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新闻报道的不足及改进

   200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华尔街日报一组关于中国题材的报道获得了国际报道奖,其中《“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中国赤脚医生打响环境保卫战》等几篇涉及中国环境问题。无独有偶,去年8月份起,纽约时报进行的《发展中的窒息》系列报道,较全面地触及了我国目前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高、有毒物质排放量大、公众健康状况恶化、动植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这两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我国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环保界、新闻界及政府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报道并不是“妖魔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态势: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宏观决策失误、相关法律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片面追求GDP、地方保护主义等,其中,还有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落后的因素。另外,传媒的努力远远不够,监督环境的舆论功能还未完全体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未得到充分释放。当然,鉴于体制原因,环境新闻的传播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外在因素,这些客观的制约短时期内不大可能有彻底改观,或者说是媒体本身无法突破的。

  

  环境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抛开外在因素,媒体自身在环境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指导思想重视不够。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不少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缺乏长期议程,常常呈现应景之举。如遇突发性的环境问题,新闻报道、评论蜂拥而上,过后很快烟消云散,少有将恶化的环境现实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公众的。这种“运动式”的效果并不能持久,反映出媒体在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以报纸为例,各家报纸都辟有各种固定的专栏、专版,但很少有环境新闻的,往往连某些常规性的报道题材也被忽略了。例如水危机是未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而在今年的3月22日“世界水资源日”与“中国水周”,从中央大报到省市党报都市报,都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可见,报纸对我国水危机问题的舆论监督力度普遍欠缺。

  还可从另一侧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境记协)自1986年成立,迄今20多年,参加该团体的新闻媒体却不踊跃。报纸只有106家,除了中央和各部委的行业报外,全国31家省级党报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北、山西、安徽、贵州、内蒙古9家;数百家的地市级党报中仅有长春日报、江城日报、廊坊日报几家;几百家晚报都市报中也只有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民晚报、今晚报、城市晚报、秦皇岛晚报、假日休闲报等十几家;在109名个人会员中仅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①“态度决定一切”,由此也可窥见不少报纸对环保的重视不足。

  2.传播者的环境主体意识欠缺。这方面有两点表现:一是有的记者环境意识不强,二是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色。前者如曾爆出的电影《无极》拍摄时云南香格里拉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事件,当初在拍摄过程中曾有不少媒体的记者跟随采访,却没有报道此事。电影上映后由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揭露,众多媒体方才跟进,这表明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平时的环境意识薄弱,置身现场也无动于衷。后者如近年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媒体联动的环境采访活动,这种活动往往能使一些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值得肯定。但这类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访活动,媒体往往被动地“领衔受命代言”。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有的记者甚至会角色错位,跟随上级领导前呼后拥地到地方听汇报。这种仿佛“钦差”的身份难以采访到更多的东西。有的记者随团吃喝玩乐、收受土特产等,很难做到深入挖掘、客观报道当地的环境问题。

  3.题材狭窄,报道片面。大量环境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揭露环境污染的事实给人以警醒,对此本无异议,也应当成为环境新闻报道的主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并非环境新闻的全部,现实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有融洽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令人备受鼓舞,可这种正面题材很少。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200多个环保法规、条例,但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新闻媒体对它们的宣传报道不多,公众不甚了解。此外,海外的环保情形在我们的媒体上也鲜见踪影,不利于公众开阔视野。有的环境新闻涉及某些专业知识,而记者又知识储备不够,或是情感压倒了理性,或是思维单一,考虑问题顾此失彼等,导致了有些新闻报道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有的热衷于专抓排污口“现行”曝光,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对企业也有警示作用,但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毕竟不能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应向关注环境污染的深层次挖掘,引导受众对环境问题做多方面的思考。

  

  如何改进

  

  环境新闻的报道与舆论监督应该改进,以促进社会形成和谐的环境保护氛围。

  1.重视环境新闻的长期效应。媒体切实重视环境新闻,充实力量配备相关的编辑记者专司环境新闻工作,议程设置形成近期及中长期规划,避免应景式或守株待兔式的零打碎敲的被动局面。除日常报道外,设立专版、专栏作为长期阵地,既可以对突发性的环境新闻做进一步的挖掘,也可以系统介绍各种环保知识,还可以阐释各种环保法规,让公众不断了解环境现状、丰富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如就法规宣传来讲,近20年来国家制定的环保法律有30多个,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有40多个、行政法规20多个,环保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00余个,环保部门的规章60多个……众多的法律法规、文件规章,都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多种保障,如此丰富的内容,都需要在媒体上反复阐释、宣传,让公众充分了解和熟悉,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扩大新闻题材领域。既往的环境新闻及舆论多集中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环境与发展及突发性事件方面。其实,环境新闻舆论的题材相当广泛,其话题还可扩展到诸如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学、环境组织与活动、绿色教育、绿色生活等方面,以拓展公众的视野,使他们对环境保护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还可扩大传播空间,关注境外好的或不好的环境形态,奉行“拿来主义”,别人好的经验应该借鉴,以让政府官员、企业家、民众了解、思考并向其学习。

