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在必修四学过一个单元的戏剧。能不能说一说在你学习中,戏剧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生:我觉得戏剧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情节很生动,而且情节非常饱满。

  生:戏剧学习中最主要的是学习戏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看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进而从中看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借此了解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和那一群人。

  师:好,戏剧中的情节很吸引人,戏剧也常常塑造一些人物形象,也常常寄予了作者的一些写剧意图。

  生:我觉得情节部分固然很精彩,不过,作者借助一些手法来表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显得也很精彩。

  师:常常借助什么来表达?

  生:语言。

  生:行为动作、神态(在思考)。

  生:还有环境。

  师:同学们概括的动作、神态、环境等这些内容常常在戏剧的剧本里面用小括号括着,这个小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生:说明或者提示。

  师:好。还有同学要谈的吗?

  生:我认为戏剧它可以通过幕来把情节划分开。

  师:有幕的概念,戏剧情节不具有连贯性,常常是一幕一幕地呈现。

  生:戏剧一般都是有冲突的,在生活中可能是一般的事,但到了舞台上,却有了艺术加工,能反映一些道理。

  师:是的,艺术的加工,能比生活中的事情更凝练、更典型。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一个词——冲突。这是戏剧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剧作者常把这种冲突营造得非常尖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戏剧大师们是如何理解戏剧的。(ppt展示)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读完莎士比亚对戏剧的阐述,大家会获得哪些信息?

  生:戏剧是反映善恶的本来面目,反映人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

  师:如果要让你从里面抽几个核心的词汇,你觉得是哪些?

  生:时代、历史、善恶、人生。

  师:所以,莎士比亚对戏剧的阐述,告诉了我们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用戏来写人生。我们也常把人生比作一部戏,说“人生如戏”。我们来把这两个词连到一起看一看——“戏写人生,人生如戏”,挺耐人寻味的,那么漫长的人生、多姿多彩的人生能用戏去说它,而这样的人生又恰似是一出戏,不是很耐人寻味吗?在曹禺眼中,他就觉得“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戏剧中的美妙迷人到底何在呢?它要写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呢?他要给我们呈现的,能够反映的时代又该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北京人》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关于戏剧,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说“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你们会不会看?你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的人呢?老师也在看,也是个看戏人,老师在看的时候,在这两幕的结尾,看到一个很相似的表述,我们共同来关注一下。

  生:第二幕结尾是“愫方呆立在那里”,第三幕结尾是“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

  师:同学们看,一个是“愫方呆立在那里”,一个是“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这样一个结尾,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人——愫方,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神态——呆立。这是巧合吗?愫方为什么会呆立在那里呢?为什么愫方又会呆呆地楞在那里呢?到底是编者无意的巧合,还是作者匠心的创作?很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只看结尾是看不出来的,没有过程哪来结尾?所以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要明白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个很相似的结尾。老师布置预习时要求大家分别概括一下情节。现在,我们来把这个预习作一点深化,要求:第一,以愫方这个人物为中心来分别概括情节;第二,所概括情节的句子以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两句话为结尾。好吗?(学生思考整理)

  生:第二幕应该是,他们发现老爷子来了,就让曾文清躲到房间里,然后“愫方呆立在那里”。

  师:“愫方呆立在那里”是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谁啊?

  生:是曾文清的父亲。

  师:是老爷子。老爷子进来时,愫方在和谁说话?

  生:和曾文清。

  师:说什么?

  生:曾文清忍受不了家里面的压迫,想和愫方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在谈论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是告别。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人说话都非常的简短,但是简短的话语里包含着千言万语,就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非常复杂的、纠结的情感。

  师:是一种感情的纠葛,那你知道这段感情的纠葛的缘起是什么?

  生:是曾文清要走了,要离开这个家。

  师:是在愫方的鼓励下,要离开这个家,而就在要离开这个家的前一天晚上,两个人有一段真情的告白。愫方把自己满心的感情,只是通过一样东西来传达给文清的。

  生:通过一封信。愫方把自己满腹的感情写在信里。正当感情推到高峰的时候,老爷子来了。

  生:然后曾文清选择离开,愫方呆立在那里。

  师:那第三幕呢?

  生:第三幕是曾瑞贞想要离开曾家,并且劝愫方和她一起走,但这时候那个曾决心要离开家再也不回来的曾文清回来了,所以愫方呆呆地愣在那里。

  师:曾文清回来了,为什么“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呢?

  生:因为愫方认为,曾文清下决心离开这个家就是要去寻找他想要的自由,去选择一种新生活,但是曾文清回来了。

  师:愫方为了曾文清而留在曾家,甚至是放弃出走的机会而选择留下。愫方谈到如果她要走,她有个前提,是什么?

  生:天塌下。

  师:除非天塌下。但她没有想到曾文清会回来,让她感觉到真的有如天塌下,所以“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通过这样的概括,相信同学们对这两幕的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不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我们外在的神态常常是因为心里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现。我们能不能由这两个神态去推想一下,此时愫方分别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以愫方内心独白的形式来阐述,并且还要告诉我们,愫芳在作这样内心独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你的推断理由是什么?(生思考并交流)   师:先看第二幕。

  生:愫芳的内心独白是“他怎么走了?”。我认为此时的她心里有很多的疑问,也有很多想说的话来对曾文清说。可正当她想说的时候,老爷子来了。曾文清选择了躲避,愫芳心想,他怎么走了?

  生:我觉得在“走”字前面应该加个“又”字,他怎么又走了?

  师:你试着读一读。(生试读)

  师:曾文清为什么又走了呢?

  生:因为愫芳此时有很多的疑惑,也有些许的心事想和曾文清表白,但曾文清又选择了逃避,愫方心里应该是比较焦急,对曾文清有些责备、有些埋怨。

  生:我觉得是之前曾文清屡次追问她,但是她都不予回答,她可能想,我不是都在信里已经说了吗?而这时老爷子的出场,让事情出现了转折。

  师:她把自己的感情写在信里,把感情推到了高潮,可是他没有想到曾文清在面对老爷子的时候,还是选择逃避。曾文清这个逃避的行为,在愫方心中会怎么评价?

