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青春期恋爱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摘要: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恋爱现象屡见不鲜,特别在高中生群体中,恋爱现象愈发明显,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本文通过探究中学生青春期恋爱(青春恋)的成因,并寻找最大限度防止青春恋的途径,为有效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家长、学校与社会要正确看待此现象,积极采取对策,引导青少娘正确对待青春期的恋爱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 青春期 恋爱 性教育
关于中学生恋爱的问题,许多家长与学校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称其为“早恋”,唯恐避之不及。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早恋”一词并不科学。“早恋”一词本身具有批判的意味,总感觉充斥着隐隐的不安以及老师、家长的不满情绪,这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产生恋情现象的批判式的表述。这个概念将成年人的主观看法包含在内,却忽视了社会、父母、学校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西方的社会学研究者将十二三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和“早恋”一词相比,青春期恋爱这个用语既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范围,又不带任何道德评价,所以它更具科学性,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本文将以青春期恋爱一词替代“早恋”,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青春期恋爱,探讨青春期恋爱的成因,希望由此引起学校及家长对孩子青春期恋爱的正确关注,以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一、现状
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青春恋现象。青春恋现象不但具有普遍性,也有日趋低龄化的倾向。爱神过早地闯入中学校园,这确实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所起的作用。从中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投入青春恋的情感因素多数较为单纯,这种单纯性与他们自身的经历、阅历、知识、生活感悟和社会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大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多数只是把男女之间的异性吸引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对异性的性冲动作为爱慕的因素或者是爱情对待。同时,他们对于性生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很少,并且面临着网络时代大量信息的冲击,期待能有老师或是家长的指导。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又存在比较缺乏甚至是缺位。
从人类生长发育的角度看,高中学习阶段属于人的青春期。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进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生长发育的新阶段,他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异性,高三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是最后的机会,如果再不恋爱,怕失去这一机会,到时候后悔错过;而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认为高三学习压力大,更希望有个可以倾诉、分享、交流的对象。这里不得不提到,青春期焦虑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高三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现象,产生压力与恐惧,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希望通过恋爱来寻求安慰、理解、保护与帮助,缓解这一不良心理。对于这一问题,学校与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恰当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高中生缓解由于升学导致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在面临升学压力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情绪。虽然高中生对恋爱有渴望心理,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并不占多数。经了解,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老师与家长的“压制”作用。长久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告诫学生或孩子:高中生应该以学业为重,“早恋”有各种各样的危害。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下,大多数高中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心,大学才是适合恋爱的时期。他们的观念依旧趋于保守与传统。
二、原因
高中生恋爱的现象普遍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影响高中生恋爱的因素有很多:媒体影响、社会发展影响、身心发育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身心发育及身边人的影响。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体内性激素开始分泌和刺激,性意识在朦胧中产生,性开始趋于成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异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之心,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
的情感。而身边人很多时候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选择,比如看到身边有人恋爱,有些学生或出于羡慕、或出于攀比,往往“跟风”恋爱,这说明高中生的恋爱具有感染性;又比如,身边有人对高中生有一种反刺激(包括反面怂恿等),会激起青少年去恋爱的冲动。同时,高中生处于心理的叛逆期,家长学校越是禁止,他们就越想尝试。也有的学生担心身边人都恋爱了,只有自己不恋爱,会被别人看不起,有失面子,因而寻找各种机会开始与异性的交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恋爱心理。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盲目跟风恋爱不仅会影响学习,同时不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
