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成长:贯彻一生的过程中,个体发生的系统变化,也就是从子宫到坟墓的过程。
2.人的本质:人是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结合体。
3.社会环境: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
二、简答
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
答:第一、 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
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答:社会环境的内容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制度、媒体、文化等。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我们可以将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
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比如,不同的教育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的空间,在当今日益重视文凭的时代,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又如,不同的文化为我们设定了不同的生活准则,其实也就是为我们绘制了不同的生存的空间。
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人的成长过程中总难免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社会环境常常能够给我们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强大的力量。对落难的家庭而言,亲朋好友的帮助,单位组织的支持,社会力量的援助,这些都是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影响的具体表现。
再次,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比如,从性别角色折角度来说,人被分为男性与女性,同时,男性与女性各自所应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空间都已经被预先设定好,它甚至成为固定的模式,为每个男性或女性确立生活的标准性别对人类成长的影响,是社会环境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因素。再如,人们因为单位、组织、阶级等差异,每个人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可能有所不同,这个社会角色则为他的行为方式、生活风格同样确立了必须遵守的标准。
最后,人类成长中的个人困难,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的社会环境的导致。比如,儿童的自信和幸福感来自于父母如何爱和如何照看他,但是父母的爱和照看则主要受到他们处身的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再如,妇女的社会成就往往并非仅仅取决于妇女自身的 苦努力,更多地还与社会对妇女阶级定的期望标准紧密相关。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对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及其发展理论。从人类的成长的角度来看,他对深层无意识的发现、对早期儿童生活经验的强调、关于人格的划分、关于心理性欲的五个发展时期,以及他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阐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赋权理论:相对来说,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这种激进更多指向的是对于阻碍案主发展的制度性环境的一种批判姿态,因为,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判断是,社会的制度性障碍而非案主的个体性错误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赋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所罗门,
3.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就是优势本身,在具体服务过程中,优势视角加点在于挖掘按住自身蕴含的优势,激发案主自身的潜能,开掘案主环境系统的资源,转换案主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推动案主自决自助。
4.镜中自我:是库利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库利的代表著作《人行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镜中自我的主要观点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者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此外,库利还将这种自我认识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对他人眼里的我们的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对这一形象的评价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
5.首属群体:库利首次正式提出了首属群体这个概念,首属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库利的首属群体主要指的是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通过手术群体,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到了发展。
二、简答
1.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结构功能理论是一个巨型理论,主要侧重对社会进行宏观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及其学生默顿。从学术渊源上来看,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的功能主义的巨大影响,同时,结构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涂尔干及韦伯等传统社会学大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帕森斯逐渐发展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的观点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示:第一、社会行动理论;第二,模式变项;第三,功能分析模型。
2.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约翰华生(1878-1958) 美国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第二、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第三、强调刺激――反应模式;第四、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论。
3.人本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这两种观点,他们采用了整体主义的观点,不拘泥于某一动机、某一本能或某一环境,而力图揭示人类成长的各个侧面;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他们选取健康的人进行研究,这样,他们摒弃了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观点和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观点,对人类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液固而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特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三、论述
1.**结合实例,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无意识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常常认识不到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而无意识则被他视为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本我是本能冲动,它与生俱来,并且贯穿所有冲动源泉。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儿童渐渐长大,在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时,不能全靠冲动行事,必须考虑现实的后果。自我就产生了。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但它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儿童在五、六岁时,超我逐渐形成,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理想结构应该是:本我传布着本能的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则决定自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但现实之中,这三者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这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似乎相信人类的成长终止于成年期的开始,因此,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也许更适合于理解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的之间的变化”。
弗洛伊德将发展的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区别其它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功能。第一、口唇期 第
二、肛门期 第三、生殖器期 第四、潜伏期 第五、生殖器期
2.结合案例,分析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答:赋权理论的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赋权理论不仅可以给社工带来力量的激发,更能从本质上揭露案主遭遇困境的社会根本原因。赋权理论已经被许多领域广为应用,尤其是在女性、老人、黑人等弱势群体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和成效。
第三章
一、名词
1.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舞台所担当的一种或几种角色,不同的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确认并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
2.性别歧视: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平等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生理的差别强调,宣扬男性优越女性的合理性。
3.性别社会化: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4.父权制: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男性压迫女性的制度体系。
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指的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在给女权主义带来理论上的建设之外,同时,还给女权主义带来了理论上的破坏甚至毁灭。
二、简答
1.性别差异是什么,主要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答:性别差异已经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发问的一个问题。性别的含义包括了非生理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属性意义上的性别。包括生理差别、心理差别、社会差别。
2.## 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原理)
案例分析:拯救男孩
社会赋予男性许多优秀品质:。。。。〈1〉、从性别角色社会化成因的视角分析,“男孩危机”因何造成?
答: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具体影响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职业等。(1)家庭。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婴儿降生之后主要就生活在家庭中,接触的都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都是重要的他人,他们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婴孩对性别的区分和认识。(2)学校。学校也是推进和强化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里,老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和期望被称为一门隐性课程,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但它对男女生性别角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十分明显的。(3)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流行歌曲,以及最新出现的所谓第四媒体:电脑或互联网。这些大众传播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大众传媒也要影响到我们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程及具体内容。(4)职业。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影响因素——职业。在职业区分里,暗含这样一种假设: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男人是强壮的、有力量的、智慧的、勇敢的等等,女人则是柔弱的、富有感情的、细心的、忍耐的等等。
〈2〉、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请给当代的男孩家长提出你的建议。
答:这块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要自己总结着写。
3.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语言中、工作中、婚姻中的女性歧视
4.简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实质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将它们和中国的妇女及性别工作紧密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果实。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第二,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第四,妇女从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三、论述
1.性别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主要观点
答: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来自社会学界的,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理论。另一种是来自女性主义的,即女权主义的性别观(包括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答:在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和流派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性别的社会角色问题,比如韦伯、帕森斯等人,比如结构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我们主要介绍结构功能和冲突理论。
(1) 结构功能主义
在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中,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塔尔科特 帕森斯以及罗伯特 贝尔斯两个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秩序和均衡,强调人类社会有一个趋于平衡的基本趋势,这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侧重社会分工,其而是侧重于家庭分工,性别角色的差异即行营的社会化必须要确保社会和家庭的平衡和有序。
结构功能主义力图维护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这使他们招致了许多的批评,批评的主要观点以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肯定是不合适的,而且,女性明显地位处于一种被压迫的从属地位,结构功能主义恰恰回避了男性居于从属地位、女性居于统治地位的可能性。
(2)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时的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评的一个主要力量。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尔 柯林斯,冲突理论强调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不同,因此,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导致社会结构变革的因素中,冲突理论强调经济和极少量的重要因素,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主要就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导致的。
冲突理论认为男女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其实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和主宰,这是建立在男女两性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之上的,女人的顺从,确保了男人的优势地位,而男人作为既得利益者,可定不愿意轻易改变机油的男女性别社会分工,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应当鼓励和促进女子与男子在必需的程度上发生冲突,从而最终取消性别社会角色的类别。
2.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及其主要内容
其实,性别歧视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非常简单:它们首先肯定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别,再由这种生理差别推导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偏见,在性别偏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得出性别不平等的结论。性别不平等由此作为一种貌似合理的理论而存在,所有这些最终导致性别歧视这种错误的观念摇身一变,转化为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形态,性别歧视理所当然地被确立起来,并进一步渗透于社会制度和现实生活之中,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也因此而被合理化,披上了合法性外衣。
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致命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性别歧视的理论出发点,即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者往往过分夸大性别间的差别,尤其是生理上的差别,而且,他们常常混淆性别的阶段性差别和终生性差别、局部性差别和整体性差别、生理性差别和社会性差别,这导致性别歧视者不可避免地犯下以偏盖全的错误。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混淆男女两性之间的生理性差别和社会性差别,并且过分强调生理性差别。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的、先天的差别,更主要地是社会的、后天的差别。这意味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不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性别歧视的人为性和非科学性在此暴露无遗。性别歧视的第二个错误在于逻辑上的偷换概念,很显然,性别差异并不等同于性别不平等,而性别歧视者则是直接从性别差异推导出了性别的不平等,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差异”和“不平等”成为女权主义的两大核心话语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一、名词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具有共同的生活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家庭在表现出了复杂性同时,还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特征,即历史性,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在结构方式和组织形式上存在着不断的发展变化,除了这种广义的发展之外,具体到每一个现实的家庭,它同样存在着具体的发展变化,这种理论表现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上有伊夫朴 杜瓦尔提出
3.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又被称为小家庭,其家庭成员主要包括已婚夫妻及其未婚子女。
4.平权家庭 :平权家庭意味着男性和女性权力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管理自己的家庭,平权家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女性解放意识的增强,女性经济收入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多种原因使然。在现代青年中,比较流行的AA制家庭,正是平权家庭的一个特例。
5.养育家庭 :在养育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以子女的身份出现,从时间上讲,包括家庭成员从出生至成年结婚之前,养育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主要生活内容表现为,家庭成员以及子女的身份出现,接受父母的养育,逐渐成熟起来。
二、简答
1.家庭的社会特征
答:第一、 家庭具有历史性,第二、 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第三、 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第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2、简述家庭的形式。
答:第一,按照家庭成员所担当的身份的演变,家庭可以分为两种:养育家庭和生殖家庭;第二,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规模,家庭可以划分为两种: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第三,按照婚后夫妻居住地点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三种:从男居、从女居以及新居制;第四,根据家庭之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三种:父权、母权和平权;第五,按照婚姻形式的不同,家庭可以区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三种形式;执照通婚范围,可分为异族通婚和族内通婚;按照血统传承,可分为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双系家庭等。
3.##家庭关系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婆媳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案例分析)
