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红包礼俗

春节礼仪之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内容来自:礼仪常识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大的一个节日,但是在这种重大的节日里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春节礼仪中包含了说话礼仪、红包礼仪、餐桌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交际礼仪和电话礼仪这七大礼仪常识。

一、说话礼仪

春节是可是一个十分注重“吉利”、“意头”的节日,因此,贺年祝福的话不能少,说话礼仪要掌握。吉祥的祝福语从可爱的宝宝嘴里说出来,想必长辈们一定乐开了花。 说话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宝宝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要点二:祝福话语要多说

一岁左右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太多,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宝宝用手势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教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有些宝宝的发音未必完全正确,或未必能完整地说出这四个字,这点爸爸妈妈还需多多体谅。

二、红包礼仪

过年最让孩子们欣喜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要知道,拿红包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哦。接红包与拆红包,都是有技巧的。掌握这些小礼仪更能体现孩子的乖巧懂事,家长们也更加的有面子。

红包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接过红包要致谢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宝宝们要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做,爸爸妈妈可以扶着宝宝的手,双手接过红包,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说“谢谢”。 要点二:红包不可当面拆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妈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接过红包,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爸爸妈妈的袋子或宝宝自己的袋子里。

三、餐桌礼仪

过年过节,少不了宴请客人。如果在平时,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吃饭随意点倒也没什么。不过,当有客人在场的时候,餐桌礼仪就不得不注意啦,这样才是一个懂事有礼的好孩子。

餐桌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

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四、待客礼仪

春节期间,家里面会有许多的客人,不仅大人们要讲究待客礼仪,小宝宝们也要注意。有客人在场的时候,言行举止都有讲究,这些小细节,家长们可不要忽略。

待客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五、做客礼仪

过年,除了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家长们也免不了带着宝宝去走访亲友,去别人家里做客。那么,去别人家里做客,孩子们又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体现孩子的谦谦有礼呢? 做客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主动问候说声谢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

要点二:他人东西别乱动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六、交际礼仪

春节期间,无论是带着孩子做客还是有客人到来,相信总少不了一些小客人的到访。家长们都会让孩子们一起玩耍。这时候,孩子与孩子之间也要讲究社交礼仪哦。特别是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孩子,家长们可要恶补一下啦。

交际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主动分享别吝啬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要点二:和睦相处要忍让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家里做客,或者有孩子来自己的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间常会闹个不愉快。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 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交际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

七、电话礼仪

过年时,有一些远方的亲友们会通过电话的方式来传达祝福。在家长接听电话或者代家长们接听电话的时候,有一些电话礼仪的小细节,也是需要孩子们掌握的哦。

电话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接电话时有问有答

接电话的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要点二:打电话时注意时间

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篇二:春节红包的由来

春节红包的由来

关于红包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个是古时候在年节时,会使用红线将百枚铜钱串起,发给小孩,祝福对方长命百岁。且“岁”与“祟”谐音,是“邪物鬼怪”的意思,当小孩拿到“压岁钱”时,可用于贿赂鬼怪化凶为吉,平安度过来年,故叫做“压岁钱”。而铜钱和红线消失后,逐渐以纸币和红包袋取代,变成了“红包”。

过年发红包是一种传统。

再一个是在唐朝宫廷中有“掷钱为戏”,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曾提到: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而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到了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

由于历史久远,到了现在,不但在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和香港这些地方,可以说整个东亚都有类似现象:在越南也有发利是红包的传统;在日本,家长会派“お年玉”给小孩,不过是采用白色封套包装,而且封套上会写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马来西亚,传统马来人会向友人派一种有金钱在内的绿色封套,而这普遍被认为是伊斯兰文化和红包文化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朝廷还会把年底发“荷包”,当作给官员的“年终补贴” 东汉时,文武官员在腊月就会收到皇帝赐予的“每人发栈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性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年终红包”。而根据《啸亭续录》记载:在清朝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里面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金银八宝八份以及金银钱、金银探各四枚。 而在各色官员里,翰林收“红包”的方式最为有趣。由于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常常被称作穷翰林。皇帝也就给了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在逢年过节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或者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