电视剧、网络、报刊杂志的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与性相关的知识,然而在这类信息中,往往掺杂着不少不良的性信息。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交谈获取相关的性知识,但这些渠道并不完全属于正规的途径,且不能帮助青少年对性知识有个正确而又全面的了解。而家庭教育中关于孩子性知识获取方面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大多家长谈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时常会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悟,可是一涉及到性就常选择避之不谈或遮遮掩掩,甚至有不少家长将性视为“洪水猛兽”。在一份对家庭性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74%的家庭避免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青春期性教育与孩子成长有关系。只有不到10%的家庭会含蓄地给孩子讲一些性知识或找一些相关的书给孩子看,亲自带孩子去看展览或听讲座的不到3%;26%的家庭认为这些事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没必要教孩子,上一代人没有教我们,我们不也生儿育女吗?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却是不正确、不理性的一种观念。
高中生心理、生理上的发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恋爱。高中生的年龄一般是16 周岁-18 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已步入青春期后期,男性还仍然处于青春中期。青春后期的男女年龄划分是女性16 岁-18 周岁, 男性18 周岁-20 周岁。青春后期是个体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其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停止;第二性征发育完成,具有生育能力。但生殖系统以外的其它系统,还没有完全同步成熟。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高中生的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和青少年期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身心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说是促使着高中生去与异性进行接触,在青春期,两性之间产生的感情是性心理和性发育的正常体现,如果在青春期依旧对异性无动于衷或是出现逃避甚至敌视的现象,反倒是不正常的了。我们认为高中男女学生间互有好感是身体、心理、社会现象的正常表现,也是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对自己的身心灵进行感悟、探索、实践、创造和总结的必然过程。高中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 岁之间,他们处于准成人阶段,男女学生之间的来往是学生成长、成熟以及升华爱的标志。青春期恋爱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最早萌发恋爱的意识,这是生理因素使然,与道德规范无关。如果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恋爱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那么就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学生智育,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校长、老师集中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比较少地涉及性教育,有时候一涉及到性知识,老师就避开不讲,或者让学生回家自己看书,有的学校甚至以课时紧张为名,根本不开健康教育课。学生从学校相关课程讲座中获知性知识的数量明显少于书本电影信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没有像对待智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学校的性教育是缺位的。学校在重视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一并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了解科学的健康的性知识,培养良好的性道德。高中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性行为的态度与看法。
三、对策
1、 家长、学校与社会要正确看待青春恋现象。目前中学生青春恋现象比较普遍,而恋爱的
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恋以及处理好青春恋与学习的关系,家长、学校与社会对此首先要有一个坦然面对的态度,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青春期由于性生理急剧发育、性意识的觉醒,个体对异性的兴趣、吸引、向往不断增强,有“恋爱”这种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对中学生恋爱,我们无须“草木皆兵”,也不用“因噎废食”,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冷静下来,共商对策,互相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做好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才能远离早恋的“陷阱”,才能平安渡过“心理断乳期”而健康地成长。
2、学校与家长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中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中学生青春恋原因具有多样性。一些良莠不齐的书籍、影视信息给学生的 性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对学校、家长的过分打压与干涉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逆反与抗拒,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因此,学校与家长不要对青春恋的学生有过分强硬的态度,最好是能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一些健康、文明、积极上进的信息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富有高级趣味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爱的本质是彼此的心灵丰润、健康成长与成熟、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也让学生明白中学阶段的特定任务是长身体、学知识、修品德、增本领,使自己走上一条真爱的宽阔的人生之路。若沉浸于狭隘的恋爱之中,则有可能跌进“美丽的陷阱”之中而自毁真爱的前程。
3、 开设青春恋主题班会课、讲座与性教育选修课:中学生对于恋爱关系的定义以及发展结局并不明确,同时处于青春恋的中学生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视频、游戏活动、心理剧与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形成对青春恋的正确、客观而又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没有恋爱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另外,开设相关的主题讲座,与学生讲述社会心理学家视野中的爱情,了解爱情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让学生对爱情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理性的认识。学生呼吁家长与学校对青春恋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性教育选修课,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性生理与性心理知识,宣传科学健康的性观念,不要太过敏感而刻意回避,满足其对性的好奇心,尽可能避免他们通过不良途径去获得性知识。这一系列教育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坦然与异性交往,强化健康心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而为他们正常的异性交往提供知识、技能、道德和心理保障,同时创设宽松和谐的异性交往氛围,进一步形成健康的友谊、恋爱、家庭观念,使青少年形成抵制色情文化的免疫抗体。
