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葛立三

提要:本文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进程、近代城市发展形态、近代建筑类型特征

三个方面,对我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的近代建筑进行了简要的比较研究,得出了

●一定的结论.同时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早在]986年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汪坦先生就提出了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来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问题。1992年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汪坦先生

又谈到要“加强共时性研究”,要“阐释中国近代建筑的演变历程”。这一研究课题,第

六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已列为主要议题之一,可见十分重要。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看

法,以参加这一问题的探讨。

首先,就比较研究的对象作点说明,我国大陆城市的分布按地理位置划分,通常有

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按座标方位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共

六个大区。如是,则比较对象过多,较为繁琐,不便于研究的进行。如仅取其中的二、

三个部分,似难以达到应有的涵盖面。另一种方法是按经度位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

部共三大部分[11,参照此法,进行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近代建筑的比较研究则是

可行的。不过,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近代建筑的分布具有非匀质性,近

代建筑活动有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发展的规律,这样直接用沿海与内陆城市的近代建

筑进行比较研究更显得对比强烈和直观合理。既体现了我国的地域广阔(960万平方公里)

又反映了我国的海岸绵长(18000公里)。所以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

发展作为比较双方来进行研究,从表向上看这本身就是~种线面对比。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问题全面展开有一定的难度,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近代有所发

展的城市,着重考察有明显近代特征的一些建筑类型,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可能使研

究工作得到简化,并且也可以避免空泛。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进程比较研究试以广州、汕头、厦门、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天津、大连、营口等十个沿海

城市和昆明、成都、重庆、武汉、芜湖、南京、济南、太原、北京、沈阳、长春、哈尔

滨等十二个内陆城市为倒,将其各自的近代建筑发展进程(参照各地近代建筑史研究成

果),按照统一口径进行图示,绘制而成“中国沿海与内陆城市近代建筑发展进程比较表”

(见附表)。关于建筑发展分期,表中以黑点表示。“萌芽期”各地有很大差异,皆不列入。

“初始期”的起始或以开埠之目,或以帝国主义武力强占之时,或以近代工业创办之时。

表中图线的粗细表示发展分期的变化和建筑活动的频率。采用以上图表法将各个城市纳入一定的时空(城市区位与发展时期的同与异)经过

一番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1、t・起始~一发展一一凋零”,是我国所有城市近代建筑发展史的共同规

我国约有~百多个在近代得到明显发展的城市,建筑话动,大多兴起子十九世纪下

半叶,兴盛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凋零于四十年代。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主要来

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近代建筑自身应有的发展规律受到了相当大的社会干扰。

众所周知,清朝道光二十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我国从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城

市性质由封建社会型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型,建筑体系也相应由古代建筑转化为近代建

筑。1840年以后从沿海到内她有七十多个城市先后被迫开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不少城

市还产生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的“租界”。1860年以后因封建官僚的洋务运动和稍后的

民族资本工业的兴起促进了一些工商业城市的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

列强又先后强占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重要港湾),使这些城市带有了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这就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三大背景”,可以说很多城市是在屈辱中迈

进近代城市行列的。

二十世纪二、兰十年代,随着我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若起、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

建筑设计机构的纷纷成立,中国近代建筑进入活跃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帝国主义占领

区建筑活动有畸形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国近代城市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进

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城市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从1937年到1949年我国的近代建筑

活动处停滞状态,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都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或稍长或稍短的凋零期。

这是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一个特殊规律,其深远影响是近代建筑发展进程的不连续造

成发展程度的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现代建筑的滞后。

2、我国沿海地带城市近代建筑的发展总体上领先于内陆地区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最早产生于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城市一直分布在内陆地

区的江河两岸,可是进入近代城市发展时期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首先从沿海地带

轰开我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国门。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批批城市先后被

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沿海城市首当其冲。1843年至】844年广州、上海、厦门、福州、

宁波五个沿海城市率先开埠,1862左右和1877年左右接着开埠的两批口岸城市中沿海占

大半,其他又尽是通向大海的长江沿岸城市。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三大阶梯”

之说,是很有见她的”J。沿海地带、内陆沿江沿铁路地区、内陆偏远地区不同城市(不

含交通不便的城镇)的地域羞造成了近代建筑发展的时间差,一般说来前两阶梯约差三

十年,后两阶梯约差四十年。其实每一“阶梯”的城市也是不同步的,同处一个“阶梯”

的城市先后也相差约二、三十年。第二阶梯的长江沿岸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发展仅晚一、

二十年,而第三阶梯中的西北偏远地区恐怕要较沿海城市的发展晚约近一个世纪。这种

差距不仅是时间上的,最主要的还是“质量差”。

3、我国沿海和内陆近代城市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①近代沿海城市:从发展进程看这些城市因率先开埠而较早跨入近代行列,初始期较

早较长,发展期建筑活动较频繁,不少沿海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大城市。从具体

2●●●●

城市看,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占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由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

的而渔从村发展起来的青岛、大连等新兴城市,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这些城市在近代

得到迅速而畸形的发展。象开埠较早的营口、海口、北海和稍后的拱北、广州湾(港江)

等城市因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可见沿海近代城市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②近代内陆城市:据统计,建国前夕我国6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68个[3],其中

绝大多数地处内陆。除因工矿、工商、交通等事业的发展或因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新兴了

一批近代城市外,大多由古代封建城市发展演变而来,有些是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

●心的城市,有的甚至是几朝都城,这些内陆城市近代建筑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有

的变化较小,有的却与发达的沿海城市相差无几(如武汉、哈尔滨等)。这里有一个特殊

现象,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绝大多数近代城市建筑活动进入凋零期后,地处西南

的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地处东北的被帝国主义占领的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城市

却得到了畸形的发展。

4、对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的再认识

关于我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众说纷纭。有的按年代【4],有的按政治事件嘲,的有按

设计思潮(6]。就是同样按“时期”划分的也各不相同口】。

通过我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进程比较研究,分析其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笔者以为

如下的分期方案可取的:

①初始期:1840~1900年(共61年);

②发展期:1901~1936年(共36年);

前期:1901~1919年

后期:1920~1936年

③凋零期:1937~1949年(共13年)。

二中国沿海与内陆近代城市发展形态比较研究

城市是建筑的载体,起主导地位的有影响力的大量的近代建筑活动是在近代城市中

●进行的。对近代建筑的比较研究离不了对近代城市的考察分析。

1、我国近代城市空间分布比较

从总体上看我国近代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有“退晕”现象。从东向西退晕,从南向

北退晕。如果包括众多的小城镇,这种从大陆东南向西北的退晕更加明显。我国近代城

市近一半分布在包括沿海地带的东部地区,且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

勃海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主要铁路干线沿线,这种“集聚”现象到今天都在继续。

2、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类型比较

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引起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内陆地区城市也有,沿海地带城市为多。有的是因帝国主义的直接强占而发展起来

如青岛(1897年德占,1914年日占),大连(1894年日占,1898俄占,1905年又被日占)3

哈尔滨(1898年俄占,1907年开埠),长春(1898年俄占,1905年目占)。有的是因帝

国主义控制的“租界地”,“居留地”、“使馆区”、“附属地”、“别墅区”等而发展起来,

如上海(始于1845年的三国租界)、天津(始于1861年的九国租界)、武汉(始于】861

年的五国租界)、广州(始于1859年的沙面英法租界区)、广州湾(湛江,始于1899年

的法国租界地),北京(始于1901年的东交民巷使馆区)、烟台(始于1867年的烟台山16

国使馆区)、九江(始于1895年的庐山别墅区)、信阳(始于1903年的鸡公山别墅区)……

还有不少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

第二类是由封建城市向资本主义性质转化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沿海地带也有,内陆地区城市为多。这些城市或是划入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受到资本

主义的入侵,或是本身因近代工商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有的曾是封

建王朝都城,如五朝故都北京、八朝故都南京、九朝故都洛阳等。有的原来就是地区的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如成都,太原、长沙、兰州、南昌等。

第三类是因近代工业的发展或交通运输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

如唐山、焦作、大冶、萍乡、无锡、南通、玉门等,以及沿津浦铁路的蚌埠、京广

铁路上的石家庄、郑州、衡阳等,这一类城市大多地处内陆。

3、我国近代城市的城市形态比较

城市形态一般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在空间上和结构上的外部形象。我国古代城市

的城市形态甚为简单,近代城市的城市形态虽然并没有今天这样复杂,但确有明显变化,

有以下特点:

①城市功能区:

