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兴刀具

  “曹正兴”刀具有170多年的历史,曾广受武汉市民称赞,有着“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削肉剁骨头样样称便”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变迁,曹正兴刀具很难在市场上寻觅到,但是曹正兴的后人仍然清楚的记得“曹正兴”的兴亡盛衰,甚至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细节。

  

  壹

  

  2012年2月14,《楚商》记者找到了曹正兴刀具的后人曹文显。今年77岁的曹文显,精神矍铄,是曹正兴刀具第四代传人,目前是武汉一中的退休老师。

  在《楚商》记者说明到访的来意之后,曹文显一边热情的招待,一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曹正兴刀具已经消失了,但是我希望通过文字的记载能让人们记住‘曹正兴’,把‘曹正兴’的故事流传下去。”

  曹文显从厨房里拿出了一把近30年的曹正兴菜刀给记者看,虽然刀面有些生锈,但做工很扎实,“我剁骨头时会用这把刀” 。

  曹文显出生那年恰好遇上日本侵华战争,父亲曹万匀就靠生产曹正兴刀具来供一家子生活,而从他从小就看着父亲生产各种刀具。

  “‘曹正兴’最有名的是放血条子,一寸长,杀猪用的刀,从颈子杀到心脏。”曹文显说,其实用得最多的当属菜刀,一把刀用几十年。

  “当时我们请来了一个做刀的老师傅,有几十年的经验,在制作的过程特别的讲究,尤其注重质量,所以曹正兴刀具也有自己的特点。”曹文显说。

  曹文显介绍,曹正兴刀店经两代人的摸索钻研,制作工艺更加考究,在选料、锻坯、夹钢、碎火等主要工序上都十分严格并独具特色。

  “在生产的过程中,首先要把生产出来的刀坯平放在煤油炉上缓缓地移动过去,从烟尘的浓淡来检验刀板的平整度。根据烟子的浓淡可以看出刀板是否平正,厚薄是否均匀,从而确定下一道工序铲板的操作。”曹文显说,这是生产菜刀的一道关键工序,即“热处理”。热处理不好,生产出的菜刀不是废品就是次品,“夹灰卷口”这样的废品就出在这道工序上。当时手艺人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只有凭经验。

  “生产出来的刀要用火石在刀刃上磨擦,根据磨擦时喷出的火花鉴别钢火的软、硬度。如果磨擦时的火花至暗红色,就表明火太软,刀一砍骨头就“卷口”;如果火花是白色,就表明钢火太硬,刀一砍就缺口:如果火花呈现金黄色,就表明钢火恰到好处。”曹文显说,“经过这样精心制作出来的刀,青钢白铁分明,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受到顾客欢迎。”

  因而,曹正兴刀具广受称赞:“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削肉剁骨头样样称便。”

  

  贰

  

  曹正兴刀店的创始人曹月海,系黄陂县祁家湾曹家大湾农民。清道光年间,曹月海带着远房的一个侄儿离乡到汉谋生。由于没有找到工作,而他身带的盘缠用完之后,陷入困境;最终曹月海和其侄儿从事自己的老本生意,靠盘红炉沿街打铁维生。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当年的汉口百业凋敝,刚开始生意也很冷清,打好的菜刀卖不出去。最后,他们就将刀送到肉案上请屠户们试用,用得好再付款,不好不要钱。由于他们打的刀工艺考究,质量过硬,屠户们都喜欢用,于是生意渐渐好起来,声誉也逐渐传开,生产的刀供不应求。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正月,曹月海开始扩大生产,在汉水岸边搭起了简陋的作坊,筹办一盘行炉锻制菜刀。因为是在正月开业,又取兴旺之意,故挂牌“曹正兴”。

