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条件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为道德课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即对小学生道德认知环境条件的完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道德;认知;完善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01-02 学生的道德认知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道德认知也要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展开。环境不会起到决定作用,但是它是隐性道德认知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大环境是学生道德认知能够稳定、持续、长足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邻里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健康保证。积极的课堂文化氛围,是学生道德认知最直接的保证。 一、优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 (一)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是学生道德认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最根本的社会环境条件,它贯穿于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之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着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优化社会政治环境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首先,营造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正确舆论氛围,发挥政治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发挥作用。其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学生道德培养的教育问题,也关系到能否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除了要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不遗余力地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普及环保知识等,以确保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积极成长。 (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文化环境优化的重要措施,形成文明的校园环境、道德面貌和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加强优良传统对学生道德养成的积极作用,开拓和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和规范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发挥作用。 二、优化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 (一)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 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需要在家庭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家庭成员中的相互之间的爱,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父母的正确思维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父母的综合素养。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子女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道德发展方向、程度。所以,父母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发展观念,遵从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父母的示范作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也不再是关乎自己的单独行为,特别是道德行为,它关涉到父母双方和家庭的任何一个成员。良好的父母行为不仅是家庭稳定的重要条件,而且还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美的启发和熏陶。父母间的平等和睦,亲友间的嘘寒问暖,朋友间的雪中送碳,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孩子道德认知无形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会互助、互爱、宽容、谦让的品德。 第三,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构成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孩子向积极、乐观、安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孩子道德认知的发展。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使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关系的与众不同。首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孩子是家庭的成员,父母要承认儿童其自身价值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在家庭事情上,征求孩子的意见。其次,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辈,而且是朋友、伙伴,在生活中要多以鼓励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发展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分享孩子的成功与失败,以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感情融合。 (二)建立和美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生道德环境,改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着力加强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贯穿全员育人、全境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第一,学校硬环境建设。学校的硬环境包括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布局、校内景观、建筑雕塑,为学生的道德生活提供的各种设施等。学校的自然环境要适合学生的道德发展,用地面积要适应学校的规模需要,校园布局规划要合理,校园建筑的风格与布置要美观合理,具有特色和时代新意;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力求高雅、整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中点饰角落要错落有致,色调和谐。学校各类设施要让学生感到自然美、艺术美、文化美,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通过硬环境的建设,能唤起学生的高尚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至达成深层次的德育效果。 第二,学校软环境建设。学校的软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师德师风、人际关系等环境。着力发扬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仅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的直观效果,更是一所学校内在文化的体现。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尊重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形成具有自我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价值、观念和实践的改变,而且更应该去感受学生价值的存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处处展现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品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建立和谐的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其成员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进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是努力改造社区内的基础施的建设,绿化和美化社区的环境,提供社区德育的物质条件。积极地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筛选社会信息,克服消极的社会影响。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显形教育影响想结合,对社区成员进行教育。三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乡村的建设,增强城乡间的交流和互助,使社区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三、优化课堂环境 课堂是学生进行直接道德认知主阵地,道德知识的汲取,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的规范等都是在课堂具体的环境中形成的。课堂对于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改造课堂的环境。学生的道德认知的主要场所是教室。课堂的规定,教室的光线、色彩等因素都会对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的设立要以人为本,墙壁的颜色、条幅的位置、班级的整体色调、物件的摆放,都切实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课堂公约、制度的设立更要争取大多数学生的同意,班级的规划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喜爱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垂直关系即师生关系;二是水平关系即生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占有绝对的优势,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做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的独立的个体;师生乐于相互沟通,真诚地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对课堂教学也有重要影响。在生生关系上,学生要摒弃世俗的压力,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人和事物,不要依据教师、学生的群体的偏见眼光主宰自己的观点,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课堂交往,为学生创造课堂交往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通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活伙伴的关系。 第三,形成健康的课堂舆论。首先,在班级建立之时,应该向学生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化、情景化,夯实正确舆论形成的基础。其次,班级内有突发事件时,创设让学生敢说真话的氛围,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提倡和发扬这种品质,限制不利正确舆论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素的滋长,通过事实的选择来引导舆论。再次,教师要重视具有威望的学生确立正确舆论形成的先锋。做好个别工作,使具有影响力学生能够自觉地为班级正确舆论的起引领作用,扫除消极舆论对班级的影响。 道德认知有别于一般认知,它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道德存在的应然状态。