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流程
【学习重点】
1. 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
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
了解感知
(一)走进作者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深入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 ⑵燕、赵之君 ⑶暴霜露 ⑷抱薪救火 ⑸率赂秦耶 ⑹思厥 ⑺小则获邑 ⑻革灭殆尽 ⑼与嬴 ⑽草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暴秦之欲无厌 ( 通 )
⑵当与秦相较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非兵不利 此言得之 ⑵诚不得已 ⑴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较秦之所得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⑶⑷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暴秦之欲无厌 终继五国迁灭 ⑸⑹ 暴霜露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其势弱于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⑺⑻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始速祸焉 .
0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
4.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计 ⑵ ⑴以荆卿为.
邯郸为郡 .
⑶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不赂者以贿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
5.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⑵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一、重点突破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1. 阅读第一、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各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迁移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忧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2
《六国论》导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流程
【学习重点】
1. 落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等文言基本知识
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述结构
了解感知
(一)走进作者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文体知识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深入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洎 ⑵燕、赵之君 ⑶暴霜露 ⑷抱薪救火 ⑸率赂秦耶 ⑹思厥 ⑺小则获邑 ⑻革灭殆尽 ⑼与嬴 ⑽草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暴秦之欲无厌 ( 通 )
⑵当与秦相较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非兵不利 此言得之 ⑵诚不得已 ⑴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较秦之所得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⑶⑷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暴秦之欲无厌 终继五国迁灭 ⑸⑹ 暴霜露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其势弱于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⑺⑻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始速祸焉 .
0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1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
4.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计 ⑵ ⑴以荆卿为.
邯郸为郡 .
⑶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不赂者以贿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
5.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⑵其实百倍 古义: ;今义:实在的,事实上。
⑶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一、重点突破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
1. 阅读第一、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各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迁移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忧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使:以前假使。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及,等到。
我们心中的恐惧,永远比真正的危险巨大的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