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监修国史_与_兼修国史_考

  第22卷第4期

2001年8月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NJIANGNORMALCOLLEGE

Aug1,2001

Vol122 NO14

“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考

翟 麦 玲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中两大不同的史官名称。考证清楚二者的区别,对了解唐代的国史修撰制度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监修国史”“;兼修国史”;史馆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73-兼任,曾诏尚书左仆、中书令崔吉力、散、中书监阳休之等大臣任监修。到了隋以至唐前期,监修国史一职大致因齐旧制,多由朝廷重臣数人同时兼领,并不专任。有史可查,高宗永徽初

年(650年),令狐德 以礼部侍郎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颜师古也以礼部侍郎监修国史;永徽二年,来济以中书侍郎任监修;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武三思以春官尚书监修国史;中宗景龙初(707年)宰相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肖至忠四人同时任监修;景龙三年,苏瑰又与唐休王景并加此职;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宰相窦怀贞、陆象先、张说、姚崇又同任此职;玄宗开元初,姜皎以太常卿监修国史,开元五年(717年),因其家族在朝权盛,遭人弹劾而被放归田园,监修一职也随之罢免。以上礼部侍郎、中书侍郎、春官尚书、太常卿等职务在唐代并非宰相职位,然令狐德 、颜师古、来济、武三思、姜皎等人分别以此职务兼领监修国史一职,很显然是非宰相之重臣任监修国史的明证,而且也说明了在中宗景龙年间、睿宗景云年间也有同时几名宰相任监修国史的现象。非宰相任监修国史以及同时几人任监修国史这无疑是北齐以来史馆旧制的延袭,是监修国史制度还未完善成熟的表现。

搜览有关唐代史籍,自姜皎被罢免监修国史一

一、监修国史的起源

,,人员。此后,、汉,中国的史官建制逐渐完备,史官不但有了具体的名称,而且也有了明确的职掌。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兰台令史、著作东观、著作佐郎、著作郎、修史学士、撰史学士、撰史著士等负责掌修国史;左史、右史、起居令史、修起居注、起居舍人等负责掌起居注。在这大约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史官虽然已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但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降至晋代,这种局面有所改变。据刘知几言,自晋惠帝始设大臣统领史局。有明确史籍为证,此后,北魏崔浩就曾以秘书监总监史任。因此可以说晋惠帝时所设的统领史局的大臣乃监修国史之滥觞,晋代也是中国史官制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北齐、北周、隋建立以来,政府则正式设立史馆,并且命名统领史馆的大臣为监修国史。所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史馆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不但监修国史一职正式确立,而且修史地点也从此固定下来。

二、监修国史的任职及职掌

监修国史一职在初设立时一般由一至数名大臣收稿日期:2001-06-29

),女,陕西西安人,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助教,硕士,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作者简介:翟麦玲(1971- 

73

职,也就是开元五年以后,未见有非宰相任监修国史者,而且也未见有多人同时任监修国史者。因此,史馆设宰相一人任监修国史这一定制应是自开元五年以后形成的。

监修国史一职自北齐正式设立以来,即为史馆内最高级别的史官,并负责史书的修撰工作。如魏收于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以侍中身份任监修国史,负责修订《魏书》。不同的是,到了唐代,监修国史一职不再具体参与编修工作,而是对史书修撰、史馆工作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如史书体例的裁定、内容的褒贬、史官任务的分配等都是监修国史的职责范围。此外,监修国史还掌管史馆内史官人员的进出问题。如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裴土自引韦处厚为直史馆;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萧遘引奏王荛、光启年间孔纬引奏陆户衣为直史馆。与此同时,一些人虽有史才,未经监修国史的许可,也不得轻易入馆。如玄宗天宝末年,杨国忠任监修国史“,房 、韦陟俱荐为史官,宰相不

[1]肯拟”。由此可知,唐代史馆赋与监修官的权利之

事中、冬官侍郎、天官侍郎、右散骑常侍等官员。如敬播、李延寿、令狐德 、许敬宗、李义府、顾胤、薛元超、张大秦、高智周、刘景先、崔知温、路敬淳、刘之宏、刘知几、李峤、韦承庆、崔融、刘允济、朱敬则、徐彦伯、张筠、魏知古、吴兢、尹忄音、张说、萧蒿、于休烈等人即曾以以上官职兼任过兼修国史一职。