  生:是对愫方的一种伤害。

  生:曾文清是要去寻找新生活,一个要去寻找新生活的人,他应该首先做好准备。

  生:要和身边的人告别,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首先就应跟原有的生活做一个了结。

  生:这对于曾文清来说需要勇气。但是他遇到了老爷子,什么勇气又都没有了,选择了逃避。

  师:是的,又逃避了。要面对新生活的人他应该选择的是勇气,可实际中,却因为老爷子的到来而选择了又一次“面对真情的逃避与畏缩”,所以很赞成这位同学刚才的解读。

  师:第三幕呢?

  生:愫芳的内心独白是“他怎么又会回来了呢?”。

  师:你来推想一下她此时的心理状态。

  生:愫方劝曾文清离开这个像牢一样的家,寻找新生活,但是曾文清又回来了,没有实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愫方对他这种懦弱的行为感到很失望。

  师:是不是像刚才那样,又一次失落了?

  生:不是失落,也不是失望,而是绝望。曾瑞贞之前在劝愫芳离开的时候,她选择的是要留下来照顾这个家,照顾他所留有的一切,可有一样前提可以让她选择离开这个家去寻找新生活——天塌下来。可是天没有塌下,不争气的曾文清回来了,所以愫方呆呆的愣在那里了,那是一种在失落基础上的绝望!

  师:这两处的内心独白全部源于曾文清,愫方与曾文清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北京人》的矛盾冲突之一,愫方是曾文清的表妹,父母双亡过后,寄居到曾文清家。曾文清早婚,这出戏发生的时候,曾文清已经36岁,愫方已经30岁,愫方的到来让曾文清的感情世界有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曾文清没有作一个彻底而坦诚的表白,这也许是让愫方两次“呆立”的很关键的因素。通过对这两段内心独白的感知,同学们觉得曾文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想爱又不敢爱,相恨又不敢恨,很懦弱的那种人。

  师:剧本里有没有相关信息来支持你这样的观点?比如曾文清的动作、语言、神态或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

  (生读相关段落并评析)

  江 泰 (黠笑)啊,你瞒不过我,我又不是傻子。(指文对袁爽快地)他有情感上的苦闷,他希望有一个满意的家庭,有一个真了解他的女人同他共处一生。(兴奋地)这点希望当然是自然的,对的,合理的,值得同情的,可是在二十年前他就发现了一个了解他的女人。但是他就因为胆小,而不敢找她;找到了她,又不敢要她。他就让这个女人由小孩而少女,由少女而老女,像一朵花似的把她枯死,闷死,他忍心让自己苦,人家苦,一直到今天,现在这个女人还在——

  师:不敢,因为胆小,把她像一朵花一样的枯死……(师带着学生分析关键词)不仅枯死了愫方,还枯死了他自己,枯死了两人应该有的一段感情!很好。还有吗?

  生:一方面,曾文清认识到了他的家庭对他是一种束缚,他应该去找新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等等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个人到外面闯出一片天地来,所以他在离家出走的时候回来过两次,也最终使自己要出去闯荡一片天空的理想就此彻底破灭了。

  生:(生读相关句段)曾文清曾说,“愫方,这个家我不想再回来了”。一开始他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的,但是从后面第三幕中的环境和外貌的舞台提示中可以看出,回来后的他一副狼狈的样子。

  师:同学们再看看剧本第二幕中曾文清的一句台词——“愫芳,明天我一定走了,这个家(顿)我不想再回来了”中“顿”了一下,有什么味道?

  生:是不是曾文清在说这句话时,头脑一片空白?

  生:我觉得他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这个家对他来说是很让他失望的。

  生:有犹豫的。

  师:那就是说,曾文清此时是,想但是又怕,对吗?

  生:是的。想坚决离开这个家,但是这一顿又把他内心真实的表现出来了,他怕,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

  生:他是个少爷,什么事情都不会干,怕出了这个家什么都不行。

  生:他怕外面的世界,怕外面的生活。

  师:对曾文清,我们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他也是个很善良的人,但他也很矛盾,他说“愫方你还是嫁了吧”,说明他是很善良的。

  师:这里有一个舞台说明——“蓦然”,什么意思?

  生:突然。

  生:轻率的,没加思考的。这个人很浅薄。

  师:曾文清是曹禺所打造出的现实北京人形象。你觉得是现实中的哪一种北京人形象?

  生:旧北京人形象。

  师:旧北京的贵族。旧北京贵族文化的代表。这种人要用自然界的一种物来给他打一个比方,你觉得他像什么?

  生:像金丝雀。

  师:为什么?

  生:被驯养起来的,没有走向自然的勇气!

  生:驯养的鸽子,虽然是大少爷,但是内心很脆弱的。   生:关在笼子里的,不容易飞出去,飞出去还是肯定要飞回来的。他特别像笼中被驯养的一只金丝雀。

  师:那么,这种人如果要去改造他,该怎么来改造呢?

  生:让他离开家,自立自强。打开笼子,离开家庭的保护伞。

  生:磨练他的意志,让他在社会上自立。

  师:在感情上来说,让他——

  生:要爱敢爱,要恨敢恨!

  师:是啊,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我们一起读一读人类学家的几句台词——“这是人类的祖先……”(师生齐读略)

  师:改造他,曹禺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那就是用远古的北京人的形象来重塑他;曹禺说——这是人类的希望!

  师:曾文清,不是一个很坏的人,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而是一个没有行动的人;他生活的家是什么样的家——冰冷的家、虚伪的家、冷漠的家,这样一种家的文化造就了曾文清的现在。在这样一种家的文化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相似的人,比如——

  生:周萍。

  生:巴金《家》中的觉新。

  师:对,这样的人都有着共性。

  师:作为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愫方,曹禺曾说,“愫方是他所有作品中倾注心血最多的人”。那么,你喜欢愫方吗?你认可愫方吗?

