学防治法:利用农药药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优点:①防治效果好,收效快。
②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性限制小
③可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
④防治对象广,几乎所有作物病虫均可用化学农药防治
⑤可工业化生产、远距离运输和长期保存
缺点:①病、虫、草产生抗药性;②化学防治成本上升;③破坏生态平衡;④污染环境。
第十一章 农药应用技术
【农药的基本知识】
1. 了解农药的概念、农药的分类、农药剂型的概念 农药是用来防治农林牧业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病原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划横线的可以不背)
农药的分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杀虫剂按成分来分: 无机杀虫剂:如硫磺、砒霜、氟化钠等。 有机杀虫剂又可分为
天然有机杀虫剂 如松脂合剂。
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 1、有机氯杀虫剂 滴滴涕、六六六等
2、有机磷杀虫剂 敌百虫、氧化乐果等
3、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如呋喃丹、灭多威。
4.有机氮杀虫剂 如双甲脒等。
5、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如敌杀死、氯氰菊酯
6.特异性杀虫剂 如灭幼脲 微生物杀虫剂 如素云金杆菌、白僵菌、青虫菌。 植物性杀虫剂 如烟草、除虫菊。
按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分类: 胃毒剂 如敌百虫 触杀剂 如敌杀死、氰戊菊酯 内吸剂 如氧化乐果、久效磷、吡虫啉
另外还有熏蒸剂、拒食剂、驱避剂、引诱剂、不育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等。
按杀虫剂的毒理作用分类: 神经毒剂 如有机磷酸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呼吸毒剂 如鱼藤酮、硫化氢 物理性毒剂 如矿物油剂、惰剂粉
杀菌剂:用来防止植物病害的药剂称作杀菌剂。 无机杀菌剂 如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 有机杀菌济 如代森锌、多菌灵、粉锈宁 微生物杀菌剂 如井冈霉素 植物性杀菌剂 如大蒜素
按作用来分: 保护剂 如波尔多液、代森锌 治疗剂 如甲基托布津、乙磷铝
此外还有内吸性杀菌剂和非内吸性杀菌剂。
除草剂:是一类用来防除农田杂草,而不影响内作物正常生长的药剂。
灭生性除草剂 如百草枯、草甘膦 选择性除草剂 如敌稗、二甲四氯
按杀草作用方式分类 内吸性除草剂 如西玛津、扑草净等 触杀性除草剂 如除草醚、五氯酚钠等
按除草的使用方法分类可分为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处理剂。
此外,还有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农药剂型的概念:农药加工后的产品成为农药制剂,制剂的具体形态称为剂型。
2. 理解常用农药剂型及其特点
(1)粉剂。 粉剂叶面附着性差,易被风吹落和被雨水冲刷,药效期较短,相对稳定性差,不耐储藏。
(2)可湿性粉剂 分散性能差,浓度高,易产生药害,价格也比粉剂高。
(3)乳油。(1)由于乳化剂的使用,药液较容易在农作物上湿润,粘着,并使药剂容易渗透到
植物与昆虫体内,所以乳油的药效较同种药剂其他剂型要高。
(2)乳油一般能制成药剂的成分有效含量较高,施用时可直接兑水稀释、使用方便
的药剂
(3)溶剂、助剂与乳化剂不会与原药发生反应,并能很好地形成均相溶液,物理与
化学性质都较稳定。
(4)乳油组成简单,加工容易,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不复杂,设备成本低,为大
量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粒剂 施药时无粉尘飞扬,不污染环境。可控制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延长有效期,使高
毒农药低毒化。使用方便,效率高。
(5)胶悬剂 分不均与,悬浮率和稳定度高,使用时覆盖面积大,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
(6)微胶囊剂 药效期长,有效利用率高,药剂的接触毒性、药害、刺激性气味和易燃性降低,从而大大增加了药剂的安全性。
【农药的使用方法】
1. 理解农药的使用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1)喷雾法:单位面积用药量少,工效高,有机性能消耗低,防治及时,且对环境影响小。
(2)喷粉法:其优点是使用比较方便,不受水源的限制,功率高。其缺点是药效差,粉粒易漂移,污染环境。
(3)土壤处理: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及杂草等。
(4)毒谷:防治地面活动的害虫、害鼠、地老虎、蝼蛄。
(5)熏蒸法:可以杀灭土壤内的病原菌、害虫等。
(6)拌种法: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作物苗期害虫以及种子带菌的病害等。
(7)撒施法:稻田防治螟虫、稻飞虱可采用撒毒土法。
还有浸种法、浸苗法、泼浇法、灌根法、土壤穴施、沟施、涂抹法、注射法等施用方法。
2. 掌握农药浓度的表示方法,农药稀释的计算方法
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的品种名称+剂型名称 (第一、二、三部分)
(一) 农药浓度的表示方法 1、浓度表示法: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
2、倍数法;
3、单位面积药量。
(二)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与倍数法之间的换算稀释后的有效成分含量
=(农药制剂浓度/稀释倍数)×100%
1、 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或质量浓度的计算
2、 制剂浓度×制剂药量=稀释后药液的浓度×稀释后的总药液量
3、 由上式可得到:
所需制剂的药量=[(稀释后的药液浓度×稀释后的总药液量)/制剂浓度] ×100%
稀释后的药液浓度=[(制剂浓度×制剂药量)/稀释后的总药液量]×100%
4、 2、倍数稀释计算法 稀释倍数在 100 以下时:
稀释剂用量农药制剂量×(稀释倍数-1)
5、 稀释倍数在 100 以上时:
稀释剂用量农药制剂量×稀释倍数
6、 已知容量大小和稀释倍数时:
所需农药制剂量药械可盛药液量/稀释倍数
【农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1. 理解农药合理使用的措施(具体的书P72~73)
农药的合理使用是指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其使用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及自然控 制相协调,以最少的用药量最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具体的措施:1、对症用药 2、适时用药 3、食适量用药 4、农药混用 5、交替用药
2. 了解农药的毒性
农药的毒性:就是农药对人畜高等动物的损害。
农药的毒力:农业上习惯把农药对靶标生物的毒性。
农药所导致的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目前人们重视的是农药的“三致性”,即致畸性、致癌性、致突变性。
3. 了解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种类(详细见书P74)
4. 理解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残留:一定时期后,药剂可能完全降解消失,也可能降解后以及少量的原药或有毒的转化产物存在于环境及动植物和食品中,对于后者,即我们所说的农药残留。
具体表现: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2、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3、农药对水贴的污染
4、农药对农副产品的污染 施药后药剂对作物的直接污染:农药对作物的污染程度
与药剂的性质有关。主要类型有1、高度稳定的内吸性药剂;2、透性强的高毒农
药;3、含有重金属砷制剂和汞制剂。
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一般最易从土壤中吸收农
药的作物是胡萝卜,其次是草莓、菠萝、萝卜、马铃薯、甘薯等。难吸收的作物
有番茄、圆辣椒、卷心菜、白菜等。
★ 水生植物从污染水质中吸收农药的能力较强
5. 掌握农药安全使用的措施
1、健全农药保管制度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大力研究与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
4、加强对新农药安全评价和残留动态研究
5、严格控制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6. 、加油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
第十二章 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