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大学化学(DaxueHuaxue)

Univ.Chem.2016,31(1),1-6

.今日化学.doi:10.3866/pku.DXHX20160101WWW.dxhx.pku.edu.cn

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侯颖钦吕华+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种类繁多,由于在不同的氨基酸上所进行的修饰会对蛋白质的结

构和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基于天然氨基酸特异的蛋白质修饰策略。本文主

要以半胱氨酸、酪氨酸和蛋白质氮端特异修饰为例,简要回顾目前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化学的相

关工作。

关键词:蛋白质修饰;天然氨基酸;半胱氨酸;酪氨酸

中图分类号:06:G64

Protein-ModificationBasedonCanonicaIAminoAcid

HOUYing-QinLVHua’

(CollegeofChemistryandMolecularEngineering,Pekingc历f坩坶f钐Beijing100871,P.R.China)

Abstract:Chemicalmodificationsoncertainaminoacidscanresultindiverseeffectsonprotein

structuresandfunctions.Forthis,numerousstrategieshavebeendevelopedforsite—specificor

residue—specificproteinmodifications.Herewesummarizethelatestprogressesonprotein—

modificationbasedoncanonicalaminoacidssuchascysteine,tyrosineandN-terminus.

KeyWords:Protein・modification;Canonicalaminoacid;Cysteine;Tyrosine

1背景介绍

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可以带来新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调控蛋白的生物活性。而事实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翻译后修饰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能极大地增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比如蛋白特定氨基酸的乙酰化、甲酰化、磷酸化、磺酸化、泛素化和糖基化等,可以影响细胞的信号传导、分化、迁移等活动uJ。因此,发展正交的化学反应对蛋白质中的天然氨基酸进行特异性修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J。由于蛋白质含有多种不同的氨基酸侧链官能团,为了保证修饰的特异性,这些反应必须具有较好的官能团选择性。此外,由于蛋白质多级结构的不稳定,对它们的修饰必须同时保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接近生理环境条件(≤37℃,pH6-8,Imaol・L叫浓度)下即可以进行的高效率、高特异性和高转化率的化学反应成为了此类反应的首选【3’4J。

本文主要以半胱氨酸、酪氨酸和蛋白质氮端氨基酸为例,总结近年来天然氨基酸特异性的蛋白质修饰,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通讯作者,Email:chemhualu@pku.edu.cn

2tiniv.Chem.2016V01.312

2.1天然氨基酸特异性的蛋白质修饰基于半胱氨酸(Cys)的蛋白质修饰

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虽然半胱氨酸在数量上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由于其具有显著的亲核性和氧化还原性,易于修饰,被广泛应用于蛋白的选择性修饰。

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二硫键的交换反应(图la)pJ、烷基化(图lb)p’以及与马来酰亚胺(图lc)№1或乙烯基砜(图ld)F,81的麦克尔加成反应。Brik等利用二硫键的交换反应对a一球蛋白中的半胱氨酸进行修饰,在较为温和的条件(pH7.0)下,1h即可达至1142%的产率,但是由于该反应可逆,所以转化产率难以提高,并且新生成的二硫键在还原性环境中较易被破坏,从而降低蛋白质修饰产物的稳定性。因此,Brik等又利用a一卤代羰基化合物(如碘乙酰胺等)与Ct.球蛋白中唯一的半胱氨酸反应,对其进行修饰以提高蛋白质修饰产物的稳定性。此外,马来酰亚胺和乙烯基砜与巯基的麦克尔加成反应是非常经典的修饰巯基的反应。目前,很多市售的巯基反应活性的荧光染料为马来酰亚胺修饰。所以,这也是对蛋白质中半胱氨酸修饰选择性较好的修饰方法。

R/s\sp。

x从。月N

Hh。O

X=I,C1.Br

Oo广

。弋HdN-o飞

\孓\孓、\S

O≮。

厂甲~。沁≯◇O。

图l转辫辫话、争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的经典反应

其他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如图2、图3所示。根据所利用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同分为极性反应和光催化反应。

Bakerd,组和Caddickdx组研究了半胱氨酸与溴代马来酰亚胺的极性反应,分别通过半胱氨酸的可逆烷基化(图2a,2b)和不可逆烷基化(图2c)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不仅可以用于体外的蛋白质反应【9’l01,还可以在活细胞中对蛋白质进行修饰…J。而后,Caddickdx.鲑t[121通过两步反应利用2,5一二溴代己二酰胺与半胱氨酸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2l_37℃)反应得到了较高的转化率(>95%)。半胱氨酸也可以与缺电子的烯丙基酰胺/酯或者烯丙基酮等反应生成乙烯基硫化物(图2d),这类反应速度快,生物正交性好。Che等[131利用带有铱配合物的烯丙基酰胺与半胱氨酸的反应对BSA(半胱氨酸个数多达70个,其中约一半左右的半胱氨酸互相形成二硫键)和HSA(含有72个半胱氨酸,其中32个互相形成二硫键1成功修饰,形成蛋白一一铱配合物杂化体,可以通过磷光实现生物成像。Wagner等【141则研究了图2e中APN与半胱氨酸的反应,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并且生成的产物稳定性好,且在反应过程中对半胱氨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N0.1侯颖钦等: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RSH