  生:我觉得我有点喜欢,我觉得她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她也很正义。但是我又觉得她性格中有点软弱。她始终没有挣脱束缚。所以,我喜欢她但并不认可她。

  生:我的观点是一样的,喜欢但不认可。我喜欢她的原因有这样一些:我觉得她是一个心灵非常非常美的人。她的性格有一种隐忍、内敛,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软弱。虽然她的这种软弱是一种高尚的善良,但是她一直是因为别人而活而牺牲自己。我觉得人总要有自己的希望,为别人而活的同时也应为自己而活。

  师:不应该做攀援的凌霄花,是不是这样?

  生:我觉得愫方是一个非常让我感动的人。从剧本中可见愫方的心灵很美好:

  (生读)……他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

  曾瑞贞 (插进逼问,但语气并未停止)为着?

  愫 方 (颤动地)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一气说完,充满了喜悦,连自己也惊讶这许久关在心里如今才形诸语言的情绪,原是这般难于置信的)

  曾瑞贞 (倒吸一口气)所以你连霆的母亲,我那婆婆,你都拚出你的性命来照料,保护。

  师:注意,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它的主语全部是谁啊?

  生:她

  师:她。她始终把他装在自己的心中。还有么?

  生:我觉得她的心灵就像玉一样。(生依据文本举例,

  愫 方 (恳求似的)瑞贞,不要管吧!我第一次这么高兴哪。(走近瑞放着小箱子的桌旁)瑞贞,这一箱小孩子的衣服你还是带出去。(哀悯地)在外面还是尽量帮助人吧!把好的送给人家,坏的留给自己。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啊!(打开那箱子)这些小衣服你用不着,就送给那些没有衣服的小孩子们穿吧。(忽然由里面抖出一件雪白的小毛线斗篷)你看这件斗篷好看吧?

  其实愫方自己也是过着一种很不好的生活,她活得非常辛苦,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不忘记要用自己的爱、自己的力量去抚慰和帮助像她自己一样可怜的人。

  师:换一种说法,她的爱不仅仅在文清一人身上。她的爱洒向了更多需要关心的人们。她的爱是源于她的本心、本性。

  师:刚才,三个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结论——喜欢但并不认可。那么,这样一个愫方,为了他可以牺牲一切的愫方,傻不傻?你们觉得呢?

  生:傻。

  师:有人曾经问曹禺,曹禺也问过自己,人们都说愫方傻,怎么能爱上曾文清这样一个废物呢?注意,原文就是这两个字“废——物”。因为曹禺曾经说过:“曾文清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的一半是精神上的瘫痪。”但曹禺自己也作出了回答,“我觉得她不傻,她心底晶莹如玉,她忘了自己。”愫方忘了自己么?那如玉般晶莹的心灵在哪里?找找看。

  (生找读并分析略)

  师:好,我们再一次看到这句话,“把好的送给人家,把坏的留给自己。”还有么?

  (生继续找读并分析略)

  师:我也找到一处,我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的感受。

  (二生读剧本曾瑞贞与愫方间的一段对白)

  曾瑞贞 (严肃地)那么从今以后你决心为他看守这个家?(以下的问答几乎是没有停顿,一气接下去)

  愫 方 (又沉静下来)嗯。

  曾瑞贞 (逼问)成天陪着快死的爷爷?

  愫 方 (默默点着头)嗯。

  曾瑞贞 (逼望着她)送他的终?

  愫 方 (躲开瑞的眼睛)嗯。

  曾瑞贞 (故意这样问)再照护他的儿子?

  愫 方 (望瑞,微微皱眉)嗯。

  曾瑞贞 侍候这一家子老小?

  愫 方 (固执地)嗯。

  曾瑞贞 (几乎是生了气)这整天看我这位婆婆的脸子?

  愫 方 (不由得轻轻地打了一个寒战)喔,——嗯。

  曾瑞贞 (反激)一辈子不出门?

  愫 方 (又镇定下来)嗯。

  曾瑞贞 不嫁人?

  愫 方 嗯。

  曾瑞贞 (追问)吃苦?

  愫 方 (低沉)嗯。

  曾瑞贞 (逼近)受气?

  愫 方 (凝视)嗯。

  曾瑞贞 (狠而重)到死?

  愫 方 (低头,用手摸着前额,缓缓地)到——死!   师:听出了什么?

  生:愫方对爱情的期盼和执着。

  师: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生:愫方所有的回答可以浓缩到一个字——嗯。

  师:“嗯”是什么?嗯就是一个应答词啊。“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上课么?”“嗯。”“嗯”只是一般的应答词,一问一答而已。

  生:每一句问答都意味着愫方必须要做一个庄严的承诺。那一次比一次更深重的问,就意味着一次比一次的承诺要艰难。十个“嗯”,一个“到——死”,十二个字,字字沉重,字字千斤,更字字有情。这像什么?就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不断用藤条鞭打着自己的身体,数月的挨着饿,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目的只是一个——用肉体上的痛苦来换取精神上的宁静。

  师:这就是愫方。她最大的人生哲学就是同学们反复读到的这一句,“把好的送给人家,把坏的留给自己”。这样一个愫方在我们的眼睛中,她又像什么呢?如果请也用自然界的一个物打个比方,你觉得她像什么?

  生:晶莹无瑕的玉。

  生:像蜡烛。放出光芒,自己却逐渐消亡。

  师:燃烧了自己,甚至别人都不知道,但是它把光亮留给了世人。

  生:像春蚕。

  师:在古代,形容一个心地晶莹如玉的女子,喜欢用四个字叫“蕙质兰心”。我觉得愫方特别像生于黑暗但蕙质兰心的一朵兰花。所以《北京人》这部话剧的导演蔡骧在他的《导演札记》中说:“如果没有愫方,《北京人》将失去光彩,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

  师:一个蕙质兰心的如兰花般的愫方和关在笼子里被驯养的鸽子一样的曾文清,在剧本第三幕的结尾又重新地遇到一起。剧本没有提供对白,就让我们来为他们间的相遇加上一小段对白吧。同学们可独自完成,也可相互合作。可长可短。

  (学生思考写作,并展示)

  第一组(两女生,分别演愫方和曾文清)

  生1(演愫方):你——你,怎么又回来了?

  生2:(演曾文清)我——我……

  生1:我的天啊……

  生2:愫方,我……(低头,转身离开)

  第二组(两生,女生演愫方,男生演曾文清)

  女生:你还是回来了?