在大陆地区,红包的习俗曾在文革时期有短暂隔断

文革时,“恭喜发财”、“红包”这些习俗都当作了“四旧”,被刻意阻断 1967年,中国开始“破四旧”,过“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当时,民众被发动起来了,不准放鞭炮 、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革命化春节发起者更是认为:“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

过年不说“恭喜发财”,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这么一过就是十几年。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再加之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红包”也就在绝大多数地方销声匿迹了,少数遵循传统的老人,也只能偷偷摸摸的塞给自己的后辈。

虽然大环境下,“红包”文化肯定是不被允许的,但一些小细节仍能看到这样的习俗的扎根之深,除了一些家庭偷偷摸摸的包红包外,高层也很难完全无视传统:1963年初,毛泽东

开始“还债”,给章士钊2000元,此后每年寄2000元,直到1972年还清,共20000元,接着又开始“还利息”。有趣的是,毛泽东的“还账日”一直定在了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二。 经过动荡年代后,红包文化卷土重来

如今,红包多寡被认为与经济实力有关,富豪和明星的“红包利是”往往更大

在文革之后,“红包文化”其实有一个香港和台湾的向内回输。而在香港,是有派发“利是”(红包钱)的传统习俗,一般是已婚人士发给未婚人士、长辈发给晚辈、上司发给下属。由于派发“利是”者重在祝福和心意,收“利是”者也重在讨个吉利,因此香港普通市民派发“利是”的金额不大,一般都是10元、20元、50元而已。

但对于那些并不“普通”的香港富豪们而言,他们派发的“利是”容量也往往不普通,而且容量多少是一件事关面子和情礼的事情。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每封“利是”钱一般是500港元,澳门的赌王何鸿燊,同样见人就派发“利是”,“利是”的含金量在数百到1000元之间,约是普通人的几十倍。这样的习俗也影响到了内地,明星和富豪们也往往会在节庆和喜事大派红包,2011年6月,演员孙俪和邓超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就在孙俪的经纪人给媒体派发礼物和500元红包时,还发生了两名在场的娱记为了争抢红包扭打的事情。

正因如此,现在不少人觉得过节成本太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红包开销 虽然和香港广州等地的“利是”有所差别,北方的红包会“厚实”一些,不过相对于见者有份的“利是”,北方“红包”则往往定向赠予较近的亲属。但不管怎么发,春节的红包利是开销都不会个小数目。

在一项针对内地25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有12.5%表示自己的过年花费在8600元以上,还有3.8%高于21000元。而这其中除去路费,就有相当部分花在了红包等人际交往费上。而《明报》在今年初的一项针对香港人的调查中,发现今年有六成表示会封20元利是,认为总利是预算会超过2000港币的人也在6成左右。

不过虽然负担重,但这笔开销往往却不能省。中山大学的叶春生教授就表示:红包是中国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具有表达祝福的含义。实际上,这种交往方式的意义并不能低估,有时红包的来往会是个人身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确认,有时红包的多寡还是衡量彼此关系深浅程度的一个尺度。再次,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还是体现个人身份的一个标志。 此外,红包文化作为“中国特色”,已经为世界所知

如今,中国的“红包文化”早就走出了东亚,为西方人所知

美国财政部发售的马年吉利钱红包。

知名脱口秀表演者黄西就曾表示:“美国人了解中国习俗的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一个老美在我演出后给了我一红包。”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迎合中国人这种喜欢“红包”彩头的文化,从2002年开始,美国财政部就发行了生肖吉利美元红包,而如今已经是第13年。这些美元红包每个上面都印有吉祥祝福,里面则是一张序列号以8888打头的一美元面值钞票,且限量发售88888个。

