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的经验。
一、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节课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二、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防治荒漠化,先要了解其形成过程,才能做到根治。教材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和“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为案例,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进而在充分认识各地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地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涉及知识面广。既是教材知识的总结和反馈,也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评估。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的案例,课后进行专题研究。 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
荒漠化治理。
教学难点
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在不断扩展、延续,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开发与发展的不利因素。
[板书] 7.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讲授新课】
[板书]一、荒漠化的成因
[板书]西北地区深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度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广大。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1.自然条件的影响
[承转]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促使荒漠化扩展,那么,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书]2.人为原因的影响
[资料一]马海是柴达木盆地西北、柴达木沙漠北部的一片低地,海拔3500多米,年平均降水量15.4毫米,20世纪60年代以前,适应这种严重干旱生态的柽柳(红柳)、梭梭、白刺、麻黄等荒漠植被广泛分布。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垦荒,植被锐减。当时陈毅副总理进藏途经柴达木盆地时,看到沿路遍地的柽柳枯枝败根,沉痛地指出“这是慢性自杀政策,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如今,陈毅副总理的话得到验证:大片开垦的耕地沙化,植被已基本绝迹,马海变成了一片沙海。
[资料二]玛多县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县,全县面积25253平方千米,是一个纯牧业县,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80年代初,人均收入名列全国前茅。但随着草场载畜量的逐年上升,放牧超载和气候变化,70%的草场严重退化,黄沙泛地,片片相连,水源减少,县城被迫三次搬迁。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荒漠化的原因]
[承接]同学们请阅读课文及图7.10,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总结]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过渡]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壤肥力下降,沙尘暴不断,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生态严重恶化,环境的反馈作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荒漠化刻不容缓。
[板书]二、荒漠化的防治
[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课文,分析归纳,回答问题]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什么?它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板书]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提问]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我国学者总结的荒漠化整治模式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整治目标;其次针对各地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健全完善治理实施系统;第四、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追问]荒漠化整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板书]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点拨]荒漠化的治理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能力,因地制宜,治理与防治相结合,提高治理效益。
[指导学生阅读图7.12,分组分析讨论表7.1,教师点拨,各组代表总结回答]
[总结]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具体的技术、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规划决策、组织管理、资金等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现状,做到合理、高效、开发性治理,下面我们来共同讨论分析青海省塔拉滩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投影资料三]塔拉滩位于青海省共和盆地,海拔在2600~3200米之间,具有高寒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落后。因此,荒漠治理要从实际出发,力求获得最佳效益。其措施主要有:
1.通过灌溉种植牧草、林木、作物、药材来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控制荒漠化的危害。
2.通过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封滩育草,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沙产、发展旅游等。
3.利用龙羊峡水库,扩大灌溉面积。
4.建设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教师点拨)
[总结]塔拉滩荒漠化治理与实际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争取得到最大化的长远效益。
[过渡]我国通过几十年荒漠化治理,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营造的三北防护林带举世闻名,被称为“绿色长城”,它在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自然效益和社会效益。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讲述]在西北各族人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恢复植被,建设草场,保持水土,在荒漠化治理措施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有些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并回答问题。 (指导阅读,分析总结)
[提问]我国治理荒漠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试作解释。
[板书]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追问]根据图7.13,分析沙坡头治沙的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教师引导点拨)
[讲述、总结]沙坡头地区往北地势渐高,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因此,治理中采取了三种主要方法。阻:在防护林前沿设置沙障;输:营造卵石平台,借助风水,输沙过线路;固:线路两侧,大面积固沙造林。
[转折提问]恢复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那么,选择哪类荒漠植被较好?