  男生:愫方,我——,愫方……

  女生:为什么,为什么?自由呢,幸福呢?全都不要了吗?

  男生:不是的,我——不是的,不是这个样子。

  女生:(喃喃的)不是的?不是的……

  男生:我遇到点困难,给我点钱吧。

  (学生陈述编写理由,略)

  第三组:(一生分演两角色)

  愫方:你终究还是回来了。(眼睛转向屋外的空地上)

  曾文清:(望着笼中的鸽子,良久)……

  愫方:你终究还是飞回来了。(望着院中笼子里的鸽子,面如死灰)……

  师:不过现在,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想不想看曹禺是怎么创作的?

  生:想。

  师:想看啊。但是想看是有条件的。条件是看完之后告诉我你的设想和曹禺的设想有什么异和同。

  (PPT投影,学生仔细观看)

  (原作)二人默对半天说不出活,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去。

  愫 方 (眼睛才从那鸽笼移开)文清!

  曾文清 (停步,依然不敢回头)

  愫 方 奶妈说你在找——

  曾文清 (转身,慢慢拾头望愫)

  愫 方 (又低下头去)

  曾文清 愫方!

  愫 方 (不觉又痛苦地望着笼里的鸽子)

  曾文清 (没有话说,凄凉地)这,这只鸽子还在家里。

  愫 方 (点头,沉痛地)嗯,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

  曾文清 (愣一愣)我——(忽然明白,掩面抽咽)

  愫 方 (声音颤抖地)不,不——

  曾文清 (依然在哀泣)

  愫 方 (略近前一步,一半是安慰,一半是难过的口气)不,不这样,为什么要哭呢?

  曾文清 (大恸,扑在沙发上)我为什么回来呀!我为什么回来呀!明明晓得绝不该回来的,我为什么又回来呀?

  愫 方 (哀伤地)飞不动,就回来吧!

  曾文清 (抽咽,诉说)不,你不知道啊,——在外面——在外面的风浪——

  愫 方 文清你,你(取出一把钥匙递给文清)——

  曾文清 啊!

  愫 方 这是那箱子的钥匙。

  曾文清 (不明白)怎么?

  愫 方 (冷静地)你的字画都放在那箱子里。(慢慢将钥匙放在桌子上)

  曾文清 (惊惶)你要怎么样啊,愫方!——(曹禺原作)

  生:我的设想原是文清先开口,但曹禺写的是愫方先讲。

  师:这恰恰反映了文清的那种软弱。……你读一读相关的语句。(生选读)

  师:就是这一段验证了我们在一开始把文清比成了是“一只关在笼子中驯养的鸽子”。他终于飞不动了,他终于禁不起在外面的风浪,选择了飞回。选择了飞回意味着选择什么?

  生:不敢面对真实。

  师:不敢面对真实。选择了守旧,也选择了他的必然的结局。同学们从剧本中看到了一只飞不动的鸽子,从手法上讲,这是一种象征。这恰恰是曹禺在《北京人》中呈现的对诗化戏剧、诗美戏剧的一种追求。同学们应该可以从阅读全剧中感觉到还有很多语言充满了抒情味,很多的对白都有很强烈的音乐、动作、神态等背景。那曹禺的原作和同学刚才所构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是愫方的离开。

  师:还钥匙,实际上是还了那一段感情,也还了那一段生活。在她的面前,将有一段新的生活,在等着她。

  师:同学们,从《北京人》这出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情思:首先,他是对现实北京人,像曾文清这样的现实北京人的一种彻底的绝望(板书),而这种绝望所带来就是愫方这样受苦受难女人的觉醒(板书)。在这觉醒之中,她选择了与旧生活诀别(板书),从而奔向未来(板书)。我想这未来北京人就是曹禺在创作《北京人》时留给我们最好的一段想像(板书)。未来北京人应该像愫方或者像愫方一样的从受苦受难中走出来的人。课上到这里,剧本也看到这里,《北京人》也读到这里。说句真话,我对它有点看法,感动过,悲悯过,这样一个家解体了,那样一种纯美心灵的人受苦受难。但我更多是一种欣慰,欣慰于家的解体,也欣慰于像愫方这样的人从受苦受难的黑暗中走了出来,走向新生。这就是我们开始讲的,戏写人生,人生如戏。在今天课的最后,我总觉得要留给愫方,留给我们今天这节课,留给曹禺,留给《北京人》一点什么,于是我节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流萤集》中的一小段诗句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读这首诗。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天地间一切光明,

  都是你的亲人。”

  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愫方,让愫方忘了她经常挂在口中的他,而赢回一个“你”,一个自己。今天的课上到这,谢谢。下课!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

  师:同学们,我们在必修四学过一个单元的戏剧。能不能说一说在你学习中,戏剧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生:我觉得戏剧给人的最深印象就是情节很生动,而且情节非常饱满。

  生:戏剧学习中最主要的是学习戏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看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进而从中看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借此了解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和那一群人。

  师:好,戏剧中的情节很吸引人,戏剧也常常塑造一些人物形象,也常常寄予了作者的一些写剧意图。

  生:我觉得情节部分固然很精彩,不过,作者借助一些手法来表现出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显得也很精彩。

  师:常常借助什么来表达?

  生:语言。

  生:行为动作、神态(在思考)。

  生:还有环境。

  师:同学们概括的动作、神态、环境等这些内容常常在戏剧的剧本里面用小括号括着,这个小括号起到什么作用?

  生:说明或者提示。

  师:好。还有同学要谈的吗?

  生:我认为戏剧它可以通过幕来把情节划分开。

  师:有幕的概念,戏剧情节不具有连贯性,常常是一幕一幕地呈现。

  生:戏剧一般都是有冲突的,在生活中可能是一般的事,但到了舞台上,却有了艺术加工,能反映一些道理。

  师:是的,艺术的加工,能比生活中的事情更凝练、更典型。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一个词——冲突。这是戏剧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剧作者常把这种冲突营造得非常尖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戏剧大师们是如何理解戏剧的。(ppt展示)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读完莎士比亚对戏剧的阐述,大家会获得哪些信息?