而在bbc广播电台的一个英文教学节目里,主持人还特意介绍了中国的一种送集体红包的行为,并称其为whip-round,他的解释是“把钱集中起来,以集体的名义为某人买件像样的礼物”,中国人的说法是“凑份子”。

“hongbao”成了“中国特色”的英文,以帮助西方人理解某些中国特色规则

在西方,几乎所有介绍“中国习俗”的媒介都会提到“送红包”的民俗——在婚礼等社交聚会、节日中,亲友间赠予的装有钞票或类似金钱礼物的红色包裹

或信封。但中国自古就有以“节敬”形式粉饰行贿的传统,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难以理解。美国一个致力于反商业贿赂的非政府组织trace international的主席就表示:“美国《海外反腐败法》明确规定企业:不能直接或间接向政府官员提供、承诺或支付任何有价值的物品,以获得商业好处。但将现金装到红色密封信封中递给政府官员,在中国可能是恰当的。而这

个古老的传统,可能已有上千年了,如果不这样做,当地官员甚至可能认为自己被瞧不起或被羞辱了’。”

这种“传统”有数据为证,2008今年,一项研究随机抽取了2005年—2007年3年来东城法院、海淀法院和一中院审理过的100起受贿案,分析发现78%的官员受贿会凑春节的热闹。而且70%的案件所涉及的贿赂是由官员家眷甚至情妇收受,包括官员子女收受的红包。在台湾也有类似丑闻:以收贿闻名的台湾政治人物廖福本,其外号“红包本”在当地普遍为人知悉。

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的香港,“红包的潜规则”的表现则有很大的不同,春节期间索取红包的不法之徒并非官员,而是三合会等帮派,他们常常通过假意送财神、送年桔、送挥春、舞狮贺年等手法,强迫一些商户及市民派红包以作回谢,以勒索金钱。

如今,红包又成了“过年政治学”的代表因素,为政客亲民所用

台湾政客过年发红包成必须课,香港特首却集体不敢发

在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周志杰看来:台湾是个注重人情世故的社会,过年时对民众嘘寒问暖,所起的效果绝对非同一般,坦言“过年政治学”是台湾为政者必须学好的一课。 台湾的政客也深谙此道,各地市长,各党派候选人和马英九都会亲自出马为选民大发红包,今年马英九预计会派送达24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在2台币到20台币不等。不过民众倒也不用担心马英九和这些政客们浪费,马英九的红包资金来源是“国务机要费”,账务和预算都要报备。而其他人的红包来源除了自掏腰包,还会来自党派拨款和捐助。此外,台湾民众并非拿了红包就变得“手短”,连续几年马英九都在发红包的过程中被民众“下跪陈情”,被怒斥“在民众伤口上撒盐”,今年更是被民众抗议“我不要红包袋,我要加薪!” 马英九在为民众派发红包。

相比于台湾,香港的特首就小气很多,都不敢派发“利是”。而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梁振英的前任曾荫权在2007年准备竞逐连任特首时,由于担心过年外

出向市民派发“利是”会被外界当作为贿选,因此索性不发。再加上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也谨慎地不派真钱利是,过年只发“甜心利是”(在红包里放有一枚巧克力金币),因此梁振英只好继续守规矩,这也成为了香港政坛的传统。

大陆很多官员也会把春节发送红包当作保留项目,不过资金多为政府补贴 和台湾的情况不一样,虽然大陆官员也会派发红包,不过红包的明目和发送的对象却大有不同。台湾派发红包是为了讨好选民,民众领红包也只是为了讨个彩头,所以红包的额度都很小,量却很大,而经费多来自“公关费”。大陆官员的红包性质则多是“慰问金”,慰问对象也是定向的“困难户”,单个红包的金额都不会太小,相当于为对贫困家庭提供了额外的一笔政府补贴。 由于性质的巨大差异,领取效果也迥异。在台湾为了领取红包常常万人排队,能不能领上,领多领少全凭运气。而在大陆,由于慰问金发放和领取多是政治任务,所以难免出现分配不公,在 2012年1月20日,陕西省宝鸡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就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但慰问结束后,红包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而有关人员事后解释说,此前已给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发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为了公平要汇总再发放。篇三:外媒关注中国“抢红包”:传统习俗数字化转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以《2015中国新年:传统礼物数字化》为题进行报道。文中说,传统上,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见面习惯说一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吉祥话,随后送出一个装满崭新钞票的红包。今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电子红包让这个传统习俗发生了“数字化”的转变。