由于近代城市的性质、地位、作用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城市功能结构也有了很大改

变,工业区产生、居住区扩大、商业街区出现,市政设施和对外交通用地增加、有的甚

至有了“租界地”、“商埠区”等特殊功能区。古老城市出现了新城区,新兴城市按规划

建设,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②城市路网:

我国古代城市道路均为棋盘型方格网结构,而近代城市受西方影响出现具有一定纪

念性的艺术性的放射形斜向路网结构(如长春、沈阳、哈尔滨),也出现了结合自然地形

的自由式曲线线路网结构(如青岛、重庆),沿海沿江城市更是注意沿海沿江道路的修筑。

封建古城纷纷拆除古城墙开辟环城路,这也是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

③城市轮廓线:

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多为低层,城市轮廓线较为平缓,常利用山川自然地形和塔、楼及

其他建筑物丰富多变的屋顶轮廓线来成为城市的标识物。而近代城市随着建筑技术的进

步,建筑层次增高,建筑体量加大,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

沿海沿江城市特别注意沿海沿江景观,如大连、青岛、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更加

突出了一定的城市特色。北京、西安等古城风貌的保护也受到一定重视。

④城市生长形态:

我国古代城市多以“城池”围定,呈单核团聚状结构。城池的大小需预先考虑今后

的发展,城市生长只能在筑定的城池内进行,实在不能适应时则一再扩大城池。近代城市

有的仍为单核心在旧城内“填充式”发展,如北京、南京、成都、太原等城市。有的开辟

4●●●

新城区,与旧城区形成双核心、多核心,如上海、天津、武汉、厦门等城市。有的沿铁路、

沿公路城市沿路“摊大饼”(如蚌埠、无锡),有的沿海、沿江“排大饼”(如青岛、营口、

重庆、宜昌等)。Jl蠡河近江城市向江口发展(如芜湖),临江近海城市则向海口发展(如

福州、宁波)。近代城市总的生长态势是由封闭性走向开放型。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类型特征比较研究建筑类型比较一般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上按其建筑功能分类比较,一是从形

式上按其建筑风格分类比较,这两者都是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的。

l、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类型比较

①两条发展主线

研究建筑风格需分析其建筑式样。往往有人仅把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洋式”建筑当

作近代建筑,这是十分偏颇的。近代建筑,顾名思义当指“社会发展进入近代历史时期

经过一定的建筑活动而营造的建筑物”。除了古代遗留下来尚能继续使用的“古建筑”和

“萌芽期的近代建筑”,其他一切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建造的建筑都应该称之为“中国近

代建筑”。纵观中国近代建筑史自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一十年问出现的大量近代建筑

活动,从建筑式样上分析当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中国建筑文化自身土生土长的传统

建筑形式,可简称“中国式”;~条是受外来的西文建筑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建筑形式,

可简称“西洋式”。两条主线互相碰撞、互有影响,也互相融台、互有交叉,都贯穿于中

国近代建筑史的全过程,且有时强时弱、时断时续、时有折衷的特点。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这条主线涵盖全国,主要分布于内陆城市(包括众多

的小城镇)。早期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和建筑师除带来了一些“西洋式”建筑外,也很热衷

于“中国式”建筑,尤其在教会建筑(学校、医院等)中大量应用,1857年建造的上海

江海北关就曾采用过传统的“寺院庙宇式”。进入二十世纪后,美国建筑师墨菲在~、二

十年代规划和设计的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校舍,搬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使“中

国式”建筑又有发展。二、三十年代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面对“洋风”建筑的泛滥,提

倡“中国固有形式”,掀起了~个小高潮。之后“宫殿式”、“混合式”、“现代化民族形式”

各种折衷主义形式出现。

另一条从国外引入的西方建筑形式这条主线,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

年代,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和个别受到西方文化较大影响的城市,“洋风”建

筑盛行【8],对一些城市的总体风貌或地段风貌产生很大影响。早期仿西方古典主义,随

后又有西方各种折衷主义,至三十年代沿海沿江一些大城市又传入现代派的“国际式”,

使“西洋式”建筑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关于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史分期

尽管建筑风格的演变有一定的过程,很难“一刀切”,但按其主流与发展趋势找出大

致的规律还是办得到的。

从分析我国近代先后出现的~些建筑设计思潮角度出发,似可将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史分为两个阶段:5

前半段(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可称为“中西建筑风格碰撞

融合期”。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和变化以及洋式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其基

本特征可概括为“西风东渐”。主要建筑实例有:广州石室天主堂(1863~1888年建),

天津火车站西站(1902年建)、北京清华大学大礼堂(1917~1920年)、武汉“江汉关”

海关大楼(1921--1924年建)、上海汇丰银行(第三代,1921~t925年)等。

后半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至四十年代末),可称为“中西建筑风格折衷共存期”。

主要表现为“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提倡和“现代国际式”建筑的出现。其基本特征可

概括为“古典复兴”。主要建筑实例有:南京中山陵(1926~1929年)、广州中山纪念堂

(1928~1931年)、上海市政府办公楼(1929~1931年)、重庆重庆大学理学院(1930~

1936年),成都四川大学图书馆(1938年)、南京原中央研究院(1947年)等。“国际式”

建筑实例有:上海国际饭店(1931~1934年)、广州爱群大厦(1934~1937年),南京原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办公楼(1948年)等。

2、中国近代建筑功能类型比较

①两大类型系列

一类是老建筑类型系列,此为古代封建社会建筑类型的脱胎和演变。属于这一建筑

类型系列的有:宫殿、陵寝、王府、寺院、祠堂、民居、工场、作坊、会馆、公所、衙

署、公廨、银楼、钱庄、茶楼、饭庄、戏院、书院、店铺、市场等。其中有的逐渐消亡

了,有的改头换面了,也有的继续发展了。此类系列主要在内陆城市地区发育,越是传

统封闭的古城越是门类齐全,越是偏僻边远的地区越是保有完好。沿海地带城市、尤其

是新兴城市,此类系列则少有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更新而被新型的建筑类型所取代了。

另一类是新建筑类型系列,此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筑类型的集台。属于这

一建筑类型系列的有:行政建筑(政府宫署、领事馆、海关、洋行)、工业建筑(工厂、

矿山)、宗教建筑(各类教堂)、金融建筑(银行、交易所)、商业娱乐建筑(商场、百货

公司、饭店、旅馆、影剧院、娱乐场)、文教卫生建筑(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

交通建筑(火车站、汽车站、航空站、航运站)、居住建筑(新式住宅、公寓)、纪念建

筑(纪念碑、堂、墓)、其它公共建筑等。此类系列主要在沿海地带城市以及内陆地区大

中城市发育,其数量、规模、质量,随城市所处“阶梯”的降低而递减。

两大建筑类型系列相比较,前者分布广、数量多、总体质量相对偏低;后者分布较

集中、类型多,相对而言数量少、质量高。

新旧建筑类型在划分上的对称性、分布上的倾斜性和发展路径上的不平衡性,已有

其他学者论及旧),这里不作重复。新类型建筑较之旧类型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结构技术

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上都有重大发展,突破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发展的停滞状

态,反映了我国建筑体系近代化的进程,标志着我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水平,也提示了建

筑发展的方向。

②不同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剖析

从建筑式样上分析,旧建筑类型以中国传统形式为主,新建筑类型大多采用西方古

典主义或折衷主义形式。有的也不尽然,需作具体剖析。

基本上采用“中国式”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宫苑、陵寝、王府、寺院、会馆、店铺、

住宅等。

6t●●

陵寝建筑如:河化遵化定东陵(慈裕后及慈安后)、河南安阳袁世凯墓(1916~1918

年)、南京谭延间墓(1931~1933年);

宫苑王府建筑如:北京颐和园(1888、1903年两次重修)、太平天国南京天王府(1853

年),苏州忠王府(1860年)。特例是长春溥仪伪皇宫(1931~1940年),带有西洋色彩;

寺院建筑如营口楞严寺(1924~1931年)、重庆慈寺寺(1927年重建)、哈尔滨极乐

寺(1924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1923年)、厦门南酱陀大悲殿(1930年重建)、青岛

湛山寺(1934~1944年)、长春护园般若寺(1934年)、大连明照寺(1937年);

●会馆建筑如:宁波庆安会馆(1850年)、北京安徽会馆(1869年)、烟台福建会馆(1884

年)、上海沪北钱业会馆(1891年)、天津广东会馆(1907年);

祠堂建筑如:长沙曾国藩专祠(1872年)、广州陈家祠堂(1894年)、合肥李鸿章专

祠;

