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心得

读《中庸》心得

电气102温云

很多人说进入了大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虽然我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着学习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在初读这本书之前,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将它与“折中主义”、“圆滑”划等号,无疑把它视为贬意词。但是,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对“中庸”思想渐渐深入。“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古传承下来,是有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人被日益汹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坏为手段,结果可想而知,误解、抛弃和毁坏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把本不该误解、抛弃和毁坏的思想和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许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对今天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仍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说的这已经跟不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了,已经老套了。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在承认事物矛盾对立的前提下,为人处世“执中”、“用中”,这并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孔子还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中庸》载:“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思想以“至诚”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中庸》是这样说的:“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诚”为重,从而在为人处世中,达到“中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和谐”。而且,“中庸”思想里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中庸”思想在现代人处理个人、家庭、朋友、同事、异性交往等关系中,依旧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与外界有必然联系的人所不可否定的。孔子仁学思想的两大内容就是“仁者爱人”、“克以复礼为仁”,孔子中的“仁”具有强调突出政治、注重主体修养、侧重抑制个体的特点。孔子以“仁”为儒学的根本范畴,纳“仁”入“礼”,形成“仁”、“礼”结合的“仁礼”学说,进而以仁礼学说为指导提出“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这是与现在在推行的“八荣八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相互照应的。

由此可见,“中庸”不但不是老古董,也不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反过来,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我们对待“中庸”思想要像对待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与现代社会、现代人息息相关的共通点,从修养自身和交往处世两个大方面,将其中有现代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阐释,以便于更好地为现代人借鉴,从而,在使人与人、社会、万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复杂,人际交往也越发反复无常,变幻万端。如何在与人交往中得心应

手?有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求外不如求内”,就应该先做到修养自身,先摆正自己的心态,而“致中和”。“中”是有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人们共同遵循的原则。按照“中庸”的原则规范自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先做到修身正己,都能心平气和,这样就可以突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井然,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而以仁道修养本性,用良好心态对待人和事,以诚信作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至关重要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好比是一个零件,直接或间接带动人际关系的良好运转,而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有交集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在社交过程中让感情自然流露,而又有节制,就要靠“中”“礼”。“有仁的人是安守仁道,明白事理的人善于用仁”。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用适中的仁爱之心去体谅、理解别人。那么,人际关系这台关乎你我的机器就会正常运转。

善于交际的人,往往就有好的人缘,与人相处时,左右逢源。那如何让人对你有好感,愿意诚心与你交往呢?“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交际中,要着眼自身,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同时又能恭敬合乎礼节,使人感到你平易近人,让人感受到你的崇高的品格。对人要平等相待,“忠恕”可信。那么,在与人相处时,就会让人更加对你感兴趣,更加容易接近。

在与人相处得时候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很重要,这就需要时时检查、审视自我。态度庄重而不过于呆板,与人为善又不失于放肆。在交际中注重适可而止,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中道”。这样,用自身的亲和力与人相处,别人也乐于与你交往,那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了。适中才能取得和谐的理想境界,沟通是“桥梁”,发挥亲和力为你赢得通往良好人际关系的“通行证”。

然而,社交过程中不可能一顺百顺,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人难以抉择的情况,这时不能过于偏激,不能四钻牛角尖,更不能片面处理。要学会运用“中庸”思想,万事之前,权衡两端,透析明辨,把握其中症结,找到正确方向,用变通的技巧,“不偏不倚”“深中肯棨”的方式,去区别对待。这样,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实现双赢,人际关系就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谐。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在两难的境界实时,孔子说过:执其两端,用其中。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变通地把矛盾转化,“比中而行”,采用“中庸”态度与人相处,因势利导,换一种方法去解决矛盾,交际双方都感到适中,人际关系就会更进一步。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学会灵活地运用“中庸”思想,从而达到“中”的境界。但是,在人际关系中强调的不是“游戏规则”,不能反其道而行,否则会得不偿失。

读《中庸》知如何为“中”,在我们与人、自然、社会打交道时,均不可以走极端,要掌握好尺度。要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交圈,我们就应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懂得变通,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变换。与人交往时的“过”与“不及”要非常重视,正确对待为人处世中的利害得失,所谓不可因得而过喜,因失而过悲。同时要适可而止的对待自己的欲望。绝不能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从而使自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这就不会有人与你交往了。另外,也不可总是无欲无求,对于他人总以忍让的态度,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陌生人也不可失去真心真意。、

无论我们以后从事何种工作,都缺不了与人打交道。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一般都会有很多朋友,因为这个人懂得真正与人交流的分寸,也能够真正用心与人去交流。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中庸”思想与人交流,那么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只要我们以坦诚的心,仁爱的心去与人交流,我们也能行的!