APN

图2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的极性反应

H叭thiol—ene

旷门V

lhiol—vne∥、∥高

pt

图3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的光催化反应

如图3所示,在光催化反应中,包括3种反应,其中巯基.烯(thiol—ene)反应最常用到。利用thiol—ene[15-171或巯基一'炔(thiol—yne)‘181反应与蛋白质的半胱氨酸进行偶联时需要有自由基引发剂或者光激发

4Univ.C矗绷.2016V01.31反应。Liu等¨刨在利用thi01.ene反应对蛋白进行乙酰化标记时通过蛋白质的溶解性研究表明,thiol—ene反应过程中自由基的产生并没有导致蛋白质变性,而Strieter掣"1在利用thi01.ene反应研究泛素的不同数目聚体的功能与结构时也发现,thi01.ene反应本身对泛素的结构与功能并没有太大影响,而是在不同位置和取向的偶联体对泛素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的作用会有较大影响。因此,可以推测自由基的产生对蛋白质本身的结构与性质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thi01.ene蛋白质修饰方法相比,thiol—yne反应可以进行两次修饰,因此可以分别引入两种不同的官能团,从而对蛋白质进行双官能团化修饰。

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方法种类丰富,但是被大家广泛应用的是半胱氨酸与马来酰亚胺的反应和thi01.ene反应。由于绝大多数蛋白质序列中均含有半胱氨酸,所以该修饰方法适用范围广泛。但是,半胱氨酸在蛋白质中往往会形成二硫键,当在半胱氨酸上进行修饰时很可能会对蛋白质的结构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在其他氨基酸上进行修饰。

2.2基于酪氨酸的蛋白质修饰

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Francisdx组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Barbasdx组在基于酪氨酸的特异性蛋白质标记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图4)。Barbas和Francis等小组【lHu利用带有吸电子基团的重氮化合物与酪氨酸酚羟基的邻位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反应速度很快(“h),条件温和(pH9.0,4℃即可反应),并且对酪氨酸的选择性较好(图4a)。2004年,Francisdx组【n引提出了图4b所示的Mannich类型的酪氨酸修饰方法。这种方法反应效率很高,并且条件温和,三组分反应使其能够引入多种官能团。2011年,Francis等¨纠又利用硝酸铈铵作为催化剂实现了对酪氨酸的选择性修饰,反应速度更快(<1h),且需要的底物浓度也比较低(图4c)。关于酪氨酸的选择性修饰还有酪氨酸酚羟基邻位和双键的反应等,反应效率均比较好瞄引。

X=N02.COCH3,CONH2xD№一

—-----------—-------●b

H’’R

C心爪N弋卜X、\一◇登O辍H

\。Dk』:H(NH4)2Ce(N03)6丫一>=。上N。N,图4基于酪氨酸的蛋白质修饰

NO.1侯颖钦等: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5

基于酪氨酸的蛋白质修饰反应选择性较好,而且主要利用的是侧链酚环的富电子特性,所以从反应机理上来看基本一致,反应类型比较单一。

2.3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M端特异性修饰

基于蛋白质Ⅳ_端氨基酸的修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氨基修饰为主(图5a,5b)瞄H川,这类反应通常对氨基酸种类的选择性不大,虽然Ⅳ.端的氨基和赖氨酸中£.氨基的pK.不同,通过控制反应体系的pH可以使其对氨基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仍然不能做到完全选择性,例如图5a为wong和Che等u训的研究工作,利用烯酮化合物与氨基的反应对蛋白质的Ⅳ-端进行修饰,基本上只要Ⅳ-端有游离的氨基即可进行修饰。此外,可以通过串联反应或者利用反应本身对Ⅳ-端氨基酸的选择性来实现Ⅳ-端氨基的选择性修饰。如Francis等则利用磷酸吡哆醛将蛋白质Ⅳ-端氧化成双羰基酮或醛,再与胺氧反应进行修饰,在pH7.5的条件下,数小时(4h)内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转化效率怛5‘,而后其又将磷酸吡哆醛换为具有同样作用的两个分子(称为Rapoport’S盐),对谷氨酸有一定的选择性瞄7|。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氨基酸选择性,例如图5c、5d所示,Neri等瞄驯利用醛与Ⅳ.端半胱氨酸的成环反应将带有醛基的西马多丁与Ⅳ_端带有半胱氨酸的单克隆抗体F8进行偶联以实现药物分子的靶向性输运。Francis等瞄刿则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对Ⅳ-端的脯氨酸进行修饰,如图5d所示,反应条件比较温和,选择性很好并且反应效率很高。