  生:戏剧是反映善恶的本来面目,反映人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

  师:如果要让你从里面抽几个核心的词汇,你觉得是哪些?

  生:时代、历史、善恶、人生。

  师:所以,莎士比亚对戏剧的阐述,告诉了我们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用戏来写人生。我们也常把人生比作一部戏,说“人生如戏”。我们来把这两个词连到一起看一看——“戏写人生,人生如戏”,挺耐人寻味的,那么漫长的人生、多姿多彩的人生能用戏去说它,而这样的人生又恰似是一出戏,不是很耐人寻味吗?在曹禺眼中,他就觉得“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戏剧中的美妙迷人到底何在呢?它要写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呢?他要给我们呈现的,能够反映的时代又该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北京人》所关注的主要内容。关于戏剧,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说“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你们会不会看?你是看门道还是看热闹的人呢?老师也在看,也是个看戏人,老师在看的时候,在这两幕的结尾,看到一个很相似的表述,我们共同来关注一下。

  生:第二幕结尾是“愫方呆立在那里”,第三幕结尾是“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

  师:同学们看,一个是“愫方呆立在那里”,一个是“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这样一个结尾,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人——愫方,都有一个非常相似的神态——呆立。这是巧合吗?愫方为什么会呆立在那里呢?为什么愫方又会呆呆地楞在那里呢?到底是编者无意的巧合,还是作者匠心的创作?很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只看结尾是看不出来的,没有过程哪来结尾?所以要想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要明白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个很相似的结尾。老师布置预习时要求大家分别概括一下情节。现在,我们来把这个预习作一点深化,要求:第一,以愫方这个人物为中心来分别概括情节;第二,所概括情节的句子以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两句话为结尾。好吗?(学生思考整理)

  生:第二幕应该是,他们发现老爷子来了,就让曾文清躲到房间里,然后“愫方呆立在那里”。

  师:“愫方呆立在那里”是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谁啊?

  生:是曾文清的父亲。

  师:是老爷子。老爷子进来时,愫方在和谁说话?

  生:和曾文清。

  师:说什么?

  生:曾文清忍受不了家里面的压迫,想和愫方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在谈论感情。

  生:我觉得应该是告别。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人说话都非常的简短,但是简短的话语里包含着千言万语,就是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非常复杂的、纠结的情感。

  师:是一种感情的纠葛,那你知道这段感情的纠葛的缘起是什么?

  生:是曾文清要走了,要离开这个家。

  师:是在愫方的鼓励下,要离开这个家,而就在要离开这个家的前一天晚上,两个人有一段真情的告白。愫方把自己满心的感情,只是通过一样东西来传达给文清的。

  生:通过一封信。愫方把自己满腹的感情写在信里。正当感情推到高峰的时候,老爷子来了。

  生:然后曾文清选择离开,愫方呆立在那里。

  师:那第三幕呢?

  生:第三幕是曾瑞贞想要离开曾家,并且劝愫方和她一起走,但这时候那个曾决心要离开家再也不回来的曾文清回来了,所以愫方呆呆地愣在那里。

  师:曾文清回来了,为什么“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呢?

  生:因为愫方认为,曾文清下决心离开这个家就是要去寻找他想要的自由,去选择一种新生活,但是曾文清回来了。

  师:愫方为了曾文清而留在曾家,甚至是放弃出走的机会而选择留下。愫方谈到如果她要走,她有个前提,是什么?

  生:天塌下。

  师:除非天塌下。但她没有想到曾文清会回来,让她感觉到真的有如天塌下,所以“愫方呆呆地楞在那里”。通过这样的概括,相信同学们对这两幕的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不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我们外在的神态常常是因为心里有所思,有所思才会有所现。我们能不能由这两个神态去推想一下,此时愫方分别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以愫方内心独白的形式来阐述,并且还要告诉我们,愫芳在作这样内心独白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你的推断理由是什么?(生思考并交流)   师:先看第二幕。

  生:愫芳的内心独白是“他怎么走了?”。我认为此时的她心里有很多的疑问,也有很多想说的话来对曾文清说。可正当她想说的时候,老爷子来了。曾文清选择了躲避,愫芳心想,他怎么走了?

  生:我觉得在“走”字前面应该加个“又”字,他怎么又走了?

  师:你试着读一读。(生试读)

  师:曾文清为什么又走了呢?

  生:因为愫芳此时有很多的疑惑,也有些许的心事想和曾文清表白,但曾文清又选择了逃避,愫方心里应该是比较焦急,对曾文清有些责备、有些埋怨。

  生:我觉得是之前曾文清屡次追问她,但是她都不予回答,她可能想,我不是都在信里已经说了吗?而这时老爷子的出场,让事情出现了转折。

  师:她把自己的感情写在信里,把感情推到了高潮,可是他没有想到曾文清在面对老爷子的时候,还是选择逃避。曾文清这个逃避的行为,在愫方心中会怎么评价?

  生:是对愫方的一种伤害。

  生:曾文清是要去寻找新生活,一个要去寻找新生活的人,他应该首先做好准备。

  生:要和身边的人告别,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首先就应跟原有的生活做一个了结。

  生:这对于曾文清来说需要勇气。但是他遇到了老爷子,什么勇气又都没有了,选择了逃避。

  师:是的,又逃避了。要面对新生活的人他应该选择的是勇气,可实际中,却因为老爷子的到来而选择了又一次“面对真情的逃避与畏缩”,所以很赞成这位同学刚才的解读。

  师:第三幕呢?

  生:愫芳的内心独白是“他怎么又会回来了呢?”。

  师:你来推想一下她此时的心理状态。

  生:愫方劝曾文清离开这个像牢一样的家,寻找新生活,但是曾文清又回来了,没有实现他追求自由生活的愿望,愫方对他这种懦弱的行为感到很失望。

  师:是不是像刚才那样,又一次失落了?