虽然我读了《中庸》,但我不能妄自菲薄地说我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思想,不过我想我会更加精细地去品读它,从而让我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这篇心得是我读此书之后综合名人品读而写下的,这里有我的一些感悟,也有我读《中庸》的痕迹。

读《中庸》心得

电气102温云

很多人说进入了大学就开始步入了社会,既然步入了社会,就应该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在社会中发展。虽然我不太赞同进入大学就步入社会这个观点,但大学作为一个亚社会,我们大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就应该或多或少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而我们都知道《中庸》集合了古代圣贤的处世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着学习的目的,我读了《中庸》这本书,并写下这篇心得。

在初读这本书之前,我曲解了“中庸”思想,将它与“折中主义”、“圆滑”划等号,无疑把它视为贬意词。但是,随着慢慢的阅读,我对“中庸”思想渐渐深入。“中庸”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古传承下来,是有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的。“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等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庸”思想的现代解读什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的人被日益汹涌的物欲所困,追名逐利,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以破坏为手段,结果可想而知,误解、抛弃和毁坏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把本不该误解、抛弃和毁坏的思想和智慧否定了,其中就包括“中庸”思想的许多合理成分,如做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辨证法,对今天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仍具有极大的价值,而并非有些人所说的这已经跟不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变化了,已经老套了。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在承认事物矛盾对立的前提下,为人处世“执中”、“用中”,这并不是主观地排除或消除事物的矛盾,因为矛盾着的“两端”始终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孔子还认为“中”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提出了“时中”的概念。《中庸》载:“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思想以“至诚”为做人做事的准则。《中庸》是这样说的:“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就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以“诚”为重,从而在为人处世中,达到“中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正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和谐”。而且,“中庸”思想里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中庸”思想在现代人处理个人、家庭、朋友、同事、异性交往等关系中,依旧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与外界有必然联系的人所不可否定的。孔子仁学思想的两大内容就是“仁者爱人”、“克以复礼为仁”,孔子中的“仁”具有强调突出政治、注重主体修养、侧重抑制个体的特点。孔子以“仁”为儒学的根本范畴,纳“仁”入“礼”,形成“仁”、“礼”结合的“仁礼”学说,进而以仁礼学说为指导提出“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这是与现在在推行的“八荣八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相互照应的。

由此可见,“中庸”不但不是老古董,也不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反过来,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我们对待“中庸”思想要像对待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出与现代社会、现代人息息相关的共通点,从修养自身和交往处世两个大方面,将其中有现代意义的部分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阐释,以便于更好地为现代人借鉴,从而,在使人与人、社会、万物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当今社会越来越复杂,人际交往也越发反复无常,变幻万端。如何在与人交往中得心应

手?有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求外不如求内”,就应该先做到修养自身,先摆正自己的心态,而“致中和”。“中”是有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人们共同遵循的原则。按照“中庸”的原则规范自身,如果每个人都能先做到修身正己,都能心平气和,这样就可以突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井然,天下也就相安无事。而以仁道修养本性,用良好心态对待人和事,以诚信作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至关重要的。

人在社会关系中好比是一个零件,直接或间接带动人际关系的良好运转,而不是独立的、封闭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有交集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在社交过程中让感情自然流露,而又有节制,就要靠“中”“礼”。“有仁的人是安守仁道,明白事理的人善于用仁”。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用适中的仁爱之心去体谅、理解别人。那么,人际关系这台关乎你我的机器就会正常运转。

善于交际的人,往往就有好的人缘,与人相处时,左右逢源。那如何让人对你有好感,愿意诚心与你交往呢?“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交际中,要着眼自身,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同时又能恭敬合乎礼节,使人感到你平易近人,让人感受到你的崇高的品格。对人要平等相待,“忠恕”可信。那么,在与人相处时,就会让人更加对你感兴趣,更加容易接近。