瓣NH2。夕c

噼№蝌№

簿舳

2.4PLPoIr争2Rapoport'OoH7.530rain7嬲产N—o\臼R、瓣讯C5mmol’L_1K3Fe(CN)6NH,o—-------—-—---------------●薇乜∞一图5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Ⅳ-端修饰基于其他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赖氨酸是最传统的用于蛋白质修饰的氨基酸,然而由于蛋白质上的赖氨酸数目众多,这种方法通常无法很好地控制修饰的位点和数目,容易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带来影响。Barbas等[301发展了基于催化抗体(catalyticantibody)l拘赖氨酸修饰方法,但是并不具备普适性。基于其他天然氨基酸修饰的方法研究较少,目前有关于丝氨酸‘311、色氨副321等的修饰方法,但是较为单一,并且应用较少。

6V01.3l3总结与展望

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在最小程度上避免了对蛋白质本身结构的改变,以期最大程度利用蛋白质本身的结构与性质,并且通过修饰基团对蛋白质的性质进行改善和提高。虽然这种利用蛋白质本身具有的氨基酸进行蛋白质修饰的方法简单快速,但却面临着选择性的问题。氨基酸选择性和修饰位点与数量的选择性一直是这类修饰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所以在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修饰方面科学家们将继续致力于选择性修饰的研究,并且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利用非天然氨基酸进行蛋白质修饰的方法产生【4,33,34J,这将为蛋白质修饰带来更多的选择策略。

参考文献

Walsh,C.T.;Garneau—Tsodikova,S.;GaUo,G.J.,Jr.Angew.Chem.如f.Edit.2005,44(45),7342.

Stephanopoulos,N.;Francis,M.B.Nat.Chem.Bi01.2011,7(12),876.

Sletten,E.M.;Bertozzi,C.R.Angew.Chem.Int.Edit.2009,48(38),6974.

Boutureira,O.;Bemardes,G.J.Chem.Rev.2015,115(5),2174.

Ⅲ闭网Ⅲ吲Hemantha,H.P.;Bavikar,S.N.;Herman—Bachinsky,Yj;naj-Yahya,N.;Bondalapati,s.;Ciechanover,A.;Brik,A.,Am

(6),2665.Chem.Soc.2014,136

Massa,S.;Xavier,C.;DeVos,J.;Caveliers,V.;LahouRe,T.;Muyldermans,S.;Devoogdt,N.Bio.Chem2014,25(5),979.

Morales‘Sanfrutos,J.;Lopez—Jaramillo,F.J.;Hemandez—Mateo,F.;Santoyo—Gonzalez,F.,Org.Chem.2010,75(12),4039.

旧m嘲

吲州

4Morales-Sanfrutos,J.;Lopez—Jaramillo,F.J.;Ortega・Munoz,M.;Megia-Femandez,A.;Perez—Balderas,F.;Hemandez—Mateo,F.;Santoyo—Gonzalez,F.Org.&Biom01.Chem.2010,8(3),667.Nathani,R.I.;Chudasama,V.;Ryan,C.P.;Moody,P.R.;Morgan,R.E.;Fitzmaurice,R.J.;Smith,M.E.;Baker,J.R.;Caddick,S.Org.Biom01.Chem.2013,J,(15),2408.Smith,M.E.;Schumacher,F.F.;Ryan,C.P.;Tedaldi,L.M.;Papaioannou,D.;Waksman,G.;Caddick,S.;Baker,J.R.,Am.Chem.Soc2010,132(6),1960.Moody,P.;Smith,M.E.;Ryan,C.P.;Chudasama,V.;Baker,J.R.;Molloy,J.;Caddick,S.ChemBioChem2012,13(1),39.Nathani,R.;Moody,P.;Smith,M.E.;Fitzmaurice,R.J.;Caddick,S.ChemBioChem2012,13,1283.Shiu,H.Y;Chong,H.C.;Leung,Y.C.;Zou,T.;Che,C.M.Chem.Commun.2014,50(33),4375.Koniev,O.;Leriche,G.;Nothisen,M.;Remy,J.S.;Strub,J.M.;Schaeffer-Reiss,C.;VanDorsselaer,A.;Baati,R.;Wagner,A.Bioconjug.

Chem2014,25(2),202.

