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危机

  从对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来看,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失灵才是真正的危机,它会让整个经济看起来像是个严重贫血的病人。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功能失灵及影响

  一部分人存钱,一部分人借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同时吸收存款和放贷,这本是一个运转正常的金融体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事。从储蓄者和借款人的根本需求来看,政府和公司的长期融资需求与居民家庭的储蓄需求基本吻合,似乎应该皆大欢喜(图1)。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居民家庭实际投入于长期储蓄产品的资金远远低于其长期储蓄需求和能力(见图2),因此,2008年之前,银行通过开展大量的期限错配交易,在储蓄需求和借款需求之前实现了表面上的平衡,使得企业仍可获得长期贷款,但是银行为此承担了巨大的中介风险。

  危机之后,监管新规对银行开展存贷期限转换的规模做出更严格的限制,与此同时银行业开展的去杠杆化行动导致长期贷款供给严重减少,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

  金融中介的功能失灵还体现在其吸收长期储蓄的功能上。危机之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长期储蓄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由此所引起的成本不仅由寻求长期稳定融资的企业承担,储蓄者本身也要付出代价。一方面储蓄者获得的回报率降低,另一方面退休之后的“养老金收入”也缩水。投资活动受限继而影响经济产出总量。据奥纬估算,这种因金融服务业无法充分发挥长期储蓄作用而引起的社会成本可达GDP总量的0.75%。换言之,欧美国家下一代的平均年收入由此减少大约15,000美元。

  失灵的原因

  欧美主要经济体金融系统功能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由于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扭曲和金融机构的长期不佳表现,居民家庭更倾向于短期的回报更高的投资,导致长期储蓄资金供应减少。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对居民的利息、股息和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遗产税则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些实际上鼓励了人们选择生前消费而非储蓄。同时税收制度还变相提高了住宅房产的投资回报,进而吸收了原本可用于支持公司贷款的储蓄资金。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房主自住物业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甚至美国还有按揭贷款利息可抵税的优惠。另外,长期储蓄产品属于“信心产品”,但过去几十年金融机构在实现合理回报方面整体表现不佳,使得居民家庭对金融机构及其储蓄产品的信心度严重不足。

  第二,长期以来的银行和保险险分业经营加剧了金融中介功能失灵问题。银行一般吸纳零售客户短期储蓄资金放贷给长期借款人,贷款期限一般长于存款期限。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出售长期储蓄产品并投资于长期的低风险资产品种,所投资的资产期限短于负债期限。在这种分业经营体制下,居民家庭的长期储蓄大多数流向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除了部分公开市场投资并不直接提供公司放贷,造成整个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金融危机前,银行还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大量发行各类票据来满足公司客户的长期贷款需 求。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运用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急剧下降,然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对填补此资金缺口并没有很大兴趣。于是,整个金融部门无法满足公司部门的资金需求:银行有心无力,而保险公司是有力无心。

  第三,新的监管规则令金融机构期限转换活动难度日益加大。包括《巴塞尔协议三》(Basel III)在内的银行监管新规,力图通过提高银行资本规模及质量和减少期限转换达到控制系统风险的目标,新规要求银行最低保持100%的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以欧洲为例,奥纬估算净稳定融资比率标准要求目前未达标的银行筹集高达2.7万亿欧元的长期债务,即使是与同业盈余部分相抵,整个行业的净长期资本缺口仍高达大约0.9万亿欧元。大部分的缺口只能依靠减少长期贷款发放量来弥补。

  同时,在保险业,欧洲偿付能力监管标准II(Solvency II)要求保险机构几乎全面采用资产估值盯市制度,抑制了长期风险资产(如贷款和股票)的回报率,从而使短期资产和安全性资产相对更具吸引力,降低了保险公司购买公司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融资支持的能力。

  解决之策

  作为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金融行业的中介功能如要恢复正常,需要在金融机构的特征、所销售的产品、以及长期储蓄和相关监管制度等方面做出变革。

  第一,按照期限和风险偏好的不同,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劳动分工”,从而降低对金融机构开展期限或其他风险转换的需求。同时,服务于大众的银行的经营成本需大大降低。

