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巡礼 我眼中的西方美术史(中)

五.华丽与娇艳——洛可可艺术

进入18世纪,西方艺术的中心终于离开了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来到了法兰西的巴黎,从此,巴黎成为了世界艺术的中心,直至今日。艺术中心离开教会的故乡,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的精神越来越远离宗教,宫廷和贵族占据了欧洲精神生活的中心,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人性回归的风潮,已经蔚然成风,并已演变成追求享乐上流风气。

这是路易十五的时代,宫廷和贵族追求轻松、愉快、安逸、奢侈。与之相适应,居于主流地位的巴洛克艺术思潮,只能让位于新的洛可可艺术了。这种新兴的艺术思潮迅速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绘画中,是色彩绚丽、形象肉感、渲染爱情、娇艳华丽。

洛可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其实与巴洛克风格一样,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反叛者,反对对称、稳定,主张用绚丽繁复的曲线和光线的明暗去表现动态、紧张、兴奋和激情。然而在艺术精神上,巴洛克艺术倾向于男性的雄健,孔武有力,磅礴豪华,气度非凡,充溢着一种史诗的激情。洛可可则更多女性的柔媚,轻盈柔和,华丽精巧,奢靡浮华,令人陶醉,宛如小夜曲般迷人。

法国洛可可艺术最杰出的代表是布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浴后的狄安娜》,这幅画只要你看上一眼,就立刻能领会洛可可的精神实质。

《浴后的狄安娜》(布歇)

而布歇的学生,弗拉戈纳尔的《秋千》,更能体现洛可可奢华肉感香艳的特点。这幅画有个背景:贵族青年向弗拉戈纳尔定画,不仅要将自己和情人都画进画中,而且还要让画中的自己可以看到情人的某个隐秘部位,于是就有了这幅香艳无比,甚至带有猥亵意味的名画。艺术总是无法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知,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拥有情人简直就是时髦风尚,而当时代替国王主管艺术的,正是国王的情人——著名的蓬巴杜夫人。

《秋千》(弗拉戈纳尔)

《蓬巴杜夫人像》(布歇)

六.多维度的探索与突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

我们讲到的艺术风格,通常是指主流艺术思潮,也就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艺术流派。然而,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可能是万马齐喑(想了半天,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文革”),主流艺术流派之外,总是存在着诸多的支流艺术派别。这些派别,甚至在某一时期,还会跃升为主流派别。事实上,从17世纪到19世纪,众多的艺术家们,在传统艺术的范围内,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并形成了几次大的突破,对西方美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探索都是在传统艺术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所谓的传统艺术,指的是以讲求形象真实(写实)为圭臬的美学流派,是与现代艺术脱离形象真实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

我读这段美术史的时候,总有一种很深的感触,觉得这一时期,似乎是艺术家们在传统艺术领域的最后探索,他们深入到了传统艺术的最后几个角落。这些探索过后,传统艺术已无法提供新的领域供以求新、求变为己任的艺术家们探索了,追求形象真实的古代艺术已经走到了尽头,向现代艺术过渡,已然是历史的必然了。

在这些探索中,比较成功的艺术派别有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和现实主义艺术。

古典主义艺术

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是:重古代、重理性、重道德、重典雅。主张回到古希腊、罗马,主张采用严谨的构图形式,主张歌颂崇高和道德原则。特别主张要表现理性之美。

普桑的《阿尔卡迪的牧人们》是这一风格的代表。在这幅画中,人物形象回归罗马时代,四个人的构图,以两人一组,对称排列,回归了文艺复兴讲求对称稳定的表现手法,人物表情庄重严肃,古风犹存。中间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牧人们,如你们一样,我生长在阿尔卡迪,生长在这生活如此温柔的故乡!如你们一样,我体验过幸福,而如我一样,你们将死亡”,这段话赋予了整幅作品以道德的高尚性和理性的光辉。画面色彩柔美和谐,线条错落有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典的、和谐的美。

