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两个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育学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4、理论深化阶段。

4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5,成为教育学初步独立为一门学科的标志。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6、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旧三中心说,即教师中心说,课堂中心说,教材中心说,

第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普遍教育学》。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新中心,即经验为中心,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

7、布鲁纳在所著的《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第二章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主体,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既是主体有事客体。

(3) 教育内容——可传递信息

教育手段——可传递信息的手段

3、教育的起源:(1)生物学起源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抹杀教育目的的目的性。

(2)心理学起源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抹杀教育目的性。

(3)劳动起源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发展:(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

5、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的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针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让所有人

都享受到同样教育;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样化,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现代化,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

观念的变化。

第三章

1、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制约作用

(3)教育——主导作用;(4)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动力

2、简述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3、教育如何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上应用所不同。

(3)教育要适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施以相应教育。

(5)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心。

第四章 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1、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的重要性 / 科教兴国

(1)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四,教育可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

第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第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一,社会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平衡性

第二,社会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为什么说“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

(2)内含: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是教育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培养人才。

(3)根据:第一,教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二,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质量的重要支撑力。

第三,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产生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第四,教育是中国摆脱人口重负、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1)规范作用 (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是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

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

3、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

4方法论的指导。

5、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

程中各自尽

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

展人的唯一方法。

7、我国现行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9、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方向,灵魂 (2)智育——核心 (3)体育——基础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0、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1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

联系、互相

制约、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核心。

12、基础教育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 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是什么(论

述)

1、“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选择教育。

特点:(1)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多数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教育的弃儿。

(2)应试教育只注重单纯地抓智育,而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

技术教育的工作。

(3)在智育上,又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忽视能力培养。“应试教育”是

一种片面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

从事某种活动的基础品质或基础条件。

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基础。

(2)注重开发学生潜能,追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

育,民主法制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 素质教育五个方面。

措施:(1)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发挥评估的正确导向功能。

(2)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去。

(3)注意社会导向,使家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长远意义。

第六章

1、(名)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3、(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4.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5.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4、(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 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6.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

5、四种学制

1.1902年,首次定制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

2.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制度

3.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6、(名)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体系

1. 幼儿教育 2. 初等教育

3. 中等教育 4. 高等教育

第七章

1、(名)教师: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第八章

1、(名)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制约

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综合作用于课程的。

2. 知识对课程的制约

(1)有关学科知识结构划分的观点是学校课程门类结构的依据

(2)知识的来源观对课程观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 学生身心的发展对课程的制约

首先,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次,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

3、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创办柏林大学的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洪堡首开选修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第二阶段:1825年,弗吉尼亚大学借鉴德国经验,首开选修课,但尚未正式确立

第三阶段:1869年由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正式确立,并予以大力推行

4、

5、课程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2.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 教科书

6、课程计划结构(即课程计划的具体内容)

1. 学科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2. 学科顺序

3. 课时分配

4.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1. 应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 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3. 课程内容应面向、贴近社会生活

4. 课程内容编排与组织应考虑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

8、课程改革的趋势

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

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第二,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第三,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

第五,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第六,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

第九章

1、(名)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教育过程的主导

学生——教育过程的主体

教学内容——教育过程的主要信息

教学手段——教育过程的有效途径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要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3)学生思想的提高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原则.

3. 直观性原则(重点掌握)

理论依据: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规律

二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基本要求: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要与讲解相配合

3. 要充分发挥语言直观作用

4. 启发性原则(重点掌握)

基本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键)

3.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4. 尊师爱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6、教学方法的分类

1. 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3. 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7、讲授法

1. 概念: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 特点:教师自己的独白,便于在短暂的时间里,系统地传授较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结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缺点:讲授时如果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成为注入式

3. 基本要求:1. 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 注意启发

3. 讲究语言艺术

4. 板书配合

第十章

1. (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 (名)班级上课制:也叫课堂教学,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课程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1)学生以“班”为单位 (2)教学以“时”为单位

(3)以“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最小单位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教学达到统一的水平及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知识

局限性:(1)面向班集体,统一要求,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特长、

兴趣、个性自由发展 (不能因材施教)

(2)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妨碍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3. (简)如何上好一堂课?

