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二篇(教案)

10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

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 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 :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 :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

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10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

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 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 :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 :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 :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

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相关文章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人教版) 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背影>教案及同步练习 <背影>课件及音频朗读 3&l ...查看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 ...查看


  • [孟子]两章教案.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导学目标]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导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 ...查看


  • 初中英语中考各种题型题型突破复习教案
  • 初中英语中考各种题型题型突破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听说部分 一.上课模式: 采用 讲---练----评 的方式,即教师先知道解题技巧,然后学生做练习,教师讲解典型题例,最后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小结.课后再由做练习巩固.教师一定要督促 检查和辅导. ...查看


  • 4.短文两篇湘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4.短文两篇 ●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学写拟人句. 难点:学习短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1. 认识"遮.淅":辨析多音字"没". 2. 有感情地朗读<小雨点 ...查看


  •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 8.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qu ...查看


  •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 湖北大学附中新课标教学设计案(试用) 年级:初一 学科:语文 主备人:张 瑛 审核人: 张月 吴婧 通用教案 课 题 课 标 解 析 教 学 目 标 学 情 分 析 评 价 方 式 教 材 的 使 用 教 学 方 法 与 辅 助 短文两篇 ...查看


  • 七年级普通版汉语上册第四课七颗钻石教案
  • 课 题 第四课 七颗钻石 第(一,二)课时 学习字,词语 教学目标标 一,知识技能 1, 记住本课和22个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2, 理解本课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3, 能用本课词语造句. 二.过程与方法: 1.板书课题 2.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
  • 一五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理解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理解作者的主张,掌握运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