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音位
教学目的:认识音位及与音素的联系与区别,掌握音位的划分原则,认识音位、音位变体及相互关系,认识非音质音位的构成。
教学重点:音位、音位变体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音位的划分原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为什么汉语中的“xinxian ”说成“sinxian ”,仍然可以听懂,但是在英语中把“myself ”说成“my shelf”,就有可能产生误解呢?
听得懂是因为没有形成对立;产生误解是因为替换的音素对立,属于不同的音位。
汉语和英语都有[p,ph ;t,t h ;k,k h ]6个音素,为什么在英语中只用p,t,k3个字母表示,然而在汉语中要用b,p,d,t,g,k6个字母表示呢?
《汉语拼音方案》用来拼写普通话的字母只有25个,有的音与音之间差别不大,《方案》里却用了两个字母,如[ts]z和[t§]zh,有的音与音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方案》只用一个字母,如[ɑ]和[E]都写成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方案选定的字母所代表的通常就是语音学里所说的“音位”。
一、音位学说的创立
一般把从自然角度(物理和生理)研究语音的科学叫做语音学(phonetics ), 语音学:描述这个音听起来像什么,或说话人怎样发出它。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任何语言或者方言实际包含的音素是很多的,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是无数的。这不仅在于每一个人的发音器官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且还在于就是同一个人重复发一个音素,每次发的音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ba bu bi bo,所以,即使用国际音标,再添加各种附加符号也是无法一一命名的。
作为一个听话人,我们所受的训练就是要抓住肯定是p 而不是其他音的那些最细微的发音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每次都把P 发得一模一样。只要发出来的P 听起来跟可能出现在同一环境的其他的音有足够的差别,不致理解成另一句话,听话人就会认为听到的是P 音。兔子跑了/肚子饱了 我爸/我怕
我们感觉不到P 在发音中的实际变异/细微出入,只注意那些关键性的差别。 语音和语音之间的差别在语言里只有一种功能:区别意义。可见,每种语言都只选择一小部分能把话语区分开来的音素。考察一种语言为了交际采用了哪些音素,这样关于语音的研究就从自然属性转移到了社会属性上。从自然属性上看不同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即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b/p。
留学生nl 敏感(男子篮子不分),湖南学生对nl 不敏感
随着语音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语音间的这种细微差别与主观听觉不一致。对于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音素,说话人对它的区分都很敏感,把它看成是不同的语言单位;而对于不能区别意义的音素,说话人对它的反应就很迟钝,可能会把它们看成同一个语音单位,这个语音单位就是音位。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音位学理论。
把从表达意义的社会角度研究语音的科学叫做音位学(phonology )。
语音的功能是把话语区分开来,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不是“一套声音”,而是声音差别的网络。音位系统的成分不是从正面规定它们是什么,而是从反面规定它们不是什么,跟什么相对立。把这个音发成不易被别人错当成别的成分。
最早提出音位的是波兰籍俄国人库尔德内,他提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并建立了音位学理论。
二、音位的定义
1. 定义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是按照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方面:①能够区别意义;②最小语音单位;③同一个语音系统。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缺一个就不是音位了。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这个新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音位。
(1)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社会功能) 所谓“区别意义”是指音位的社会功能,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声音类型,都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如bā(八)pā(趴)dā(搭)tā(她)四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b 、p 、d 、t 四个不同的音位来区别的,b 、p 、d 、t 是四个音位。
例如[ɑ]和[E]两个音素虽然差别大但不用来区别意义,所以可归并为一个音位,[ts]z和[tʂ]zh可以区别意义,所以尽管差别不大也区别为是两个音位。“他”tā,“胎”tāi,“坍”tān,“汤”tāng,“天”tiān各词中的a 虽然在实际发音上也有些差异,但不区别意义,所以仍属于同一个音位。/a/[A a ɑ ε]是四个音素,但不是四个音位,而是同一个音位/a/。
(2)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区别于音节)
语音单位有不同的层次,小到音素,大到音节,言语链等,音位必须是最小的单位,即不能再切分的单位,如/tA/-/tan/,有/A/和 /an/的不同,/A/不能再切分,而/an/可切分为/a/和/n/,只有如此切分并确信不能再切分时,/A/、/a/才能是同一音位,道理很简单,如不切分,/A/-/an/因不同,/A/-/ai/也不同,就难说清不同的和可以相同的究竟是谁。
3、音位总是属于一种具体的语言或方言的
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
例如,[s][z]两个音素,在芬兰语中与在英语中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芬兰语中,[s]可以读为[z],[z]可以读为[s]。在表示数目“六”这个意义时,既可以读为[ku:si],也可以读为[ku:zi],[s][z]的替换没有引起意义变化。在英语中,[s][z]不能进行这样的替换,seal 不能读成zeal ,因为seal 的意义是“密封”“封条”等,一旦替换就变成了zeal ,意义是“热情”“热心”等。[s][z]的区别在芬兰语中不重要,在英语中却很重要。这说明,同样的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者方言中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不一样的。[s][z]在芬兰语中,由于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属于同一个音位,而在英语中起了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汉语和英语都有[p,ph ;t,t h ;k,k h ]6个音素,为什么在英语中只用p,t,k3个字母表示,然而在汉语中要用b,p,d,t,g,k6个字母表示呢?