答:家庭关系的构成一般包括如下几种: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婆(公)媳关系,翁婿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等。在主的家庭关系中,比较而言,夫妻关系是核心,父母子女关系是重点,婆媳关系则称为关键,此外还有姑嫂关系和妯娌关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同时却又极难处理好的家庭关系,许多家庭都曾经困扰与这些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许多人也曾为此而被搞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婆媳不和的一个重要理由也许应该归结于一个微妙的心理原因,婆媳关系的问题也常常被归结为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斗争。婆媳不和的第二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于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之上。婆媳为了捍卫自已的独立王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肯定会一再展开对这个中间男人的争夺,这只会加剧婆媳之间的紧张气氛。婆媳不和第三个原因可以归结为婆婆与媳妇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首先是婆媳只是法律上而没有血缘的母女,其次是婆媳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再次是婆媳关系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婆媳不和的第四个原因可以归结为生理和心理问题。“产期抑郁症”与“更年期综合征”的相互冲突。
给丽娟的建议:1、相互尊重与谅解。要发展良好的婆媳关系,双方都需要学会谅解对方、体贴对方。2、避免争吵。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静,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3、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注重与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在平日里对婆婆嘘寒问暖,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4、发挥儿子的中介作用。主要是让儿子对婆婆进行心理沟通,并在婆媳发生矛盾的时候,起到疏导作用。
4.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夫妇家庭,这主要是在结婚之后,尚未生育孩子,家庭中只有夫妇二人,家庭的核心只是夫妇二人。
第二阶段,抚养孩子家庭,指的是从家庭中第一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两岁半左右,这时期家庭的主要任务是抚育孩子;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该子女六岁,也及学龄前期;
第四阶段,入学儿童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六岁到十三岁;
第五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十三岁到该子女二十岁;
第六阶段,家庭成员出走阶段,指的是因为上学、工作和结婚等原因,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搬离父母的家庭;
第七阶段,中年夫妇家庭,指的是从空巢家庭开始一直到父母的退休;
第八阶段,老年夫妇家庭,指的是从退休一直到双亲去世。
三、论述
1、详述家庭会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
答:(1)家庭暴力。主要是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防止和杜绝应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教育,第二是保护,第三是处罚。(二)离婚。离婚直接涉及的对象包括离婚夫妻及其子女,离婚家庭子女表现出孤僻、沉默、自卑、智力的延滞、情感的变异等。赞同的观点:为了孩子,为了当事夫妻,该离婚时还是离婚好。在婚姻和家庭中,夫妻双方才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子女仅仅是夫妻生活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虽然很重要,但绝不能代表婚姻的全部。
2.家庭具备哪些功能并详述各功能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
答:家庭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这表明家庭能够极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时,这也意味着家庭具有多种功能,事实上,家庭的功能的确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保护,进行教育,交流感情,繁衍后代等等,家庭的功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家庭功能主要有:性欲的调控,情感的满足,子女的教育(人口再生产)。
性欲的调控。在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国家是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的,所有的国家都对性采取了一定的引导和调控手段,这一方面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满足个人对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久,国家对性的调控方式一种是用法律来强制,另一种是用道德来监督,第三种是用舆论来引导,最深入、最彻底也最具影响力的调控方式则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也就是家庭的调控。
子女养育。家庭的出现还有一个关键的意义,它确认了子女在家庭和家族意义上的身份,家庭使子女真正成为家族延续的重要保证,家庭对于子女的第三个意义就在于,家庭为子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社会对孩子的认识和接纳往往是通过孩子的家庭背景来展开的。
情感的慰籍。对于真正的人而言,仅仅有充裕的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物质而支撑的生活是缺乏意义的,是很难幸福的。情感的重要性常常超过了面包和金钱。家庭的其它功能还有促进社会化,提高教育,经济支持等多种。
第五章
一、名词
1.组织:美国学者罗宾斯认为,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目的。
2.学校:即教育园地,据史料考证,奴隶社会中学校的雏形开始出现,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3.单位:是一种总体性组织,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更多元素在其中的一个总体存在。
二、简答
1.科层制有什么特征
答: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成文法规、非人性化、因才适用。
2.组织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等;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从权限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国际组织、全国组织、区域组织等等;从成员上来看,也可以将组织划分为儿童组织、青年组织、老年组织、妇女组织等等。从组织结构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种组织。
3.简述学校的产生历史
答:学校的产生其实是一个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一个过程,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大分工的进步,由此导致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由此进一步导致了教育园地——学校的诞生。据初步的史料考证,奴隶社会中学校的雏形即已开始出现。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当时已有“库”、“序”、“校”三种教育机构。从西方来看,学校大体也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古埃及很早就产生了学校。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学校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
答:第一、个体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换。从时间上来说,人类最重要的莫过于早期社会化,而学校就占据着人类早期的成长核心;从内容上来看,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其中教材以及教师,当然还包括学生共同构成了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组成。此外,学生群体间的亚文化则进一步构成了社会化的隐性保障,学生同伴则另外担当了亚社会的角色。
第二、社会标签化。原则上来讲,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公平的教育场所,但事实上,因为教育资源本身的稀缺,所以,每个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就不可能绝对平等,由此进一步导致每个学生在教育机会的匹配上的相对不公。甚至有人将学生比喻为二次出生,这种出生将加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不平等,而校友圈的接纳和排斥则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并导致社会群体的分化。学校的马太效应终生不断地被彰显出来。
第三、社会控制化。学校的政治化其实是学校隐含课程的重要组成,学校教育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客观中立的知识传输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价值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的型塑过程。同时,学校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权力强化与权力再造过程。这集中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订甚至教师的择用。法国作家都德著名的《最后一课》就是明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的社会控制功能大大超过了社会化功能,更是远远超越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成了学生的一个监护机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福柯激烈地说,学校就是监狱。
2.联系实际,论述单位的意义
答:尽管目前对于单位现象存在着诸多的负面评价,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组织中的中国人来说,单位对于他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在事实上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特殊方式逐一整合到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种单位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在这种单位组织中全面实现人的社会化。正是由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级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单位组织。”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单位的破灭意味着与其相应的总体性国家管控正式宣告失灵,从单位人走向社区人的思潮出现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社区应该是取代单位的另一种组织方式,但是,总体性社区注定也是行不通的,让社区回归社区,让居民成为公民,这应该是单位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启示。
第六章
一、名词
1.社区:社区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基于某种共同关系和内在组织,居住在特定地区,在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体。
2.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模式主要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社区工作模式,比较适合处理问题复杂、矛盾突出、弱势群体集中的社区。这个模式的行动策略相对比较激进,更多采纳的是辩论、磋商、谈判、施加压力以及直接行动等。
3.滕尼斯: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源自于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个概念。
二、简答
1.简述社区的功能和意义
答:第一、对于个体,传统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主要通过单位来体现,社区自身的分层逐渐使社区具有了另一种身份的区别和彰显。第二、对于社会,社区构成了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对于相对抽象的宏观社会而言,社区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切入点。第三、对于政府,因为社区本身的非政府属性,社区往往成为社会力量的生发壮大根据地,目前中国许多的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几乎都聚合在社区之中。
2.简述西方社区发展的过程
答:社区概念源自于西方,同样,社区工作的发展同样也是起源于西方,在谈到社区发展时,不能忽视的是社区睦邻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社区睦邻运动也被称为社区改良运动1,这个运动肇始于1884年,创始人为英国的一个牧师巴聂特(Barnett,Samuel A.)
除了社区睦邻运动之外,社区工作的发展值得注意的还有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两个关键词。
一般认为,社区的发展最早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与此相应的社区工作更多体现为社区组织;此后,社区服务的范畴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至于社区发展则更多地是源自于乡村地区,后来逐渐延伸到了城市地区。
3.简述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研究
答:最初引发社区研究热潮的其实就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随后是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帕
克、路易斯·沃斯,人文区位学则构成了芝加哥学派关于社区研究的点睛之笔。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还有林德夫妇,他们的代表作是《中镇》。
三、论述
1.**结合我国实际,阐述罗斯曼的社会工作三种模式。
在众多关于社区工作的研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罗斯曼,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社区工作三种模式的分析。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有很多,但相对来说,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主要包括:地方发展、社会计划以及社会行动。 地方发展模式一般应用在传统的、静态的以及结构相对简单的社区。这个模式在策略上主要强调提高居民意识、加强居民沟通、鼓励居民自助和互助,从而解决社区问题。
在这个模式中,社工的角色主要是促成者、协调者以及催化者等。社工同时注重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推动居民互助合作,强化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自下而上是这个模式的主要特征。这个模式具体的象征口号是“让我们聚集在一起商量这件事。”
与地方发展模式不同,社会计划模式的主要特征更倾向于自上而下。在这个模式中,这个模式更多依靠专家的意见和规划,社工在这个模式中的主要角色是事实的收集与分析者以及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者。
这个模式主要适合处理那些具有复杂的和实质的社会问题的社区。这个模式的象征性口号是“让我们获得事实真相,并采用合乎逻辑的下一步。”
社会行动模式主要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社区工作模式,比较适合处理问题复杂、矛盾突出、弱势群体集中的社区。这个模式的行动策略相对比较激进,更多采纳的是辩论、磋商、谈判、施加压力以及直接行动等。
3.结合目前社区发展新特征,论述我国社区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答:因为国情等诸多方面原因,我国目前在社区研究和社区工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关于社区的认定,有地方认为应该以居委会为单位,也有地方将街道作为社区主要判定标准,还有地方将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作为社区的划定标准;在社工工作方面,也出现了所谓的上海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等众多实践创新,凡此种种都表明,目前社区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样化的社区探索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情本身的复杂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还有非常漫长的路途需要跋涉。
第一、社会大势所趋,社会建设主题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二、政策倡导,从社区的主管部门民政部再到国务院,社区的重要性被不断提起,与社区相关的利好政策也在不断推出。第三、专业化。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专业化被不断提及,并日益强化,在提到进一步强化专业人才进社区的同时,社会工作被越来越多地确定为社区工作开展的主导性专业人才。第四、社团化。因为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社区工作更多地充满了行政色彩,政府主导痕迹太重,居民自主参与不够,而目前的社区工作中则进一步将社会组织确定为开展社区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五、项目化。目前的社区工作逐渐在摆脱政府大一统的行政化格局,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服务被强烈倡导,与此相应,社区工作的经费支持更多地则是按照政府委托服务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展开,这要求项目化运作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第七章
一、名词
1.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求所采用的社会手段,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公正。
2.社会服务: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
3.公共政策:威尔逊认为,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由公共行政人员来执行的法律和规范。
4.社会工作:世界性的一种社会服务实施的专业方法。
5、社会政策主流化:社会政策主流化是将社会政策作为一种整体性战略纳入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从而强化社会福利,推动社会公正。
二、简答
1、简述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政治性、价值性、差异性。
2、简述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社会政策的研究内容从普适性角度大概可以概括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住房、教育等涉及社会服务的众多问题。
3、简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分析
答:强化性别意识、注重性别分析、维护性别公正、推动性别发展。
三、论述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方式
答:“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假说,而是
一个具体化的、甚至经验化的操性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将社会性别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也就是将社会性别意识贯彻和落实到公共政策之中,常见的比较可行的行动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
首先、自上而下
这种方案的实施路径是:首先影响上面的决策层,然后,再通过决策层向下影响普通社会成员。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更多依赖于决策层的社会性别意识强弱,这种方案社会代价最小、社会效率最高的,但这种方案比较理想,现实生活中实施难度相对较高;
其次、自下而上
这种方案的实施路径是:首先改变下层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然后,再通过社会成员进一步影响上层决策者。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更多地依靠广大妇女自身的力量,依靠妇女的力量对决策层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促动决策层的性别意识唤醒。但这对妇女自身的要求更高,对妇女自身的团结要求更高。
最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这是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案,也是实施效果相对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案,是前面两种方案的折衷。但这种方案要求妇女团体和决策高层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紧张的对立或冲突关系。
2.详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策略分析
答:“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很显然更加注重的是对政策决策层的影响、以及对政策执行层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战略,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政策的制定、执行、监察和评估的完整运行过程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具体化为四项策略:首先、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別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別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其次、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別分析工具,使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性;再其次,建立多层级、全方位的性別平等权益促进委员会,以确保社会性别的真正主流化;这个性别平等委员会最好能够实体化、权力化,具体操作中可以借鉴我国各类权益保障部门的经验,广泛吸纳各层级政府力量和各方面社会力量,从而使性别平等真正落到实处。最后、不断地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第八章
一、名词
1.胚胎期:胚胎期是一个关键阶段,它从第四周开始直到第八周或第九周,胚胎期主要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身体的主要部分以及重要的器官已经开始形成,
2.胎儿期:胎儿期包括从第九周开始直到出生这段时间,这是胎儿继续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器官都已完全形成,所有的系统都具有整体的功能,这个时候的胎儿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母亲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新的生命的躁动和不安。
3.卵细胞期:从卵子与精子的成功结合开始,卵细胞期大约已持续三周时间,这是胎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日趋复杂的发展形成阶段,它为胚胎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是指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生理上的残疾。
5.家庭秩序: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建立的一套程序。
二、简答
1.胎儿期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卵细胞期、胚胎期、胎儿期。
2.胎儿的出生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扩张阶段,阵痛开始出现,胎儿被推压到产道,羊膜囊破裂,羊水开始流出来,子宫颈扩大放宽。这个阶段头胎大约持续十四个小时左右,以后各胎大约需要八个小时左右。第二阶段: 产出阶段,胎儿的头首先进入产道,最终胎儿整个被分娩出来,这个阶段头胎大约需要九十分钟左右,以后各胎大约需要三十到四十五分钟左右。第三阶段: 产后阶段,胎盘和脐带被取出,周围的血管都被挤压和封闭,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几分钟。
3、母亲对胎儿有哪些影响?
