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0904014112 姓名:袁宛英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理论漫谈
摘要:通过介绍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工业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实现环境管理与规划规定的目
标,这是一个环境管理的过程,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环境规划与管理两个角
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生态理论的特点,提出生态理论的应用,最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理论进行总
结,文章主旨在于阐述生态学理论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生态学理论;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体系,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有些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见解,并把它上升到规律和定律的高度。例如,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的生态学五规律,即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化规律和物质输入的平衡规律。陈昌笃提出六条生态学一般规律: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和时空有宜。
2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生态学第一定律: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也可称为多效应原理或极限性原理。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也可称为相互联系原理或生态链原理。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也可称为勿干扰原理或生物多样性原理。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程度。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环境对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影响,也只有一定限量的承受能力。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稳定的能力,引起质量上的衰退,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维持自然资源的再生功能和环境质量的恢复能力,不允许超过生物圈的承载能力或容许极限。据事物的极限性原理,对环境系统中各因素的功能限度——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慎重地展开分析研究。
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简单地说,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性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动态变化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环境承载力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即某一时刻环境状态不仅
1
与其自身的运动状态有关,还与人类作用有关。环境承载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全部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强调系统、整体、联系的观点,追求和谐、共生和平衡的状态。
所谓生态链原理系指按照“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的原理,模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工业(产业)系统,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研究现代工业系统运行机制的耦合思想,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学第三定律即生物多样性原理给环境规划与管理提出了转变人类观念和调整人类行为的基本任务,而这种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取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因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成为环境价值观的基础。著名的生态哲学家、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罗尔斯顿说:“在实践中,环境伦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在理论上,它的根本要求是确立意义深远的价值理论,以此为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生命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保罗·泰勒(P W Taylor)提出生命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避免被人类伤害。环境伦理学先驱者李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地球整体主义,主张是要将人“从大地这一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成为这一共同体的平凡一员、一个构成要素”。强调大地并不是一项商品,而是与人共存的一个“社区”他指出:“我们从前虐待大地,是因为将其视为属于我们的一项商品。当我们认清大地是我们属于它的一种社区,我们才可能对其开始尊重与爱护。”
3生态学理论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生态学理论在旅游业的运用即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它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生态旅游管理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生态旅游得到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从而使生态旅游持续、协调和健康地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效益。体现生态旅游部分思想的旅游规划早于生态旅游本身的历史,主要表现是旅游规划引入生态学的思想。生态旅游一词出现以后,对其规划研究更为重视,表现为一批论述生态旅游规划的专著与论文出版,如《生态旅游走向繁荣: 开发和管理规划》,《生态旅游: 规划与管理者指南》。但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仅对基础性与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Rollins 等人在分析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适合中国国情,将其运用到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中,会有助于解决人为活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杨桂华等人概括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的十大原则:承载力控制原则、原汁原味原则、社区居民参与原则、环境教育原则、依法开发原则、资源和知识有价原则、清洁生产原则、资金回投原则、技术培训原则、保护游客原则等。这些原则的贯彻保证了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的成功。 4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工业网络是生态工业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是生态工业的具体实践。目前,世界上许多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美国占据多数,加拿大、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也正在迅速发展。日本的藤泽(Fujisawa—shi)生态工业园、山梨市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太平洋水泥生态工业园都已是
学号:0904014112 姓名:袁宛英
著名的生态工业园。我国也正在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国务院已批准建立113个生态工业园,已规划和发展的生态工业园有广西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南海生态工业园区、衢州生态工业园等。在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中的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网络的稳定性,已成为生态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阐述并论证了生态学理论——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在发展生态工业、设计规划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中的应用,使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网络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高效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等在发展生态工业、设计规划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中的具有综合指导作用,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网络不是 自然生态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高效生态系统。这也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5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中的应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园林绿化是指通过栽培植物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它包括城市绿地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植被的维护,其具体目的是保护与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增加城市景观与增强审美功能,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优越条件。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通过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节约能源消耗、维护生态环境,使城市总体规划既具有空间的艺术性,同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园林绿化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原理,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再改造,建立城市绿化系统,在园林中科学地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方案与措施。城市的生态园林绿化建设以和谐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发展与平衡的和谐,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大都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忽略了生态学、美学、经济学的整体规划,对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各生态构成单位的关系认识不足,对生物多样性的组合缺乏系统研究。在园林设计中加入生态平衡设计理念,则从设计初衷上就弥补了传统城市园林设计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满足了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需求,完善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属性,为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创建生态和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越来越要求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和谐共生的双赢道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生态学基本原则,在遵从了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斑块.廊道.基质等理论的基础上,下一步目标和工作重点要着重体现在恢复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和应用上。全方位考虑当地的土壤、水体、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已有资源,环境受损区域还应考虑到园林景观的修复、改造功能,着力减缓和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萎缩,恢复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6结语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制定环境规划方案时要遵循环境经济大
3
系统、生产全过程控制、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元害化的技术路线,以最小的费用实现环境目标,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将企业污染防治规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清洁工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措施和“三废”综合利用措施,在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我们更好的应用生态学理论知识,以得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完美产物。
参考文献:
[1]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58.
[2]钟林生,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0,20(5):844-846.
[3]王灵梅,张金屯.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3.
[4]孙岩,杨军,卓文飞,王新民.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162-164.
[5]茆长荣.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6).
[6]宴君根.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135).
