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探讨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环境行为学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行为需求

Abstract:The article, accounting to the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from the city - residential areas,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of public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by study the Xi’an Tieyongfang, and to provide a few ideas in the wider appli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Environment behavior study,Public activity center,Residential areas,Behavior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1引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再局限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和对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建构,在我国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正在向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公共政策转变;城市规划正在从以前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政府管理城市、引导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新的变化给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群及其活动的载体,城市要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马丘比丘宪章》中讲到:“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因此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落实,更要努力促进居民间的接触、交往乃至共鸣。杨·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到,“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环境行为学则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本文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2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

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知识。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系统为设计提供依据。其理论系统的内容包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对于感知、认识和偏好的研究;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

在环境行为学中,无论是相互作用论还是相互渗透论,都强调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是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 = F (P,E),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体(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需求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是由人控制的,空间能诱发、促进或阻碍人的行为;而空间又是由人设计产生的,所以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是必然存在的。

3社区中居民行为活动及其特征

人的行为是对自身需求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需要有环境作为载体。在城市社区中,最能承载居民活动的空间环境即为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居民对环境认知和开展活动的动力根源。现代社区理论认为,要形成社区,就要有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没有中心,社区内部生活由于没有内聚力而呈现混沌状态。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应着重强化其中心,我们研究社区中人群行为特征也从这里入手。

3.1居民行为活动概况

此次研究地点选择在西安太乙路东侧的铁路局家属院。此社区居民多为西安铁路职工,区内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房屋多为5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但正因为社区年代久远,居民长期居住生活在此,彼此认同,交往频繁,至此已形成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

11月20日,星期日,晴天

时间 使用者概况 不同人群活动内容 停留人数

老年人 中青年人 儿童 老人 中青年人 儿童 总数

8:00-

9:00 中老年锻炼者在此时间段占大多数,且多为集体运动 主要是锻

炼身体,少数闲坐 主要是穿行,买早点 少量穿行 40 21 4 65

9:00-

10:00 仍以老年人休闲健身为主,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增多 集体舞剑,撞球,踢毽子,扭秧歌,演唱,下棋,穿越,交谈 看棋,健身,哄小孩,看书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51 30 8 89

10:00-

11:00 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最多,老年人主要以休闲类活动为主 闲坐,聊天、陪小孩玩,下棋 陪小孩玩,看棋,穿行,闲坐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27 32 17 76

11:00-

12:00 人数渐渐散去,多数为穿行 穿行,晒太阳,聊天 哄小孩玩,购物回家,穿行,打乒乓球 玩耍 20 22 10 52

12:00-

13:00 主要为家长带着小孩穿行,或短暂停留 少量闲坐,晒太阳 穿行,短暂停留 穿行,少量玩耍 21 13 6 40

13:00-

14:00 主要为一些家长开始带着小孩出来聊天 少量闲坐,晒太阳 休憩,群聊 追逐打闹 24 27 10 61

14:00-

15:00 人数最多时段,主要以中青年人健身和儿童休闲为主,许多残疾老年人出来晒太阳,下棋,聊天等 闲坐,群聊,哄孩子,下棋,打牌,晒太阳 闲坐,看报,穿行,谈恋爱,看书,看海报,刺绣,群聊,打乒乓球, 追逐打闹,玩耍 50 43 22 115

15:00-

16:00 人数开始减少,少数老年人健身,多数人闲坐,聊天或者哄孩子玩耍 闲坐,聊天,观看,哄孩子,打牌 闲坐,围观,穿行,哄孩子,打乒乓球,打篮球,遛狗 穿行,围观,玩耍 33 28 11 72

16:00-

17:00 主要为部分老年人在此停留,还有中青年人在此运动 休憩,聊天 打乒乓球,打篮球,陪孩子玩,穿行 穿行,短暂停留 27 20 6 53

3.2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别及对公共活动中心设计的要求

根据丹麦设计师扬·盖尔(Jan Gehl)对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类:必要性活动指人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要参与的户外活动,即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自发性活动是指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户外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在社区中,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包括上学、上班、买菜购物等。由于必要性活动在各种居住环境的小区中都会发生,从活动内容和频率上讲,它们很少受到居住环境物质构成的影响,但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便、舒适和安全程度与否受居住环境构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硬环境布局。此外,这些必要性活动对公共活动中心来讲可能只是简单的穿越行为,但良好的设计能够增加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进而触动人们的交往需求,这样即使是在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会让人们看到、听到周围人的活动,对熟人招招手、问声好,或者进行短暂的停留寒暄两句。