27岁的上海居民毛慧(音译)说:“这样方便多了„„带着现金出行并不是最安全的,特别是带着钱上火车。”她认为,发送电子红包可以在忙碌的春节假期中节省不少时间。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网(cnbc)日前报道指出,中

国人有在春节期间向父母、未婚青年、儿童发红包的传统习俗。现如今,人们用智能手机传递电子红包,成为红包文化的一种新风尚。

不是“圣诞老人”

法新社报道了中国春节“抢红包”现象,认为这背后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商业大战,腾讯和阿里巴巴不只是在扮演“圣诞老人”的角色,慷慨散钱的背后是推广需求,目标是占有更多用户。

春节礼仪之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内容来自:礼仪常识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大的一个节日,但是在这种重大的节日里是十分讲究礼仪的,春节礼仪中包含了说话礼仪、红包礼仪、餐桌礼仪、待客礼仪、做客礼仪、交际礼仪和电话礼仪这七大礼仪常识。

一、说话礼仪

春节是可是一个十分注重“吉利”、“意头”的节日,因此,贺年祝福的话不能少,说话礼仪要掌握。吉祥的祝福语从可爱的宝宝嘴里说出来,想必长辈们一定乐开了花。 说话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见人称呼不可少

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宝宝们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要点二:祝福话语要多说

一岁左右的宝宝会说的话还不太多,爸爸妈妈们可以事先教会宝宝用手势打招呼:抱拳作揖、看到亲朋好友微笑打招呼。两岁以上的宝宝就可以教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祝辞。有些宝宝的发音未必完全正确,或未必能完整地说出这四个字,这点爸爸妈妈还需多多体谅。

二、红包礼仪

过年最让孩子们欣喜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要知道,拿红包也是要讲究礼仪的哦。接红包与拆红包,都是有技巧的。掌握这些小礼仪更能体现孩子的乖巧懂事,家长们也更加的有面子。

红包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接过红包要致谢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宝宝们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宝宝们要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做,爸爸妈妈可以扶着宝宝的手,双手接过红包,然后带着宝宝一起说“谢谢”。 要点二:红包不可当面拆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妈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接过红包,千万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爸爸妈妈的袋子或宝宝自己的袋子里。

三、餐桌礼仪

过年过节,少不了宴请客人。如果在平时,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孩子吃饭随意点倒也没什么。不过,当有客人在场的时候,餐桌礼仪就不得不注意啦,这样才是一个懂事有礼的好孩子。

餐桌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好吃的东西别独享

大人一般都比较惯孩子:孩子爱吃的东西会有意让孩子多吃。但是有客人在场的话就要教育孩子讲究礼貌。吃饭之前要跟孩子讲好:“好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饭桌上有好东西,你不要自己一个人吃光,要留点给别人吃才行。太自私的孩子没人喜欢的。”

要点二:用餐卫生要注意

有的孩子吃饭喜欢挑来拣去,家长们要记得和孩子说:“吃饭时,我们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

以免溅脏了衣服,人家会说你是不讲卫生的孩子的。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说:?请大家慢用?。”

四、待客礼仪

春节期间,家里面会有许多的客人,不仅大人们要讲究待客礼仪,小宝宝们也要注意。有客人在场的时候,言行举止都有讲究,这些小细节,家长们可不要忽略。

待客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对待客人要亲切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

