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定1

《六国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流程

【学习重点】

1. 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

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

了解感知

(一)走进作者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深入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 ⑵燕、赵之君 ⑶暴霜露 ⑷抱薪救火 ⑸率赂秦耶 ⑹思厥 ⑺小则获邑 ⑻革灭殆尽 ⑼与嬴 ⑽草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暴秦之欲无厌 ( 通 )

⑵当与秦相较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非兵不利 此言得之 ⑵诚不得已 ⑴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较秦之所得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⑶⑷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暴秦之欲无厌 终继五国迁灭 ⑸⑹ 暴霜露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其势弱于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⑺⑻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始速祸焉 .

0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

4.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计 ⑵ ⑴以荆卿为.

邯郸为郡 .

⑶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不赂者以贿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

5.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⑵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一、重点突破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1. 阅读第一、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各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迁移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忧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2

《六国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流程

【学习重点】

1. 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

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

了解感知

(一)走进作者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深入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 ⑵燕、赵之君 ⑶暴霜露 ⑷抱薪救火 ⑸率赂秦耶 ⑹思厥 ⑺小则获邑 ⑻革灭殆尽 ⑼与嬴 ⑽草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暴秦之欲无厌 ( 通 )

⑵当与秦相较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非兵不利 此言得之 ⑵诚不得已 ⑴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较秦之所得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⑶⑷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暴秦之欲无厌 终继五国迁灭 ⑸⑹ 暴霜露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其势弱于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⑺⑻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始速祸焉 .

0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

4.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计 ⑵ ⑴以荆卿为.

邯郸为郡 .

⑶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不赂者以贿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

5.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⑵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一、重点突破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1. 阅读第一、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各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迁移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忧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2


相关文章

  • [过秦论][六国论]比较
  • <过秦论><六国论> [创新设计] 一.教学内容 通过指导性阅读,巩固掌握学过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在通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安排 1 ...查看


  • [六国论]说课稿
  • <六国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第一板块"后人之鉴"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苏洵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 ...查看


  • [六国论]教案 作者 简_i
  • 六国论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 ...查看


  • [六国论]名句复习
  • <六国论>及<阿房宫赋>的复习 一.情景式名句默写 1.<六国论>作者用 ,两句对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进行解释. 2.<六国论>中作者用于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劝谏的三句 , ...查看


  • [六国论]教学设计
  • 摘要:<六国论>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洵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篇政论文.教学设计重在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即还原语文课尤其是文言文"文"与"言"结合的面貌. 关键词: ...查看


  • 苏洵[六国论]教案
  •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 ...查看


  • 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_孙斌来
  • DOI:10.15895/j.cnki.rwzz.2003.01.015 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秦统一六国原因的再探讨 孙斌来 内容提要 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位于西部的秦国,其自然环境的优势及一系 列成功地决策,都明显地胜过六国 ...查看


  • 尉缭,秦国统一六国的总参谋长,制定统一六国的策略
  • 他就是军事家尉缭.'尉'是国尉,即秦国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缭'是他的名.因此,史书将他的官和他的名合起来,称他为'尉缭'. 尉缭本来是魏国大梁人,是在秦王嬴政撤销逐客令之后不久来到秦国的,年轻时习演兵法,受商鞅的思想影响较大.公元前237 ...查看


  • 2.3.1[六国论]导学案
  • 临清市实验高中 语文学科 编写人:毛磊 审稿人:陈红艳 <六国论>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本课1-3段,识记文言词语的音形义,理解相关语法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查看


  • [六国论]同步练习_8b1e
  • <六国论>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921 2201 <六国论>同步练习 一.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