社区中的自发性活动,正如上表,包括闲坐、晒太阳、看书等。与必要性活动截然相反,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反映出社区环境的质量,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人们进行此类活动的行为需求。

社区中的社会性活动,包括群聊、下棋、打乒乓球、小孩玩耍等。社会性活动是公共活动中心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类活动。其具有 3 个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是组织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使居民有秩序、有组织、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二是协调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同情和支持,协调行动,共同对社区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保健功能,即社会性活动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反映,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精神要求,是小区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因此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如何引导、激发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同时要为必要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便利、安全的条件。

3.3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

3.3.1老年人活动特征

通过表3可看出,老人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最主要的利用者。对于老年人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他们逐渐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开始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尤其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

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以前较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需要安静但又害怕孤独,对交往的渴望也胜于其他人群,并主要以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类活动为主。

因此,舒适、安全有保障的室外环境和益于通达以及能够提供同其他人相遇和交流机会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受老人青睐。此外,满足他们对自然和阳光的追求也同样重要。

3.3.2中青年人活动特征

中青年人的活动既不同于老年人需要安静安全的交往环境,也不同于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活动较为独立,并表现出随机性、综合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中年人通常在一天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便捷的路线完成一系列众多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大都是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较少发生。他们活动最频繁,处于同一密集时间幅度内的如:上午9:00以后集体出来锻炼身体,下午3:00左右带孩子出来玩耍等等;同时,像上下班、接送孩子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和线路。他们总是尽可能以最便捷、最有效的行动路线完成需要做的若干事情,不愿走回头路。此外,对于中年人来讲,如果有适宜的场所和气氛,与朋友或者家人在户外进行交往交流将是现代人紧张生活的一颗“舒心丸”,不仅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朋友情谊和家人情感。

青年人主要指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是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心理和智力也逐渐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群活动特征非常多样,除上下学等必要性活动外,他们会在社区进行各项专业体育活动,强度较大,例如足球、篮球等。青年人喜欢的交往场所是开放性强,非正规的聚会场所,他们喜欢结帮搭伙在热闹的场所中开展游戏和体育锻炼。

3.3.3儿童活动特征

儿童的户外活动是其成长社会化过程必须的。在社区中,儿童通过接触中青年人,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会怎样使自己适应赖以成长的社会,同时还需要外部环境能提供多种感觉和刺激,能够带给他们趣味和新鲜感。此外,儿童在社区中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倾向和同龄相聚性,并且受时间段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表2所示,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2:00—4:00之间,并且多为大人陪伴。因此,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并适合小集体共同活动的场所至关重要。

上述总结了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的活动特征,虽然差异明显,但我们仍能看出居民活动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对健身活动的青睐和对安全舒适性的渴望,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人们对群聚的要求,无论是休闲健身,还是享受阳光,还是“静观其变”,人们总喜欢往人堆里扎,喜欢“结帮搭伙”,正如杨·盖尔提到的一样:“人往人处走”。此外,由于人和环境长期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比如:捷径性、从众性、视觉引导性、场所限定性等。通过研究人群的各种活动特征和行为习性以及人对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4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

如图所示西安铁路局家属院的公共活动中心位置。该中心东西狭长呈长条形,中间被两条机动车道分为三部分。中心虽面积不大,但活力旺盛。儿童嬉戏玩耍,成年人休闲健身,老年人下棋晒太阳,每个人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也因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甚至吸引了周边其他社区的居民来此活动、交往。

4.1成功经验

概括起来,铁路局家属院公共活动中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4.1.1限制机动车通行,保障了中心内部安全、安静的活动氛围

在如今一个小汽车泛滥的年代,社区内的机动车交通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活动的重点问题。小汽车疾速行驶和胡乱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步行的安全,还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给居民行走、活动带来极大不便。通过适当的限制措施,铁路局社区中心有力的将小汽车阻挡在中心外围,给内部居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环境,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无安全意识的儿童至关重要。

4.1.2为特殊人群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坐着轮椅的特殊老年人在公共中心活动的比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他们腿脚不便,但能够轻松进入中心,晒太阳、聊天、下棋等,融入到各种人群的交往活动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共中心的精心考虑,如图4所示,一个小小坡道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特殊人群的活动通达性,更加体现了公共活动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4.1.3空间边界明显

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比如城市空间中,树林的边

缘,沿街的柱廊、雨篷、遮阳棚、回廊建筑的凹处,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处于空间边缘的人,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自身却可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在家属院公共中心中,通过灌木丛,变化的铺装,起伏的地形等手段有效的划分了空间,形成了边界,不仅使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中心场所感,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逗留的好去处。

