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组合训练二(老师)

阅读组合训练

一、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 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 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 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 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 这样的叫我惊讶, 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 关注那 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 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 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 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 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 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 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 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 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 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 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 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 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 自以为对儿子了如 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 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 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 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 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 我为 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 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 他从 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 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 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 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 对于一个走向成年 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 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 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 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 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 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 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比方我在书店买书 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 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 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 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 所以, 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 奈 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 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 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1.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解释“忘年交”的含义。(3 分) 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成为互为知己的 朋友。 2.当“我”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 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 分)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具体含义。(4 分) (1)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 本本继承下来。(2 分) 指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如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等。 (2)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2 分) ①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对我工作的尊重和理解;②没有 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和对文学的热爱;③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 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对别人的尊重;④自己缴学费,自食其力。 4.文中写道: “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 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 你有同感吗?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句话 的理解。(要求:说真话,书写工整,50 字左右,5 分)

二、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 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 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 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 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 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 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 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 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 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 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 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 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 杨树一样的儿子, 多么让她骄傲。 她轻言慢语说: “我 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 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 “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 “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 洗洗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 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来,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 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 知道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 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 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 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我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 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 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 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 他们或许贫穷, 或许丑陋。 或许木纳, 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 踏。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 分)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 尴尬:女生没有礼貌的言行被老师撞见而感到难为情,因而神色态度不自然。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2 分) ①背驼貌丑的母亲满心欢喜的给儿子送东西,儿子却觉得母亲丢人,怪母亲来校,态度恶 劣。②女生嫌父亲买的衣服不好,无理对待父亲。 3.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2 分) 自己的父母以及所有深爱我们的亲人。 4.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4 分)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2 分)母亲背驼貌丑,行动困难,但背上的包却那样的大,突出了 母爱的伟大。(1 分)外貌、动作描写也为下文子嫌母丑埋下伏笔。 5.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 自己说些什么?(3 分)

三、乡村教师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 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 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 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 方。 而现在, 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 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 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 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 13 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 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 13 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 教孩子们不要慌张, 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 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 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 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 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 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 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 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 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 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插叙。(1 分)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 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 “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 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4 分) 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 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英雄壮举…… “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 感悟到了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舍身忘死;感悟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情情无价; 感悟到了什么叫人道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 四、阅读《门前三五步》(吴金良),回答问题(30 分) ①门前三五步是他的活动范围。他渴望着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可是,他用板凳走路。 ②十岁的时候,一天,姐姐和她的同学要去春游。他倚在床上,瞪大了眼睛,叨念着: “姐姐,我也想去。”声音很低,姐姐却听见了。四目相视,他畏怯地躲开了姐姐的眼睛, 低下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两只手在胸前绞呀扭呀。姐姐噙着泪,满足了他。这是他记忆 中唯一的一次“远足”。 ③看着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看着人们飞跑着去追那将要起动的汽车,他的心,常常 被那无可奈何的凄楚浸得发酸。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 生活的节奏。但是,能力赶不上欲望的悲哀,每一次都那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④修鞋的摊子摆在门口, 他默默地守着它。 垂着眼皮, 悄悄地看着行人们的腿和脚。 腿, 脚,一双,又一双,健壮,有力。他多想也有这样的一双腿和脚呀!“哪怕只有一天,不, 半天也够了。”他想。 ⑤“师傅,给钉个后跟。”“谢谢您了,师傅。”是啊,一开口,人家就叫“师傅”。 “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 ⑥呼啦啦,一群青年围了上来。是附近工厂的工人们。他认识他们。每天,他用那双呆 滞的眼睛,迎他们来,送他们走。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 场。 ⑦“喂,师傅,我们的鞋都钉后跟。要皮的。”为首的坐在他面前的马扎上。捏住板凳 的手松开了,他看见的是微笑。 ⑧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儿,手都禁不住微 微发抖了。 ⑨最后一只鞋修好,青年们一涌而上。所有家什,眨眼间搬进了屋里。“干什么?你们 干什么?”他张大了眼睛。 “没什么,师傅,您也该有个星期日了。上公园,怎么样?”哦, 原来如此!他又垂下眼皮:“我是个残废。”“今天我们过团日。”答非所问。 ⑩他“登”上了万春亭。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他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 今天他又坐在这儿了,深情地望着行人们的腿和脚。他的活动范围,还是门前的三五步。 1.小说写了附近工厂的青年工人们和“他”之间的哪些事情?(4 分) 青年工人请他修鞋,邀请他参加团日活动。 2.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请将她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6 分) 句子: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 作用:体现出他在青年工人的帮助、关心 下得到的快乐与幸福。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1)“‘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 实实的”依据中“盖”字,有什么作用? (1)担心与自卑。 (2)“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句子中 接连用了三个“去”字,有什么作用? (2)真切地表现了他渴望自己能够像正常人一般地生活。 4.青年工人们是从哪两个方面关心残疾人的?(6 分) 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 5.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国家也日益强盛。但是我们身边也存在很多弱势群体,文中就描述了 一个残疾人的心理状态。的确,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弱者,请结合文章内容,练习 实际谈谈你对弱势群体的看法。(6 分)