英语中送气与不送气不形成对立,汉语中形成对立;每个音位用一个字母代替。
如汉语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饱”和“跑”、 “倒”和“讨”这四个词的意义不同,因此,[p] [p‘][t][t‘]是四个音位。而在英语里,辅音送气和不送气就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即使把不送气音念成了送气音,在意义上也不会有什么差错,如stutent 是“学生”之意,如果将其中的[t]读成[t‘],也不会引起误解。可见,在英语中[t、t‘]sky[k、k‘]speak[p、p‘]等分别是属于同一音位。但是英语中有清浊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具有普遍性,如[p]和,[t]和[d],[k]和[g]等等,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bay[bei](海湾),pay[pei](工资);town[taun](城镇),down[daun](向下)。因此,和[p]、[d]和[t]在英语里是不同的音位。汉语普通话辅音除sh 、r 外,没有清浊的对立,即汉语辅音的清浊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普通话的轻声音节中的辅音音素往往是浊化了的,如“哥哥”第二个音节的辅音[k]浊化为[g],但并不影响意义,仍是“哥哥”的意思。可见[k][g]没有辨义作用,属于同一音位。总之,在英语中清音和浊音分属不同的音位,在汉语中清音和浊音却属于同一个音位。
可见,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所出现的音素以及这些音素在区别意义方面的作用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每种语言所具有的音位不一样。音位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域方言,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语音系统。每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包括音位的数目,每个音位的具体内容以及每个音位在区别意义方面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音位,必须具备上面讲的三个条件。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2. 音位变体
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语素,是这个音位在具体语音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叫作音位变体。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a/音位就包括[a ]、[ɛ]、[A ]、[ɑ]
等四个音位变体,英语的/t/音位就包括[t‘]和[t ]两个音位变体。音位用双斜线“//”括起来,音位变体是具体的音素,仍然用方括号“[]”括起来。
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没有主次之分,但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放在/ /中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理论上选哪一个都可以,但是选择音位符号通常要考虑哪个比较常用和易于书写,是否便于说明各个变体出现的条件。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对于[a ]、[ɛ]、[A ]、[ɑ]等四个音位变体,多数人选择常用的“a ”作为代表,但也有人选择 “ɑ”。选定音位符号后,属于同一个音位的所有变体在音位标音(宽式标音)中应使用同一个符号来标写。如汉语普通话/a/音位的四个变体在音位标音中就可以统一用/a/来标写。
音位与音素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区别:(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不同。而音位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用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侧重语音的物理、生理属性;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着重分析它的区别功能。
(2)音素的数量是无穷的,而音位则是有限的,音位对那些与意义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不加考虑。
联系: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音位是对发音近似并且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数个音素的概括。可以这样说,音位实际上是抽象的,音素是具体的。
一个音位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音位变体)。音位和音素是抽象的集体与具体的成员的关系。
三、确定音位的原则
早期的注音方法是直音法,音位怎样从音素中概括出来的?首先必须用分布分析方法确认不同音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互补/互混/语音相似。
(一)对立原则
1. 对立
什么是对立?对立指不同的音素能够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且替换以后会引起词的意义的改变。对立原则指凡是处于对立关系的音素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中普通话,“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pao 214](饱),如果把[p ]替换成和[p‘],就会变成“跑”,替换成[t ],就会变成“倒”,替换成[t‘],就会变成“讨”,等等,所以,[p ][p‘][t ][t ‘]几个音素是对立的。
2. 确定对立的方法
要进行对比,看看不同的音素是否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何检查一个音素是否能区别意义的呢?采用三种具体方法:
(1)替换法:把一些音素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进行替换比较,看他们是否能够区别意义,凡属能够区别意义的音素,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同一个音位了。
如:在_u51zi这个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环境中,能够出现并且形成不同词的音素有:步子/铺子/肚子/兔子/裤子/柱子/路子等,都属于不同的音位。
在英语里有这样一些词语:bay(海湾) 、day 、fay (仙女)、gay(愉快) 、hay (干草)、K 、lay 、may 、nay (否定)、pay 、ray (光线)、say 、shay (轻便的马车)、way 。说明了下面音位的存在:/b/d/f/g/h/k/l/m/n/p/r/s/ʃ/w/。
(2)减除法:如果把词中的一个音素取消,词义发生变化,则被取消的音素就是音位,如汉语中的“你”,把[n]取消,成了[i]“以”,可见,[n]是汉语中的音位,起了区别意义的作用。
(3)添加法:如果一个词加上一个音素,词义发生变化,加上去的音素也是音位,如“梯”tī,加上“ê”就成了“贴”tiē,由“梯”变成了“贴”,起了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ε]是一个音位。
3. 思考
根据以下用国际音标转写的芬兰语单词材料,说明 [d]与[t]在芬兰语中分别属于几个音位,为什么?
