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华尔街日报一组关于中国题材的报道获得了国际报道奖,其中《“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中国赤脚医生打响环境保卫战》等几篇涉及中国环境问题。无独有偶,去年8月份起,纽约时报进行的《发展中的窒息》系列报道,较全面地触及了我国目前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高、有毒物质排放量大、公众健康状况恶化、动植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这两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我国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环保界、新闻界及政府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报道并不是“妖魔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态势: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宏观决策失误、相关法律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片面追求GDP、地方保护主义等,其中,还有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落后的因素。另外,传媒的努力远远不够,监督环境的舆论功能还未完全体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未得到充分释放。当然,鉴于体制原因,环境新闻的传播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外在因素,这些客观的制约短时期内不大可能有彻底改观,或者说是媒体本身无法突破的。
环境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抛开外在因素,媒体自身在环境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指导思想重视不够。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不少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缺乏长期议程,常常呈现应景之举。如遇突发性的环境问题,新闻报道、评论蜂拥而上,过后很快烟消云散,少有将恶化的环境现实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公众的。这种“运动式”的效果并不能持久,反映出媒体在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以报纸为例,各家报纸都辟有各种固定的专栏、专版,但很少有环境新闻的,往往连某些常规性的报道题材也被忽略了。例如水危机是未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而在今年的3月22日“世界水资源日”与“中国水周”,从中央大报到省市党报都市报,都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可见,报纸对我国水危机问题的舆论监督力度普遍欠缺。
还可从另一侧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境记协)自1986年成立,迄今20多年,参加该团体的新闻媒体却不踊跃。报纸只有106家,除了中央和各部委的行业报外,全国31家省级党报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北、山西、安徽、贵州、内蒙古9家;数百家的地市级党报中仅有长春日报、江城日报、廊坊日报几家;几百家晚报都市报中也只有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民晚报、今晚报、城市晚报、秦皇岛晚报、假日休闲报等十几家;在109名个人会员中仅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①“态度决定一切”,由此也可窥见不少报纸对环保的重视不足。
2.传播者的环境主体意识欠缺。这方面有两点表现:一是有的记者环境意识不强,二是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色。前者如曾爆出的电影《无极》拍摄时云南香格里拉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事件,当初在拍摄过程中曾有不少媒体的记者跟随采访,却没有报道此事。电影上映后由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揭露,众多媒体方才跟进,这表明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平时的环境意识薄弱,置身现场也无动于衷。后者如近年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媒体联动的环境采访活动,这种活动往往能使一些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值得肯定。但这类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访活动,媒体往往被动地“领衔受命代言”。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有的记者甚至会角色错位,跟随上级领导前呼后拥地到地方听汇报。这种仿佛“钦差”的身份难以采访到更多的东西。有的记者随团吃喝玩乐、收受土特产等,很难做到深入挖掘、客观报道当地的环境问题。
3.题材狭窄,报道片面。大量环境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揭露环境污染的事实给人以警醒,对此本无异议,也应当成为环境新闻报道的主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并非环境新闻的全部,现实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有融洽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令人备受鼓舞,可这种正面题材很少。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200多个环保法规、条例,但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新闻媒体对它们的宣传报道不多,公众不甚了解。此外,海外的环保情形在我们的媒体上也鲜见踪影,不利于公众开阔视野。有的环境新闻涉及某些专业知识,而记者又知识储备不够,或是情感压倒了理性,或是思维单一,考虑问题顾此失彼等,导致了有些新闻报道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有的热衷于专抓排污口“现行”曝光,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对企业也有警示作用,但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毕竟不能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应向关注环境污染的深层次挖掘,引导受众对环境问题做多方面的思考。
