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代号“007”,冷酷但多情,机智且勇敢,总能在危难时刻化险为夷,也总会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007”是小说里的人物,更是银幕上的经典,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风靡全球,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英国符号。
最近,英国历史学家索菲·杰克逊从英国国家档案馆最新的一些解密文件中发现线索,“007”的故事或许取材于二战的真实经历,人物原型是二战时英国传奇特工弗里斯特·汤米·约·托马斯,代号“白兔”。
解密文件包括创作“007”系列小说的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在1945年5月撰写的备忘录,其中记载着他向同事们告知了约一托马斯已从盖世太保(德国党卫军秘密警察)手中逃脱的记录。二战期间,弗莱明供职于海军情报机构,与约·托马斯分属不同的秘密情报系统。
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客串了一回“邦女郎”,最后由女王替身与“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一前一后纵身跳下直升机,空降“伦敦碗”,堪称整场开幕式的经典场景之一。
关于高空跳伞的创意,不仅符合小说和电影里“007”出其不意的行事风格,而且呼应约,托马斯的冒险经历。
二战期间,约一托马斯曾经三度跳伞潜入遭德军占领的法国,执行秘密任务。像电影里的“007”一样,约·托马斯会说流利的英语和法语,掌握各项摆脱跟踪的技能,也曾落入敌手而惨遭酷刑。
约·托马斯摆脱敌人跟踪的招数包括:躲在灵车中,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下,伪装成他人,以及扼死保安。在小说和电影中,这些招数统统被“007”用过。
有一次,约·托马斯搭乘火车从里昂前往巴黎,发现他所在的餐车车厢里到处是德国人。更糟糕的是,他身旁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头目、绰号“里昂的屠夫”的克劳斯,巴比。那段时期,盖世太保列这名英国特工“白兔”已经有所察觉。不过,约,托马斯不动声色,用法语与巴比交谈起来,假装赞成德军占领法国,竟然蒙混过关。火车抵达巴黎后,约,托马斯一溜烟没了踪影。
在小说《007:俄罗斯情书》中,“007”乘坐东方特快列车,与敌人在车上边吃边谈,便是取材于约,托马斯的这段经历。
1944年2月,约·托马斯第三次潜入法国,不幸于3月21日在巴黎被盖世太保逮捕。他连续4天经受不间断的酷刑折磨,例如用铁链拴住四肢、把头浸入冰水中。这类刑讯一直持续了两个月,其间,他手腕被铁链勒伤、险些因血液中毒而失去左臂。然而,他始终没有向德国纳粹吐露反法西斯同盟的人员信息,还两度尝试越狱。
随后一年多里,他先后在多所监狱和集中营被关押,多次越狱未遂。1945年4月中下旬,他带领一群同伴一度逃出集中营,但在经历了连续3天吃不上饭的折磨后,就在距离美军防线不到800米的地方,他们又被德军抓了回去。不过,几天之后,他又带着10名法国同伴越狱,成功穿过德军哨卡进入美军阵地。
2006年电影《007:皇家赌场》中,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007”遭敌人抓获,被冷水浸头等刑讯折磨,与约·托马斯的经历如出辙。
按照《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的评价,约·托马斯是“在敌后执行任务的最棒英国人之一”。
约·托马斯1902年6月17日出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父亲是煤炭商人。童年时代,他随家人一同迁往法国迪耶普,因而能说一口地道的法语。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后,约·托马斯加入波兰阵营作战,后来遭苏军逮捕。那时,他不到20岁,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勒死苏军看守,成功越狱。
约·托马斯英俊潇洒,聪明机智,对时尚潮流有着敏锐嗅觉。如果没有战争,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将大大不同。上世纪20年代,他在“时尚之都”巴黎的莫利纳时装店上班,每天与高档礼服、皮鞋和丝巾打交道。
然而,二战爆发,法国沦陷。约·托马斯逃回英国,最初是为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组织担任翻译,没过多久又被新成立的英国情报机构“特别行动处”招募。
约·托马斯在特别行动处做过一阵子行政工作,很快就以联络官身份与法国情报机构打交道,开始了潜入法国执行秘密任务的间谋生涯。