  生:不是失落,也不是失望,而是绝望。曾瑞贞之前在劝愫芳离开的时候,她选择的是要留下来照顾这个家,照顾他所留有的一切,可有一样前提可以让她选择离开这个家去寻找新生活——天塌下来。可是天没有塌下,不争气的曾文清回来了,所以愫方呆呆的愣在那里了,那是一种在失落基础上的绝望!

  师:这两处的内心独白全部源于曾文清,愫方与曾文清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北京人》的矛盾冲突之一,愫方是曾文清的表妹,父母双亡过后,寄居到曾文清家。曾文清早婚,这出戏发生的时候,曾文清已经36岁,愫方已经30岁,愫方的到来让曾文清的感情世界有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曾文清没有作一个彻底而坦诚的表白,这也许是让愫方两次“呆立”的很关键的因素。通过对这两段内心独白的感知,同学们觉得曾文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想爱又不敢爱,相恨又不敢恨,很懦弱的那种人。

  师:剧本里有没有相关信息来支持你这样的观点?比如曾文清的动作、语言、神态或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

  (生读相关段落并评析)

  江 泰 (黠笑)啊,你瞒不过我,我又不是傻子。(指文对袁爽快地)他有情感上的苦闷,他希望有一个满意的家庭,有一个真了解他的女人同他共处一生。(兴奋地)这点希望当然是自然的,对的,合理的,值得同情的,可是在二十年前他就发现了一个了解他的女人。但是他就因为胆小,而不敢找她;找到了她,又不敢要她。他就让这个女人由小孩而少女,由少女而老女,像一朵花似的把她枯死,闷死,他忍心让自己苦,人家苦,一直到今天,现在这个女人还在——

  师:不敢,因为胆小,把她像一朵花一样的枯死……(师带着学生分析关键词)不仅枯死了愫方,还枯死了他自己,枯死了两人应该有的一段感情!很好。还有吗?

  生:一方面,曾文清认识到了他的家庭对他是一种束缚,他应该去找新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等等决定了他不可能一个人到外面闯出一片天地来,所以他在离家出走的时候回来过两次,也最终使自己要出去闯荡一片天空的理想就此彻底破灭了。

  生:(生读相关句段)曾文清曾说,“愫方,这个家我不想再回来了”。一开始他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的,但是从后面第三幕中的环境和外貌的舞台提示中可以看出,回来后的他一副狼狈的样子。

  师:同学们再看看剧本第二幕中曾文清的一句台词——“愫芳,明天我一定走了,这个家(顿)我不想再回来了”中“顿”了一下,有什么味道?

  生:是不是曾文清在说这句话时,头脑一片空白?

  生:我觉得他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这个家对他来说是很让他失望的。

  生:有犹豫的。

  师:那就是说,曾文清此时是,想但是又怕,对吗?

  生:是的。想坚决离开这个家,但是这一顿又把他内心真实的表现出来了,他怕,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

  生:他是个少爷,什么事情都不会干,怕出了这个家什么都不行。

  生:他怕外面的世界,怕外面的生活。

  师:对曾文清,我们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他也是个很善良的人,但他也很矛盾,他说“愫方你还是嫁了吧”,说明他是很善良的。

  师:这里有一个舞台说明——“蓦然”,什么意思?

  生:突然。

  生:轻率的,没加思考的。这个人很浅薄。

  师:曾文清是曹禺所打造出的现实北京人形象。你觉得是现实中的哪一种北京人形象?

  生:旧北京人形象。

  师:旧北京的贵族。旧北京贵族文化的代表。这种人要用自然界的一种物来给他打一个比方,你觉得他像什么?

  生:像金丝雀。

  师:为什么?

  生:被驯养起来的,没有走向自然的勇气!

  生:驯养的鸽子,虽然是大少爷,但是内心很脆弱的。   生:关在笼子里的,不容易飞出去,飞出去还是肯定要飞回来的。他特别像笼中被驯养的一只金丝雀。

  师:那么,这种人如果要去改造他,该怎么来改造呢?

  生:让他离开家,自立自强。打开笼子,离开家庭的保护伞。

  生:磨练他的意志,让他在社会上自立。

  师:在感情上来说,让他——

  生:要爱敢爱,要恨敢恨!

  师:是啊,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我们一起读一读人类学家的几句台词——“这是人类的祖先……”(师生齐读略)

  师:改造他,曹禺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那就是用远古的北京人的形象来重塑他;曹禺说——这是人类的希望!

  师:曾文清,不是一个很坏的人,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而是一个没有行动的人;他生活的家是什么样的家——冰冷的家、虚伪的家、冷漠的家,这样一种家的文化造就了曾文清的现在。在这样一种家的文化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一些相似的人,比如——

  生:周萍。

  生:巴金《家》中的觉新。

  师:对,这样的人都有着共性。

  师:作为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愫方,曹禺曾说,“愫方是他所有作品中倾注心血最多的人”。那么,你喜欢愫方吗?你认可愫方吗?

  生:我觉得我有点喜欢,我觉得她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她也很正义。但是我又觉得她性格中有点软弱。她始终没有挣脱束缚。所以,我喜欢她但并不认可她。

  生:我的观点是一样的,喜欢但不认可。我喜欢她的原因有这样一些:我觉得她是一个心灵非常非常美的人。她的性格有一种隐忍、内敛,但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软弱。虽然她的这种软弱是一种高尚的善良,但是她一直是因为别人而活而牺牲自己。我觉得人总要有自己的希望,为别人而活的同时也应为自己而活。

  师:不应该做攀援的凌霄花,是不是这样?

  生:我觉得愫方是一个非常让我感动的人。从剧本中可见愫方的心灵很美好:

  (生读)……他走了,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

  曾瑞贞 (插进逼问,但语气并未停止)为着?

  愫 方 (颤动地)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一气说完,充满了喜悦,连自己也惊讶这许久关在心里如今才形诸语言的情绪,原是这般难于置信的)

  曾瑞贞 (倒吸一口气)所以你连霆的母亲,我那婆婆,你都拚出你的性命来照料,保护。

  师:注意,你刚才读的这几句话,它的主语全部是谁啊?

  生:她

  师:她。她始终把他装在自己的心中。还有么?

