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目标概念1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职业生涯目标一般都是在进行个人评估、组织评估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由组织里的部门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与员工个人共同商量设定。注意生涯目标要具体明确、高低适度、留有余地,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专家认为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一般,我们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个人的心理特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和个性,如智能、情商、性格、潜能、价值观、兴趣、动机等。

生理特质:包括性别、身体状况、身高、体重以及外貌等。

学历经历:包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训练经历、学业成绩、社团活动、工作经验、生活目标等。

(1)组织特色:包括组织文化、组织规模、组织气氛、组织阶层、组织结构等。

(2)人力评估:包括人力需求预测、人力规划、人力供需、升迁政策、招聘方式等。

(3)工作分析:诸如职业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工作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等。

(4)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事管理方案、工资报酬、福利措施、员工关系发展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向敏 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 2006(07)

2. 张国萍 成功是目标使然--关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成功目标指数CSGI的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研究2005(04)

3. Timothy A Judg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 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 [外文期刊] 1999 doi:10.1111/j.1744-6570.1999.tb00174.x

4. Steven H Appelbaum;Alan Hare so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of geal setting and performance Some human resource application 1996(03)

5. Douglas T Hall;Dawne Chandler Phyehological anccess:When the career is a calling [外文期刊] 2005(2) doi:10.1002/job.301

6. Nigel Nicholson;Wendy DeWaal-andrews Playing to win:Biological imperative,self-regulation,and tzade-offs in the game of career success 2005(26)

7. 德鲁克 个人的管理 2003

8. 戴远程 国产平板电视利润降至1%,可能全行业亏损 2006

9. 格林豪斯;王伟 职业生涯管理 2006

10.Avolio B J;Gardner W L;Walumbwa F O 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2004(06)

1、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来源与今后的发展选择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历史演进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从学科历史发展角度看,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历程。 职业指导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1908年1月13日,创立了“波士顿职业局”,并于1909年5月 版了《选择职业》著作。随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受到前苏联、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重视和推崇。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实践获得蓬勃发展。9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并为人们广为接受。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是指通过了解人自身的“个性特质”和不同职业的需求和“类型特征”,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选择人的职业。该理论又分为以下两种:

1.。即要“人职匹配”

该理论由“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创立,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在其所著《选择职业》(1909)一书中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察三个方面的因素:自我的爱好、价值观、能力、资源、限制条件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机会;二者的协调和匹配。从此“人职匹配”成为职业指导中永远不变的核心理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职业选择。

2.职业性向理论 即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

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做列“人格— —职业 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他认为,职业性向即人的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霍兰德经测试研究发现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并对应于六种职业类型,即“调研型、l艺术型、社会型、专业型、表现型、常规型。”他认为,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做列“人格— —职业 配”。劳动者也因此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才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许多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相应的职业知识能力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学者们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理论主要有萨柏(DonaldE.Super1953)和格林豪斯(Greenhaus1987)的“五阶段理论”,施恩

(Edgard H.Sehein1978)的“九个阶段理论”和金斯柏格(EliGinzberg195 1)的“三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有差异,但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选取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作为代表进行阐述。

萨柏是美国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他把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5个阶段:(1)成长阶段,属于认知阶段(0-14岁);(2)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15—24岁);(3)确立阶段,属于选择、安置阶段(25—44岁);(4)维持阶段,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45—64岁);(5)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65岁以上)。 人们可以根据上述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去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探索决策理论

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个体不断探索和决策。理想的境界是人们尽快找到符合个人兴趣,能使人安身立命的职业,同时也成为一个人无怨无悔的事业。职业生涯的探索决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职业锚理论”。该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施恩(Schein)教授于1978年在其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施恩认为职业锚反映当事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也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被发现的才干。在工作实践前职业锚是不存在的,职业锚由实践经验决定,而不只是取决于个人的潜在才干和动机。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中的“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应该锁定的目标。

职业锚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技术/功能能力型职业锚;(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安全,稳定型职业锚;(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四)职业发展主动建构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和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JohnKrumboltz)1996年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建构理论”。职业生涯的自我效能是指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生涯决策活动。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了解我们自身并作出各种可能性选择的过程。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涯决策。个人信念与期望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

业生涯的发展不是被动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主动地寻找生活中的“角色榜样和良师益友”并以此学习有关职业和生涯规划过程的知识。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的管理基于人的多层次需要,应以职业的客观和主观共同成功为导向,即职业发展既要重视客观上的“晋升和薪酬”又不能忽视主观上的“精神满足”。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职业生涯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超越自然生命— — 人力资本的持续开发与终身学习

职业生涯管理应把人当作主体,看到人的主体性即自主、自为和对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并以此区别于动物的受动性。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和人力资本持续开发创造了条件。每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都应力争做到“退而不休”。

(三)组合式人生—— 工作、家庭和社会和谐平衡

职业生涯管理应避免工作与家庭隔离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仅是养家糊口。除了工作还应像当代英国思想家、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所倡导的,尝试寻求“组合式人生”,即工作组合除了“有偿工作”,还应做些“无偿工作—— 家政、志愿、研习等”,此外还应兼顾“休闲”。

(四)过程重于结果—— 职业生涯发展重在体验、探索、创造生命意义,而不只是追求实际的功利目标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决定了人的职业追求永无止境。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从根本上来说,是创造意义而不是满足于世俗的物质需求。职业生涯管理应倡导人们拥有终身探索的事业,可谓生命有涯,追求无限。

[编辑]

职业生涯管理主要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学科。

心理学是职业生涯管理最核心的理论依据。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选择理论“职业—— 人匹配”和“职业性向”的确定主要是以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为前提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主动建构理论主要涉及心理学的“社会学习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韧性”的培育、“职业高原”的规避和防范等都和“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理论”相关。

管理学给予职业生涯管理以重要的理论支持。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锚”理论、“职业生涯成功”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均以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和“战略管理”等管理学理论为基础。

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也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依据之一。人力资本理论有关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价值增殖,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效配置和人力资本的激励等表明了职业生涯的管理和开发是人力资本理论逻辑的内在要求。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难点与热点[2]