如何改进
环境新闻的报道与舆论监督应该改进,以促进社会形成和谐的环境保护氛围。
1.重视环境新闻的长期效应。媒体切实重视环境新闻,充实力量配备相关的编辑记者专司环境新闻工作,议程设置形成近期及中长期规划,避免应景式或守株待兔式的零打碎敲的被动局面。除日常报道外,设立专版、专栏作为长期阵地,既可以对突发性的环境新闻做进一步的挖掘,也可以系统介绍各种环保知识,还可以阐释各种环保法规,让公众不断了解环境现状、丰富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如就法规宣传来讲,近20年来国家制定的环保法律有30多个,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有40多个、行政法规20多个,环保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00余个,环保部门的规章60多个……众多的法律法规、文件规章,都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多种保障,如此丰富的内容,都需要在媒体上反复阐释、宣传,让公众充分了解和熟悉,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扩大新闻题材领域。既往的环境新闻及舆论多集中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环境与发展及突发性事件方面。其实,环境新闻舆论的题材相当广泛,其话题还可扩展到诸如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学、环境组织与活动、绿色教育、绿色生活等方面,以拓展公众的视野,使他们对环境保护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还可扩大传播空间,关注境外好的或不好的环境形态,奉行“拿来主义”,别人好的经验应该借鉴,以让政府官员、企业家、民众了解、思考并向其学习。
3.讲求舆论监督的科学性。许多环境新闻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生物、地理、医学、化学、物理等,涉及这些内容的报道要讲究科学性、权威性,避免偏听偏信造成误导,如曾被热炒过的“水变油”、“永动机”、“邱氏灭鼠药”等。尤其是那些直接关涉民生的新闻,不可只顾吸引眼球就匆忙报道或评论。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新闻涉及经济、法律、化学、医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对新闻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报道好环境新闻并不容易。我国许多媒体中缺乏环境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者,往往力不从心。在一些西方国家,环境新闻已成为新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些高校设有环境新闻专业,有的设有“环境新闻学中心”或研究所开展学术活动及人员培训。媒体要经常组织专家及环境新闻的资深业者培训青年记者,以提升报道水准。
注释:
①参见中国环境新闻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0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华尔街日报一组关于中国题材的报道获得了国际报道奖,其中《“血铅事件”敲响环保警钟》、《“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中国赤脚医生打响环境保卫战》等几篇涉及中国环境问题。无独有偶,去年8月份起,纽约时报进行的《发展中的窒息》系列报道,较全面地触及了我国目前空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高、有毒物质排放量大、公众健康状况恶化、动植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这两家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我国的环境问题,应该引起我国环保界、新闻界及政府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报道并不是“妖魔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态势: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宏观决策失误、相关法律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片面追求GDP、地方保护主义等,其中,还有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落后的因素。另外,传媒的努力远远不够,监督环境的舆论功能还未完全体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也未得到充分释放。当然,鉴于体制原因,环境新闻的传播往往受制于长官意志、地方保护主义等各种外在因素,这些客观的制约短时期内不大可能有彻底改观,或者说是媒体本身无法突破的。
环境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抛开外在因素,媒体自身在环境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整体指导思想重视不够。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不少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缺乏长期议程,常常呈现应景之举。如遇突发性的环境问题,新闻报道、评论蜂拥而上,过后很快烟消云散,少有将恶化的环境现实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公众的。这种“运动式”的效果并不能持久,反映出媒体在指导思想上的不足。以报纸为例,各家报纸都辟有各种固定的专栏、专版,但很少有环境新闻的,往往连某些常规性的报道题材也被忽略了。例如水危机是未来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而在今年的3月22日“世界水资源日”与“中国水周”,从中央大报到省市党报都市报,都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可见,报纸对我国水危机问题的舆论监督力度普遍欠缺。