  “曹正兴”创业时,除做菜刀外,还兼做屠宰刀、厨刀。曹月海按湖北人喜爱猪牛骨头煨汤的生活习俗,研制出前薄后厚、前切后砍、切砍兼用的锥形板式菜刀。

  曹月海去世后,由其子曹明才当家,由于他善于经营和管理,于同治七年(1868年)在汉口张美之巷(今民生路172号)买了一栋三开间的楼房,正式挂起“曹正兴”的金字招牌。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作坊,楼上住家,生意蒸蒸日上。

  曹正兴刀店除了在工艺上精心制作之外,在销售服务上也有新招。如在招牌上写明“夹灰卷口,包调回换”,只要顾客拿来“夹灰”刀,店内连忙换同样型号的新刀给顾客,并表示歉意,所以,曹正兴刀店的信誉历久不衰,名扬三镇,邻近各省市也慕名前来购刀。

   民国初期,曹正兴刀店传到第三代曹万长(曹明才的侄儿)手里。曹正兴刀具发展到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由于生意的扩大,曹万长与其叔兄几个便从直接生产者转为指挥和管理者。当时开有4盘红炉,雇用工人、学徒、管账先生约20几人。

  随后因军阀混战,汉口各业均受影响,曹正兴刀店也无例外。曹万长为了渡过难关,缩小了生产规模,把生产的初级产品刀坯分散到各家小作坊加工,刀坯经加工制作后刻上曹正兴的商标出售。而曹正兴的拳头产品割肉刀、砍刀、放血条子(杀猪刀)仍由本店生产。经过这样的调整,渡过了难关,生产还有所发展,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日销量高达200把,可获纯利50―60块银元。盛名之下有“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的赞语在民间流传。

  至上世纪30年代初,“曹正兴”繁衍成了一个大家族。当家的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一味享乐,不管生产。店里的生产管理交给管账先生李志安。他把账上的钱拿来挥霍,直到账上的钱都被扯空。

  抗日战争前夕,曹正兴刀店就只能勉强支撑门面了。抗战爆发,武汉沦陷,曹正兴刀店的产业被日寇侵吞,曹家的后代逃难到各地,各自谋生。曹文显他们一家逃到湖南去避难。

  抗战胜利后,曹家人陆续回到武汉,为了生存,在老店附近四个街口摆起摊子卖刀具,又重新挂起“曹正兴”的招牌。

  

  叁

  

  曹文显回忆:“ 最初父亲回到武汉后,在民生路贤乐巷租了间二层楼房子,一楼用来打铁,二楼住人,摆摊子的地方在维安里弄堂口。”

  曹文显这一房有兄弟姊妹7人,他上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弟弟。两个哥哥负责做刀具,父亲管理收银。

  当时做刀具,一个炉子、一个风箱,一把铁砧子成为主要设备。“家里四个人,一天只能做十几把菜刀。”曹文显说,那是刀具按大小性质不同,售价从2元到5元不等。有时卖不完,只有过年过节生意才好些。不过一家九口人生活能维持,还有盈余供几个儿女读书。

  因规模扩大,曹文显的父亲曹万匀又请了2名小工帮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那时候做菜刀都是用夹钢,刀身用普通的铁皮切成方块后,把钢夹在刀刃部位,再打磨固定牢固。如果工艺不扎实,刀刃会夹灰。

  正是工艺扎实,诚信经营,老三房曹正兴刀具闯出了一片市场。曹文显说,他二哥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每把刀具上刻有老三房“曹正兴”字样。

  解放初期,国家鼓励恢复生产,发展中小手工业,曹正兴刀具迎来发展高峰。

  曹文显说:“当年除了维安里这家‘曹正兴’外,在民生路兴元里口上,还有一家曹正兴。那是他二伯曹万祥开的‘曹正兴老二房’刀店。大房、二房都在民生路上开起铺面,一共有四个铺面,相隔不远。三房虽有竞争,但无意中形成积聚效应,买刀都来民生路。“

  但是好景不长。1956年,“曹正兴”公私合营,曹正兴、曹正大、曹正太及曹正兴、汤大兴等组成第四刀具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武汉市曹正兴刀具生产合作社”,有职工39人,6盘红炉。