在与人相处得时候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很重要,这就需要时时检查、审视自我。态度庄重而不过于呆板,与人为善又不失于放肆。在交际中注重适可而止,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中道”。这样,用自身的亲和力与人相处,别人也乐于与你交往,那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了。适中才能取得和谐的理想境界,沟通是“桥梁”,发挥亲和力为你赢得通往良好人际关系的“通行证”。

然而,社交过程中不可能一顺百顺,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人难以抉择的情况,这时不能过于偏激,不能四钻牛角尖,更不能片面处理。要学会运用“中庸”思想,万事之前,权衡两端,透析明辨,把握其中症结,找到正确方向,用变通的技巧,“不偏不倚”“深中肯棨”的方式,去区别对待。这样,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实现双赢,人际关系就会达到最佳的效果,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谐。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在两难的境界实时,孔子说过:执其两端,用其中。在实际生活中要能变通地把矛盾转化,“比中而行”,采用“中庸”态度与人相处,因势利导,换一种方法去解决矛盾,交际双方都感到适中,人际关系就会更进一步。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学会灵活地运用“中庸”思想,从而达到“中”的境界。但是,在人际关系中强调的不是“游戏规则”,不能反其道而行,否则会得不偿失。

读《中庸》知如何为“中”,在我们与人、自然、社会打交道时,均不可以走极端,要掌握好尺度。要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交圈,我们就应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懂得变通,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并变换。与人交往时的“过”与“不及”要非常重视,正确对待为人处世中的利害得失,所谓不可因得而过喜,因失而过悲。同时要适可而止的对待自己的欲望。绝不能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从而使自己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这就不会有人与你交往了。另外,也不可总是无欲无求,对于他人总以忍让的态度,这不是宽容,而是纵容。对待朋友要真诚,对待陌生人也不可失去真心真意。、

无论我们以后从事何种工作,都缺不了与人打交道。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一般都会有很多朋友,因为这个人懂得真正与人交流的分寸,也能够真正用心与人去交流。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以“中庸”思想与人交流,那么我们也能够成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只要我们以坦诚的心,仁爱的心去与人交流,我们也能行的!

虽然我读了《中庸》,但我不能妄自菲薄地说我完全理解了其中的思想,不过我想我会更加精细地去品读它,从而让我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这篇心得是我读此书之后综合名人品读而写下的,这里有我的一些感悟,也有我读《中庸》的痕迹。


相关文章

  •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体会
  •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体会 上周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素质拓展培训,体会尤深.纵然培训中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就本次活动最深刻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收获 (一)环境与心态 素质拓展的第一天,老师通过影片<壮志潜龙> ...查看


  • "孔子"与[易经]
  • ‚孔子‛与<易经> ◎万谷初 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孔 ...查看


  • 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 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晓荷工作室高英 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中小学优秀传统 ...查看


  • 中西文化对比教案
  • <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方案 (2008 -2009 学年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薄存旭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对中西文化了解非常少,即使对于身处于其中 ...查看


  • 做最好的自己心得体会
  • 读<做最好的自己>的心得体会 大荒田完小 王兆澜 在我看来,一本好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过程的片刻愉悦,更是为人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一点上,<做最好的自己>没有辜负我的厚望.我是一个书虫,不愿意让任何好书与自 ...查看


  • 公安系统四治个人心得体会
  • "治庸.治懒.治散.治贪"活动心得体会 为有效治理机关干部"庸.懒.散.贪"现象,根据市局开展关于<"治庸.治懒.治散.治贪"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及活动部署,我所开展&q ...查看


  • 治庸治懒治散个人心得体会
  • 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个人心得体会 吴庚敏 为有效治理机关干部"庸.懒.散"现象,根据志丹县县委.志丹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及我 ...查看


  • 红旗小学读书活动记录表
  • 红旗小学读书活动记录表 时间 图书名称 大 概 内 容 2014 年 2 月 国学经典 大学 班 级 地点:教室 五 人员:全体学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查看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浙江大学电子邮件系统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秦英君,1949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历史学教授.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蒋介石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巨.作者从透视蒋介石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蒋介石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其推崇儒家文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