1943年9月,他第二次跳伞秘密降落法国。短短几个月里,他发现反法西斯同盟对法国抵抗运动提供的后勤保障和物资支援严重不足。返回英国后,他当即去找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交涉,苦苦哀求了5分钟。邱吉尔最初不大情愿,后来被约·托马斯说服,同意加大对法国抵抗运动的物资援助。
电影里,“007”被英国军情六处授予可以除去任何妨碍行动的人的权力,即“杀人执照”;但在现实生活中,英国特别行动处却不允许约·托马斯持枪,更不可能授予他“杀人执照”。然而,生性不羁的约·托马斯总是带着武器出门,遇到危险敌人时也毫不犹豫地开枪。
有一次,约·托马斯在巴黎街头被人紧紧盯上,于是便诱使盯梢者走到一座大桥前。约·托马斯躲在阴影处,趁那人不备便猛扑上去,近距离开了一枪,然后把对方尸体丢进河里。
看过“007”系列电影的影迷都知道,只要“007”出现,就必有美女相随。而在现实生活中,约·托马斯和“007”一样,风流倜傥,身边常有美女相伴。然而,他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最大憾事莫过于,他始终无法与人生伴侣芭芭拉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那时,约·托马斯与妻子莉莲长期分居,感情淡薄。他希望与妻子离婚,无奈莉莲身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而他作为英国间谍,无法公开前往法国办理离婚手续。
从那以后,他与芭芭拉牵手几十年,唤她作挚爱情人。芭芭拉没有机会穿上洁白婚纱站在十字架前宣誓,但心中早已是这个男人的妻子,更心甘情愿地改随夫姓。
二战结束后,约·托马斯重返巴黎时装店工作,若干年后成为英国工业联合会驻法国贸易代表。然而,战争给他留下太多创伤和病痛,令他时常在梦中惊醒。
与电影中轻松潇洒的形象不同,弗莱明在小说中描写的“007”性格“日趋阴郁”、“精神上受折磨”,更加符合人物原型。
1946年,约·托马斯被授予“乔治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二战特工。这一勋章由英王乔治六世于1940年设立,以表彰“最伟大的英勇行为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杰出勇气”。
1964年,约·托马斯病逝,享年62岁。对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一名传记作家评价道:“他的故事比任何一名小说家挖空心思写成的作品或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都更非凡……他是勇士中的勇士。”
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代号“007”,冷酷但多情,机智且勇敢,总能在危难时刻化险为夷,也总会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007”是小说里的人物,更是银幕上的经典,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风靡全球,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英国符号。
最近,英国历史学家索菲·杰克逊从英国国家档案馆最新的一些解密文件中发现线索,“007”的故事或许取材于二战的真实经历,人物原型是二战时英国传奇特工弗里斯特·汤米·约·托马斯,代号“白兔”。
解密文件包括创作“007”系列小说的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在1945年5月撰写的备忘录,其中记载着他向同事们告知了约一托马斯已从盖世太保(德国党卫军秘密警察)手中逃脱的记录。二战期间,弗莱明供职于海军情报机构,与约·托马斯分属不同的秘密情报系统。
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客串了一回“邦女郎”,最后由女王替身与“007”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一前一后纵身跳下直升机,空降“伦敦碗”,堪称整场开幕式的经典场景之一。
关于高空跳伞的创意,不仅符合小说和电影里“007”出其不意的行事风格,而且呼应约,托马斯的冒险经历。
二战期间,约一托马斯曾经三度跳伞潜入遭德军占领的法国,执行秘密任务。像电影里的“007”一样,约·托马斯会说流利的英语和法语,掌握各项摆脱跟踪的技能,也曾落入敌手而惨遭酷刑。
约·托马斯摆脱敌人跟踪的招数包括:躲在灵车中,从飞驰的火车上跳下,伪装成他人,以及扼死保安。在小说和电影中,这些招数统统被“007”用过。
有一次,约·托马斯搭乘火车从里昂前往巴黎,发现他所在的餐车车厢里到处是德国人。更糟糕的是,他身旁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头目、绰号“里昂的屠夫”的克劳斯,巴比。那段时期,盖世太保列这名英国特工“白兔”已经有所察觉。不过,约,托马斯不动声色,用法语与巴比交谈起来,假装赞成德军占领法国,竟然蒙混过关。火车抵达巴黎后,约,托马斯一溜烟没了踪影。