[ku:zi]六 [kade]妒忌 [madon]虫子 [li:za]丽莎(人名)[kadot]失败
[matn]毡子 [kate]覆盖 [katot]屋顶 [li:sa]丽莎(人名) [ku:si]六
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如果音素之间不对立,一般要合并成一个音位。具体的情况要看下面的互补原则和互混原则。
(二)音位和互混
1. 互混:指能够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且替换以后不会引起词的意义改变的音素关系。互混原则指处于互混关系的几个音素属于同一个音素。
2. 自由变体: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而不能区别意义的这几个音素叫做自由变体。例如,以上芬兰语中sz 是互混关系,属于同一个音位。在湖南方言中,声母[l ][n ]不分,“脑”发成[nao ]或[lao ]都可以,当地人都会清楚而不会引起歧义。
(三)互补原则
1. 互补:互补指的是不同的音素不会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互补原则,指的是凡是互补关系的音素就有可能合并成一个音位。
例如,在英语中中,[t ]和[t‘]两个音素,[t ]只出现在[s ]后面,而[t‘]则不能出现在[s ]后面。也就是说,这两个音素不会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如果,把[s ]后面的[t ]发成[t‘],例如将[st p ]发成[st‘ p ],只会让人觉得不地道,但却不能区别词义。因此,这两个音素是互补的。
为什么说汉语拼音符号gkh 和jqx 记录的两组音素是互补分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没有把它们合并成一个音位?
不拼写相同的韵母,互补;由于相似性不强,语音差别明显,不合并为一个音位。互补的音素是否合并为一个音位,还要进一步考虑相似的原则。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在语音上还应该是近似的,至少本地人听起来比较近似,音感差异大,即使是互补关系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四)语音相似原则
1. 什么是语音相似。语音相似指的是两个或几个音发音特点上有相似之处。语音相似原则,指的是,凡是处于互补分布,发音特点又相似的音素肯定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
例如,上面所举的英语中的[t ]和[t‘]两个音素,都是舌尖前、清、塞辅音,在发音部位、清浊和阻碍方式上都相同,不同的只有一点,前者是“不送气”音后者“送气”音。所以这两个音相似。
2. 条件变体:指的是属于同一音位且具有互补关系一组音素。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而且在语音上相似。例如,英语中的[p h ]、[p ]两个音素就是/p/音位的条件变体:[p h ]只出现在单词的开头,[p ]只出现在[s ]后面。这些音素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而是有条件地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因此称为“条件变体”。
3. 思考
[l][ɫ](腭化) [l̥](清音化)是/l /音位的3个条件变体,它们的分布相互补充。运用以下用国际音标转写的英语单词材料,写出每个条件变体出现的语音环境或者分布条件。
[let] [liv] [luk] [blu:] [glæd] [ fi:ɫ]
[fuɫ] [puɫ] [heɫp] [kl̥i :n] [kl̥a im] [sl̥i p]
在英语里,[l]只出现在音节开头或者浊辅音与元音之间,如let/glass;清音化的边音[l]只出现在清辅音与元音之间,如class /sleep ;舌根化的浊边音[ɫ]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或者元音之后,如pool/milk。
(五)附加原则
1. 历史原则:归纳共时的语音系统,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好能同语音历史吻和。例如,汉语普通话的“ian ”、“üan ”中的“a ”,如果认为是[ɛ],和“ie ”中的[ɛ],就可能被归到/e/中,但是,还是归到了/a/中,这就是考虑了历史原则。因为在有的方言中,“ian ”还是读[an ]。
2. 对称原则:归纳出来的音位系统应该尽可能对称。