选择耐旱性强、耐盐碱、根系和地下茎发达的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一般都具有这些特点。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对“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的学习,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状况,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压力和时代重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更新治沙观念。同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展“生态经济”。我们也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西北建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
板书设计
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决定作用)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二、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4.2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成功的经验。
一、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节课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二、荒漠化的防治。
荒漠化的发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防治荒漠化,先要了解其形成过程,才能做到根治。教材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和“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为案例,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进而在充分认识各地生态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地选择土地利用的最佳方案。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涉及知识面广。既是教材知识的总结和反馈,也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评估。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的案例,课后进行专题研究。 教学思路设计
1.教材处理
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
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
荒漠化治理。
教学难点
动植物的变化对荒漠化的指示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在不断扩展、延续,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开发与发展的不利因素。
[板书] 7.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讲授新课】
[板书]一、荒漠化的成因
[板书]西北地区深居北半球中纬度内陆,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度干旱,温带荒漠面积广大。由此可见,荒漠化的形成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板书]1.自然条件的影响
[承转]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促使荒漠化扩展,那么,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板书]2.人为原因的影响
[资料一]马海是柴达木盆地西北、柴达木沙漠北部的一片低地,海拔3500多米,年平均降水量15.4毫米,20世纪60年代以前,适应这种严重干旱生态的柽柳(红柳)、梭梭、白刺、麻黄等荒漠植被广泛分布。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垦荒,植被锐减。当时陈毅副总理进藏途经柴达木盆地时,看到沿路遍地的柽柳枯枝败根,沉痛地指出“这是慢性自杀政策,要犯历史性的错误”。如今,陈毅副总理的话得到验证:大片开垦的耕地沙化,植被已基本绝迹,马海变成了一片沙海。
[资料二]玛多县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县,全县面积25253平方千米,是一个纯牧业县,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80年代初,人均收入名列全国前茅。但随着草场载畜量的逐年上升,放牧超载和气候变化,70%的草场严重退化,黄沙泛地,片片相连,水源减少,县城被迫三次搬迁。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荒漠化的原因]
[承接]同学们请阅读课文及图7.10,分析归纳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
[总结]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过渡]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壤肥力下降,沙尘暴不断,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生态严重恶化,环境的反馈作用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治理荒漠化刻不容缓。
[板书]二、荒漠化的防治
[指导学生阅读自学课文,分析归纳,回答问题]
[提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核心是什么?它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
[板书]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提问]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我国学者总结的荒漠化整治模式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整治目标;其次针对各地自然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健全完善治理实施系统;第四、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追问]荒漠化整治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板书]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点拨]荒漠化的治理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质能力,因地制宜,治理与防治相结合,提高治理效益。
[指导学生阅读图7.12,分组分析讨论表7.1,教师点拨,各组代表总结回答]
[总结]荒漠化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具体的技术、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规划决策、组织管理、资金等要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现状,做到合理、高效、开发性治理,下面我们来共同讨论分析青海省塔拉滩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投影资料三]塔拉滩位于青海省共和盆地,海拔在2600~3200米之间,具有高寒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落后。因此,荒漠治理要从实际出发,力求获得最佳效益。其措施主要有:
1.通过灌溉种植牧草、林木、作物、药材来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控制荒漠化的危害。
2.通过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封滩育草,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沙产、发展旅游等。
3.利用龙羊峡水库,扩大灌溉面积。
4.建设配套设施,协调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教师点拨)
[总结]塔拉滩荒漠化治理与实际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争取得到最大化的长远效益。
[过渡]我国通过几十年荒漠化治理,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营造的三北防护林带举世闻名,被称为“绿色长城”,它在防风固沙、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自然效益和社会效益。
[板书]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讲述]在西北各族人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恢复植被,建设草场,保持水土,在荒漠化治理措施方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有些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并回答问题。 (指导阅读,分析总结)
[提问]我国治理荒漠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试作解释。
[板书]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追问]根据图7.13,分析沙坡头治沙的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教师引导点拨)
[讲述、总结]沙坡头地区往北地势渐高,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因此,治理中采取了三种主要方法。阻:在防护林前沿设置沙障;输:营造卵石平台,借助风水,输沙过线路;固:线路两侧,大面积固沙造林。
[转折提问]恢复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那么,选择哪类荒漠植被较好?
选择耐旱性强、耐盐碱、根系和地下茎发达的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一般都具有这些特点。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对“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的学习,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状况,初步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压力和时代重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更新治沙观念。同时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发展“生态经济”。我们也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西北建造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
板书设计
4.2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决定作用)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二、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