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为了使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得到科学、合理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特制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具体规划如下: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已有基础条件和特色

1、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现有环境应急实训室1个、安全检测(职业健康)实训室1个,能满足本专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的实训教学要求。

2、我校与江苏省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徐工集团、恩华药业、苏州大金等企业签约了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3、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专任教师6名,副教授2名,双师型教师4人,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的需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2、校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协作,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

3、专兼职教师总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通过“引进、培养、聘请、共享”等办法加强师资建设。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建设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与工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6年,提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把该专业

建设成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对工业环保安全管理水平、区域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等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专科院校特色专业。

2.具体建设目标

(1)构建与工业发展、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2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课程资源,力争申报2门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编写相关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3)新建6个具有专业特色实训室组成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建立包括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多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4)培养和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3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3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建成一支高水平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5)坚持产学研结合,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科研或教研论文。

(6)建成江苏省内的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及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三、专业建设主要内容与改革举措

(一)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本次工作中,将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将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企业环境监督员、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人员、实验室监测管理人员,是适用于各类型企业具有环境、安全、职业健康三方面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根据以上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1.建设目标

积极推行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对接产业和“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职业岗位设置及专业能力需求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力求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强化教学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推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

2.建设内容

(1)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校企合作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2)突出工学结合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用两种教育教学资源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内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教学环境,但它在质量、多样性、紧贴社会需求等诸要素中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部要求,而现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逐步积累,这些经验技能和管理知识单靠校内教育很难获得,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才能得到弥补。

本专业已经确定了“2+1”培养模式。一年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本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本专业就业岗位不是生产性领域,其工学结合模式有别于其它工科专业。需结合职业岗位的广泛适用性,探索一条适用于本专业的特色工学结合道路。

(3)强化专业实践,重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管理工作在国外和国内的外资、合资以及国有大型企业较为成熟,但是总体来说国内企业的相关管理水平较低,还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此时对该类人才培养需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承认,就总体而言,目前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存在差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良好的专业学习。良好的专业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因为专业学习不但可以积累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②培养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问题,也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③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上,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4)构建“三方一体”的课程体系

经过认真调研和积极探索,本专业已确立了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三方面技能培养为基础,管理能力培养为延伸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为依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形成由职业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组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了专业能力脉络清晰、课程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使其具有明显的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以适应区域岗位发展的需求。

最终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着眼点,适用于本专业多岗位多任务的特色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将按照“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方式加以组织,以支撑、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结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的要求,将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真正实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突破。

(5)建立“双证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重将技术等级证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引入专业教学改革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将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学历证书,又获得相应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1.建设目标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两门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编写两本以上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探索适用于本专业融“做学教”一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

2.建设内容改革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在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着眼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配置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对工作任务、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的关系、活动设计以及学习目标的描述,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通过课程标准,把以能力为根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在课程这一层面上。

课程标准需在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方面合理安排,完成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并在课程标准中细化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

(2)建设精品课程及数字化教学资源

充分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建设,推动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两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企业环境、安全的管理能力、企业风险识别和应急管理能力,是促进学生掌握和形成企业环境和安全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因此计划将上述两门课程建设成优质核心课程。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后,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方案。编写与课程相配备的教学指导用书(包括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模式的评价标准、课程的考核标准、课程任务书、学习指导

书、实训指导书),开发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教案、教学(影像)资料库等,以保证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申报为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

(3)建设特色专业教材

针对企业环境、安全专业教材缺少的情况,充分利用我校办学的行业特点和校内各专业资源,加强不同专业间的协作,共同开发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特色教材。计划在建设期间,编写《企业环境管理》和《行业风险应急处理》教材两部,并全部配备实训指导书,做到实践教学资料齐全、科学、实用。

(4)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既然是以适应广大企业需求为目的,就必须走出校门,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体现当今教育思想,走工学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理念,建立一套符合适应社会需要、依托企业参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中必须打破以学校、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拉近或消除课堂与工作现场的距离,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去,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打破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旧格局,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①建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工作情景再现,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技能、提出对学生和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及考核方式。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大量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方法,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中,专业教师应坚决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的思想。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主体、工作任务为驱动的

新颖教学模式。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老师只作指导,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③建立“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