  生:我觉得她的心灵就像玉一样。(生依据文本举例,

  愫 方 (恳求似的)瑞贞,不要管吧!我第一次这么高兴哪。(走近瑞放着小箱子的桌旁)瑞贞,这一箱小孩子的衣服你还是带出去。(哀悯地)在外面还是尽量帮助人吧!把好的送给人家,坏的留给自己。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啊!(打开那箱子)这些小衣服你用不着,就送给那些没有衣服的小孩子们穿吧。(忽然由里面抖出一件雪白的小毛线斗篷)你看这件斗篷好看吧?

  其实愫方自己也是过着一种很不好的生活,她活得非常辛苦,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不忘记要用自己的爱、自己的力量去抚慰和帮助像她自己一样可怜的人。

  师:换一种说法,她的爱不仅仅在文清一人身上。她的爱洒向了更多需要关心的人们。她的爱是源于她的本心、本性。

  师:刚才,三个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结论——喜欢但并不认可。那么,这样一个愫方,为了他可以牺牲一切的愫方,傻不傻?你们觉得呢?

  生:傻。

  师:有人曾经问曹禺,曹禺也问过自己,人们都说愫方傻,怎么能爱上曾文清这样一个废物呢?注意,原文就是这两个字“废——物”。因为曹禺曾经说过:“曾文清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的一半是精神上的瘫痪。”但曹禺自己也作出了回答,“我觉得她不傻,她心底晶莹如玉,她忘了自己。”愫方忘了自己么?那如玉般晶莹的心灵在哪里?找找看。

  (生找读并分析略)

  师:好,我们再一次看到这句话,“把好的送给人家,把坏的留给自己。”还有么?

  (生继续找读并分析略)

  师:我也找到一处,我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的感受。

  (二生读剧本曾瑞贞与愫方间的一段对白)

  曾瑞贞 (严肃地)那么从今以后你决心为他看守这个家?(以下的问答几乎是没有停顿,一气接下去)

  愫 方 (又沉静下来)嗯。

  曾瑞贞 (逼问)成天陪着快死的爷爷?

  愫 方 (默默点着头)嗯。

  曾瑞贞 (逼望着她)送他的终?

  愫 方 (躲开瑞的眼睛)嗯。

  曾瑞贞 (故意这样问)再照护他的儿子?

  愫 方 (望瑞,微微皱眉)嗯。

  曾瑞贞 侍候这一家子老小?

  愫 方 (固执地)嗯。

  曾瑞贞 (几乎是生了气)这整天看我这位婆婆的脸子?

  愫 方 (不由得轻轻地打了一个寒战)喔,——嗯。

  曾瑞贞 (反激)一辈子不出门?

  愫 方 (又镇定下来)嗯。

  曾瑞贞 不嫁人?

  愫 方 嗯。

  曾瑞贞 (追问)吃苦?

  愫 方 (低沉)嗯。

  曾瑞贞 (逼近)受气?

  愫 方 (凝视)嗯。

  曾瑞贞 (狠而重)到死?

  愫 方 (低头,用手摸着前额,缓缓地)到——死!   师:听出了什么?

  生:愫方对爱情的期盼和执着。

  师: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生:愫方所有的回答可以浓缩到一个字——嗯。

  师:“嗯”是什么?嗯就是一个应答词啊。“同学们我们现在在上课么?”“嗯。”“嗯”只是一般的应答词,一问一答而已。

  生:每一句问答都意味着愫方必须要做一个庄严的承诺。那一次比一次更深重的问,就意味着一次比一次的承诺要艰难。十个“嗯”,一个“到——死”,十二个字,字字沉重,字字千斤,更字字有情。这像什么?就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不断用藤条鞭打着自己的身体,数月的挨着饿,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目的只是一个——用肉体上的痛苦来换取精神上的宁静。

  师:这就是愫方。她最大的人生哲学就是同学们反复读到的这一句,“把好的送给人家,把坏的留给自己”。这样一个愫方在我们的眼睛中,她又像什么呢?如果请也用自然界的一个物打个比方,你觉得她像什么?

  生:晶莹无瑕的玉。

  生:像蜡烛。放出光芒,自己却逐渐消亡。

  师:燃烧了自己,甚至别人都不知道,但是它把光亮留给了世人。

  生:像春蚕。

  师:在古代,形容一个心地晶莹如玉的女子,喜欢用四个字叫“蕙质兰心”。我觉得愫方特别像生于黑暗但蕙质兰心的一朵兰花。所以《北京人》这部话剧的导演蔡骧在他的《导演札记》中说:“如果没有愫方,《北京人》将失去光彩,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

  师:一个蕙质兰心的如兰花般的愫方和关在笼子里被驯养的鸽子一样的曾文清,在剧本第三幕的结尾又重新地遇到一起。剧本没有提供对白,就让我们来为他们间的相遇加上一小段对白吧。同学们可独自完成,也可相互合作。可长可短。

  (学生思考写作,并展示)

  第一组(两女生,分别演愫方和曾文清)

  生1(演愫方):你——你,怎么又回来了?

  生2:(演曾文清)我——我……

  生1:我的天啊……

  生2:愫方,我……(低头,转身离开)

  第二组(两生,女生演愫方,男生演曾文清)

  女生:你还是回来了?

  男生:愫方,我——,愫方……

  女生:为什么,为什么?自由呢,幸福呢?全都不要了吗?

  男生:不是的,我——不是的,不是这个样子。

  女生:(喃喃的)不是的?不是的……

  男生:我遇到点困难,给我点钱吧。

  (学生陈述编写理由,略)

  第三组:(一生分演两角色)

  愫方:你终究还是回来了。(眼睛转向屋外的空地上)

  曾文清:(望着笼中的鸽子,良久)……

  愫方:你终究还是飞回来了。(望着院中笼子里的鸽子,面如死灰)……

  师:不过现在,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想不想看曹禺是怎么创作的?

  生:想。

  师:想看啊。但是想看是有条件的。条件是看完之后告诉我你的设想和曹禺的设想有什么异和同。

  (PPT投影,学生仔细观看)

  (原作)二人默对半天说不出活,文清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去。

  愫 方 (眼睛才从那鸽笼移开)文清!