【15]

【16]Chalker,J.M.;Bemardes,G.J二Davis,B.G.Acc.Chem.Res.2011,44(9),730.Li,F.;Allahverdi,A.;Yang,R.;Lua,G.B.;Zhang,X.;Cao,Y.;Korolev,N.;Nordenskiold,L;Liu,C.F.Angew,Chem.IntEdit.2011,50(41),

9611.

[17】

[18]

【19]

[20】

[2l】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Valkevich,E.M.;Guenette,R.G.;Sanchez,N.A.;Chen,Y.C.;Ge,Y.;Strieter,E.R.,Am.ChemSoc.2012,134(16),6916.LoConte,M.;Grotto,D.;Chambery,A.;Dondoni,A.;Marra,A.Chem.Commun.2011,47(4),1240.Gavrilyuk,J.;Ban,H.;Nagano,M.;Hakamata,W.;Barbas,C.F.,III.Bioconjug.Chem.2012,23(12),2321.Hooker,J.M.:Kovacs,E.W.;Francis,M.B.,AmChem.Soc.2004,126(12),3718.Schlick,T.L.;Ding,Z.;Kovacs,E.W.;Francis,M.B.,Am.Chem.Soc2005,127(11),3718.Joshi,N.S.;Whitaker,LR.;Francis,M.B.■Am.Chem.Soc.2004,126(49),15942.Seim,K.L.;Obermeyer,A.C.;Francis,M.B.』Am.Chem.Soc2011,133(42),16970.Guo,H.M.;Minakawa,M.;Ueno,L.;Tanaka,F.Bioorg.Med.Chem.Lett2009,19(4),1210.Gilmore,JM.;Scheck,R.A.;Esser-Kahn,A.P.;Joshi,N.S.;Francis,M.B.Angew.Chem.Int.Edit.2006,45(32),5307.Chan,A.O.;Ho,C.M.;Chong,H.C.;Leung,Y.C.;Huang,J.S.;Wong,M.K.;Che,C.M.,Am.ChemSoc.2012,134(5),2589.Witus,L.s.;Netirojjanakul,C.;Palla,K.S.;Muehl,E.M.;Weng,C.H.;lavarone,A.T.;Francis,M.B.』AmChem.Soc.2013,135(45),17223.Casi,G.;Huguenin-Dezot,N.;Zuberbuhler,K.;Scheuermann,J.;Ned,D,■AmChem.Soc.2012,134(13),5887.Obermeyer,A.C.;Jarman,J.B.;Francis,M.B.J=AmChem.Soc2014,136(27),9572.JiirgenWagner,R.A.L.;Barbas,C.F.,III.Science1995,270,1797.Shannon,D.A.;Weerapana,E.Curr.Opin.ChemBi01.2015.24.18.Antos,J.M.;Francis,M.B.,Am.Chem.Soc.2004,126(33),10256.Dumas,A.;Spicer,C.D.;Gao,Z.;Takehana,T.;Lin,Y.A.;Yasukohchi,T.;Davis,B.G.Angew.Chem.Int.Edit.2013,52(14),3916.Li,J.;Lin,S.;Wang,J.;Jia,S.;Yang,M.;Hao,Z.;Zhang,X.;Chen,P.R.,Am.Chem.Soc2013,135(19),7330.

大学化学(DaxueHuaxue)

Univ.Chem.2016,31(1),1-6

.今日化学.doi:10.3866/pku.DXHX20160101WWW.dxhx.pku.edu.cn

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侯颖钦吕华+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种类繁多,由于在不同的氨基酸上所进行的修饰会对蛋白质的结

构和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基于天然氨基酸特异的蛋白质修饰策略。本文主

要以半胱氨酸、酪氨酸和蛋白质氮端特异修饰为例,简要回顾目前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化学的相

关工作。

关键词:蛋白质修饰;天然氨基酸;半胱氨酸;酪氨酸

中图分类号:06:G64

Protein-ModificationBasedonCanonicaIAminoAcid

HOUYing-QinLVHua’

(CollegeofChemistryandMolecularEngineering,Pekingc历f坩坶f钐Beijing100871,P.R.China)

Abstract:Chemicalmodificationsoncertainaminoacidscanresultindiverseeffectsonprotein

structuresandfunctions.Forthis,numerousstrategieshavebeendevelopedforsite—specificor

residue—specificproteinmodifications.Herewesummarizethelatestprogressesonprotein—

modificationbasedoncanonicalaminoacidssuchascysteine,tyrosineandN-terminus.

