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一个世界。学生,又是一个世界。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就会发现阅读教学的空间是何等的广阔,阅读教学的魅力是何等的丰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功能是何等的巨大。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习惯
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
一、只重课内,不重课外,阅读教学艰难前行。很多教师只注重对课本中课文的阅读教学,很少将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引申到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学生所接触的阅读内容有限,也就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只重共性,不重个性,阅读教学面目可憎。部分阅读教学中没有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以至于学生出现了讨厌阅读的现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年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三、只重大概,不重目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同学生终身发展相比,阅读不是目的,是途径,是手段。发展性阅读,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三是通过阅读,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发展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是:
1、初读阶段入情,侧重认读感知训练。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 “流利”上下功夫。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含着的情感中。
2、复读阶段悟情,侧重于感受揣摩训练。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究和发现某些语言规律。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还可以是这句应该这样读,那句应该那样读。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上,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探究。
3、精读阶段动情,侧重品味感染训练。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动情地读读整段话,品出其中之味。对于学生的感情朗读,应多采用自由读书的方式,以声音传情。学生对课文的主观色彩的理解和个性化的体验,在读中自然流露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读中学写抒情,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发情感,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储备。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5、熟读成诵释情,侧重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阅读教学过程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诵读,甚至默写自己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冒”,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画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坊、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因此在低年级,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以便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在不断地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摘要】阅读,是一个世界。学生,又是一个世界。因此,当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就会发现阅读教学的空间是何等的广阔,阅读教学的魅力是何等的丰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功能是何等的巨大。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习惯
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
一、只重课内,不重课外,阅读教学艰难前行。很多教师只注重对课本中课文的阅读教学,很少将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引申到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学生所接触的阅读内容有限,也就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只重共性,不重个性,阅读教学面目可憎。部分阅读教学中没有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以至于学生出现了讨厌阅读的现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年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三、只重大概,不重目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同学生终身发展相比,阅读不是目的,是途径,是手段。发展性阅读,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三是通过阅读,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发展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是:
1、初读阶段入情,侧重认读感知训练。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 “流利”上下功夫。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含着的情感中。
2、复读阶段悟情,侧重于感受揣摩训练。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究和发现某些语言规律。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还可以是这句应该这样读,那句应该那样读。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上,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探究。
3、精读阶段动情,侧重品味感染训练。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动情地读读整段话,品出其中之味。对于学生的感情朗读,应多采用自由读书的方式,以声音传情。学生对课文的主观色彩的理解和个性化的体验,在读中自然流露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读中学写抒情,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发情感,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储备。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5、熟读成诵释情,侧重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阅读教学过程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诵读,甚至默写自己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冒”,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画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坊、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因此在低年级,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扩大识字量,以便尽早进入利用汉字阅读的阶段。在不断地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