答:(1)年龄,最佳生育年龄应在20-30岁之间。(2)营养,孕妇应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足。(3)情绪(4)其他因素:如疾病、药物、吸烟、滥用毒品、其他因素等。
三、论述
1.请阐述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答:遗传、国家政策宏观影响、母亲本身年龄、营养、情绪及其他因素(疾病、药物、吸烟)影响,还有社会因素影响。
2.**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胎儿的出生,尤其是头胎子女是家庭中的重大事件,由此对家庭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主要表在为:(1)夫妻角色的转换;胎儿出生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夫妻的角色转化为父母的角色,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共同构成了家庭中最重要的三角关系。胎儿的出生,使家庭的经济一下子紧张起来,经济的拮据以及家务的繁重不仅会影响到夫妻双方的工作及社会活动,而且还会剥夺夫妻间的亲密沟通,侵占夫妻间的私密空间,家庭危机的爆发就难以避免了。(2)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胎儿的出生必然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现有子女之间如何重新调整彼此间的关系。新生儿出生后,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新生儿的照顾上,现有子女就会产生被遗忘甚至被拒绝、被抛弃的感觉。(3)家庭秩序的重建。新生儿的到来打乱了原来家庭的运转程序,除了夫妻角色的转换、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之外,新生儿还会带来家庭收入的支出分配、闲暇时间的重新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需要付出极大的物力、财力和精力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科学教育。
第九章
一、名词
1.强化: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一行为的过程。
2.转换生成理论:主要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代表。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可以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成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被传达。
3、新生儿:新生儿指的是抬儿从母体分娩出来直到第四周这段时期,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满月”视为婴儿发展的第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生长阶段。
4.母爱的剥夺:“根据安徒生及卡脱的观点,母爱的剥夺可以从量的剥夺及质的剥夺两方面来描述。这名词通常是指母亲与子女之互动不足,以及一些导致亲子互动不充足的情境。
5、约翰.鲍比: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认为婴儿对母爱的渴望是一种人类固有的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二、简答
1、简述新生儿的反射能力
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觅食反射、吮吸反射、游泳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眨眼反射。
2、关于婴儿期语言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哪些理论
答: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转换生产理论、模仿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等。
3、简述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使婴儿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增多了;第二,促进婴儿的心理变化;第三,增加婴儿的社会交往;第四,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
三、论述
1、论述婴儿的自我发展
答:婴儿自我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我的认知,自我的归类和自我的调控。
自我认知:胎儿和新生儿一般很难将自身与父母新及外在环境区分开来。随着婴儿日益成熟,婴儿渐渐开始能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区分开来,并且进一步将自己与他人包括母亲区分开来,说明婴儿已经能够自我认知了。
自我的归类:与外在世界和他人的区分使婴儿生产了自我意识,而婴儿对自我的确认又使婴儿进一步有可能作出对自己、对他人的初步的、简单的归类。
自我的控制:随着婴儿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明确和增强,婴儿的自我调控欲望也在相应增强,与此同时,婴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
2.**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婴儿对父母的影响许多人都相信父母始终在决定性地影响着婴儿的发展,但是,不能忽视的还有亲子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婴儿同样也在极大地影响着父母,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父母对婴儿的影响很明显,婴儿对父母最大的改变表现在父母人格等社会性的综合改变,人们常说婚姻是一所学校,有孩子的婚姻则可以被认为是一所高等学府,使男孩和女孩变成了男人和女人,而婴儿的出生则使这两个男人和女人真正成熟起来,他们的社会角色也从男人和女人转变成了父亲和母亲,这种角色的转变使父亲和母亲突然之间涌生出了无限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以及巨大的爱,这促使父亲和母亲在心理和社会性上真正开始成熟起来,父性和母性成为人类最高尚最伟大的象征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父亲对婴儿的影响没有父爱的孩子同样是不幸的,因为父亲同样有权利也有能力给予孩子一份爱,而且,父爱在许多方面是补充乃至超过了母爱的,对于婴儿来说,真正完满的爱是同时拥有父爱和母爱。父亲能够给予婴儿足够的爱,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除了怀孕,生育和哺乳之外,母亲所能给予婴儿的爱,父亲几乎都能给予,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亲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对婴儿的照顾之中,从买菜烧饭,到洗衣服换尿布,从抱小孩到与婴儿游戏,父亲几乎涉足婴儿成长的每个角落,
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母亲与婴儿的关系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的研究重点,人们最早注意到的就是母子关系,母子之间同
样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传统的研究中心是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了子女对母亲的影响作用,婴儿时期是母子关系发生的起始之点,由此奠定了母子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十章
一、名词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看法、评价。
2、复演说:霍尔主要倡导的是“复演说”。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本质上是在以另一种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所经历过的历史发展阶段。 3、游戏:游戏是对未来生活一种准备,是儿童对成人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4、模仿: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5、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指的是3-6岁这个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孩子都将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所以这段时期又常常被称为幼儿期。
6、性别认同:合理的、坚定的性别认同同样可以提高自我评价。
7、奥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8、性别图式论:性别图式理论是指性别是一面透镜(一种图式),透过它可以看见自己的经历,通过语言、服饰、玩具和歌曲,社会学习形成了性别图式。儿童把自己与自己的性别概念加以比较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简答
1.幼儿期游戏对其的意义
答:快乐经验获得;认知能力提高;社会性的发展;性别的社会分化。
2.幼儿期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征
答:异质性越来越强;心理与生物和环境的逐渐分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和愿望与幼儿实际经验和能力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
3.美国心理学家帕腾关于游戏的分类
答:空闲游戏;单独游戏;赏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三、论述
1.**举例说明幼儿期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答:(一)生理上的安全感,幼儿只有当他感觉到生理上是安全的,身体不会受到伤害时,他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自由感,才会有足够的信心。
(二)情感上的安全感,自卑的幼儿,常常遭受讥讽和咒骂的幼儿,他们丧失了情感上的自然和安全,这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紧张,被拒绝等消极感情,从而影响他们信任他人,阻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这同样不利于树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
(三)自我同一(认同)感,只有当幼儿发展出了自我意识,知道“我是谁”,并且认同自我,具有自我同一性时,他们才能够区分出自我与他人,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才能够和谐地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合理交往上建立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
(四)归属感,幼儿能够确认自己获得真正的归属,能够真正被父母、老师、同伴等从内心接纳,这也是自我评价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
(五)成就感,幼儿能够确信他是有能力的、是会成功的,这样他会乐意去尝试学习新的事物,学做新的事情。
(六)性别的认同,合理的、坚定的性别认同同样可以提高自我评价。
2、论述幼儿期性意识的发展
答:(1)性的萌动。弗洛伊德公开承认儿童时期性的发育,他认为人类从儿童时期即已经伴随着性的萌生。(2)性的表征。幼儿时期具有挖根生的性发展表现形式是:如同弗洛伊德的指出的那样,幼儿的性兴趣开始转移到生殖器上。幼儿时期与生殖期有关的还有一个表现是自慰。幼儿时期性的觉醒和发展还有许多相关的表现形式,比如,开始亲近同龄异性的小伙伴,并开始玩各种各样的过家家游戏。
3、关于儿童早期成长阶段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及主要内容。
答:找不到答案哟
第十一章
一、名词
1.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一般指相同的年龄,年龄有差异的话通常保持在一岁之间)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在同龄群体的支持下,儿童共同游戏、共同学习。
2.儿童亚文化:在同龄群体中,为了标新立异,为了确保团体的纯洁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同龄群体往往会发展出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系”。
3、儿童期:从时间上来说,儿童期包括7-11岁这段生长时期;从内容上来说,儿童期意味着从幼儿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
4、儿童期的社会化: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 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
5.亲子型师生关系:老师对待学生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亲子型师生关系充满了温暖和亲切,它使儿童很快与老师融为一体,使儿童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使儿童在接受学校社会化的过程中减少了阻碍与隔阂。
二、简答
1.儿童友谊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前友谊阶段;单向满足的友谊;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真正的友谊;双向满足的友谊。
2.电视对儿童有哪些影响
答:净化论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在观看充满暴力性画面的电视节目时,暴力场面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宣泄感,第二种是激发或催化,与第一种观点相反,这种观点认为,儿童在看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时,暴力镜头会将儿童心底中潜藏的暴力意识激发起来,从而增加儿童的暴力行为。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反复观看暴力场面之后,人的暴力意识会得到明显的激发和强化,第三种是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这种观点的最好解释。
3.关于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请简单概述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答:亲子、民主、专制
三、论述
1.**在学校中,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1)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中的基本关系,在这对互相促动的关系中,教师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有三种:亲子型、民主型、专制型等。
(2)教材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目的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从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到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校。学校自身也是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到学校的规模、环境,大到学校的性质、地位,学校里边几乎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
2.论述儿童期同龄群体的形成及意义
同龄群体的形成是儿童时期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同龄群体的形成是儿童在心理、认知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集中表现,也是儿童进一步走向社会化的象征。
从形式上来看,同龄群体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有组织的、比较严谨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班集体。其二是自发的、比较松散的。如绘画兴趣小组、歌迷会等。除了形式上的差别之外,这两类群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2)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3)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发展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这两类同龄群体对儿童的具体影响是有所区别的,在有组织的群体中,目标相对较为明确,纪律相对较为严格,组织形式相对较为固定。这种同龄群体主要是由儿童自发地形成的,更多地体现了儿童自己的意愿,更多地反映了儿童自己的特殊要求,更多地具有儿童自我管理的特征。但是,随意结成的自发性同龄群体很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这种随意性很强的同龄群体也很容易蜕变为危害社会的团体。这警醒我们:不能对儿童完全放任不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儿童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儿童结成的同龄群体的指导性管理。
第十二章
一、名词
1、青春期:专家和学者们发现,在成年期和非成年期之间还应该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既不同于非成年期,也不同于成年期,这就是青春期。
2、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可以追溯到库利、米德和戈夫曼等人的思想,以埃德文.勒门特和霍华德.贝克为主要代表。标签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人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反应,我认识并确定了自我,他人的反应作为标签贴在我的身上,就形成了他人和社会对我的看法,这个标签会进一步使我不断强化并接受我的这种形象,并且按照这种形象生活下去。
3.身体意象:身体意象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在现代社会中,身体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载体,它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和表现。
4.失范:“失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部分成员就可能会去寻求非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这时,社会所推崇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之间就出现脱节和冲突,于是,失范就出现了,犯罪
也就产生了。
5、差异交往理论:萨瑟兰认为犯罪不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通过与有越轨行为或犯罪倾向的亲密他人和首属群体的交往,人有可能学会犯罪行为,这种学习的内容包括犯罪的技术、态度、动机、合理化等,学习的效果与彼此交往的强度、频度、长度和早晚紧密相关。
二、简答
1.##青春期伴随着性成熟,生理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 (案例)
答:在生理方面,性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成熟。第一性征突出表现在生殖器上,第二性征集中表现于乳房、喉结、声音等方面,是激素增长和刺激的结果;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由此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滞后却使少男少女无法正确把握性的合理调控,性心理的薄弱、性道德的匮乏、性观念的混乱使性的滥用成为不可避免。
2.##青少年的性教育应围绕哪几个方面展开(案例)
答:首先,应该让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尤其是青春期身体的发展变化。
其次,应该让青少年更多地知道关于性的知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青春期一定避免不了与性的正面交锋。再次,应该教给青少年更多的有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3.默顿列举了哪几种失范类型
答:发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
4.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答:家庭、学校、社区、社会
三、论述
1.青春期的主要理论及主要内容
答:第一、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弗洛伊德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青春期是处于第五个发展阶段——生殖期。第二、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皮亚杰将个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青春期处于第四个发展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青春期处于第五个阶段——自我的认同与角色的混淆。第四、霍尔。霍尔(G·Stanley Hall, 1884—1924)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被尊称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之下,他建构出了一套独特的青春期发展的。第五、.哈维格斯特。哈维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90—)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实质上是学习并完成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任务的一个过程。
2.如何避免或合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答:要想彻底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从策略方面来考虑,不应当把监管、惩罚和打击作为重点,因为青少年大多都还是未成年人,我们应该把预防作为首要的任务。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发展变化,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克发拉塞斯(Kvaraceus)设计了一组量表,可以作为检查青少年是否具有犯罪倾向和先兆的参考。