KeyWords:Protein・modification;Canonicalaminoacid;Cysteine;Tyrosine

1背景介绍

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可以带来新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调控蛋白的生物活性。而事实上,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翻译后修饰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能极大地增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比如蛋白特定氨基酸的乙酰化、甲酰化、磷酸化、磺酸化、泛素化和糖基化等,可以影响细胞的信号传导、分化、迁移等活动uJ。因此,发展正交的化学反应对蛋白质中的天然氨基酸进行特异性修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J。由于蛋白质含有多种不同的氨基酸侧链官能团,为了保证修饰的特异性,这些反应必须具有较好的官能团选择性。此外,由于蛋白质多级结构的不稳定,对它们的修饰必须同时保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和影响。因此,在接近生理环境条件(≤37℃,pH6-8,Imaol・L叫浓度)下即可以进行的高效率、高特异性和高转化率的化学反应成为了此类反应的首选【3’4J。

本文主要以半胱氨酸、酪氨酸和蛋白质氮端氨基酸为例,总结近年来天然氨基酸特异性的蛋白质修饰,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通讯作者,Email:chemhualu@pku.edu.cn

2tiniv.Chem.2016V01.312

2.1天然氨基酸特异性的蛋白质修饰基于半胱氨酸(Cys)的蛋白质修饰

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虽然半胱氨酸在数量上所占比例并不高,但是由于其具有显著的亲核性和氧化还原性,易于修饰,被广泛应用于蛋白的选择性修饰。

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二硫键的交换反应(图la)pJ、烷基化(图lb)p’以及与马来酰亚胺(图lc)№1或乙烯基砜(图ld)F,81的麦克尔加成反应。Brik等利用二硫键的交换反应对a一球蛋白中的半胱氨酸进行修饰,在较为温和的条件(pH7.0)下,1h即可达至1142%的产率,但是由于该反应可逆,所以转化产率难以提高,并且新生成的二硫键在还原性环境中较易被破坏,从而降低蛋白质修饰产物的稳定性。因此,Brik等又利用a一卤代羰基化合物(如碘乙酰胺等)与Ct.球蛋白中唯一的半胱氨酸反应,对其进行修饰以提高蛋白质修饰产物的稳定性。此外,马来酰亚胺和乙烯基砜与巯基的麦克尔加成反应是非常经典的修饰巯基的反应。目前,很多市售的巯基反应活性的荧光染料为马来酰亚胺修饰。所以,这也是对蛋白质中半胱氨酸修饰选择性较好的修饰方法。

R/s\sp。

x从。月N

Hh。O

X=I,C1.Br

Oo广

。弋HdN-o飞

\孓\孓、\S

O≮。

厂甲~。沁≯◇O。

图l转辫辫话、争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的经典反应

其他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如图2、图3所示。根据所利用的化学反应机理不同分为极性反应和光催化反应。

Bakerd,组和Caddickdx组研究了半胱氨酸与溴代马来酰亚胺的极性反应,分别通过半胱氨酸的可逆烷基化(图2a,2b)和不可逆烷基化(图2c)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不仅可以用于体外的蛋白质反应【9’l01,还可以在活细胞中对蛋白质进行修饰…J。而后,Caddickdx.鲑t[121通过两步反应利用2,5一二溴代己二酰胺与半胱氨酸在较为温和的条件下(2l_37℃)反应得到了较高的转化率(>95%)。半胱氨酸也可以与缺电子的烯丙基酰胺/酯或者烯丙基酮等反应生成乙烯基硫化物(图2d),这类反应速度快,生物正交性好。Che等[131利用带有铱配合物的烯丙基酰胺与半胱氨酸的反应对BSA(半胱氨酸个数多达70个,其中约一半左右的半胱氨酸互相形成二硫键)和HSA(含有72个半胱氨酸,其中32个互相形成二硫键1成功修饰,形成蛋白一一铱配合物杂化体,可以通过磷光实现生物成像。Wagner等【141则研究了图2e中APN与半胱氨酸的反应,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反应速度快,并且生成的产物稳定性好,且在反应过程中对半胱氨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N0.1侯颖钦等: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RSH

APN

图2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的极性反应

H叭thiol—ene

旷门V

lhiol—vne∥、∥高

pt

图3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的光催化反应

如图3所示,在光催化反应中,包括3种反应,其中巯基.烯(thiol—ene)反应最常用到。利用thiol—ene[15-171或巯基一'炔(thiol—yne)‘181反应与蛋白质的半胱氨酸进行偶联时需要有自由基引发剂或者光激发

4Univ.C矗绷.2016V01.31反应。Liu等¨刨在利用thi01.ene反应对蛋白进行乙酰化标记时通过蛋白质的溶解性研究表明,thiol—ene反应过程中自由基的产生并没有导致蛋白质变性,而Strieter掣"1在利用thi01.ene反应研究泛素的不同数目聚体的功能与结构时也发现,thi01.ene反应本身对泛素的结构与功能并没有太大影响,而是在不同位置和取向的偶联体对泛素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的作用会有较大影响。因此,可以推测自由基的产生对蛋白质本身的结构与性质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thi01.ene蛋白质修饰方法相比,thiol—yne反应可以进行两次修饰,因此可以分别引入两种不同的官能团,从而对蛋白质进行双官能团化修饰。