要点二:大人讲话莫插嘴

在大人谈话时,要让孩子明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才是乖孩子,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五、做客礼仪

过年,除了迎接客人们的到来,家长们也免不了带着宝宝去走访亲友,去别人家里做客。那么,去别人家里做客,孩子们又要注意哪些细节,才能体现孩子的谦谦有礼呢? 做客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主动问候说声谢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

要点二:他人东西别乱动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是如此,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时记住不要打扰大人谈话,玩过之后,记着让孩子把东西放好。

六、交际礼仪

春节期间,无论是带着孩子做客还是有客人到来,相信总少不了一些小客人的到访。家长们都会让孩子们一起玩耍。这时候,孩子与孩子之间也要讲究社交礼仪哦。特别是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孩子,家长们可要恶补一下啦。

交际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主动分享别吝啬

当有小客人时,大方地拿出玩具和小客人一起玩,会让小客人格外开心。客人走时家长可以领着孩子送客人一段,家长可以和孩子说:“和××说再见,有空再来!”即使是家长教孩子说的,从孩子嘴里说出来也会令客人感到快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后,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小主人。

要点二:和睦相处要忍让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家里做客,或者有孩子来自己的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若不加以教育,孩子之间常会闹个不愉快。春节期间正是教育孩子与人和睦相处的好机会。因为他将来长大了,也要具 备谦让、团结的品德。趁春节带孩子做客其间,教育孩子交际礼仪,让孩子年龄多一岁,懂事多一点。

七、电话礼仪

过年时,有一些远方的亲友们会通过电话的方式来传达祝福。在家长接听电话或者代家长们接听电话的时候,有一些电话礼仪的小细节,也是需要孩子们掌握的哦。

电话礼仪速成法:

要点一:接电话时有问有答

接电话的基本礼仪要求,可供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借鉴:孩子接电话的时候要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这样的礼貌用语;接电话时声音要放轻一些,不要在电话中大声嚷嚷;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要点二:打电话时注意时间

大人打电话时,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抢话筒;打电话时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并说明要找的人;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接电话;挂话筒时,要轻拿轻放,不可以摔话筒,或重重地挂电话;接打电话时,要学会说“再见”,然后再挂电话,不要只管自己讲完就挂电话;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通话时间不可太长,也不要选择太早或太晚的时间打电话,以免影响别人的休息。篇二:春节红包的由来

春节红包的由来

关于红包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个是古时候在年节时,会使用红线将百枚铜钱串起,发给小孩,祝福对方长命百岁。且“岁”与“祟”谐音,是“邪物鬼怪”的意思,当小孩拿到“压岁钱”时,可用于贿赂鬼怪化凶为吉,平安度过来年,故叫做“压岁钱”。而铜钱和红线消失后,逐渐以纸币和红包袋取代,变成了“红包”。

过年发红包是一种传统。

再一个是在唐朝宫廷中有“掷钱为戏”,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曾提到: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而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到了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

由于历史久远,到了现在,不但在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和香港这些地方,可以说整个东亚都有类似现象:在越南也有发利是红包的传统;在日本,家长会派“お年玉”给小孩,不过是采用白色封套包装,而且封套上会写上接受人的名字;在马来西亚,传统马来人会向友人派一种有金钱在内的绿色封套,而这普遍被认为是伊斯兰文化和红包文化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朝廷还会把年底发“荷包”,当作给官员的“年终补贴” 东汉时,文武官员在腊月就会收到皇帝赐予的“每人发栈20万、牛肉200斤,大米200斛”,性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年终红包”。而根据《啸亭续录》记载:在清朝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里面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金银八宝八份以及金银钱、金银探各四枚。 而在各色官员里,翰林收“红包”的方式最为有趣。由于翰林院,一没事权,二没财权,官员们跑关系走路子,很少到这儿来送礼,常常被称作穷翰林。皇帝也就给了他们一个收“红包”的机会,譬如宋朝,朝廷册封某个大官,一般让翰林起草任命书,起草完了,皇帝会命令被册封的那个大官在逢年过节给起草任命书的翰林送谢礼。这谢礼或者几千贯铜钱,或者几百匹丝绸,或者几十匹好马,相当优厚。