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是异常严重的,它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不仅涉及到一代人(青少年自身),还可能涉及到两代人(加上他们的父母),也有可能是三代人(再加上他们的孩子),甚至还可能是四代人(再加上他们的爷爷奶奶)。青少年犯罪不单单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问题,解决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浩大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一双手、献出一份爱。
第十三章
一、名词
1、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
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年,不论就生理成熟来说,还是就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特征及言语行为表现来说,都有其特点。
2、同性恋:同性恋一词是由德国医生本柯特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性的取向只指向同性,而对异性则不能做出性反应。
3、婚姻:婚姻主要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4、择偶的交换理论:交换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在婚姻里,男性以经济实力换取的是女性的青春和美貌,反之亦然,整个婚姻就是一个交换的结果。
5、择偶的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恋爱和婚姻的双方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所选择的配偶大都符合我们对他或她的角色期待。
6、单位人:曾几何时,中国人被外国称为“单位人”,中国人的一生被单位所控制,生老病死全由单位一手包办,“找单位解决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7、恋父情结: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8、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
9、社会人: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二、简答
1、简述成年期划分的主要内容
答:从年龄上来说,生物年龄或生理性年龄;功能性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从具体内容上来说,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三方面。
2、简述成年期工作和职业的意义(案例)
警惕心身耗竭综合症
纵横职场7年的小李近几个月来情绪低落。。。。小李被告知染上了一种时髦又危险的心理问题——“身心耗竭综合症”。
答:工作和职业的意义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对于个人、对家庭、对于他人以及对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来源。工作和职业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对物质资料的创造上。(2)确定个人身份。在现实社会中,判定一个人是什么人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他在做什么,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当事人的具体说明。
(3)建立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工作和职业就是最基本的交往基础和最现实的交往条件。(4)圆满个人人格。工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基础,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的满足。(5)确立生活寄托。工作绝不非仅仅为我们提供牛奶和面包,工作也绝非一种简单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工作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生活寄托和生活目标。
3、简述婚姻的本质和意义
答:婚姻的本质:第一,婚姻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第二,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第三,婚姻是一种制度化的行为;第四,婚姻是一种法律行为;第五,婚姻是一种历史行为。
婚姻的意义:第一,婚姻可以使夫妻双方得到性的满足;第二,婚姻可以促进人格的成长;它还可以具有情感的慰藉功能,使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了另一个可以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使我们拥有了一个灵魂的倾诉对象和倾听对象,使我们的情感有一个终生的保障,使我们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把握住了一盏温暖而又明亮的灯。
三、论述
1、论述青年期婚姻中的异常现象
答:独身、同性恋、同居、晚婚晚育和自愿不育
2、详述青年期择偶的理论解释
答:婚姻的一个重要起点就是对对象的选择,也就是择偶,这是构成婚姻的一个前提条件。择偶看起来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实它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社会行为。美国学者罗斯.埃什尔曼提出另外几种重要的择偶理论。这些择偶理论被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具体包括:本能的、遗传的、生物的解释,父母的偶像和互补需要;第二类是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包括角色理论、价值理论、交换理论和序列理论。
3、论述青年期的职业选择与适应
答:职业选择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涉及因素有: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社会的需求。
第十四章
一、名词
1.中年危机:中年期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其它成长阶段更少,更年期、婚外恋、离婚、失业、身体的衰退和病变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年危机。
2、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3.家庭调适:中年期还有另一个更特殊的特点,中年期正好处于一个夹缝之中,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子女,因此,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就同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老年父母;其二是对青年子女;其三是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4、在职失业:在职失业是指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闲置。它是一种特殊的潜在失业形式。
5、中年期:中年期一般指35~ 60岁这段时期。中年期是人生中相当长的一段岁月,人生的许多重要任务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中年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个体面临家庭、社会中的多重任务,担任着多种角色,个体发展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6、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称为“更年期综合症。
二、简答
1.中年期生理的发展与变化
答:中年期在生理上的变化生动地反映出了由青年期向老年期的过渡,中年期已经达到了生理发展的顶峰,并且,又呈现出逐步衰退的明显迹象。 在生理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的同时,中年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差,各种各样的疾病开始缠上身来,俗话说,“三十以前人找病、三十以后病找人”,这正是中年期这种尴尬情景的生动描绘。
2.##中年人失业的现实原因 (案例)
作业:黎先生
答:社会原因: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科学认识;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
个人原因:其一、中年人知识结构的陈旧和单一。其二、中年人自身的弱点使然。其三、文化教育中的反向社会化作用。
3、简述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婚姻危机的原因。
答:中年期带给中年夫妇的不仅仅有喜出望外的甜蜜,还可能会有难以下咽的苦涩。这种苦涩主要表现在中年夫妇婚姻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危机之上。婚姻生活有“十年之痒”一说,它意味着结婚十年之后,婚姻会遇到 一次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也许会导致曾经美满的婚姻的解体。事实上,子女成年之后,这种婚姻危机的阴影就一直困扰着中年夫妇的感情生活。中年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夫妇双方感情容易出现问题的特殊时期,在中年期,女性很容易红杏出墙,男性也很容易感情出轨。
4、案例:《人到四十》解读不感之年
答:(1)案例中中年危机有哪些表现:中年危机具有多重含义,具体来说可分为家庭生活危机与职业危机。针对于本案例而言则是出现婚姻危机,最终离婚。
(2)怎样调适?一个中年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对于中年人自身而言,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维护,同时又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需要去奋斗。(1分)与此同时,中年期正好处于一个夹缝之中,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子女,因此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就同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老年父母;其二是对成年子女;其三是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三、论述
1.##论述中年人失业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案例)
答: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1)失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本来就十分微薄,失业了下子使家庭收入锐减一半。(2)失业导致失业者家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没有了收入,无法自食其力,成了被人养活的人,成了家庭的包袱,说话的声音自然也就低了三分,腰杆也很难再挺起来,渐渐失去了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力,在家庭中的地位当然也会急转直下。(3)失业割断了失业者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了工作,也就没有了同事,没有了与他人真正沟通的机会和可能;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慢慢地就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地位。(4)失业导致失业人员人格出现偏差。在失业的压力下,失业者常常感到强烈的自卑,而这对于失业者的自救和重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进一步加剧失业者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对策:(1)对于中年人,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看待失业问题。必须要明白的是,“大锅饭”和“铁饭碗”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今社会,失业不再是偶发性的意外遭遇,而是生活中的必然的伴生物。(2)及时提高自身能力。要求中年人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努力学习,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3)改变就业观念。中年人必须摒弃过去的陈腐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只要有工作就是就业,不论是什么种类、什么性质的工作。(4)社会的帮助。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为失业问题的解决作出必要的贡献,为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2.**详述中年期的家庭调适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老年父母的调适
人到中年,除了年龄的增长之外,在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年人与老年父母之间并不总是亲密无间的,一些中年人与自己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处于非常紧张的关系之中。作为家庭中坚的中年人需要及时调适,尽赡养和慰籍的义务。(3分)
第二,对成年子女的调适
中年期,子女渐渐长大,父母不再像对待婴幼儿那样寸步不离、呵护备至。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有所减轻。当成年子女结婚或搬出家门后,中年父母心理上出现了深深的空缺,生活中仿佛失去了寄托和支撑,整个生活顿时乱了套,这是一种特殊的危机。(3分)
第三,中年夫妇双方的调适
中年期对于中年期夫妇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危机,这种双重性同样也表现在中年夫妇的婚姻生活之中。作为机遇,中年期的变化可能促使中年夫妇重新唤醒他们长期被冷落的感情生活;作为危机,中年期的变化则可能导致中年夫妇婚姻生活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补,很有可能会摧毁中年夫妇苦心经营的婚姻生活。 第十五章
一、名词
1.成功老化: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适应。
2、老年期:
2.亚文化:老年亚文化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亚文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意味着与主流文化的不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年期最容易形成亚文化,老人作为一个在数量上越来越壮大的群体,作为一个在社会影响上越来越强烈的群体,必然会形成具有特殊色彩的文化现象,以此与青年人或中年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老年亚文化。
3.社会疏离:社会疏离理论是由卡明和亨利于1961年在《逐渐衰老》一书中率先提出的,社会疏离理论的观点恰恰与社会从事理论相反,这种理论认为,老年期不是中年期的延续,老年期有自身的特殊性,老年人正在逐步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老年人正在逐步丧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4.老龄化:个体老化和群体人口即社会人口的老化。
5.老年歧视:本质是对老年人毫无理由的歧视性行为、毫无根据的歧视性评价。
6、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期的划分可以将下限划定在60岁左右,从60岁开始直到人生的终点都属于老年期。
二、简答
1.老年期的界定及其生理特征
答:从六十岁开始到人生的终点都属于老年期。第一、皮肤,第二、肌肉和骨骼系统,第三、心血管系统,第四、呼吸系统,第五、消化系统,第六、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第八、神经系统,第七、感觉器官
2.老年人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答:第一、身体健康程度 第二、性别因素第三、教育因素
第四、职业因素,第五、人际交往
3.成功老化的方法
答:对于老人而言,成功的老化主要涉及到了三个要素:第一,选择,第二,最适应化,第三,补偿。社会首先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这个生活环境不仅应当包括物质的满足,同时也应当包括生活相关政策的保障,这才是老年人成功老化的根本。
三、论述
1.**论述老年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
答:老年人地位的急剧下降是从工业社会开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急剧变迁。工业社会的产生导致了全面的社会变革,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活的节奏因此也越来越快,老年人因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原因,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急剧的社会变迁,因此,很快被抛到了时代的后边,遭到了社会的排斥。
第二、反向社会化的出现。早期人类知识的积累主要是靠经验,知识的传播主要是代代相传,因此,谁的寿命越长,谁掌握的知识就越多,现在则大为不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高科技化,这导致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奇怪现象,年轻人比老年人接受新知识兴趣更高、速度更快、能力更强,代与代之间的知识传播不再是老带少,而是少传老,年轻人成了知识的主宰,反向社会化由此产生,反向社会化的产生使老年人昔日的高高在上的尊崇地位被彻底颠覆。
第三、片面的社会观念。现在的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以权利、能力、财富、健康等因素来评判一个人,老年人都已经过了人生的辉煌期,与这些标志性的尺度越来越远,老年人成了无权力、少财富、没能力、不健康的特殊群体,这自然
会被流行的标准打入另册。
如何克服和消除老年歧视的错误行为?根据它的产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首先,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流行的评判人的标准,用更全面、更科学、更多样化的标准来综合衡量人,而不是简单地用是否有能力、能否创造财富等准则来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评判。要充分注意到老年人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以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其次,加强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确保老年人不受歧视,通过强制性行为使尊老爱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植根人心。
再次,大力宣扬我国传统的文化传统,使我国固有的尊老爱老思想继续发扬,使每个人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最后,社会要形成关爱老人的环境,一方面大力提高对老年人的社会帮扶,营造浓厚的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积极推进老人医疗设施、养老设施、康乐设施等的建设,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论述死亡的几个阶段及成功的死亡
答:第一阶段:否认和隔离,第二阶段:愤怒,第三阶段:讨价还价,第四阶段:沮丧,
第五阶段:接受。
好死意味着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去死(death with diginity),这种好死、这种有尊严地死我们把它称之为成功的死亡(successful dying)。
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
现实生活中,死亡已经不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自然过程,在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安乐死,临终关怀
3、详述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答:在老年期,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老年人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老年人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有老龄化问题、老年歧视问题、退休问题。
一、老龄化,老龄化一般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个体的老化,其二是指整个群体人口即社会人口的老化。衡量标准:
1、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3、中位年龄4、老少之比
二、老年歧视,老年歧视本质上是指对老年人的毫无理由的歧视性行为、毫无根据的歧视性评价。在这种歧视的眼光中老年人被视为一无所用的包袱和垃圾,而且,这种对老年的歧视往往是以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出现的。
克服和消除老年歧视的错误行为:首先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流行的评判人的标准,用更全面、更科学、更多样化的标准来综合衡量人。其次,加强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确保老年人不受歧视。再次,大力宣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固有的尊老爱老思想继续发扬。最后,社会要形成关爱老人的环境,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退休与强制退休。退休是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退休是以社会的普遍性行为强行推进的,所以,在许多情形下,退休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一种强制性行为,退休在更准确的意义上应该称为强制退休。老年人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前退休期、蜜月期、休息和放松期、清醒期、重定方向期、规律期以及终止期。要解决好老年人的退休问题,除了老年人自身的主动调适之外,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包括退休教育等,以便使老年人为退休做好充分的、全面的准备。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成长:贯彻一生的过程中,个体发生的系统变化,也就是从子宫到坟墓的过程。
2.人的本质:人是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性存在的结合体。
3.社会环境: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性组成,大体来说,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媒体、文化、制度等。
二、简答
1.人的成长有什么特征?
