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一面,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知,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和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而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品质都处在不同层次的发展之中。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各种教材课本内容的编辑意图都是面向全体,以素质发展出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法设计要考虑培养“四个能力”,使“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这两头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素质都各自得到发展。
比如,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例题之前,我并不是简单地复习导入,而是先让学生翻阅第一单元已学过的类似的知识,使学生有大量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做的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迟缓生”的感知能力,而且体现了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承上启下”的功能。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我出示了一组应用题:①一堆煤重吨4,用去,用去多少吨?②一堆煤重4吨,用去,还剩下多少吨?③一堆煤重4吨,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列式计算后,找规律。
“迟缓生”能顺利解答第①②题,“中等生”能顺利解答第①②③题,而“超常生”能找出规律,把吨看作单位“1”的量,问题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的量乘以几分之几。我再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其他题目。这样,各层次学生的“四力”都能得到培养,“两头”都照顾到了,素质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新课标强调,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既要思考怎么教,又要琢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有这样一题: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了,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1)甲列的算式为20000×(1-),他的思路是①把十月份产量看作整体“1”,②九月份比十月份少生产了。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请你纠正甲的列式,写出你的思路。
(2)若按甲列的算式,题目应该怎样改编?
这是对第十一册教材中例题的翻新处理和重铸,通过改错,写正确算式的思路,按错算式重新编题等,从各个不同的新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考查了学生对整体“1”和“分数乘除法”意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做惯了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化熟悉为陌生,化常见为新颖,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实践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教学方法是开发学生智力,夯实双基提高数学素质的一种好方法。先由学生完成,各抒己见,比较优劣,然后获得新知。既可完善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又可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思考,弥补在学习上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某工厂计划制造1600个零件,前5天完成了这批零件的,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还需多少天?我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按照应用题教学的常规程序,启发引导学生从“剩下的个数÷每天完成的个数”,“共需的天数-已修的天数”思路来解,这是“面向全体”的一般解法。我并不就此为止,通过画线段图,启发学生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知识解答,可以从工程问题去思考,也可以用比例解。这样的教学使讨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三、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应试教育”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学生负担。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练习。如讲解“工程问题”的例题后,我设计如下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要20天完成,有乙工程队修建要30天完成。
①甲乙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②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③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下?
④先由甲队修建3天,剩下的由乙队修建,还要几天完成?
⑤先由甲乙合修3天后,剩下的由乙队修建,还要几天完成?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了练习的枯燥乏味,学生练中生趣,学有所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负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好习题机械的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数学课外活动等形式。比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后,可让学生实际计算场上麦堆的重量,这样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和圆锥的知识;学过了统计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做好本月10天中的气温记录,绘制折线统计图,或让学生自己实践去计算绿豆芽的发芽率,等等。
实践证明,调整课外作业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厌学”变为“乐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一面,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知,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中心和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而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品质都处在不同层次的发展之中。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各种教材课本内容的编辑意图都是面向全体,以素质发展出发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法设计要考虑培养“四个能力”,使“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这两头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素质都各自得到发展。
比如,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例题之前,我并不是简单地复习导入,而是先让学生翻阅第一单元已学过的类似的知识,使学生有大量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做的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迟缓生”的感知能力,而且体现了分数应用题教学的“承上启下”的功能。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我出示了一组应用题:①一堆煤重吨4,用去,用去多少吨?②一堆煤重4吨,用去,还剩下多少吨?③一堆煤重4吨,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还剩下多少吨?让学生列式计算后,找规律。
“迟缓生”能顺利解答第①②题,“中等生”能顺利解答第①②③题,而“超常生”能找出规律,把吨看作单位“1”的量,问题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的量乘以几分之几。我再把这个规律推广到其他题目。这样,各层次学生的“四力”都能得到培养,“两头”都照顾到了,素质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精心设计,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1.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新课标强调,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既要思考怎么教,又要琢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有这样一题: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了,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1)甲列的算式为20000×(1-),他的思路是①把十月份产量看作整体“1”,②九月份比十月份少生产了。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请你纠正甲的列式,写出你的思路。
(2)若按甲列的算式,题目应该怎样改编?
这是对第十一册教材中例题的翻新处理和重铸,通过改错,写正确算式的思路,按错算式重新编题等,从各个不同的新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考查了学生对整体“1”和“分数乘除法”意义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做惯了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化熟悉为陌生,化常见为新颖,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实践表明:讨论、争论、辩论的教学方法是开发学生智力,夯实双基提高数学素质的一种好方法。先由学生完成,各抒己见,比较优劣,然后获得新知。既可完善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方法,又可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思考,弥补在学习上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某工厂计划制造1600个零件,前5天完成了这批零件的,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还需多少天?我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按照应用题教学的常规程序,启发引导学生从“剩下的个数÷每天完成的个数”,“共需的天数-已修的天数”思路来解,这是“面向全体”的一般解法。我并不就此为止,通过画线段图,启发学生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知识解答,可以从工程问题去思考,也可以用比例解。这样的教学使讨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三、减轻课业负担,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应试教育”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减轻学生负担。
1.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练习。如讲解“工程问题”的例题后,我设计如下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要20天完成,有乙工程队修建要30天完成。
①甲乙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②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③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下?
④先由甲队修建3天,剩下的由乙队修建,还要几天完成?
⑤先由甲乙合修3天后,剩下的由乙队修建,还要几天完成?
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了练习的枯燥乏味,学生练中生趣,学有所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负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好习题机械的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数学课外活动等形式。比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后,可让学生实际计算场上麦堆的重量,这样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和圆锥的知识;学过了统计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做好本月10天中的气温记录,绘制折线统计图,或让学生自己实践去计算绿豆芽的发芽率,等等。
实践证明,调整课外作业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厌学”变为“乐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