结合“担心——当心”、“忙——慢——南”等例子的对比,从理论上证明在汉语拼音中不能用n 代替ng ,但是可以用m 代替ng 。
因为n 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前后,出现在后面会与ng 形成对立;m 只出现在音节前面,不会引起对立,是互补,并且语音也比较相似,都是鼻音,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但是,从对称性上来看,汉语普通话有/p、t 、k/和/p‘、t‘、k
因此,分成两个音位较好,这样可以形成平行对称的语音系统。这也符合历史原则。
3. 经济原则:归纳出来的音位系统应该十分简明。i/-i(前)/-i(后)
4. 系统原则:系统原则指的是被归纳的音素必须同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不能跨越语言系统归纳音位。例如,不能笼统地问[t ]和[t‘]是不是一个音位。如果在英语中,是一个音位,而在汉语中则是2个音位。
四、归纳音位的意义
每一个语言,它实际上使用的音素也是比较繁多的。如果把出现的每一个音素都做成字母,让人们学习,那么这门语言将是十分繁琐的。所以,无论是面对一个只有口语的语言,还是调查一个陌生的语言,都要尽量把该语言所出现的所有音素归纳成音位,简单明了地表现出语音系统。这样,在为一个的语言创制字母并对它进行描写和记录时候,就可以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
教学总结:音位的对立与互补、自由变体与条件变体都易使人困扰,要注意结合实践来学习掌握。
思考:现代汉语书对普通话音位系统的归纳差异,你赞成哪一种?
第四节 音位
教学目的:认识音位及与音素的联系与区别,掌握音位的划分原则,认识音位、音位变体及相互关系,认识非音质音位的构成。
教学重点:音位、音位变体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音位的划分原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为什么汉语中的“xinxian ”说成“sinxian ”,仍然可以听懂,但是在英语中把“myself ”说成“my shelf”,就有可能产生误解呢?
听得懂是因为没有形成对立;产生误解是因为替换的音素对立,属于不同的音位。
汉语和英语都有[p,ph ;t,t h ;k,k h ]6个音素,为什么在英语中只用p,t,k3个字母表示,然而在汉语中要用b,p,d,t,g,k6个字母表示呢?
《汉语拼音方案》用来拼写普通话的字母只有25个,有的音与音之间差别不大,《方案》里却用了两个字母,如[ts]z和[t§]zh,有的音与音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方案》只用一个字母,如[ɑ]和[E]都写成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方案选定的字母所代表的通常就是语音学里所说的“音位”。
一、音位学说的创立
一般把从自然角度(物理和生理)研究语音的科学叫做语音学(phonetics ), 语音学:描述这个音听起来像什么,或说话人怎样发出它。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任何语言或者方言实际包含的音素是很多的,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是无数的。这不仅在于每一个人的发音器官都不是完全相同的,而且还在于就是同一个人重复发一个音素,每次发的音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ba bu bi bo,所以,即使用国际音标,再添加各种附加符号也是无法一一命名的。
作为一个听话人,我们所受的训练就是要抓住肯定是p 而不是其他音的那些最细微的发音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每次都把P 发得一模一样。只要发出来的P 听起来跟可能出现在同一环境的其他的音有足够的差别,不致理解成另一句话,听话人就会认为听到的是P 音。兔子跑了/肚子饱了 我爸/我怕
我们感觉不到P 在发音中的实际变异/细微出入,只注意那些关键性的差别。 语音和语音之间的差别在语言里只有一种功能:区别意义。可见,每种语言都只选择一小部分能把话语区分开来的音素。考察一种语言为了交际采用了哪些音素,这样关于语音的研究就从自然属性转移到了社会属性上。从自然属性上看不同的两个或几个音素,在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即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b/p。