店铺建筑如:杭州胡庆余堂(1874年)、烟台瑞蚨祥绸布店(1895年),除了古色古

香的老字号店面,不少店铺改造成了“洋门脸”。

我国近代居住建筑中传统住宅量大面广,遍布城乡形式多样,且有强烈的民族特点

和地方特色。百余年来基本上沿用旧制,继续发展。而新式住宅在大中城市多有建造,

出现一些新的住宅类型。随着近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入口日增,住宅房地产商品

化现象产生,里弄式住宅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首先在上海出现,稍后天津、汉口、青岛、

南京等地也有发展。从旧式里弄N--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式里弄,再到三十年代花园式

里弄和独院式住宅,建筑式样也逐渐从传统式样转向多种风格。二十年代后公寓式住宅

兴起,如汉口立新大楼(1922年,4层),天津民园大楼。三十年代高层公寓出现,如上

海河滨大楼(1933年,9~11层),竣岭公寓(1935年,13~18层),毕卡迪公寓(1934

年,16层),已属摩天楼风格。

基本上采用“西洋式”的建筑类型主要有海关、邮局、领事馆、火车站、旅馆、银

行、教堂等。

海关建筑如:上海海关(1927年,第三代)、广州海关(1923年,第二代),汉口江

汉关(1924年,第二代)、青岛海关(1899年),芜湖海关(1919年,第二代)、大连海

关(1914年)、哈尔滨海关(1911年);

邮政建筑如:青岛胶澳邮政局(1901年)、营口牛庄邮便局(1911年)、哈尔滨一等

邮局(1914年)、沈阳奉天邮便局(1915年)、大连递信局(1918年)、烟台一等邮局(1925

年)、广州西堤邮局(本世纪二十年代)、南京市邮局(本世纪三十年代):

领事馆建筑如j1860~1903年形成的天津九国租界区中的德国领事馆(1907年)、1861●

●至年世纪之交形成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中的美国大使馆(1903年),1861年至二十世

纪初形成的汉口租界区中的、俄国领事馆(1904年,第二代)、美国领事馆(1905年)、

t845~1915年形成的上海租界中的英国领事馆(1873年)、法国领事馆(1865年,第二

代1875年),1867~1907年烟台烟台山领事馆区中的英国领事馆(1867年);

火车站建筑如:旅顺火车站(1900年)、天津西站(1902年)、汉口大智门站(1900~

1903年)、哈尔滨南岗站(1903年)、青岛火车站(1904年)、北京西直门站(1906年)、

上海北站(1907年)、济南火车站(1909年)、哈尔滨香坊站(1925年)、大连火车站(1937

年)、沈阳总站(1930年,杨廷宝设计):

旅馆建筑早期如:青岛水师饭店(1899年),大连海港饭店(1900年)、哈尔滨中铁7

局旅馆(1902年)、北京北京饭店(1903年)、上海江中饭店(1906年)、武汉汉口大旅馆(1913年),后期如:上海沙逊大厦(1928年,12层)、沈阳奉天大厦(1932年,7层)、南京福昌饭店(1931年,7层)、天津勃海大楼(1935年,9层)、广州爱群大厦(1937年,13层,陈荣枝设计)。

以上这些“西洋式”建筑绝大数为外国建筑师设计。

银行建筑却有两种情况:

a.外商在华开办银行系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如广卅f英商丽如银行(1845年,在华最早开办的外国银行)、汉口英商麦加利银行(1865年)、英商汇丰银行汉口分行(1920年,●第二代)、上海分行(1925年,第三代)、天津美商花旗银行(1921年)、北京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917年)、俄商俄华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1902年)、天津分行(1917年,第二代)、日商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1909年)、德商德华银行北京分行(1902年)、济南分行(1906年前)。

b.国内官办商办银行二十年代后大多由国内建筑师设计。我国第一家白办银行是上海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哥特式)。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银行,1905年在北京开办,建筑建于1906年。1902年改称大清银行,1912年改称中国银行,此后建有汉口分行(1916年)、南京分行(1918年)、芜湖分行(1927年,柳士英1922年设计),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迁上海,有南京分行(1933年)、上海总行(1934年,17层)、青岛分行11934年),均为陆谦受设计。还有庄俊设计的济南交通银行(1925年)、汉口金城银行(1930年)、青岛交通银行(1931年)、武汉大陆银行(1932年)、南京盐业银行(1935年);沈理源设计的天津浙江兴业银行(1925年);贝寿同设计的北京大陆银行(1924年)。杨廷宝设计的重庆美丰银行(1934年,7层)和卢铺标设计的汉口中国实业银行(1935年,7层),均有“现代式”风格。

教堂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最早传入我国的建筑类型,也是我国近代建筑萌芽时期的一项主要建筑活动。鸦片战争后更是到处泛滥,遍布全国各地、甚至穷乡僻壤。建筑形式的主流是“西洋式”,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形式,还有俄罗斯式的东正教堂。

教堂实例如:天津望海楼天主堂(1870年)、北京西什库天主堂(第三代,1888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1910年),汉口圣若瑟天主堂(1876年)、芜湖天主教堂(1895年)、北京圣若瑟堂(东堂1905年)、上海董家渡天主堂(1853年)、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南堂,1904年)、青岛圣弥爱尔教堂(1934年)、汉口俄国东正教教堂(1893年),哈尔滨圣尼古柱东正教堂(1899年)、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1932年)。

有的教堂初期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如济南将军庙天主堂(1866年)。有的采取中西混合形式,如北京南沟教主堂C1907年),武昌基督教三一堂(1910年)。后期也有采用中国传统屋顶形式的,如青岛路德教堂(1930年)、成都华两协和大学福音堂(1949年)。

有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其建筑式样并无明显的倾向性,而趋向于多样化。比如学校建筑和行政官署建筑。

学校建筑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a.十九世纪下半叶

近代教育初兴,校舍多为民居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单层木构架结构体系。如山东青州广德书院(1866年)、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北京京师大学堂(1898年)a1879年创办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教会大学)当年落成、1892年重修的怀旆堂(二●●t

层)以及1899年建造的格致馆(三层),采用了式的大屋顶,成为“中西混合式”校舍的先声。

b.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清末民初的几次学制改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向高层次发展,高等学校尤其是教会大学纷纷设立并在外园建筑师主持下有规划的进行了校园建设。三、四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普遍采用,并多取“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如: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厦门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建筑风格特征

●・对以后其他类型的建筑也曾发生过相当影响。这一时期也有模仿西洋建筑形式的校舍,

如苏州东吴大学教学楼(1903年)、北京清华学堂(1911年)、1919年建的清华学校“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南京东南大学体育馆(1922年)、科学馆(1924年)、图书馆(1924年)、大礼堂1930年也采用了西文古典建筑形式。有趣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06~1912年原建有西式三楼,1917年至1925年建新校舍时却采用绿琉璃瓦庑殿屋项,表现出“宫殿式”风格。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以后

校舍形式趋向多样化有的继续沿用“中国式”,如武昌国立武汉大学、成都国立四川大学、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有的采用“仿洋式”,如北京清华大学1930~1934年建造的校舍、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大礼堂(1937年)、东北大学图书馆(1930年)、青岛大学胜利楼(1937年)。此时“现代式”校舍开始出现,如清华大学静斋宿舍楼(1932年)、北京大学灰楼宿舍(1934年)、天津第一日语学校教学楼(1934年,今属天津教育学院)。

行政官署建筑分两大类:

a.外国侵略者使用的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基本上采用“西洋式”。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第-it1863年,第二代1919年)、天津英租界市政厅(戈登堂,1890年)、大连原特别市政府大楼(1902年)。厦门鼓浪屿会审公堂(1905年),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1904~1906年)、青岛德国总督府(1906年),大连民政署厅舍(1909年)。后期有的使用了现代设计手法,如长春关东军司令部(1933年)、沈阳铁道总局本馆(1940年)。

b.国内各种政权机构使用的行政管理用房

晚清各极政权、北洋军阀政权使用的建筑,如武昌湖北省咨议局(1909年)、南京江苏省咨议局(1909年)、北京清末总理衙门、大理院(1910年)、陆军部(1907年)、海军部(1907年)、国会议场(1912年)、参谋本部(1920年);长春伪满政权的国务院及“八大部”(1935~1938年)。以上都属西方古典折衷主义的风格。国民党上海市政府(1931

●年),广州市政府(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1930年)、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1931~