(一)职业高原

职业生涯高原是指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的核心问题,也是组织管理工作很难对付的挑战。职业生涯高原的后果是“晋升渠道受阻、士气较低、绩效降低、客户关系弄僵、缺勤率上升”C33(P181)。职业生涯高原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体自身的不良因素外,主要是组织的金字塔结构,等级越高,可提供的职位就越来越少。对那些成长缓慢或停止,以及准备缩减经营规模并裁员的公司,职业生涯高原更是很难克服的顽疾。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高原问题依然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关注的难点问题。

(二)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情感衰竭。工作热情丧失,个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个性冷漠自闭。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职业倦怠导致工作状态恶化,对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目前,职业倦怠正严重地侵袭企业员工的身一12,健康,给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是职业生涯管理的一大难点。

(三)职业韧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韧性不仅意味者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而且意味着个体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不断获得成长和新生。美国心理学会把韧性定

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性,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具有的反弹能力。职业韧性是指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作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式,从逆境中恢复并反弹的能力。具有职业韧性的员工在恢复过程中会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变得富有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4]。因此,如何培养员工的职业韧性是职业生涯管理极为重要问题。在国外心理学界,关于职业韧性的研究是个热点问题,但国内关于员工职业韧性的研究仍很缺乏。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操作模型[2]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操作模型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内容组成。理论部分包括:职业生涯管理核心理念、代表性理论、理论基础。操作部分包括:职业考察(人格测试、职业情境)一目标设定一战略实施一职业成功或遭遇职业高原一倦怠一职业韧性一职业成功一职业评价一职业考察,不断循环上升。

具体模型如下图l所示:

个人和组织均可以根据以上模型设计的路径,有效地进行螺旋循环上升式职业生涯的管理和开发。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从职业生涯的“战略实施”到“职业成功”,多数人要经历“职业高原和倦怠”的考验。因此,如何培养个体的“职业韧性”,职业发展中做到“追求卓越、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是一个人最终走向“职业成功”最关键的环节。

[编辑]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评价

毋庸置疑,上述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对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践,以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该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能为组织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在企业组织中化解和协调员工和组织之间的矛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在个体职业管理实践层面,由理论而形成的各种具体的职业性向测评、职业规划、开发工具和各种操作模式能帮助人们避免职业生涯发展的盲目性,特别是“职业探索决策理论和职业发展主动建构理论”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职业成功提供有力的帮助。鉴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贡献已为人们所认可和熟知,但对其局限却鲜有探讨,所以本文重点将从人的主体性的视角来揭示该理论的诸多缺陷,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人不同于动物,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命的存在。动物的生命是与自然为一体的,是受动的,服从于客观必然性。动物的生命规律— —生老病死完全与其自然的生命周期相一致。人的生命固然有其受动的一面,但其本质却是能动的,具有动物所没有的自为性、创造性、超越性,即人具有特殊的主体性。总之,人的主体性在于确证人的实践活动和生存命运决不会像动物那样仅仅是预设的、前定的和封闭的.相反,而是选择性的、不确定的和永远敞开的。人的潜能的开发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许许多多的伟人即便到了常人的退休年龄乃至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能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仍然能为人类做m巨大贡献。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是一个典范。9o高龄依然能笔耕不辍,出版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该书以其“前瞻 和超前思维”,成为管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

因此,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评判职业生涯理论的重要尺度。以此评判上述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不难发现其缺陷有以下两点:

(一)职业选择中的形而上学方法论错误,易使人们产生职业发展的宿命论思想

就职业选择而言,无论是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去探讨职业选择。其预设的前提就是“什么类型的人就应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似乎人的命运早就先定了。换言之,有的人生来就应成为“艺术家”或“企业家”,从事这类极富创造性、价值性的工作,从而享有高品味的生活,体验诗意人生;而另一些人就只能从事“重复、单调、枯燥”的工作,如打字员、营业员、门卫等。

显然,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其暗含的理论思想是宿命的。他们没有看到,人的成长及其个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不同的人在天赋才能上的差异,实际上比我们想像到的要小的多。成年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所表现出来的非常不同的才能,在许多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的后果。最不相同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例如,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普通的街头搬运工之间的差异,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更多的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所产生的”。121囚此,尽管职业选择理论有其合理性和实践的应用价值,但它与人的主体性思想是背离的。其危害在于过分强调了人的“受动性”和职业选择“职业—— 人匹配”的机械性和绝对性,暗示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说,职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现存的自己的兴趣等个性特点,又要看到人格的最终形成具有主动的建构性,从而放眼未来,站在历史的、生成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职业。特别是对于我国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独立人格成熟迟缓,理应培养多方面职业兴趣,不宜过早的判定向己所属的职业

领域,而应该多探索、多体验、多尝试不同类型的职业,同时还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影响因素,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认识论错误,会误导人们过早的放弃崇高的人生职业追求

萨柏等学者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描绘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基本上是沿着“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轨迹进行的。从表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而且与我们观察到的生活事实有某种程度的吻合,但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他们实际上是把人当成了类似于动物的“自然生命”,人的职业发展完全是按照自然的生命周期来进行的,忽视了人有别于动物的“超自然生命本质”。

现实中的人的职业发展轨迹,只是一种现象并不能表明人的“应然可能的”职业发展本质。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萨柏等学者的观点所谓“人在45岁之后”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与今天知识经济背景下人的职业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即便到了60岁左右的退休年龄,依然可以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生命的奇迹。最伟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在80高龄时虽然双目几乎失明,但仍在创作自己的杰作,并且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毕加索70多岁还创 了新的绘画风格。20世纪最伟大的器乐家、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奥在97岁生命的最后几天计划并实际演奏了一首新的乐曲。[31尽管人类类似于这种情况仍属凤毛麟角,但却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超越本质”。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萨柏等学者提 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普通人的合理价值,更要警惕其客观』 存在的缺陷:把人的生命视为物种的“客体性思维方式”,缺失了对人的无限潜能开发的使命,贬低和蔑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最终有害于人的终身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客观上会误导人们一旦进入退休阶段,职业生涯即告终结,以致“虚度晚年、蹉跎岁月”。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职业生涯成功研究