4.1.4空间疏密得当,功能复合多样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在于其空间变化的丰富性。这里既有满足多数人集体锻炼的开阔场地,也有为情人伴侣提供的私密的空间;既有视线开朗、平坦缓和的硬质广场,也有曲径幽深、高低起伏的软质绿地。正是这些富于变化的空间、疏密得当的布局给人们提供了进行各种功能活动的可能,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4.1.5各种环境设施齐备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处设施配置齐备:健身器械、休闲座椅、休息长廊、乒乓球台,篮球架及各种配套商业设施,不仅为人们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更是成为一种“活动触媒”,激发人们的活动与交往。因为室外空间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自加入,要么体会一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的人和事。一旦这一过程开始,整体的活动几乎总是比最初进行的单项活动的总和总广泛,更丰富。正如范·克林格瑞所总结的城市生活经验那样:“一加一至少等于三”。这就是杨·盖尔讲到的“正效应过程”,即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而最能激发活动的触媒就是各种活动设施,它给人们提供了凝聚的焦点,人们交往时也会优先选择有活动设施的地方。

4.2设计要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使用者行为为基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乃至更大范围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所在。任何一项规划设计,只有与使用者的需求活动联系起来,才能使空间环境与行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和活力,这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设计。

如果在规划设计中只图构图形式的美观和纯粹的视觉表现,全然不顾使用者的行为需求,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设计也毫无意义。例如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表现出来太多的功能主义、形式主义、英雄主义等等,其夸张的尺度、绚丽的色彩、牵强附会的构图和形式美、哗众取宠的视觉冲击效果给城市带来了灾难,这样的空间犹如一个没有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空壳,对于真正作用于其中的市民来讲意义又何在?

相反,如果在设计中对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稍加考虑,哪怕再小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铁路局社区中心,很简单的一条步行道设计,将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考虑在内:儿童需要安全、自由的玩耍,成年人需要在匆忙的穿行中与其

他人打招呼,老年人需要享受自然和阳光的温馨。基于这些考虑设计出来的步行道充满了活力,熙熙攘攘人群不断,想必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5结语

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是社区的精华所在,其因人的行为与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将行为和空间环境建立联系,是设计的人性化回归,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正如上文所讲,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新的挑战,规划师在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文、社会的同步协调,环境行为学为我们开启了动力的阀门,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山西建筑,2010.10

[2]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6

[3]凌秋月,环境行为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李翔,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华中建筑,2010.7

[5]郝晴,肖平凡,浅谈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1.1

[6]杜宏武,李海东,住宅区小尺度室内外休憩空间的营造——以珠江三角洲小区为例,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7]王颖辉,西安市住区宅间交往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5

[8]于冬亮,住区交往空间研究,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9]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10]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刘超(1986-),男,河北保定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于海波(1988-),男,河北南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环境行为学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公共活动中心,社区,居民行为需求

Abstract:The article, accounting to the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an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basic functional unit from the city - residential areas, aims to explore the design of public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 by study the Xi’an Tieyongfang, and to provide a few ideas in the wider applic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Key words:Environment behavior study,Public activity center,Residential areas,Behavioral needs of the residents

1引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的必要性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再局限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落实,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安排和对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建构,在我国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正在向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公共政策转变;城市规划正在从以前的技术工具转变为政府管理城市、引导城市发展的政治手段。新的变化给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群及其活动的载体,城市要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一个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马丘比丘宪章》中讲到:“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因此我们如今进行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城市中各种功能要素的空间落实,更要努力促进居民间的接触、交往乃至共鸣。杨·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到,“正是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而单调枯燥的体验则使城市死气沉沉”,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环境行为学则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本文从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居住社区入手,以社区中最能体现居民交往需求的公共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西安铁路局家属院实地考察,来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设计,以此为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用环境行为学提供些许思路。

2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是探索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既是心理学、行为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广泛涉及

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工程学知识。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在具体规划设计中,我们需要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系统为设计提供依据。其理论系统的内容包括: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对于感知、认识和偏好的研究;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

在环境行为学中,无论是相互作用论还是相互渗透论,都强调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只是作用方式有所不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 = F (P,E),其中,B表示行为(Behavior),P表示个体(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需求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行为是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行为是由人控制的,空间能诱发、促进或阻碍人的行为;而空间又是由人设计产生的,所以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是必然存在的。