答:第一、 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第二、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第三、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第四、人类的成长存在个体间差异;第五、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第六、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第七、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第八、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第九、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
2、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答:社会环境的内容包括家庭、社区、单位、学校、制度、媒体、文化等。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我们可以将社会环境对人类成长的影响大致归结如下:
首先,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比如,不同的教育水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的空间,在当今日益重视文凭的时代,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又如,不同的文化为我们设定了不同的生活准则,其实也就是为我们绘制了不同的生存的空间。
其次,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人的成长过程中总难免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社会环境常常能够给我们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强大的力量。对落难的家庭而言,亲朋好友的帮助,单位组织的支持,社会力量的援助,这些都是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影响的具体表现。
再次,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参照标准。比如,从性别角色折角度来说,人被分为男性与女性,同时,男性与女性各自所应有的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空间都已经被预先设定好,它甚至成为固定的模式,为每个男性或女性确立生活的标准性别对人类成长的影响,是社会环境中非常值得探讨的重要因素。再如,人们因为单位、组织、阶级等差异,每个人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可能有所不同,这个社会角色则为他的行为方式、生活风格同样确立了必须遵守的标准。
最后,人类成长中的个人困难,其真正原因常常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深层的社会环境的导致。比如,儿童的自信和幸福感来自于父母如何爱和如何照看他,但是父母的爱和照看则主要受到他们处身的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再如,妇女的社会成就往往并非仅仅取决于妇女自身的 苦努力,更多地还与社会对妇女阶级定的期望标准紧密相关。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维也纳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被公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对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格及其发展理论。从人类的成长的角度来看,他对深层无意识的发现、对早期儿童生活经验的强调、关于人格的划分、关于心理性欲的五个发展时期,以及他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阐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赋权理论:相对来说,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这种激进更多指向的是对于阻碍案主发展的制度性环境的一种批判姿态,因为,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判断是,社会的制度性障碍而非案主的个体性错误才是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赋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所罗门,
3.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就是优势本身,在具体服务过程中,优势视角加点在于挖掘按住自身蕴含的优势,激发案主自身的潜能,开掘案主环境系统的资源,转换案主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推动案主自决自助。
4.镜中自我:是库利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概念是在库利的代表著作《人行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镜中自我的主要观点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者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此外,库利还将这种自我认识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对他人眼里的我们的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对这一形象的评价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
5.首属群体:库利首次正式提出了首属群体这个概念,首属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库利的首属群体主要指的是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首属群体,通过手术群体,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到了发展。
二、简答
1.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结构功能理论是一个巨型理论,主要侧重对社会进行宏观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及其学生默顿。从学术渊源上来看,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的功能主义的巨大影响,同时,结构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涂尔干及韦伯等传统社会学大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帕森斯逐渐发展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的观点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示:第一、社会行动理论;第二,模式变项;第三,功能分析模型。
2.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约翰华生(1878-1958) 美国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第二、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第三、强调刺激――反应模式;第四、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论。
3.人本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答: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这两种观点,他们采用了整体主义的观点,不拘泥于某一动机、某一本能或某一环境,而力图揭示人类成长的各个侧面;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他们选取健康的人进行研究,这样,他们摒弃了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观点和弗洛伊德的悲观主义观点,对人类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液固而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特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三、论述
1.**结合实例,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无意识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常常认识不到他们行为的真正动机,而无意识则被他视为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我三个组成部分。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本我是本能冲动,它与生俱来,并且贯穿所有冲动源泉。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儿童渐渐长大,在与社会现实打交道时,不能全靠冲动行事,必须考虑现实的后果。自我就产生了。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但它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儿童在五、六岁时,超我逐渐形成,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理想结构应该是:本我传布着本能的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则决定自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但现实之中,这三者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这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似乎相信人类的成长终止于成年期的开始,因此,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也许更适合于理解从儿童时期到青春期的之间的变化”。
弗洛伊德将发展的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区别其它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功能。第一、口唇期 第
二、肛门期 第三、生殖器期 第四、潜伏期 第五、生殖器期
2.结合案例,分析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答:赋权理论的出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赋权理论不仅可以给社工带来力量的激发,更能从本质上揭露案主遭遇困境的社会根本原因。赋权理论已经被许多领域广为应用,尤其是在女性、老人、黑人等弱势群体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和成效。
第三章
一、名词
1.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舞台所担当的一种或几种角色,不同的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进行确认并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
2.性别歧视: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平等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生理的差别强调,宣扬男性优越女性的合理性。
3.性别社会化: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4.父权制: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男性压迫女性的制度体系。
5.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指的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一种值得怀疑的结合,因为这种结合在给女权主义带来理论上的建设之外,同时,还给女权主义带来了理论上的破坏甚至毁灭。
二、简答
1.性别差异是什么,主要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答:性别差异已经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差异,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发问的一个问题。性别的含义包括了非生理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属性意义上的性别。包括生理差别、心理差别、社会差别。
2.## 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案例分析原理)
案例分析:拯救男孩
社会赋予男性许多优秀品质:。。。。〈1〉、从性别角色社会化成因的视角分析,“男孩危机”因何造成?
答: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具体影响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职业等。(1)家庭。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时期基本上都在家庭中进行,婴儿降生之后主要就生活在家庭中,接触的都是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都是重要的他人,他们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婴孩对性别的区分和认识。(2)学校。学校也是推进和强化男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里,老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和期望被称为一门隐性课程,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但它对男女生性别角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却是十分明显的。(3)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流行歌曲,以及最新出现的所谓第四媒体:电脑或互联网。这些大众传播媒体对我们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大众传媒也要影响到我们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进程及具体内容。(4)职业。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影响因素——职业。在职业区分里,暗含这样一种假设: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男人是强壮的、有力量的、智慧的、勇敢的等等,女人则是柔弱的、富有感情的、细心的、忍耐的等等。
〈2〉、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请给当代的男孩家长提出你的建议。
答:这块问题没有正确的答案,要自己总结着写。
3.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答:语言中、工作中、婚姻中的女性歧视
4.简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答: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实质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将它们和中国的妇女及性别工作紧密相结合而产生出来的果实。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第二,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第四,妇女从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三、论述
1.性别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及其主要观点
答: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来自社会学界的,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理论。另一种是来自女性主义的,即女权主义的性别观(包括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答:在社会学界,有许多学者和流派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性别的社会角色问题,比如韦伯、帕森斯等人,比如结构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我们主要介绍结构功能和冲突理论。
(1) 结构功能主义
在性别角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中,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塔尔科特 帕森斯以及罗伯特 贝尔斯两个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秩序和均衡,强调人类社会有一个趋于平衡的基本趋势,这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侧重社会分工,其而是侧重于家庭分工,性别角色的差异即行营的社会化必须要确保社会和家庭的平衡和有序。
结构功能主义力图维护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这使他们招致了许多的批评,批评的主要观点以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传统的男女社会分工肯定是不合适的,而且,女性明显地位处于一种被压迫的从属地位,结构功能主义恰恰回避了男性居于从属地位、女性居于统治地位的可能性。
(2)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时的结构功能主义进行批评的一个主要力量。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尔 柯林斯,冲突理论强调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不同,因此,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导致社会结构变革的因素中,冲突理论强调经济和极少量的重要因素,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主要就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导致的。
冲突理论认为男女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其实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和主宰,这是建立在男女两性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之上的,女人的顺从,确保了男人的优势地位,而男人作为既得利益者,可定不愿意轻易改变机油的男女性别社会分工,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应当鼓励和促进女子与男子在必需的程度上发生冲突,从而最终取消性别社会角色的类别。
2.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及其主要内容
其实,性别歧视的理论基础和内在逻辑非常简单:它们首先肯定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别,再由这种生理差别推导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偏见,在性别偏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得出性别不平等的结论。性别不平等由此作为一种貌似合理的理论而存在,所有这些最终导致性别歧视这种错误的观念摇身一变,转化为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借助于意识形态,性别歧视理所当然地被确立起来,并进一步渗透于社会制度和现实生活之中,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
也因此而被合理化,披上了合法性外衣。
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致命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性别歧视的理论出发点,即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者往往过分夸大性别间的差别,尤其是生理上的差别,而且,他们常常混淆性别的阶段性差别和终生性差别、局部性差别和整体性差别、生理性差别和社会性差别,这导致性别歧视者不可避免地犯下以偏盖全的错误。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性别歧视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混淆男女两性之间的生理性差别和社会性差别,并且过分强调生理性差别。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的、先天的差别,更主要地是社会的、后天的差别。这意味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不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性别歧视的人为性和非科学性在此暴露无遗。性别歧视的第二个错误在于逻辑上的偷换概念,很显然,性别差异并不等同于性别不平等,而性别歧视者则是直接从性别差异推导出了性别的不平等,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差异”和“不平等”成为女权主义的两大核心话语的根本原因。
第四章
一、名词
1.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具有共同的生活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家庭在表现出了复杂性同时,还表现出了另外一种特征,即历史性,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在结构方式和组织形式上存在着不断的发展变化,除了这种广义的发展之外,具体到每一个现实的家庭,它同样存在着具体的发展变化,这种理论表现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上有伊夫朴 杜瓦尔提出
3.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又被称为小家庭,其家庭成员主要包括已婚夫妻及其未婚子女。
4.平权家庭 :平权家庭意味着男性和女性权力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管理自己的家庭,平权家庭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女性解放意识的增强,女性经济收入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等多种原因使然。在现代青年中,比较流行的AA制家庭,正是平权家庭的一个特例。
5.养育家庭 :在养育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以子女的身份出现,从时间上讲,包括家庭成员从出生至成年结婚之前,养育家庭中家庭成员的主要生活内容表现为,家庭成员以及子女的身份出现,接受父母的养育,逐渐成熟起来。
二、简答
1.家庭的社会特征
答:第一、 家庭具有历史性,第二、 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第三、 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第四、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
2、简述家庭的形式。
答:第一,按照家庭成员所担当的身份的演变,家庭可以分为两种:养育家庭和生殖家庭;第二,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规模,家庭可以划分为两种: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第三,按照婚后夫妻居住地点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三种:从男居、从女居以及新居制;第四,根据家庭之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三种:父权、母权和平权;第五,按照婚姻形式的不同,家庭可以区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三种形式;执照通婚范围,可分为异族通婚和族内通婚;按照血统传承,可分为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双系家庭等。
3.##家庭关系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婆媳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 (案例分析)