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逻辑演进,从职业选择理论(1909)到职业发展主动建构理论(1996),表明该理论的发展由静态转向了动态,人们在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中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既定的“兴趣、态度、特长、资源”等以及职业本身的特点,关心的是“人和职业”如何“匹配、适应”而不是锁定如何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然而,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兴起,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功业已成为人们职业生涯管理的HJ发点和归宿。因此,对职业生涯成功的研究将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的前瞻性问题。具体而言,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成功新标准探索

2005年5月美国的《组织行为学》杂志集中发表了五位著名的职业生涯理论研究专家撰写的有关职业成功标准的论文,并由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在中国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客观成功和主观成功”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由社会认可的“较高的薪金和职位”,后者指“自我认同、工作满意和精神满足”等。 怛这种主客二分的职业成功评价模式易误导人们在追求客观成功的同时,忽视主观的意愿、兴趣和社会使命。很多人从客观标准来看职业是成功的,但他们在心理上却有失败感。反之亦然。所以职业成功的评价就不能简单片面地采用单一的主观或客观标准。高客观成功低主观成功意味着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现了人的异化,外在的成功是以否定人的自由自觉地生命本质为代价的。而只讲主观成功,仅仅以“自我认同、工作满意和精神满足”作为衡量指标,漠视客观成功势必导致职业成功标准的虚无化。职业生涯成功的评价,如何找到普适性的标准仍需学者们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有关职业成功因素的考察,我们可以将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层次:(1)心理因素:职业使命(HALL和Chandler,2005) 、自我效能(Appelbaum Steven H,Hare Alan1996)161、动机、人格特质等 ;(2)能力素质因素:职业胜任力(Timothy

A.Judge1999)181、专业知识、技能等;(3)技巧策略因素:职业规划、目标设置等(张国萍和向敏2005)19,1Ol;(4)组织和社会因素:种族、组织性质规模绩效、社会资源等(Timothy

A.Judge1995)而其他因素是内生变量。同时,能力素质、技巧策略大多属于智商因素,心理因素与情商有直接关系。心理学众多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商”占到了80%。因而心理因素是职业成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在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中构建人的心理资本,即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Avolio2004)”, 从而转化成职业生涯成功的的心理因素,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更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

参考文献

1.

2. ↑ 1.0 1.11.2 宋君卿,王鉴忠.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生产力研究,2008年23期 ↑ 2.0 2.12.2 2.3宋君卿,王鉴忠.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内在逻辑与操作模型.辽宁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简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2010-04-10 11:54:17作者:宋争辉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次数:163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从学科历史发展角度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历程。在我国,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凸显出各种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大量人员无法找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状况。为解决这些问题,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导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成为人们公认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滥觞。1909年,帕森斯撰写了《选择职业》,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帕森斯的这三个步骤包含了“知己、知彼与决策”的三重涵义,其理论成为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1939年,美国学者威廉姆逊出版了《怎样咨询学生》一书,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他将职业指导分为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处理)、追踪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被称为“明尼苏达辅导学派”。该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占据了职业指导的主导地位。 1942年罗杰斯所著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一书出版,提出应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尊重人自我选择的能力及自由发展的权力。同时,罗杰斯以“人性善”和 “人的本质潜能的可信赖性”为依据,创立了“当事人中心”的非指导学派。

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及其间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向

动态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迈出了一步。1953年,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他以差异心理学和现象学作为解释职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个体生涯发展中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以及衰退五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这一思想把职业指导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不仅以个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同时也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从个体发展和整体生活的高度来考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至今,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继续得到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为霍兰德的类型论与吉列特等的生涯决定论。霍兰德把人和环境区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以及传统型六大类型,以此为依据,把人的特质和这种特质所适合的工作联系起来。吉列特等的生涯决定理论则以 “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不断面临生涯决定的过程”为逻辑起点,提出了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预测系统、价值系统以及决策系统。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对于中国而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则是一种地道的“舶来品”。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引进、停滞与恢复发展的历程。

我国对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引介始于民国时期。该理论的引入,与辛亥革命以后至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大量新式人才的紧缺和大批学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成为职业指导理论被引入中国的直接动因。

191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刊物《教育与职业》第15期专门刊出《职业指导》专号,进行宣传和推介。同年,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择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职业问题的演讲,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职业指导学科提供依据,此次活动可谓开创了我国指导就业的先河。

此后,在二、三十年代,一系列有关职业指导的著作不断出版。早在1923年,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不久,邹恩润就编译了《职业指导》一书。该书通过对职业指导范围的界定,指出了职业指导的效用、机关和方法,该书是我国首次系统论述职业指导的著作,堪称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其后,喻鉴清和陈重寅的《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江恒源的《如何办理职业指导》,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潘文安的《职业指导》,等等, 对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后,欧美和日本的职业指导理论又相应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几乎每期都要涉及到职业指导问题。而黄炎培、蔡元培、胡适等当时的教育界名流积极投身到对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讨论中去,则使得职业指导理论蔚为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当时的的动乱局势,职业指导理论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抗战胜利后内战的爆发,职业指导理论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奇缺,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各级各类的人才在配置方式上长期使用“统包统分”的政策,使得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没有用武之地。加之以后十年动乱,使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一度在中国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家就业政策也逐步向“自主择业”的方向演变,经过近30年的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宏观研究蔚为大观。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6年出版的朱启臻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朱启臻主要从职业指导的学科类型,职业指导的功能和原则,职业指导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职业指导的基本途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该书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职业指导理论的启动和发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俞文钊

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则以心理学为基础,全面介绍并评价了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的各种理论,以及国外各种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情况,旨在帮助求职者获得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以及如何达到对未来职业的适应,等等。从出版年代上看,这些著作是随着我国就业政策向“自主择业”政策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其后至今,一大批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宏观论著也相继出版,为当今就业政策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具体到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尚志平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编的《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从就业政策与法规、职业素质及养成方法、就业途径、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等方面,阐释了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掌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掌握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技巧。熊志梅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一书,则是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这种形式无所适从而做。她把多种学说运用到该教程中来,厘清了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方面的若干问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关系的一些专题性论著也相继出版,则是通过职业价值取向角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所做的一个指导。