《阿尔卡迪的牧人们》(普桑)

而到了18—19世纪,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又赋予了古典主义艺术以新的时代的内容。此时的古典主义,开始为资产阶级呐喊,抛弃了忠君思想,转向歌颂自由、平等、博爱。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达维特的《马拉之死》。事实上,尽管这幅画在创作手法上遵循了革命的古典主义原则,但我总觉得它所辐射出来的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其更接近浪漫主义艺术。

《马拉之死》(达维特)

达维特的弟子安格尔,是达维特之后新古典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泉》堪称传世名作,至今仍感动着人们的心灵。安格尔用了几十年时间,刻画了一个他心目中“古典美”的典范。据说,画作完成之日,三个买主竞相扑向作品,争抢不已。

《泉》(安格尔)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古代就产生了,希腊神话就是浪漫主义的萌芽。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与英国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工业革命创造了经济奇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敢于打破传统、蔑视权威,相信个人的理想和幻想。这就与重视传统、法规和理性的古典主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浪漫主义代替了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理想的面貌反映生活,把生活理想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是重中古(中世纪)、重感情、重自然、重对比、重审美。

被称作“浪漫主义雄狮”的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经典。画家根据富有激情的想象,在画布上创造了一个理想的革命场景,所有的人物都是高度理想化的,但全都充满着澎湃的激情。站在这幅画前,不能不被他的情感所支配,不能不被一种理想的威力所统御。巴黎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

《马赛曲》(吕德)

现实主义艺术

19世纪,一些艺术家的探索,使现实主义成为一种艺术思潮。两个鲜明的特点让现实主义区别于其它艺术流派。一个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一个是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是重现实、重真实、重典型、重批判。

现实主义旗手是法国人库尔贝,代表作是《打石工》,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米勒,《播种者》、《晚钟》是其代表作。美国表现农村生活的画家怀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也是一幅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力作。

《打石工》(库尔贝)

《播种者》(米勒)

(这个巨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晚钟》(米勒)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怀斯)

(肉体残疾的克里斯蒂娜,爬向对正常人来讲并不算遥远的家,少女的渴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古典、浪漫、现实的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将艺术家的主要艺术倾向作为划分艺术派别的依据,而一个艺术家,往往是既创作古典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作品。这一点参观过画展的人,通常会有切身的体会。

七.一个伟大向另一个伟大的过渡——印象派和新印象派艺术

到19世纪后期,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烂熟。各种艺术手法都已被前人用过,后人的创新之路均被堵死。恰在此时,照相机被发明出来了。于是有人喊出“绘画死了”。

被逼上绝路的艺术家,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追问,艺术的魅力难道就是表现一个真实的客观事物吗?他们认为,艺术真实的本质,不是如实地表现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

于是,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求真写实风格的反面,伟大的传统艺术即将结束,另一种伟大的现代艺术呼之欲出。这是整个西方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变不是瞬间完成的,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这就是印象派艺术。

我们只要看一眼印象派的代表作,莫奈的《印象.日出》即可得到清晰的结论。在这幅画中,对象的形象已经变得模糊,突出的是自然界的光和色,以及这奇异的光和色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朦胧的感觉。这也是印象派的艺术主张:真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重色彩、轻造型;重情感、轻理性。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需要画家走出昏暗的画室,到自然界中对景作画,到现场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和色。《睡莲》是莫奈一生的巅峰之作,其美誉度甚至可以与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天顶画》相媲美。但是,写下这篇文字时,恰好听到这幅作品在拍卖会上遭冷遇的消息。不由感叹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吊诡关系,艺术品作为商品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其审美价值,而是与艺术家的名气与市场炒作有关。

《印象.日出》(莫奈)

《睡莲》(局部 莫奈)

爱德华·莫奈是印象派的精神领袖和奠基者,他的《在小帆船上》,用印象派的技法,形象地展现了印象派画家对景作画的场景,这种方法,是传统绘画所不曾采用的。

《在小帆船上》(莫奈)