 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 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 ② ③ ④ 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 、吴溥 与艮、胡靖 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 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 ⑤ 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 。” ⑥ 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 死矣。 (节选自《明史·王艮传》) 【注释】①燕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 年号建文。建文四年(1402 年),被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以“清 君侧”的名义,兴兵南下,来夺侄子的皇位。②〔解缙〕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 ③〔吴溥〕字德润,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④〔胡靖〕明朝福建南平人。⑤〔豚〕小 猪,亦泛指猪。⑥〔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吾不可复生矣 A.吾不可/复生矣 B.吾不可复/生矣 C.吾/不可复生矣 D.吾不可复生/矣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三人去( 离开 ) (2)语未毕(完结、结束 )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的意思。 吃了人家俸禄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 4.这篇短文写王艮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试举例分析。 面对燕兵破城,王艮为主“饮鸠”殉职,此为正面描写;隔壁胡靖却乎:“外喧甚,谨视 豚。”此为侧面描写,反衬王艮的忠贞。 5.读罢此文,请你简明扼要地评价一下王艮其人。 中心侍主;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义字当先;刚毅,从容,为人耿直。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方舆胜览》 [注释] [媪]ǎo,年老的妇女。 1.翻译句子:(2 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妇人的话感动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学完。 2.读完此文谈谈你的感想。(2 分) 无 论 做 什 么 事 情 , 只 要 有 恒 心 , 一 定 会 成 功 的 , 功 夫 不 负 有 心 人。 七、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 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 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 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 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1 分) 1.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1 分) 还通旋 齐通剂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 (2)不治将益深( 更加 ) (3)桓侯故使人问( 派 ) (4)使人索扁鹊( 寻找 ) 3.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 分)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从文中“疾在腠理”、“病在肌肤 ”、“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 越来越严重。 4.翻译下面句子(2 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阅读组合训练