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论著的相继出版,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下自主择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以及帮助缓解当今各类求职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事实,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职业生活治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活动的鼓起。从学科汗青开展角度看,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的演进,阅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讨的进程。在我国,职业生活治理理论也阅历了分歧的开展过程。特殊是变革开放今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开展,凸显出各类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大量人员无法找到工作的

1908年,

1939年,美国粹者威廉姆逊出书了《如何咨询学生》一书,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要素理论。他将职业指导分为剖析、整顿、诊断、猜测、咨询(处置)、追踪六个步骤,构成了一套共同的指导办法,被称为

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书了《职业选择》一书,经过对分歧家庭配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及其间所碰到的问题停止研讨,提出了

20世纪60年月至今,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继续获得了开展,具有代表性的为霍兰德的类型论与吉列特等的生活决议论。霍兰德把人和情况辨别为实践型、研讨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以及传统型六大类型,以此为根据,把人的特质和这种特质所合适的工作联络起来。吉列特等的生活决议理论则以

关于中国而言,职业生活治理理论则是一种地道的

我国对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的引介始于民国期间。该理论的引入,与辛亥反动今后至20世纪30年月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贸易的兴衰亲密相关,也深入反映了其时我国教育开展的内涵逻辑。大量新式人才的紧缺和多量黉舍卒业生

191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刊物《教育与职业》第15期特地注销《职业指导》专号,停止宣传和推介。同年,清华黉舍校长周寄梅为了指导学生择业,提议了择业演讲运动,延聘名人、专家进校职业问题的演讲,指导学生填写工作意愿,以猜测就业趋向,并为肯定职业指导学科供应根据,此次运动可谓创始了我国指导就业的先河。

尔后,在二、三十年月,一系列有关职业指导的著作不时出书。早在1923年,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研讨也方才起步不久,邹恩润就编译了《职业指导》一书。该书经过对职业指导局限的界定,指出了职业指导的功效、机关和办法,该书是我国初次系统阐述职业指导的著作,可谓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讨的创始性著作。厥后,喻鉴清和陈重寅的《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江恒源的《若何解决职业指导》,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潘文安的《职业指导》,等等,对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和理论的研讨,都具有一定的理讲价值。尔后,欧美和日本的职业指导理论又响应地被引见到中国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简直每期都要触及到职业指导问题。而黄炎培、蔡元培、胡适等其时的教育界绅士积极投身到对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评论辩论中去,则使得职业指导理论蔚为思潮,对20世纪20年月的学制变革、教育变革理论运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厚开展发生过主要影响。但因为其时的的骚动事态,职业指导理论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应用到理论中去。

20世纪30年月中期开端,跟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抗打败利后内战的迸发,职业指导理论也逐渐退出汗青舞台。

新中国成立今后的相当长时候内,各行各业建立人才奇缺,因为执行方案经济体系体例,国度对各级各类的人才在设置装备摆设体式格局上历久运用

变革开放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构成和开展,促使国度就业政策也逐渐向

一方面,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的宏观研讨蔚为大观。在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研讨的初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6年出书的朱启臻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办法》、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朱启臻首要从职业指导的学科类型,职业指导的功用和准绳,职业指导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职业指导的根本路子和研讨办法等方面临职业指导理论停止了研讨和梳理,该书关于变革开放今后中国大陆职业指导理论的启动和开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则以心理学为根底,周全引见并评价了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的各类理论,以及国外各类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状况,旨在协助求职者取得详细的办法和技艺、以及若何到达对将来职业的顺应,等等。从出书年月上看,这些著作是跟着我国就业政策向

另一方面,详细到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研讨功效也接踵面世。尚志平针对中等职业黉舍学生主编的《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从就业政策与律例、职业素质及养成办法、就业路子、创业认识与创业教育等方面,阐释了促使中等职业黉舍学生控制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控制完成本身人生价值的技巧。熊志梅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一书,则是针对全国高校卒业生执行了双向选择,自立择业的状况下,一些学生对这种方式无所适从而做。她把多种学说运用到该教程中来,厘清了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方面的若干问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关系的一些专题性论著也接踵出书,则是经过职业价值取向角度对学生职业生活规划

总体上说,变革开放今后职业生活治理理论论著的接踵出书,关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系体例下自立择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以及协助缓解当今各类求职人员和大学卒业生就业艰难的事实,都具有主要的理论和理想意义工作所做的一个指导。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职业生涯目标一般都是在进行个人评估、组织评估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由组织里的部门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与员工个人共同商量设定。注意生涯目标要具体明确、高低适度、留有余地,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专家认为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一般,我们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个人的心理特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和个性,如智能、情商、性格、潜能、价值观、兴趣、动机等。

生理特质:包括性别、身体状况、身高、体重以及外貌等。

学历经历:包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训练经历、学业成绩、社团活动、工作经验、生活目标等。

(1)组织特色:包括组织文化、组织规模、组织气氛、组织阶层、组织结构等。

(2)人力评估:包括人力需求预测、人力规划、人力供需、升迁政策、招聘方式等。

(3)工作分析:诸如职业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工作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等。

(4)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事管理方案、工资报酬、福利措施、员工关系发展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向敏 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成功 2006(07)

2. 张国萍 成功是目标使然--关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成功目标指数CSGI的研究 [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研究2005(04)

3. Timothy A Judg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general mental ability,and career success across the life span [外文期刊] 1999 doi:10.1111/j.1744-6570.1999.tb00174.x

4. Steven H Appelbaum;Alan Hare so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of geal setting and performance Some human resource application 1996(03)

5. Douglas T Hall;Dawne Chandler Phyehological anccess:When the career is a calling [外文期刊] 2005(2) doi:10.1002/job.301

6. Nigel Nicholson;Wendy DeWaal-andrews Playing to win:Biological imperative,self-regulation,and tzade-offs in the game of career success 2005(26)

7. 德鲁克 个人的管理 2003

8. 戴远程 国产平板电视利润降至1%,可能全行业亏损 2006

9. 格林豪斯;王伟 职业生涯管理 2006

10.Avolio B J;Gardner W L;Walumbwa F O 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2004(06)