(记忆中船上的画家即为莫奈,在塞纳河上)

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是印象派的又一代表作,曾被诸多的艺术教材选为封面,足见其影响的深广。

《舞台上的舞女》(德加)

(画面左上角完全是光与色的世界,舞女的裙子像羽毛一样,用油彩画出这样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1886年,因为一幅特别的绘画作品《大碗岛上的星期天》,印象派分裂了,新印象派诞生了。新印象派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将红黄蓝三原色不加混合地,一点一点地涂在画布上,让观众在视网膜上将其混合起来,所以,新印象派也叫“点彩派”或“色彩分割派”。他们的作品,除了点的大小外,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修拉)

新印象派做了可贵的艺术探索,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有一个根本的观念是错误的,那就是要把艺术科学化,或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未完......

五.华丽与娇艳——洛可可艺术

进入18世纪,西方艺术的中心终于离开了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来到了法兰西的巴黎,从此,巴黎成为了世界艺术的中心,直至今日。艺术中心离开教会的故乡,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的精神越来越远离宗教,宫廷和贵族占据了欧洲精神生活的中心,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人性回归的风潮,已经蔚然成风,并已演变成追求享乐上流风气。

这是路易十五的时代,宫廷和贵族追求轻松、愉快、安逸、奢侈。与之相适应,居于主流地位的巴洛克艺术思潮,只能让位于新的洛可可艺术了。这种新兴的艺术思潮迅速渗透到艺术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绘画中,是色彩绚丽、形象肉感、渲染爱情、娇艳华丽。

洛可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其实与巴洛克风格一样,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反叛者,反对对称、稳定,主张用绚丽繁复的曲线和光线的明暗去表现动态、紧张、兴奋和激情。然而在艺术精神上,巴洛克艺术倾向于男性的雄健,孔武有力,磅礴豪华,气度非凡,充溢着一种史诗的激情。洛可可则更多女性的柔媚,轻盈柔和,华丽精巧,奢靡浮华,令人陶醉,宛如小夜曲般迷人。

法国洛可可艺术最杰出的代表是布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浴后的狄安娜》,这幅画只要你看上一眼,就立刻能领会洛可可的精神实质。

《浴后的狄安娜》(布歇)

而布歇的学生,弗拉戈纳尔的《秋千》,更能体现洛可可奢华肉感香艳的特点。这幅画有个背景:贵族青年向弗拉戈纳尔定画,不仅要将自己和情人都画进画中,而且还要让画中的自己可以看到情人的某个隐秘部位,于是就有了这幅香艳无比,甚至带有猥亵意味的名画。艺术总是无法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知,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拥有情人简直就是时髦风尚,而当时代替国王主管艺术的,正是国王的情人——著名的蓬巴杜夫人。

《秋千》(弗拉戈纳尔)

《蓬巴杜夫人像》(布歇)

六.多维度的探索与突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

我们讲到的艺术风格,通常是指主流艺术思潮,也就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艺术流派。然而,任何时代的艺术都不可能是万马齐喑(想了半天,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文革”),主流艺术流派之外,总是存在着诸多的支流艺术派别。这些派别,甚至在某一时期,还会跃升为主流派别。事实上,从17世纪到19世纪,众多的艺术家们,在传统艺术的范围内,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并形成了几次大的突破,对西方美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探索都是在传统艺术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所谓的传统艺术,指的是以讲求形象真实(写实)为圭臬的美学流派,是与现代艺术脱离形象真实的美学思想相对立的。

我读这段美术史的时候,总有一种很深的感触,觉得这一时期,似乎是艺术家们在传统艺术领域的最后探索,他们深入到了传统艺术的最后几个角落。这些探索过后,传统艺术已无法提供新的领域供以求新、求变为己任的艺术家们探索了,追求形象真实的古代艺术已经走到了尽头,向现代艺术过渡,已然是历史的必然了。

