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人教版)
(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 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3、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户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4、《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5、与商朝相比,西周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A、“家天下 ” B、实行宗法制度
C、实行分封制度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6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8、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体职责是(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9、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0、图1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图1 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1、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14、“中朝”与“外朝”制度形成于( )
A、汉高阻 B、汉武帝 C、唐太宗 D、 宋太祖
1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6、“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7、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18、我国古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是( )
A、中外朝制度的形成 B、 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
C、内阁的设立 D 、军机处的设置
19、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历史原因是( )
A、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B、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C、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
2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1、《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
A、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 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内地税
22、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3、抗日战争初期最能体现国共合作抗日的战役是( )
A、凇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2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25、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
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族抗战
C、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D、解放区敌后战场对日作战
26、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7、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洪仁玕 D、孙中山
28、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国
B、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9、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洛川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0、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八七会议” B、洛川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6分)
(5)结合材料五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演进方面有何功绩?(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地方察举--,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日知录·语文格式》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试结合汉、魏晋、唐、明的政治状况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指出:“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态度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何明显不同?(3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长期以来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是什么?(1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中国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3分)
(4)三则材料的发表分别对两国关系有何意义?(2分)
高一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人教版)
(本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 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度 D、世卿世禄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3、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户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4、《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5、与商朝相比,西周政治上最突出的不同点是( )
A、“家天下 ” B、实行宗法制度
C、实行分封制度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6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8、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体职责是(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9、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0、图1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图1 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1、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14、“中朝”与“外朝”制度形成于( )
A、汉高阻 B、汉武帝 C、唐太宗 D、 宋太祖
1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6、“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7、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18、我国古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是( )
A、中外朝制度的形成 B、 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
C、内阁的设立 D 、军机处的设置
19、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历史原因是( )
A、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B、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C、英国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
20、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1、《马关条约》中的哪一内容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
A、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 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内地税
22、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3、抗日战争初期最能体现国共合作抗日的战役是( )
A、凇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2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25、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苏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
B、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民族抗战
C、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D、解放区敌后战场对日作战
26、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7、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
A、魏源 B、康有为 C、洪仁玕 D、孙中山
28、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国
B、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9、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洛川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30、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是在( )
A、“八七会议” B、洛川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材料五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5分)
(4)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根本上看,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什么演变趋势?(6分)
(5)结合材料五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演进方面有何功绩?(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地方察举--,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三: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四:科举者,……专取四书刊号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日知录·语文格式》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
(2)试结合汉、魏晋、唐、明的政治状况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指出:“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美国对华态度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何明显不同?(3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长期以来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是什么?(1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中国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3分)
(4)三则材料的发表分别对两国关系有何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