1、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来源与今后的发展选择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历史演进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从学科历史发展角度看,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历程。 职业指导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1908年1月13日,创立了“波士顿职业局”,并于1909年5月 版了《选择职业》著作。随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受到前苏联、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重视和推崇。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和实践获得蓬勃发展。9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并为人们广为接受。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是指通过了解人自身的“个性特质”和不同职业的需求和“类型特征”,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选择人的职业。该理论又分为以下两种:

1.。即要“人职匹配”

该理论由“职业辅导之父”帕森斯(Parsons)创立,也称特质因素理论。帕森斯在其所著《选择职业》(1909)一书中认为,一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察三个方面的因素:自我的爱好、价值观、能力、资源、限制条件等;不同行业工作性质、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和机会;二者的协调和匹配。从此“人职匹配”成为职业指导中永远不变的核心理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职业选择。

2.职业性向理论 即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

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做列“人格— —职业 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他认为,职业性向即人的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霍兰德经测试研究发现六种基本的职业性向并对应于六种职业类型,即“调研型、l艺术型、社会型、专业型、表现型、常规型。”他认为,某种人格类型的劳动者应与其相同类型的职业相结合,即做列“人格— —职业 配”。劳动者也因此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才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要经历许多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相应的职业知识能力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学者们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将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理论主要有萨柏(DonaldE.Super1953)和格林豪斯(Greenhaus1987)的“五阶段理论”,施恩

(Edgard H.Sehein1978)的“九个阶段理论”和金斯柏格(EliGinzberg195 1)的“三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虽然有差异,但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选取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作为代表进行阐述。

萨柏是美国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他把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5个阶段:(1)成长阶段,属于认知阶段(0-14岁);(2)探索阶段,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15—24岁);(3)确立阶段,属于选择、安置阶段(25—44岁);(4)维持阶段,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45—64岁);(5)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65岁以上)。 人们可以根据上述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去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探索决策理论

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充满着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个体不断探索和决策。理想的境界是人们尽快找到符合个人兴趣,能使人安身立命的职业,同时也成为一个人无怨无悔的事业。职业生涯的探索决策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职业锚理论”。该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施恩(Schein)教授于1978年在其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施恩认为职业锚反映当事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也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被发现的才干。在工作实践前职业锚是不存在的,职业锚由实践经验决定,而不只是取决于个人的潜在才干和动机。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中的“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应该锁定的目标。

职业锚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技术/功能能力型职业锚;(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安全,稳定型职业锚;(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

(四)职业发展主动建构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和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JohnKrumboltz)1996年从自我效能的角度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建构理论”。职业生涯的自我效能是指我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生涯决策活动。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了解我们自身并作出各种可能性选择的过程。过去的学习、经验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涯决策。个人信念与期望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

业生涯的发展不是被动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主动地寻找生活中的“角色榜样和良师益友”并以此学习有关职业和生涯规划过程的知识。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的管理基于人的多层次需要,应以职业的客观和主观共同成功为导向,即职业发展既要重视客观上的“晋升和薪酬”又不能忽视主观上的“精神满足”。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职业生涯管理的终极目标。

(二)超越自然生命— — 人力资本的持续开发与终身学习

职业生涯管理应把人当作主体,看到人的主体性即自主、自为和对自然生命的超越性,并以此区别于动物的受动性。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人们的终身学习和人力资本持续开发创造了条件。每一个人的职业发展都应力争做到“退而不休”。

(三)组合式人生—— 工作、家庭和社会和谐平衡

职业生涯管理应避免工作与家庭隔离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仅是养家糊口。除了工作还应像当代英国思想家、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所倡导的,尝试寻求“组合式人生”,即工作组合除了“有偿工作”,还应做些“无偿工作—— 家政、志愿、研习等”,此外还应兼顾“休闲”。

(四)过程重于结果—— 职业生涯发展重在体验、探索、创造生命意义,而不只是追求实际的功利目标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决定了人的职业追求永无止境。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从根本上来说,是创造意义而不是满足于世俗的物质需求。职业生涯管理应倡导人们拥有终身探索的事业,可谓生命有涯,追求无限。

[编辑]

职业生涯管理主要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学科。

心理学是职业生涯管理最核心的理论依据。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选择理论“职业—— 人匹配”和“职业性向”的确定主要是以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为前提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主动建构理论主要涉及心理学的“社会学习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韧性”的培育、“职业高原”的规避和防范等都和“积极心理学”、“心理资本理论”相关。

管理学给予职业生涯管理以重要的理论支持。职业生涯管理中“职业锚”理论、“职业生涯成功”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均以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和“战略管理”等管理学理论为基础。

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也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依据之一。人力资本理论有关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价值增殖,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效配置和人力资本的激励等表明了职业生涯的管理和开发是人力资本理论逻辑的内在要求。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难点与热点[2]

(一)职业高原

职业生涯高原是指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非常小。这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的核心问题,也是组织管理工作很难对付的挑战。职业生涯高原的后果是“晋升渠道受阻、士气较低、绩效降低、客户关系弄僵、缺勤率上升”C33(P181)。职业生涯高原产生的原因,除了个体自身的不良因素外,主要是组织的金字塔结构,等级越高,可提供的职位就越来越少。对那些成长缓慢或停止,以及准备缩减经营规模并裁员的公司,职业生涯高原更是很难克服的顽疾。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高原问题依然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关注的难点问题。

(二)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情感衰竭。工作热情丧失,个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个性冷漠自闭。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消极地评价自己,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职业倦怠导致工作状态恶化,对工作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目前,职业倦怠正严重地侵袭企业员工的身一12,健康,给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是职业生涯管理的一大难点。

(三)职业韧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韧性不仅意味者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而且意味着个体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不断获得成长和新生。美国心理学会把韧性定

义为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性,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具有的反弹能力。职业韧性是指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逆境时作出自我调整和适应的方式,从逆境中恢复并反弹的能力。具有职业韧性的员工在恢复过程中会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变得富有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4]。因此,如何培养员工的职业韧性是职业生涯管理极为重要问题。在国外心理学界,关于职业韧性的研究是个热点问题,但国内关于员工职业韧性的研究仍很缺乏。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操作模型[2]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操作模型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内容组成。理论部分包括:职业生涯管理核心理念、代表性理论、理论基础。操作部分包括:职业考察(人格测试、职业情境)一目标设定一战略实施一职业成功或遭遇职业高原一倦怠一职业韧性一职业成功一职业评价一职业考察,不断循环上升。