学号:0904014112 姓名:袁宛英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理论漫谈
摘要:通过介绍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工业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实现环境管理与规划规定的目
标,这是一个环境管理的过程,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环境规划与管理两个角
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生态理论的特点,提出生态理论的应用,最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理论进行总
结,文章主旨在于阐述生态学理论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生态学理论;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发展;城市园林绿化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体系,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有些生态学家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见解,并把它上升到规律和定律的高度。例如,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提出的生态学五规律,即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化规律和物质输入的平衡规律。陈昌笃提出六条生态学一般规律: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和时空有宜。
2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生态学第一定律: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也可称为多效应原理或极限性原理。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也可称为相互联系原理或生态链原理。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也可称为勿干扰原理或生物多样性原理。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程度。生态环境系统中的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环境对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影响,也只有一定限量的承受能力。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稳定的能力,引起质量上的衰退,并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维持自然资源的再生功能和环境质量的恢复能力,不允许超过生物圈的承载能力或容许极限。据事物的极限性原理,对环境系统中各因素的功能限度——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慎重地展开分析研究。
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中的定义: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简单地说,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如果将环境这样一个复杂的维持自组织的系统,视为一个容纳废弃物的”容器”,显然是不合适的。环境容量应是一个描述系统性的、与人类社会行为息息相关的动态变化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自组织形式的能力。环境承载力是描述环境状态的重要参量之一,即某一时刻环境状态不仅
1
与其自身的运动状态有关,还与人类作用有关。环境承载力既不是一个纯粹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的量,又不是一个描述人类社会的量,它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是研究环境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据。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全部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强调系统、整体、联系的观点,追求和谐、共生和平衡的状态。
所谓生态链原理系指按照“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的原理,模仿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工业(产业)系统,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研究现代工业系统运行机制的耦合思想,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学第三定律即生物多样性原理给环境规划与管理提出了转变人类观念和调整人类行为的基本任务,而这种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取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因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成为环境价值观的基础。著名的生态哲学家、国际环境伦理学会主席罗尔斯顿说:“在实践中,环境伦理学的根本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在理论上,它的根本要求是确立意义深远的价值理论,以此为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生命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保罗·泰勒(P W Taylor)提出生命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避免被人类伤害。环境伦理学先驱者李奥波德提出了。“大地伦理”-地球整体主义,主张是要将人“从大地这一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成为这一共同体的平凡一员、一个构成要素”。强调大地并不是一项商品,而是与人共存的一个“社区”他指出:“我们从前虐待大地,是因为将其视为属于我们的一项商品。当我们认清大地是我们属于它的一种社区,我们才可能对其开始尊重与爱护。”
3生态学理论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
生态学理论在旅游业的运用即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它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生态旅游管理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生态旅游得到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从而使生态旅游持续、协调和健康地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效益。体现生态旅游部分思想的旅游规划早于生态旅游本身的历史,主要表现是旅游规划引入生态学的思想。生态旅游一词出现以后,对其规划研究更为重视,表现为一批论述生态旅游规划的专著与论文出版,如《生态旅游走向繁荣: 开发和管理规划》,《生态旅游: 规划与管理者指南》。但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仅对基础性与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如Rollins 等人在分析美国、加拿大等国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适合中国国情,将其运用到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中,会有助于解决人为活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杨桂华等人概括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的十大原则:承载力控制原则、原汁原味原则、社区居民参与原则、环境教育原则、依法开发原则、资源和知识有价原则、清洁生产原则、资金回投原则、技术培训原则、保护游客原则等。这些原则的贯彻保证了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的成功。 4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生态工业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工业网络是生态工业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是生态工业的具体实践。目前,世界上许多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美国占据多数,加拿大、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也正在迅速发展。日本的藤泽(Fujisawa—shi)生态工业园、山梨市井底瘦(Kokubo)生态工业园、太平洋水泥生态工业园都已是
学号:0904014112 姓名:袁宛英
著名的生态工业园。我国也正在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国务院已批准建立113个生态工业园,已规划和发展的生态工业园有广西贵港生态工业示范园、南海生态工业园区、衢州生态工业园等。在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中的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网络的稳定性,已成为生态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阐述并论证了生态学理论——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在发展生态工业、设计规划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中的应用,使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网络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高效生态系统。
生态学理论——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等在发展生态工业、设计规划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中的具有综合指导作用,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建立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网络不是 自然生态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的高效生态系统。这也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5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中的应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园林绿化是指通过栽培植物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它包括城市绿地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植被的维护,其具体目的是保护与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增加城市景观与增强审美功能,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优越条件。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通过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节约能源消耗、维护生态环境,使城市总体规划既具有空间的艺术性,同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园林绿化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环境为主导思想,遵循生态学原理,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再改造,建立城市绿化系统,在园林中科学地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方案与措施。城市的生态园林绿化建设以和谐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发展与平衡的和谐,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大都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忽略了生态学、美学、经济学的整体规划,对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各生态构成单位的关系认识不足,对生物多样性的组合缺乏系统研究。在园林设计中加入生态平衡设计理念,则从设计初衷上就弥补了传统城市园林设计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满足了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需求,完善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属性,为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创建生态和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越来越要求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和谐共生的双赢道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生态学基本原则,在遵从了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斑块.廊道.基质等理论的基础上,下一步目标和工作重点要着重体现在恢复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的研究和应用上。全方位考虑当地的土壤、水体、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已有资源,环境受损区域还应考虑到园林景观的修复、改造功能,着力减缓和防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萎缩,恢复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6结语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制定环境规划方案时要遵循环境经济大
3
系统、生产全过程控制、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元害化的技术路线,以最小的费用实现环境目标,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将企业污染防治规划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发展清洁工艺,配套建设污染防治措施和“三废”综合利用措施,在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我们更好的应用生态学理论知识,以得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完美产物。
参考文献:
[1]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58.
[2]钟林生,肖笃宁.生态旅游及其规划与管理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0,20(5):844-846.
[3]王灵梅,张金屯.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工业发展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3.
[4]孙岩,杨军,卓文飞,王新民.生态学理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162-164.
[5]茆长荣.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6).
[6]宴君根.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