3社区中居民行为活动及其特征

人的行为是对自身需求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需要有环境作为载体。在城市社区中,最能承载居民活动的空间环境即为公共活动中心,它是居民对环境认知和开展活动的动力根源。现代社区理论认为,要形成社区,就要有一个公共活动中心,没有中心,社区内部生活由于没有内聚力而呈现混沌状态。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应着重强化其中心,我们研究社区中人群行为特征也从这里入手。

3.1居民行为活动概况

此次研究地点选择在西安太乙路东侧的铁路局家属院。此社区居民多为西安铁路职工,区内各种配套设施完善,房屋多为50年代所建,年久失修。但正因为社区年代久远,居民长期居住生活在此,彼此认同,交往频繁,至此已形成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

11月20日,星期日,晴天

时间 使用者概况 不同人群活动内容 停留人数

老年人 中青年人 儿童 老人 中青年人 儿童 总数

8:00-

9:00 中老年锻炼者在此时间段占大多数,且多为集体运动 主要是锻

炼身体,少数闲坐 主要是穿行,买早点 少量穿行 40 21 4 65

9:00-

10:00 仍以老年人休闲健身为主,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增多 集体舞剑,撞球,踢毽子,扭秧歌,演唱,下棋,穿越,交谈 看棋,健身,哄小孩,看书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51 30 8 89

10:00-

11:00 中青年人和儿童人数最多,老年人主要以休闲类活动为主 闲坐,聊天、陪小孩玩,下棋 陪小孩玩,看棋,穿行,闲坐 在家长的陪伴下玩耍 27 32 17 76

11:00-

12:00 人数渐渐散去,多数为穿行 穿行,晒太阳,聊天 哄小孩玩,购物回家,穿行,打乒乓球 玩耍 20 22 10 52

12:00-

13:00 主要为家长带着小孩穿行,或短暂停留 少量闲坐,晒太阳 穿行,短暂停留 穿行,少量玩耍 21 13 6 40

13:00-

14:00 主要为一些家长开始带着小孩出来聊天 少量闲坐,晒太阳 休憩,群聊 追逐打闹 24 27 10 61

14:00-

15:00 人数最多时段,主要以中青年人健身和儿童休闲为主,许多残疾老年人出来晒太阳,下棋,聊天等 闲坐,群聊,哄孩子,下棋,打牌,晒太阳 闲坐,看报,穿行,谈恋爱,看书,看海报,刺绣,群聊,打乒乓球, 追逐打闹,玩耍 50 43 22 115

15:00-

16:00 人数开始减少,少数老年人健身,多数人闲坐,聊天或者哄孩子玩耍 闲坐,聊天,观看,哄孩子,打牌 闲坐,围观,穿行,哄孩子,打乒乓球,打篮球,遛狗 穿行,围观,玩耍 33 28 11 72

16:00-

17:00 主要为部分老年人在此停留,还有中青年人在此运动 休憩,聊天 打乒乓球,打篮球,陪孩子玩,穿行 穿行,短暂停留 27 20 6 53

3.2居民的行为活动类别及对公共活动中心设计的要求

根据丹麦设计师扬·盖尔(Jan Gehl)对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类:必要性活动指人们在各种条件下都要参与的户外活动,即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自发性活动是指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户外活动。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在社区中,居民的必要性活动包括上学、上班、买菜购物等。由于必要性活动在各种居住环境的小区中都会发生,从活动内容和频率上讲,它们很少受到居住环境物质构成的影响,但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便、舒适和安全程度与否受居住环境构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硬环境布局。此外,这些必要性活动对公共活动中心来讲可能只是简单的穿越行为,但良好的设计能够增加人们之间接触的机会,进而触动人们的交往需求,这样即使是在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也会让人们看到、听到周围人的活动,对熟人招招手、问声好,或者进行短暂的停留寒暄两句。

社区中的自发性活动,正如上表,包括闲坐、晒太阳、看书等。与必要性活动截然相反,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反映出社区环境的质量,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要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人们进行此类活动的行为需求。

社区中的社会性活动,包括群聊、下棋、打乒乓球、小孩玩耍等。社会性活动是公共活动中心中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强度最大的一类活动。其具有 3 个方面的功能作用:一是组织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使居民有秩序、有组织、有系统地结合起来;二是协调功能,即通过社会性活动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同情和支持,协调行动,共同对社区承担起社会责任;三是保健功能,即社会性活动是人具有社会性的反映,保持人与人的思想感情交流、信息交流,从而有利于人的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是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的活动,是一种精神要求,是小区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因此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中,要着重考虑如何引导、激发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同时要为必要性活动的发生提供便利、安全的条件。