1947年)、考试院(三十年代)、主席公邸(1934年),资源委员会办公楼(1947年)等皆为“中国固有形式”,而交通部(1934年)、外交部(1939年)采用的民族形式还带有了“现代”色彩。

商业、娱乐建筑在近代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小型商业建筑、大众化的娱乐设施和大中型百货公司、高档化的娱乐场所里金字塔结构,前者量大且虽为“洋门险”但仍属传统建筑体系,后者质高且多为“西洋式”而归属于新的建筑体系。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都有较大发展。

新型商业建筑早期有劝业场,这是仿照国际博览会形式开设的商品展览销售场所,9

如武昌两湖劝业场(1903年),北京劝业场(1906年,第三代1918年,3层)、天津北洋劝业场(1906年,第二代1928年,5~9层)、成都劝业场(1909年)、南京南洋劝业场(1910年)、青岛劝业场(1918年)。后期为大型百货公司,北方如大连连锁商店(1928~1930年),14栋商业楼组成完整的商业街区);南方以上海的规模最大,如永安公司新楼(1933年,22层)、大新公司(1934年,10层,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娱乐建筑从本世纪初起发展很快,特别是影剧院逐渐普及。第一家正规电影院1902年在哈尔滨建成之后,天津平安电影院(1906年)、上海虹口大戏院(1908年)等相继建造。后期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1933年)、南京大华大戏院(1935年)、青岛映画剧场(1939年),上海美琪电影院(1941年)等声光效果更趋完善。

此外,一般居民的娱乐场所,有上海大世界(1917年,第二代1924年,4层,塔楼8层)、汉口民众乐园(1920年)、厦门新世界娱乐场(--十年代)等。较高档次的有上海跑马场(1850~1949年)、青岛国际俱乐部(1905年)、天津德国俱乐部(1907年)、上海总会(1909年)、北京万国俱乐部(1912年)、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1926年)、烟台芝罘俱乐部(1931年)、上海百乐门舞厅(1913年,3层)等,均采用“西洋式”,反映了近代城市某一部分的缩影。

3、经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①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评价

世界近代史的篇章是随着18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而揭开的,此时我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明代(崇祯十三年):当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宣告这一历史时期结束时,我国近代历史还有三十一年的路程。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建筑仍处于与西文近代建筑隔绝的的封闭状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一十年间,被追开放,屡遭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加上制约近代建筑发展的种种自身原因,致使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不够充分、不够完善,很不平衡。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尽管在进程上总体滞后,但在建筑风格史的演变上并没有拉下太大的距离。当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19世纪的西文建筑界仍属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时,这类风格的建筑样式也照样随着“洋风”刮到了中国。当“~种名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和流派在20年代末的西欧成熟起来,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103时,我国沿海城市上海也在1928~1934年率先出现“现代式”建筑。

我国近代建筑在引进外国建筑技术、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继承古代建筑遗产,预示建筑发展方向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中西交融、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过低或过高的评价都是不恰当的。

②中国近代建筑的“三个长足发展”和“四个领先发展”

总览我国的近代建筑发展史,分析其发展状况,可以作出“三个长足发展”的概括:新建筑体系的产生较之旧建筑体系的延续有长足发展:新建筑类型的丰富较之旧建筑类型的演化有长足发展;“西洋式”外来建筑样式的传播较之“国中式”传统样式的传承有长足发展。

同时,考查其发展水平,可以得出“四个领先发展”的结论:大中城市领先于小城市和一般城镇;沿海地带城市领先于内陆地区城市;沿长江城市领先于一般内陆城市:10、●●●

2时tⅫ一_

日#

《R

■饭

世珂

■Ⅸ

1f《

垛{

№£

一t珏

t铸

捏置

●等

鸯t

盎t

日*

KⅢ

善*

_g

g&

薯*

_鲁*#

o乓蟮

“g●

丝t

t。

L毛

’。羊

毫戒

嘉诫

耳C

耳C

h扣茸

“・麓

-叫t

1tt

鞋9

■日

■宙

程啦

椒慧

囊抽

1K量

K捌

K攒

书一囊口

缸口

哆‘

‘奢£譬

=;;苫=葛毒=;;一一_一一一一一_H

暑吾譬謇矗誊

__l_

_‘d_’●

等%

一一

量香

“-

童誊

_I●●甚===誊蓍

暑量譬量圣营誊奢暑罾

___

_--'

_●-●

●___

-_-I。d

雹;==彗巷§萎萎毫嚣誊晷i蝥蚕未誊圣毫誊§_。_d_

r’_●

_●__

_●_●

-●-_

___’_

_●__

譬窖

一一謦譬g簧拳g__譬拳一一^一一一

量自

昌譬盆盅譬譬__

一一

一_

22

_一

譬詈三警

-●●_

_。‘

;;

一_

=f●

茸t霉菇x

§开■墩^£#爿女,“王tL_,拣鬟争H

开隶

81

§

b黛^£^量帐_

g散■■S

怠傲匣≈%*{

8蚓*}*

奉茸盘嚣《¨

,塌扣

b女鞲鼍^■譬g蠕i由目尊・

岩隹■■譬tm

爿鬣#E‰

■世譬■

《*

量e‘!

■时出■,对钎蛙啭JⅡ乓珏*鲁譬矗

埘珏等扣博*鉴丑<

n口

JDE皿蜒村捌毫杈

塞盖

矗甜鲁曩K牙t璺甚宙蛞・j埘lie。

崔姆培E*

e丑“^萆∞《H■U

●q

对∞g田

号薯

蕃l

颦嫩寝斗端

K姆掣+(t赳姑

§■

t捌《11#

露●掣

..

d催B2糕咄<署乎

霉手

廿

茸口蛞

沿海城市上海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

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海在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上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上海城市开埠之先、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上海近代建筑类型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风格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国内其他近代城市恐难以比拟。可以说:外滩和南京路的发展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标志。

③对今日“欧风”又起的疑虑与反思

我们在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之后,放眼四周,不知曾几何时“欧罗巴”建筑竞起。

~百多年前发生的事难道在今天又要重演?开发商点名要“欧罗巴”,领导也欣赏西方古典形式,设计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只得奉命设计。饭店商场用“欧式”、住宅学校用“欧式”、政府机关办公楼也用“欧式”,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拆了旧房再建新欧式。刹时间,欧风四起,欧式建筑仿佛成为当今流行的建筑时尚。过去中标靠“幕墙”,今日中标靠“欧式”,岂非怪事。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仿洋建筑产生,实不得已;今日中国主动

开放,为何又要迎接“欧风”?长此以往,干城一面,欧式建筑到处泛滥,到那时中国

现代建筑如何书写这一笔!

看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讨工作还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

附注

[I]此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地区司的划法:东部三市九省区、中部九省区和西部一市九省区。[2]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华中建筑》1987年第2期。[3]‘中国城市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l版。[4]‘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第2版.【5]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观”.‘华中建筑》1987年第2期.

[6]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7】参见[21;又参见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

【●

会论文集》。

[8】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洋风’时期之典型”,《建筑史研究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

[9】卓刚:“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特征”,出处同[6]。

[10]吴焕加著:‘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目

I、‘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华中建筑》1987年第2期。2、‘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华中建筑》1988年第3期。3、‘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4、‘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5、汪坦、藤森照信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共十六篇),中国建筑筑工业出版社,1992~1996年出版.