4、 利用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契机,促进男女生正常的异性交往: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男女生产生了喜欢相互接近的需要。女生对男生有好感,表现为以倾慕的心情注意男生 说话、表情和动作。男生对女生有好感,他们常常以好强、逞能等各种举动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引起女生对他们的注意和好感。男女生喜欢一起游戏、一起做作业、一起开展工作等。因此,学校要以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契机,索性让他们“过把瘾”,为学生提供男女生正常交往与接触的机会。譬如,让一对有早恋苗头的孩子来扮演梁山伯和祝英台,让他们在戏里抱一抱。一开始也许同学们害羞,可慢慢地大家都大方了起来。因为是公开演出,原本的情愫在这一次之后转变成了单纯的友谊。此外,还可以组织联欢会,让男生女生手拉手一起跳舞;给学生增加在公开的环境中交往的机会,不要个别、单独交往,学生的友谊反而会变得单纯。我们在教育中既不要压抑异性交往的欲望,又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理智控制情感,进而达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感比否定它们要好”的目的。这种适度的异性交往将会为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引导女生如何保护自己:由于青春恋的不稳定性以及男生对性的态度更为开放,女生在青春恋的波折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受到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家长与学校要引导学生,特别是要引导女生充分认识到男女生在情感价值上的差异,以把握好与异性相处时的心理,更好地调节自我,平衡情绪,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青春恋带来的负面影响。
6、 开展家长培训活动,讲述家庭教育新方法:如何处理中学生青春恋现象?与老师一样,
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而由于家长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意识不强,又或者缺乏正确的方法,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一筹莫展。另外,学生青春恋的其一原因是与家长沟通不畅导致。因此,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除了要教育培养好学生之外,还要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例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活动,还可以为家长印发有关家庭教育理念与案例的心理辅导报,引导和建议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青春恋时,要做到“一疏二导三沟通”。
参考文献
1 谭小宏, 郑涌. 对226 封中学生心理求询信件的分析. 青年研究,2001(7).
2 项新球,高桥. 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 叶小平,萧芸.初恋不是早恋——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M].广州: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4 李增庆.青春期科学——学生生理、心理、行为与保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高中生青春期恋爱现象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摘要: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恋爱现象屡见不鲜,特别在高中生群体中,恋爱现象愈发明显,这一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本文通过探究中学生青春期恋爱(青春恋)的成因,并寻找最大限度防止青春恋的途径,为有效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家长、学校与社会要正确看待此现象,积极采取对策,引导青少娘正确对待青春期的恋爱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 青春期 恋爱 性教育
关于中学生恋爱的问题,许多家长与学校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称其为“早恋”,唯恐避之不及。现在许多学者认为“早恋”一词并不科学。“早恋”一词本身具有批判的意味,总感觉充斥着隐隐的不安以及老师、家长的不满情绪,这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产生恋情现象的批判式的表述。这个概念将成年人的主观看法包含在内,却忽视了社会、父母、学校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西方的社会学研究者将十二三岁到十九岁的青少年的恋爱行为称为青春期恋爱,和“早恋”一词相比,青春期恋爱这个用语既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范围,又不带任何道德评价,所以它更具科学性,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本文将以青春期恋爱一词替代“早恋”,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眼光来看待青春期恋爱,探讨青春期恋爱的成因,希望由此引起学校及家长对孩子青春期恋爱的正确关注,以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一、现状
目前中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青春恋现象。青春恋现象不但具有普遍性,也有日趋低龄化的倾向。爱神过早地闯入中学校园,这确实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提前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所起的作用。从中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投入青春恋的情感因素多数较为单纯,这种单纯性与他们自身的经历、阅历、知识、生活感悟和社会经验有着极大的关系。他们大都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多数只是把男女之间的异性吸引以及青春期特有的对异性的性冲动作为爱慕的因素或者是爱情对待。同时,他们对于性生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了解性知识的途径很少,并且面临着网络时代大量信息的冲击,期待能有老师或是家长的指导。而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又存在比较缺乏甚至是缺位。