在大陆地区,红包的习俗曾在文革时期有短暂隔断

文革时,“恭喜发财”、“红包”这些习俗都当作了“四旧”,被刻意阻断 1967年,中国开始“破四旧”,过“革命化”春节:“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晨就动手”。当时,民众被发动起来了,不准放鞭炮 、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上海市革命委员会”革命化春节发起者更是认为:“什么敬神、拜年、请客、送礼、吃喝玩乐,都统统见鬼去吧!”

过年不说“恭喜发财”,说“祝您今年见到毛主席”。这么一过就是十几年。而在这样的形势下,再加之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红包”也就在绝大多数地方销声匿迹了,少数遵循传统的老人,也只能偷偷摸摸的塞给自己的后辈。

虽然大环境下,“红包”文化肯定是不被允许的,但一些小细节仍能看到这样的习俗的扎根之深,除了一些家庭偷偷摸摸的包红包外,高层也很难完全无视传统:1963年初,毛泽东

开始“还债”,给章士钊2000元,此后每年寄2000元,直到1972年还清,共20000元,接着又开始“还利息”。有趣的是,毛泽东的“还账日”一直定在了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初二。 经过动荡年代后,红包文化卷土重来

如今,红包多寡被认为与经济实力有关,富豪和明星的“红包利是”往往更大

在文革之后,“红包文化”其实有一个香港和台湾的向内回输。而在香港,是有派发“利是”(红包钱)的传统习俗,一般是已婚人士发给未婚人士、长辈发给晚辈、上司发给下属。由于派发“利是”者重在祝福和心意,收“利是”者也重在讨个吉利,因此香港普通市民派发“利是”的金额不大,一般都是10元、20元、50元而已。

但对于那些并不“普通”的香港富豪们而言,他们派发的“利是”容量也往往不普通,而且容量多少是一件事关面子和情礼的事情。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每封“利是”钱一般是500港元,澳门的赌王何鸿燊,同样见人就派发“利是”,“利是”的含金量在数百到1000元之间,约是普通人的几十倍。这样的习俗也影响到了内地,明星和富豪们也往往会在节庆和喜事大派红包,2011年6月,演员孙俪和邓超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就在孙俪的经纪人给媒体派发礼物和500元红包时,还发生了两名在场的娱记为了争抢红包扭打的事情。

正因如此,现在不少人觉得过节成本太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红包开销 虽然和香港广州等地的“利是”有所差别,北方的红包会“厚实”一些,不过相对于见者有份的“利是”,北方“红包”则往往定向赠予较近的亲属。但不管怎么发,春节的红包利是开销都不会个小数目。

在一项针对内地25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有12.5%表示自己的过年花费在8600元以上,还有3.8%高于21000元。而这其中除去路费,就有相当部分花在了红包等人际交往费上。而《明报》在今年初的一项针对香港人的调查中,发现今年有六成表示会封20元利是,认为总利是预算会超过2000港币的人也在6成左右。

不过虽然负担重,但这笔开销往往却不能省。中山大学的叶春生教授就表示:红包是中国人的一种交往方式,具有表达祝福的含义。实际上,这种交往方式的意义并不能低估,有时红包的来往会是个人身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一个确认,有时红包的多寡还是衡量彼此关系深浅程度的一个尺度。再次,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还是体现个人身份的一个标志。 此外,红包文化作为“中国特色”,已经为世界所知

如今,中国的“红包文化”早就走出了东亚,为西方人所知

美国财政部发售的马年吉利钱红包。

知名脱口秀表演者黄西就曾表示:“美国人了解中国习俗的也越来越多。有一次一个老美在我演出后给了我一红包。”