  3.讲求舆论监督的科学性。许多环境新闻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生物、地理、医学、化学、物理等,涉及这些内容的报道要讲究科学性、权威性,避免偏听偏信造成误导,如曾被热炒过的“水变油”、“永动机”、“邱氏灭鼠药”等。尤其是那些直接关涉民生的新闻,不可只顾吸引眼球就匆忙报道或评论。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新闻涉及经济、法律、化学、医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对新闻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报道好环境新闻并不容易。我国许多媒体中缺乏环境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者,往往力不从心。在一些西方国家,环境新闻已成为新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些高校设有环境新闻专业,有的设有“环境新闻学中心”或研究所开展学术活动及人员培训。媒体要经常组织专家及环境新闻的资深业者培训青年记者,以提升报道水准。

  注释:

  ①参见中国环境新闻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华尔街日报一组关于中国题材的报道获得了国际报道奖,其中《“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中国赤脚医生打响环境保卫战》等几篇涉及中国环境问题。无独有偶,去年8月份起,纽约时报进行的《发展中的窒息》系列报道,较全面地触及了我国目前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高、有毒物质排放量大、公众健康状况恶化、动植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这两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我国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环保界、新闻界及政府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报道并不是“妖魔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态势: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宏观决策失误、相关法律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片面追求GDP、地方保护主义等,其中,还有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落后的因素。另外,传媒的努力远远不够,监督环境的舆论功能还未完全体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未得到充分释放。当然,鉴于体制原因,环境新闻的传播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外在因素,这些客观的制约短时期内不大可能有彻底改观,或者说是媒体本身无法突破的。

  

  环境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抛开外在因素,媒体自身在环境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指导思想重视不够。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不少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缺乏长期议程,常常呈现应景之举。如遇突发性的环境问题,新闻报道、评论蜂拥而上,过后很快烟消云散,少有将恶化的环境现实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公众的。这种“运动式”的效果并不能持久,反映出媒体在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以报纸为例,各家报纸都辟有各种固定的专栏、专版,但很少有环境新闻的,往往连某些常规性的报道题材也被忽略了。例如水危机是未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而在今年的3月22日“世界水资源日”与“中国水周”,从中央大报到省市党报都市报,都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可见,报纸对我国水危机问题的舆论监督力度普遍欠缺。

  还可从另一侧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境记协)自1986年成立,迄今20多年,参加该团体的新闻媒体却不踊跃。报纸只有106家,除了中央和各部委的行业报外,全国31家省级党报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北、山西、安徽、贵州、内蒙古9家;数百家的地市级党报中仅有长春日报、江城日报、廊坊日报几家;几百家晚报都市报中也只有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民晚报、今晚报、城市晚报、秦皇岛晚报、假日休闲报等十几家;在109名个人会员中仅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①“态度决定一切”,由此也可窥见不少报纸对环保的重视不足。

  2.传播者的环境主体意识欠缺。这方面有两点表现:一是有的记者环境意识不强,二是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色。前者如曾爆出的电影《无极》拍摄时云南香格里拉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事件,当初在拍摄过程中曾有不少媒体的记者跟随采访,却没有报道此事。电影上映后由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揭露,众多媒体方才跟进,这表明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平时的环境意识薄弱,置身现场也无动于衷。后者如近年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媒体联动的环境采访活动,这种活动往往能使一些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值得肯定。但这类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访活动,媒体往往被动地“领衔受命代言”。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有的记者甚至会角色错位,跟随上级领导前呼后拥地到地方听汇报。这种仿佛“钦差”的身份难以采访到更多的东西。有的记者随团吃喝玩乐、收受土特产等,很难做到深入挖掘、客观报道当地的环境问题。