  成立合作社后,囊括汉口各擅所长的5家刀店,有以菜刀驰名的“曹正兴”,以屠宰刀著称的曹正文,长于厨刀的曹正大,精于书简刀具的曹正太。并荟集武汉刀剪行业中有声望名师巧匠,发挥其技术优势。

  1959年,菜刀质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荣获湖北省红旗单位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1年以机械生产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从下料、锻打到冷作,逐步形成流水作业生产;在材料上亦改用复合扁钢,变红炉夹钢生产工艺为红轧压坯、气锤锻制代替人工锻打。产品行销内蒙古、陕西、广西等地,还远销港澳、日本、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能力达12万把。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因资金短缺,厂房狭小,设备陈旧落后等,“曹正兴”发展滞后。到1985年底,曹正兴刀厂有职工134人,厂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各种专用、通用设备有一半带病运转,唯一的一台自制齿轮剪板机已使用二十多年。

  上世纪90年代,曹正兴再次荡入低谷,工厂迁往新华下路,陷入半停产状态。后来曹正兴刀具厂迁至江汉北路,后又到后湖乡。

  曹文显说,自1990年之后,国际国内刀具生产的新工艺新材料日新月异,且沿海地区各路利刃长驱直入武汉市场,其刀光剑影早已遮蔽了百年“曹正兴”的锋芒。1995年后,曹正兴刀具厂生产量锐减,直至完全停摆停产。

  “工厂倒闭前,有工人用板车拖着曹正兴刀具在街头甩卖,五元钱一把。”当时我记得我是出去买菜看到,感到非常的痛心,很可惜。“曹正兴”本来是我们祖辈们辛苦打造出来的一个品牌,交给国家了,不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珍惜,最后我们看着它消亡,又无能为力。

  “1996年我退休后,我的二哥曾给我商量再把‘曹正兴’振作起来,当时‘曹正兴’的老址还在,但是我们问了一下,如果想把旧址房子租过去,再把曹正兴的牌子买回去,要花几十万,当时我们也没有这么多钱,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曹文显有些伤感的说,后来二哥曹文瑞的小儿子曹景德曾顶职进厂,但工厂倒闭后,他四处打工,后因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可能跟常年在高温车间工作有关,其他后人都没有从事这行。

  2003年老城区改造,民生路方正里、维安里瞬间坍塌成一片废墟。如今那里大洋百货高楼耸立,灯火璀璨,热闹非凡。

  “曹正兴”刀具有170多年的历史,曾广受武汉市民称赞,有着“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削肉剁骨头样样称便”的美誉。随着时代的变迁,曹正兴刀具很难在市场上寻觅到,但是曹正兴的后人仍然清楚的记得“曹正兴”的兴亡盛衰,甚至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细节。

  

  壹

  

  2012年2月14,《楚商》记者找到了曹正兴刀具的后人曹文显。今年77岁的曹文显,精神矍铄,是曹正兴刀具第四代传人,目前是武汉一中的退休老师。

  在《楚商》记者说明到访的来意之后,曹文显一边热情的招待,一边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曹正兴刀具已经消失了,但是我希望通过文字的记载能让人们记住‘曹正兴’,把‘曹正兴’的故事流传下去。”