基于半胱氨酸的蛋白质修饰方法种类丰富,但是被大家广泛应用的是半胱氨酸与马来酰亚胺的反应和thi01.ene反应。由于绝大多数蛋白质序列中均含有半胱氨酸,所以该修饰方法适用范围广泛。但是,半胱氨酸在蛋白质中往往会形成二硫键,当在半胱氨酸上进行修饰时很可能会对蛋白质的结构或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在其他氨基酸上进行修饰。

2.2基于酪氨酸的蛋白质修饰

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Francisdx组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Barbasdx组在基于酪氨酸的特异性蛋白质标记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图4)。Barbas和Francis等小组【lHu利用带有吸电子基团的重氮化合物与酪氨酸酚羟基的邻位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反应速度很快(“h),条件温和(pH9.0,4℃即可反应),并且对酪氨酸的选择性较好(图4a)。2004年,Francisdx组【n引提出了图4b所示的Mannich类型的酪氨酸修饰方法。这种方法反应效率很高,并且条件温和,三组分反应使其能够引入多种官能团。2011年,Francis等¨纠又利用硝酸铈铵作为催化剂实现了对酪氨酸的选择性修饰,反应速度更快(<1h),且需要的底物浓度也比较低(图4c)。关于酪氨酸的选择性修饰还有酪氨酸酚羟基邻位和双键的反应等,反应效率均比较好瞄引。

X=N02.COCH3,CONH2xD№一

—-----------—-------●b

H’’R

C心爪N弋卜X、\一◇登O辍H

\。Dk』:H(NH4)2Ce(N03)6丫一>=。上N。N,图4基于酪氨酸的蛋白质修饰

NO.1侯颖钦等: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5

基于酪氨酸的蛋白质修饰反应选择性较好,而且主要利用的是侧链酚环的富电子特性,所以从反应机理上来看基本一致,反应类型比较单一。

2.3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M端特异性修饰

基于蛋白质Ⅳ_端氨基酸的修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氨基修饰为主(图5a,5b)瞄H川,这类反应通常对氨基酸种类的选择性不大,虽然Ⅳ.端的氨基和赖氨酸中£.氨基的pK.不同,通过控制反应体系的pH可以使其对氨基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仍然不能做到完全选择性,例如图5a为wong和Che等u训的研究工作,利用烯酮化合物与氨基的反应对蛋白质的Ⅳ-端进行修饰,基本上只要Ⅳ-端有游离的氨基即可进行修饰。此外,可以通过串联反应或者利用反应本身对Ⅳ-端氨基酸的选择性来实现Ⅳ-端氨基的选择性修饰。如Francis等则利用磷酸吡哆醛将蛋白质Ⅳ-端氧化成双羰基酮或醛,再与胺氧反应进行修饰,在pH7.5的条件下,数小时(4h)内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转化效率怛5‘,而后其又将磷酸吡哆醛换为具有同样作用的两个分子(称为Rapoport’S盐),对谷氨酸有一定的选择性瞄7|。另一类则有一定的氨基酸选择性,例如图5c、5d所示,Neri等瞄驯利用醛与Ⅳ.端半胱氨酸的成环反应将带有醛基的西马多丁与Ⅳ_端带有半胱氨酸的单克隆抗体F8进行偶联以实现药物分子的靶向性输运。Francis等瞄刿则利用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对Ⅳ-端的脯氨酸进行修饰,如图5d所示,反应条件比较温和,选择性很好并且反应效率很高。

瓣NH2。夕c

噼№蝌№

簿舳

2.4PLPoIr争2Rapoport'OoH7.530rain7嬲产N—o\臼R、瓣讯C5mmol’L_1K3Fe(CN)6NH,o—-------—-—---------------●薇乜∞一图5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Ⅳ-端修饰基于其他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

赖氨酸是最传统的用于蛋白质修饰的氨基酸,然而由于蛋白质上的赖氨酸数目众多,这种方法通常无法很好地控制修饰的位点和数目,容易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带来影响。Barbas等[301发展了基于催化抗体(catalyticantibody)l拘赖氨酸修饰方法,但是并不具备普适性。基于其他天然氨基酸修饰的方法研究较少,目前有关于丝氨酸‘311、色氨副321等的修饰方法,但是较为单一,并且应用较少。

6V01.3l3总结与展望

基于天然氨基酸的蛋白质修饰在最小程度上避免了对蛋白质本身结构的改变,以期最大程度利用蛋白质本身的结构与性质,并且通过修饰基团对蛋白质的性质进行改善和提高。虽然这种利用蛋白质本身具有的氨基酸进行蛋白质修饰的方法简单快速,但却面临着选择性的问题。氨基酸选择性和修饰位点与数量的选择性一直是这类修饰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所以在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修饰方面科学家们将继续致力于选择性修饰的研究,并且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利用非天然氨基酸进行蛋白质修饰的方法产生【4,33,34J,这将为蛋白质修饰带来更多的选择策略。

参考文献

Walsh,C.T.;Garneau—Tsodikova,S.;GaUo,G.J.,Jr.Angew.Chem.如f.Edit.2005,44(45),7342.