(1)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3)结构紧凑,组织严密。

(4)方法恰当。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创造式的加以运用,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学生领会并掌握所学。

(5)教学效果好。第一,主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第二,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要充分调动起来。

4.(名) 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科学判定。

5. (选)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

6. (客观)教学评价的种类

(1)诊断性:摸底考试 (2)形成性: (3)总结性:中高考、四六级

(1)相对性:中高考、公务员 (2)绝对性:期中期末、四六级

第十一章

1. 德育的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教育的统称

2. 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及公民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品质教育

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十二章

1. 德育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 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 (简)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4. 德育的心理策略

(1)构建师生间的积极态度定势 (2)实现师生间的心理沟通

(3)理解与顺应学生的需要 (4)选择最佳心理时机

(5)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6)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

5. 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名)榜样示范法:指教育者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定的道德范例,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名)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通过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心灵感化,使之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第十三章

1. (名)什么是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1)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

(2)校外活动: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在课余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

2.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

自愿性、伸缩性、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

3.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讲座和报告,节目和革命纪念日活动,主题集会,参观、访问和浏

览,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墙报和黑板报

(2)课外小组:学科小组,劳动和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课外阅读、小实验

第十四章

1.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进行班级德育和学习指导

(3)组织课外活动,指导班委会、团队工作 (4)组织班会活动

(5)协调各方面影响,做好教育工作 (6)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 (选择)班集体形成经历哪些阶段? 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班主任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 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工作?

(1)以情感人,和他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启发他们的自觉性。

(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

(5)班主任还要经常和任课老师、家庭、校外各种培训机构保持联系,共同做好后进

生转化工作。

(6)总之班主任要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抓反复,反复抓,一抓到底,直至把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过来。

4.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 (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3)善始善终,循序渐进 (4)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第一章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两个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育学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4、理论深化阶段。

4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5,成为教育学初步独立为一门学科的标志。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6、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旧三中心说,即教师中心说,课堂中心说,教材中心说,

第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普遍教育学》。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新中心,即经验为中心,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

7、布鲁纳在所著的《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教学论”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第二章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主体,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既是主体有事客体。

(3) 教育内容——可传递信息

教育手段——可传递信息的手段

3、教育的起源:(1)生物学起源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抹杀教育目的的目的性。

(2)心理学起源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抹杀教育目的性。

(3)劳动起源论,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发展:(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现代社会的教育

5、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离文盲的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针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让所有人

都享受到同样教育;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样化,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现代化,体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

观念的变化。

第三章

1、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制约作用

(3)教育——主导作用;(4)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动力

2、简述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3、教育如何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

和方法上应用所不同。

(3)教育要适合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施以相应教育。

(5)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信心。

第四章 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1、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的重要性 / 科教兴国

(1)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第四,教育可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

第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第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第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3)教育具有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一,社会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平衡性

第二,社会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为什么说“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

(2)内含: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是教育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培养人才。

(3)根据:第一,教育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二,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质量的重要支撑力。

第三,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产生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第四,教育是中国摆脱人口重负、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人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1)规范作用 (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是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

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

3、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

4方法论的指导。

5、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在物质生产过

程中各自尽

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还应包括道德、志趣和意向的发展。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

展人的唯一方法。

7、我国现行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9、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方向,灵魂 (2)智育——核心 (3)体育——基础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0、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

1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

联系、互相

制约、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体育是基础,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核心。

12、基础教育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 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是什么(论

述)

1、“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选择教育。

特点:(1)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多数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教育的弃儿。

(2)应试教育只注重单纯地抓智育,而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

技术教育的工作。

(3)在智育上,又重知识教学,轻智力培养,忽视能力培养。“应试教育”是

一种片面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

从事某种活动的基础品质或基础条件。

特点:(1)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基础。

(2)注重开发学生潜能,追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

育,民主法制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 素质教育五个方面。

措施:(1)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发挥评估的正确导向功能。

(2)改革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去。

(3)注意社会导向,使家长、教师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长远意义。

第六章

1、(名)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3、(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4.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状况

5.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

4、(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 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6.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

5、四种学制

1.1902年,首次定制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

2.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它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过的学校教育制度

3.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6、(名)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体系

1. 幼儿教育 2. 初等教育

3. 中等教育 4. 高等教育

第七章

1、(名)教师: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第八章

1、(名)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它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制约

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综合作用于课程的。

2. 知识对课程的制约

(1)有关学科知识结构划分的观点是学校课程门类结构的依据

(2)知识的来源观对课程观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3. 学生身心的发展对课程的制约

首先,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其次,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

3、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8世纪末创办柏林大学的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洪堡首开选修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第二阶段:1825年,弗吉尼亚大学借鉴德国经验,首开选修课,但尚未正式确立

第三阶段:1869年由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正式确立,并予以大力推行

4、

5、课程表现形式

1.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2.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3. 教科书

6、课程计划结构(即课程计划的具体内容)

1. 学科设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2. 学科顺序

3. 课时分配

4.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

1. 应注意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 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3. 课程内容应面向、贴近社会生活

4. 课程内容编排与组织应考虑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

8、课程改革的趋势

总的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

第一,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第二,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第三,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及个性发展

第四,重视个别差异

第五,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第六,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

第九章

1、(名)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师——教育过程的主导

学生——教育过程的主体

教学内容——教育过程的主要信息

教学手段——教育过程的有效途径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要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 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3)学生思想的提高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原则.