  曹文显从厨房里拿出了一把近30年的曹正兴菜刀给记者看,虽然刀面有些生锈,但做工很扎实,“我剁骨头时会用这把刀” 。

  曹文显出生那年恰好遇上日本侵华战争,父亲曹万匀就靠生产曹正兴刀具来供一家子生活,而从他从小就看着父亲生产各种刀具。

  “‘曹正兴’最有名的是放血条子,一寸长,杀猪用的刀,从颈子杀到心脏。”曹文显说,其实用得最多的当属菜刀,一把刀用几十年。

  “当时我们请来了一个做刀的老师傅,有几十年的经验,在制作的过程特别的讲究,尤其注重质量,所以曹正兴刀具也有自己的特点。”曹文显说。

  曹文显介绍,曹正兴刀店经两代人的摸索钻研,制作工艺更加考究,在选料、锻坯、夹钢、碎火等主要工序上都十分严格并独具特色。

  “在生产的过程中,首先要把生产出来的刀坯平放在煤油炉上缓缓地移动过去,从烟尘的浓淡来检验刀板的平整度。根据烟子的浓淡可以看出刀板是否平正,厚薄是否均匀,从而确定下一道工序铲板的操作。”曹文显说,这是生产菜刀的一道关键工序,即“热处理”。热处理不好,生产出的菜刀不是废品就是次品,“夹灰卷口”这样的废品就出在这道工序上。当时手艺人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只有凭经验。

  “生产出来的刀要用火石在刀刃上磨擦,根据磨擦时喷出的火花鉴别钢火的软、硬度。如果磨擦时的火花至暗红色,就表明火太软,刀一砍骨头就“卷口”;如果火花是白色,就表明钢火太硬,刀一砍就缺口:如果火花呈现金黄色,就表明钢火恰到好处。”曹文显说,“经过这样精心制作出来的刀,青钢白铁分明,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受到顾客欢迎。”

  因而,曹正兴刀具广受称赞:“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砍骨不卷口,削肉剁骨头样样称便。”

  

  贰

  

  曹正兴刀店的创始人曹月海,系黄陂县祁家湾曹家大湾农民。清道光年间,曹月海带着远房的一个侄儿离乡到汉谋生。由于没有找到工作,而他身带的盘缠用完之后,陷入困境;最终曹月海和其侄儿从事自己的老本生意,靠盘红炉沿街打铁维生。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当年的汉口百业凋敝,刚开始生意也很冷清,打好的菜刀卖不出去。最后,他们就将刀送到肉案上请屠户们试用,用得好再付款,不好不要钱。由于他们打的刀工艺考究,质量过硬,屠户们都喜欢用,于是生意渐渐好起来,声誉也逐渐传开,生产的刀供不应求。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正月,曹月海开始扩大生产,在汉水岸边搭起了简陋的作坊,筹办一盘行炉锻制菜刀。因为是在正月开业,又取兴旺之意,故挂牌“曹正兴”。

  “曹正兴”创业时,除做菜刀外,还兼做屠宰刀、厨刀。曹月海按湖北人喜爱猪牛骨头煨汤的生活习俗,研制出前薄后厚、前切后砍、切砍兼用的锥形板式菜刀。

  曹月海去世后,由其子曹明才当家,由于他善于经营和管理,于同治七年(1868年)在汉口张美之巷(今民生路172号)买了一栋三开间的楼房,正式挂起“曹正兴”的金字招牌。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作坊,楼上住家,生意蒸蒸日上。

  曹正兴刀店除了在工艺上精心制作之外,在销售服务上也有新招。如在招牌上写明“夹灰卷口,包调回换”,只要顾客拿来“夹灰”刀,店内连忙换同样型号的新刀给顾客,并表示歉意,所以,曹正兴刀店的信誉历久不衰,名扬三镇,邻近各省市也慕名前来购刀。

   民国初期,曹正兴刀店传到第三代曹万长(曹明才的侄儿)手里。曹正兴刀具发展到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由于生意的扩大,曹万长与其叔兄几个便从直接生产者转为指挥和管理者。当时开有4盘红炉,雇用工人、学徒、管账先生约20几人。

  随后因军阀混战,汉口各业均受影响,曹正兴刀店也无例外。曹万长为了渡过难关,缩小了生产规模,把生产的初级产品刀坯分散到各家小作坊加工,刀坯经加工制作后刻上曹正兴的商标出售。而曹正兴的拳头产品割肉刀、砍刀、放血条子(杀猪刀)仍由本店生产。经过这样的调整,渡过了难关,生产还有所发展,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日销量高达200把,可获纯利50―60块银元。盛名之下有“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的赞语在民间流传。