答:家庭关系的构成一般包括如下几种: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祖孙关系、婆(公)媳关系,翁婿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连襟关系等等。在主的家庭关系中,比较而言,夫妻关系是核心,父母子女关系是重点,婆媳关系则称为关键,此外还有姑嫂关系和妯娌关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同时却又极难处理好的家庭关系,许多家庭都曾经困扰与这些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许多人也曾为此而被搞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
婆媳不和的一个重要理由也许应该归结于一个微妙的心理原因,婆媳关系的问题也常常被归结为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斗争。婆媳不和的第二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于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之上。婆媳为了捍卫自已的独立王国的完整性和神圣性,肯定会一再展开对这个中间男人的争夺,这只会加剧婆媳之间的紧张气氛。婆媳不和第三个原因可以归结为婆婆与媳妇之间的相互关系上。首先是婆媳只是法律上而没有血缘的母女,其次是婆媳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再次是婆媳关系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婆媳不和的第四个原因可以归结为生理和心理问题。“产期抑郁症”与“更年期综合征”的相互冲突。
给丽娟的建议:1、相互尊重与谅解。要发展良好的婆媳关系,双方都需要学会谅解对方、体贴对方。2、避免争吵。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静,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3、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注重与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在平日里对婆婆嘘寒问暖,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4、发挥儿子的中介作用。主要是让儿子对婆婆进行心理沟通,并在婆媳发生矛盾的时候,起到疏导作用。
4.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夫妇家庭,这主要是在结婚之后,尚未生育孩子,家庭中只有夫妇二人,家庭的核心只是夫妇二人。
第二阶段,抚养孩子家庭,指的是从家庭中第一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两岁半左右,这时期家庭的主要任务是抚育孩子;
第三阶段,学前儿童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该子女六岁,也及学龄前期;
第四阶段,入学儿童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六岁到十三岁;
第五阶段,青少年子女家庭,指的是从第一个子女十三岁到该子女二十岁;
第六阶段,家庭成员出走阶段,指的是因为上学、工作和结婚等原因,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搬离父母的家庭;
第七阶段,中年夫妇家庭,指的是从空巢家庭开始一直到父母的退休;
第八阶段,老年夫妇家庭,指的是从退休一直到双亲去世。
三、论述
1、详述家庭会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
答:(1)家庭暴力。主要是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暴力。防止和杜绝应做好三件事:第一是教育,第二是保护,第三是处罚。(二)离婚。离婚直接涉及的对象包括离婚夫妻及其子女,离婚家庭子女表现出孤僻、沉默、自卑、智力的延滞、情感的变异等。赞同的观点:为了孩子,为了当事夫妻,该离婚时还是离婚好。在婚姻和家庭中,夫妻双方才是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子女仅仅是夫妻生活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虽然很重要,但绝不能代表婚姻的全部。
2.家庭具备哪些功能并详述各功能是如何发挥调节作用的
答:家庭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这表明家庭能够极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时,这也意味着家庭具有多种功能,事实上,家庭的功能的确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保护,进行教育,交流感情,繁衍后代等等,家庭的功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来说,最具代表性的家庭功能主要有:性欲的调控,情感的满足,子女的教育(人口再生产)。
性欲的调控。在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国家是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的,所有的国家都对性采取了一定的引导和调控手段,这一方面是为了最大可能地满足个人对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久,国家对性的调控方式一种是用法律来强制,另一种是用道德来监督,第三种是用舆论来引导,最深入、最彻底也最具影响力的调控方式则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也就是家庭的调控。
子女养育。家庭的出现还有一个关键的意义,它确认了子女在家庭和家族意义上的身份,家庭使子女真正成为家族延续的重要保证,家庭对于子女的第三个意义就在于,家庭为子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社会对孩子的认识和接纳往往是通过孩子的家庭背景来展开的。
情感的慰籍。对于真正的人而言,仅仅有充裕的物质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物质而支撑的生活是缺乏意义的,是很难幸福的。情感的重要性常常超过了面包和金钱。家庭的其它功能还有促进社会化,提高教育,经济支持等多种。
第五章
一、名词
1.组织:美国学者罗宾斯认为,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目的。
2.学校:即教育园地,据史料考证,奴隶社会中学校的雏形开始出现,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3.单位:是一种总体性组织,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更多元素在其中的一个总体存在。
二、简答
1.科层制有什么特征
答: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成文法规、非人性化、因才适用。
2.组织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等等;从构成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从权限上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国际组织、全国组织、区域组织等等;从成员上来看,也可以将组织划分为儿童组织、青年组织、老年组织、妇女组织等等。从组织结构来看,可以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种组织。
3.简述学校的产生历史
答:学校的产生其实是一个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一个过程,伴随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大分工的进步,由此导致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由此进一步导致了教育园地——学校的诞生。据初步的史料考证,奴隶社会中学校的雏形即已开始出现。就我国而言,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当时已有“库”、“序”、“校”三种教育机构。从西方来看,学校大体也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古埃及很早就产生了学校。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论述学校对人的成长有何影响
答:第一、个体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换。从时间上来说,人类最重要的莫过于早期社会化,而学校就占据着人类早期的成长核心;从内容上来看,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其中教材以及教师,当然还包括学生共同构成了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组成。此外,学生群体间的亚文化则进一步构成了社会化的隐性保障,学生同伴则另外担当了亚社会的角色。
第二、社会标签化。原则上来讲,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公平的教育场所,但事实上,因为教育资源本身的稀缺,所以,每个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就不可能绝对平等,由此进一步导致每个学生在教育机会的匹配上的相对不公。甚至有人将学生比喻为二次出生,这种出生将加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不平等,而校友圈的接纳和排斥则会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并导致社会群体的分化。学校的马太效应终生不断地被彰显出来。
第三、社会控制化。学校的政治化其实是学校隐含课程的重要组成,学校教育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客观中立的知识传输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价值色彩乃至意识形态的型塑过程。同时,学校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权力强化与权力再造过程。这集中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订甚至教师的择用。法国作家都德著名的《最后一课》就是明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的社会控制功能大大超过了社会化功能,更是远远超越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成了学生的一个监护机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福柯激烈地说,学校就是监狱。
2.联系实际,论述单位的意义
答:尽管目前对于单位现象存在着诸多的负面评价,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组织中的中国人来说,单位对于他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在事实上通过组织功能多元化的特殊方式逐一整合到了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组织即单位之中。从而由这种单位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地位,左右和控制他们的行为,逐步实现人们社会行为以单位组织为基本单元,在这种单位组织中全面实现人的社会化。正是由这种独特的单位现象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极其独特的两级结构:一极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极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单位组织。”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单位的破灭意味着与其相应的总体性国家管控正式宣告失灵,从单位人走向社区人的思潮出现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社区应该是取代单位的另一种组织方式,但是,总体性社区注定也是行不通的,让社区回归社区,让居民成为公民,这应该是单位带给我们的另一种启示。
第六章
一、名词
1.社区:社区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基于某种共同关系和内在组织,居住在特定地区,在内在互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体。
2.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模式主要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社区工作模式,比较适合处理问题复杂、矛盾突出、弱势群体集中的社区。这个模式的行动策略相对比较激进,更多采纳的是辩论、磋商、谈判、施加压力以及直接行动等。
3.滕尼斯: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源自于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1887年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了社区这个概念。
二、简答
1.简述社区的功能和意义
答:第一、对于个体,传统社会个体的身份象征主要通过单位来体现,社区自身的分层逐渐使社区具有了另一种身份的区别和彰显。第二、对于社会,社区构成了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对于相对抽象的宏观社会而言,社区是一个相对具体的切入点。第三、对于政府,因为社区本身的非政府属性,社区往往成为社会力量的生发壮大根据地,目前中国许多的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几乎都聚合在社区之中。
2.简述西方社区发展的过程
答:社区概念源自于西方,同样,社区工作的发展同样也是起源于西方,在谈到社区发展时,不能忽视的是社区睦邻运动(the social settlement movement),社区睦邻运动也被称为社区改良运动1,这个运动肇始于1884年,创始人为英国的一个牧师巴聂特(Barnett,Samuel A.)
除了社区睦邻运动之外,社区工作的发展值得注意的还有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两个关键词。
一般认为,社区的发展最早产生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与此相应的社区工作更多体现为社区组织;此后,社区服务的范畴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至于社区发展则更多地是源自于乡村地区,后来逐渐延伸到了城市地区。
3.简述社会学关于社区的研究
答:最初引发社区研究热潮的其实就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随后是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罗伯特·帕
克、路易斯·沃斯,人文区位学则构成了芝加哥学派关于社区研究的点睛之笔。美国的社区研究中值得一提的代表人物还有林德夫妇,他们的代表作是《中镇》。
三、论述
1.**结合我国实际,阐述罗斯曼的社会工作三种模式。
在众多关于社区工作的研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罗斯曼,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关于社区工作三种模式的分析。 社区社会工作模式有很多,但相对来说,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三个模式主要包括:地方发展、社会计划以及社会行动。 地方发展模式一般应用在传统的、静态的以及结构相对简单的社区。这个模式在策略上主要强调提高居民意识、加强居民沟通、鼓励居民自助和互助,从而解决社区问题。
在这个模式中,社工的角色主要是促成者、协调者以及催化者等。社工同时注重发掘和培养社区领袖,推动居民互助合作,强化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自下而上是这个模式的主要特征。这个模式具体的象征口号是“让我们聚集在一起商量这件事。”
与地方发展模式不同,社会计划模式的主要特征更倾向于自上而下。在这个模式中,这个模式更多依靠专家的意见和规划,社工在这个模式中的主要角色是事实的收集与分析者以及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者。
这个模式主要适合处理那些具有复杂的和实质的社会问题的社区。这个模式的象征性口号是“让我们获得事实真相,并采用合乎逻辑的下一步。”
社会行动模式主要是西方社会的一种社区工作模式,比较适合处理问题复杂、矛盾突出、弱势群体集中的社区。这个模式的行动策略相对比较激进,更多采纳的是辩论、磋商、谈判、施加压力以及直接行动等。
3.结合目前社区发展新特征,论述我国社区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答:因为国情等诸多方面原因,我国目前在社区研究和社区工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关于社区的认定,有地方认为应该以居委会为单位,也有地方将街道作为社区主要判定标准,还有地方将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作为社区的划定标准;在社工工作方面,也出现了所谓的上海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等众多实践创新,凡此种种都表明,目前社区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样化的社区探索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情本身的复杂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社区研究和实践还有非常漫长的路途需要跋涉。
第一、社会大势所趋,社会建设主题的提出意味着社区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二、政策倡导,从社区的主管部门民政部再到国务院,社区的重要性被不断提起,与社区相关的利好政策也在不断推出。第三、专业化。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专业化被不断提及,并日益强化,在提到进一步强化专业人才进社区的同时,社会工作被越来越多地确定为社区工作开展的主导性专业人才。第四、社团化。因为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社区工作更多地充满了行政色彩,政府主导痕迹太重,居民自主参与不够,而目前的社区工作中则进一步将社会组织确定为开展社区工作的重要载体。第五、项目化。目前的社区工作逐渐在摆脱政府大一统的行政化格局,社会组织等第三方服务被强烈倡导,与此相应,社区工作的经费支持更多地则是按照政府委托服务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展开,这要求项目化运作成为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第七章
一、名词
1.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求所采用的社会手段,终极目的是促进社会公正。
2.社会服务: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直接为改善和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广义的社会服务包括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
3.公共政策:威尔逊认为,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由公共行政人员来执行的法律和规范。
4.社会工作:世界性的一种社会服务实施的专业方法。
5、社会政策主流化:社会政策主流化是将社会政策作为一种整体性战略纳入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中,从而强化社会福利,推动社会公正。
二、简答
1、简述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政治性、价值性、差异性。
2、简述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社会政策的研究内容从普适性角度大概可以概括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救助、健康、住房、教育等涉及社会服务的众多问题。
3、简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目标分析
答:强化性别意识、注重性别分析、维护性别公正、推动性别发展。
三、论述
1.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实现方式
答:“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假说,而是
一个具体化的、甚至经验化的操性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将社会性别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也就是将社会性别意识贯彻和落实到公共政策之中,常见的比较可行的行动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
首先、自上而下
这种方案的实施路径是:首先影响上面的决策层,然后,再通过决策层向下影响普通社会成员。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更多依赖于决策层的社会性别意识强弱,这种方案社会代价最小、社会效率最高的,但这种方案比较理想,现实生活中实施难度相对较高;
其次、自下而上
这种方案的实施路径是:首先改变下层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然后,再通过社会成员进一步影响上层决策者。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更多地依靠广大妇女自身的力量,依靠妇女的力量对决策层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促动决策层的性别意识唤醒。但这对妇女自身的要求更高,对妇女自身的团结要求更高。
最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这是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案,也是实施效果相对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案,是前面两种方案的折衷。但这种方案要求妇女团体和决策高层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而不是紧张的对立或冲突关系。
2.详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策略分析
答:“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很显然更加注重的是对政策决策层的影响、以及对政策执行层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既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战略,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政策的制定、执行、监察和评估的完整运行过程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具体化为四项策略:首先、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別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別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其次、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別分析工具,使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性;再其次,建立多层级、全方位的性別平等权益促进委员会,以确保社会性别的真正主流化;这个性别平等委员会最好能够实体化、权力化,具体操作中可以借鉴我国各类权益保障部门的经验,广泛吸纳各层级政府力量和各方面社会力量,从而使性别平等真正落到实处。最后、不断地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第八章
一、名词
1.胚胎期:胚胎期是一个关键阶段,它从第四周开始直到第八周或第九周,胚胎期主要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身体的主要部分以及重要的器官已经开始形成,
2.胎儿期:胎儿期包括从第九周开始直到出生这段时间,这是胎儿继续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器官都已完全形成,所有的系统都具有整体的功能,这个时候的胎儿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母亲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一个新的生命的躁动和不安。
3.卵细胞期:从卵子与精子的成功结合开始,卵细胞期大约已持续三周时间,这是胎儿发育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日趋复杂的发展形成阶段,它为胚胎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出生缺陷:出生缺陷是指胎儿一出生就伴随有心理或生理上的残疾。
5.家庭秩序:维持家庭正常运转所建立的一套程序。
二、简答
1.胎儿期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卵细胞期、胚胎期、胎儿期。
2.胎儿的出生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扩张阶段,阵痛开始出现,胎儿被推压到产道,羊膜囊破裂,羊水开始流出来,子宫颈扩大放宽。这个阶段头胎大约持续十四个小时左右,以后各胎大约需要八个小时左右。第二阶段: 产出阶段,胎儿的头首先进入产道,最终胎儿整个被分娩出来,这个阶段头胎大约需要九十分钟左右,以后各胎大约需要三十到四十五分钟左右。第三阶段: 产后阶段,胎盘和脐带被取出,周围的血管都被挤压和封闭,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几分钟。
3、母亲对胎儿有哪些影响?