  为低风险借款人服务的第一类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这些金融机构均受监管制度和市场声誉的约束。而为高风险借款人服务的第二类金融机构主要由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组成,这类机构擅长于为愿意冒风险的客户进行资本投资。随着银行和保险公司回归更保守的业务线,奥纬预计第二类金融机构将会扩大其市场份额。在监管压力推动下,业界已经在根据风险水平进行业务活动分离,银行业正在分拆或出售自营交易部门,而保险公司着手剥离私募股权基金业务。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另外,未来单纯的“供需媒介”业务――只是将借款人介绍给储蓄者由双方直接签订合同――将扩大市场份额。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这类媒介业务的竞争力。未来媒介业务的关键在于获取相应技术以满足客户分散风险和有效监控、管理投资的需求。银行通过公司发债业务在“媒介”市场上已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表内业务成本压力不断上升,未来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拓展此类“媒介”业务。

  银行的中介业务成本日益上涨,在监管新规的约束下,银行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消减运营成本,比如减少实体店数量和增加网络服务。奥纬预计,到2020年,银行业实体网点的数量将大幅缩减,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通过向网上服务模式转型以消减最高可达四分之一的成本。

  第二,金融企业需要开发流程更简单、成本更低和更安全的储蓄产品,并提供合理且现实的回报承诺。奥纬银行业进行的一项客户调研显示,客户表示对当前银行储蓄回报不满意,对金融机构信任不足,并对储蓄安全性忧心忡忡。

  针对客户的反馈意见,首先要解决产品的信息问题。比如,成立一家专门收集并发布储蓄产品相关信息(价格、特点、回报水平)的独立实体,以标准化的方法对各产品进行评分;同时借鉴社交网络模式,让客户通过产品在其他消费者中的口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也可以组建一家国有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标准或基准储蓄产品,在回报水平和价格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等等。其次,产品定价应更好地体现流动性回报。合理的长期回报率应接近于实际GDP增速。金融机构应开发并推出此类产品,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并满足客户性价比需求。

  第三,货币税收制度和金融行业监管等一系列制约长期储蓄的结构性因素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税收的中性化可以增加长期储蓄率,但从西方政治角度看并不现实。另一方面,面对公众对其金融危机前监管过于宽松的指责,金融行业的监管者可能矫枉过正,从而造成金融中介成本过度上涨。为此业界和监管者的有效及时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行业的制度将可能依然是各种隐性征税和补贴的混合体。

  结束语

  金融中介功能失灵问题不会像银行破产一样产生严重的经济冲击,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其危害着实不容小觑。评价金融系统成败的标准,应该看其能否成功的将居民手中多余的资金筹集起来提供给真正需要资本的企业,即能否有效配置资本。房贷泡沫和随后的市场崩溃均都属于资本有效配置机制的失灵。金融中介功能障碍也可能阻碍资本被配置到最佳用途,而这正是当前的问题所在。

  如果金融系统的机制未来没有发生上述所期望的改变,那么在后代眼中,2008年金融危机根本不值一提。真正的灾难恰恰是金融中介的功能失灵,这将导致下一代的人均实际年收入永久性地减少。

  从对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来看,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失灵才是真正的危机,它会让整个经济看起来像是个严重贫血的病人。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功能失灵及影响

  一部分人存钱,一部分人借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同时吸收存款和放贷,这本是一个运转正常的金融体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事。从储蓄者和借款人的根本需求来看,政府和公司的长期融资需求与居民家庭的储蓄需求基本吻合,似乎应该皆大欢喜(图1)。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居民家庭实际投入于长期储蓄产品的资金远远低于其长期储蓄需求和能力(见图2),因此,2008年之前,银行通过开展大量的期限错配交易,在储蓄需求和借款需求之前实现了表面上的平衡,使得企业仍可获得长期贷款,但是银行为此承担了巨大的中介风险。

  危机之后,监管新规对银行开展存贷期限转换的规模做出更严格的限制,与此同时银行业开展的去杠杆化行动导致长期贷款供给严重减少,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

  金融中介的功能失灵还体现在其吸收长期储蓄的功能上。危机之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长期储蓄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由此所引起的成本不仅由寻求长期稳定融资的企业承担,储蓄者本身也要付出代价。一方面储蓄者获得的回报率降低,另一方面退休之后的“养老金收入”也缩水。投资活动受限继而影响经济产出总量。据奥纬估算,这种因金融服务业无法充分发挥长期储蓄作用而引起的社会成本可达GDP总量的0.75%。换言之,欧美国家下一代的平均年收入由此减少大约15,000美元。

