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第一课时《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
课型课时设计:
1,
2, 整篇课文分2课时,此为第一课时,定为朗读指导课; 第二课时为鉴赏释疑,定为讲读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和任务:
1、
2、 指导学生实践多角度朗读课文的方法 理解内容(盼春---绘春---赞春)
教学目标:
1、
2、
3、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理清课文思路。 初步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唤起大家对春天的记忆。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色彩、诗句、景象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大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觉和印象。现在呢,我们来一同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春》。看看我们刚刚说的和朱自清笔下的春有什么异同。 板书:春 二、课前检测
水涨(zh ǎng )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鸟 巢(cháo) 笼(lǒng) 着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抖擞(dǒu sǒu)精神 嘹(liáo)亮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语调、停顿、感情。
2、全班齐读。
3、表演读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五、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悟春天的美
1、默读,提问:描写了春天哪里景物?归纳景物,归纳全文思路。
盼春——绘春——颂春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六、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人教版七年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第一课时《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
课型课时设计:
1,
2, 整篇课文分2课时,此为第一课时,定为朗读指导课; 第二课时为鉴赏释疑,定为讲读课;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和任务:
1、
2、 指导学生实践多角度朗读课文的方法 理解内容(盼春---绘春---赞春)
教学目标:
1、
2、
3、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理清课文思路。 初步感悟春天的美。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唤起大家对春天的记忆。听到“春”这个词,大家脑海里会闪现什么词语、色彩、诗句、景象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大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觉和印象。现在呢,我们来一同学习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春》。看看我们刚刚说的和朱自清笔下的春有什么异同。 板书:春 二、课前检测
水涨(zh ǎng )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鸟 巢(cháo) 笼(lǒng) 着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抖擞(dǒu sǒu)精神 嘹(liáo)亮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语调、停顿、感情。
2、全班齐读。
3、表演读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五、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感悟春天的美
1、默读,提问:描写了春天哪里景物?归纳景物,归纳全文思路。
盼春——绘春——颂春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六、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