一、父子应是忘年交 冯骥才

儿子考上大学时,闲话中提到费用。他忽然说:“从上初中开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钱缴 学费。”我和妻子都吃了一惊。我们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没想到这种事。 我问他:“你哪来的钱?” “平时的零花钱,还有以前过年的压岁钱,攒的。”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钱?”我犹然不解。 他不语。事后妻子告诉我,他说:“我要像爸爸那样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对他肃然 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长大了。那个整天和我踢球、较量、打闹并被我爱抚的捉弄着的男孩 儿已然倏忽远去。人长大不是身体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现的软髭和颈下凸起的喉结,而是一 种成熟,一种独立人格的出现。但究竟他是怎样不声不响、不落痕迹的渐渐成长,忽然一天 这样的叫我惊讶, 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关注于人生的季节和社会的时令, 关注那 每一朵嫩苞一节枯枝一块阴影和一片阳光, 关注笔尖下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和每一个词语的准 确,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边却早已悄悄发生变化的儿子? 我把这感觉告诉给朋友,朋友们全都笑了,原来在所有的父亲心目中,儿子永远是夹生 的。 对于天下的男人们,做父亲的经历各不一样,但做父亲的感觉却大致相同。这感觉一半 来自天性,一半来自传统。 1976 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铺。“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扑向儿子的小 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全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的捍卫 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 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至于来自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便是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 态„„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 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 本本继承下来。 这是一种“传统感觉”,也是一种“父亲文化”。 我们就是在这一半天性一半传统中, 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着父亲。 自以为对儿子了如 指掌,一切一切,尽收眼底,可是等到儿子一旦长大成人,才惊奇的发现自己竟然对他一无 所知。最熟悉的变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远,对话忽然中断,交流出现阻隔。弄不好 还可能会失去他。 人们把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给“代沟”这个字眼儿,却不清楚每个父亲都会面临重新与 儿子相处的问题。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 这看作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 我为 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 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 他从 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 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 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种幸福。 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 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 对于一个走向成年 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

我开始尽量不向他讲道理, 哪怕这道理千真万确, 我只是把这道理作为一种体会表达出 来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时,他才介入进来。我们对彼此的世界,不 打扰,不闯入,不指手画脚,这才是男人间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欢用语言张扬情感,崇尚 行动本身;他习惯于克制激动,同时把这激动用隐藏的方式保留起来。 我们的性格刚好相反, 我却学会用他这种心领神会的方式与他交流。 比方我在书店买书 时,常常会挑选几本他喜欢的书,回家后便不吭声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为我这样做事。 他不喜欢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样的必然。如果这需要印证,就去看一 看他的眼睛——儿子望着父亲的目光, 总是一种彻底的忠诚。 所以, 我给他翻译的埃里克· 奈 特那本著名的小说《好狗莱希》写的序文,故意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忠诚的价值胜过金子。 儿子,在孩提时代是一种含意。但长成人后就变了,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又是 朋友,是一个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 幸福,才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1.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解释“忘年交”的含义。(3 分) 年龄或辈分不同的人之间结成的知心朋友。除去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之外,成为互为知己的 朋友。 2.当“我”认识到“代沟”不足以阻碍父子之间成为“忘年交”后,“我”与儿子是怎样相 处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 分)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具体含义。(4 分) (1)每一代人都从长辈那里感受这种父亲的专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亲就将这种专利原原 本本继承下来。(2 分) 指传统的做父亲的感觉,如长者的尊严,教导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视角与姿态等。 (2)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2 分) ①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对我工作的尊重和理解;②没有 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和对文学的热爱;③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 别人的东西产生过好奇与艳羡,对别人的尊重;④自己缴学费,自食其力。 4.文中写道: “只有真正成为这种互为知己的忘年交,我们才获得圆满的做父子的幸福,才 拥有了实实在在又温馨完美的人生。 ” 你有同感吗?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这句话 的理解。(要求:说真话,书写工整,50 字左右,5 分)

二、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的日子,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 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 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 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 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 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 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 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 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 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 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 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 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 杨树一样的儿子, 多么让她骄傲。 她轻言慢语说: “我 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 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 “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 “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 洗洗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 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来,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 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 知道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 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 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 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我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 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 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 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 他们或许贫穷, 或许丑陋。 或许木纳, 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 踏。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 分)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 尴尬:女生没有礼貌的言行被老师撞见而感到难为情,因而神色态度不自然。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2 分) ①背驼貌丑的母亲满心欢喜的给儿子送东西,儿子却觉得母亲丢人,怪母亲来校,态度恶 劣。②女生嫌父亲买的衣服不好,无理对待父亲。 3.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2 分) 自己的父母以及所有深爱我们的亲人。 4.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4 分)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2 分)母亲背驼貌丑,行动困难,但背上的包却那样的大,突出了 母爱的伟大。(1 分)外貌、动作描写也为下文子嫌母丑埋下伏笔。 5.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 自己说些什么?(3 分)