在这些探索中,比较成功的艺术派别有古典主义艺术、浪漫主义艺术和现实主义艺术。

古典主义艺术

古典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是:重古代、重理性、重道德、重典雅。主张回到古希腊、罗马,主张采用严谨的构图形式,主张歌颂崇高和道德原则。特别主张要表现理性之美。

普桑的《阿尔卡迪的牧人们》是这一风格的代表。在这幅画中,人物形象回归罗马时代,四个人的构图,以两人一组,对称排列,回归了文艺复兴讲求对称稳定的表现手法,人物表情庄重严肃,古风犹存。中间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牧人们,如你们一样,我生长在阿尔卡迪,生长在这生活如此温柔的故乡!如你们一样,我体验过幸福,而如我一样,你们将死亡”,这段话赋予了整幅作品以道德的高尚性和理性的光辉。画面色彩柔美和谐,线条错落有致,无不体现出一种古典的、和谐的美。

《阿尔卡迪的牧人们》(普桑)

而到了18—19世纪,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又赋予了古典主义艺术以新的时代的内容。此时的古典主义,开始为资产阶级呐喊,抛弃了忠君思想,转向歌颂自由、平等、博爱。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达维特的《马拉之死》。事实上,尽管这幅画在创作手法上遵循了革命的古典主义原则,但我总觉得它所辐射出来的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其更接近浪漫主义艺术。

《马拉之死》(达维特)

达维特的弟子安格尔,是达维特之后新古典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泉》堪称传世名作,至今仍感动着人们的心灵。安格尔用了几十年时间,刻画了一个他心目中“古典美”的典范。据说,画作完成之日,三个买主竞相扑向作品,争抢不已。

《泉》(安格尔)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在古代就产生了,希腊神话就是浪漫主义的萌芽。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与英国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工业革命创造了经济奇迹,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敢于打破传统、蔑视权威,相信个人的理想和幻想。这就与重视传统、法规和理性的古典主义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浪漫主义代替了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理想的面貌反映生活,把生活理想化。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是重中古(中世纪)、重感情、重自然、重对比、重审美。

被称作“浪漫主义雄狮”的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经典。画家根据富有激情的想象,在画布上创造了一个理想的革命场景,所有的人物都是高度理想化的,但全都充满着澎湃的激情。站在这幅画前,不能不被他的情感所支配,不能不被一种理想的威力所统御。巴黎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

《马赛曲》(吕德)

现实主义艺术

19世纪,一些艺术家的探索,使现实主义成为一种艺术思潮。两个鲜明的特点让现实主义区别于其它艺术流派。一个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一个是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是重现实、重真实、重典型、重批判。

现实主义旗手是法国人库尔贝,代表作是《打石工》,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米勒,《播种者》、《晚钟》是其代表作。美国表现农村生活的画家怀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也是一幅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现实主义力作。

《打石工》(库尔贝)

《播种者》(米勒)

(这个巨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晚钟》(米勒)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怀斯)

(肉体残疾的克里斯蒂娜,爬向对正常人来讲并不算遥远的家,少女的渴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古典、浪漫、现实的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将艺术家的主要艺术倾向作为划分艺术派别的依据,而一个艺术家,往往是既创作古典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作品。这一点参观过画展的人,通常会有切身的体会。

七.一个伟大向另一个伟大的过渡——印象派和新印象派艺术

到19世纪后期,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烂熟。各种艺术手法都已被前人用过,后人的创新之路均被堵死。恰在此时,照相机被发明出来了。于是有人喊出“绘画死了”。

被逼上绝路的艺术家,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追问,艺术的魅力难道就是表现一个真实的客观事物吗?他们认为,艺术真实的本质,不是如实地表现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实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

于是,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求真写实风格的反面,伟大的传统艺术即将结束,另一种伟大的现代艺术呼之欲出。这是整个西方艺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转变。然而,这样的转变不是瞬间完成的,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这就是印象派艺术。

