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现代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痼疾 卑怯灰暗的人生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其全部小说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写的最好的,还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他的教育小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暴露出了教育战线的黑暗内幕,刻画出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卑琐、病态的灰色人生,短篇小说《 潘 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25年。

作品分析:

主题:《潘先生在难中》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人物形象: 潘先生是一个谦卑利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稍有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一旦脱离险境,又开始随遇而安,沾沾自喜。战争还没有来,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挈妇将雏举家张惶逃往上海,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灭顶之灾,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其次,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安,往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 潘 先生全家费尽周折来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又听到了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意思,他想遵从教育局长的旨意,表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又舍不得留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想守在妻儿身边,又怕被教育局长“趁此淘汰”,最后,“更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还是回去。第三,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六神无主,又装腔作势,高谈临危不惧的大道理。 潘 先生一听到铁路不通,立刻就跑到十字会缴纳会费,以换取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就这也觉得不安全,风声一紧,又赶紧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寻求洋人的庇护,尽管自己是被迫回到上海的,却在写给学生家长的通告上,讲了一大堆的大道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大家若无其事地把孩子送来上课。第四,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明明深受军阀混战的牵累,也知道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又当仁不让地为反动当局写起歌颂军阀的条幅来标语来。 通过潘 先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小说主要突出了 潘 先生的利己主义的性格特点,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活化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灰色的卑琐人生。通过对小人物在战争的惊恐中苟全性命的艰难处境,和他们灰色卑琐而无奈的人生的描绘, 通过潘 先生形象的塑造,作者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和性格特点,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的混乱是教育处于委琐状态的根本原因,这是其形象的主要意义。可以说, 潘 先生的处事态度和性格弱点,正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痼疾,甚至就象看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艺术成就:

叶圣陶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茅盾评论他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是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为主要特色的作家。冷静、客观、写实,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首先,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来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小说以潘先生的行踪为线索,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白描的手法描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叶圣陶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感情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等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加任何主观的发挥和评价,如对潘先生形象的成功塑造就是一个范例,用潘先生的行踪串起一连串的事件、行动,在事实的对照中不动声色地进行讽刺,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暗暗发出冷光。其次,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致力于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灵魂。在刻划人物的时候,注重对其内心世界的展示和发掘,从而准确地展现出人物在世事变化中的不同心态,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如潘 先生向红十字会企求庇护一段尤为精彩。第三,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再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小说对 潘 先生在难中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这些是靠一系列的细节来完成的,通过这一连串的细节,真切地展现出 潘 先生卑琐的心灵。如对潘先生两次不同的喊车细节的描写,第一次是在他历经千辛万苦挤出车站时,喊黄包车声色“威严”,还伴着傲慢的手势,老到地和车夫讨价还价,处处流露出他那种从危难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和洋洋自得的心理。另一次是在他回到家乡后,听说正安失守时,胡乱地包

起包裹,张惶的出门,人未到,喊车声先到了,顾不得讲价就迫不及待地跳上车,连催快跑。两次喊车截然不同的行为,折射出人物自身前后鲜明对立的心理和一个苍白、空虚、懦弱的灰色灵魂。第四,结构严谨,结尾巧妙,语言朴实、准确、凝炼、纯净,富于表现力。叶圣陶的小说结构严谨,结尾潘先生肉麻的歌颂军阀,是为“保全自己”而抛弃了是非和原则,表现出了小市民的最劣根性,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小说的语言也没有五四作家所常有的欧化气味,十分讲究规范化,经得起推敲和咀嚼。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潘 先生的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 结合作品论述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现代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精神痼疾 卑怯灰暗的人生

——《潘先生在难中》赏析

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在其全部小说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的小说常常揭示下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但写的最好的,还是小市民和具有小市民习性的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他的教育小说用冷静客观的态度暴露出了教育战线的黑暗内幕,刻画出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卑琐、病态的灰色人生,短篇小说《 潘 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925年。

作品分析:

主题:《潘先生在难中》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 潘 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 潘 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人物形象: 潘先生是一个谦卑利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稍有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一旦脱离险境,又开始随遇而安,沾沾自喜。战争还没有来,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挈妇将雏举家张惶逃往上海,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灭顶之灾,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其次,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安,往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 潘 先生全家费尽周折来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又听到了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意思,他想遵从教育局长的旨意,表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又舍不得留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想守在妻儿身边,又怕被教育局长“趁此淘汰”,最后,“更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还是回去。第三,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六神无主,又装腔作势,高谈临危不惧的大道理。 潘 先生一听到铁路不通,立刻就跑到十字会缴纳会费,以换取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就这也觉得不安全,风声一紧,又赶紧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寻求洋人的庇护,尽管自己是被迫回到上海的,却在写给学生家长的通告上,讲了一大堆的大道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大家若无其事地把孩子送来上课。第四,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明明深受军阀混战的牵累,也知道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又当仁不让地为反动当局写起歌颂军阀的条幅来标语来。 通过潘 先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小说主要突出了 潘 先生的利己主义的性格特点,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活化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灰色的卑琐人生。通过对小人物在战争的惊恐中苟全性命的艰难处境,和他们灰色卑琐而无奈的人生的描绘, 通过潘 先生形象的塑造,作者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和性格特点,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的混乱是教育处于委琐状态的根本原因,这是其形象的主要意义。可以说, 潘 先生的处事态度和性格弱点,正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痼疾,甚至就象看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艺术成就:

叶圣陶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茅盾评论他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是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为主要特色的作家。冷静、客观、写实,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首先,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来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小说以潘先生的行踪为线索,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白描的手法描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叶圣陶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感情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等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加任何主观的发挥和评价,如对潘先生形象的成功塑造就是一个范例,用潘先生的行踪串起一连串的事件、行动,在事实的对照中不动声色地进行讽刺,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暗暗发出冷光。其次,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致力于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灵魂。在刻划人物的时候,注重对其内心世界的展示和发掘,从而准确地展现出人物在世事变化中的不同心态,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如潘 先生向红十字会企求庇护一段尤为精彩。第三,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再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小说对 潘 先生在难中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这些是靠一系列的细节来完成的,通过这一连串的细节,真切地展现出 潘 先生卑琐的心灵。如对潘先生两次不同的喊车细节的描写,第一次是在他历经千辛万苦挤出车站时,喊黄包车声色“威严”,还伴着傲慢的手势,老到地和车夫讨价还价,处处流露出他那种从危难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和洋洋自得的心理。另一次是在他回到家乡后,听说正安失守时,胡乱地包

起包裹,张惶的出门,人未到,喊车声先到了,顾不得讲价就迫不及待地跳上车,连催快跑。两次喊车截然不同的行为,折射出人物自身前后鲜明对立的心理和一个苍白、空虚、懦弱的灰色灵魂。第四,结构严谨,结尾巧妙,语言朴实、准确、凝炼、纯净,富于表现力。叶圣陶的小说结构严谨,结尾潘先生肉麻的歌颂军阀,是为“保全自己”而抛弃了是非和原则,表现出了小市民的最劣根性,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小说的语言也没有五四作家所常有的欧化气味,十分讲究规范化,经得起推敲和咀嚼。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潘 先生的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2、 结合作品论述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关文章

  • [排局赏析]陆小明先生象棋精彩排局[调兵遣将](非连照胜)
  •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51 山西新鼓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自象棋世界 点击查看:?[新鼓源传媒]"新鼓源"这是你第一次见到的名字吗? 标题: <调兵遣将>(非连照胜) ...查看


  • 郭沫若诗集-专题研究
  •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郭沫若的诗<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看溜冰) 郭沫若 雪浪锁云燕,水面横天,刀鞋对对剪冰船.人似流星飞过去,快活无边. 举目尽青年,争著先鞭,<逍遥游>又入新篇.地上乐园今实现,转 ...查看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 ...查看


  • 赵朴初先生[宽心谣]赏析
  • 赵朴初先生<宽心谣>赏析 岩 明 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少荤多素日三餐 ...查看


  • 凌一二先生格言联赏析
  • 一心对出新天地  二句联成零距离 --凌一二先生格言联赏析 湖南长沙/钟胜天 由湖南郴州琢磨斋主凌一二先生原创格言联作,湖南安化穿砚斋主梁大宏先生挥毫书就,且经70多位联界精英妙笔品鉴,最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格言联墨品鉴> ...查看


  • 塞缪尔·约翰逊[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两个英译本赏析
  • 教学研究 塞缪尔·约翰逊<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两个英译本赏析 苏豪斐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英国十八世纪学者塞缪尔·约翰逊,以他所编撰的<英文辞典>而在文坛享有盛名,影响至今.但他于1755年 ...查看


  • 好句及赏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 [赏析]保尔是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 ...查看


  • 鲁迅[腊叶]的赏析
  • 谢绍平 11中本(1)班 2011014123 鲁迅<腊叶>的赏析 在<野草>这本充满奇特想象的散文诗集中,也有一两篇优美的抒情文字,这一篇<腊叶>,含着淡淡的柔情,犹如为鲁迅那孤独的灵魂找到一丝慰藉. ...查看


  • 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卷赏析
  • 2014年04月30日 11:23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劳继雄 1983年8月,我随全国书画鉴定组专家在鉴看当时故宫暂保管的一批抄家书画中,曾见一幅元代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卷.纸本.墨笔,自署"至正四年(1344) 时年七十有六&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