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的故事

【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

【成语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典故】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墨子·鲁问》

【释义】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实事求是

【近义词】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实事求是

【反义词】力不从心、不自量力、力所不及

【成语造句】

◎ 这就启示我们,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充分研究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分出层次,"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确定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循序渐进,循循善诱,逐步提高。

【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

【成语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典故】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我道,则翟将往,量腹面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墨子·鲁问》

【释义】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实事求是

【近义词】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实事求是

【反义词】力不从心、不自量力、力所不及

【成语造句】

◎ 这就启示我们,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充分研究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分出层次,"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确定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循序渐进,循循善诱,逐步提高。


相关文章

  •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的故事
  • [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 [成语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量体裁衣
  • [拼音]liàng tǐ cái yī [成语故事]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 ...查看


  • 记叙文的体裁特征及其文体分析方法
  • 第20卷第5期2007年9月 Vol.20No.5September,2007 soil17的粮油Bloghttp://blog.cngrain.com/Blog/Blog.aspx?ID=11155 记叙文的体裁特征及其文体分析方法 康传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自相矛盾
  •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 ...查看


  • 现代文学体裁知识
  • 现代文学体裁知识--几种文体简介 [前言] 随着语文洗呢课程学习和第一轮复习的推进,语文基础知识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大,语文基础知识的缺漏越来越明显,而基础知识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基础,说明它是任何能力.方法.技巧等 ...查看


  • 爱情不是童话里的故事
  • 爱情很美,美得就像童话里的故事,但是如果爱情脱离了现实,就会缺少生长的阳光与土壤,再美的爱情也只能成为童话里的故事! 也许你们相遇很美,在车上相遇也许只有需要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在网上相遇也许只因为一句能引起共鸣的一句话语,但是这只能是一种好 ...查看


  • 关于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 在<哲学常识>教材第一课"物质"的概念中,第一课"意识的本质"中分别提到了"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概念..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可回避,是学生 ...查看


  •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 寓言 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和(植物)或其他事物.寓言在创作上常用(拟人)和( ...查看


  • 杂谈英国小说的起源
  • 英国的第一部小说究竟于何年出自何人笔下,评论界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约翰・班扬(JohnBunyan)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有人说是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