在唐代,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兼修国史虽已因它事免去朝官,贬放外地,但因其有修史之才,仍不解兼修国史之职,以便在流放地继续完成其修史工作。张说被贬,仍以兼修国史之职负责修撰国史即是其中一例。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的兼修国史一职务必求朝官中有真才实学、有修史之长者兼任。

由于政府十分重视国史的修撰工作,皇帝对史官也比较青睐,因此,朝官把兼任史臣修撰国史看作一种时尚;况且“,兼修国史”又是史馆内地位仅次于“监修国史”的职位,所以有些人虽贵为宰相,仍对能任此职为满足。、萧华、郝处俊、;、韦承庆;、;肃宗朝的。中书令薛元超还。在唐代,虽贵为宰相也乐任史臣,这不仅说明了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另外也反映了唐代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一切都是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繁荣发展的社会经济分不开的。

由于兼任“兼修国史”已成为朝廷大臣人人乐就的职业,这样难免有些无史才的人混进史官队伍,有修国史之名,而无修国史之实,以致影响了国史修撰的质量,所以德宗以后,此职名渐度废阙。到贞元十六年,德宗循前朝故事,任命齐抗为兼修国史时,齐抗毅然辞去此职。可见此时,兼修国史已形同虚设。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裴土自任监修国史,奏请除史馆修撰、直馆、判馆事之外,其余史官名目一概废除。自此兼修国史与修国名、修史学士等史官名目一度废阙。

兼修国史一职被废以后,史馆修撰则承担起了兼修国史的重任,具体负责国史的修撰工作。由于兼任史馆修撰的官员并非一定要在朝廷领显赫职务,故有修史特长者皆可有机会入馆,以发挥其修史才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史修撰的质量。

在封建社会,有权阅览国史的只有皇帝及朝廷重臣数人,这就要求对史官所修撰的国史内容要严加保密。因此到了唐朝后期,有人提出“修撰职名稍卑,不称内庭密重”,[2]于是兼修国史一职又再次恢复。

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史,。政府命宰相任监修国史,并专门负责修撰当代国史,这足以说明政府对修撰国史之重视。

三、兼修国史的任职与职掌

“兼修国史”是不同于“监修国史”的一种史官名称。其中的“兼”是兼职的兼;而“监修国史”的“监”是监督、监察的“监”;其用字的不同,也说明它们应是两种不同的史官名称,在史馆内的地位及职掌也是不同的。此外“,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内独有的史官名称;而“监修国史”自北齐正式产生以来,以后历代史馆皆有此职,且职责大致相同。

兼修国史是史馆内地位仅次于监修国史的亲自执笔撰修国史的史官,它和史馆内其它史官一样,多由朝中官员兼领,然不同的是,朝官官秩越高,它在史馆内的职位也越高。因此,兼修国史的在朝官品应低于宰相而高于其它史官,如修国史、史馆修撰、直史馆、判史馆等史官的朝官品秩。在唐代,任兼修国史的朝官大多是著作郎、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符玺郎、太子司仪郎、黄门侍郎、工部尚书、谏议大夫、起居舍人、中书侍郎、左庶子、给

74

在唐代,政府为了显示对修史工作的重视,以及做好对所撰国史的保密工作,一方面从品秩高的朝官中选拔有史才之人兼任史臣,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史才之人的修史之长,特地加高其官秩,以便让其兼任史职。如高宗永隆时,崔知温“以秩卑,特诏同中书

[3]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哀帝天 二年,张荣也由史

馆修撰升为兼修国史。

“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中职位较高、任务较重的两大史官名称,其起源、发展概况、职责、地位都各不相同,从对二者的考证中可以窥视唐代国史修撰制度之一隅。