6、王绍周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图录》,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7、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葛立三

提要:本文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进程、近代城市发展形态、近代建筑类型特征

三个方面,对我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的近代建筑进行了简要的比较研究,得出了

●一定的结论.同时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早在]986年第一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汪坦先生就提出了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来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问题。1992年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上,汪坦先生

又谈到要“加强共时性研究”,要“阐释中国近代建筑的演变历程”。这一研究课题,第

六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已列为主要议题之一,可见十分重要。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看

法,以参加这一问题的探讨。

首先,就比较研究的对象作点说明,我国大陆城市的分布按地理位置划分,通常有

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按座标方位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共

六个大区。如是,则比较对象过多,较为繁琐,不便于研究的进行。如仅取其中的二、

三个部分,似难以达到应有的涵盖面。另一种方法是按经度位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

部共三大部分[11,参照此法,进行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近代建筑的比较研究则是

可行的。不过,我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近代建筑的分布具有非匀质性,近

代建筑活动有从沿海到内地“梯度”发展的规律,这样直接用沿海与内陆城市的近代建

筑进行比较研究更显得对比强烈和直观合理。既体现了我国的地域广阔(960万平方公里)

又反映了我国的海岸绵长(18000公里)。所以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

发展作为比较双方来进行研究,从表向上看这本身就是~种线面对比。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问题全面展开有一定的难度,选取有代表性的若干近代有所发

展的城市,着重考察有明显近代特征的一些建筑类型,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可能使研

究工作得到简化,并且也可以避免空泛。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进程比较研究试以广州、汕头、厦门、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天津、大连、营口等十个沿海

城市和昆明、成都、重庆、武汉、芜湖、南京、济南、太原、北京、沈阳、长春、哈尔

滨等十二个内陆城市为倒,将其各自的近代建筑发展进程(参照各地近代建筑史研究成

果),按照统一口径进行图示,绘制而成“中国沿海与内陆城市近代建筑发展进程比较表”

(见附表)。关于建筑发展分期,表中以黑点表示。“萌芽期”各地有很大差异,皆不列入。

“初始期”的起始或以开埠之目,或以帝国主义武力强占之时,或以近代工业创办之时。

表中图线的粗细表示发展分期的变化和建筑活动的频率。采用以上图表法将各个城市纳入一定的时空(城市区位与发展时期的同与异)经过

一番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1、t・起始~一发展一一凋零”,是我国所有城市近代建筑发展史的共同规

我国约有~百多个在近代得到明显发展的城市,建筑话动,大多兴起子十九世纪下

半叶,兴盛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凋零于四十年代。这一规律产生的原因主要来

自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近代建筑自身应有的发展规律受到了相当大的社会干扰。

众所周知,清朝道光二十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我国从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城

市性质由封建社会型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型,建筑体系也相应由古代建筑转化为近代建

筑。1840年以后从沿海到内她有七十多个城市先后被迫开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不少城

市还产生统治权完全属于外国人的“租界”。1860年以后因封建官僚的洋务运动和稍后的

民族资本工业的兴起促进了一些工商业城市的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

列强又先后强占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重要港湾),使这些城市带有了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这就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三大背景”,可以说很多城市是在屈辱中迈

进近代城市行列的。

二十世纪二、兰十年代,随着我国建筑教育事业的若起、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形成,

建筑设计机构的纷纷成立,中国近代建筑进入活跃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帝国主义占领

区建筑活动有畸形发展。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国近代城市遭到极大破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进

入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城市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从1937年到1949年我国的近代建筑

活动处停滞状态,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都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或稍长或稍短的凋零期。

这是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一个特殊规律,其深远影响是近代建筑发展进程的不连续造

成发展程度的不充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现代建筑的滞后。

2、我国沿海地带城市近代建筑的发展总体上领先于内陆地区城市

我国古代城市最早产生于黄河流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城市一直分布在内陆地

区的江河两岸,可是进入近代城市发展时期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首先从沿海地带

轰开我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国门。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一批批城市先后被

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沿海城市首当其冲。1843年至】844年广州、上海、厦门、福州、

宁波五个沿海城市率先开埠,1862左右和1877年左右接着开埠的两批口岸城市中沿海占

大半,其他又尽是通向大海的长江沿岸城市。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历史的“三大阶梯”

之说,是很有见她的”J。沿海地带、内陆沿江沿铁路地区、内陆偏远地区不同城市(不

含交通不便的城镇)的地域羞造成了近代建筑发展的时间差,一般说来前两阶梯约差三

十年,后两阶梯约差四十年。其实每一“阶梯”的城市也是不同步的,同处一个“阶梯”

的城市先后也相差约二、三十年。第二阶梯的长江沿岸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发展仅晚一、

二十年,而第三阶梯中的西北偏远地区恐怕要较沿海城市的发展晚约近一个世纪。这种

差距不仅是时间上的,最主要的还是“质量差”。

3、我国沿海和内陆近代城市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①近代沿海城市:从发展进程看这些城市因率先开埠而较早跨入近代行列,初始期较

早较长,发展期建筑活动较频繁,不少沿海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名列前茅的大城市。从具体

2●●●●

城市看,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占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由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独占

的而渔从村发展起来的青岛、大连等新兴城市,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这些城市在近代

得到迅速而畸形的发展。象开埠较早的营口、海口、北海和稍后的拱北、广州湾(港江)

等城市因种种原因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可见沿海近代城市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②近代内陆城市:据统计,建国前夕我国6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68个[3],其中

绝大多数地处内陆。除因工矿、工商、交通等事业的发展或因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新兴了

一批近代城市外,大多由古代封建城市发展演变而来,有些是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

●心的城市,有的甚至是几朝都城,这些内陆城市近代建筑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有

的变化较小,有的却与发达的沿海城市相差无几(如武汉、哈尔滨等)。这里有一个特殊

现象,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绝大多数近代城市建筑活动进入凋零期后,地处西南

的重庆、成都、昆明等城市,地处东北的被帝国主义占领的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城市

却得到了畸形的发展。

4、对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的再认识

关于我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众说纷纭。有的按年代【4],有的按政治事件嘲,的有按

设计思潮(6]。就是同样按“时期”划分的也各不相同口】。

通过我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进程比较研究,分析其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笔者以为

如下的分期方案可取的:

①初始期:1840~1900年(共61年);

②发展期:1901~1936年(共36年);

前期:1901~1919年

后期:1920~1936年

③凋零期:1937~1949年(共13年)。

二中国沿海与内陆近代城市发展形态比较研究

城市是建筑的载体,起主导地位的有影响力的大量的近代建筑活动是在近代城市中

●进行的。对近代建筑的比较研究离不了对近代城市的考察分析。

1、我国近代城市空间分布比较

从总体上看我国近代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有“退晕”现象。从东向西退晕,从南向

北退晕。如果包括众多的小城镇,这种从大陆东南向西北的退晕更加明显。我国近代城

市近一半分布在包括沿海地带的东部地区,且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

勃海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主要铁路干线沿线,这种“集聚”现象到今天都在继续。

2、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类型比较

第一类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引起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内陆地区城市也有,沿海地带城市为多。有的是因帝国主义的直接强占而发展起来

如青岛(1897年德占,1914年日占),大连(1894年日占,1898俄占,1905年又被日占)3

哈尔滨(1898年俄占,1907年开埠),长春(1898年俄占,1905年目占)。有的是因帝

国主义控制的“租界地”,“居留地”、“使馆区”、“附属地”、“别墅区”等而发展起来,

如上海(始于1845年的三国租界)、天津(始于1861年的九国租界)、武汉(始于】861

年的五国租界)、广州(始于1859年的沙面英法租界区)、广州湾(湛江,始于1899年

的法国租界地),北京(始于1901年的东交民巷使馆区)、烟台(始于1867年的烟台山16

国使馆区)、九江(始于1895年的庐山别墅区)、信阳(始于1903年的鸡公山别墅区)……

还有不少因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

第二类是由封建城市向资本主义性质转化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沿海地带也有,内陆地区城市为多。这些城市或是划入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受到资本

主义的入侵,或是本身因近代工商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有的曾是封

建王朝都城,如五朝故都北京、八朝故都南京、九朝故都洛阳等。有的原来就是地区的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如成都,太原、长沙、兰州、南昌等。

第三类是因近代工业的发展或交通运输业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

如唐山、焦作、大冶、萍乡、无锡、南通、玉门等,以及沿津浦铁路的蚌埠、京广

铁路上的石家庄、郑州、衡阳等,这一类城市大多地处内陆。

3、我国近代城市的城市形态比较

城市形态一般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反映在空间上和结构上的外部形象。我国古代城市

的城市形态甚为简单,近代城市的城市形态虽然并没有今天这样复杂,但确有明显变化,

有以下特点:

①城市功能区:

由于近代城市的性质、地位、作用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城市功能结构也有了很大改

变,工业区产生、居住区扩大、商业街区出现,市政设施和对外交通用地增加、有的甚

至有了“租界地”、“商埠区”等特殊功能区。古老城市出现了新城区,新兴城市按规划

建设,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②城市路网:

我国古代城市道路均为棋盘型方格网结构,而近代城市受西方影响出现具有一定纪

念性的艺术性的放射形斜向路网结构(如长春、沈阳、哈尔滨),也出现了结合自然地形

的自由式曲线线路网结构(如青岛、重庆),沿海沿江城市更是注意沿海沿江道路的修筑。

封建古城纷纷拆除古城墙开辟环城路,这也是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

③城市轮廓线:

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多为低层,城市轮廓线较为平缓,常利用山川自然地形和塔、楼及