具体模型如下图l所示:

个人和组织均可以根据以上模型设计的路径,有效地进行螺旋循环上升式职业生涯的管理和开发。需要进一步阐明的是,从职业生涯的“战略实施”到“职业成功”,多数人要经历“职业高原和倦怠”的考验。因此,如何培养个体的“职业韧性”,职业发展中做到“追求卓越、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是一个人最终走向“职业成功”最关键的环节。

[编辑]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评价

毋庸置疑,上述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对人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践,以及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该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能为组织合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在企业组织中化解和协调员工和组织之间的矛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在个体职业管理实践层面,由理论而形成的各种具体的职业性向测评、职业规划、开发工具和各种操作模式能帮助人们避免职业生涯发展的盲目性,特别是“职业探索决策理论和职业发展主动建构理论”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职业成功提供有力的帮助。鉴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贡献已为人们所认可和熟知,但对其局限却鲜有探讨,所以本文重点将从人的主体性的视角来揭示该理论的诸多缺陷,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人不同于动物,在于它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命的存在。动物的生命是与自然为一体的,是受动的,服从于客观必然性。动物的生命规律— —生老病死完全与其自然的生命周期相一致。人的生命固然有其受动的一面,但其本质却是能动的,具有动物所没有的自为性、创造性、超越性,即人具有特殊的主体性。总之,人的主体性在于确证人的实践活动和生存命运决不会像动物那样仅仅是预设的、前定的和封闭的.相反,而是选择性的、不确定的和永远敞开的。人的潜能的开发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许许多多的伟人即便到了常人的退休年龄乃至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能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仍然能为人类做m巨大贡献。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就是一个典范。9o高龄依然能笔耕不辍,出版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该书以其“前瞻 和超前思维”,成为管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

因此,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评判职业生涯理论的重要尺度。以此评判上述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不难发现其缺陷有以下两点:

(一)职业选择中的形而上学方法论错误,易使人们产生职业发展的宿命论思想

就职业选择而言,无论是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还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去探讨职业选择。其预设的前提就是“什么类型的人就应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似乎人的命运早就先定了。换言之,有的人生来就应成为“艺术家”或“企业家”,从事这类极富创造性、价值性的工作,从而享有高品味的生活,体验诗意人生;而另一些人就只能从事“重复、单调、枯燥”的工作,如打字员、营业员、门卫等。

显然,帕森斯和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其暗含的理论思想是宿命的。他们没有看到,人的成长及其个性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不同的人在天赋才能上的差异,实际上比我们想像到的要小的多。成年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所表现出来的非常不同的才能,在许多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的后果。最不相同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例如,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普通的街头搬运工之间的差异,似乎不是由于天赋,而更多的是由于习惯、风俗和教育所产生的”。121囚此,尽管职业选择理论有其合理性和实践的应用价值,但它与人的主体性思想是背离的。其危害在于过分强调了人的“受动性”和职业选择“职业—— 人匹配”的机械性和绝对性,暗示人们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说,职业的选择既要考虑现存的自己的兴趣等个性特点,又要看到人格的最终形成具有主动的建构性,从而放眼未来,站在历史的、生成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职业。特别是对于我国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独立人格成熟迟缓,理应培养多方面职业兴趣,不宜过早的判定向己所属的职业

领域,而应该多探索、多体验、多尝试不同类型的职业,同时还应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影响因素,最终确立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认识论错误,会误导人们过早的放弃崇高的人生职业追求

萨柏等学者提出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描绘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基本上是沿着“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轨迹进行的。从表面上看有其合理性,而且与我们观察到的生活事实有某种程度的吻合,但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他们实际上是把人当成了类似于动物的“自然生命”,人的职业发展完全是按照自然的生命周期来进行的,忽视了人有别于动物的“超自然生命本质”。

现实中的人的职业发展轨迹,只是一种现象并不能表明人的“应然可能的”职业发展本质。人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萨柏等学者的观点所谓“人在45岁之后”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与今天知识经济背景下人的职业发展的事实并不相符。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即便到了60岁左右的退休年龄,依然可以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生命的奇迹。最伟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在80高龄时虽然双目几乎失明,但仍在创作自己的杰作,并且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毕加索70多岁还创 了新的绘画风格。20世纪最伟大的器乐家、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奥在97岁生命的最后几天计划并实际演奏了一首新的乐曲。[31尽管人类类似于这种情况仍属凤毛麟角,但却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超越本质”。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萨柏等学者提 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普通人的合理价值,更要警惕其客观』 存在的缺陷:把人的生命视为物种的“客体性思维方式”,缺失了对人的无限潜能开发的使命,贬低和蔑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最终有害于人的终身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客观上会误导人们一旦进入退休阶段,职业生涯即告终结,以致“虚度晚年、蹉跎岁月”。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职业生涯成功研究

传统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逻辑演进,从职业选择理论(1909)到职业发展主动建构理论(1996),表明该理论的发展由静态转向了动态,人们在职业生涯管理的实践中由被动转向了主动。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既定的“兴趣、态度、特长、资源”等以及职业本身的特点,关心的是“人和职业”如何“匹配、适应”而不是锁定如何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然而,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兴起,追求职业生涯的成功业已成为人们职业生涯管理的HJ发点和归宿。因此,对职业生涯成功的研究将成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的前瞻性问题。具体而言,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成功新标准探索

