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千载后 一例鼎彝看
——听《吴小如京剧唱腔选》有感
(下)
芸窗无尘主人
贯大元先生一生虽仅“挎刀”挂二牌,却“许荫棠之堂皇、李鑫甫之工力、贾洪林之作派兼而有之”(徐慕云语),艺术水准并不在有的“挑班”老生之下。贯先生的艺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看似缺少华丽的外表,实则精到细腻、洗尽铅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晚年的贯先生任教于中国戏曲学校,孙岳、王荣增、李鸣岩、杨韵清、金桐、李春城、陈增堃、耿其昌等京剧名家均受业于贯老。小如先生曾向晚年的贯老学习剧目前后达十四出之多,彼此结下深厚的情谊,吴先生对贯老也怀有很深的感情。同时,贯先生也有很多独门剧目为内外行称道,如《甘露寺》中乔玄的“劝千岁”唱段即是一例。经马连良先生精心设计的“劝千岁”一段唱腔,至今已成为了人们心中京剧的代表性唱段,但在马派此剧风靡之前,贾洪林一路的此剧唱段究竟是怎样,我们大抵只能从贯先生灌于1928年的“胜利版”唱片中探寻风貌。然而,在灌片时贯老因该唱段过短,有意改“细听老臣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后”两句【流水】为【原板】,实际唱法却并非如此。为此小如先生曾撰文专门介绍,却总嫌不够直观,此次吴先生把贯老传授“台上”的乔玄唱段通过说戏录音公之于众,更有利于专业和业余的演员与研究者研究《甘露寺》中乔玄“劝千岁”一段唱腔的原始风貌及该唱段自贾洪林到马连良艺术加工和流变的脉络。又如,《南阳关》是贯老极为珍视的一出戏,贯老在把此剧唱法传授给小如先生后曾感叹“我在台上最爱唱这出《南阳关》,连叔岩也认为还下得去,现在总算给您‘说’了,我觉得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您总算是我晚年遇到的一个知音。趁我有一口气在,您想学什么,只要我会,您就赶紧拿过去。”(见吴小如《我从贯大元先生问业始末》)《唱腔选》中小如先生学自贯老《南阳关》的说戏录音,唱腔细腻与精致,雄浑与悲凉,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决非大路唱法可比,足见贯老所传《南阳关》一剧的唱法非同一般,堪称“非谭非余,亦谭亦余”的精品和上乘之作。这也是贯老艺术精湛、教学严谨的例证。
不幸于2012年6月仙逝的刘曾复先生(字俊知)是当今伶、票两界传谭、余之大家。在小如先生学自刘老的剧目唱段中,有段《蟠桃会》中吕祖【西皮原板】的唱段,词曲颇为讲究,谨将唱词抄录如下:
忆昔当年赴科场,
科场中提笔做文章。
文章幸喜龙颜赏,
赏赐我进士伴君王。
陪王伴君心不想,
一心只想上天堂,
天堂远在瑶池上,
瑶池以上福寿绵长。
记得小如先生在1998年向笔者介绍这段唱腔时,曾强调此段为京剧唱词中少见的“顶针续麻”式词句,即唱段中每句唱词的尾字(词)为下一句唱词中的首字(词),颇有首尾接龙的意味,伴之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唱腔,不失为京剧文本、唱词中一个少见的特例,惜笔者未向小如与曾复先生当面请教过这段唱词是否经过文人加工处理,也没能找到京剧《蟠桃会》的剧本加以对比和求证,但这段唱在浅显易懂的基础上却透着品鉴和把玩的逸趣。此外,《唱腔选》中尚有吴佩蘅、王端璞、阎景平、张伯驹等前辈教授小如先生的清唱、说戏唱段,众位前辈的传唱均既通大路又有过人之处,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述及,只能留待读者在小如先生的《唱腔选》中去细细地咀嚼和回味了。
浊世听歌易,
清时顾曲难。
名家纷绝响,
旧梦碎无端。
识小情何益,
钩沉迹已残。
寂寥千载后,
一例鼎彝看。
这是小如先生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首名为《学戏》的五言律诗,也是在吴先生诗作中笔者颇为钟意的一首,在这首五律的字里行间中,我读出了吴先生对自己钟爱的祖国传统艺术在传承中的感叹与无奈。2009年5月,笔者在莎斋有幸请吴老当面将这首诗抄录一通,不料两个月后,先生竟突发脑梗,再不能挥动手中那支倔犟而不知倦怠的笔管,为传统文化瑰宝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怹所能做到的一切不同形式的呼吁……如今再听《唱腔选》,又使我无限感慨地联想到了先生的这首诗。《唱腔选》中收录的清唱和说戏录音,无论是目前还在京剧舞台上演出的常演剧目,还是已成为广陵绝散的失传唱段,其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先生采取有声的记录方式,使自己的所学在“寂寥千载后”作为“一例鼎彝看”的摹本与参照——或许“千载后”的“一例”仅是在坊间、“诸野”抑或“草根”中流传,但这“识小”的“一例”却记录并成就了京剧老生艺术谭、余两派旧日辉煌的一个掠影,为与古为徒的后辈学习京剧、借鉴版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故拙文借小如先生这首五律的尾联为题,想小如先生当不会怪我。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站在新文化运动前沿的旗手,我认为,小如先生则是站在捍卫祖国传统文化前沿上,已然为数不多的一位不迁就、不折中、不妥协的斗士,每每想到于此,我心中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不由得一次次地从心底对这位耄耋老人肃然起敬。