  3.题材狭窄,报道片面。大量环境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揭露环境污染的事实给人以警醒,对此本无异议,也应当成为环境新闻报道的主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并非环境新闻的全部,现实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有融洽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令人备受鼓舞,可这种正面题材很少。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200多个环保法规、条例,但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新闻媒体对它们的宣传报道不多,公众不甚了解。此外,海外的环保情形在我们的媒体上也鲜见踪影,不利于公众开阔视野。有的环境新闻涉及某些专业知识,而记者又知识储备不够,或是情感压倒了理性,或是思维单一,考虑问题顾此失彼等,导致了有些新闻报道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有的热衷于专抓排污口“现行”曝光,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对企业也有警示作用,但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毕竟不能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应向关注环境污染的深层次挖掘,引导受众对环境问题做多方面的思考。

  

  如何改进

  

  环境新闻的报道与舆论监督应该改进,以促进社会形成和谐的环境保护氛围。

  1.重视环境新闻的长期效应。媒体切实重视环境新闻,充实力量配备相关的编辑记者专司环境新闻工作,议程设置形成近期及中长期规划,避免应景式或守株待兔式的零打碎敲的被动局面。除日常报道外,设立专版、专栏作为长期阵地,既可以对突发性的环境新闻做进一步的挖掘,也可以系统介绍各种环保知识,还可以阐释各种环保法规,让公众不断了解环境现状、丰富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如就法规宣传来讲,近20年来国家制定的环保法律有30多个,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有40多个、行政法规20多个,环保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00余个,环保部门的规章60多个……众多的法律法规、文件规章,都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多种保障,如此丰富的内容,都需要在媒体上反复阐释、宣传,让公众充分了解和熟悉,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扩大新闻题材领域。既往的环境新闻及舆论多集中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环境与发展及突发性事件方面。其实,环境新闻舆论的题材相当广泛,其话题还可扩展到诸如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学、环境组织与活动、绿色教育、绿色生活等方面,以拓展公众的视野,使他们对环境保护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还可扩大传播空间,关注境外好的或不好的环境形态,奉行“拿来主义”,别人好的经验应该借鉴,以让政府官员、企业家、民众了解、思考并向其学习。

  3.讲求舆论监督的科学性。许多环境新闻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生物、地理、医学、化学、物理等,涉及这些内容的报道要讲究科学性、权威性,避免偏听偏信造成误导,如曾被热炒过的“水变油”、“永动机”、“邱氏灭鼠药”等。尤其是那些直接关涉民生的新闻,不可只顾吸引眼球就匆忙报道或评论。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新闻涉及经济、法律、化学、医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对新闻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报道好环境新闻并不容易。我国许多媒体中缺乏环境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者,往往力不从心。在一些西方国家,环境新闻已成为新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些高校设有环境新闻专业,有的设有“环境新闻学中心”或研究所开展学术活动及人员培训。媒体要经常组织专家及环境新闻的资深业者培训青年记者,以提升报道水准。

  注释:

  ①参见中国环境新闻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文章

  • 领导干部八项规定
  • 领导干部八项规定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的求真务实的形象,引起社会关注,备受各界赞扬.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具体举措,明确提出轻车简从.精简会议.规范出访.改进文风等进一步加 ...查看


  • 改进文风改什么
  • 改进文风改什么 冯秋婷 2013-4-2 7:48:40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4月02日 01 版) 文风不仅涉及语言和文字风格,而且关联着党风政风,折射着社会风气,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我们党历来 ...查看


  • 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知识
  • 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知识 总体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 规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党政机关例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重点:市.县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 ...查看


  • 对外宣传工作汇报材料
  • 精河县全力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大外宣格局 --精河县对外宣传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在这金风送爽.春华秋实的时节,具有"东归故里长调 之乡"之称的精河县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地迎来了自治区 领导的莅临指 ...查看


  • 电能替代典型经验
  • 电能替代典型经验 专业名称:营销管理 报送单位:国网武汉供电公司 日期:2014年12月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快能源变革,大规模开发应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态环 ...查看


  • 期刊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 爨教学园地 杜娟李晓东: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23 10.3969/j.issn.1671-489X.2010.33.023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分析 杜娟李晓东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15 ...查看


  • 关于利用网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 作者:钟文旺 2008年01期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人们精神活动向互联网延伸,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互联网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何影响?如何利用这一传播工具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我 ...查看


  • 迎接复审新闻报道
  • 省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对市二院进行等级医院复审 编辑日期:2011-12-16 作者/编辑:张凤 阅读次数: 553 次 [关 闭] 2011年12月15日下午,由省卫生厅医管处副处长阮浩带领省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一行八人在市卫生局局长潘健.副 ...查看


  • 航空安全工作总结
  • (一)严于律已是准则,作风建设是重点.近一年来我对自身严格要求,始终把耐得住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