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2015-08-05 高中历史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积极: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2、内容

(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1)经济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改革重点转移: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问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影响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

宗旨: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

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4)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5)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由来

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2、背景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

5、意义

(1)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2015-08-05 高中历史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4、特点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

(1)积极:

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2、内容

(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问题及影响、(1)经济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改革重点转移: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问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4、影响

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

2、目的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召开

(1)时间: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1、金融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1945年成立。现在成员国180多个,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其基金主要来源于各成员国应缴的份额,现在资金约2000亿美元,其中我国约为46亿美元。 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

(2)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WB )

宗旨: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概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特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3)影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原因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

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签署: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自关贸总协定缔约以来,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这些谈判缓解了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主导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作用: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已经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原因

(1)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3)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4)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5)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影响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

(2)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由来

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2、背景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3、成立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

5、意义

(1)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章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结构框架(人教版)
  • 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分配△内容:①健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存在于私营.外资及公有制经济)②按(存在于个体经济) 方式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意义:有利于让一 ...查看


  • 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查看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削足适履"
  • 作者:孙富中 教学月刊(教学参考):中学版 2009年03期 自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以来,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如雨后春笋,精彩纷呈.版本主 ...查看


  •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 对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思考 周平英 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要靠40分钟课堂的教学来实现,它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提供大量的阅读实践机会通过名著导读二课堂的开设有效地 ...查看


  • 高中语文课本内容安排
  •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访谈(提纲) 佚 名 主持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将于2004年6月正式出版,2004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编写的.今天我们邀请这套教材的编者,介绍一下这套教材的基本情况 ...查看


  • 人教版新课程:高一历史(2015)
  • 人教版新课程:高一历史(2015)在线播放地址列表: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1-1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1-2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1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2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3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3 ...查看


  • [干货]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二)
  • 9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