(《中国京剧》2014年第1期)
《吴小如京剧唱腔选》音频下载链接 *感谢历史369先生制作提供
寂寥千载后 一例鼎彝看
——听《吴小如京剧唱腔选》有感
(下)
芸窗无尘主人
贯大元先生一生虽仅“挎刀”挂二牌,却“许荫棠之堂皇、李鑫甫之工力、贾洪林之作派兼而有之”(徐慕云语),艺术水准并不在有的“挑班”老生之下。贯先生的艺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看似缺少华丽的外表,实则精到细腻、洗尽铅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晚年的贯先生任教于中国戏曲学校,孙岳、王荣增、李鸣岩、杨韵清、金桐、李春城、陈增堃、耿其昌等京剧名家均受业于贯老。小如先生曾向晚年的贯老学习剧目前后达十四出之多,彼此结下深厚的情谊,吴先生对贯老也怀有很深的感情。同时,贯先生也有很多独门剧目为内外行称道,如《甘露寺》中乔玄的“劝千岁”唱段即是一例。经马连良先生精心设计的“劝千岁”一段唱腔,至今已成为了人们心中京剧的代表性唱段,但在马派此剧风靡之前,贾洪林一路的此剧唱段究竟是怎样,我们大抵只能从贯先生灌于1928年的“胜利版”唱片中探寻风貌。然而,在灌片时贯老因该唱段过短,有意改“细听老臣说从头,刘备本是靖王后”两句【流水】为【原板】,实际唱法却并非如此。为此小如先生曾撰文专门介绍,却总嫌不够直观,此次吴先生把贯老传授“台上”的乔玄唱段通过说戏录音公之于众,更有利于专业和业余的演员与研究者研究《甘露寺》中乔玄“劝千岁”一段唱腔的原始风貌及该唱段自贾洪林到马连良艺术加工和流变的脉络。又如,《南阳关》是贯老极为珍视的一出戏,贯老在把此剧唱法传授给小如先生后曾感叹“我在台上最爱唱这出《南阳关》,连叔岩也认为还下得去,现在总算给您‘说’了,我觉得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您总算是我晚年遇到的一个知音。趁我有一口气在,您想学什么,只要我会,您就赶紧拿过去。”(见吴小如《我从贯大元先生问业始末》)《唱腔选》中小如先生学自贯老《南阳关》的说戏录音,唱腔细腻与精致,雄浑与悲凉,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决非大路唱法可比,足见贯老所传《南阳关》一剧的唱法非同一般,堪称“非谭非余,亦谭亦余”的精品和上乘之作。这也是贯老艺术精湛、教学严谨的例证。
不幸于2012年6月仙逝的刘曾复先生(字俊知)是当今伶、票两界传谭、余之大家。在小如先生学自刘老的剧目唱段中,有段《蟠桃会》中吕祖【西皮原板】的唱段,词曲颇为讲究,谨将唱词抄录如下:
忆昔当年赴科场,
科场中提笔做文章。
文章幸喜龙颜赏,
赏赐我进士伴君王。
陪王伴君心不想,
一心只想上天堂,
天堂远在瑶池上,
瑶池以上福寿绵长。
记得小如先生在1998年向笔者介绍这段唱腔时,曾强调此段为京剧唱词中少见的“顶针续麻”式词句,即唱段中每句唱词的尾字(词)为下一句唱词中的首字(词),颇有首尾接龙的意味,伴之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唱腔,不失为京剧文本、唱词中一个少见的特例,惜笔者未向小如与曾复先生当面请教过这段唱词是否经过文人加工处理,也没能找到京剧《蟠桃会》的剧本加以对比和求证,但这段唱在浅显易懂的基础上却透着品鉴和把玩的逸趣。此外,《唱腔选》中尚有吴佩蘅、王端璞、阎景平、张伯驹等前辈教授小如先生的清唱、说戏唱段,众位前辈的传唱均既通大路又有过人之处,限于篇幅无法一一述及,只能留待读者在小如先生的《唱腔选》中去细细地咀嚼和回味了。
浊世听歌易,
清时顾曲难。
名家纷绝响,
旧梦碎无端。
识小情何益,
钩沉迹已残。
寂寥千载后,
一例鼎彝看。
这是小如先生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首名为《学戏》的五言律诗,也是在吴先生诗作中笔者颇为钟意的一首,在这首五律的字里行间中,我读出了吴先生对自己钟爱的祖国传统艺术在传承中的感叹与无奈。2009年5月,笔者在莎斋有幸请吴老当面将这首诗抄录一通,不料两个月后,先生竟突发脑梗,再不能挥动手中那支倔犟而不知倦怠的笔管,为传统文化瑰宝在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着怹所能做到的一切不同形式的呼吁……如今再听《唱腔选》,又使我无限感慨地联想到了先生的这首诗。《唱腔选》中收录的清唱和说戏录音,无论是目前还在京剧舞台上演出的常演剧目,还是已成为广陵绝散的失传唱段,其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先生采取有声的记录方式,使自己的所学在“寂寥千载后”作为“一例鼎彝看”的摹本与参照——或许“千载后”的“一例”仅是在坊间、“诸野”抑或“草根”中流传,但这“识小”的“一例”却记录并成就了京剧老生艺术谭、余两派旧日辉煌的一个掠影,为与古为徒的后辈学习京剧、借鉴版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故拙文借小如先生这首五律的尾联为题,想小如先生当不会怪我。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站在新文化运动前沿的旗手,我认为,小如先生则是站在捍卫祖国传统文化前沿上,已然为数不多的一位不迁就、不折中、不妥协的斗士,每每想到于此,我心中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不由得一次次地从心底对这位耄耋老人肃然起敬。
(《中国京剧》2014年第1期)
《吴小如京剧唱腔选》音频下载链接 *感谢历史369先生制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