其他建筑物丰富多变的屋顶轮廓线来成为城市的标识物。而近代城市随着建筑技术的进

步,建筑层次增高,建筑体量加大,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

沿海沿江城市特别注意沿海沿江景观,如大连、青岛、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更加

突出了一定的城市特色。北京、西安等古城风貌的保护也受到一定重视。

④城市生长形态:

我国古代城市多以“城池”围定,呈单核团聚状结构。城池的大小需预先考虑今后

的发展,城市生长只能在筑定的城池内进行,实在不能适应时则一再扩大城池。近代城市

有的仍为单核心在旧城内“填充式”发展,如北京、南京、成都、太原等城市。有的开辟

4●●●

新城区,与旧城区形成双核心、多核心,如上海、天津、武汉、厦门等城市。有的沿铁路、

沿公路城市沿路“摊大饼”(如蚌埠、无锡),有的沿海、沿江“排大饼”(如青岛、营口、

重庆、宜昌等)。Jl蠡河近江城市向江口发展(如芜湖),临江近海城市则向海口发展(如

福州、宁波)。近代城市总的生长态势是由封闭性走向开放型。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类型特征比较研究建筑类型比较一般可分两个方面,一是从内容上按其建筑功能分类比较,一是从形

式上按其建筑风格分类比较,这两者都是在特定的时空里进行的。

l、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类型比较

①两条发展主线

研究建筑风格需分析其建筑式样。往往有人仅把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洋式”建筑当

作近代建筑,这是十分偏颇的。近代建筑,顾名思义当指“社会发展进入近代历史时期

经过一定的建筑活动而营造的建筑物”。除了古代遗留下来尚能继续使用的“古建筑”和

“萌芽期的近代建筑”,其他一切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建造的建筑都应该称之为“中国近

代建筑”。纵观中国近代建筑史自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一十年问出现的大量近代建筑

活动,从建筑式样上分析当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中国建筑文化自身土生土长的传统

建筑形式,可简称“中国式”;~条是受外来的西文建筑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建筑形式,

可简称“西洋式”。两条主线互相碰撞、互有影响,也互相融台、互有交叉,都贯穿于中

国近代建筑史的全过程,且有时强时弱、时断时续、时有折衷的特点。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这条主线涵盖全国,主要分布于内陆城市(包括众多

的小城镇)。早期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和建筑师除带来了一些“西洋式”建筑外,也很热衷

于“中国式”建筑,尤其在教会建筑(学校、医院等)中大量应用,1857年建造的上海

江海北关就曾采用过传统的“寺院庙宇式”。进入二十世纪后,美国建筑师墨菲在~、二

十年代规划和设计的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校舍,搬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大屋顶“,使“中

国式”建筑又有发展。二、三十年代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面对“洋风”建筑的泛滥,提

倡“中国固有形式”,掀起了~个小高潮。之后“宫殿式”、“混合式”、“现代化民族形式”

各种折衷主义形式出现。

另一条从国外引入的西方建筑形式这条主线,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

年代,在我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和个别受到西方文化较大影响的城市,“洋风”建

筑盛行【8],对一些城市的总体风貌或地段风貌产生很大影响。早期仿西方古典主义,随

后又有西方各种折衷主义,至三十年代沿海沿江一些大城市又传入现代派的“国际式”,

使“西洋式”建筑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关于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史分期

尽管建筑风格的演变有一定的过程,很难“一刀切”,但按其主流与发展趋势找出大

致的规律还是办得到的。

从分析我国近代先后出现的~些建筑设计思潮角度出发,似可将中国近代建筑风格

史分为两个阶段:5

前半段(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可称为“中西建筑风格碰撞

融合期”。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和变化以及洋式古典建筑的输入和演化。其基

本特征可概括为“西风东渐”。主要建筑实例有:广州石室天主堂(1863~1888年建),

天津火车站西站(1902年建)、北京清华大学大礼堂(1917~1920年)、武汉“江汉关”

海关大楼(1921--1924年建)、上海汇丰银行(第三代,1921~t925年)等。

后半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至四十年代末),可称为“中西建筑风格折衷共存期”。

主要表现为“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提倡和“现代国际式”建筑的出现。其基本特征可

概括为“古典复兴”。主要建筑实例有:南京中山陵(1926~1929年)、广州中山纪念堂

(1928~1931年)、上海市政府办公楼(1929~1931年)、重庆重庆大学理学院(1930~

1936年),成都四川大学图书馆(1938年)、南京原中央研究院(1947年)等。“国际式”

建筑实例有:上海国际饭店(1931~1934年)、广州爱群大厦(1934~1937年),南京原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办公楼(1948年)等。

2、中国近代建筑功能类型比较

①两大类型系列

一类是老建筑类型系列,此为古代封建社会建筑类型的脱胎和演变。属于这一建筑

类型系列的有:宫殿、陵寝、王府、寺院、祠堂、民居、工场、作坊、会馆、公所、衙

署、公廨、银楼、钱庄、茶楼、饭庄、戏院、书院、店铺、市场等。其中有的逐渐消亡

了,有的改头换面了,也有的继续发展了。此类系列主要在内陆城市地区发育,越是传

统封闭的古城越是门类齐全,越是偏僻边远的地区越是保有完好。沿海地带城市、尤其

是新兴城市,此类系列则少有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更新而被新型的建筑类型所取代了。

另一类是新建筑类型系列,此为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筑类型的集台。属于这

一建筑类型系列的有:行政建筑(政府宫署、领事馆、海关、洋行)、工业建筑(工厂、

矿山)、宗教建筑(各类教堂)、金融建筑(银行、交易所)、商业娱乐建筑(商场、百货

公司、饭店、旅馆、影剧院、娱乐场)、文教卫生建筑(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

交通建筑(火车站、汽车站、航空站、航运站)、居住建筑(新式住宅、公寓)、纪念建

筑(纪念碑、堂、墓)、其它公共建筑等。此类系列主要在沿海地带城市以及内陆地区大

中城市发育,其数量、规模、质量,随城市所处“阶梯”的降低而递减。

两大建筑类型系列相比较,前者分布广、数量多、总体质量相对偏低;后者分布较

集中、类型多,相对而言数量少、质量高。

新旧建筑类型在划分上的对称性、分布上的倾斜性和发展路径上的不平衡性,已有

其他学者论及旧),这里不作重复。新类型建筑较之旧类型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结构技术

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上都有重大发展,突破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发展的停滞状

态,反映了我国建筑体系近代化的进程,标志着我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水平,也提示了建

筑发展的方向。

②不同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剖析

从建筑式样上分析,旧建筑类型以中国传统形式为主,新建筑类型大多采用西方古

典主义或折衷主义形式。有的也不尽然,需作具体剖析。

基本上采用“中国式”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宫苑、陵寝、王府、寺院、会馆、店铺、

住宅等。

6t●●

陵寝建筑如:河化遵化定东陵(慈裕后及慈安后)、河南安阳袁世凯墓(1916~1918

年)、南京谭延间墓(1931~1933年);

宫苑王府建筑如:北京颐和园(1888、1903年两次重修)、太平天国南京天王府(1853

年),苏州忠王府(1860年)。特例是长春溥仪伪皇宫(1931~1940年),带有西洋色彩;

寺院建筑如营口楞严寺(1924~1931年)、重庆慈寺寺(1927年重建)、哈尔滨极乐

寺(1924年)、呼和浩特清真大寺(1923年)、厦门南酱陀大悲殿(1930年重建)、青岛

湛山寺(1934~1944年)、长春护园般若寺(1934年)、大连明照寺(1937年);

●会馆建筑如:宁波庆安会馆(1850年)、北京安徽会馆(1869年)、烟台福建会馆(1884

年)、上海沪北钱业会馆(1891年)、天津广东会馆(1907年);

祠堂建筑如:长沙曾国藩专祠(1872年)、广州陈家祠堂(1894年)、合肥李鸿章专

祠;

店铺建筑如:杭州胡庆余堂(1874年)、烟台瑞蚨祥绸布店(1895年),除了古色古

香的老字号店面,不少店铺改造成了“洋门脸”。

我国近代居住建筑中传统住宅量大面广,遍布城乡形式多样,且有强烈的民族特点

和地方特色。百余年来基本上沿用旧制,继续发展。而新式住宅在大中城市多有建造,

出现一些新的住宅类型。随着近代社会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入口日增,住宅房地产商品

化现象产生,里弄式住宅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首先在上海出现,稍后天津、汉口、青岛、

南京等地也有发展。从旧式里弄N--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新式里弄,再到三十年代花园式