旧的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已远不适应今天专科教育的课程改革。而是在教学上,细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并建立“知识+技能”的考核标准,形成重视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过程考核评价,课程成绩考核的形式多样。

(三)特色实训基地建设与升级

1.建设目标

围绕培养“环保、安全、健康管理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新建6个具有专业特色实训室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具备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功能;建立包括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行业的7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在现场实习和一年顶岗实习的需求。

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新建6个校内实训室

新建工业安全、企业环境安全管理、环境应急、多媒体电脑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6个专业实训室。实训室建设见表1。

表1 实训室建设表

(2)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可实现课程实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三个方面的功能的有机结合。

3.巩固和发展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定位,与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多类型行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现场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4.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①实训基地实训环境建设

为实现课堂与实训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校内实训基地要创造“情景模拟”式的实习氛围,在“真实工作情境”、“在岗实习”的氛围营造中,做到仪器设备、材料、环境、人员、方法、制度等与生产实际最大限度的相同。

在具体实训项目实施中要突出技能的训练,突出真实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任务的训练。同时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②实训基地管理文件建设

按照生产性实训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布局符合学习型、生产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⑴仪器设备管理。以实训室为单元,安排专人管理仪器设备,制定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制。对于每台仪器设备必须建立台帐,台帐中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具体信息,如厂家、价格、设备完好状况等;要注意仪器设备的日常养护和定期维修,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要制定养护和维修计划;对于精密仪器仪表必须放在专门的柜子里面存放,并加锁,体积小的设备要上架,;对于压力容器等危险设备的管理要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要特别注意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设备物理损坏、化学损坏、电损害、雨淋、锈蚀、被盗等现象发生。

⑵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实训指导教师必须熟悉所有仪器设备的养护知识、保存环境条件、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规程、能完成的实训内容等;对于国家有特殊使用规定的仪器设备,指导教师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单位培训,考试合格,持证操作。

⑶实训学员管理。制定实训室管理条例,打印并张挂在明显位置;对于危险单元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或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以防发生危险。

⑷ 安全管理。根据实训过程使用设备的先后顺序,系统开发实训项目所使用设备的安全作业规程,在实训前仔细向实训人员讲解;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是否符合规程规定,发现违规操作的及时制止、纠正。

③实训基地教学文件建设

建立健全各类实训教学文件。根据实训内容开发软件包、操作技能录像等。 每个实训项目都要具有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教材(或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对于复杂操作可以通过操作录像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四)高水平“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的要求,培养一支爱岗敬业、高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1-2名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骨干教师3名;努力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改善双师结构;重点聘请和培养2-3名工业安全环保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在工业环境保护及安全方面60%以上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和具体措施

(1)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重点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引领者,是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机制,是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因此,我校将深入开展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大培养资金投入,建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鼓励政策,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依托专业建设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实施重点培养、梯度发展、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培养工程,提高专业带头人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素质。

(2)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教师代表。

对于“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我们坚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

政策。

(3)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青年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后备力量,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因此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将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安排新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企业锻炼不少于1个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安排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安排专人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一名思想作风好、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任指导教师,“一帮一”进行指导,为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同时可以组织公开课教学、示范课教学、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参加教学研讨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业务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学骨干。

(4)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步伐,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校将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动力,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率。在企业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设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站,利用校企合作机遇,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参加锻炼,通过任务和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建设期内,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达到70%。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学院根据需要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在本专业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将从企业一线聘请2-3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学院兼职教师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企业职称特聘制度,不断改善和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结构。

(五)推进产教合作对接,提升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引领行业发展

1.建设目标

提升本专业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环评技术服务、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建

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服务、ISO认证技术服务等对外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基地,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引领行业发展。

2.建设内容

(1)对外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

充分发挥我校的环境管理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环评技术服务、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服务、ISO认证技术服务等对外技术服务机构。选择2~3家校企合作单位,加强横向科研合作,争取建设期内开展1~2个安全技术合作项目。

(2)建立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①建设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研究基地。积极开展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研究工作。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深入研究社会对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把培训需求调研和分析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科学依据,努力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性需求的统一。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

②建设教学资源库。在环保及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教材,结合实际开发环保特色的培训课程,形成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精品课程体系,建立起培训教学资源库。