  至上世纪30年代初,“曹正兴”繁衍成了一个大家族。当家的人凭借手中的权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一味享乐,不管生产。店里的生产管理交给管账先生李志安。他把账上的钱拿来挥霍,直到账上的钱都被扯空。

  抗日战争前夕,曹正兴刀店就只能勉强支撑门面了。抗战爆发,武汉沦陷,曹正兴刀店的产业被日寇侵吞,曹家的后代逃难到各地,各自谋生。曹文显他们一家逃到湖南去避难。

  抗战胜利后,曹家人陆续回到武汉,为了生存,在老店附近四个街口摆起摊子卖刀具,又重新挂起“曹正兴”的招牌。

  

  叁

  

  曹文显回忆:“ 最初父亲回到武汉后,在民生路贤乐巷租了间二层楼房子,一楼用来打铁,二楼住人,摆摊子的地方在维安里弄堂口。”

  曹文显这一房有兄弟姊妹7人,他上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一弟弟。两个哥哥负责做刀具,父亲管理收银。

  当时做刀具,一个炉子、一个风箱,一把铁砧子成为主要设备。“家里四个人,一天只能做十几把菜刀。”曹文显说,那是刀具按大小性质不同,售价从2元到5元不等。有时卖不完,只有过年过节生意才好些。不过一家九口人生活能维持,还有盈余供几个儿女读书。

  因规模扩大,曹文显的父亲曹万匀又请了2名小工帮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那时候做菜刀都是用夹钢,刀身用普通的铁皮切成方块后,把钢夹在刀刃部位,再打磨固定牢固。如果工艺不扎实,刀刃会夹灰。

  正是工艺扎实,诚信经营,老三房曹正兴刀具闯出了一片市场。曹文显说,他二哥写得一手好字,当时每把刀具上刻有老三房“曹正兴”字样。

  解放初期,国家鼓励恢复生产,发展中小手工业,曹正兴刀具迎来发展高峰。

  曹文显说:“当年除了维安里这家‘曹正兴’外,在民生路兴元里口上,还有一家曹正兴。那是他二伯曹万祥开的‘曹正兴老二房’刀店。大房、二房都在民生路上开起铺面,一共有四个铺面,相隔不远。三房虽有竞争,但无意中形成积聚效应,买刀都来民生路。“

  但是好景不长。1956年,“曹正兴”公私合营,曹正兴、曹正大、曹正太及曹正兴、汤大兴等组成第四刀具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武汉市曹正兴刀具生产合作社”,有职工39人,6盘红炉。

  成立合作社后,囊括汉口各擅所长的5家刀店,有以菜刀驰名的“曹正兴”,以屠宰刀著称的曹正文,长于厨刀的曹正大,精于书简刀具的曹正太。并荟集武汉刀剪行业中有声望名师巧匠,发挥其技术优势。

  1959年,菜刀质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荣获湖北省红旗单位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1年以机械生产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从下料、锻打到冷作,逐步形成流水作业生产;在材料上亦改用复合扁钢,变红炉夹钢生产工艺为红轧压坯、气锤锻制代替人工锻打。产品行销内蒙古、陕西、广西等地,还远销港澳、日本、毛里求斯等国家和地区,年产能力达12万把。

  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因资金短缺,厂房狭小,设备陈旧落后等,“曹正兴”发展滞后。到1985年底,曹正兴刀厂有职工134人,厂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各种专用、通用设备有一半带病运转,唯一的一台自制齿轮剪板机已使用二十多年。

  上世纪90年代,曹正兴再次荡入低谷,工厂迁往新华下路,陷入半停产状态。后来曹正兴刀具厂迁至江汉北路,后又到后湖乡。

  曹文显说,自1990年之后,国际国内刀具生产的新工艺新材料日新月异,且沿海地区各路利刃长驱直入武汉市场,其刀光剑影早已遮蔽了百年“曹正兴”的锋芒。1995年后,曹正兴刀具厂生产量锐减,直至完全停摆停产。