里弄和独院式住宅,建筑式样也逐渐从传统式样转向多种风格。二十年代后公寓式住宅

兴起,如汉口立新大楼(1922年,4层),天津民园大楼。三十年代高层公寓出现,如上

海河滨大楼(1933年,9~11层),竣岭公寓(1935年,13~18层),毕卡迪公寓(1934

年,16层),已属摩天楼风格。

基本上采用“西洋式”的建筑类型主要有海关、邮局、领事馆、火车站、旅馆、银

行、教堂等。

海关建筑如:上海海关(1927年,第三代)、广州海关(1923年,第二代),汉口江

汉关(1924年,第二代)、青岛海关(1899年),芜湖海关(1919年,第二代)、大连海

关(1914年)、哈尔滨海关(1911年);

邮政建筑如:青岛胶澳邮政局(1901年)、营口牛庄邮便局(1911年)、哈尔滨一等

邮局(1914年)、沈阳奉天邮便局(1915年)、大连递信局(1918年)、烟台一等邮局(1925

年)、广州西堤邮局(本世纪二十年代)、南京市邮局(本世纪三十年代):

领事馆建筑如j1860~1903年形成的天津九国租界区中的德国领事馆(1907年)、1861●

●至年世纪之交形成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中的美国大使馆(1903年),1861年至二十世

纪初形成的汉口租界区中的、俄国领事馆(1904年,第二代)、美国领事馆(1905年)、

t845~1915年形成的上海租界中的英国领事馆(1873年)、法国领事馆(1865年,第二

代1875年),1867~1907年烟台烟台山领事馆区中的英国领事馆(1867年);

火车站建筑如:旅顺火车站(1900年)、天津西站(1902年)、汉口大智门站(1900~

1903年)、哈尔滨南岗站(1903年)、青岛火车站(1904年)、北京西直门站(1906年)、

上海北站(1907年)、济南火车站(1909年)、哈尔滨香坊站(1925年)、大连火车站(1937

年)、沈阳总站(1930年,杨廷宝设计):

旅馆建筑早期如:青岛水师饭店(1899年),大连海港饭店(1900年)、哈尔滨中铁7

局旅馆(1902年)、北京北京饭店(1903年)、上海江中饭店(1906年)、武汉汉口大旅馆(1913年),后期如:上海沙逊大厦(1928年,12层)、沈阳奉天大厦(1932年,7层)、南京福昌饭店(1931年,7层)、天津勃海大楼(1935年,9层)、广州爱群大厦(1937年,13层,陈荣枝设计)。

以上这些“西洋式”建筑绝大数为外国建筑师设计。

银行建筑却有两种情况:

a.外商在华开办银行系由外国建筑师设计,如广卅f英商丽如银行(1845年,在华最早开办的外国银行)、汉口英商麦加利银行(1865年)、英商汇丰银行汉口分行(1920年,●第二代)、上海分行(1925年,第三代)、天津美商花旗银行(1921年)、北京法商东方汇理银行(1917年)、俄商俄华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1902年)、天津分行(1917年,第二代)、日商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1909年)、德商德华银行北京分行(1902年)、济南分行(1906年前)。

b.国内官办商办银行二十年代后大多由国内建筑师设计。我国第一家白办银行是上海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哥特式)。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银行,1905年在北京开办,建筑建于1906年。1902年改称大清银行,1912年改称中国银行,此后建有汉口分行(1916年)、南京分行(1918年)、芜湖分行(1927年,柳士英1922年设计),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迁上海,有南京分行(1933年)、上海总行(1934年,17层)、青岛分行11934年),均为陆谦受设计。还有庄俊设计的济南交通银行(1925年)、汉口金城银行(1930年)、青岛交通银行(1931年)、武汉大陆银行(1932年)、南京盐业银行(1935年);沈理源设计的天津浙江兴业银行(1925年);贝寿同设计的北京大陆银行(1924年)。杨廷宝设计的重庆美丰银行(1934年,7层)和卢铺标设计的汉口中国实业银行(1935年,7层),均有“现代式”风格。

教堂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最早传入我国的建筑类型,也是我国近代建筑萌芽时期的一项主要建筑活动。鸦片战争后更是到处泛滥,遍布全国各地、甚至穷乡僻壤。建筑形式的主流是“西洋式”,有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形式,还有俄罗斯式的东正教堂。

教堂实例如:天津望海楼天主堂(1870年)、北京西什库天主堂(第三代,1888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1910年),汉口圣若瑟天主堂(1876年)、芜湖天主教堂(1895年)、北京圣若瑟堂(东堂1905年)、上海董家渡天主堂(1853年)、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南堂,1904年)、青岛圣弥爱尔教堂(1934年)、汉口俄国东正教教堂(1893年),哈尔滨圣尼古柱东正教堂(1899年)、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1932年)。

有的教堂初期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如济南将军庙天主堂(1866年)。有的采取中西混合形式,如北京南沟教主堂C1907年),武昌基督教三一堂(1910年)。后期也有采用中国传统屋顶形式的,如青岛路德教堂(1930年)、成都华两协和大学福音堂(1949年)。

有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其建筑式样并无明显的倾向性,而趋向于多样化。比如学校建筑和行政官署建筑。

学校建筑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a.十九世纪下半叶

近代教育初兴,校舍多为民居形式,采用中国传统的单层木构架结构体系。如山东青州广德书院(1866年)、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北京京师大学堂(1898年)a1879年创办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教会大学)当年落成、1892年重修的怀旆堂(二●●t

层)以及1899年建造的格致馆(三层),采用了式的大屋顶,成为“中西混合式”校舍的先声。

b.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清末民初的几次学制改革促进了近代教育向高层次发展,高等学校尤其是教会大学纷纷设立并在外园建筑师主持下有规划的进行了校园建设。三、四层的砖木混合结构普遍采用,并多取“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如: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厦门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建筑风格特征

●・对以后其他类型的建筑也曾发生过相当影响。这一时期也有模仿西洋建筑形式的校舍,

如苏州东吴大学教学楼(1903年)、北京清华学堂(1911年)、1919年建的清华学校“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大礼堂)。南京东南大学体育馆(1922年)、科学馆(1924年)、图书馆(1924年)、大礼堂1930年也采用了西文古典建筑形式。有趣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06~1912年原建有西式三楼,1917年至1925年建新校舍时却采用绿琉璃瓦庑殿屋项,表现出“宫殿式”风格。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以后

校舍形式趋向多样化有的继续沿用“中国式”,如武昌国立武汉大学、成都国立四川大学、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有的采用“仿洋式”,如北京清华大学1930~1934年建造的校舍、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大礼堂(1937年)、东北大学图书馆(1930年)、青岛大学胜利楼(1937年)。此时“现代式”校舍开始出现,如清华大学静斋宿舍楼(1932年)、北京大学灰楼宿舍(1934年)、天津第一日语学校教学楼(1934年,今属天津教育学院)。

行政官署建筑分两大类:

a.外国侵略者使用的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基本上采用“西洋式”。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第-it1863年,第二代1919年)、天津英租界市政厅(戈登堂,1890年)、大连原特别市政府大楼(1902年)。厦门鼓浪屿会审公堂(1905年),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1904~1906年)、青岛德国总督府(1906年),大连民政署厅舍(1909年)。后期有的使用了现代设计手法,如长春关东军司令部(1933年)、沈阳铁道总局本馆(1940年)。

b.国内各种政权机构使用的行政管理用房

晚清各极政权、北洋军阀政权使用的建筑,如武昌湖北省咨议局(1909年)、南京江苏省咨议局(1909年)、北京清末总理衙门、大理院(1910年)、陆军部(1907年)、海军部(1907年)、国会议场(1912年)、参谋本部(1920年);长春伪满政权的国务院及“八大部”(1935~1938年)。以上都属西方古典折衷主义的风格。国民党上海市政府(1931

●年),广州市政府(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1930年)、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1931~

1947年)、考试院(三十年代)、主席公邸(1934年),资源委员会办公楼(1947年)等皆为“中国固有形式”,而交通部(1934年)、外交部(1939年)采用的民族形式还带有了“现代”色彩。

商业、娱乐建筑在近代公共建筑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小型商业建筑、大众化的娱乐设施和大中型百货公司、高档化的娱乐场所里金字塔结构,前者量大且虽为“洋门险”但仍属传统建筑体系,后者质高且多为“西洋式”而归属于新的建筑体系。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都有较大发展。