从人类生长发育的角度看,高中学习阶段属于人的青春期。当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开始进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生长发育的新阶段,他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异性,高三是高中阶段的最后一年,是最后的机会,如果再不恋爱,怕失去这一机会,到时候后悔错过;而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认为高三学习压力大,更希望有个可以倾诉、分享、交流的对象。这里不得不提到,青春期焦虑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高三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现象,产生压力与恐惧,而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希望通过恋爱来寻求安慰、理解、保护与帮助,缓解这一不良心理。对于这一问题,学校与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恰当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帮助高中生缓解由于升学导致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使他们在面临升学压力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情绪。虽然高中生对恋爱有渴望心理,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并不占多数。经了解,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老师与家长的“压制”作用。长久以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告诫学生或孩子:高中生应该以学业为重,“早恋”有各种各样的危害。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下,大多数高中生认为在高中阶段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心,大学才是适合恋爱的时期。他们的观念依旧趋于保守与传统。
二、原因
高中生恋爱的现象普遍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而影响高中生恋爱的因素有很多:媒体影响、社会发展影响、身心发育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身心发育及身边人的影响。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体内性激素开始分泌和刺激,性意识在朦胧中产生,性开始趋于成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异性,对异性充满好奇之心,容易产生爱慕和追求
的情感。而身边人很多时候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选择,比如看到身边有人恋爱,有些学生或出于羡慕、或出于攀比,往往“跟风”恋爱,这说明高中生的恋爱具有感染性;又比如,身边有人对高中生有一种反刺激(包括反面怂恿等),会激起青少年去恋爱的冲动。同时,高中生处于心理的叛逆期,家长学校越是禁止,他们就越想尝试。也有的学生担心身边人都恋爱了,只有自己不恋爱,会被别人看不起,有失面子,因而寻找各种机会开始与异性的交往,以满足其虚荣心。这是一种错误的恋爱心理。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盲目跟风恋爱不仅会影响学习,同时不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
电视剧、网络、报刊杂志的迅速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与性相关的知识,然而在这类信息中,往往掺杂着不少不良的性信息。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交谈获取相关的性知识,但这些渠道并不完全属于正规的途径,且不能帮助青少年对性知识有个正确而又全面的了解。而家庭教育中关于孩子性知识获取方面几乎是处于空白状态。大多家长谈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时常会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悟,可是一涉及到性就常选择避之不谈或遮遮掩掩,甚至有不少家长将性视为“洪水猛兽”。在一份对家庭性教育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有74%的家庭避免和孩子谈性问题,而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青春期性教育与孩子成长有关系。只有不到10%的家庭会含蓄地给孩子讲一些性知识或找一些相关的书给孩子看,亲自带孩子去看展览或听讲座的不到3%;26%的家庭认为这些事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没必要教孩子,上一代人没有教我们,我们不也生儿育女吗?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却是不正确、不理性的一种观念。
高中生心理、生理上的发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恋爱。高中生的年龄一般是16 周岁-18 周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已步入青春期后期,男性还仍然处于青春中期。青春后期的男女年龄划分是女性16 岁-18 周岁, 男性18 周岁-20 周岁。青春后期是个体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其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停止;第二性征发育完成,具有生育能力。但生殖系统以外的其它系统,还没有完全同步成熟。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高中生的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和青少年期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身心的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者说是促使着高中生去与异性进行接触,在青春期,两性之间产生的感情是性心理和性发育的正常体现,如果在青春期依旧对异性无动于衷或是出现逃避甚至敌视的现象,反倒是不正常的了。我们认为高中男女学生间互有好感是身体、心理、社会现象的正常表现,也是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对自己的身心灵进行感悟、探索、实践、创造和总结的必然过程。高中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 岁之间,他们处于准成人阶段,男女学生之间的来往是学生成长、成熟以及升华爱的标志。青春期恋爱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最早萌发恋爱的意识,这是生理因素使然,与道德规范无关。如果教育工作者把学生的恋爱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那么就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教育往往重视学生智育,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校长、老师集中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少学校虽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但比较少地涉及性教育,有时候一涉及到性知识,老师就避开不讲,或者让学生回家自己看书,有的学校甚至以课时紧张为名,根本不开健康教育课。学生从学校相关课程讲座中获知性知识的数量明显少于书本电影信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没有像对待智育一样重视孩子的性教育,学校的性教育是缺位的。学校在重视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一并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了解科学的健康的性知识,培养良好的性道德。高中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性行为的态度与看法。