道德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当代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道德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研究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条件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为道德课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 [4]陈掌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要:研究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条件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为道德课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即对小学生道德认知环境条件的完善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道德;认知;完善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01-02 学生的道德认知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道德认知也要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展开。环境不会起到决定作用,但是它是隐性道德认知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大环境是学生道德认知能够稳定、持续、长足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邻里环境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健康保证。积极的课堂文化氛围,是学生道德认知最直接的保证。 一、优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 (一)优化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是学生道德认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最根本的社会环境条件,它贯穿于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之中,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着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优化社会政治环境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首先,营造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正确舆论氛围,发挥政治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发挥作用。其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这不仅关系到我国学生道德培养的教育问题,也关系到能否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除了要大力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不遗余力地整顿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安,普及环保知识等,以确保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积极成长。 (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最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文化环境优化的重要措施,形成文明的校园环境、道德面貌和社会风气。另一方面,要加强优良传统对学生道德养成的积极作用,开拓和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和规范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发挥作用。 二、优化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 (一)建立和睦的家庭环境 培养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需要在家庭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良好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家庭成员中的相互之间的爱,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父母的正确思维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父母的综合素养。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影响教育质量高低、子女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道德发展方向、程度。所以,父母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发展观念,遵从孩子道德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父母的示范作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也不再是关乎自己的单独行为,特别是道德行为,它关涉到父母双方和家庭的任何一个成员。良好的父母行为不仅是家庭稳定的重要条件,而且还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美的启发和熏陶。父母间的平等和睦,亲友间的嘘寒问暖,朋友间的雪中送碳,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孩子道德认知无形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养成会互助、互爱、宽容、谦让的品德。 第三,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它是构成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使孩子向积极、乐观、安定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孩子道德认知的发展。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使孩子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关系的与众不同。首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孩子是家庭的成员,父母要承认儿童其自身价值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在家庭事情上,征求孩子的意见。其次,父母要与孩子多沟通。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辈,而且是朋友、伙伴,在生活中要多以鼓励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发展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分享孩子的成功与失败,以增强父母和孩子间的感情融合。 (二)建立和美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生道德环境,改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着力加强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贯穿全员育人、全境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第一,学校硬环境建设。学校的硬环境包括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布局、校内景观、建筑雕塑,为学生的道德生活提供的各种设施等。学校的自然环境要适合学生的道德发展,用地面积要适应学校的规模需要,校园布局规划要合理,校园建筑的风格与布置要美观合理,具有特色和时代新意;室内环境的装饰与布置力求高雅、整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校园中点饰角落要错落有致,色调和谐。学校各类设施要让学生感到自然美、艺术美、文化美,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规范。通过硬环境的建设,能唤起学生的高尚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至达成深层次的德育效果。 第二,学校软环境建设。学校的软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师德师风、人际关系等环境。着力发扬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仅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的直观效果,更是一所学校内在文化的体现。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尊重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形成具有自我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价值、观念和实践的改变,而且更应该去感受学生价值的存在。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处处展现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品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建立和谐的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对其成员的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进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是努力改造社区内的基础施的建设,绿化和美化社区的环境,提供社区德育的物质条件。积极地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筛选社会信息,克服消极的社会影响。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显形教育影响想结合,对社区成员进行教育。三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乡村的建设,增强城乡间的交流和互助,使社区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三、优化课堂环境 课堂是学生进行直接道德认知主阵地,道德知识的汲取,道德情感的体验,道德行为的规范等都是在课堂具体的环境中形成的。课堂对于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改造课堂的环境。学生的道德认知的主要场所是教室。课堂的规定,教室的光线、色彩等因素都会对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的设立要以人为本,墙壁的颜色、条幅的位置、班级的整体色调、物件的摆放,都切实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课堂公约、制度的设立更要争取大多数学生的同意,班级的规划尽量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在喜爱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道德学习。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垂直关系即师生关系;二是水平关系即生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占有绝对的优势,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做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的独立的个体;师生乐于相互沟通,真诚地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对课堂教学也有重要影响。在生生关系上,学生要摒弃世俗的压力,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人和事物,不要依据教师、学生的群体的偏见眼光主宰自己的观点,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课堂交往,为学生创造课堂交往的机会。同时,教师要通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生活伙伴的关系。 第三,形成健康的课堂舆论。首先,在班级建立之时,应该向学生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化、情景化,夯实正确舆论形成的基础。其次,班级内有突发事件时,创设让学生敢说真话的氛围,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提倡和发扬这种品质,限制不利正确舆论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素的滋长,通过事实的选择来引导舆论。再次,教师要重视具有威望的学生确立正确舆论形成的先锋。做好个别工作,使具有影响力学生能够自觉地为班级正确舆论的起引领作用,扫除消极舆论对班级的影响。 道德认知有别于一般认知,它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研究道德存在的应然状态。道德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当代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道德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研究小学生道德认知的条件可以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为道德课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 [4]陈掌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