新型商业建筑早期有劝业场,这是仿照国际博览会形式开设的商品展览销售场所,9

如武昌两湖劝业场(1903年),北京劝业场(1906年,第三代1918年,3层)、天津北洋劝业场(1906年,第二代1928年,5~9层)、成都劝业场(1909年)、南京南洋劝业场(1910年)、青岛劝业场(1918年)。后期为大型百货公司,北方如大连连锁商店(1928~1930年),14栋商业楼组成完整的商业街区);南方以上海的规模最大,如永安公司新楼(1933年,22层)、大新公司(1934年,10层,今上海第一百货商店)。

娱乐建筑从本世纪初起发展很快,特别是影剧院逐渐普及。第一家正规电影院1902年在哈尔滨建成之后,天津平安电影院(1906年)、上海虹口大戏院(1908年)等相继建造。后期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1933年)、南京大华大戏院(1935年)、青岛映画剧场(1939年),上海美琪电影院(1941年)等声光效果更趋完善。

此外,一般居民的娱乐场所,有上海大世界(1917年,第二代1924年,4层,塔楼8层)、汉口民众乐园(1920年)、厦门新世界娱乐场(--十年代)等。较高档次的有上海跑马场(1850~1949年)、青岛国际俱乐部(1905年)、天津德国俱乐部(1907年)、上海总会(1909年)、北京万国俱乐部(1912年)、哈尔滨中东铁路俱乐部(1926年)、烟台芝罘俱乐部(1931年)、上海百乐门舞厅(1913年,3层)等,均采用“西洋式”,反映了近代城市某一部分的缩影。

3、经过以上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①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的评价

世界近代史的篇章是随着18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而揭开的,此时我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明代(崇祯十三年):当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宣告这一历史时期结束时,我国近代历史还有三十一年的路程。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建筑仍处于与西文近代建筑隔绝的的封闭状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百一十年间,被追开放,屡遭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加上制约近代建筑发展的种种自身原因,致使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不够充分、不够完善,很不平衡。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尽管在进程上总体滞后,但在建筑风格史的演变上并没有拉下太大的距离。当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19世纪的西文建筑界仍属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时,这类风格的建筑样式也照样随着“洋风”刮到了中国。当“~种名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和流派在20年代末的西欧成熟起来,并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103时,我国沿海城市上海也在1928~1934年率先出现“现代式”建筑。

我国近代建筑在引进外国建筑技术、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继承古代建筑遗产,预示建筑发展方向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中西交融、承上启下的作用,任何过低或过高的评价都是不恰当的。

②中国近代建筑的“三个长足发展”和“四个领先发展”

总览我国的近代建筑发展史,分析其发展状况,可以作出“三个长足发展”的概括:新建筑体系的产生较之旧建筑体系的延续有长足发展:新建筑类型的丰富较之旧建筑类型的演化有长足发展;“西洋式”外来建筑样式的传播较之“国中式”传统样式的传承有长足发展。

同时,考查其发展水平,可以得出“四个领先发展”的结论:大中城市领先于小城市和一般城镇;沿海地带城市领先于内陆地区城市;沿长江城市领先于一般内陆城市:10、●●●

2时tⅫ一_

日#

《R

■饭

世珂

■Ⅸ

1f《

垛{

№£

一t珏

t铸

捏置

●等

鸯t

盎t

日*

KⅢ

善*

_g

g&

薯*

_鲁*#

o乓蟮

“g●

丝t

t。

L毛

’。羊

毫戒

嘉诫

耳C

耳C

h扣茸

“・麓

-叫t

1tt

鞋9

■日

■宙

程啦

椒慧

囊抽

1K量

K捌

K攒

书一囊口

缸口

哆‘

‘奢£譬

=;;苫=葛毒=;;一一_一一一一一_H

暑吾譬謇矗誊

__l_

_‘d_’●

等%

一一

量香

“-

童誊

_I●●甚===誊蓍

暑量譬量圣营誊奢暑罾

___

_--'

_●-●

●___

-_-I。d

雹;==彗巷§萎萎毫嚣誊晷i蝥蚕未誊圣毫誊§_。_d_

r’_●

_●__

_●_●

-●-_

___’_

_●__

譬窖

一一謦譬g簧拳g__譬拳一一^一一一

量自

昌譬盆盅譬譬__

一一

一_

22

_一

譬詈三警

-●●_

_。‘

;;

一_

=f●

茸t霉菇x

§开■墩^£#爿女,“王tL_,拣鬟争H

开隶

81

§

b黛^£^量帐_

g散■■S

怠傲匣≈%*{

8蚓*}*

奉茸盘嚣《¨

,塌扣

b女鞲鼍^■譬g蠕i由目尊・

岩隹■■譬tm

爿鬣#E‰

■世譬■

《*

量e‘!

■时出■,对钎蛙啭JⅡ乓珏*鲁譬矗

埘珏等扣博*鉴丑<

n口

JDE皿蜒村捌毫杈

塞盖

矗甜鲁曩K牙t璺甚宙蛞・j埘lie。

崔姆培E*

e丑“^萆∞《H■U

●q

对∞g田

号薯

蕃l

颦嫩寝斗端

K姆掣+(t赳姑

§■

t捌《11#

露●掣

..

d催B2糕咄<署乎

霉手

廿

茸口蛞

沿海城市上海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

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海在我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上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代上海城市开埠之先、发展之快、规模之大,上海近代建筑类型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风格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国内其他近代城市恐难以比拟。可以说:外滩和南京路的发展是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缩影;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标志。

③对今日“欧风”又起的疑虑与反思

我们在回顾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史之后,放眼四周,不知曾几何时“欧罗巴”建筑竞起。

~百多年前发生的事难道在今天又要重演?开发商点名要“欧罗巴”,领导也欣赏西方古典形式,设计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只得奉命设计。饭店商场用“欧式”、住宅学校用“欧式”、政府机关办公楼也用“欧式”,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拆了旧房再建新欧式。刹时间,欧风四起,欧式建筑仿佛成为当今流行的建筑时尚。过去中标靠“幕墙”,今日中标靠“欧式”,岂非怪事。近代中国被迫开放,仿洋建筑产生,实不得已;今日中国主动

开放,为何又要迎接“欧风”?长此以往,干城一面,欧式建筑到处泛滥,到那时中国

现代建筑如何书写这一笔!

看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讨工作还有一些新的研究课题。

附注

[I]此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地区司的划法:东部三市九省区、中部九省区和西部一市九省区。[2]赵国文;“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分期问题”,‘华中建筑》1987年第2期。[3]‘中国城市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l版。[4]‘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第2版.【5]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观”.‘华中建筑》1987年第2期.

[6]陈纲伦:“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7】参见[21;又参见杨秉德:“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研究”,‘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

【●

会论文集》。

[8】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洋风’时期之典型”,《建筑史研究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7年。

[9】卓刚:“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特征”,出处同[6]。

[10]吴焕加著:‘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目

I、‘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华中建筑》1987年第2期。2、‘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专辑》。‘华中建筑》1988年第3期。3、‘第三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4、‘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5、汪坦、藤森照信主编:‘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共十六篇),中国建筑筑工业出版社,1992~1996年出版.

6、王绍周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图录》,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7、杨秉德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相关文章

  • [中国地理]考试内容
  •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第二节 区位和疆界 一.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二.疆界 ①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 230 km ②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自东北起依次为:朝鲜 ...查看


  • 大陆与海洋视野下的亚洲秩序
  • 作者:苏长和 学术前沿 2012年11期 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 大陆秩序与海洋秩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地缘秩序思想,在当代,前者以欧亚大陆大国的秩序思想为代表,后者以英美的秩序思想为代表.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以陆地为核心的地缘秩序思想长期占支配 ...查看


  • 中国地理复习(仅供参考)
  • 中国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区位和疆界 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答: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 ...查看


  •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 班级:07级地理科学 姓名:周院 学号:075021005 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 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 ...查看


  • 专题6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教学案
  • 第二篇 地域分异规律 专题6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带性教学案 [知识梳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表 一.自然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 1.水分资源(参考P87) 衡量水分资源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查看


  • 山东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 山东,古代为齐鲁之地,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省会设在济南.西部 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 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 ...查看


  • 天津市概况
  • 天津市概况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 天津市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渤海明珠"之称.位于北纬38°34ˊ至40°15ˊ,东经116°43 ...查看


  • 高中地理 [区域与区域差异]教案(1)
  • 区域和区域差异 教学目标 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 ...查看


  • 初二会考地理复习资料
  • 地 理 复 习 资 料 仅 供 初 二 九 内 部 交 流 使用 初二会考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