留学生nl 敏感(男子篮子不分),湖南学生对nl 不敏感
随着语音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语音间的这种细微差别与主观听觉不一致。对于语言中能区别意义的音素,说话人对它的区分都很敏感,把它看成是不同的语言单位;而对于不能区别意义的音素,说话人对它的反应就很迟钝,可能会把它们看成同一个语音单位,这个语音单位就是音位。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音位学理论。
把从表达意义的社会角度研究语音的科学叫做音位学(phonology )。
语音的功能是把话语区分开来,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不是“一套声音”,而是声音差别的网络。音位系统的成分不是从正面规定它们是什么,而是从反面规定它们不是什么,跟什么相对立。把这个音发成不易被别人错当成别的成分。
最早提出音位的是波兰籍俄国人库尔德内,他提区分了语音学和音位学,并建立了音位学理论。
二、音位的定义
1. 定义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是按照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方面:①能够区别意义;②最小语音单位;③同一个语音系统。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缺一个就不是音位了。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这个新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谈音位。
(1)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社会功能) 所谓“区别意义”是指音位的社会功能,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声音类型,都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如bā(八)pā(趴)dā(搭)tā(她)四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b 、p 、d 、t 四个不同的音位来区别的,b 、p 、d 、t 是四个音位。
例如[ɑ]和[E]两个音素虽然差别大但不用来区别意义,所以可归并为一个音位,[ts]z和[tʂ]zh可以区别意义,所以尽管差别不大也区别为是两个音位。“他”tā,“胎”tāi,“坍”tān,“汤”tāng,“天”tiān各词中的a 虽然在实际发音上也有些差异,但不区别意义,所以仍属于同一个音位。/a/[A a ɑ ε]是四个音素,但不是四个音位,而是同一个音位/a/。
(2)音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区别于音节)
语音单位有不同的层次,小到音素,大到音节,言语链等,音位必须是最小的单位,即不能再切分的单位,如/tA/-/tan/,有/A/和 /an/的不同,/A/不能再切分,而/an/可切分为/a/和/n/,只有如此切分并确信不能再切分时,/A/、/a/才能是同一音位,道理很简单,如不切分,/A/-/an/因不同,/A/-/ai/也不同,就难说清不同的和可以相同的究竟是谁。
3、音位总是属于一种具体的语言或方言的
音素能否区别意义取决于语言的社会习惯,而与实际音质无关。
例如,[s][z]两个音素,在芬兰语中与在英语中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芬兰语中,[s]可以读为[z],[z]可以读为[s]。在表示数目“六”这个意义时,既可以读为[ku:si],也可以读为[ku:zi],[s][z]的替换没有引起意义变化。在英语中,[s][z]不能进行这样的替换,seal 不能读成zeal ,因为seal 的意义是“密封”“封条”等,一旦替换就变成了zeal ,意义是“热情”“热心”等。[s][z]的区别在芬兰语中不重要,在英语中却很重要。这说明,同样的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者方言中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不一样的。[s][z]在芬兰语中,由于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属于同一个音位,而在英语中起了区别意义的作用,是两个不同的音位。
汉语和英语都有[p,ph ;t,t h ;k,k h ]6个音素,为什么在英语中只用p,t,k3个字母表示,然而在汉语中要用b,p,d,t,g,k6个字母表示呢?