2005年5月美国的《组织行为学》杂志集中发表了五位著名的职业生涯理论研究专家撰写的有关职业成功标准的论文,并由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在中国的相关研究还很缺乏。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客观成功和主观成功”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由社会认可的“较高的薪金和职位”,后者指“自我认同、工作满意和精神满足”等。 怛这种主客二分的职业成功评价模式易误导人们在追求客观成功的同时,忽视主观的意愿、兴趣和社会使命。很多人从客观标准来看职业是成功的,但他们在心理上却有失败感。反之亦然。所以职业成功的评价就不能简单片面地采用单一的主观或客观标准。高客观成功低主观成功意味着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现了人的异化,外在的成功是以否定人的自由自觉地生命本质为代价的。而只讲主观成功,仅仅以“自我认同、工作满意和精神满足”作为衡量指标,漠视客观成功势必导致职业成功标准的虚无化。职业生涯成功的评价,如何找到普适性的标准仍需学者们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因素研究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有关职业成功因素的考察,我们可以将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层次:(1)心理因素:职业使命(HALL和Chandler,2005) 、自我效能(Appelbaum Steven H,Hare Alan1996)161、动机、人格特质等 ;(2)能力素质因素:职业胜任力(Timothy

A.Judge1999)181、专业知识、技能等;(3)技巧策略因素:职业规划、目标设置等(张国萍和向敏2005)19,1Ol;(4)组织和社会因素:种族、组织性质规模绩效、社会资源等(Timothy

A.Judge1995)而其他因素是内生变量。同时,能力素质、技巧策略大多属于智商因素,心理因素与情商有直接关系。心理学众多研究也表明,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情商”占到了80%。因而心理因素是职业成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在人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中构建人的心理资本,即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感(自信)、乐观、积极归因、自我恢复力等(Avolio2004)”, 从而转化成职业生涯成功的的心理因素,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更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

参考文献

1.

2. ↑ 1.0 1.11.2 宋君卿,王鉴忠.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生产力研究,2008年23期 ↑ 2.0 2.12.2 2.3宋君卿,王鉴忠.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内在逻辑与操作模型.辽宁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简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2010-04-10 11:54:17作者:宋争辉来源:光明日报浏览次数:163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从学科历史发展角度看,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究的历程。在我国,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凸显出各种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大量人员无法找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状况。为解决这些问题,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导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成为人们公认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滥觞。1909年,帕森斯撰写了《选择职业》,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帕森斯的这三个步骤包含了“知己、知彼与决策”的三重涵义,其理论成为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1939年,美国学者威廉姆逊出版了《怎样咨询学生》一书,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他将职业指导分为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处理)、追踪六个步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被称为“明尼苏达辅导学派”。该理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占据了职业指导的主导地位。 1942年罗杰斯所著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一书出版,提出应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尊重人自我选择的能力及自由发展的权力。同时,罗杰斯以“人性善”和 “人的本质潜能的可信赖性”为依据,创立了“当事人中心”的非指导学派。

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版了《职业选择》一书,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及其间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向

动态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迈出了一步。1953年,舒伯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他以差异心理学和现象学作为解释职业选择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个体生涯发展中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以及衰退五个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这一思想把职业指导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不仅以个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同时也兼顾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从个体发展和整体生活的高度来考察个人与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至今,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继续得到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为霍兰德的类型论与吉列特等的生涯决定论。霍兰德把人和环境区分为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以及传统型六大类型,以此为依据,把人的特质和这种特质所适合的工作联系起来。吉列特等的生涯决定理论则以 “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是不断面临生涯决定的过程”为逻辑起点,提出了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预测系统、价值系统以及决策系统。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对于中国而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则是一种地道的“舶来品”。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引进、停滞与恢复发展的历程。

我国对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引介始于民国时期。该理论的引入,与辛亥革命以后至20世纪3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也深刻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大量新式人才的紧缺和大批学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成为职业指导理论被引入中国的直接动因。

191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刊物《教育与职业》第15期专门刊出《职业指导》专号,进行宣传和推介。同年,清华学校校长周寄梅为了指导学生择业,发起了择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职业问题的演讲,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职业指导学科提供依据,此次活动可谓开创了我国指导就业的先河。

此后,在二、三十年代,一系列有关职业指导的著作不断出版。早在1923年,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不久,邹恩润就编译了《职业指导》一书。该书通过对职业指导范围的界定,指出了职业指导的效用、机关和方法,该书是我国首次系统论述职业指导的著作,堪称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究的开创性著作。其后,喻鉴清和陈重寅的《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江恒源的《如何办理职业指导》,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潘文安的《职业指导》,等等, 对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此后,欧美和日本的职业指导理论又相应地被介绍到中国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几乎每期都要涉及到职业指导问题。而黄炎培、蔡元培、胡适等当时的教育界名流积极投身到对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讨论中去,则使得职业指导理论蔚为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当时的的动乱局势,职业指导理论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抗战胜利后内战的爆发,职业指导理论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奇缺,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各级各类的人才在配置方式上长期使用“统包统分”的政策,使得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没有用武之地。加之以后十年动乱,使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一度在中国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家就业政策也逐步向“自主择业”的方向演变,经过近30年的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宏观研究蔚为大观。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的初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6年出版的朱启臻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朱启臻主要从职业指导的学科类型,职业指导的功能和原则,职业指导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职业指导的基本途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职业指导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梳理,该书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职业指导理论的启动和发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俞文钊

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则以心理学为基础,全面介绍并评价了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的各种理论,以及国外各种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情况,旨在帮助求职者获得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以及如何达到对未来职业的适应,等等。从出版年代上看,这些著作是随着我国就业政策向“自主择业”政策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其后至今,一大批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宏观论著也相继出版,为当今就业政策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另一方面,具体到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继面世。尚志平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编的《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从就业政策与法规、职业素质及养成方法、就业途径、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等方面,阐释了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掌握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掌握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技巧。熊志梅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一书,则是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这种形式无所适从而做。她把多种学说运用到该教程中来,厘清了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方面的若干问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关系的一些专题性论著也相继出版,则是通过职业价值取向角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所做的一个指导。

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论著的相继出版,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下自主择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以及帮助缓解当今各类求职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事实,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职业生活治理理论源于20世纪初美国职业指导活动的鼓起。从学科汗青开展角度看,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的演进,阅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研讨的进程。在我国,职业生活治理理论也阅历了分歧的开展过程。特殊是变革开放今后,我国经济的飞速开展,凸显出各类专业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缺,但同时又存在着大量人员无法找到工作的

1908年,

1939年,美国粹者威廉姆逊出书了《如何咨询学生》一书,进一步拓展了帕森斯的特质要素理论。他将职业指导分为剖析、整顿、诊断、猜测、咨询(处置)、追踪六个步骤,构成了一套共同的指导办法,被称为