③建设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师省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环保及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示范性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目标,主要开展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职业标准建设两个职业技能鉴定室;二是进行教师培训和考评员培训;同时进行教学资源推广应用培训(如辅导教材、课件、网上辅导等),以及考试题库和评分标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及专业建设保障组,各司其职,确保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2、制度保障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文件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制定学院《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建设专业实施和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套专业建设发展的制度体系。

3、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本专业建设总投资为450万元。加强专业建设资金的管理,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4、政策保障

为了保证专业建设顺利的实施,学校主管部门江苏省安监局将学院建设列入了江苏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省教委将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逐步扩大跨市(省)招生规模,招生比例逐年递增。江苏省安监局与江苏省各大中型企业在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毕业生就业、学院基本建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5、队伍保障

我校正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方案,致力于优秀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有效保证建设项目的人力需求。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为了使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得到科学、合理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特制定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规划,具体规划如下:

一、专业概况

(一)专业已有基础条件和特色

1、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现有环境应急实训室1个、安全检测(职业健康)实训室1个,能满足本专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的实训教学要求。

2、我校与江苏省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与徐工集团、恩华药业、苏州大金等企业签约了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3、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专任教师6名,副教授2名,双师型教师4人,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的需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

2、校外实习基地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协作,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

3、专兼职教师总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本专业未来发展需要,需通过“引进、培养、聘请、共享”等办法加强师资建设。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建设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与工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6年,提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把该专业

建设成办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对工业环保安全管理水平、区域经济和社会良性发展等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专科院校特色专业。

2.具体建设目标

(1)构建与工业发展、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2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课程资源,力争申报2门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编写相关专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3)新建6个具有专业特色实训室组成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建立包括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多行业的校外实习基地。

(4)培养和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3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3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建成一支高水平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5)坚持产学研结合,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科研或教研论文。

(6)建成江苏省内的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及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三、专业建设主要内容与改革举措

(一)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在本次工作中,将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将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企业环境监督员、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人员、实验室监测管理人员,是适用于各类型企业具有环境、安全、职业健康三方面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根据以上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1.建设目标

积极推行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对接产业和“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职业岗位设置及专业能力需求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力求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及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强化教学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推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

2.建设内容

(1)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使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校企合作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2)突出工学结合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用两种教育教学资源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内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践教学环境,但它在质量、多样性、紧贴社会需求等诸要素中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全部要求,而现场经验必须通过实践逐步积累,这些经验技能和管理知识单靠校内教育很难获得,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才能得到弥补。

本专业已经确定了“2+1”培养模式。一年的顶岗实习,有利于本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本专业就业岗位不是生产性领域,其工学结合模式有别于其它工科专业。需结合职业岗位的广泛适用性,探索一条适用于本专业的特色工学结合道路。

(3)强化专业实践,重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目前企业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管理工作在国外和国内的外资、合资以及国有大型企业较为成熟,但是总体来说国内企业的相关管理水平较低,还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此时对该类人才培养需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该承认,就总体而言,目前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存在差距,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可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良好的专业学习。良好的专业学习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因为专业学习不但可以积累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②培养主体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问题,也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③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上,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4)构建“三方一体”的课程体系

经过认真调研和积极探索,本专业已确立了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EHS)三方面技能培养为基础,管理能力培养为延伸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与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为依据,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形成由职业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组成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了专业能力脉络清晰、课程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使其具有明显的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以适应区域岗位发展的需求。

最终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着眼点,适用于本专业多岗位多任务的特色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将按照“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方式加以组织,以支撑、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结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的要求,将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真正实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突破。

(5)建立“双证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重将技术等级证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引入专业教学改革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站”,将技能考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毕业时,既取得学历证书,又获得相应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1.建设目标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两门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编写两本以上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探索适用于本专业融“做学教”一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

2.建设内容改革

(1)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在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着眼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配置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对工作任务、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的关系、活动设计以及学习目标的描述,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的衔接。通过课程标准,把以能力为根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落实在课程这一层面上。

课程标准需在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方面合理安排,完成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制定课程标准,并在课程标准中细化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

(2)建设精品课程及数字化教学资源

充分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和空间,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建设,推动和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两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企业环境、安全的管理能力、企业风险识别和应急管理能力,是促进学生掌握和形成企业环境和安全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因此计划将上述两门课程建设成优质核心课程。