  “工厂倒闭前,有工人用板车拖着曹正兴刀具在街头甩卖,五元钱一把。”当时我记得我是出去买菜看到,感到非常的痛心,很可惜。“曹正兴”本来是我们祖辈们辛苦打造出来的一个品牌,交给国家了,不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珍惜,最后我们看着它消亡,又无能为力。

  “1996年我退休后,我的二哥曾给我商量再把‘曹正兴’振作起来,当时‘曹正兴’的老址还在,但是我们问了一下,如果想把旧址房子租过去,再把曹正兴的牌子买回去,要花几十万,当时我们也没有这么多钱,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曹文显有些伤感的说,后来二哥曹文瑞的小儿子曹景德曾顶职进厂,但工厂倒闭后,他四处打工,后因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可能跟常年在高温车间工作有关,其他后人都没有从事这行。

  2003年老城区改造,民生路方正里、维安里瞬间坍塌成一片废墟。如今那里大洋百货高楼耸立,灯火璀璨,热闹非凡。


相关文章

  • 老字号的老正兴
  • 老字号的老正兴年轻回头客越来越多 2016-10-01 新闻晨报 从前说起老正兴,人们会说这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上海本帮菜的传统"老字号":而现在说起老正兴,它又多了"米其林一星餐厅"的时髦名号,吸引 ...查看


  • 陈正兴支气管炎首次病程记录
  • 姓名:陈正兴 性别:男 年龄:62岁 住院号:1291号 床号:31床 首 次 病 程 记 录 2012年11月19日10:00 患者陈正兴,女,62岁,因"反复咳嗽.咯痰.喘促10余天加重2天"于2012年11月19日 ...查看


  • 章更生:村镇银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_安徽舒城正兴村镇银行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并明确了职责分工,要求金融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 ...查看


  • 论[诗经]中反兴运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摘 要: 关于<诗经>中的兴,历来解说分歧众多.兴表现形式多样,除了明兴.暗兴.正兴外,还存在较多的反兴.后人在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艺术传统,体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诗经>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 ...查看


  • 运河边高档小区 600多辆车子只有一个出入口·都市快报
  • 运河边高档小区 600多辆车子只有一个出入口 2016-06-01 紫兰公寓的西门,3年多没开过.记者 严嘉俊 摄 我们每天开车出小区要拼运气! 新市井故事·紫兰公寓 湖墅北路运河边的紫兰公寓,2012年底交付,算是这一片的高档小区,不过, ...查看


  •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
  • 人正则立 品正则兴 平和正兴学校新授课教案 平和正兴学校 2015-2016 学年上学期 第_4 周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案 主备人:_李明芳 教师 课题 李明芳 <爱莲说> 授课时间 2015 年 9 月 23 日 班级 八年 ...查看


  • 比的认识单元测试卷
  • <比的认识>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计算. 1.化简下列比. 12﹕21 0.25﹕1 2﹕ 21 ﹕ 0.3﹕0.4 16﹕20 54 1 4 2.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12﹕5 0.875﹕ 3.6﹕2.4 ﹕ 3 ...查看


  • 雷锋知识竞赛题目
  • 雷锋知识竞赛题目 一.选择题 1雷锋精神的精髓是(B) A助人为乐 B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C无私奉献 D一心向着党 2雷锋把什么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C) A为谁活着,怎样做人 B坚决听党的话 C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D一辈子跟党走 3雷锋 ...查看


  • 雷锋知识问答习题及答案
  • 雷锋生平知识有奖竞答 1.请问雷锋原名是什么? (雷正兴) 2.请说出雷锋具体的出生日期.(1940年12月18日) 3.雷锋是哪里人?(湖南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4.雷锋一生十分贫苦,你知道他几岁时成了孤儿吗?(7岁) 5.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