参考文献

[1]1新唐书:卷203文艺下1李翰传[Z]1[2]1唐文拾遗:卷81张荣充兼修国史敕[Z]1[3]1新唐书・崔知温传[Z]1

[4](后晋)刘日句等1旧唐书[Z]1北京:中华书局,1975.[5](宋)欧阳修、宋祁1新唐书[Z]1北京:中华书局,1975.[6](宋)王溥1唐会要[Z]1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7](宋)王钦若1册府无龟[Z]1北京:中华书局,1960.[8](宋)司马光1资治通鉴[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9](唐)刘知几1史通通释[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宋)宋敏求1唐大诏令集[Z]1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唐)杜佑1通典[M]1北京:中华书局,1984.[12]金毓黻1中国史学史[M]1北京:OntheSupervisorandthe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

ZHAIMai-ling

(HistoryDepartment,ZhanjiangNormalCollege,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

Abstract“:SupervisoroftheImperialHistory”and“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istwomajordiffer2enttitlesofofficialhistorianinHistoryAcademy.Tocriticizetextuallythedifferenceof“SupervisoroftheImperialHistory”and“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hasgreatsignificanceinunderstandingthesystemofcompilingimperialhistoryoftheTangDynasty.

Keywords:SupervisoroftheImperialHistory;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HistoryAcademy

75

  第22卷第4期

2001年8月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ZHANJIANGNORMALCOLLEGE

Aug1,2001

Vol122 NO14

“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考

翟 麦 玲

(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湛江524048)

摘 要:“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中两大不同的史官名称。考证清楚二者的区别,对了解唐代的国史修撰制度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监修国史”“;兼修国史”;史馆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73-兼任,曾诏尚书左仆、中书令崔吉力、散、中书监阳休之等大臣任监修。到了隋以至唐前期,监修国史一职大致因齐旧制,多由朝廷重臣数人同时兼领,并不专任。有史可查,高宗永徽初

年(650年),令狐德 以礼部侍郎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颜师古也以礼部侍郎监修国史;永徽二年,来济以中书侍郎任监修;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武三思以春官尚书监修国史;中宗景龙初(707年)宰相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肖至忠四人同时任监修;景龙三年,苏瑰又与唐休王景并加此职;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宰相窦怀贞、陆象先、张说、姚崇又同任此职;玄宗开元初,姜皎以太常卿监修国史,开元五年(717年),因其家族在朝权盛,遭人弹劾而被放归田园,监修一职也随之罢免。以上礼部侍郎、中书侍郎、春官尚书、太常卿等职务在唐代并非宰相职位,然令狐德 、颜师古、来济、武三思、姜皎等人分别以此职务兼领监修国史一职,很显然是非宰相之重臣任监修国史的明证,而且也说明了在中宗景龙年间、睿宗景云年间也有同时几名宰相任监修国史的现象。非宰相任监修国史以及同时几人任监修国史这无疑是北齐以来史馆旧制的延袭,是监修国史制度还未完善成熟的表现。

搜览有关唐代史籍,自姜皎被罢免监修国史一

一、监修国史的起源

,,人员。此后,、汉,中国的史官建制逐渐完备,史官不但有了具体的名称,而且也有了明确的职掌。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兰台令史、著作东观、著作佐郎、著作郎、修史学士、撰史学士、撰史著士等负责掌修国史;左史、右史、起居令史、修起居注、起居舍人等负责掌起居注。在这大约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史官虽然已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但仍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降至晋代,这种局面有所改变。据刘知几言,自晋惠帝始设大臣统领史局。有明确史籍为证,此后,北魏崔浩就曾以秘书监总监史任。因此可以说晋惠帝时所设的统领史局的大臣乃监修国史之滥觞,晋代也是中国史官制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北齐、北周、隋建立以来,政府则正式设立史馆,并且命名统领史馆的大臣为监修国史。所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史馆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不但监修国史一职正式确立,而且修史地点也从此固定下来。

二、监修国史的任职及职掌

监修国史一职在初设立时一般由一至数名大臣收稿日期:2001-06-29

),女,陕西西安人,湛江师范学院历史系助教,硕士,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作者简介:翟麦玲(1971- 