3.3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

3.3.1老年人活动特征

通过表3可看出,老人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最主要的利用者。对于老年人来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无论是肢体还是感官、智力技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下降,他们逐渐对台阶、沟槛、楼梯等公共场所的部分设施,开始感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尤其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

此外,老年人的生活模式也由以前较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变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目标。他们需要安静但又害怕孤独,对交往的渴望也胜于其他人群,并主要以休闲娱乐活动和健身类活动为主。

因此,舒适、安全有保障的室外环境和益于通达以及能够提供同其他人相遇和交流机会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受老人青睐。此外,满足他们对自然和阳光的追求也同样重要。

3.3.2中青年人活动特征

中青年人的活动既不同于老年人需要安静安全的交往环境,也不同于儿童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活动较为独立,并表现出随机性、综合性和娱乐性等特征。

中年人通常在一天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便捷的路线完成一系列众多的活动项目,这些活动大都是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较少发生。他们活动最频繁,处于同一密集时间幅度内的如:上午9:00以后集体出来锻炼身体,下午3:00左右带孩子出来玩耍等等;同时,像上下班、接送孩子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和线路。他们总是尽可能以最便捷、最有效的行动路线完成需要做的若干事情,不愿走回头路。此外,对于中年人来讲,如果有适宜的场所和气氛,与朋友或者家人在户外进行交往交流将是现代人紧张生活的一颗“舒心丸”,不仅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朋友情谊和家人情感。

青年人主要指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是儿童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心理和智力也逐渐完善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群活动特征非常多样,除上下学等必要性活动外,他们会在社区进行各项专业体育活动,强度较大,例如足球、篮球等。青年人喜欢的交往场所是开放性强,非正规的聚会场所,他们喜欢结帮搭伙在热闹的场所中开展游戏和体育锻炼。

3.3.3儿童活动特征

儿童的户外活动是其成长社会化过程必须的。在社区中,儿童通过接触中青年人,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会怎样使自己适应赖以成长的社会,同时还需要外部环境能提供多种感觉和刺激,能够带给他们趣味和新鲜感。此外,儿童在社区中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倾向和同龄相聚性,并且受时间段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表2所示,主要集中在上午10:00—12:00和下午2:00—4:00之间,并且多为大人陪伴。因此,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并适合小集体共同活动的场所至关重要。

上述总结了社区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各自的活动特征,虽然差异明显,但我们仍能看出居民活动的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对健身活动的青睐和对安全舒适性的渴望,其中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人们对群聚的要求,无论是休闲健身,还是享受阳光,还是“静观其变”,人们总喜欢往人堆里扎,喜欢“结帮搭伙”,正如杨·盖尔提到的一样:“人往人处走”。此外,由于人和环境长期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比如:捷径性、从众性、视觉引导性、场所限定性等。通过研究人群的各种活动特征和行为习性以及人对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去,以进一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思路。

4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

如图所示西安铁路局家属院的公共活动中心位置。该中心东西狭长呈长条形,中间被两条机动车道分为三部分。中心虽面积不大,但活力旺盛。儿童嬉戏玩耍,成年人休闲健身,老年人下棋晒太阳,每个人都在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里也因此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甚至吸引了周边其他社区的居民来此活动、交往。

4.1成功经验

概括起来,铁路局家属院公共活动中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4.1.1限制机动车通行,保障了中心内部安全、安静的活动氛围

在如今一个小汽车泛滥的年代,社区内的机动车交通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活动的重点问题。小汽车疾速行驶和胡乱停放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步行的安全,还占据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给居民行走、活动带来极大不便。通过适当的限制措施,铁路局社区中心有力的将小汽车阻挡在中心外围,给内部居民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环境,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无安全意识的儿童至关重要。

4.1.2为特殊人群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量坐着轮椅的特殊老年人在公共中心活动的比例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他们腿脚不便,但能够轻松进入中心,晒太阳、聊天、下棋等,融入到各种人群的交往活动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共中心的精心考虑,如图4所示,一个小小坡道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特殊人群的活动通达性,更加体现了公共活动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4.1.3空间边界明显

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也是空间中活动成长的区域。比如城市空间中,树林的边

缘,沿街的柱廊、雨篷、遮阳棚、回廊建筑的凹处,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处于空间边缘的人,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自身却可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在家属院公共中心中,通过灌木丛,变化的铺装,起伏的地形等手段有效的划分了空间,形成了边界,不仅使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中心场所感,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逗留的好去处。