Stephanopoulos,N.;Francis,M.B.Nat.Chem.Bi01.2011,7(12),876.

Sletten,E.M.;Bertozzi,C.R.Angew.Chem.Int.Edit.2009,48(38),6974.

Boutureira,O.;Bemardes,G.J.Chem.Rev.2015,115(5),2174.

Ⅲ闭网Ⅲ吲Hemantha,H.P.;Bavikar,S.N.;Herman—Bachinsky,Yj;naj-Yahya,N.;Bondalapati,s.;Ciechanover,A.;Brik,A.,Am

(6),2665.Chem.Soc.2014,136

Massa,S.;Xavier,C.;DeVos,J.;Caveliers,V.;LahouRe,T.;Muyldermans,S.;Devoogdt,N.Bio.Chem2014,25(5),979.

Morales‘Sanfrutos,J.;Lopez—Jaramillo,F.J.;Hemandez—Mateo,F.;Santoyo—Gonzalez,F.,Org.Chem.2010,75(12),4039.

旧m嘲

吲州

4Morales-Sanfrutos,J.;Lopez—Jaramillo,F.J.;Ortega・Munoz,M.;Megia-Femandez,A.;Perez—Balderas,F.;Hemandez—Mateo,F.;Santoyo—Gonzalez,F.Org.&Biom01.Chem.2010,8(3),667.Nathani,R.I.;Chudasama,V.;Ryan,C.P.;Moody,P.R.;Morgan,R.E.;Fitzmaurice,R.J.;Smith,M.E.;Baker,J.R.;Caddick,S.Org.Biom01.Chem.2013,J,(15),2408.Smith,M.E.;Schumacher,F.F.;Ryan,C.P.;Tedaldi,L.M.;Papaioannou,D.;Waksman,G.;Caddick,S.;Baker,J.R.,Am.Chem.Soc2010,132(6),1960.Moody,P.;Smith,M.E.;Ryan,C.P.;Chudasama,V.;Baker,J.R.;Molloy,J.;Caddick,S.ChemBioChem2012,13(1),39.Nathani,R.;Moody,P.;Smith,M.E.;Fitzmaurice,R.J.;Caddick,S.ChemBioChem2012,13,1283.Shiu,H.Y;Chong,H.C.;Leung,Y.C.;Zou,T.;Che,C.M.Chem.Commun.2014,50(33),4375.Koniev,O.;Leriche,G.;Nothisen,M.;Remy,J.S.;Strub,J.M.;Schaeffer-Reiss,C.;VanDorsselaer,A.;Baati,R.;Wagner,A.Bioconjug.

Chem2014,25(2),202.

【15]

【16]Chalker,J.M.;Bemardes,G.J二Davis,B.G.Acc.Chem.Res.2011,44(9),730.Li,F.;Allahverdi,A.;Yang,R.;Lua,G.B.;Zhang,X.;Cao,Y.;Korolev,N.;Nordenskiold,L;Liu,C.F.Angew,Chem.IntEdit.2011,50(41),

9611.

[17】

[18]

【19]