在小说《007:俄罗斯情书》中,“007”乘坐东方特快列车,与敌人在车上边吃边谈,便是取材于约,托马斯的这段经历。
1944年2月,约·托马斯第三次潜入法国,不幸于3月21日在巴黎被盖世太保逮捕。他连续4天经受不间断的酷刑折磨,例如用铁链拴住四肢、把头浸入冰水中。这类刑讯一直持续了两个月,其间,他手腕被铁链勒伤、险些因血液中毒而失去左臂。然而,他始终没有向德国纳粹吐露反法西斯同盟的人员信息,还两度尝试越狱。
随后一年多里,他先后在多所监狱和集中营被关押,多次越狱未遂。1945年4月中下旬,他带领一群同伴一度逃出集中营,但在经历了连续3天吃不上饭的折磨后,就在距离美军防线不到800米的地方,他们又被德军抓了回去。不过,几天之后,他又带着10名法国同伴越狱,成功穿过德军哨卡进入美军阵地。
2006年电影《007:皇家赌场》中,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007”遭敌人抓获,被冷水浸头等刑讯折磨,与约·托马斯的经历如出辙。
按照《牛津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的评价,约·托马斯是“在敌后执行任务的最棒英国人之一”。
约·托马斯1902年6月17日出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父亲是煤炭商人。童年时代,他随家人一同迁往法国迪耶普,因而能说一口地道的法语。
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后,约·托马斯加入波兰阵营作战,后来遭苏军逮捕。那时,他不到20岁,却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勒死苏军看守,成功越狱。
约·托马斯英俊潇洒,聪明机智,对时尚潮流有着敏锐嗅觉。如果没有战争,他的人生轨迹可能将大大不同。上世纪20年代,他在“时尚之都”巴黎的莫利纳时装店上班,每天与高档礼服、皮鞋和丝巾打交道。
然而,二战爆发,法国沦陷。约·托马斯逃回英国,最初是为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组织担任翻译,没过多久又被新成立的英国情报机构“特别行动处”招募。
约·托马斯在特别行动处做过一阵子行政工作,很快就以联络官身份与法国情报机构打交道,开始了潜入法国执行秘密任务的间谋生涯。
1943年9月,他第二次跳伞秘密降落法国。短短几个月里,他发现反法西斯同盟对法国抵抗运动提供的后勤保障和物资支援严重不足。返回英国后,他当即去找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交涉,苦苦哀求了5分钟。邱吉尔最初不大情愿,后来被约·托马斯说服,同意加大对法国抵抗运动的物资援助。
电影里,“007”被英国军情六处授予可以除去任何妨碍行动的人的权力,即“杀人执照”;但在现实生活中,英国特别行动处却不允许约·托马斯持枪,更不可能授予他“杀人执照”。然而,生性不羁的约·托马斯总是带着武器出门,遇到危险敌人时也毫不犹豫地开枪。
有一次,约·托马斯在巴黎街头被人紧紧盯上,于是便诱使盯梢者走到一座大桥前。约·托马斯躲在阴影处,趁那人不备便猛扑上去,近距离开了一枪,然后把对方尸体丢进河里。
看过“007”系列电影的影迷都知道,只要“007”出现,就必有美女相随。而在现实生活中,约·托马斯和“007”一样,风流倜傥,身边常有美女相伴。然而,他的感情生活并不顺利。最大憾事莫过于,他始终无法与人生伴侣芭芭拉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那时,约·托马斯与妻子莉莲长期分居,感情淡薄。他希望与妻子离婚,无奈莉莲身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而他作为英国间谍,无法公开前往法国办理离婚手续。
从那以后,他与芭芭拉牵手几十年,唤她作挚爱情人。芭芭拉没有机会穿上洁白婚纱站在十字架前宣誓,但心中早已是这个男人的妻子,更心甘情愿地改随夫姓。
二战结束后,约·托马斯重返巴黎时装店工作,若干年后成为英国工业联合会驻法国贸易代表。然而,战争给他留下太多创伤和病痛,令他时常在梦中惊醒。
与电影中轻松潇洒的形象不同,弗莱明在小说中描写的“007”性格“日趋阴郁”、“精神上受折磨”,更加符合人物原型。
1946年,约·托马斯被授予“乔治十字勋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二战特工。这一勋章由英王乔治六世于1940年设立,以表彰“最伟大的英勇行为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所表现的杰出勇气”。
1964年,约·托马斯病逝,享年62岁。对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一名传记作家评价道:“他的故事比任何一名小说家挖空心思写成的作品或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都更非凡……他是勇士中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