三、乡村教师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 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 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 里以外就进不去了。 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 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 方。 而现在, 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 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 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 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 13 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讲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 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 13 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 教孩子们不要慌张, 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 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 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 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 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 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 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 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 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 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 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插叙。(1 分)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 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 “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 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这是为什么?(4 分) 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 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联想到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感人泪下英雄壮举…… “天地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坚强、 感悟到了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舍身忘死;感悟到了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情情无价; 感悟到了什么叫人道主义精神、什么叫国际主义精神…… 四、阅读《门前三五步》(吴金良),回答问题(30 分) ①门前三五步是他的活动范围。他渴望着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可是,他用板凳走路。 ②十岁的时候,一天,姐姐和她的同学要去春游。他倚在床上,瞪大了眼睛,叨念着: “姐姐,我也想去。”声音很低,姐姐却听见了。四目相视,他畏怯地躲开了姐姐的眼睛, 低下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两只手在胸前绞呀扭呀。姐姐噙着泪,满足了他。这是他记忆 中唯一的一次“远足”。 ③看着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看着人们飞跑着去追那将要起动的汽车,他的心,常常 被那无可奈何的凄楚浸得发酸。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 生活的节奏。但是,能力赶不上欲望的悲哀,每一次都那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④修鞋的摊子摆在门口, 他默默地守着它。 垂着眼皮, 悄悄地看着行人们的腿和脚。 腿, 脚,一双,又一双,健壮,有力。他多想也有这样的一双腿和脚呀!“哪怕只有一天,不, 半天也够了。”他想。 ⑤“师傅,给钉个后跟。”“谢谢您了,师傅。”是啊,一开口,人家就叫“师傅”。 “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 ⑥呼啦啦,一群青年围了上来。是附近工厂的工人们。他认识他们。每天,他用那双呆 滞的眼睛,迎他们来,送他们走。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 场。 ⑦“喂,师傅,我们的鞋都钉后跟。要皮的。”为首的坐在他面前的马扎上。捏住板凳 的手松开了,他看见的是微笑。 ⑧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儿,手都禁不住微 微发抖了。 ⑨最后一只鞋修好,青年们一涌而上。所有家什,眨眼间搬进了屋里。“干什么?你们 干什么?”他张大了眼睛。 “没什么,师傅,您也该有个星期日了。上公园,怎么样?”哦, 原来如此!他又垂下眼皮:“我是个残废。”“今天我们过团日。”答非所问。 ⑩他“登”上了万春亭。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他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 今天他又坐在这儿了,深情地望着行人们的腿和脚。他的活动范围,还是门前的三五步。 1.小说写了附近工厂的青年工人们和“他”之间的哪些事情?(4 分) 青年工人请他修鞋,邀请他参加团日活动。 2.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请将她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6 分) 句子: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 作用:体现出他在青年工人的帮助、关心 下得到的快乐与幸福。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1)“‘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 实实的”依据中“盖”字,有什么作用? (1)担心与自卑。 (2)“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句子中 接连用了三个“去”字,有什么作用? (2)真切地表现了他渴望自己能够像正常人一般地生活。 4.青年工人们是从哪两个方面关心残疾人的?(6 分) 生活方面和精神方面。 5.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国家也日益强盛。但是我们身边也存在很多弱势群体,文中就描述了 一个残疾人的心理状态。的确,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弱者,请结合文章内容,练习 实际谈谈你对弱势群体的看法。(6 分)