73

职,也就是开元五年以后,未见有非宰相任监修国史者,而且也未见有多人同时任监修国史者。因此,史馆设宰相一人任监修国史这一定制应是自开元五年以后形成的。

监修国史一职自北齐正式设立以来,即为史馆内最高级别的史官,并负责史书的修撰工作。如魏收于孝昭帝皇建元年(560年)以侍中身份任监修国史,负责修订《魏书》。不同的是,到了唐代,监修国史一职不再具体参与编修工作,而是对史书修撰、史馆工作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如史书体例的裁定、内容的褒贬、史官任务的分配等都是监修国史的职责范围。此外,监修国史还掌管史馆内史官人员的进出问题。如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裴土自引韦处厚为直史馆;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萧遘引奏王荛、光启年间孔纬引奏陆户衣为直史馆。与此同时,一些人虽有史才,未经监修国史的许可,也不得轻易入馆。如玄宗天宝末年,杨国忠任监修国史“,房 、韦陟俱荐为史官,宰相不

[1]肯拟”。由此可知,唐代史馆赋与监修官的权利之

事中、冬官侍郎、天官侍郎、右散骑常侍等官员。如敬播、李延寿、令狐德 、许敬宗、李义府、顾胤、薛元超、张大秦、高智周、刘景先、崔知温、路敬淳、刘之宏、刘知几、李峤、韦承庆、崔融、刘允济、朱敬则、徐彦伯、张筠、魏知古、吴兢、尹忄音、张说、萧蒿、于休烈等人即曾以以上官职兼任过兼修国史一职。

在唐代,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兼修国史虽已因它事免去朝官,贬放外地,但因其有修史之才,仍不解兼修国史之职,以便在流放地继续完成其修史工作。张说被贬,仍以兼修国史之职负责修撰国史即是其中一例。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的兼修国史一职务必求朝官中有真才实学、有修史之长者兼任。

由于政府十分重视国史的修撰工作,皇帝对史官也比较青睐,因此,朝官把兼任史臣修撰国史看作一种时尚;况且“,兼修国史”又是史馆内地位仅次于“监修国史”的职位,所以有些人虽贵为宰相,仍对能任此职为满足。、萧华、郝处俊、;、韦承庆;、;肃宗朝的。中书令薛元超还。在唐代,虽贵为宰相也乐任史臣,这不仅说明了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另外也反映了唐代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一切都是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繁荣发展的社会经济分不开的。

由于兼任“兼修国史”已成为朝廷大臣人人乐就的职业,这样难免有些无史才的人混进史官队伍,有修国史之名,而无修国史之实,以致影响了国史修撰的质量,所以德宗以后,此职名渐度废阙。到贞元十六年,德宗循前朝故事,任命齐抗为兼修国史时,齐抗毅然辞去此职。可见此时,兼修国史已形同虚设。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裴土自任监修国史,奏请除史馆修撰、直馆、判馆事之外,其余史官名目一概废除。自此兼修国史与修国名、修史学士等史官名目一度废阙。

兼修国史一职被废以后,史馆修撰则承担起了兼修国史的重任,具体负责国史的修撰工作。由于兼任史馆修撰的官员并非一定要在朝廷领显赫职务,故有修史特长者皆可有机会入馆,以发挥其修史才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史修撰的质量。

在封建社会,有权阅览国史的只有皇帝及朝廷重臣数人,这就要求对史官所修撰的国史内容要严加保密。因此到了唐朝后期,有人提出“修撰职名稍卑,不称内庭密重”,[2]于是兼修国史一职又再次恢复。

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史,。政府命宰相任监修国史,并专门负责修撰当代国史,这足以说明政府对修撰国史之重视。

三、兼修国史的任职与职掌

“兼修国史”是不同于“监修国史”的一种史官名称。其中的“兼”是兼职的兼;而“监修国史”的“监”是监督、监察的“监”;其用字的不同,也说明它们应是两种不同的史官名称,在史馆内的地位及职掌也是不同的。此外“,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内独有的史官名称;而“监修国史”自北齐正式产生以来,以后历代史馆皆有此职,且职责大致相同。