  失灵的原因

  欧美主要经济体金融系统功能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由于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扭曲和金融机构的长期不佳表现,居民家庭更倾向于短期的回报更高的投资,导致长期储蓄资金供应减少。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对居民的利息、股息和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遗产税则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些实际上鼓励了人们选择生前消费而非储蓄。同时税收制度还变相提高了住宅房产的投资回报,进而吸收了原本可用于支持公司贷款的储蓄资金。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房主自住物业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甚至美国还有按揭贷款利息可抵税的优惠。另外,长期储蓄产品属于“信心产品”,但过去几十年金融机构在实现合理回报方面整体表现不佳,使得居民家庭对金融机构及其储蓄产品的信心度严重不足。

  第二,长期以来的银行和保险险分业经营加剧了金融中介功能失灵问题。银行一般吸纳零售客户短期储蓄资金放贷给长期借款人,贷款期限一般长于存款期限。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出售长期储蓄产品并投资于长期的低风险资产品种,所投资的资产期限短于负债期限。在这种分业经营体制下,居民家庭的长期储蓄大多数流向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除了部分公开市场投资并不直接提供公司放贷,造成整个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金融危机前,银行还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大量发行各类票据来满足公司客户的长期贷款需 求。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运用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急剧下降,然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对填补此资金缺口并没有很大兴趣。于是,整个金融部门无法满足公司部门的资金需求:银行有心无力,而保险公司是有力无心。

  第三,新的监管规则令金融机构期限转换活动难度日益加大。包括《巴塞尔协议三》(Basel III)在内的银行监管新规,力图通过提高银行资本规模及质量和减少期限转换达到控制系统风险的目标,新规要求银行最低保持100%的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以欧洲为例,奥纬估算净稳定融资比率标准要求目前未达标的银行筹集高达2.7万亿欧元的长期债务,即使是与同业盈余部分相抵,整个行业的净长期资本缺口仍高达大约0.9万亿欧元。大部分的缺口只能依靠减少长期贷款发放量来弥补。

  同时,在保险业,欧洲偿付能力监管标准II(Solvency II)要求保险机构几乎全面采用资产估值盯市制度,抑制了长期风险资产(如贷款和股票)的回报率,从而使短期资产和安全性资产相对更具吸引力,降低了保险公司购买公司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融资支持的能力。

  解决之策

  作为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金融行业的中介功能如要恢复正常,需要在金融机构的特征、所销售的产品、以及长期储蓄和相关监管制度等方面做出变革。

  第一,按照期限和风险偏好的不同,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劳动分工”,从而降低对金融机构开展期限或其他风险转换的需求。同时,服务于大众的银行的经营成本需大大降低。

  为低风险借款人服务的第一类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这些金融机构均受监管制度和市场声誉的约束。而为高风险借款人服务的第二类金融机构主要由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组成,这类机构擅长于为愿意冒风险的客户进行资本投资。随着银行和保险公司回归更保守的业务线,奥纬预计第二类金融机构将会扩大其市场份额。在监管压力推动下,业界已经在根据风险水平进行业务活动分离,银行业正在分拆或出售自营交易部门,而保险公司着手剥离私募股权基金业务。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另外,未来单纯的“供需媒介”业务――只是将借款人介绍给储蓄者由双方直接签订合同――将扩大市场份额。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这类媒介业务的竞争力。未来媒介业务的关键在于获取相应技术以满足客户分散风险和有效监控、管理投资的需求。银行通过公司发债业务在“媒介”市场上已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表内业务成本压力不断上升,未来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拓展此类“媒介”业务。

  银行的中介业务成本日益上涨,在监管新规的约束下,银行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消减运营成本,比如减少实体店数量和增加网络服务。奥纬预计,到2020年,银行业实体网点的数量将大幅缩减,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通过向网上服务模式转型以消减最高可达四分之一的成本。

  第二,金融企业需要开发流程更简单、成本更低和更安全的储蓄产品,并提供合理且现实的回报承诺。奥纬银行业进行的一项客户调研显示,客户表示对当前银行储蓄回报不满意,对金融机构信任不足,并对储蓄安全性忧心忡忡。