成立课程建设小组后,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制定实施方案。编写与课程相配备的教学指导用书(包括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模式的评价标准、课程的考核标准、课程任务书、学习指导

书、实训指导书),开发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教案、教学(影像)资料库等,以保证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将《企业环境管理》、《行业风险应急处理》申报为校级以上(含校级)精品课程。

(3)建设特色专业教材

针对企业环境、安全专业教材缺少的情况,充分利用我校办学的行业特点和校内各专业资源,加强不同专业间的协作,共同开发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特色教材。计划在建设期间,编写《企业环境管理》和《行业风险应急处理》教材两部,并全部配备实训指导书,做到实践教学资料齐全、科学、实用。

(4)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既然是以适应广大企业需求为目的,就必须走出校门,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体现当今教育思想,走工学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理念,建立一套符合适应社会需要、依托企业参与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中必须打破以学校、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探索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拉近或消除课堂与工作现场的距离,把课堂延伸到企业去,实现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打破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旧格局,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①建立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以工作任务为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工作情景再现,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技能、提出对学生和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及考核方式。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鼓励教师大量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方法,在专业技能实践课中,专业教师应坚决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的思想。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主体、工作任务为驱动的

新颖教学模式。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老师只作指导,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能力。并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同学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③建立“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

旧的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已远不适应今天专科教育的课程改革。而是在教学上,细化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并建立“知识+技能”的考核标准,形成重视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过程考核评价,课程成绩考核的形式多样。

(三)特色实训基地建设与升级

1.建设目标

围绕培养“环保、安全、健康管理一体化”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新建6个具有专业特色实训室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具备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功能;建立包括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行业的7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在现场实习和一年顶岗实习的需求。

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新建6个校内实训室

新建工业安全、企业环境安全管理、环境应急、多媒体电脑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6个专业实训室。实训室建设见表1。

表1 实训室建设表

(2)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可实现课程实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三个方面的功能的有机结合。

3.巩固和发展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定位,与汽车制造、化工、环保等多类型行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现场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4.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①实训基地实训环境建设

为实现课堂与实训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校内实训基地要创造“情景模拟”式的实习氛围,在“真实工作情境”、“在岗实习”的氛围营造中,做到仪器设备、材料、环境、人员、方法、制度等与生产实际最大限度的相同。

在具体实训项目实施中要突出技能的训练,突出真实工作过程和真实工作任务的训练。同时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②实训基地管理文件建设

按照生产性实训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布局符合学习型、生产性,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

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⑴仪器设备管理。以实训室为单元,安排专人管理仪器设备,制定仪器设备管理责任制。对于每台仪器设备必须建立台帐,台帐中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具体信息,如厂家、价格、设备完好状况等;要注意仪器设备的日常养护和定期维修,对于贵重仪器设备要制定养护和维修计划;对于精密仪器仪表必须放在专门的柜子里面存放,并加锁,体积小的设备要上架,;对于压力容器等危险设备的管理要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要特别注意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设备物理损坏、化学损坏、电损害、雨淋、锈蚀、被盗等现象发生。

⑵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实训指导教师必须熟悉所有仪器设备的养护知识、保存环境条件、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规程、能完成的实训内容等;对于国家有特殊使用规定的仪器设备,指导教师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单位培训,考试合格,持证操作。

⑶实训学员管理。制定实训室管理条例,打印并张挂在明显位置;对于危险单元必须有安全防护措施或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以防发生危险。

⑷ 安全管理。根据实训过程使用设备的先后顺序,系统开发实训项目所使用设备的安全作业规程,在实训前仔细向实训人员讲解;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是否符合规程规定,发现违规操作的及时制止、纠正。

③实训基地教学文件建设

建立健全各类实训教学文件。根据实训内容开发软件包、操作技能录像等。 每个实训项目都要具有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教材(或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教学文件。对于复杂操作可以通过操作录像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四)高水平“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的要求,培养一支爱岗敬业、高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1-2名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专业骨干教师3名;努力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进一步改善双师结构;重点聘请和培养2-3名工业安全环保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在工业环境保护及安全方面60%以上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和具体措施

(1)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是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权威,重点指导和从事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教学研究。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引领者,是学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机制,是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因此,我校将深入开展专业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大培养资金投入,建立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鼓励政策,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依托专业建设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实施重点培养、梯度发展、定期考核、动态管理的培养工程,提高专业带头人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职业素质。