3. 直观性原则(重点掌握)

理论依据: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规律

二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基本要求: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要与讲解相配合

3. 要充分发挥语言直观作用

4. 启发性原则(重点掌握)

基本要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键)

3.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4. 尊师爱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实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根本指导思想

6、教学方法的分类

1. 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3. 以实践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作业法

7、讲授法

1. 概念: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 特点:教师自己的独白,便于在短暂的时间里,系统地传授较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结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使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缺点:讲授时如果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成为注入式

3. 基本要求:1. 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 注意启发

3. 讲究语言艺术

4. 板书配合

第十章

1. (名)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 (名)班级上课制:也叫课堂教学,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课程变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1)学生以“班”为单位 (2)教学以“时”为单位

(3)以“周”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周期 (4)以“课”为最小单位

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教学达到统一的水平及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知识

局限性:(1)面向班集体,统一要求,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特长、

兴趣、个性自由发展 (不能因材施教)

(2)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妨碍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3. (简)如何上好一堂课?

(1)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思想教育目标。

(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

(3)结构紧凑,组织严密。

(4)方法恰当。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创造式的加以运用,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学生领会并掌握所学。

(5)教学效果好。第一,主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第二,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要充分调动起来。

4.(名) 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科学判定。

5. (选)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

6. (客观)教学评价的种类

(1)诊断性:摸底考试 (2)形成性: (3)总结性:中高考、四六级

(1)相对性:中高考、公务员 (2)绝对性:期中期末、四六级

第十一章

1. 德育的组成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教育的统称

2. 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及公民教育

(2)思想教育

(3)道德品质教育

具体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十二章

1. 德育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 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 (简)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4. 德育的心理策略

(1)构建师生间的积极态度定势 (2)实现师生间的心理沟通

(3)理解与顺应学生的需要 (4)选择最佳心理时机

(5)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6)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

5. 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 (名)榜样示范法:指教育者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定的道德范例,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名)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通过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心灵感化,使之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第十三章

1. (名)什么是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1)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

(2)校外活动: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在课余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

2.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特点?

自愿性、伸缩性、灵活性、自主性、多样性

3.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讲座和报告,节目和革命纪念日活动,主题集会,参观、访问和浏

览,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墙报和黑板报

(2)课外小组:学科小组,劳动和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课外阅读、小实验

第十四章

1.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进行班级德育和学习指导

(3)组织课外活动,指导班委会、团队工作 (4)组织班会活动

(5)协调各方面影响,做好教育工作 (6)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 (选择)班集体形成经历哪些阶段? 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班主任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 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工作?

(1)以情感人,和他们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启发他们的自觉性。

(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的教育优势。

(5)班主任还要经常和任课老师、家庭、校外各种培训机构保持联系,共同做好后进

生转化工作。

(6)总之班主任要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抓反复,反复抓,一抓到底,直至把后进生的教育转化过来。

4.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

(1)全面负责,全面安排 (2)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3)善始善终,循序渐进 (4)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相关文章

  • [学前教育史]考试大纲(精选)
  • <学前教育史>考试大纲 公共事业与教育系 李金艳 一.考核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考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更 ...查看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专业编号 040102 本专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考,面向社会开考. 本专业为独立本科段学历层次. 专业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 ...查看


  • 江苏自考中学历史教育学教材大纲
  • 28221 中学历史教育学 江苏教育学院编 第一章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构 一.考试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知道建构和选择历史教学模式应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历史课堂教学应具有基础性.民主性.活动性和层次性等基本特征.还要注意在建模和运 ...查看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重点摘读
  •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 重点摘读 1. 自2013年起我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我省将于今年下半年参加试点. 2. 颁发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3. 笔试主要考核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具备相应的教育 ...查看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 2016年广西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 通过最新广西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上半年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2016年1月13-19日,笔试时间:3月12日.笔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幼/中/小学). ...查看


  • 第一次报考一级建造师看书顺序.方法.重点
  • 大家网校--学派网 第一次报考一级建造师看书顺序.方法.重点 2013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时间为2013年9月14日.15日.学派网教育预测2013年一级建造师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5月底-6月初.注册一级建造师考试的难度相对二级建造师 ...查看


  • 中国一些大学翻译硕士
  •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 1951 年 10 月 16 日,是以大夏大学( 1924 年).光华大学( 1925 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 195 ...查看


  • 高考监考培训总结
  • 2013年高考监考培训总结 一年一度的国家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即将来临,根据城固县教育体育局的安排部署,2013年高考抽调我校部分教师参加监考.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熟悉考务程序,严明组织纪律,规范工作行为,保证我校教师担负的高考 ...查看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查看


  • [风险管理]教学大纲
  • <风险管理>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落实宪法规定的"鼓励自学成才"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