答:(1)年龄,最佳生育年龄应在20-30岁之间。(2)营养,孕妇应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足。(3)情绪(4)其他因素:如疾病、药物、吸烟、滥用毒品、其他因素等。
三、论述
1.请阐述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答:遗传、国家政策宏观影响、母亲本身年龄、营养、情绪及其他因素(疾病、药物、吸烟)影响,还有社会因素影响。
2.**胎儿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胎儿的出生,尤其是头胎子女是家庭中的重大事件,由此对家庭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主要表在为:(1)夫妻角色的转换;胎儿出生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夫妻的角色转化为父母的角色,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共同构成了家庭中最重要的三角关系。胎儿的出生,使家庭的经济一下子紧张起来,经济的拮据以及家务的繁重不仅会影响到夫妻双方的工作及社会活动,而且还会剥夺夫妻间的亲密沟通,侵占夫妻间的私密空间,家庭危机的爆发就难以避免了。(2)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胎儿的出生必然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即现有子女之间如何重新调整彼此间的关系。新生儿出生后,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新生儿的照顾上,现有子女就会产生被遗忘甚至被拒绝、被抛弃的感觉。(3)家庭秩序的重建。新生儿的到来打乱了原来家庭的运转程序,除了夫妻角色的转换、兄弟姐妹关系的调整之外,新生儿还会带来家庭收入的支出分配、闲暇时间的重新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需要付出极大的物力、财力和精力来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和科学教育。
第九章
一、名词
1.强化: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一行为的过程。
2.转换生成理论:主要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为代表。乔姆斯基认为每个句子都可以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成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被传达。
3、新生儿:新生儿指的是抬儿从母体分娩出来直到第四周这段时期,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将“满月”视为婴儿发展的第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生长阶段。
4.母爱的剥夺:“根据安徒生及卡脱的观点,母爱的剥夺可以从量的剥夺及质的剥夺两方面来描述。这名词通常是指母亲与子女之互动不足,以及一些导致亲子互动不充足的情境。
5、约翰.鲍比: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认为婴儿对母爱的渴望是一种人类固有的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二、简答
1、简述新生儿的反射能力
答: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觅食反射、吮吸反射、游泳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眨眼反射。
2、关于婴儿期语言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哪些理论
答: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转换生产理论、模仿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等。
3、简述婴儿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使婴儿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增多了;第二,促进婴儿的心理变化;第三,增加婴儿的社会交往;第四,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
三、论述
1、论述婴儿的自我发展
答:婴儿自我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自我的认知,自我的归类和自我的调控。
自我认知:胎儿和新生儿一般很难将自身与父母新及外在环境区分开来。随着婴儿日益成熟,婴儿渐渐开始能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区分开来,并且进一步将自己与他人包括母亲区分开来,说明婴儿已经能够自我认知了。
自我的归类:与外在世界和他人的区分使婴儿生产了自我意识,而婴儿对自我的确认又使婴儿进一步有可能作出对自己、对他人的初步的、简单的归类。
自我的控制:随着婴儿自我意识的进一步明确和增强,婴儿的自我调控欲望也在相应增强,与此同时,婴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
2.**论述婴儿与父母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婴儿对父母的影响许多人都相信父母始终在决定性地影响着婴儿的发展,但是,不能忽视的还有亲子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婴儿同样也在极大地影响着父母,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父母对婴儿的影响很明显,婴儿对父母最大的改变表现在父母人格等社会性的综合改变,人们常说婚姻是一所学校,有孩子的婚姻则可以被认为是一所高等学府,使男孩和女孩变成了男人和女人,而婴儿的出生则使这两个男人和女人真正成熟起来,他们的社会角色也从男人和女人转变成了父亲和母亲,这种角色的转变使父亲和母亲突然之间涌生出了无限的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以及巨大的爱,这促使父亲和母亲在心理和社会性上真正开始成熟起来,父性和母性成为人类最高尚最伟大的象征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父亲对婴儿的影响没有父爱的孩子同样是不幸的,因为父亲同样有权利也有能力给予孩子一份爱,而且,父爱在许多方面是补充乃至超过了母爱的,对于婴儿来说,真正完满的爱是同时拥有父爱和母爱。父亲能够给予婴儿足够的爱,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除了怀孕,生育和哺乳之外,母亲所能给予婴儿的爱,父亲几乎都能给予,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父亲越来越深入地介入了对婴儿的照顾之中,从买菜烧饭,到洗衣服换尿布,从抱小孩到与婴儿游戏,父亲几乎涉足婴儿成长的每个角落,
母亲对婴儿的影响母亲与婴儿的关系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的研究重点,人们最早注意到的就是母子关系,母子之间同
样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传统的研究中心是母亲对子女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了子女对母亲的影响作用,婴儿时期是母子关系发生的起始之点,由此奠定了母子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十章
一、名词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看法、评价。
2、复演说:霍尔主要倡导的是“复演说”。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本质上是在以另一种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所经历过的历史发展阶段。 3、游戏:游戏是对未来生活一种准备,是儿童对成人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4、模仿: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5、幼儿期:幼儿期一般指的是3-6岁这个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孩子都将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所以这段时期又常常被称为幼儿期。
6、性别认同:合理的、坚定的性别认同同样可以提高自我评价。
7、奥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8、性别图式论:性别图式理论是指性别是一面透镜(一种图式),透过它可以看见自己的经历,通过语言、服饰、玩具和歌曲,社会学习形成了性别图式。儿童把自己与自己的性别概念加以比较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简答
1.幼儿期游戏对其的意义
答:快乐经验获得;认知能力提高;社会性的发展;性别的社会分化。
2.幼儿期的发展表现出哪些特征
答:异质性越来越强;心理与生物和环境的逐渐分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和愿望与幼儿实际经验和能力之间的矛盾与不平衡。
3.美国心理学家帕腾关于游戏的分类
答:空闲游戏;单独游戏;赏观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三、论述
1.**举例说明幼儿期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答:(一)生理上的安全感,幼儿只有当他感觉到生理上是安全的,身体不会受到伤害时,他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自由感,才会有足够的信心。
(二)情感上的安全感,自卑的幼儿,常常遭受讥讽和咒骂的幼儿,他们丧失了情感上的自然和安全,这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紧张,被拒绝等消极感情,从而影响他们信任他人,阻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这同样不利于树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标准。
(三)自我同一(认同)感,只有当幼儿发展出了自我意识,知道“我是谁”,并且认同自我,具有自我同一性时,他们才能够区分出自我与他人,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才能够和谐地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合理交往上建立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
(四)归属感,幼儿能够确认自己获得真正的归属,能够真正被父母、老师、同伴等从内心接纳,这也是自我评价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
(五)成就感,幼儿能够确信他是有能力的、是会成功的,这样他会乐意去尝试学习新的事物,学做新的事情。
(六)性别的认同,合理的、坚定的性别认同同样可以提高自我评价。
2、论述幼儿期性意识的发展
答:(1)性的萌动。弗洛伊德公开承认儿童时期性的发育,他认为人类从儿童时期即已经伴随着性的萌生。(2)性的表征。幼儿时期具有挖根生的性发展表现形式是:如同弗洛伊德的指出的那样,幼儿的性兴趣开始转移到生殖器上。幼儿时期与生殖期有关的还有一个表现是自慰。幼儿时期性的觉醒和发展还有许多相关的表现形式,比如,开始亲近同龄异性的小伙伴,并开始玩各种各样的过家家游戏。
3、关于儿童早期成长阶段的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及主要内容。
答:找不到答案哟
第十一章
一、名词
1.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一般指相同的年龄,年龄有差异的话通常保持在一岁之间)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在同龄群体的支持下,儿童共同游戏、共同学习。
2.儿童亚文化:在同龄群体中,为了标新立异,为了确保团体的纯洁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同龄群体往往会发展出一整套独特的文化“体系”。
3、儿童期:从时间上来说,儿童期包括7-11岁这段生长时期;从内容上来说,儿童期意味着从幼儿期向青春期的过渡阶段。
4、儿童期的社会化: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 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
5.亲子型师生关系:老师对待学生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亲子型师生关系充满了温暖和亲切,它使儿童很快与老师融为一体,使儿童很快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使儿童在接受学校社会化的过程中减少了阻碍与隔阂。
二、简答
1.儿童友谊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前友谊阶段;单向满足的友谊;促进儿童的社会化;真正的友谊;双向满足的友谊。
2.电视对儿童有哪些影响
答:净化论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在观看充满暴力性画面的电视节目时,暴力场面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宣泄感,第二种是激发或催化,与第一种观点相反,这种观点认为,儿童在看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时,暴力镜头会将儿童心底中潜藏的暴力意识激发起来,从而增加儿童的暴力行为。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反复观看暴力场面之后,人的暴力意识会得到明显的激发和强化,第三种是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这种观点的最好解释。
3.关于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请简单概述具有代表性的几种
答:亲子、民主、专制
三、论述
1.**在学校中,对人的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1)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最基本最首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学校中的基本关系,在这对互相促动的关系中,教师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有三种:亲子型、民主型、专制型等。
(2)教材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目的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从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到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3)学校。学校自身也是影响小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到学校的规模、环境,大到学校的性质、地位,学校里边几乎所有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
2.论述儿童期同龄群体的形成及意义
同龄群体的形成是儿童时期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同龄群体的形成是儿童在心理、认知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综合发展的集中表现,也是儿童进一步走向社会化的象征。
从形式上来看,同龄群体可以区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有组织的、比较严谨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班集体。其二是自发的、比较松散的。如绘画兴趣小组、歌迷会等。除了形式上的差别之外,这两类群体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2)限制其成员的归属感;(3)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 (4)发展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这两类同龄群体对儿童的具体影响是有所区别的,在有组织的群体中,目标相对较为明确,纪律相对较为严格,组织形式相对较为固定。这种同龄群体主要是由儿童自发地形成的,更多地体现了儿童自己的意愿,更多地反映了儿童自己的特殊要求,更多地具有儿童自我管理的特征。但是,随意结成的自发性同龄群体很容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这种随意性很强的同龄群体也很容易蜕变为危害社会的团体。这警醒我们:不能对儿童完全放任不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儿童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儿童结成的同龄群体的指导性管理。
第十二章
一、名词
1、青春期:专家和学者们发现,在成年期和非成年期之间还应该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既不同于非成年期,也不同于成年期,这就是青春期。
2、标签理论:标签理论可以追溯到库利、米德和戈夫曼等人的思想,以埃德文.勒门特和霍华德.贝克为主要代表。标签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人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反应,我认识并确定了自我,他人的反应作为标签贴在我的身上,就形成了他人和社会对我的看法,这个标签会进一步使我不断强化并接受我的这种形象,并且按照这种形象生活下去。
3.身体意象:身体意象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即生理表象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主观看法等。在现代社会中,身体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载体,它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和表现。
4.失范:“失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部分成员就可能会去寻求非法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这时,社会所推崇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之间就出现脱节和冲突,于是,失范就出现了,犯罪
也就产生了。
5、差异交往理论:萨瑟兰认为犯罪不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通过与有越轨行为或犯罪倾向的亲密他人和首属群体的交往,人有可能学会犯罪行为,这种学习的内容包括犯罪的技术、态度、动机、合理化等,学习的效果与彼此交往的强度、频度、长度和早晚紧密相关。
二、简答
1.##青春期伴随着性成熟,生理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 (案例)
答:在生理方面,性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成熟。第一性征突出表现在生殖器上,第二性征集中表现于乳房、喉结、声音等方面,是激素增长和刺激的结果;生理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度,由此使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但另一方面,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滞后却使少男少女无法正确把握性的合理调控,性心理的薄弱、性道德的匮乏、性观念的混乱使性的滥用成为不可避免。
2.##青少年的性教育应围绕哪几个方面展开(案例)
答:首先,应该让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尤其是青春期身体的发展变化。
其次,应该让青少年更多地知道关于性的知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青春期一定避免不了与性的正面交锋。再次,应该教给青少年更多的有关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3.默顿列举了哪几种失范类型
答:发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
4.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答:家庭、学校、社区、社会
三、论述
1.青春期的主要理论及主要内容
答:第一、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弗洛伊德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青春期是处于第五个发展阶段——生殖期。第二、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皮亚杰将个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青春期处于第四个发展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埃里克森。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青春期处于第五个阶段——自我的认同与角色的混淆。第四、霍尔。霍尔(G·Stanley Hall, 1884—1924)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被尊称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之下,他建构出了一套独特的青春期发展的。第五、.哈维格斯特。哈维格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90—)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实质上是学习并完成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任务的一个过程。
2.如何避免或合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答:要想彻底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从策略方面来考虑,不应当把监管、惩罚和打击作为重点,因为青少年大多都还是未成年人,我们应该把预防作为首要的任务。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发展变化,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克发拉塞斯(Kvaraceus)设计了一组量表,可以作为检查青少年是否具有犯罪倾向和先兆的参考。