(2)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是指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优秀教师代表。

对于“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我们坚持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

政策。

(3)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青年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后备力量,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科发展的关键。因此我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将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安排新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企业锻炼不少于1个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安排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安排专人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一名思想作风好、专业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任指导教师,“一帮一”进行指导,为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同时可以组织公开课教学、示范课教学、组织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参加教学研讨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业务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学骨干。

(4)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步伐,是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校将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为动力,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率。在企业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设立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站,利用校企合作机遇,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参加锻炼,通过任务和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建设期内,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达到70%。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学院根据需要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在本专业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将从企业一线聘请2-3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学院兼职教师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重点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企业职称特聘制度,不断改善和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结构。

(五)推进产教合作对接,提升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引领行业发展

1.建设目标

提升本专业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环评技术服务、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建

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服务、ISO认证技术服务等对外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基地,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引领行业发展。

2.建设内容

(1)对外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

充分发挥我校的环境管理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环评技术服务、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技术服务、ISO认证技术服务等对外技术服务机构。选择2~3家校企合作单位,加强横向科研合作,争取建设期内开展1~2个安全技术合作项目。

(2)建立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①建设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研究基地。积极开展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教学研究工作。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深入研究社会对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把培训需求调研和分析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科学依据,努力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性需求的统一。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

②建设教学资源库。在环保及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教材,结合实际开发环保特色的培训课程,形成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培训精品课程体系,建立起培训教学资源库。

③建设环境健康安全管理师省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环保及安全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示范性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的目标,主要开展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职业标准建设两个职业技能鉴定室;二是进行教师培训和考评员培训;同时进行教学资源推广应用培训(如辅导教材、课件、网上辅导等),以及考试题库和评分标准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及专业建设保障组,各司其职,确保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2、制度保障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相关文件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制定学院《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建设专业实施和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管,建立资金管理责任制。同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建立一套专业建设发展的制度体系。

3、资金保障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本专业建设总投资为450万元。加强专业建设资金的管理,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4、政策保障

为了保证专业建设顺利的实施,学校主管部门江苏省安监局将学院建设列入了江苏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江苏省教委将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逐步扩大跨市(省)招生规模,招生比例逐年递增。江苏省安监局与江苏省各大中型企业在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毕业生就业、学院基本建设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5、队伍保障

我校正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定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方案,致力于优秀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注重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有效保证建设项目的人力需求。


相关文章

  •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原则与方法,通过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调研,研究设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 ...查看


  •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专业管理
  •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专业管理 工业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可分为以设备动力部门(装备处.机电处.机务处.设备动力处)为主的设备专业管理体系:以厂长为主的包括规划发展.计划.生产.技术进步.财务.物资.设计.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各主要职能部门 ...查看


  • 最新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毕业自我总结
  • 最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大学生 毕业自我总结优秀范文 个人原创 欢迎下载 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完成之际,四年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我的人生却仅仅是个逗号,我即将开始人生的又一次征程.作为×××大学(改成自己工业环保与安 ...查看


  • 长文慎入丨中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 2016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 ...查看


  •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
  •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更新时间:10-8-23 11:12作者: 王金南,逯元堂,吴舜泽,严 刚,吴悦颖,蒋洪强,朱建华 摘 要:基于最近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环境保护&qu ...查看


  • 中美环境保护工作对比分析
  • 概论环保类论文 2014 级交通运输专业 写作说明 姓名 徐时康 袁恒 王俊 丁世仪 学号 2220141377 2220143466 2220142159 2220144619 专业.年级.班级 大二交通运输一 班 大二交通运输一 班 大 ...查看


  • 甘肃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20160524
  • 附件 甘肃省工程建设工法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工程建设工法(下称工法)的开发.编制和推广应用,促进施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术积累,提升本省整体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工法工作的管理, ...查看


  • 竣工验收规定 1
  • 关于发布<石油化工建设项目 竣工验收规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规范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加大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管理力度,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条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现将制定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定& ...查看


  • 无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试行)
  • 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试行) 二OO 八年一月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从源头上遏制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低效益.低产出企业的发展,积极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治理太湖水环境的要求并认真落实治理太湖保护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