还可从另一侧面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环境记协)自1986年成立,迄今20多年,参加该团体的新闻媒体却不踊跃。报纸只有106家,除了中央和各部委的行业报外,全国31家省级党报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吉林、河北、山西、安徽、贵州、内蒙古9家;数百家的地市级党报中仅有长春日报、江城日报、廊坊日报几家;几百家晚报都市报中也只有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民晚报、今晚报、城市晚报、秦皇岛晚报、假日休闲报等十几家;在109名个人会员中仅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记者。①“态度决定一切”,由此也可窥见不少报纸对环保的重视不足。
2.传播者的环境主体意识欠缺。这方面有两点表现:一是有的记者环境意识不强,二是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色。前者如曾爆出的电影《无极》拍摄时云南香格里拉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事件,当初在拍摄过程中曾有不少媒体的记者跟随采访,却没有报道此事。电影上映后由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揭露,众多媒体方才跟进,这表明了一些媒体的记者平时的环境意识薄弱,置身现场也无动于衷。后者如近年一些政府部门组织的媒体联动的环境采访活动,这种活动往往能使一些新闻报道发挥社会效益,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值得肯定。但这类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采访活动,媒体往往被动地“领衔受命代言”。并且,在这类活动中有的记者甚至会角色错位,跟随上级领导前呼后拥地到地方听汇报。这种仿佛“钦差”的身份难以采访到更多的东西。有的记者随团吃喝玩乐、收受土特产等,很难做到深入挖掘、客观报道当地的环境问题。
3.题材狭窄,报道片面。大量环境新闻报道都是通过揭露环境污染的事实给人以警醒,对此本无异议,也应当成为环境新闻报道的主流,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并非环境新闻的全部,现实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有融洽的,这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令人备受鼓舞,可这种正面题材很少。再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200多个环保法规、条例,但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新闻媒体对它们的宣传报道不多,公众不甚了解。此外,海外的环保情形在我们的媒体上也鲜见踪影,不利于公众开阔视野。有的环境新闻涉及某些专业知识,而记者又知识储备不够,或是情感压倒了理性,或是思维单一,考虑问题顾此失彼等,导致了有些新闻报道未能进行有效引导。有的热衷于专抓排污口“现行”曝光,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对企业也有警示作用,但媒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毕竟不能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更应向关注环境污染的深层次挖掘,引导受众对环境问题做多方面的思考。
如何改进
环境新闻的报道与舆论监督应该改进,以促进社会形成和谐的环境保护氛围。
1.重视环境新闻的长期效应。媒体切实重视环境新闻,充实力量配备相关的编辑记者专司环境新闻工作,议程设置形成近期及中长期规划,避免应景式或守株待兔式的零打碎敲的被动局面。除日常报道外,设立专版、专栏作为长期阵地,既可以对突发性的环境新闻做进一步的挖掘,也可以系统介绍各种环保知识,还可以阐释各种环保法规,让公众不断了解环境现状、丰富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如就法规宣传来讲,近20年来国家制定的环保法律有30多个,国务院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有40多个、行政法规20多个,环保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100余个,环保部门的规章60多个……众多的法律法规、文件规章,都为公众参与环保提供了多种保障,如此丰富的内容,都需要在媒体上反复阐释、宣传,让公众充分了解和熟悉,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2.扩大新闻题材领域。既往的环境新闻及舆论多集中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环境与发展及突发性事件方面。其实,环境新闻舆论的题材相当广泛,其话题还可扩展到诸如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文学、环境组织与活动、绿色教育、绿色生活等方面,以拓展公众的视野,使他们对环境保护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还可扩大传播空间,关注境外好的或不好的环境形态,奉行“拿来主义”,别人好的经验应该借鉴,以让政府官员、企业家、民众了解、思考并向其学习。
3.讲求舆论监督的科学性。许多环境新闻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生物、地理、医学、化学、物理等,涉及这些内容的报道要讲究科学性、权威性,避免偏听偏信造成误导,如曾被热炒过的“水变油”、“永动机”、“邱氏灭鼠药”等。尤其是那些直接关涉民生的新闻,不可只顾吸引眼球就匆忙报道或评论。
4.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新闻涉及经济、法律、化学、医学、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对新闻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报道好环境新闻并不容易。我国许多媒体中缺乏环境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者,往往力不从心。在一些西方国家,环境新闻已成为新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些高校设有环境新闻专业,有的设有“环境新闻学中心”或研究所开展学术活动及人员培训。媒体要经常组织专家及环境新闻的资深业者培训青年记者,以提升报道水准。
注释:
①参见中国环境新闻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