兼修国史是史馆内地位仅次于监修国史的亲自执笔撰修国史的史官,它和史馆内其它史官一样,多由朝中官员兼领,然不同的是,朝官官秩越高,它在史馆内的职位也越高。因此,兼修国史的在朝官品应低于宰相而高于其它史官,如修国史、史馆修撰、直史馆、判史馆等史官的朝官品秩。在唐代,任兼修国史的朝官大多是著作郎、著作佐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符玺郎、太子司仪郎、黄门侍郎、工部尚书、谏议大夫、起居舍人、中书侍郎、左庶子、给

74

在唐代,政府为了显示对修史工作的重视,以及做好对所撰国史的保密工作,一方面从品秩高的朝官中选拔有史才之人兼任史臣,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发挥史才之人的修史之长,特地加高其官秩,以便让其兼任史职。如高宗永隆时,崔知温“以秩卑,特诏同中书

[3]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哀帝天 二年,张荣也由史

馆修撰升为兼修国史。

“监修国史”与“兼修国史”是唐代史馆中职位较高、任务较重的两大史官名称,其起源、发展概况、职责、地位都各不相同,从对二者的考证中可以窥视唐代国史修撰制度之一隅。

参考文献

[1]1新唐书:卷203文艺下1李翰传[Z]1[2]1唐文拾遗:卷81张荣充兼修国史敕[Z]1[3]1新唐书・崔知温传[Z]1

[4](后晋)刘日句等1旧唐书[Z]1北京:中华书局,1975.[5](宋)欧阳修、宋祁1新唐书[Z]1北京:中华书局,1975.[6](宋)王溥1唐会要[Z]1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7](宋)王钦若1册府无龟[Z]1北京:中华书局,1960.[8](宋)司马光1资治通鉴[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9](唐)刘知几1史通通释[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0](宋)宋敏求1唐大诏令集[Z]1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唐)杜佑1通典[M]1北京:中华书局,1984.[12]金毓黻1中国史学史[M]1北京:OntheSupervisorandthe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

ZHAIMai-ling

(HistoryDepartment,ZhanjiangNormalCollege,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

Abstract“:SupervisoroftheImperialHistory”and“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istwomajordiffer2enttitlesofofficialhistorianinHistoryAcademy.Tocriticizetextuallythedifferenceof“SupervisoroftheImperialHistory”and“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hasgreatsignificanceinunderstandingthesystemofcompilingimperialhistoryoftheTangDynasty.

Keywords:SupervisoroftheImperialHistory;WriteroftheImperialHistory;HistoryAcademy

75


相关文章

  • 国史党史知识竞赛
  • 刘俊林同学: 在2016年秋季期举行的"学国史.学党史.听 党话.跟党走"党史国史知识竞赛中成绩突出,荣获 优 秀 奖 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玉州区金港小学 2016年12月5日 曾金梨同学: 在2016年秋季期举行的&q ...查看


  • 当代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学
  • 作者:宋学勤 史学集刊 2006年12期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6)05-0070-06 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在<当代史导论>中 ...查看


  • 薛坪中学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总结
  • 薛坪中学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 而且必须修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查看


  • 论加强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的必要性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的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党史国史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需要,是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党史国史教育: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 ...查看


  • 古城镇文峰小学关于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系列活动的汇报材料
  • 古城镇文峰小学 关于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系列活动的汇报材料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沾化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决定在2014年全 ...查看


  • 2017考研历史学全国院校分析大全
  • 2017考研历史学全国院校分析大全 历史学考研的院校分为三个类别,2007年以前所有学校都是自主命题的,我们不用管他,2007到2012年所有学校都是全国统考,2013年开始很多学校开始自主命题,2014年增加了一批,2015考研又有几所学 ...查看


  •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 关键词 台湾地区,历史课程设置,历史教科书编写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1-0003-15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受传统的影响,台湾地方当局比较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近年来,随着海峡 ...查看


  • 考古学家成功"解剖"中国史前最大石城墙 |考古 城墙 构筑
  • 考古学家成功"解剖"中国史前最大石城墙 2013年12月19日 1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冯国 4人参与 2评论 核心提示:考古学家今年在中国史前最大石城--神木石峁遗址不仅发现了现存最早的马面与角台,还对石城 ...查看


  •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 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中国史:必修①第一单元:1.商周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3.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 4. 政治史 : 世界史:必修①第二单元: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中国史:必修②第一单元: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