我们只要看一眼印象派的代表作,莫奈的《印象.日出》即可得到清晰的结论。在这幅画中,对象的形象已经变得模糊,突出的是自然界的光和色,以及这奇异的光和色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朦胧的感觉。这也是印象派的艺术主张:真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重色彩、轻造型;重情感、轻理性。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需要画家走出昏暗的画室,到自然界中对景作画,到现场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光和色。《睡莲》是莫奈一生的巅峰之作,其美誉度甚至可以与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天顶画》相媲美。但是,写下这篇文字时,恰好听到这幅作品在拍卖会上遭冷遇的消息。不由感叹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吊诡关系,艺术品作为商品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其审美价值,而是与艺术家的名气与市场炒作有关。

《印象.日出》(莫奈)

《睡莲》(局部 莫奈)

爱德华·莫奈是印象派的精神领袖和奠基者,他的《在小帆船上》,用印象派的技法,形象地展现了印象派画家对景作画的场景,这种方法,是传统绘画所不曾采用的。

《在小帆船上》(莫奈)

(记忆中船上的画家即为莫奈,在塞纳河上)

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是印象派的又一代表作,曾被诸多的艺术教材选为封面,足见其影响的深广。

《舞台上的舞女》(德加)

(画面左上角完全是光与色的世界,舞女的裙子像羽毛一样,用油彩画出这样的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1886年,因为一幅特别的绘画作品《大碗岛上的星期天》,印象派分裂了,新印象派诞生了。新印象派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将红黄蓝三原色不加混合地,一点一点地涂在画布上,让观众在视网膜上将其混合起来,所以,新印象派也叫“点彩派”或“色彩分割派”。他们的作品,除了点的大小外,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修拉)

新印象派做了可贵的艺术探索,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有一个根本的观念是错误的,那就是要把艺术科学化,或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未完......


相关文章

  • 美的巡礼 我眼中的西方美术史(上)
  • 写下这些文字,是被一种奇怪的倾诉欲望所支配.这欲望,源于最近读美术类书籍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悸动.好似一扇扇隐秘的门被无意中撞开一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冲击着心灵.这种倾诉的冲动,宛如牙牙学语的孩童一样,并非为表达思想而说话,仅仅是为了诉说 ...查看


  • 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剪纸欣赏
  • 来源: 博宝网 编辑: 编辑整理 时间:2008-12-02 (阅读:) (郑寿康编译来源:世界之窗 ) 美国<纽约时报>称"亨利·马蒂斯这位质朴艺术的天才就像是一位德国教授".早在1921年,正当毕加索引起 ...查看


  • 数学之美论文
  • 美于巧绘,理在数学 --我眼中的数学之美与绘画 摘要:美术侧重于表现社会.自然和人的某种社会情感:而数学侧重于表现自然,并逐步向社会现象渗透, 以反映其间的形式化的数量关系.数学美与绘画美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小议数学与绘画 ...查看


  • 徐悲鸿(新)
  • 徐悲鸿 综述 徐悲鸿又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然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的南京 ...查看


  • 美术概念的形成
  • 作者:邢莉常宁生 文艺研究 2006年08期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4-0105-11 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美的艺术"--的出现.形成和确立是相当晚近的事.一位西方学者在描述17世纪中叶英格兰文化状 ...查看


  •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初二上册美术第一单元讲的是<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第二单元讲的是<现实与理想>,其主题是中国古代雕塑和外国古代雕塑. 因为讲的都是雕塑,所以我用对比的方法给同学们讲授,以便同学们能够发现中国雕塑和外 ...查看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二:张僧繇
  •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张僧繇,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画家.梁武帝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子善果.儒童,师于父,均 ...查看


  •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汇
  •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总汇 一.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人造物.石器制造是以实用为原则和使用便利,开始有了极为初级的形式美感.设计起源于生活,并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