英语中送气与不送气不形成对立,汉语中形成对立;每个音位用一个字母代替。
如汉语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饱”和“跑”、 “倒”和“讨”这四个词的意义不同,因此,[p] [p‘][t][t‘]是四个音位。而在英语里,辅音送气和不送气就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即使把不送气音念成了送气音,在意义上也不会有什么差错,如stutent 是“学生”之意,如果将其中的[t]读成[t‘],也不会引起误解。可见,在英语中[t、t‘]sky[k、k‘]speak[p、p‘]等分别是属于同一音位。但是英语中有清浊的对立,而且这种对立具有普遍性,如[p]和,[t]和[d],[k]和[g]等等,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bay[bei](海湾),pay[pei](工资);town[taun](城镇),down[daun](向下)。因此,和[p]、[d]和[t]在英语里是不同的音位。汉语普通话辅音除sh 、r 外,没有清浊的对立,即汉语辅音的清浊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普通话的轻声音节中的辅音音素往往是浊化了的,如“哥哥”第二个音节的辅音[k]浊化为[g],但并不影响意义,仍是“哥哥”的意思。可见[k][g]没有辨义作用,属于同一音位。总之,在英语中清音和浊音分属不同的音位,在汉语中清音和浊音却属于同一个音位。
可见,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所出现的音素以及这些音素在区别意义方面的作用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每种语言所具有的音位不一样。音位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一种语言的不同地域方言,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语音系统。每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包括音位的数目,每个音位的具体内容以及每个音位在区别意义方面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音位,必须具备上面讲的三个条件。一种语言里音位的总量很少,大多在15—50之间,以30左右常见→人们对发出的语音进行选择,组成有限的区别性单位。
2. 音位变体
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语素,是这个音位在具体语音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叫作音位变体。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a/音位就包括[a ]、[ɛ]、[A ]、[ɑ]
等四个音位变体,英语的/t/音位就包括[t‘]和[t ]两个音位变体。音位用双斜线“//”括起来,音位变体是具体的音素,仍然用方括号“[]”括起来。
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没有主次之分,但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放在/ /中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理论上选哪一个都可以,但是选择音位符号通常要考虑哪个比较常用和易于书写,是否便于说明各个变体出现的条件。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对于[a ]、[ɛ]、[A ]、[ɑ]等四个音位变体,多数人选择常用的“a ”作为代表,但也有人选择 “ɑ”。选定音位符号后,属于同一个音位的所有变体在音位标音(宽式标音)中应使用同一个符号来标写。如汉语普通话/a/音位的四个变体在音位标音中就可以统一用/a/来标写。
音位与音素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区别:(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不同。而音位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用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侧重语音的物理、生理属性;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着重分析它的区别功能。
(2)音素的数量是无穷的,而音位则是有限的,音位对那些与意义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不加考虑。
联系: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音位是对发音近似并且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数个音素的概括。可以这样说,音位实际上是抽象的,音素是具体的。
一个音位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音位变体)。音位和音素是抽象的集体与具体的成员的关系。
三、确定音位的原则
早期的注音方法是直音法,音位怎样从音素中概括出来的?首先必须用分布分析方法确认不同音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互补/互混/语音相似。
(一)对立原则
1. 对立
什么是对立?对立指不同的音素能够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且替换以后会引起词的意义的改变。对立原则指凡是处于对立关系的音素属于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中普通话,“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pao 214](饱),如果把[p ]替换成和[p‘],就会变成“跑”,替换成[t ],就会变成“倒”,替换成[t‘],就会变成“讨”,等等,所以,[p ][p‘][t ][t ‘]几个音素是对立的。
2. 确定对立的方法
要进行对比,看看不同的音素是否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何检查一个音素是否能区别意义的呢?采用三种具体方法:
(1)替换法:把一些音素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进行替换比较,看他们是否能够区别意义,凡属能够区别意义的音素,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同一个音位了。
如:在_u51zi这个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环境中,能够出现并且形成不同词的音素有:步子/铺子/肚子/兔子/裤子/柱子/路子等,都属于不同的音位。
在英语里有这样一些词语:bay(海湾) 、day 、fay (仙女)、gay(愉快) 、hay (干草)、K 、lay 、may 、nay (否定)、pay 、ray (光线)、say 、shay (轻便的马车)、way 。说明了下面音位的存在:/b/d/f/g/h/k/l/m/n/p/r/s/ʃ/w/。
(2)减除法:如果把词中的一个音素取消,词义发生变化,则被取消的音素就是音位,如汉语中的“你”,把[n]取消,成了[i]“以”,可见,[n]是汉语中的音位,起了区别意义的作用。
(3)添加法:如果一个词加上一个音素,词义发生变化,加上去的音素也是音位,如“梯”tī,加上“ê”就成了“贴”tiē,由“梯”变成了“贴”,起了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ε]是一个音位。
3. 思考
根据以下用国际音标转写的芬兰语单词材料,说明 [d]与[t]在芬兰语中分别属于几个音位,为什么?