三、对策
1、 家长、学校与社会要正确看待青春恋现象。目前中学生青春恋现象比较普遍,而恋爱的
原因也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恋以及处理好青春恋与学习的关系,家长、学校与社会对此首先要有一个坦然面对的态度,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青春期由于性生理急剧发育、性意识的觉醒,个体对异性的兴趣、吸引、向往不断增强,有“恋爱”这种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对中学生恋爱,我们无须“草木皆兵”,也不用“因噎废食”,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冷静下来,共商对策,互相配合,形成一股合力,做好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才能远离早恋的“陷阱”,才能平安渡过“心理断乳期”而健康地成长。
2、学校与家长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中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中学生青春恋原因具有多样性。一些良莠不齐的书籍、影视信息给学生的 性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对学校、家长的过分打压与干涉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逆反与抗拒,产生“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因此,学校与家长不要对青春恋的学生有过分强硬的态度,最好是能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一些健康、文明、积极上进的信息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富有高级趣味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爱的本质是彼此的心灵丰润、健康成长与成熟、体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也让学生明白中学阶段的特定任务是长身体、学知识、修品德、增本领,使自己走上一条真爱的宽阔的人生之路。若沉浸于狭隘的恋爱之中,则有可能跌进“美丽的陷阱”之中而自毁真爱的前程。
3、 开设青春恋主题班会课、讲座与性教育选修课:中学生对于恋爱关系的定义以及发展结局并不明确,同时处于青春恋的中学生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视频、游戏活动、心理剧与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形成对青春恋的正确、客观而又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没有恋爱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另外,开设相关的主题讲座,与学生讲述社会心理学家视野中的爱情,了解爱情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让学生对爱情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理性的认识。学生呼吁家长与学校对青春恋有更为开放的态度。因此,学校可以开设性教育选修课,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性生理与性心理知识,宣传科学健康的性观念,不要太过敏感而刻意回避,满足其对性的好奇心,尽可能避免他们通过不良途径去获得性知识。这一系列教育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坦然与异性交往,强化健康心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而为他们正常的异性交往提供知识、技能、道德和心理保障,同时创设宽松和谐的异性交往氛围,进一步形成健康的友谊、恋爱、家庭观念,使青少年形成抵制色情文化的免疫抗体。
4、 利用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契机,促进男女生正常的异性交往:到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男女生产生了喜欢相互接近的需要。女生对男生有好感,表现为以倾慕的心情注意男生 说话、表情和动作。男生对女生有好感,他们常常以好强、逞能等各种举动来显示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引起女生对他们的注意和好感。男女生喜欢一起游戏、一起做作业、一起开展工作等。因此,学校要以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契机,索性让他们“过把瘾”,为学生提供男女生正常交往与接触的机会。譬如,让一对有早恋苗头的孩子来扮演梁山伯和祝英台,让他们在戏里抱一抱。一开始也许同学们害羞,可慢慢地大家都大方了起来。因为是公开演出,原本的情愫在这一次之后转变成了单纯的友谊。此外,还可以组织联欢会,让男生女生手拉手一起跳舞;给学生增加在公开的环境中交往的机会,不要个别、单独交往,学生的友谊反而会变得单纯。我们在教育中既不要压抑异性交往的欲望,又要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理智控制情感,进而达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感比否定它们要好”的目的。这种适度的异性交往将会为未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引导女生如何保护自己:由于青春恋的不稳定性以及男生对性的态度更为开放,女生在青春恋的波折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受到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家长与学校要引导学生,特别是要引导女生充分认识到男女生在情感价值上的差异,以把握好与异性相处时的心理,更好地调节自我,平衡情绪,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青春恋带来的负面影响。
6、 开展家长培训活动,讲述家庭教育新方法:如何处理中学生青春恋现象?与老师一样,
每一位家长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而由于家长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意识不强,又或者缺乏正确的方法,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一筹莫展。另外,学生青春恋的其一原因是与家长沟通不畅导致。因此,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除了要教育培养好学生之外,还要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例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家长开展专题讲座活动,还可以为家长印发有关家庭教育理念与案例的心理辅导报,引导和建议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青春恋时,要做到“一疏二导三沟通”。
参考文献
1 谭小宏, 郑涌. 对226 封中学生心理求询信件的分析. 青年研究,2001(7).
2 项新球,高桥. 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3 叶小平,萧芸.初恋不是早恋——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M].广州: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4 李增庆.青春期科学——学生生理、心理、行为与保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