  针对客户的反馈意见,首先要解决产品的信息问题。比如,成立一家专门收集并发布储蓄产品相关信息(价格、特点、回报水平)的独立实体,以标准化的方法对各产品进行评分;同时借鉴社交网络模式,让客户通过产品在其他消费者中的口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也可以组建一家国有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标准或基准储蓄产品,在回报水平和价格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等等。其次,产品定价应更好地体现流动性回报。合理的长期回报率应接近于实际GDP增速。金融机构应开发并推出此类产品,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并满足客户性价比需求。

  第三,货币税收制度和金融行业监管等一系列制约长期储蓄的结构性因素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税收的中性化可以增加长期储蓄率,但从西方政治角度看并不现实。另一方面,面对公众对其金融危机前监管过于宽松的指责,金融行业的监管者可能矫枉过正,从而造成金融中介成本过度上涨。为此业界和监管者的有效及时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行业的制度将可能依然是各种隐性征税和补贴的混合体。

  结束语

  金融中介功能失灵问题不会像银行破产一样产生严重的经济冲击,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其危害着实不容小觑。评价金融系统成败的标准,应该看其能否成功的将居民手中多余的资金筹集起来提供给真正需要资本的企业,即能否有效配置资本。房贷泡沫和随后的市场崩溃均都属于资本有效配置机制的失灵。金融中介功能障碍也可能阻碍资本被配置到最佳用途,而这正是当前的问题所在。

  如果金融系统的机制未来没有发生上述所期望的改变,那么在后代眼中,2008年金融危机根本不值一提。真正的灾难恰恰是金融中介的功能失灵,这将导致下一代的人均实际年收入永久性地减少。


相关文章

  • 生产方式维度下工业社会的生态危机解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产方式维度下工业社会的生态危机解析 作者:李伟玲 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3期 摘 要:当今社会,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产方 ...查看


  • 三株口服液案例分析报告
  • Face(承担责任)原则 是否遵循危机管理中的Face原则,实质上是考验陷于危机中的企业对于组织利益选择的不同态度. 危机发生后,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感情问题.无疑,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危机事 ...查看


  • 中国应当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洲
  •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中国的战略重点应当在亚洲.中国是亚洲国家,亚洲是中国的大后院.中国的崛起应当首先在亚洲.如果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在世界事务上扮演一个大国应当扮演的角色,那么就首先不仅仅要成为亚洲大国,而且有实实在在的能力来处理亚洲问题. ...查看


  • 危机时刻话绩效
  •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倒闭,或者面临倒闭.如何改善企业绩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又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以下作者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绩效管理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对在我国现阶段如何提高企业 ...查看


  • 公民权利保障论文公民权利论文
  • 公民权利保障论文公民权利论文 公民权行使与保障的危机预警制度 摘要: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事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剧增,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立法论的角度阐述建立公民权利行使与保障的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因.建立方式以及该 ...查看


  • 企业失败案例
  • 正如其迅速崛起一样,三株的失败,来得是那样突然.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为之唏嘘不已.正如之前我们提到,危机伴随着任何一个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从企业成立之日起它便形影不离.危机管理水平的差异,便导致了不同组织和个人结局的不同.三株的决策失误和 ...查看


  • [21世纪资本论]的观点.评价与贡献
  • 2014年09月10日 16:28:52 来源: <红旗文稿>2014/17     作者: 齐 昊 字号:[ 大 中 小 ]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在美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度出现洛阳纸贵 ...查看


  • 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政府应对策略研究(2)
  • 政府应对新媒体舆情的合理性分析 该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我国网络媒体.政府和公众在危机爆发各个阶段的互动.此事件在舆情爆发后,由于相关部门的及时处理,事态终于得到了控制.危机的解除和政府合理的舆情引导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邹建华所著 ...查看


  • 我们的精神信仰在哪里
  • 寻找现代人的信仰. --<濒临失衡的地球>读书报告 我们知道:大地并不属于人,人属于大地,一切事物都联系在一起,就像血缘关系把我们全体都联系在一起一样.人并未编织生命之网,他只是其中的一根丝线.他怎样对到这生命之网,就是怎么样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