[ku:zi]六 [kade]妒忌 [madon]虫子 [li:za]丽莎(人名)[kadot]失败
[matn]毡子 [kate]覆盖 [katot]屋顶 [li:sa]丽莎(人名) [ku:si]六
对立关系是划分音位的主要依据。如果音素之间不对立,一般要合并成一个音位。具体的情况要看下面的互补原则和互混原则。
(二)音位和互混
1. 互混:指能够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且替换以后不会引起词的意义改变的音素关系。互混原则指处于互混关系的几个音素属于同一个音素。
2. 自由变体: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而不能区别意义的这几个音素叫做自由变体。例如,以上芬兰语中sz 是互混关系,属于同一个音位。在湖南方言中,声母[l ][n ]不分,“脑”发成[nao ]或[lao ]都可以,当地人都会清楚而不会引起歧义。
(三)互补原则
1. 互补:互补指的是不同的音素不会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互补原则,指的是凡是互补关系的音素就有可能合并成一个音位。
例如,在英语中中,[t ]和[t‘]两个音素,[t ]只出现在[s ]后面,而[t‘]则不能出现在[s ]后面。也就是说,这两个音素不会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如果,把[s ]后面的[t ]发成[t‘],例如将[st p ]发成[st‘ p ],只会让人觉得不地道,但却不能区别词义。因此,这两个音素是互补的。
为什么说汉语拼音符号gkh 和jqx 记录的两组音素是互补分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什么没有把它们合并成一个音位?
不拼写相同的韵母,互补;由于相似性不强,语音差别明显,不合并为一个音位。互补的音素是否合并为一个音位,还要进一步考虑相似的原则。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在语音上还应该是近似的,至少本地人听起来比较近似,音感差异大,即使是互补关系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四)语音相似原则
1. 什么是语音相似。语音相似指的是两个或几个音发音特点上有相似之处。语音相似原则,指的是,凡是处于互补分布,发音特点又相似的音素肯定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
例如,上面所举的英语中的[t ]和[t‘]两个音素,都是舌尖前、清、塞辅音,在发音部位、清浊和阻碍方式上都相同,不同的只有一点,前者是“不送气”音后者“送气”音。所以这两个音相似。
2. 条件变体:指的是属于同一音位且具有互补关系一组音素。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而且在语音上相似。例如,英语中的[p h ]、[p ]两个音素就是/p/音位的条件变体:[p h ]只出现在单词的开头,[p ]只出现在[s ]后面。这些音素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而是有条件地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因此称为“条件变体”。
3. 思考
[l][ɫ](腭化) [l̥](清音化)是/l /音位的3个条件变体,它们的分布相互补充。运用以下用国际音标转写的英语单词材料,写出每个条件变体出现的语音环境或者分布条件。
[let] [liv] [luk] [blu:] [glæd] [ fi:ɫ]
[fuɫ] [puɫ] [heɫp] [kl̥i :n] [kl̥a im] [sl̥i p]
在英语里,[l]只出现在音节开头或者浊辅音与元音之间,如let/glass;清音化的边音[l]只出现在清辅音与元音之间,如class /sleep ;舌根化的浊边音[ɫ]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或者元音之后,如pool/milk。
(五)附加原则
1. 历史原则:归纳共时的语音系统,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好能同语音历史吻和。例如,汉语普通话的“ian ”、“üan ”中的“a ”,如果认为是[ɛ],和“ie ”中的[ɛ],就可能被归到/e/中,但是,还是归到了/a/中,这就是考虑了历史原则。因为在有的方言中,“ian ”还是读[an ]。
2. 对称原则:归纳出来的音位系统应该尽可能对称。
结合“担心——当心”、“忙——慢——南”等例子的对比,从理论上证明在汉语拼音中不能用n 代替ng ,但是可以用m 代替ng 。
因为n 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前后,出现在后面会与ng 形成对立;m 只出现在音节前面,不会引起对立,是互补,并且语音也比较相似,都是鼻音,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但是,从对称性上来看,汉语普通话有/p、t 、k/和/p‘、t‘、k
因此,分成两个音位较好,这样可以形成平行对称的语音系统。这也符合历史原则。
3. 经济原则:归纳出来的音位系统应该十分简明。i/-i(前)/-i(后)
4. 系统原则:系统原则指的是被归纳的音素必须同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不能跨越语言系统归纳音位。例如,不能笼统地问[t ]和[t‘]是不是一个音位。如果在英语中,是一个音位,而在汉语中则是2个音位。
四、归纳音位的意义
每一个语言,它实际上使用的音素也是比较繁多的。如果把出现的每一个音素都做成字母,让人们学习,那么这门语言将是十分繁琐的。所以,无论是面对一个只有口语的语言,还是调查一个陌生的语言,都要尽量把该语言所出现的所有音素归纳成音位,简单明了地表现出语音系统。这样,在为一个的语言创制字母并对它进行描写和记录时候,就可以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
教学总结:音位的对立与互补、自由变体与条件变体都易使人困扰,要注意结合实践来学习掌握。
思考:现代汉语书对普通话音位系统的归纳差异,你赞成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