 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建文二年进士。燕兵 薄京城。艮与妻子诀曰:“食人之禄者,死 ② ③ ④ 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解缙 、吴溥 与艮、胡靖 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 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 ⑤ 大佳事。”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 。” ⑥ 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 死矣。 (节选自《明史·王艮传》) 【注释】①燕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惠帝, 年号建文。建文四年(1402 年),被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以“清 君侧”的名义,兴兵南下,来夺侄子的皇位。②〔解缙〕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 ③〔吴溥〕字德润,崇仁县人,名儒吴与弼之父。④〔胡靖〕明朝福建南平人。⑤〔豚〕小 猪,亦泛指猪。⑥〔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吾不可复生矣 A.吾不可/复生矣 B.吾不可复/生矣 C.吾/不可复生矣 D.吾不可复生/矣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三人去( 离开 ) (2)语未毕(完结、结束 ) 3.用自己的话说说“食人之禄者,死人之事”的意思。 吃了人家俸禄的人,就要为人家效命,面临危险,当为人死,这是大义之事。 4.这篇短文写王艮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试举例分析。 面对燕兵破城,王艮为主“饮鸠”殉职,此为正面描写;隔壁胡靖却乎:“外喧甚,谨视 豚。”此为侧面描写,反衬王艮的忠贞。 5.读罢此文,请你简明扼要地评价一下王艮其人。 中心侍主;面对死亡,大义凛然,义字当先;刚毅,从容,为人耿直。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方舆胜览》 [注释] [媪]ǎo,年老的妇女。 1.翻译句子:(2 分)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妇人的话感动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学完。 2.读完此文谈谈你的感想。(2 分) 无 论 做 什 么 事 情 , 只 要 有 恒 心 , 一 定 会 成 功 的 , 功 夫 不 负 有 心 人。 七、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 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 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 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 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1 分) 1.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1 分) 还通旋 齐通剂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 (2)不治将益深( 更加 ) (3)桓侯故使人问( 派 ) (4)使人索扁鹊( 寻找 ) 3.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 分)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从文中“疾在腠理”、“病在肌肤 ”、“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 越来越严重。 4.翻译下面句子(2 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相关文章

  • 曾老师原创:成长作文--六要素齐全的叙事
  • 第一单元    学会叙事 第二讲    六要素齐备的概括性叙事 上一讲,我们从人物.行为.时态三个要素的角度,讲述了笼统而高度概括的叙事方法极其在写作实践中的运用.以这种叙事方法叙说事件,只描述了人物及其行为的整体外缘轮廓,是剪影似的叙事. ...查看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一)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 绩,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重要,高三有效的复习方法也非常重要.临 考阶段的复习,应分清轻重缓急,不断总结提高.轻重缓急,指属于 记忆方面的内容, 如名句名篇, 可 ...查看


  • 湘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 湘少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按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分级,六年级上学期是学生进入国家二级阶段的第三个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及认知发展特点,听说能力的要求更高.读写能力的要求加强.因此,本学 ...查看


  •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解析
  •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解析 六年级上册的教材与五年级上.下册的结构.板块设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中的主句型在 Let's talk 部分只要求达到听.说.认读,在 Read and wri ...查看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备考策略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备考策略 一.复习备考的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水平测试主要是体现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思想情感 ...查看


  • 英语自然拼读法及自然拼读练习表
  • 英语自然拼读法 英语自然拼读法[1]是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小朋友阅读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通过直接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从而达到"看字读音,听音辨字"的神奇效果. ...查看


  • 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研究研究报告
  • 群文阅读,让语文教学绽放异样的光彩! --"群文阅读的组文形式研究"研究报告 成华小学四年级语文组 戢 晓 颜晓萍 程丽萍 唐 黎 李 悦 一.研究缘起 时代已经步入信息化,需要阅读的材料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视野,快速阅读 ...查看


  • 英语学科分析
  • 中考及高考考什么 中考考察内容 一. 学会使用1500-1600单词和200-300短语和固定搭配. 二. 语法:(总共14个项目:九大词类+构词法+句子).具体如下: (一) 名词 1. 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2. 不可数名词 3. 专有 ...查看


  • 高三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高三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本年度我但任高三语文课.针对高三教学的特点,特拟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9).(10)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