1951年,金斯伯格等人出书了《职业选择》一书,经过对分歧家庭配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及其间所碰到的问题停止研讨,提出了

20世纪60年月至今,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继续获得了开展,具有代表性的为霍兰德的类型论与吉列特等的生活决议论。霍兰德把人和情况辨别为实践型、研讨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以及传统型六大类型,以此为根据,把人的特质和这种特质所合适的工作联络起来。吉列特等的生活决议理论则以

关于中国而言,职业生活治理理论则是一种地道的

我国对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的引介始于民国期间。该理论的引入,与辛亥反动今后至20世纪30年月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贸易的兴衰亲密相关,也深入反映了其时我国教育开展的内涵逻辑。大量新式人才的紧缺和多量黉舍卒业生

191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刊物《教育与职业》第15期特地注销《职业指导》专号,停止宣传和推介。同年,清华黉舍校长周寄梅为了指导学生择业,提议了择业演讲运动,延聘名人、专家进校职业问题的演讲,指导学生填写工作意愿,以猜测就业趋向,并为肯定职业指导学科供应根据,此次运动可谓创始了我国指导就业的先河。

尔后,在二、三十年月,一系列有关职业指导的著作不时出书。早在1923年,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研讨也方才起步不久,邹恩润就编译了《职业指导》一书。该书经过对职业指导局限的界定,指出了职业指导的功效、机关和办法,该书是我国初次系统阐述职业指导的著作,可谓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研讨的创始性著作。厥后,喻鉴清和陈重寅的《中小学升学及职业指导》,江恒源的《若何解决职业指导》,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潘文安的《职业指导》,等等,对我国职业指导理论和理论的研讨,都具有一定的理讲价值。尔后,欧美和日本的职业指导理论又响应地被引见到中国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简直每期都要触及到职业指导问题。而黄炎培、蔡元培、胡适等其时的教育界绅士积极投身到对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评论辩论中去,则使得职业指导理论蔚为思潮,对20世纪20年月的学制变革、教育变革理论运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厚开展发生过主要影响。但因为其时的的骚动事态,职业指导理论并没有真正普遍地应用到理论中去。

20世纪30年月中期开端,跟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抗打败利后内战的迸发,职业指导理论也逐渐退出汗青舞台。

新中国成立今后的相当长时候内,各行各业建立人才奇缺,因为执行方案经济体系体例,国度对各级各类的人才在设置装备摆设体式格局上历久运用

变革开放今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的构成和开展,促使国度就业政策也逐渐向

一方面,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的宏观研讨蔚为大观。在职业生活治理理论研讨的初步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有1996年出书的朱启臻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办法》、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等。朱启臻首要从职业指导的学科类型,职业指导的功用和准绳,职业指导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职业指导的根本路子和研讨办法等方面临职业指导理论停止了研讨和梳理,该书关于变革开放今后中国大陆职业指导理论的启动和开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俞文钊主编的《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则以心理学为根底,周全引见并评价了职业心理和职业指导的各类理论,以及国外各类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状况,旨在协助求职者取得详细的办法和技艺、以及若何到达对将来职业的顺应,等等。从出书年月上看,这些著作是跟着我国就业政策向

另一方面,详细到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的研讨功效也接踵面世。尚志平针对中等职业黉舍学生主编的《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从就业政策与律例、职业素质及养成办法、就业路子、创业认识与创业教育等方面,阐释了促使中等职业黉舍学生控制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控制完成本身人生价值的技巧。熊志梅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一书,则是针对全国高校卒业生执行了双向选择,自立择业的状况下,一些学生对这种方式无所适从而做。她把多种学说运用到该教程中来,厘清了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方面的若干问题,具有较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大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关系的一些专题性论著也接踵出书,则是经过职业价值取向角度对学生职业生活规划

总体上说,变革开放今后职业生活治理理论论著的接踵出书,关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系体例下自立择业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以及协助缓解当今各类求职人员和大学卒业生就业艰难的事实,都具有主要的理论和理想意义工作所做的一个指导。


相关文章

  •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的研究
  •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的研究 摘要: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认识和思考,明确了生涯及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相关概念.指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是: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学校教师的 ...查看


  • 第十三章 社会福利法律制度 1
  • 第十三章 社会福利法律制度 本章简介: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重点阐述了公共福利与职业福利基本内涵以及国内外相关立法的比较. 本章课时:2 第一节 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福利的基本概念.特点及构 ...查看


  • 2013年自考[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11760][考试大纲]
  • <11760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http://www.fafu.edu.cn/html/2012/11/44631.htm 农大成教自考 2012-11-19 11:15:36 第一部分 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一.课程 ...查看


  • 高级工程合同管理师教材大纲
  • 工程合同管理基础理论大纲 第一章 工程合同管理师职业相关知识 第一节 工程合同管理师概述 一.职业的定义 二.职业特点 三.职业素质要求 四.职业职责 五.职业培训与考试 第二节 工程合同管理岗位产生背景 一.社会现状 二.政策导向 第三节 ...查看


  •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点击数: "工学交替"概念内涵与理念基础的思考 一.关于本课题的目标定位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 ...查看


  • 对"职业技术教育"称谓的评价
  • 对"职业技术教育"称谓的评价 [摘要]: 文章拟从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基本称谓出发,分析其教育形式的基本涵义,进而揭示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并且得出结论:高职的本质其实是技术教育,与"职业"并无本质的关 ...查看


  • 0Jvmmqc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下册)管理学
  •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潘前进高级经济师辅导教材资料整理(下册) 管理 ...查看


  • 2015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 基于就业能力的无边界职业生涯平衡
  • 作者:郭志刚 经济管理 2008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66(2007)19-0060-05 随着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组织中的雇佣理念和雇佣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终身雇佣.家 ...查看


  • [护理管理学]教学大纲 2015
  • 教 学 大 纲 护理系 护管教研室制 2015 年 3 月 7 日 <护理管理学> <护理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护理管理学 课程类别:职业技能课程 适用专业:普通专科护理 总学时:40,其中理论学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