4.1.4空间疏密得当,功能复合多样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另一个成功的地方在于其空间变化的丰富性。这里既有满足多数人集体锻炼的开阔场地,也有为情人伴侣提供的私密的空间;既有视线开朗、平坦缓和的硬质广场,也有曲径幽深、高低起伏的软质绿地。正是这些富于变化的空间、疏密得当的布局给人们提供了进行各种功能活动的可能,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4.1.5各种环境设施齐备

铁路局家属院公共中心处设施配置齐备:健身器械、休闲座椅、休息长廊、乒乓球台,篮球架及各种配套商业设施,不仅为人们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更是成为一种“活动触媒”,激发人们的活动与交往。因为室外空间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自加入,要么体会一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的人和事。一旦这一过程开始,整体的活动几乎总是比最初进行的单项活动的总和总广泛,更丰富。正如范·克林格瑞所总结的城市生活经验那样:“一加一至少等于三”。这就是杨·盖尔讲到的“正效应过程”,即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而最能激发活动的触媒就是各种活动设施,它给人们提供了凝聚的焦点,人们交往时也会优先选择有活动设施的地方。

4.2设计要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使用者行为为基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社区公共活动中心乃至更大范围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所在。任何一项规划设计,只有与使用者的需求活动联系起来,才能使空间环境与行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和活力,这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设计。

如果在规划设计中只图构图形式的美观和纯粹的视觉表现,全然不顾使用者的行为需求,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样的设计也毫无意义。例如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表现出来太多的功能主义、形式主义、英雄主义等等,其夸张的尺度、绚丽的色彩、牵强附会的构图和形式美、哗众取宠的视觉冲击效果给城市带来了灾难,这样的空间犹如一个没有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的空壳,对于真正作用于其中的市民来讲意义又何在?

相反,如果在设计中对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稍加考虑,哪怕再小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铁路局社区中心,很简单的一条步行道设计,将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考虑在内:儿童需要安全、自由的玩耍,成年人需要在匆忙的穿行中与其

他人打招呼,老年人需要享受自然和阳光的温馨。基于这些考虑设计出来的步行道充满了活力,熙熙攘攘人群不断,想必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5结语

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是社区的精华所在,其因人的行为与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通过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将行为和空间环境建立联系,是设计的人性化回归,也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正如上文所讲,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面临新的挑战,规划师在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文、社会的同步协调,环境行为学为我们开启了动力的阀门,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研究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开敞空间环境分析,山西建筑,2010.10

[2]宋岭,张少伟,李志民,住区居民活动特性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影响,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6

[3]凌秋月,环境行为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9

[4]李翔,傅诚,环境行为学导向下的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华中建筑,2010.7

[5]郝晴,肖平凡,浅谈环境行为学在居住社区建设中的运用,山西建筑,2011.1

[6]杜宏武,李海东,住宅区小尺度室内外休憩空间的营造——以珠江三角洲小区为例,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7]王颖辉,西安市住区宅间交往空间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5

[8]于冬亮,住区交往空间研究,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

[9]李志民,王琰,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3

[10]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作者简介:刘超(1986-),男,河北保定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于海波(1988-),男,河北南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法学类论文题目
  • 法学类论文题目 人名 王炳海 教研室 公法 法学 备注 试析的法律保障 论"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 票据背书连续的法律问题探析 论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顾客关系管理"理念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 ...查看


  • 网络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写作说明 专业从事毕业论文写作与发表相关服务,本团队擅长案例数据分析.编程仿真.图表制作.毕业设 ...查看


  •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 第31卷第6期 2011年12月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Vol. 31. No. 6Dec. 2011 近十年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研究综述 胡超文 (1.东北大学 2.惠州学院 摘 ...查看


  • 贵南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互联网众包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贵南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互联网众包|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贵南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 ...查看


  • 矫正社会工作
  • 第一章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矫正的定义:国家司法机关和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制度和措施的功能: 1. 惩罚:矫正制度 ...查看


  • 社会工作考研重点
  • 2011 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总复习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考点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目标类型 服务对象层面 具体目标 解救危难 缓解困难 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 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社会进步 特征 保护救助.维护基本生存 助 ...查看


  •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
  • 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 肖唐镖 孔卫拿 [内容摘要]群体性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和效应,这是当代中国民众抗争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清晰认知和理解当代中国民众抗争行动的实际意义.并进行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础.本文研究发现,国内学界对群体性事件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