  曾文清 (停步,依然不敢回头)

  愫 方 奶妈说你在找——

  曾文清 (转身,慢慢拾头望愫)

  愫 方 (又低下头去)

  曾文清 愫方!

  愫 方 (不觉又痛苦地望着笼里的鸽子)

  曾文清 (没有话说,凄凉地)这,这只鸽子还在家里。

  愫 方 (点头,沉痛地)嗯,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

  曾文清 (愣一愣)我——(忽然明白,掩面抽咽)

  愫 方 (声音颤抖地)不,不——

  曾文清 (依然在哀泣)

  愫 方 (略近前一步,一半是安慰,一半是难过的口气)不,不这样,为什么要哭呢?

  曾文清 (大恸,扑在沙发上)我为什么回来呀!我为什么回来呀!明明晓得绝不该回来的,我为什么又回来呀?

  愫 方 (哀伤地)飞不动,就回来吧!

  曾文清 (抽咽,诉说)不,你不知道啊,——在外面——在外面的风浪——

  愫 方 文清你,你(取出一把钥匙递给文清)——

  曾文清 啊!

  愫 方 这是那箱子的钥匙。

  曾文清 (不明白)怎么?

  愫 方 (冷静地)你的字画都放在那箱子里。(慢慢将钥匙放在桌子上)

  曾文清 (惊惶)你要怎么样啊,愫方!——(曹禺原作)

  生:我的设想原是文清先开口,但曹禺写的是愫方先讲。

  师:这恰恰反映了文清的那种软弱。……你读一读相关的语句。(生选读)

  师:就是这一段验证了我们在一开始把文清比成了是“一只关在笼子中驯养的鸽子”。他终于飞不动了,他终于禁不起在外面的风浪,选择了飞回。选择了飞回意味着选择什么?

  生:不敢面对真实。

  师:不敢面对真实。选择了守旧,也选择了他的必然的结局。同学们从剧本中看到了一只飞不动的鸽子,从手法上讲,这是一种象征。这恰恰是曹禺在《北京人》中呈现的对诗化戏剧、诗美戏剧的一种追求。同学们应该可以从阅读全剧中感觉到还有很多语言充满了抒情味,很多的对白都有很强烈的音乐、动作、神态等背景。那曹禺的原作和同学刚才所构想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是愫方的离开。

  师:还钥匙,实际上是还了那一段感情,也还了那一段生活。在她的面前,将有一段新的生活,在等着她。

  师:同学们,从《北京人》这出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情思:首先,他是对现实北京人,像曾文清这样的现实北京人的一种彻底的绝望(板书),而这种绝望所带来就是愫方这样受苦受难女人的觉醒(板书)。在这觉醒之中,她选择了与旧生活诀别(板书),从而奔向未来(板书)。我想这未来北京人就是曹禺在创作《北京人》时留给我们最好的一段想像(板书)。未来北京人应该像愫方或者像愫方一样的从受苦受难中走出来的人。课上到这里,剧本也看到这里,《北京人》也读到这里。说句真话,我对它有点看法,感动过,悲悯过,这样一个家解体了,那样一种纯美心灵的人受苦受难。但我更多是一种欣慰,欣慰于家的解体,也欣慰于像愫方这样的人从受苦受难的黑暗中走了出来,走向新生。这就是我们开始讲的,戏写人生,人生如戏。在今天课的最后,我总觉得要留给愫方,留给我们今天这节课,留给曹禺,留给《北京人》一点什么,于是我节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流萤集》中的一小段诗句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读这首诗。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

  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

  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天地间一切光明,

  都是你的亲人。”

  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愫方,让愫方忘了她经常挂在口中的他,而赢回一个“你”,一个自己。今天的课上到这,谢谢。下课!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章

  • [动人的北平]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 <动人的北平>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张霖炜 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 摘要:本案例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对林语堂名作<动人的 北平>进行典型教学设计并实施,效果较好. 关键词:动人的北平:典型教学 ...查看


  •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再见了北京-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 xiaoxue.xuekeedu.com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2再见了北京苏教版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的多!"对于此话我深信不疑.一直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内容几乎一成不变,无非就是出示本课绿线条和田字格里的的生字所在 ...查看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实录 花园小学校 冯 璐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谁去过北京啊? 生:(举手) 师:你们都到过北京的什么地方? 生:天安门. 生:长城. 生:世界公园. 师:那些没去过北京的同学想不想去看看呢? 生:想. ( ...查看


  • ──[看雪]课堂实录与评析
  • [教例] (学生已初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台湾的小朋友为什么很想到北京看雪? 生:因为在台湾很难看到雪. 生:过春节时,孩子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美丽的雪景. 生:他们看到的白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的,他们想看看真的雪是由什么做成的. 生: ...查看


  • 北京课堂实录
  • <北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一定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哪儿?(北京)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想不想到那儿去看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跟老师一起书写"北京"(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二 ...查看


  •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中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集锦知缘斋主人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 志明编选教学资料交流学习欢迎 blog.sina..cn/lzm0518 李镇西系列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 李镇西课堂实录--&l ...查看


  •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实录
  • <北京亮起来了>课堂实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欣赏图片) 师:提起2008,你会马上想到哪里? 生:北京! 师:脱口而出! 生齐说:北京!! 师:去年,我们就曾走进过北京,今天,老师将带你再一次走进这美丽的城市.我们 ...查看


  • 小学语文六年级[我们成功了]教学实录
  • 11.我们成功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细细品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与自豪. 学习重点:正确认读14个字,会写10个字. 学习难点:体会申奥成功的激动与自豪,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五环旗下课程实录
  • <五环旗下>课堂实录 授课人:刘琼涛 授课时间:2011年12月1日 教学目标: 1认识简谱,1.2.3.4.5.6.7.1一个八度的音,能说出名字,能 1.○ 2学会唱<我和你>这首歌曲, 并能体验歌曲的情绪, 并 ...查看


  • [我们成功了]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重点教学"传.泽.呼.挥.泪"等生字.会写"拥.抱.扬"三个字. 2.学生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人们在申奥成功时激动.欢乐的.自豪的心情.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