事实的确如此,为了迎合中国人这种喜欢“红包”彩头的文化,从2002年开始,美国财政部就发行了生肖吉利美元红包,而如今已经是第13年。这些美元红包每个上面都印有吉祥祝福,里面则是一张序列号以8888打头的一美元面值钞票,且限量发售88888个。

而在bbc广播电台的一个英文教学节目里,主持人还特意介绍了中国的一种送集体红包的行为,并称其为whip-round,他的解释是“把钱集中起来,以集体的名义为某人买件像样的礼物”,中国人的说法是“凑份子”。

“hongbao”成了“中国特色”的英文,以帮助西方人理解某些中国特色规则

在西方,几乎所有介绍“中国习俗”的媒介都会提到“送红包”的民俗——在婚礼等社交聚会、节日中,亲友间赠予的装有钞票或类似金钱礼物的红色包裹

或信封。但中国自古就有以“节敬”形式粉饰行贿的传统,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难以理解。美国一个致力于反商业贿赂的非政府组织trace international的主席就表示:“美国《海外反腐败法》明确规定企业:不能直接或间接向政府官员提供、承诺或支付任何有价值的物品,以获得商业好处。但将现金装到红色密封信封中递给政府官员,在中国可能是恰当的。而这

个古老的传统,可能已有上千年了,如果不这样做,当地官员甚至可能认为自己被瞧不起或被羞辱了’。”

这种“传统”有数据为证,2008今年,一项研究随机抽取了2005年—2007年3年来东城法院、海淀法院和一中院审理过的100起受贿案,分析发现78%的官员受贿会凑春节的热闹。而且70%的案件所涉及的贿赂是由官员家眷甚至情妇收受,包括官员子女收受的红包。在台湾也有类似丑闻:以收贿闻名的台湾政治人物廖福本,其外号“红包本”在当地普遍为人知悉。

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的香港,“红包的潜规则”的表现则有很大的不同,春节期间索取红包的不法之徒并非官员,而是三合会等帮派,他们常常通过假意送财神、送年桔、送挥春、舞狮贺年等手法,强迫一些商户及市民派红包以作回谢,以勒索金钱。

如今,红包又成了“过年政治学”的代表因素,为政客亲民所用

台湾政客过年发红包成必须课,香港特首却集体不敢发

在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周志杰看来:台湾是个注重人情世故的社会,过年时对民众嘘寒问暖,所起的效果绝对非同一般,坦言“过年政治学”是台湾为政者必须学好的一课。 台湾的政客也深谙此道,各地市长,各党派候选人和马英九都会亲自出马为选民大发红包,今年马英九预计会派送达24万个红包,每个红包在2台币到20台币不等。不过民众倒也不用担心马英九和这些政客们浪费,马英九的红包资金来源是“国务机要费”,账务和预算都要报备。而其他人的红包来源除了自掏腰包,还会来自党派拨款和捐助。此外,台湾民众并非拿了红包就变得“手短”,连续几年马英九都在发红包的过程中被民众“下跪陈情”,被怒斥“在民众伤口上撒盐”,今年更是被民众抗议“我不要红包袋,我要加薪!” 马英九在为民众派发红包。

相比于台湾,香港的特首就小气很多,都不敢派发“利是”。而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梁振英的前任曾荫权在2007年准备竞逐连任特首时,由于担心过年外

出向市民派发“利是”会被外界当作为贿选,因此索性不发。再加上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也谨慎地不派真钱利是,过年只发“甜心利是”(在红包里放有一枚巧克力金币),因此梁振英只好继续守规矩,这也成为了香港政坛的传统。