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是异常严重的,它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不仅涉及到一代人(青少年自身),还可能涉及到两代人(加上他们的父母),也有可能是三代人(再加上他们的孩子),甚至还可能是四代人(再加上他们的爷爷奶奶)。青少年犯罪不单单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问题,解决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浩大的、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伸出一双手、献出一份爱。
第十三章
一、名词
1、青年期:一般指个体从17~18岁到35岁。
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年,不论就生理成熟来说,还是就智力发展、情感和意志表现、个性特征及言语行为表现来说,都有其特点。
2、同性恋:同性恋一词是由德国医生本柯特于1869年创造的。这个词描述的是,性的取向只指向同性,而对异性则不能做出性反应。
3、婚姻:婚姻主要是男女两性之间一种持久的结合,它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历史的结果。
4、择偶的交换理论:交换理论认为择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婚姻本身就是一个交易的过程。在婚姻里,男性以经济实力换取的是女性的青春和美貌,反之亦然,整个婚姻就是一个交换的结果。
5、择偶的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恋爱和婚姻的双方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所选择的配偶大都符合我们对他或她的角色期待。
6、单位人:曾几何时,中国人被外国称为“单位人”,中国人的一生被单位所控制,生老病死全由单位一手包办,“找单位解决问题”是计划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7、恋父情结: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8、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文翻译为“伊谛普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伊底庇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
9、社会人: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二、简答
1、简述成年期划分的主要内容
答:从年龄上来说,生物年龄或生理性年龄;功能性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从具体内容上来说,包括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三方面。
2、简述成年期工作和职业的意义(案例)
警惕心身耗竭综合症
纵横职场7年的小李近几个月来情绪低落。。。。小李被告知染上了一种时髦又危险的心理问题——“身心耗竭综合症”。
答:工作和职业的意义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对于个人、对家庭、对于他人以及对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来源。工作和职业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对物质资料的创造上。(2)确定个人身份。在现实社会中,判定一个人是什么人的一个主要依据就是他在做什么,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当事人的具体说明。
(3)建立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中,工作和职业就是最基本的交往基础和最现实的交往条件。(4)圆满个人人格。工作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基础,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精神的满足。(5)确立生活寄托。工作绝不非仅仅为我们提供牛奶和面包,工作也绝非一种简单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在很大程度上,工作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生活寄托和生活目标。
3、简述婚姻的本质和意义
答:婚姻的本质:第一,婚姻不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第二,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第三,婚姻是一种制度化的行为;第四,婚姻是一种法律行为;第五,婚姻是一种历史行为。
婚姻的意义:第一,婚姻可以使夫妻双方得到性的满足;第二,婚姻可以促进人格的成长;它还可以具有情感的慰藉功能,使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了另一个可以信赖、值得托付的人,使我们拥有了一个灵魂的倾诉对象和倾听对象,使我们的情感有一个终生的保障,使我们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把握住了一盏温暖而又明亮的灯。
三、论述
1、论述青年期婚姻中的异常现象
答:独身、同性恋、同居、晚婚晚育和自愿不育
2、详述青年期择偶的理论解释
答:婚姻的一个重要起点就是对对象的选择,也就是择偶,这是构成婚姻的一个前提条件。择偶看起来是一种个人行为,其实它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社会行为。美国学者罗斯.埃什尔曼提出另外几种重要的择偶理论。这些择偶理论被区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具体包括:本能的、遗传的、生物的解释,父母的偶像和互补需要;第二类是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包括角色理论、价值理论、交换理论和序列理论。
3、论述青年期的职业选择与适应
答:职业选择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涉及因素有: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社会的需求。
第十四章
一、名词
1.中年危机:中年期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其它成长阶段更少,更年期、婚外恋、离婚、失业、身体的衰退和病变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年危机。
2、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3.家庭调适:中年期还有另一个更特殊的特点,中年期正好处于一个夹缝之中,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子女,因此,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就同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老年父母;其二是对青年子女;其三是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4、在职失业:在职失业是指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闲置。它是一种特殊的潜在失业形式。
5、中年期:中年期一般指35~ 60岁这段时期。中年期是人生中相当长的一段岁月,人生的许多重要任务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中年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个体面临家庭、社会中的多重任务,担任着多种角色,个体发展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6、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称为“更年期综合症。
二、简答
1.中年期生理的发展与变化
答:中年期在生理上的变化生动地反映出了由青年期向老年期的过渡,中年期已经达到了生理发展的顶峰,并且,又呈现出逐步衰退的明显迹象。 在生理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的同时,中年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差,各种各样的疾病开始缠上身来,俗话说,“三十以前人找病、三十以后病找人”,这正是中年期这种尴尬情景的生动描绘。
2.##中年人失业的现实原因 (案例)
作业:黎先生
答:社会原因:我国政府对失业问题的科学认识;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
个人原因:其一、中年人知识结构的陈旧和单一。其二、中年人自身的弱点使然。其三、文化教育中的反向社会化作用。
3、简述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婚姻危机的原因。
答:中年期带给中年夫妇的不仅仅有喜出望外的甜蜜,还可能会有难以下咽的苦涩。这种苦涩主要表现在中年夫妇婚姻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危机之上。婚姻生活有“十年之痒”一说,它意味着结婚十年之后,婚姻会遇到 一次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也许会导致曾经美满的婚姻的解体。事实上,子女成年之后,这种婚姻危机的阴影就一直困扰着中年夫妇的感情生活。中年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夫妇双方感情容易出现问题的特殊时期,在中年期,女性很容易红杏出墙,男性也很容易感情出轨。
4、案例:《人到四十》解读不感之年
答:(1)案例中中年危机有哪些表现:中年危机具有多重含义,具体来说可分为家庭生活危机与职业危机。针对于本案例而言则是出现婚姻危机,最终离婚。
(2)怎样调适?一个中年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对于中年人自身而言,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维护,同时又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需要去奋斗。(1分)与此同时,中年期正好处于一个夹缝之中,上面有老人,下面有子女,因此中年期的家庭调适就同时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老年父母;其二是对成年子女;其三是夫妇双方自身的调适。
三、论述
1.##论述中年人失业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案例)
答: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1)失业最直接的影响是家庭收入的减少。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本来就十分微薄,失业了下子使家庭收入锐减一半。(2)失业导致失业者家庭地位的下降。失业者没有了收入,无法自食其力,成了被人养活的人,成了家庭的包袱,说话的声音自然也就低了三分,腰杆也很难再挺起来,渐渐失去了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力,在家庭中的地位当然也会急转直下。(3)失业割断了失业者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了工作,也就没有了同事,没有了与他人真正沟通的机会和可能;失去了与他人的联系,慢慢地就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失去了在社会中的地位。(4)失业导致失业人员人格出现偏差。在失业的压力下,失业者常常感到强烈的自卑,而这对于失业者的自救和重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会进一步加剧失业者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对策:(1)对于中年人,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看待失业问题。必须要明白的是,“大锅饭”和“铁饭碗”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今社会,失业不再是偶发性的意外遭遇,而是生活中的必然的伴生物。(2)及时提高自身能力。要求中年人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努力学习,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3)改变就业观念。中年人必须摒弃过去的陈腐观念,树立新的观念,只要有工作就是就业,不论是什么种类、什么性质的工作。(4)社会的帮助。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为失业问题的解决作出必要的贡献,为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2.**详述中年期的家庭调适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老年父母的调适
人到中年,除了年龄的增长之外,在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年人与老年父母之间并不总是亲密无间的,一些中年人与自己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处于非常紧张的关系之中。作为家庭中坚的中年人需要及时调适,尽赡养和慰籍的义务。(3分)
第二,对成年子女的调适
中年期,子女渐渐长大,父母不再像对待婴幼儿那样寸步不离、呵护备至。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责任有所减轻。当成年子女结婚或搬出家门后,中年父母心理上出现了深深的空缺,生活中仿佛失去了寄托和支撑,整个生活顿时乱了套,这是一种特殊的危机。(3分)
第三,中年夫妇双方的调适
中年期对于中年期夫妇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危机,这种双重性同样也表现在中年夫妇的婚姻生活之中。作为机遇,中年期的变化可能促使中年夫妇重新唤醒他们长期被冷落的感情生活;作为危机,中年期的变化则可能导致中年夫妇婚姻生活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补,很有可能会摧毁中年夫妇苦心经营的婚姻生活。 第十五章
一、名词
1.成功老化:老人们快乐、满足、幸福地度过老化这个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感到相对适应。
2、老年期:
2.亚文化:老年亚文化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亚文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意味着与主流文化的不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年期最容易形成亚文化,老人作为一个在数量上越来越壮大的群体,作为一个在社会影响上越来越强烈的群体,必然会形成具有特殊色彩的文化现象,以此与青年人或中年人区别开来,这就是老年亚文化。
3.社会疏离:社会疏离理论是由卡明和亨利于1961年在《逐渐衰老》一书中率先提出的,社会疏离理论的观点恰恰与社会从事理论相反,这种理论认为,老年期不是中年期的延续,老年期有自身的特殊性,老年人正在逐步走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老年人正在逐步丧失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4.老龄化:个体老化和群体人口即社会人口的老化。
5.老年歧视:本质是对老年人毫无理由的歧视性行为、毫无根据的歧视性评价。
6、老年期:老年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老年期的划分可以将下限划定在60岁左右,从60岁开始直到人生的终点都属于老年期。
二、简答
1.老年期的界定及其生理特征
答:从六十岁开始到人生的终点都属于老年期。第一、皮肤,第二、肌肉和骨骼系统,第三、心血管系统,第四、呼吸系统,第五、消化系统,第六、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第八、神经系统,第七、感觉器官
2.老年人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答:第一、身体健康程度 第二、性别因素第三、教育因素
第四、职业因素,第五、人际交往
3.成功老化的方法
答:对于老人而言,成功的老化主要涉及到了三个要素:第一,选择,第二,最适应化,第三,补偿。社会首先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这个生活环境不仅应当包括物质的满足,同时也应当包括生活相关政策的保障,这才是老年人成功老化的根本。
三、论述
1.**论述老年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克服?
答:老年人地位的急剧下降是从工业社会开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急剧变迁。工业社会的产生导致了全面的社会变革,现在的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生活的节奏因此也越来越快,老年人因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原因,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急剧的社会变迁,因此,很快被抛到了时代的后边,遭到了社会的排斥。
第二、反向社会化的出现。早期人类知识的积累主要是靠经验,知识的传播主要是代代相传,因此,谁的寿命越长,谁掌握的知识就越多,现在则大为不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高科技化,这导致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奇怪现象,年轻人比老年人接受新知识兴趣更高、速度更快、能力更强,代与代之间的知识传播不再是老带少,而是少传老,年轻人成了知识的主宰,反向社会化由此产生,反向社会化的产生使老年人昔日的高高在上的尊崇地位被彻底颠覆。
第三、片面的社会观念。现在的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以权利、能力、财富、健康等因素来评判一个人,老年人都已经过了人生的辉煌期,与这些标志性的尺度越来越远,老年人成了无权力、少财富、没能力、不健康的特殊群体,这自然
会被流行的标准打入另册。
如何克服和消除老年歧视的错误行为?根据它的产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
首先,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流行的评判人的标准,用更全面、更科学、更多样化的标准来综合衡量人,而不是简单地用是否有能力、能否创造财富等准则来对不同的人群进行评判。要充分注意到老年人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以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其次,加强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确保老年人不受歧视,通过强制性行为使尊老爱老的观念深入人心,植根人心。
再次,大力宣扬我国传统的文化传统,使我国固有的尊老爱老思想继续发扬,使每个人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最后,社会要形成关爱老人的环境,一方面大力提高对老年人的社会帮扶,营造浓厚的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积极推进老人医疗设施、养老设施、康乐设施等的建设,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论述死亡的几个阶段及成功的死亡
答:第一阶段:否认和隔离,第二阶段:愤怒,第三阶段:讨价还价,第四阶段:沮丧,
第五阶段:接受。
好死意味着我们应该有尊严地去死(death with diginity),这种好死、这种有尊严地死我们把它称之为成功的死亡(successful dying)。
成功的死亡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生一样对待死,应该将更多人为的、社会的干预介入到死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全人的尊严。
现实生活中,死亡已经不再是一个听天由命的自然过程,在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安乐死,临终关怀
3、详述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答:在老年期,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老年人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老年人还会遇到诸多的问题,比较重要的有老龄化问题、老年歧视问题、退休问题。
一、老龄化,老龄化一般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个体的老化,其二是指整个群体人口即社会人口的老化。衡量标准:
1、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3、中位年龄4、老少之比
二、老年歧视,老年歧视本质上是指对老年人的毫无理由的歧视性行为、毫无根据的歧视性评价。在这种歧视的眼光中老年人被视为一无所用的包袱和垃圾,而且,这种对老年的歧视往往是以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出现的。
克服和消除老年歧视的错误行为:首先改变社会观念,改变流行的评判人的标准,用更全面、更科学、更多样化的标准来综合衡量人。其次,加强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确保老年人不受歧视。再次,大力宣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固有的尊老爱老思想继续发扬。最后,社会要形成关爱老人的环境,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三、退休与强制退休。退休是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退休是以社会的普遍性行为强行推进的,所以,在许多情形下,退休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是一种强制性行为,退休在更准确的意义上应该称为强制退休。老年人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前退休期、蜜月期、休息和放松期、清醒期、重定方向期、规律期以及终止期。要解决好老年人的退休问题,除了老年人自身的主动调适之外,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包括退休教育等,以便使老年人为退休做好充分的、全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