[20】

[2l】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Valkevich,E.M.;Guenette,R.G.;Sanchez,N.A.;Chen,Y.C.;Ge,Y.;Strieter,E.R.,Am.ChemSoc.2012,134(16),6916.LoConte,M.;Grotto,D.;Chambery,A.;Dondoni,A.;Marra,A.Chem.Commun.2011,47(4),1240.Gavrilyuk,J.;Ban,H.;Nagano,M.;Hakamata,W.;Barbas,C.F.,III.Bioconjug.Chem.2012,23(12),2321.Hooker,J.M.:Kovacs,E.W.;Francis,M.B.,AmChem.Soc.2004,126(12),3718.Schlick,T.L.;Ding,Z.;Kovacs,E.W.;Francis,M.B.,Am.Chem.Soc2005,127(11),3718.Joshi,N.S.;Whitaker,LR.;Francis,M.B.■Am.Chem.Soc.2004,126(49),15942.Seim,K.L.;Obermeyer,A.C.;Francis,M.B.』Am.Chem.Soc2011,133(42),16970.Guo,H.M.;Minakawa,M.;Ueno,L.;Tanaka,F.Bioorg.Med.Chem.Lett2009,19(4),1210.Gilmore,JM.;Scheck,R.A.;Esser-Kahn,A.P.;Joshi,N.S.;Francis,M.B.Angew.Chem.Int.Edit.2006,45(32),5307.Chan,A.O.;Ho,C.M.;Chong,H.C.;Leung,Y.C.;Huang,J.S.;Wong,M.K.;Che,C.M.,Am.ChemSoc.2012,134(5),2589.Witus,L.s.;Netirojjanakul,C.;Palla,K.S.;Muehl,E.M.;Weng,C.H.;lavarone,A.T.;Francis,M.B.』AmChem.Soc.2013,135(45),17223.Casi,G.;Huguenin-Dezot,N.;Zuberbuhler,K.;Scheuermann,J.;Ned,D,■AmChem.Soc.2012,134(13),5887.Obermeyer,A.C.;Jarman,J.B.;Francis,M.B.J=AmChem.Soc2014,136(27),9572.JiirgenWagner,R.A.L.;Barbas,C.F.,III.Science1995,270,1797.Shannon,D.A.;Weerapana,E.Curr.Opin.ChemBi01.2015.24.18.Antos,J.M.;Francis,M.B.,Am.Chem.Soc.2004,126(33),10256.Dumas,A.;Spicer,C.D.;Gao,Z.;Takehana,T.;Lin,Y.A.;Yasukohchi,T.;Davis,B.G.Angew.Chem.Int.Edit.2013,52(14),3916.Li,J.;Lin,S.;Wang,J.;Jia,S.;Yang,M.;Hao,Z.;Zhang,X.;Chen,P.R.,Am.Chem.Soc2013,135(19),7330.


相关文章

  •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要点
  • Northern blot:是DNA/RNA的杂交,它是一项用于检测特异性RNA 的技术,RNA 混合物首先按照它们的大小和相对分子量通过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加以分离,凝胶分离后的RNA 通过southern 印迹转移到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 ...查看


  • 合理的分子设计与工程化蛋白质药物
  • 药 物 生 物 技 术 PharmaceuticalBiotechnology 2005,12(6):401~411401 #综 述# 合理的分子设计与工程化蛋白质药物 余 蓉 1,2 * ,吴梧桐 1* ,李灵玲 2 (1.中国药科大学 ...查看


  • 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 !V'!!综述! 脂质体包裹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 李立新 综述 李忠平 审校 摘要#人工血液是当今国际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研究历史已有百年$从%"&世纪中叶的简单和复方晶体盐溶 %*液$到'本文概述了人工血液研究的进(世 ...查看


  • 药物分子设计
  • 药物分子设计 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新型疾病依次出现.因此寻找可以治愈这些疾病的药物对人们来说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发展药物设计进入了理性阶段其中药物分子设计是目前新药发现的主要方向.它是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等 ...查看


  • 蛋白质与酶工程
  • 酶工程就是酶学理论与化学工程相结合,并在一定的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特性,将原料转化为产物,是酶制剂大批量生产和应用的技术. 主要内容:酶的生产.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修饰.酶分子定向进化.酶固定化.酶非水相催化.酶反应器以及应用等. 蛋白 ...查看


  • 药物设计学
  • 药物设计学 名解 1.合理药物设计:是根据与药物作用的靶点,即广义上的受体(如酶.受体.离子通道等)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主要是通过对药物和受体的结构,在分子水平甚至电子水平上的全面.准确的了解,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通过对靶点的结构 ...查看


  • 小麦不同部位蛋白全程研究过程简介
  • 小麦不同部位蛋白全程研究过程简介 1.1小麦叶片蛋白质组提取 采用TCA /丙酮沉淀一酚/SDS 联合抽提法来提取小麦叶片蛋白.参照Wang 等 [1]方法,加以改进.取新鲜的小麦叶片1g ,液氮中迅速研磨成细粉,加入10mI 于一20℃预 ...查看


  • 脂肪酶的结构特征和化学修饰
  • 2003年第28卷第7期 中 国 油 脂 5 文章编号:1003) 7969(2003) 07) 0005) 06 中图分类号:TQ641 文献标识码:A 脂肪酶的结构特征和化学修饰 郭 诤1, 2, 张根旺3 (1.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 ...查看


  • 蛋白质模板
  • 从广义上说:凡通过化学基团的引入或除去,而使蛋白质共价结构发生改变,都可以称为蛋白质的化学修饰.包括两个方面:(1)侧链基团的改变:(2)主链结构的改变,前者属于化学修饰的范畴,而后者则属于基因重组和定点突变的方法.下面对蛋白质的四种化学修 ...查看


热门内容