大陆很多官员也会把春节发送红包当作保留项目,不过资金多为政府补贴 和台湾的情况不一样,虽然大陆官员也会派发红包,不过红包的明目和发送的对象却大有不同。台湾派发红包是为了讨好选民,民众领红包也只是为了讨个彩头,所以红包的额度都很小,量却很大,而经费多来自“公关费”。大陆官员的红包性质则多是“慰问金”,慰问对象也是定向的“困难户”,单个红包的金额都不会太小,相当于为对贫困家庭提供了额外的一笔政府补贴。 由于性质的巨大差异,领取效果也迥异。在台湾为了领取红包常常万人排队,能不能领上,领多领少全凭运气。而在大陆,由于慰问金发放和领取多是政治任务,所以难免出现分配不公,在 2012年1月20日,陕西省宝鸡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就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但慰问结束后,红包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而有关人员事后解释说,此前已给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发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为了公平要汇总再发放。篇三:外媒关注中国“抢红包”:传统习俗数字化转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以《2015中国新年:传统礼物数字化》为题进行报道。文中说,传统上,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见面习惯说一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吉祥话,随后送出一个装满崭新钞票的红包。今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电子红包让这个传统习俗发生了“数字化”的转变。

27岁的上海居民毛慧(音译)说:“这样方便多了„„带着现金出行并不是最安全的,特别是带着钱上火车。”她认为,发送电子红包可以在忙碌的春节假期中节省不少时间。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网(cnbc)日前报道指出,中

国人有在春节期间向父母、未婚青年、儿童发红包的传统习俗。现如今,人们用智能手机传递电子红包,成为红包文化的一种新风尚。

不是“圣诞老人”

法新社报道了中国春节“抢红包”现象,认为这背后是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商业大战,腾讯和阿里巴巴不只是在扮演“圣诞老人”的角色,慷慨散钱的背后是推广需求,目标是占有更多用户。


相关文章

  • [新年作文]新年放爆竹
  •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 ...查看


  • 迎新年手抄报资料:爆竹的传承与发展
  •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 ...查看


  • 提亲时需要讨论的内容
  • 提亲时需要讨论的内容 1.婚事:确定双方家长皆同意这段姻缘. 2.婚期:婚期的挑选与选定.正常来说,经过提亲后,女方家长才愿意将准新娘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去择日:不过,也有是女方决定日期的.可以先表示希望可以在哪一月份或是订婚多久后再结婚,达 ...查看


  • 婚礼计划书
  • > 壹 准备计划 3.香炮烛金:香(无骨透脚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烛(龙凤成对喜烛),用来敬告祖先.互相祝福.吉祥平安.增添喜气.两家联亲.事业兴振之意. 4.斗二米:男方准备十二斤糯米.三斤二两砂糖,送给女方做红汤圆的材料,有 ...查看


  • 除夕特辑: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华人传统除夕·1950年代[LIFE]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 ...查看


  • 婚礼筹备流程时间表
  • 婚礼筹备流程时间表 温馨美好订婚日 订婚 前6-12个月 *男方前往女方家中提亲 提亲并决定婚期.宴 客日期及聘金事宜 *电话确认宾客人数 *决定宴客场地 *决定婚礼布置 *确认婚礼布置 *拟定宾客 主题及色系 名单 *绘制婚礼场地 动线地 ...查看


  • [中外文化礼仪]教学大纲
  • <中外文化礼仪>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文化礼仪> 英文名称:<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Etiquette> 学 分: 2 总学时: 36 课程实习学时:2周 开课专业: ...查看


  • 寻找年味2014年2期
  • 岁岁春节,今又春节.不管是淡然还是欢欣,中国传统春节总是如约而至. 如今,很多城里人都觉得年味在逐渐流失.而在广大农村,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却相对隆重而热闹,一些年俗代代传承.马年春节,我们在河南各地农村展开寻找,希望感受到不同的年味. 年味成 ...查看


  • 婚礼上的"红包潜规则"
  • 婚礼上的"红包潜规则" 1.婚礼宴会的厨师长.领班.跑菜服务员要不要给红包? 一般性新人们会在婚宴前一两天给厨师长送点红包或者香烟,红包的话大概400块,如果是香烟那就是2条(香烟牌子看个人情况来定了,有的是2条中华)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